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研究进行了一项荟萃分析,来评估乳腺癌发生风险与三种常见的饮食模式之间的关联。方法:截至2021年6月,系统检索了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分析了包括地中海饮食模式、西方饮食模式、素食饮食模式三种常见饮食模式与乳腺癌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纽卡斯尔-渥太华(NOS)量表用于评估研究质量。结果:共纳入2001-2021年符合标准的24篇文章进行荟萃分析,西方饮食模式与妇女乳腺癌发生风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在绝经前后都为妇女乳腺癌发生风险的危险因素,经检验异质性较高(HR=1.05, 95%surrogate medical decision makerCI:1.01-1.30,I~2=56.2%,P=0.019);素食饮GSK J4半抑制浓度食模式与妇女乳腺癌发生风险之间存在负相关性(HR=0.87, 95%CI:0.78-0.97,I~2=73.MK-4827纯度7%,P <0.001);未观察到地中海饮食模式与妇女乳腺癌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HR=0.96, 95%CI:0.89-1.02,I~2=64.1%,P=0.010)。由于异质性显著,我们进行了亚组分析、Meta回归分析以及敏感性分析,发现研究设计类型等因素分别为各组的异质性来源。在敏感性分析中排除任何一项研究后,这些结果基本保持不变。结论:西方饮食模式可增高乳腺癌发生的风险,素食饮食模式可降低乳腺癌发生的风险,未观察到地中海饮食模式与乳腺癌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
LRG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MCF-7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目的:研究LRG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MCF-7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免疫组system immunology化和免疫荧光染色分别观察乳腺癌组织中LRG1的分布、表达,并分析与临床病理www.selleck.cn/products/Nolvadex因素的相关性;Transwell侵袭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LRG1抑制后对MCF-7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siRNA-LRG1片段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中LRG1和p-p38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p38抑制剂SB202190进一步验证LRG1与p38/MAPK信号通路的关系。结果:LRG1主要分布于乳腺癌细胞质,癌组织中高表达的LRG1与患者年龄、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而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Transwell侵袭和细胞划痕实验显示,下调LRG1表达后,MCF-7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减弱;与对照组相比,siRNA-LRG1片段能明显抑制MCF-7细胞中LRG1和p-p38蛋白表达(P<0.05),应用SB202190处理后,能够加强siRNA-LRG1对p-p38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结论:LRG1在乳腺确认细节癌中呈高表达并与肿瘤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下调LRG1的表达可明显抑制MCF-7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这可能通过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来实现。
芦荟大黄素通过EGF/EGFR/HER2信号通路对乳腺癌内分泌耐药的作用
目的 探讨芦荟大黄素对乳腺癌内分泌耐药的影响以及对表皮生长因子(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 建立MCF-7/TAM耐药细胞株,不同浓度芦荟大黄素处理检测Optimal medical therapy细胞增殖活性,单独使用EGF或EGF和芦荟大黄素联合处理MCF-7/TAM细胞,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以及EGF、p-EGFR、EGFR和HER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成功建立MCF-7/TAM耐药细胞株,且细胞存活率随芦荟大黄素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与对照组比较,EGF组细胞凋点击此处亡率以及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量降低,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p-EGFR和HER2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芦荟大黄素组细胞存活率、Ki67、B确认细节cl-2、p-EGFR和HER2蛋白表达量降低,细胞凋亡率和Bax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与芦荟大黄素组比较,芦荟大黄素+EGF组细胞存活率、Ki67、Bcl-2、p-EGFR和HER2蛋白表达量升高,细胞凋亡率和Bax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 芦荟大黄素可降低乳腺癌内分泌耐药,其可能是通过调节EGF/EGFR/HER2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MRI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selleck合成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MRI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诊治的82例乳腺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MRI检查,并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超声、MRI单一及联合检测的检查结果及诊断效能。结果:82例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乳腺癌50例,PLX-4720使用方法其Inhalation toxicology他32例为乳腺良性肿瘤。MRI检测恶性48例,良性34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恶性48例,良性34例;联合检测恶性49例,良性33例。