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发生血脂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相应防治策略。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于通许第一医院妇科就诊的280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诊治以来的更多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血脂代谢异常分为观察组(N=64)和对照组(N=216),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血脂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吸烟、饮SB431542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初潮年龄、疾病类型、孕产次、流产次数、贫血、异常子宫出血时间、经期操劳过度、心理压力过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redox biomarkers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BMI、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是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发生血脂代谢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合并血脂代谢异常的发生率较高,年龄、BMI、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为其影响因素,临床治疗中应给予高度重视,对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治疗。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LBH589逆转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耐药机制的体外研究
目的探讨新一代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LBH589作用于多发性骨髓瘤(MM)耐药细胞产生的相关基因表达变化,分析其逆转MM细胞耐药的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分析LBH589单药(0、20、50 nmol/L)及50 nmol/L LBH589联合5μmol/L地塞米松作用MM1R细胞24 h后组蛋白H4乙酰化的表达程度及bcl-X基因的表达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LBH589(0、2Tezacaftor配制0Taurine价格、50 nmol/L)及50 nmol/L LBH589联合5μmol/L地塞米松分别作用MM1R细胞24、48 h后TOSO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Western blot分析显示不同浓度LBH589单药及联合地塞米松作用MM 1 R细胞24 h后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组蛋白H4乙酰化的程度逐渐上调[(0.205±0.008)%、(0.346±0.009)%,(0.580±0.053)%、(0.986±0.012)%,F=992.957,P=0.032];bcl-X基因的表达则逐渐下调[(1.210±0.160)%、(0.930±0.036)%、(0.730±0.017)%、Half-lives of antibiotic(0.488±0.029)%,F=56.432,P=0.028],变化呈剂量依赖性,且联合组的作用效果强于单药组(均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不同浓度LBH589单药及联合地塞米松作用MM1R细胞24、48 h后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TOSO基因的表达逐渐下调[24 h:(1.00±0.00)%、(0.55±0.01)%、(0.47±0.01)%、(0.38±0.01)%,F=1006.344,P=0.040;48 h:(1.00±0.00)%、(0.39±0.04)%、(0.05±0.01)%、(0.03±0.00)%,F=2383.977,P=0.045],变化呈剂量-时间依赖性,且联合组的作用效果强于单药组(均P<0.05)。结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LBH589通过影响bcl-X及TOSO基因的表达,恢复MM1R对地塞米松的敏感性,促进组蛋白乙酰化,诱导细胞凋亡,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阴式子宫切除术患者阴道残端感染的影响因素和防控对策分析
目的 分析阴式子宫切除术患者阴道残端感染的影响因素和防控对策。方法 采用随机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7月—2020年5月在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行阴式子宫切除术的患者282例为研究对象,观察和统计所有研究对象阴道残端感染率,并引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阴道残端感染的危险因素且制定相应预防对策。结果 282例研究对象中阴道残端感染者18例,感染率为6.island biogeography3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者感染率为3.57%,≥60岁者感染率为7.58%)、合并糖尿AZD6738使用方法病(合并者感染率为13.56%,未合并者感染率为4.48%)、合并宫颈HPV感染(合并者感染率为9.52%,未合并者感染率为6.13%)、宫腔侵入操作史(有宫腔侵入操作史者感染率为25.00%,无宫腔侵入操作史者感染率为4.33%)、阴道准备状况(良好者感染率为4.83%,未合并者感染率为38.46selleck HPLC%)、手术时间(<1 h者感染率为4.67%,≥1 h者感染率为24.00%)、术中出血量(<300 ml者感染率为4.20%,≥300 ml者感染率为18.18%)及阴道清洁度(正常者感染率为3.53%,异常者感染率为33.33%)是阴道残端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00、4.411、3.912、4.884、5.975、5.418、4.657及6.185,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宫腔侵入操作史、阴道准备状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阴道清洁度是阴式子宫切除术患者阴道残端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OR=0.370、0.381、0.461、0.185、0.683及0.338,均P<0.05)。结论 阴式子宫切除术患者阴道残端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根据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有助于控制阴道残端感染率,提高手术质量。
新冠疫情期间急诊鼻咽喉镜患者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疫情期间耳鼻咽喉科就诊疾病谱变化情况及苏州市民急诊就医需求保障情况。方法 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因Puromycin研究购买疫情仅保留急诊期间Y-27632分子量行电子鼻咽喉镜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2021年同期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的患者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样本量分别为1393和2457例。研究组中急重症占比高于对照组,增加了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每日检查例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每日检查中急重症数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咽内异物、咽及喉咽部恶性肿瘤、喉麻痹、鼻咽部新生物及鼻出血数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检查中非急重症数量的差异有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咽炎、喉癌前病变、喉及喉咽部良性病变、喉的慢性炎症、喉囊肿、术后复查和其他数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研究组≤18岁、46~60岁和≥61岁的患者占比分别较对照组减少了1.8%、1.7%和3.3%,而19~45岁占比增加了6.8%。结论 在2022年苏州市疫情期间,市民的耳鼻咽喉科急重症的就诊需求得到了保障,但是部分慢性炎症性疾病和喉癌前病变患者的诊治可能遭受延误。与青年相比,未成年及中老年人更倾向于减少就医。我们可以推动远程医疗服务,在减少不必要接触的同时,保障市民的就诊需求。
