PMM2基因突变致先天性糖基化障碍的临床与遗传学特征分析

研究背景 先天性糖基化障碍(Congenital disorders of glycosylation,CDG)是多糖的合成以及结合到蛋白质及脂质的过程的异常导致的疾病,是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一组遗传代谢性疾病,遗传方式大多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部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及X连锁遗传。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100多种先天性糖基化障碍类型。该病几乎可引起肝脏、肾脏、神经、心血管等全身多器官及多系统功能损害。PMM2-CDG(CDG Ia)为目前已知最常见的先天性selleck SB203580糖基化障碍疾病类型,由磷酸甘露糖变位酶2(Phosphomannomutase 2,PMM2)基因的致病性突变引起。PMM2是一种胞质酶,定位于染色体16p13,可将甘露糖6-磷酸转化为甘露糖1-磷酸。该病患病率约为1:20000,病初期死亡率高,p.Arg141His是目前文献中报道的最常见的变异类型,第二常见的突变类型为p.Val231Met。该病可累及多器官、多系统,且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案。本研究通过分析1例该病患者临床表现及基因特点,并对国内外已报道的存在肝脏表现的病例进行复习,进一步探讨该病的肝脏表现及遗传学特征,为该病的诊断、遗传咨询等提供依据。目的本研究通过研究1例PMM2基因突变所致先天性糖基化障碍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基因特征,并复习国内外已报道的相关病例肝脏表现及基因特点,进一步丰富该病基因库,为该病的诊断、遗传咨询等提供更多资料及依据,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1、资料收集:收集研究对象相关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家族资料;2、样本采集:征得患者监护人及家属同意后分别抽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静脉血5ml于紫色EDTA管中;3、样本处理:采用血液提取试剂盒提取血液DLEE011体外NA;4、DNA文库构建:采用KAPA Library Preparation Kit试剂构建DNA文库;5、DNA样本捕获:真空浓缩DNA文库采用Seq Cap杂交Mix洗脱,洗脱后加入捕获探针文库混合液,将处理后的结合缓冲液重悬Dynal磁珠加入其中,进一步处理获得重悬磁珠,取重悬磁珠进行PCR扩增反应,PCR产物采用Ampure磁珠进行纯化,并进行Qubit定量;6、测序:取捕获后的DNA样本进行Illumina Nova Seq高通量测序。测序数据经Illumina Sequence Control Software(SCS)评估合格后,进行数据读取和生物信息学分析。7、Sanger法测序验证:对研究对象及其家庭成员的需要验证的位点进行Sanger法测序验证。8、病例分析:通过关键词检索国内外文献,复习国内外已报道的相关病例,总结PMM2-CDG病例肝脏表现及相关基因特征。结果1、基因测序显示该患儿PMM2基因存在两处杂合突变点:c.556 G>A(p.G186R)及c.584_585del AT(p.H195Rfs*4),确诊为PMM2-CDG,患儿父母健康,各携带一个致病突变;2、本研究共检索国外文献163篇,涉及报Biotinidase defect道病例950个,其中存在肝脏表现病例共288例,占比30%,频次最高的突变类型分别为c.422G>A(p.Arg141His)、c.691G>A(p.Val231Met)及c.357C>A(p.Phe119Leu);共检索国内报道文献12篇,共报道病例20例,有肝脏表现的共14例,有肝脏表现的病例的突变位点共17个,其中错义突变15个,移码突变1个,剪接位点突变1个;检索具有相同位点文献中文1篇,英文1篇,共有病例3例。结论1、本研究所报道患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基因结果均符合PMM2-CDG特点,诊断明确,且该突变既往未见报道,进一步丰富了该病的基因库;2、本研究通过总结国内外已报道病例PMM2-CDG肝脏表现及基因特点,为该病的诊断提供进一步依据,提高医护人员对该病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