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原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的现状、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至2020年四川省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中心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2 241例,术后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55例,对其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结果: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为2.45%,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主要是吻合口瘘(45.46%)、肠梗阻(40.00%),其余immune dysregulation原因包括出血(5.45%)、感染(5.45%)、切口裂开(1.82%)和腹腔引流管嵌顿(1.82%)。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OR=4.608;95%CI=2.116~10.035)、PLX5622小鼠合并心脑血管疾病(OR=11.769; 95%CI=6.106~22.684)、低蛋白血症(OR=2.312; 95%CI=1.121~4.768)和既往有腹部手术史(OR=1.907; 95%CI=1.005~3.619)是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通Adavosertib小鼠过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校准曲线拟合良好,ROC下面积为0.781。说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结论: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最常见的原因为吻合口瘘和肠梗阻,对男性、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低蛋白血症及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应注意加强防范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根据危险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能帮助识别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的高危人群。

AXL在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分析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中AXL表达与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利用公共数据库分析SCLC中AXL的表达特征,对与AXLGW4869抑制剂有显著性相关的基因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应用免疫组化检测SCLC组织中AXLMK-1775价格、Vimentin、E-cadherin的表达。[结果] CCLE数据库检索结果显示SCLC细胞系的AXL表达水平最低(P<0.05);Oncomine数据库检索结果显示SCLC组织中AXL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肺组织(P<0.05)或与正常肺组织无统计学差异(P>0.05)。CCLE数据库筛选出5 255个在SCLC中与AXL表达有相关性的基因,其中EMT相关基因VIM、MMP-2、MMP-9、ZEB-1、ZEB-2和TWIST-1与AXL表达呈正相关(P<0.05),N-cadherin和E-cadherin与AXL表达呈负相关(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CLC中AXL、Vsequential immunohistochemistryimentin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E-cadherin表达与肿瘤分期显著性相关(P=0.001),且AXL与Vimentin、E-cadherin表达不存在线性关系。[结论] AXL在SCLC中表达较低且与EMT相关基因相关,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XL在SCL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肺组织,与Vimentin、E-cadherin的表达无直线影响关系。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萆薢-菟丝子”药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分子机制

本文应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揭示“萆薢-菟丝子”药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分子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及研究思路.方法如下: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得“萆薢-菟丝子”药对主要活性成分;利用PubChem数据库以及SwissTargetPrediction平台数据库获取主要活性成分的药物靶点;由GeneCards数据库、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DisGeNET数据库中获得慢性前列腺炎疾病相关靶点,与先前获得的药物靶点进行交集,获得共有靶点.利用DAVID 2021在线数据库对共有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应用STRING11.5在线数据库构建共有靶点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最后通过Discovery Studio2019对靶点蛋白与关键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评价.共筛选出13个“萆薢-菟丝子”主要活性成分,包括Diosgenin薯蓣皂素、SesaminStereotactic biopsy芝麻素、NSC63551柱头甾醇、IsorCL13900体内hamnetin异鼠李素、beta-sitosterolβ-谷甾醇等;药物靶点312个,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162个共有靶点,其中核心靶点有SRC、EGFR、PIK3R1、MAPK3、AKT1等.KEGG主要富集共142个条目,主要为癌症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化学致癌-受体激活、Th17细胞分化等.Discovery StudioGefitinib-based PROTAC 3体内2019分子对接结果显示SRC与Quercetin槲皮素、EGFR及PIK3R1与beta-sitosterol β-谷甾醇、MAPK3与NSC63551柱头甾醇结合度最高.由此可知,“萆薢-菟丝子”药对能够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调控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且可能具有抑制前列腺炎向前列腺癌进展的潜在作用,为临床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同热处理条件下羊血浆蛋白体外模拟消化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热处理条件下羊血浆蛋白的体外模拟消化特性及其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胃蛋白酶对热处理后的羊血浆蛋白进行体外模拟消化,利用茚三酮法、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dodecylsulfatepolyacrylamidegelelectrophoresis,SDS-PAGE)、表面电位(Zeta potential)及粒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等表征羊血浆蛋白的水解genetic constructs程度及消化产物的结构特性。结果 热处理可使羊血浆蛋白消化产物水解度增加, 90℃热处理时水解度达到最大值,热处理可产生更多的低分子量组分,消化降解更为完全。90℃热处理时羊血浆蛋白消化产物的粒径分布单一,聚集程度最高。70~90℃热处理组的红外光谱显示酰胺Ⅰ带向低波数方向有不同程度红移,随着热处理程度的增加,MLN8237说明书羊血浆蛋白消化产物中α-螺旋结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AG-221供应商其余二级结构含量均无明显变化规律。结论 热处理对羊血浆蛋白体外模拟消化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蛋白质变性的角度考虑,羊血浆蛋白的热处理强度不宜超过90℃20 min。

