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粪便钙卫蛋白测定及其与血清炎性因子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 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患者粪便钙卫蛋白(fecal calprotectin, FC)水平及其与认知状态和血清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1年3月至20selleck MK-220622年3月就诊的PSCI患者32例、卒中后无认知障碍(post stroke with no cognitive impairment, PSNCI)患者44例和无卒中对照者25例,检测并对比3组中FC水平以及PSCI组治疗前后的FC水平。对PSCI组进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评估,并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PSCI组、PSNCI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未见明显差异,高血压史和糖尿病史在3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PSCI组FC水平显著高于PSNCI组和对照组(P<0.01)。对PSCI患者改善认知治疗1个月后,PSCI患者F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在PSCI组中,FC水平与MoCA评分和MMSE评分呈负相关(P<0.01),与血清CRP水平和血清IL-6水平呈selleck抑制剂正相关(P<0.01)。结论:PSCI患者FC水平升高pain biophysics,与PSCI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血清炎性因子具有相关性,在PSCI的发生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慢性根尖周炎骨吸收的关系

目的 检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FGFR2)、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表达情况,探讨FGFR2、MMP9表达与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根尖周骨吸收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1月于河北省邯郸市口腔医院诊断为慢性根尖周炎的52例患者作为慢性根尖周炎组,对其进行锥形束CT扫描及X线片检查,记录根尖周骨吸收面积;同期选取于河北省邯郸市口腔医院正畸减数拔牙的5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SAG研究购买ion,PCR)法检测组织中FGFR2 mRNA、MMP9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FGFR2、MMP9蛋白表达;Pearson相关分析慢性Au biogeochemistry根尖周炎患者FGFR2 mRNA、MMP9 mRNA表达水平与根尖周骨吸收面积的相关性。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根尖周炎组FGFR2 mRNA、MMP9 mRNA表达水平及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较高(P<0.05)。X线片显示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根尖周骨吸收面积为(0.57±0.19)mm~2。慢性根尖周炎患者FGFR2 mRNA、MMP9mRNA表达水平与根尖周骨吸收面积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569和0.546,P<0.05),且FGFR2mRNA与MMP9 mRNA呈正相关(r=0.492,P<0.05)。结论 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组织中FGFR2 mRNA、MMP9 mRNA表达水平及蛋白表达阳性率升高,FGFR2、MMP9selleck在根尖周骨吸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基质金属蛋白酶-9、胱抑素C、肿瘤坏死因子-α联合检测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胱抑素C(Cys 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MP)患者不良预后的关系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98例ACMP患者作为ACMP组,另随机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ACMP组与对照组患购买CP-690550者的血清H-FABP、RDW、Caspase-3、MMP-9、Cys C、TNF-α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ACMP组患者血清H-FABP、RDW、Caspase-3、MMP-9、CysC、TNF-α水平与GCS、MMSE评分的关系。另根据随访90 d后ACMP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H-FABP、RDW、Caspase-3、MMP-9、Cys C、TNF-α与ACMP患者不良预后的关系;绘制ROC曲线评价H-FABP、RDW、Caspase-3、MMP-9、Cys C、TNF-α对ACMP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并分析上述指标联合检测对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ACMP组患者的血清H-FABP、RDW、Caspase-3、MMP-9、Cys C、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CMP组患者入院时GCS评分为(8.92±1.69)分,MMSE评分为(24.01±2.01)分;由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CMP组患者H-FABP、RDW、Caspase-3、MMP-9、Cys C、TNF-α水平均与GCS评分呈负相关(P<0.05),与MMSE评分也呈负相关(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的血清H-FABP、RDW、Caspase-3、MMP-9、Cys C、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INCB28060溶解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由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CMP患者H-FABP、RDW、Caspase-3、MMP-9、Cys C、TNF-α水平均为ACMP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由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CMP患者H-FABP、RDW、Caspase-3、MMP-9、Cys C、TNF-α水平对其不良预后进行预测的AUC分别为0.763、0.782、0.783、0.818、0.806、0.744,而上hepatobiliary cancer述指标进行联合预测的AUC最高(0.985),其预测敏感度达100.00%、特异度达90.57%。结论:ACMP患者血清H-FABP、RDW、Caspase-3、MMP-9、Cys C、TNF-α水平是患者90 d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可用于预测ACMP患者的不良预后,且其中以联合预测的预测价值最高。