联合检测的误诊率3.13%低于MRI检测的21.88%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的灵敏度96.00%、特异度96.88%、准确率96.34%高于MRI检测的82.00%、78.13%、80.49%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80.00%、75.00%、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彩色多普勒与MRI联合用于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有助于提升准确率及灵敏度,为术前病情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米氮平对合并抑郁的老年乳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米氮平对合并抑郁的老年乳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收治的92例合并抑郁的老年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对象的抗抑郁治疗意愿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愿意立即接受抗抑郁治疗)和对照组(暂不接受抗抑郁治疗或4KPT-330价格周后再考虑接受抗抑郁治疗),每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肿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米氮平进行抗抑郁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免疫功能指标(CDGDC-0068 NMR3~+、CD4~+、CD8~+、CD4~+/CD8~+、NK细胞、B淋巴细胞)和炎症因子指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l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HAMD-17评分和NLR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的HAMD-17评分和NLR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免疫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germline genetic variants>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CD3~+、CD4~+、CD4~+/CD8~+、NK细胞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CD8~+、B淋巴细胞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米氮平可改善合并抑郁的老年乳腺癌患者的抑郁状态,并可以提高其免疫功能和降低其炎症标志物NLR水平,有利于老年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2014-2019年珠海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特征及潜在减寿分析
目的 了解珠海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变化趋势及减寿情况,为恶性肿瘤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4-2019年珠海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资料,采用死亡率、死因顺位、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of change, APC)、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PYLL)等指标对恶性肿瘤死亡及减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4-2019年珠海市恶性肿瘤平均死亡率为115.24/10万,标化死亡率为114.99/10万,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高于女性(χ~2=581.0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居前5位的AM-2282分别是肺癌、肝癌、结直肠癌、胃癌、鼻咽癌。恶性肿瘤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0~14岁以白血病、脑及神经恶性肿瘤为主,15~44岁组肝癌是第1位死因,45岁及以上年龄组首位死因是肺癌。恶性肿瘤总PYLL为150640人年,肺癌、肝癌和结直肠癌居前3位;平均减寿年数intracameral antibiotics(average years of life lost, AYLL)为18.46年/人,乳腺癌、鼻咽癌和肝癌居前3位;男性ALY2835219核磁YLL为18.43年/人,鼻咽癌和肝癌居男性AYLL前2位;女性AYLL为18.51年/人,乳腺癌和宫颈癌居女性AYLL前2位。结论 珠海市恶性肿瘤疾病负担较重,45岁以上人群为重点防控对象;肺癌、结直肠癌、女性乳腺癌和宫颈癌、男性鼻咽癌和肝癌是主要癌种,应予以重点防治。
昆仙胶囊联合改善病情抗风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研究
目的 对昆仙胶囊联合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 arthritis resolved HBV infectiondrugs, DMARDs)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8月,采用RevMan5.4软件对收集到的昆仙胶囊联合DMARDs治疗RA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中疗效及安全性数据进行Meta分析。本研究已在PROSPERO上注册并审核通过(注册号:CRDselleckchem Galunisertib42021262842)。结果 共纳入8个RCTs,共704例患者。治疗组采用昆仙胶囊联合DMARDs(甲氨蝶呤、硫酸羟氯喹或来氟米特)治疗,对照组单用DMARDs治疗。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总有效率[RR=1.20,95%CI(1.12,1.28),P<0.05]、压痛关节数[SMD=-0.81,95%CI(-1.06,-0.57),P<0.05]、肿胀关节数PI3K/Akt/mTOR抑制剂[SMD=-0.67,95%CI(-0.91,-0.42),P<0.05]、晨僵时间[SMD=-0.56,95%CI(-0.77,-0.35),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SMD=-1.53,95%CI(-2.57,-0.48),P<0.05]、血沉(ESR)[SMD=-0.55,95%CI(-0.71,-0.38),P<0.05]、C反应蛋白(CRP)[SMD=-0.80,95%CI(-1.27,-0.32),P<0.05]、类风湿因子(RF)[SMD=-0.44,95%CI(-0.60,-0.27),P<0.05]和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n-CCPA)[SMD=-0.73,95%CI(-1.37,-0.10),P<0.05]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肝功能异常、消化道不适、血常规异常、感染、月经紊乱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昆仙胶囊联合DMARDs治疗RA疗效优于DMARDs单药治疗,安全性无显著性差异。