膜离子通道阻滞及细胞骨架破坏对拉伸应力刺激兔关节软骨细胞代谢的影响

目的观察在拉伸应力作用下,细胞骨架(CSK)破坏剂和膜离子通道阻滞剂对体外培养兔膝关节软骨细胞代谢的影响。方法 2月龄新西兰大白兔10只,无菌条件下剖取双膝,并将其消化为软骨细胞,并随机分为8组,即对照组,微管、微丝、中间纤维破坏组,Na~+、K~+、Ca~(2+)、Cl~-通道阻滞组。在拉伸应力作用下干预3 d后,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其形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ASA)和阿尔新蓝染色检测各组标本上清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及糖胺聚糖(GAG)含量,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Ⅱ型胶原(Col-Ⅱ)、MMP-3、TIMP-1、微管蛋白、肌动蛋白、波形蛋白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HE染色软骨细胞形态由正常的软骨细胞变为排列不均sternal wound infection匀、形态各异,细胞核深染,大小不一,细胞质减少。CSK破坏组上清液中GAG的浓度分别为15.6、18.0、14.0μg/L,较对照组24.2μg/L降低(P<0.05);微丝、中间纤维破坏组MMP-13的浓度分别为9.3、9.8μg/L,较对照组12.7μg/L降低(P<0.05),中间纤维破坏组TIMP-寻找更多1的浓度为5.1 mg/L,较对照组2.3 mg/L明显上升(P<0.05);Ca~(2+)、Cl~-离子通道阻滞组GAG浓度分别为6.4、96.0μg/L,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Cl~-通道阻滞组MMP-13浓度分别为8.8、6.7μg/L,较对照组均降低(P<0.05);各实验组软骨细胞Ⅱ型胶原mRNA相对表达量均下调(P<0.05);细胞骨架破坏的各组中,其相对应的蛋白mRNA表达量分别为54.4、52.1、51.3ng/μl,较对照组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拉伸应力作用下,破坏CSK和阻滞离子通道使软骨细胞发生退化,其中微管、中间纤维和Na~+、LorlatinibCl~-通道可能与软骨细胞分泌的基质密切相关。

健脾化痰祛湿方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究健脾化痰祛湿方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效果和对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AKT蛋白(Protein Kinase B,AKT)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将如皋市中医院收治的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使用常规化学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服用中药健脾化痰祛湿方,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EGFR、AKT和MMP-9水平。结果:,观察组Food Genetically Modified缓解率70.00%、稳定率90.00%和有效率77.5%高于对照组52.50%、72.50%和65.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22.5%与对照组2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和肿瘤最长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KPS得分均升高selleck NMR,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肿瘤最长直径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RP56976分子量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组间血清EGFR、AKT和MMP-9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血清EGFR、AKT和MMP-9水平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治疗前后两组组内EGFR、AKT和MMP-9水平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和治疗方法存在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化痰祛湿方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效果较好,能有效改善血清EGFR、AKT和MMP-9水平,可继续探究肿瘤组织中3者相关蛋白含量,进一步分析健脾化痰祛湿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作用机制。

奥希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在获得性EGFR T790M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

背景与目的 奥希替尼previous HBV infection是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T790M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有效的第三代靶向药物。尽管第一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EGFR-TKIs)CX-5461供应商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但奥希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的后线疗效在II期研究WJOG8715L中寻找更多并未得到肯定,目前该联合模式在中国人群中的数据仍非常有限。本研究旨在分析真实世界中奥希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二线治疗的疗效,评价奥希替尼联合抗血管治疗模式在EGFR T790M获得性耐药突变NSCLC中的二线治疗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1年8月收治的第一、二代EGFR-TKIs治疗后伴EGFRT790M突变NSCLC患者共42例。16例接受二线奥希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另26例接受二线奥希替尼单药治疗。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联合组和单药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相当(43.8%vs 50.0%, P=0.694)。两组中位PFS(14.0个月vs 13.0个月,P=0.797)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29.0个月vs 26.0个月,P=0.544)均未见统计学差异。Cox回归模型显示前线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是奥希替尼后线单药或联合治疗PFS(P=0.045)及OS(P=0.023)更短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奥希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二线治疗相比靶向单药治疗未见更好的疗效。