补脑止痫散对戊四氮致痫大鼠脑组织中半胱氨酸蛋白酶3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补脑止痫散对戊四氮(PTZ)IACS-10759 MW致痫大鼠脑组织相关凋亡因子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其抗癫痫的机制。方法采用PTZ腹腔注射法制作癫痫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癫痫大鼠随机分为癫痫模型组、补脑止痫散低剂量组、补脑止痫散中剂量组、补脑止痫散高剂量组、丙戊酸钠治疗组(西药组)、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和癫痫模型组灌服相应量0.9%氯化钠注射液,西药组灌服丙戊酸钠,补脑止痫散低剂量组、中剂量selleckchem CCRG 81045组、高剂量组分别灌服不同剂量的补脑止痫散溶液,均连续灌服6周。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两种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caspasmedia literacy interventione-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癫痫模型组、补脑止痫散低剂量组、补脑止痫散中剂量组、补脑止痫散高剂量组、西药组、空白对照组大鼠脑组织中caspase-3蛋白阳性表达密度值,免疫组化法分别为(0.085 32±0.009 26)、(0.050 29±0.007 52)、(0.043 76±0.006 59)、(0.034 28±0.002 42)、(0.041 56±0.005 17)、(0.013 58±0.001 17),免疫印迹法分别为(1.62 30±0.19 74)、(1.157 0±0.101 0)、(1.140 0±0.193 5)、(1.058 5±0.162 0)、(1.031 1±0.027 0)、(1.000 0± 0.000 0),不同剂量补脑止痫散灌服治疗6周后,致痫大鼠脑组织中caspase-3蛋白阳性表达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2.32、3.37、2.78、2.47,均P 0.05)。结论中药复方补脑止痫散可以通过降低大鼠脑组织中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来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起到良好的抗痫作用。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1)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shelter medicine、EMbase、CNKI、VIP、万方数据库及CBM等数据库,收集sdLDL-C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相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更多库至2021年7月,提取相关数据,并用stata16.0软件进行分析。(2)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确诊的305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其中单纯T2DM患者(对照组)119例,T2DM微血管病变患者(病例组)186例。测定所有患者的血清sdLDL-C及其他相关临床代谢指标,采用SPSS26.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 (1)本次Meta分析共纳入6篇病例对照研究,1 Tezacaftor体外597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单纯T2DM患者(对照组)642例,T2DM微血管病变患者(病例组)95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患者的血清sdLDL-C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MD=0.56,95%CI:0.33~0.78,P<0.001)。Begg′s检验和Egger′s检验结果显示各项研究间无明显的发表偏倚,敏感度分析认为本次Meta分析结果具有稳定性与可靠性。(2)回顾性分析305例T2DM患者,对照组和病例组患者的sdLDL-C、TC、TG、Lp(a)、FPG、Cr及T-Bil存在差异,其中病例组患者的sd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而性别、年龄、HDL-C及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dLDL-C是T2DM患者并发微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sdLDL-C水平明显高于单纯T2DM患者,sdLDL-C可能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的水蛭治疗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作用机制比较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比较分析水蛭治疗2型糖尿病(T2DM)及糖尿病肾病(DN)CDK抑制剂的作用靶点及通路,初步探讨水蛭治疗糖尿病及其微血管并发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ID、ETCM、BATMAN-TCM、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TCM database@Taiwan等数据库并结合文献报道收集水蛭的化学成分和对应靶点;在疾病相关数据库CTD、TTD和GeneCards中检索T2DM和DN靶点;采用Urinary microbiomeSTRING平台获取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信息及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信息,并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结合网络药理学预测到的关键靶点与成分,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对其进行验证。结果:通过数据库和文献共收集到水蛭中93种成分,其中65个成分匹配到对应化学结构,并预测了448个成分相关靶点,在疾病数据库中分别获取到1667个T2DM靶点和874个DN靶点,将疾病靶点分别与水蛭成分靶点求交集后获得118、111个潜在作用靶点。通过PPI网络得到水蛭治疗T2DM的关键靶点为白蛋白(ALB)、蛋白激酶B1(Akt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纤连蛋白1(FN1),关键成分为西红花酸、棕榈酸和熊果酸等;水蛭治疗DN的关键靶点为ALB、Akt1、IGF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关键成分为琥珀酸、棕榈酸和西红花酸等。根据KEGG富集分析结果,胰岛素、磷脂酰肌醇激酶3-激酶(PI3K)、Ra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为水蛭治疗T2DM胰岛素抵抗的核心通路;PI3K-Akt、p38-MAPK、缺氧诱导因子(HIF-1)为水蛭治疗DN炎症反应的核心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棕榈酸、琥珀酸和熊果酸等成分能与ALB、Akt1、IGF1和VEGFA等靶点良好对接。结论:水蛭治疗T2DM侧重于增强胰岛β细胞功能和数量,恢复机体糖脂代谢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而其治疗DN侧重于借助水蛭素抗凝点击此处血功能减缓炎症,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肾脏纤维化。

