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分析和验证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东亚与西方菌株感染原代胃癌细胞后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expressedgenes,DEGs),探讨东亚和西方菌株的致病差异。用幽门螺杆菌东亚菌株GZ7、西方菌株26695以MOI50:1感染原代胃癌细胞6小时,收取细胞进行转录组学测序,以|Log_(2)FoldChange|>1,校正P值≤0.05为标准,筛选DEGs,利用Omicsbean-Cancer在线工具对DEG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选择4个重要基因进行TCGA数据库分析及Westernblot验证。东亚菌株GZ7感染胃癌细胞组与未感染胃癌细胞组比较有31个DEGs;西方菌株26695感染胃癌细胞组与未感染胃癌细胞组比较有Tamoxifen109个DEGs;西方菌株26695感染组与东亚菌株GZ7感染组之间共有22个DEGs,东亚菌株GZ7感染组特有DEGs9个,西方菌株26695感染组特有DEGs87个。DEGs主要参与炎症、细胞黏附、细胞表面受体、NF-κB和TNF信号通路以及脂类与氨基酸代谢等过程。Westernblot实验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上调胃癌细胞中JUN和FOSL1(转录因子)、IL6、DKK1(东亚菌株特有DEG)蛋白表达;下调细胞中JUN基因可以抑制IL6Soluble immune checkpoint receptors和DKK1的表达,东亚菌株GRepSox采购Z7再感染能够恢复细胞中JUN、IL6和DKK1的表达水平。TCGA数据库分析发现IL6和DKK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01),且IL6和DKK1高表达与胃癌患者10年生存率负相关(P<0.01)。总之,东亚、西方幽门螺杆菌菌株感染胃癌细胞产生的DEGs有明显差异,可能是东亚、西方国家胃癌发病率差异的原因之一。
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1基因多态性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
目的 分析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1(ASAG使用方法DAMTS-1)基因多态性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P)形成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21年7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老年EH患者4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有CAP形成,将患者分为非斑块组(144例)和斑块组(256例)。比较2组ADAMTS-1基因rs402007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老年EH患者CAP形成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对老年EH患者CAP形成的预测能力。结果 斑块组ADAMTS-1基因rs402007位点C等位基因及CC基因型频率均高于非斑块组[46.3%(237/512)比36.8%(106/288)、21.5%(55/256)比13.9%bioorganic chemistry(20/1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ADAMTS-1基因rs402007位点CC+CG基因型是老年EH患者CAP形成的独立相关因素(均P<0.05)。纳入所有独立相关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NSC 125973核磁的一致性指数为0.948(95%置信区间:0.925~0.98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老年EH患者CAP形成的曲线下面积为0.854(95%置信区间:0.826~0.892)。结论 ADAMTS-1基因rs402007位点C等位基因是老年EH患者CAP形成的遗传易感等位基因。
2型糖尿病对原发性膜性肾病临床转归的影响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对原发性膜性肾病(PMN)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肾脏穿刺活检术确诊PMN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既往病史及入院血糖水平分为PMN合并T2DM组和PMN组。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及病理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2组患者的累积完全缓解率和累积肾功能恶化率。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PMN合并T2DM组未完全缓解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246例纳入研究中,PMN合并T2DM组(61例)的血糖、血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PMN组(185例)升高(均P<0.05),24 h尿蛋白定量较PMN组降低(P<0.05)。病理资料显示,PMN合并T2DM组的Ⅲ+Ⅳ期比例较高(P<0.05)。Kaplan-Meier曲线显示PMN合并T2DM组累积完全缓解率较低(Log-rank χ~2=4.391,P<0.05);肾功能恶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0.899,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T2DM(HR=1.792,95%CI:1.166~2.753,P=0.008)和24 h尿蛋白定量增加(HR=1.002,95%CI:1.000~1.003,P=0.013)是影响PMN患者未完全缓解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2DM尽管对肾功能恶化风险无特殊意义,但selleck对此类患者临床转归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torin-1.html的Infected wounds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
宰后成熟期间糖酵解对滩羊肉保水性的调控机制
滩羊屠宰后糖酵解迅速被激活且持续至糖酵解酶失活或底物耗尽,该过程是宰后生化代谢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因此,糖酵解对肉品质变化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目前,关于糖酵解对滩羊肉品质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代谢酶表达量、能量物质含量变化及糖酵解购买BMN 673指标与肉Etoposide纯度品质相关性的分析。仍缺乏糖酵解调控保水性机制的研究。本课题以4℃条件下贮藏0、1、2、3、4、8d滩羊背最长肌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宰后成熟过程中的保水性、水分分布、水分状态、肌肉结构变化及糖酵解相关指标,研究肌肉结构对保水性的影响,分析保水性与糖酵解之间的关系,结合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糖酵解影响保水性核心蛋白质的途径,揭示糖酵解调控滩羊肉保水性的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宰后成熟期间肌肉结构对滩羊肉保水性的影响。滩羊屠宰后,随着成熟时间延长,滴水损失和贮藏损失先上升后下降;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持续下降;钙蛋白酶-1活性持续降低;肌原纤维小片化(Myofibril fragmentation index,MFI)呈显著升高趋势;随成熟时间延长,肌原纤维发生断裂,肌膜与肌原纤维之间产生间隙,Z线断裂,肌肉结构逐渐崩塌。