小鼠胚胎造血干细胞发生的表观组学和三维基因组学解析
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系分化能力的组织干细胞,既能够通过自我更新产生维持机体内自身细胞数量,又能通过多谱系分化生成所有谱系的造血细胞进而重建整个造血系统。谱系示踪和实时成像证明小鼠造血干细胞起源于胚胎期主动脉的生血内皮细胞,经过内皮-造血转化过程形成造血干细胞前体(pre-hematopoietic stem cells,pre-HSCs),最终发育为成熟的造血干细胞。在内皮细胞向造血细胞命运转变的过程中伴随着包括DNA和RNA甲基化、长非编码RNA、组蛋白修饰以及转录因子、染色质可及性和三维结构的动态Z-VAD-FMK体内调控。转录因子在染色质开放的情况下与染色质和染色质修饰、重塑相关蛋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发挥表观调控作用。Runx1是调控造血干细胞发生过程中的核心转录因子,Runx1既能作为表观修饰的靶点,在经过翻译后调控修饰下改变对协同激活因子或者协同抑制因子的相互作用从而在转录水平影响自身的基因表达;又能将协同激活因子或者协同抑制因子招募到靶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导致染色质环境的改变从而在表观的层面调控基因的表达。此外,还有研究发现Runx1还能促进调控元件之间形成染色质环进而在染色质高级结构层面上调控造血发育。因此,解析造血干细胞发生过程中的Runx1的作用机制和多种组学的调控机制有助于血液疾病治疗和体外造血干细胞再生策略的探索。为了研究造血干细胞发生过程中的表观调控机制和三维基因组结构的动态变化,本研究利用低细胞起始量的全基因组范围内染色质可及性测序技术(mini ATAC-seq)、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It ChIP-seq)和高通量染色质构象捕捉技术(sis Hi-C),描绘了造血干细胞发生过程中四个关键细胞群体(早期动脉内皮、生血内皮、造血干细胞前体和成熟的造血干细胞)的多组学调控图谱,解析了表观修饰与3D基因组动态变化的调控层级,进一步通过整合多种组学精确筛选了潜在与Runx1结合协同调控造血干细胞发生的候选转录因子,为系统性解析造血干细胞发育的精准调控机MS-275试剂制提供了重要线索。本研究揭示了早期动脉内皮、生血内皮、造血干细胞前体和成熟造血干细胞四个关键细胞群体的染色质表观修饰图谱,鉴定出造血干细胞发育过程中细胞特异增强子以及与潜在与Runx1共同结合在增强子区域的协同转录因子Gata2、PU.1和Stat4等;描绘了造血干细胞发生过程中的染色质开放性的动态变化,并通过整合Runx1 ChIP-seq、H3K27ac ChIP-seq和染色质可及性结果精确筛选出能够协同Runx1共同结合到基因组上开放性增强子区域调控造血干细胞发育的转录因子;解析了染色质开放性和基因表达的调控关系,发现造血相关基因在染色质完全开放之前,已经伴随少量转录因子结合从而促进基因的低水平表达,在招募更多的转录起始复合物之后,随着基因的转录增强,同时染色质开放程度也进一步变大。此外,通synthesis of biomarkers过整合造血干细胞发生过程中染色质三维结构和表观调控的动态变化,本研究解析了造血发育中组蛋白修饰和3D基因组变化的调控层级,发现在早期动脉内皮阶段就已经发生了造血相关基因的增强子激活和Runx1的结合,启动了造血命运决定,在Runx1与靶序列结合的作用下,生血内皮的染色质空间结构发生显著改变促进造血相关增强子向启动子发生弯曲折叠,导致增强子-启动子相互作用的增加,从而调控造血发育过程。本研究还通过Runx1 ChIP-seq和增强子-启动子的染色质互作,筛选出能够通过与Runx1结合介导增强子-启动子相互作用调控造血相关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为体外内皮细胞转化为造血干细胞提供重要线索。
哈森十三味丸联合来曲唑片治疗激素依赖型乳腺癌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哈森十三味丸联合来曲唑片Psychosocial oncology治疗激素依赖型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对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激素依赖型乳腺癌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哈森十三味丸联合来曲唑片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来曲唑片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观察KPT-330细胞培养两组月经变化、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临床疗效、总体生存率;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 8,IL-8)、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AZD2281 molecular weight,IL-6)、雌二醇(estradiol,E2)、促卵泡生成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等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及总体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FS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闭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经期紊乱和经量减少情况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NF-α、IL-8、IL-6、NLR、PL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E2、FSH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来曲唑单药治疗比较,以哈森十三味丸联合来曲唑片治疗激素依赖型乳腺癌,可提高临床效果,优化细胞因子及相关指标水平。
基于分子对接和药效团的磷脂酶PLA2G1B抑制剂的虚拟筛选
磷脂酶PLA2G1B与饮食诱导肥胖及相关代谢紊乱密切联系,研究表明一些天然类黄酮化合物对磷selleck Ceralasertib脂酶有抑制作用.采用整合分Percutaneous liver biopsy子对接和药效团策略筛选PLA2G1B靶向小分子抑制剂.对5种类黄酮化合物与PLA2G1B靶标进行分子模拟对接,分析其相互作用,建立基于配体分子共同特征(HipHop)的药效团模型,应用该模型对ZINC数据库中小分子化合物进行筛选,并对匹配评分良好的化合物进行类药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ADME)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山柰Staurosporine分子量酚、木犀草素、槲皮素、杨梅素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与PLA2G1B均能较好结合,结合能为-7.17~-6.17 kJ/mol;所构建的药效团模型含有3个氢键供体和1个氢键受体4个特征元素;通过对ZINC数据库中10 897个小分子的筛选,共得到722个分子,命中率为6.6%.其中匹配评分>2.5的29个化合物均满足Lipinski规则,大部分化合物的ADME参数良好.研究结果为PLA2G1B抑制剂设计及先导化合物发现提供了参考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