整体纵向应变评估乳腺癌放疗所致心脏毒性的价值: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已超过肺癌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乳腺癌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可以获得较长的生存期,但放疗引起的心脏毒性可能会影响远期预后。因此,早期监测放疗相关心脏损伤对于改善乳腺癌患者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斑点追踪超声心电图(speckle-tracking echocardiography,STE)是一项研究心肌变形的新技术,其中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gdc-0068.htmlS)是评估放疗所致早期心脏损伤的良好参数。本文旨在探讨GLS评估乳腺癌放疗所致心脏毒性的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万方及中国知网即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10年1月—2022年3月,按照预先设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利用GLS、整体纵向应变selleckchem Q-VD-Oph率(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 rate,GLSr)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fraction,LVEF)评估乳腺癌放疗过程中及放疗后心肌功能变化。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采用Review Manager 5.4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项研究,共涉及54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左侧乳腺癌患者LEVF在放疗后即刻轻微下降,WMD为-0.98,在放疗后6个月有所上升,Wovert hepatic encephalopathyMD为-0.83,但仍低于基线水平。右侧乳腺癌放疗后LVEF几乎没有变化。左侧乳腺癌患者放疗后即刻、放疗后6周、6个月、12个月GLS显著下降,WMD分别为1.57、1.84、1.04、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研究之间无显著异质性。而右侧乳腺癌放疗后GLS无显著变化。不同侧乳腺癌GLSr的变化相差不大。结论:GLS可能是左侧乳腺癌患者放射治疗所致心脏损伤的较好预测指标。

视蛋白3调控人真皮成纤维细胞I型胶原蛋白生成

目的 研究视蛋白3在正常人真皮成纤维细胞中对I型胶原蛋白生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取小儿包皮真皮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传代,至3~5代,用荧光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迹分AZD1152-HQPA别检测视蛋白1~5的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视蛋白3及I型胶原蛋白表达及定位。设计针对人视蛋白3的小干扰RNA,利用脂质体转染入正常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分别用荧光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迹检验视蛋白3抑制效率。成功下调视蛋白3后,用荧光定量PCR、免疫印迹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及细胞免疫荧光检测I型胶原蛋白表达变化;通过CCK-8及EDU检测细胞增殖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I3K、AKT及磷酸化蛋白p-PI3K、p-AKT的表达情况。最后抑制通道蛋白AKT的磷酸化,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I型胶原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视蛋白1~5均在正常人真皮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其中视蛋白3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较其他视蛋白表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下调正常人真皮成纤维细胞中视蛋白3后,细胞合成及分泌I型胶原蛋白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elleck Z-VAD-FMK(P <0.05);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细胞周期中S期比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磷酸化蛋白p-PI3K、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被明显抑制;抑制通路蛋白AKT的活化后,细胞合成I型胶原蛋白水平降低。结论 视蛋白ventromedial hypothalamic nucleus3参与调控正常人真皮成纤维细胞中I型胶原蛋白的合成,可能是创伤愈合、纤维化相关疾病及医疗美容潜在的治疗靶点。