因而,宰后成熟期间,滩羊肉中钙蛋白酶-1对肌肉结构蛋白质的水解促使MFI随成熟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导致肌原纤维与肌原纤维之间、肌原纤维和肌bioorganic chemistry膜之间形成间隙,最终导致肌肉结构崩塌;同时,肌原纤维收缩促使不易流动水向自由水转换,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水流入肌肉结构降解所形成的滴水通道,导致自由水相对含量逐渐降低,从而影响滩羊肉的滴水损失与贮藏损失。2、分析了宰后成熟期间滩羊肉保水性与糖酵解之间的关系。滩羊宰后ATP含量迅速降低,能量水平的变化激活了腺苷—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促使糖酵解关键酶乳酸脱氢酶被激活引起其活性升高,促进糖原消耗,引起乳酸的蓄积并降低肌肉pH值,导致蛋白质吸附水分的能力下降,不易流动水向自由水转化;同时,ATP含量的快速下降,使肌动球蛋白形成,造成肌肉僵直收缩,导致肌丝的空间结构被缩小,致使水分被挤出,4 d后pH值上升以及肌肉解僵,促使肌动球蛋白解离,肌原纤维空间结构增大,增强了蛋白质对水的吸附能力,因此细胞外的水分重新渗入。糖酵解通过影响肌肉pH值和ATP调控肌肉结构的变化程度,进而调节水分状态和水分储存空间,最终影响滩羊肉滴水损失和贮藏损失。3、初步揭示了宰后成熟期间糖酵解调控滩羊肉保水性的机制。肌钙蛋白I2、肌钙蛋白C2、肌钙蛋白T3等10个核心蛋白质位于细胞器、肌节,与离子或细胞骨架蛋白结合,参与ATP酶活性调节和肌肉的收缩,改变肌肉结构和肌肉收缩。糖酵解通过影响结构蛋白对水分吸附、蛋白水解酶的活性、结构蛋白降解程度及水分状态的转换从而影响了滩羊肉保水性。
培元养心针灸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培元养心针灸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2组患者均给予内科糖尿病控制血糖基础治疗。观察组给予培元养心针灸法CNS-active medications治疗,对照组给予甲氧氯普胺片治疗。连续治疗1个月。治疗1个月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胃轻瘫基本症状指数(GCSI)量表评分的变化情况,以及糖尿病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DSQL)评分的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GSI-IX体外疗前后糖化KD025配制血红蛋白(HbAlc)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及随访,2组患者的GCSI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GCSI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及随访,2组患者的DSQL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DSQL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及随访,2组患者的HbAlc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HbAlc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2%(28/31),对照组为80.65%(25/31)。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元养心针灸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血糖波动,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氢氯噻嗪联合硝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价值
目的 研究对高血压患者实施氢氯噻嗪联合硝苯地平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择取88例高血压病例,选取时间段2020年1月—2021年1月,以随机数字表法为依据对其实施分组与研究,单独组44例病例实施硝苯地平治疗,联合组44例病例实施氢氯噻嗪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组间对比,用药前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用药后血压得到改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下降,联合组改善效果优于单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从血压变异性指标分析,用药前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用药后联合组24 h舒张压变异性、24 h收缩压变异性均低于单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Galunisertib体内;从炎性因子指标分析,用药前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SKJ4临床试验,用药后联合组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均低于单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从不良反应分析,联合组总发生率低于单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氢氯噻嗪联合硝苯地平治疗效果确切,可以有效控制血压水平,减轻炎症反应,而且安全性良好,临床价值显著。
深圳市医疗机构门诊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心率现状调查
背景 深圳作为强劲发展的一线城市,快节奏的工作和激烈的竞争环境给中青年增加了很多压力,长期的压力会使个体的心率加快,导致血压升高。研究深圳市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心率现状对有效开展高血压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深圳市医疗机构门诊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心率和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现状,为深圳市中青年高血压患者Canagliflozin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3—6月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方便抽样法在深圳市9个行政区域内选取32家医院/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并方便抽选前来医疗机构就诊的高血压患者2 152例,其中进入分析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1 639例。调查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血压、心率及服药情况。结果 1 639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平均心率为(81.0±11.0)次/min;血压达标610例(37.22%),血压不达标1 029例(62.78%)。血压达标组和血压不达标组血压、心率、合并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hereditary breast使用β受体阻滞剂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心率与收缩压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411,P<0.001),心率与舒张压之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r=0.455,P<0.001)。在血压控制不达标患者中,与心率<80次/min患者相比,心率≥80次/min患者伴发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病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使用β受体阻滞剂者相比,未使用者心率更快、收缩压更高、舒张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JNJ-42756493半抑制浓度0.05)。血压不达标组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与心率<80次/min的患者相比,心率≥80次/min者伴发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病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心率偏快,心率较高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易同时合并其他慢性病。为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应增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生的心率管理意识,加强心率治疗指征、控制范围、药物选择、个体化治疗等相关的诊疗培训。