ANLN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和免疫浸润相关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探讨肌动蛋白结合蛋白(ANLN)在ccRCC中的诊断和预后价值及其与肿瘤微环境的关系。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ccRCC的基因表达数据和临床数据。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Logistic回归评估ANLN表达与临床surface-mediated gene delivery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来评估ANLN表达在cSTM2457纯度cRCC中的诊断价值。Kaplan-Meier和cox回归分析用于研究ANLN表达对总生存期的影响。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用于识别ccRCC中与ANLN相关的信号通路。使用ESTIMATE算法、肿瘤免疫估计资源(TIMER)数据库和CIBERSORT算法分析ANLN表达和免疫浸润之间的关系。使用CellMiner数据库计算ANLN与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ANLN在ccR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上调。ccRCC中ANLN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显著相关。ROC分析显示,ANLN在ccRCC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ANLN高表达与预后不良显著相关。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ANLN高表达是ccRCC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GSEA显示ANLN与多种信号通路有关。在免疫方面,ANLN与ccRCC的肿瘤微环境、免疫浸润和免疫检查点分子密切相关。ANLN的表达与大多数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呈负相关。结论:ANLN是ccRCC潜在的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和MK-2206免疫治疗靶点。

军队疗养体检人员胆囊结石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军队疗养体检人员胆囊结石病(以下简称胆石病)的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联勤保障部队桂林康复疗养中心接受体检的3 593名特勤、保健及康复疗养员进行回顾性横断面调查,收集其临床资料、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统计其胆石病的患病情况;比较胆石病组与非胆石病组临床及生化指标差异;并通过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胆石病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胆石病总检出率为5.34%,其中女性(5.56%)略高于男性(5.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0岁的人群中,女性胆石病的检出率(3.99%)高于男性(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50岁的人群中,男性胆石病的检出率为8.12%,女性为8.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PF-6463922价格胆石病的检出率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石病组的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体重指数(BMI)、血糖(GLU)、总胆固醇(TC)等均显著高于非胆石病组(P<0.05)。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超重/肥胖、NAFLD、高GLU、高TC均为胆石病的危险因子(OR值分别为0.632、1.851、1.322、1.561、2.834和0.506,P值分别为<0.001、<0.001、0.004、0.SB431542体内009、0.002和0.010)。结论 军队疗养体检人员胆石病的总患病率为5.34%,女性及≥50岁的中老年人是胆石病的高发人群。高龄、高血压、NAFLD、高GLU、超重/肥胖及高TCMedications for opioid use disorder是胆石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石斛酚通过LUCAT1对高糖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石斛酚对LUCAT1的调控及对高糖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肾小管上皮细胞分为对照组(5.5 mmol/L的D-葡萄糖),高糖组(30 mmol/L的D-葡萄糖),高糖+石斛酚低、中、高剂量组(30 mmol/L的D-葡萄糖+1.25μmol/L、2.5μmol/L、5.0μmol/L石斛酚)、高糖+si-NC组(30 mmol/L的D-葡萄糖+转染si-NC),高糖+si-LUCAT1组(30 mmol/L的D-葡萄糖+转染si-LUCAT1),高糖+石斛酚组(30 mmol/L的D-葡萄糖+5.0μmol/L石斛酚),高糖+石斛酚+pcDNA组(30selleckchem mmol/L的D-葡萄糖+5.0μmol/L石斛酚+转染pcDNA),高糖+石斛酚+pcDNA-LUCAT1组(30 mmol/L的D-葡萄糖+5.0μmol/L石斛酚+转染pcDNA-LUCAT1)。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流式细Riverscape genetics胞术、Western blot和比色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中LUCAT1、miR-140-5p表达、细胞增殖、凋亡、Bcl-2相关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表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分析LUCAT1与微小RNA(miRNA)-140-5p的靶向关系。结果:低、中、高剂量石斛酚降低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LUCAT1表达量、细胞凋亡率、Bax蛋白表达量、MDA水平,提高miR-140-5p表达量、细胞增殖、Bcl-2蛋白表达量,SOD水平升高,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干扰LUCAT1降低高糖诱导的肾小管selleckchem上皮细胞中LUCAT1表达量、凋亡率、Bax蛋白表达量、MDA水平,提高miR-140-5p表达量、细胞增殖、Bcl-2蛋白表达量、SOD水平(P<0.05)。LUCAT1可逆转石斛酚对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氧化应激的影响。LUCAT1靶向miR-140-5p。结论:石斛酚可以促进高糖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减轻凋亡和氧化应激,机制与下调LUCAT1靶向miR-140-5p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