木犀草素对癫痫持续状态幼鼠海马组织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木犀草素对癫痫持续状态(SE)幼年大鼠(下称幼鼠)海马组织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将156只21日龄雄性SD幼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2只、模型组48只、木犀草素1组(低剂量20 mg/kg)48只和木犀草素2组(高剂量50 mg/kg)48只,其中模型组、木犀草素1组和木犀草素2组在癫痫发作后的1、2、3和7 d分别处死12只幼鼠。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法制作幼鼠SE模型,木犀草素1组和木犀草素2组在造模成功后,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的木犀草素,此后每天重复注射1次,直至处死。采用q RT-PCR法检测幼鼠海马组织中NF-κB、Toll样受体4(TLR4)、半胱氨酸门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TNF-α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幼鼠海马组织中TLR4蛋白表达水平,TUNEL法观察幼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癫痫发作后1、2、3和7 d模型组幼鼠海马组织中TLR4、NF-κB、Caspase-3、TNF-α mRNA及TLR4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癫痫发作后1、2、3和7 d木犀草素2组幼鼠海马组织中TLR4、NF-κB、Caspase-3、TNF-α mRNA及TLR4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C59小鼠05),癫痫发作后3和7 d木犀草素1组幼鼠海马组织中TLR4 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5),癫痫发作后1和3 d木犀草素1组幼鼠海马组织中Caspase-3 m RNA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5),癫痫发作后3 d木犀草素1组幼鼠海马组织中TNF-α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癫痫发作后7 d木犀草素1组幼鼠海马组织中TLR4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癫痫发作后1、2、3和single-use bioreactor7 d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率均升高(均P<0.01);与模Adavosertib研究购买型组比较,癫痫发作后1、2、3和7 d木犀草素2组幼鼠海马组织神经细胞凋亡率均降低(均P<0.01),癫痫发作后2、3和7 d木犀草素1组幼鼠海马组织神经细胞凋亡率均降低(均P<0.05)。结论 木犀草素可减轻SE幼鼠海马组织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TLR4/NF-κB通路来达到神经保护作用。

ATF6对肿瘤细胞免疫原性的调控作用和初步机制探索

目的:探讨ATF6对肿瘤细胞免疫原性的影响,初步解析其调控机制。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骨肉瘤细胞的Atf6,借助CCK-8实验、细胞能量代谢检测、流式细胞术、ATP检测试剂盒、干扰素刺激响应元件(ISRE)-荧光素酶报告细胞、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野生型(WT)和Atf6~(-/-)癌细胞在PBS或衣霉素(Tm)处理后的活力、线粒体耗氧速率(oxygen consumption rate,OCR)和胞外酸化速率(extracellular acidification rate,ECAR)、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和细胞膜通透性、胞内钙离子动员、胞内外ATP浓度、IFNα/β分泌和干扰素刺激基因(ISG)表达水平。在免疫健全小鼠皮下接种WT或Atf6~(-/-)癌细胞,比较二者的成瘤速度、肿瘤组织基因转录图谱、局部抗肿瘤效应T细胞活化有无差异。将WT和Atf6~(-/-)癌细胞MK-2206核磁同时接种于nu/nu小鼠两侧皮下,或将Atf6~(-/-)癌细胞分别接种于免疫健全和Ifnar~(-/-)小鼠皮下,记录肿瘤生长曲线。分别用Tm预处理的WT和Atf6~(-/-)癌细胞初免(prime)na?ve小鼠,收集引流淋巴结细胞并体外再刺激(boost),分析特异性T细胞活化有无差异。按照不同的效靶比,将NK细胞与染料标记的两种癌细胞共培养,流式检测细胞杀伤情况。结果:PBS或Tm处理后,WT和Atf6~(-/-)骨肉瘤细胞活力和增殖、氧化磷酸化和糖酵解、离子霉素触发的胞内钙离子动员、胞内外ATP和IFNα/β分泌均无显著差异。Tm处理后,Atf6~(-/-)细胞死亡低于WT细胞。在免疫健全小鼠体内,Atf6~(-/-)肿瘤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WT肿瘤(P<0.05)。然而,在缺乏T细胞的nu/nu小鼠体内,两种肿瘤生长速度的差异显著缩小。与免疫健全小鼠相比,Ifnar~(-/-)小鼠体内Atf6~(-/-)肿瘤的生长速度略快(P<0.05)。Atf6~(-/-)肿瘤内免疫应答相关基因的表达、效应T细胞的活化均显著高于WT肿瘤(P<0.05)。与WT癌细胞相immune pathways比,Atf6~(-/-)癌细胞与NK细胞共培养后死亡比例更高(P<0.05)。在Tm刺激后,Atf6~(-/-)癌细胞比WT癌细胞表达更多的Irf3和获悉更多Irf7,前者在prime-boost实验中可刺激T细胞分泌更多的IFN-γ。结论:阻断ATF6信号通路能显著增强癌细胞的免疫原性,促进免疫监视,阻碍肿瘤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