三种商品化光敏剂诱导小鼠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的效果比较
目的 研究二氢卟吩e6(Ce6)、中性红(NR)以及虎红钠盐(RB)3种商品化光敏剂的光敏性质、光动力治Compound C试剂疗(PDT)效果及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omestic biogas technologyD)能力,筛选出最高效的ICD诱导剂用于抗肿瘤免疫治疗。方法 溶液实验:利用不同的活性氧(ROS)荧光探针评估溶液中3种光敏剂的光敏能力。细胞实验:探针检测肿瘤细胞内ROS生成能力;CCK-8细胞毒性试验比较3种光敏剂的细胞杀伤效果以及生物相容性;检测细胞表面暴露的钙网蛋白(ecto-CRT),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以及培养基上清三磷酸腺苷(ATP)浓度评估3种药物的ICD诱导能力。动物实验:建立BALB/c小鼠4T1皮下肿瘤模型,10 d后分别在瘤内注射Ce6和NR(30μL,5 mg/mL),2 h后白光光照处理(10 min,400 mW/cm~2),监测小鼠体质量及肿瘤组织体积变MRTX1133化。14 d后取材,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分析肿瘤组织中CD8~+T细胞及脾脏组织CD8~+T的IFN-γ因子分泌量;通过HE染色和TUNEL组织染色分析肿瘤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在3种光敏剂中,Ce6的ROS产生能力最高,且显示出最强的肿瘤细胞杀伤效果;ecto-CRT、HMGB1荧光成像及胞外ATP含量显示Ce6相对于NR和RB具有更好的ICD诱导能力。动物实验显示,Ce6和NR组小鼠在光动力治疗后肿瘤体积显著变小,其中Ce6肿瘤治疗效果明显好于NR及PBS组。流式结果显示Ce6与NR组瘤内CD8~+T细胞占比分别为12.7%和6.1%,脾脏组织IFN-γ~+CD8~+T细胞占比分别为7.1%和2.8%,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和TUNEL染色显示相对于PBS组,两个治疗组肿瘤组织有明显核凋亡情况,且Ce6的治疗效果明显强于NR。结论 3种光敏剂中Ce6的ROS生成效率最高,光动力效果最好,诱导ICD能力最强,并且在肿瘤治疗中能明显提升CD8~+T细胞的数量及功能,能相对高效的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抑制肿瘤生长。
山楂原花青素下调Traf6/NF-κB信号通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机制
目的:探讨山楂原花青素(hawthorn procyanidins, HPC)下调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Rapamycin细胞培养or associated factor 6,Traf 6)/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信号通路抑制Huh-7细胞增殖和促进其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常规培养Huh-7细胞株和过表达TraNirmatrelvir供应商f6基因Huh-7细胞株,配制0、5、10、20、40、80 μg/mL不同质量浓度的HPC,采用细胞计数8(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HPC对Huh-7细胞和过表达Traf6基因Huh-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选40 μg/mL的HPC作为实验浓度;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 time PCR)检测Huh-7细胞中Traf6、NF-κB p65、Bax和caspase-3的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Huh-7细胞中Traf6、NF-κB p65、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Annexin V-FITC/PI 检测HPC对Huh-7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HPC浓度大于20 μg/mL时可以明显抑制Huh-7细胞增殖,并随HPC浓度增高Huh-7细胞的相对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Traf6过表达可以促进Huh-7细胞的增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40 μg/mL的HPC可以抑制Traf6和NF-immune cellsκB p65 mRNA和蛋白表达(P<0.05),增强Bax和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P<0.05),促进Huh-7细胞的凋亡(P<0.05)。结论:HPC可以通过下调Traf6/NF-κB信号通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北京市朝阳区王四营地区人群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
目的 分析北京市朝阳区王四营地区人群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发病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慢性病的防治策略方面提供指导。方法 按照整群随机原则抽取符合条件的调查对象,以问卷形式对王四营地区1 850人的慢性病患病情况和日常生活习惯展开调查,应用SPSS 20.0和SPSS Modeler 18.0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对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进行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结果 王四营地区人群的慢Decitabine细胞培养性病总患病率为43.84%;慢性病患病主要集中于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Berzosertib molecular weight病和颈腰关节类疾病;发病率排名前五位的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及颈腰部疾病;并且王四营地区人群的慢性病地区分布显示,孛罗营村的慢性病发病率最高,王四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营村的慢性病发病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文化水平、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口味、抑郁情况和体质量指数的人群总体慢性病发病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男性在糖尿病、心脏病、卒中、慢性泌尿系统疾病中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岁以上人群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和卒中方面的发病率显著高于60岁以下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病共病关联规则分析显示,颈腰部疾病和骨关节疾病是最常见的二元共病模式,颈腰部疾病、骨关节疾病和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三元共病模式,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和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四元共病模式。对王四营地区人群的健康素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60岁以下人群的健康素养显著高于60岁以上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病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于60岁、肥胖和超重、吸烟、有疾病家族史是罹患慢性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化水平高则是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颈腰关节疾病是王四营地区的主要慢性病,并且心血管疾病和颈腰关节疾病、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性较强,是常见的慢性病共病模式。慢性病发病人群多集中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并且慢性病在王四营地区的地区分布、性别分布和年龄分布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性病的发病率与个人的生活行为习惯、健康素养等因素有关,其中年龄大于60岁,肥胖和超重,吸烟,有疾病家族史是慢性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较高的文化程度是保护因素。