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及血清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血清中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s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IPF患者118例为IPF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3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BALF和血清中sICAM-1和MMP-2水平,分析IPF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GAP分期标准对IPF患GSK126配制者进行疾病严重程度分β-lactam antibiotic期,Ⅰ期38例,Ⅱ期47例,Ⅲ期33例,比较不同疾病分期患者BALF和血清中sICAM-1、MMP-2水平、胸部高分辨CT(HRCT)评分差异,分析IPF患者BALF与血清中sICAM-1和MMP-2水平与其胸部HRCT评分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IPF组BALF及血清中sICAM-1、MMP-2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年龄≥60岁、有吸烟史、BALF和血清中sICAM-1、MMP-2过度表达是IP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Ⅰ期、Ⅱ期IPF患者相比,Ⅲ期IPF患者BALF和血清中sICAM-1、MMP-2表达均升高(P<0.05); IPF患者BALF和血清中sICAM-1、MMP-2水平分别与其胸部HRCT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IPF患者BALF和血清中sICAselleck化学M-1、MMP-2水平均增高,且与患者肺功能有一定关联性,可作为IPF患者病情监测的评价指标。
DPP-4抑制剂和噻唑烷二酮类联合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DPP-4抑制剂联合噻唑烷二酮类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日期为2005年5月—2021年7月,收集DPP-4抑制剂联合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相关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根据设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纳入文献14篇,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分析,比较DPP-4抑制剂联合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治疗和噻唑烷二酮类单药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的影响。结果:DPP-4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组降低HbAlc、FPG、HOMA-IR水平方面显著优于单药组,统计学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0 01);DPP-4抑制剂+吡格列酮组治疗对总胆固醇(TC)影响与单药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PP-4抑制剂+吡格列酮组治疗对三酰甘油(TG)、水肿发生率影响与单药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hepatorenal dysfunction.05);DPP-4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组治疗对低血糖AZD2281 MW发生率影响与单药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PP-4抑制剂联合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有效降Elexacaftor浓度低2型糖尿病患者HbAlc、FPG、HOMA-IR和TC水平,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但仍需要更严格、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肝细胞癌潜在血清标志物GRO-1和Thrombin的蛋白鉴定及其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寻找有效的早期诊断及判断肝细胞癌(HCC)预后的血清标志物。方法利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确定HCC患者血清蛋白表达谱。对HCC 81例、肝炎82例和健康志愿者80例血清标本蛋白表达谱进行比较,经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和质谱鉴定蛋白质序列。另取48例HCC、54例肝硬化、62例大Digital PCR Systems肠癌、55例鼻咽癌、36例肺癌和42例健康志愿者血清,利用PS20免疫芯片和SELDI技术对候选标志物进行验证。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55例HCC患者癌和癌旁组织,13例正常肝组织中候选标志物基因的表达情STM2457核磁况,探讨它们与HCC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Colforsin检出两个HCC候选标志物凝血酶轻链(Thrombin light chain)和生长相关性癌基因编码蛋白(GRO-1)。以这两个因子建立的HCC诊断模型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89.6%,显著高于甲胎蛋白(AFP)单独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69%,83%)。它们与AFP联合使用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高(91.7%,92.7%),而对大肠癌、鼻咽癌、肺癌的敏感性均不超过50%。HCC患者癌组织的GRO-1与Thrombin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r=0.73,P<0.01),GRO-1表达与肝外转移及术后复发显著相关(P<0.05),Thrombin的表达量与术后复发及AFP升高相关(P<0.05)。GRO-1和Thrombin高表达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GRO-1低表达的患者。GRO-1表达量是影响HCC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Thrombin light chain和GRO-1是HCC的潜在血清标志物,并有希望成为HCC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