奥希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在获得性EGFR T790M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
背景与目的 奥希替尼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是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T790M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有效的第三代靶向药物。尽管第一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EGFR-TKIs)寻找更多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但奥希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的后线疗效在II期研究WJOG8715L中BMS-907351供应商并未得到肯定,目前该联合模式在中国人群中的数据仍非常有限。本研究旨在分析真实世界中奥希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二线治疗的疗效,评价奥希替尼联合抗血管治疗模式在EGFR T790M获得性耐药突变NSCLC中的二线治疗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1年8月收治的第一、二代EGFR-TKIs治疗后伴EGFRT790M突变NSCLC患者共42例。16例接受二线奥希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另26例接受二线奥希替尼单药治疗。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联合组和单药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相当(43.8%vs 50.0%, P=0.694)。两组中位PFS(14.0个月vs 13.0个月,P=0.797)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29.0个月vs 26.0个月,P=0.544)均未见统计学差异。Cox回归模型显示前线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是奥希替尼后线单药或联合治疗PFS(P=0.045)及OS(P=0.023)更短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奥希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二线治疗相比靶向单药治疗未见更好的疗效。
耳穴埋豆联合柴术汤治疗2型糖尿病伴抑郁患者的疗效观察及对神经内分泌指标的影响
目的 观察耳穴埋豆联合柴术汤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_2DM)伴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内分泌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5月期间石家庄市中医院收治的90例T_2DM伴抑郁患者,按简单随机化法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各30例。治疗组采取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柴术汤、耳穴埋豆,对照1组采取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柴术汤,对照2组采取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3个月后,比较3组患者治疗效果、中医证候积分(心情抑郁、胸肋胀满、心烦易怒)、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ilton depresssion scale-24,HAMD-24)、血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G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1c)、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餐后2 h血糖(2 h blood glucose after meal, 2 h PG)]、神经内分泌指标[5-羟色氨酸(5-hydroxytryptamine, 5-HT)、多巴胺(Dopamine, D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hic honon-viral infectionsrmone, ACTH)]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10%(27/29)高于对照2组55.17%(16/29)、对照1组65.52%(1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2组和对照1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3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HAMD-24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HAMD-24及心情抑郁、心烦易怒、胸肋胀满评分均低于对照2组、对照1组,对照1组低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3组患者FPG、2 h PG、HbA1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FPG、2 h PG、HbA1c水平均低于对Pevonedistat小鼠照2组、对照1组,对照1组低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Navitoclax3组患者5-HT、DA水平均高于治疗前,ACTH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5-HT、DA水平均高于对照2组、对照1组,ACTH水平均低于对照2组、对照1组,对照1组5-HT、DA水平均高于对照2组,ACTH水平低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耳穴埋豆联合柴术汤有利于控制T_2DM伴抑郁患者血糖和抑郁,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机制可能与调节神经内分泌有关。
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原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的现状、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至2020年四川省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中心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2 241例,术后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55例,对其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结果: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为2.45%,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主要是吻合口瘘(45.46%)、肠梗阻(40.00%),其余immune dysregulation原因包括出血(5.45%)、感染(5.45%)、切口裂开(1.82%)和腹腔引流管嵌顿(1.82%)。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OR=4.608;95%CI=2.116~10.035)、PLX5622小鼠合并心脑血管疾病(OR=11.769; 95%CI=6.106~22.684)、低蛋白血症(OR=2.312; 95%CI=1.121~4.768)和既往有腹部手术史(OR=1.907; 95%CI=1.005~3.619)是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通Adavosertib小鼠过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校准曲线拟合良好,ROC下面积为0.781。说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结论: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最常见的原因为吻合口瘘和肠梗阻,对男性、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低蛋白血症及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应注意加强防范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根据危险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能帮助识别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的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