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NK细胞活化性受体、γ干扰素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情程度、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血清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γ干扰素(IFN-γ)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病情程度、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沧州市中心医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NSCLC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TNM分期标准分为Ⅰ、Ⅱ期组50例和Ⅲ、Ⅳ期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NKG2D、IFN-γ、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糖类抗原125(CA125)]及6个月内病死率;采用Pearson法检验血清NKG2D、IFN-γ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比较不同预后NSCLC患者血清NKG2D、IFN-γ;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NKG2D、IFN-γ及两者联合预测NSCLC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Ⅲ、Ⅳ期组血清NKG2D[(67.12±5.28)%]低于Ⅰ、Ⅱ期组[(81.50±7.33)%](P <0.05),血清IFN-γ[(23.67±5.74)ng/mL]、CEA[(43.76±6.48)ng/mL]、CA125[(35.62±6.03)u/mL]、CYFRA21-1[(11.69±1.86)ng/mL]高于Ⅰ、Ⅱ期组[(17.91±4.82)ng/mL、(21.53±4.62)ng/mL、(23.59±5.17)u/mL、(6.84±1.12)ng/mL](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NKG2D与CEA (r=-0.683)、CA125 (r=-0.615)、CYFRA21-1(r=-0.704)均呈负相关(P <0.05);IFN-γ与CEA(r=0.512)、CA125(r=0.439)、CYFRA21-1(r=0.543)均呈正相关(P <0.05)。150例NSCLC患者病死率为22.67%(34/150)。Ⅲ、Ⅳ期组6个月内病死率为28.00%(28/100),Ⅰ、Ⅱ期组6个月内病死率为12.00%(6/50),经χ2检验,差异有AZD6738统计学意义(χ2=4.868,P=0.027)。死亡组血清NKG2D[(58.58±5.62)%]低于非死亡组[(84.23±4.39)%](P <0.05),血清IFN-γ[(29.93±3.17)ng/mL]高于非死亡组[(20.95±2.20)ng/mL](P <0.05)。ROC曲线显示,IFN-γ、NKG2D及两者联合预测NSCLC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780 (95%CI:0.673,0.942)、0.820 (95%CI:0.675,0.955)、0.860(95%CI:0.761,0.984),敏感性分别为78.1%(95%CI:0.648,0.892)、82.6%(95%CI:0.713,0.955)、86.5%(95%CI:0.752,0.978),特异性为51.3%(95%CI:0Genetic basis.443,0.714)、53.6%(95%CI:0.467,0.735)、41.5%(95%CI:0.328,0.616)。结论 血清NKG2D、IFN-γ与NSCLC患者病情程度、肿瘤标志物水平有PS-341分子量关,且两者联合检测可有效预测患者早期预后。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在诊室外血压测量的应用前景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的数据显示Rapamycin抑制剂,我国高血压患者已接近3亿人,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庞大,需要更好的医疗技术与手段管理血压,尽可能减少心血管疾iCCA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病风险。动态血压监测作为高血压诊断技术发展史上的重大创新,能够准确而全面地反映血压整体情况,在临床应用的30余年中,动态血压监测能够准确发现“隐蔽性高血压”,包括单纯夜间高血压,并很好地避免“白大衣性”高血压,24 h动态血压监测不仅可以了解血压变化趋势,还包括血压负荷、负荷指数、血压分布模式、血压下降率、低谷/峰比以及一昼夜血压总体变异情况,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动态血压监测还可应用于临床其他病因及疾病的判断与诊断中。本文就动态血压监测最新临床应用进行综述selleckchem Dibutyryl-cAMP,并总结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未来将动态血压监测更好应用于临床诊断中。

胰腺癌关键基因的筛选和分析:多数据联合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通过多数据联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明确候选基因与胰腺癌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相关关系。方法从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下载芯片数据集GSE15471、GSE16515、GSE28735,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功能富集分析,利用STRING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网络。富集功能和通路包括:生物调节、代谢过程、刺激反应、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增殖、生长,ECM-receptor相互作用、PI3K-Akt信号通路,胰液分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补体和凝血级联。结果共有247个差异表达基因被筛选出来,其中上调190个,下调57个。Cytoscape确定的8个模块的关键基因:COMP、AEnzymatic biosensorNLN、VCAN、DDX60、ERP27、MET、NR5A2、C5。最后通过多数据库综合分析hub基因Bemcentinib溶解度在肿瘤中的作用,生存分析显示:ANLN、MET、DDX60、ERP27可能在肿瘤的侵袭、复发、转移中起重要作用。结论差异表达基因和关键模块的筛选揭示了促进肿瘤发生发Bafilomycin A1临床试验展的潜在基因,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靶标。

合并MET基因变异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研究进展

间质-上皮细胞转化因子(mesenchymal-epithelial transition factor, MET)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发生发展过程中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Iron bioavailability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c-ros oncogene 1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ROS1)之外最重要和最有前景AM-2282试剂的驱动基因。近年来,靶向MET的治疗药物不断被研发并应用于临床。首先是合并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的NSCLC患者疗效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另外,晚期EBlebbistatin价格GFR突变型NSCLC患者EGFR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EGF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EGFR-TKIs)耐药后继发MET扩增时,联合MET-TKIs和EGFR-TKIs的方案带来了明显的生存获益等诸多进展。本文综述了在不同情况下,NSCLC患者合并MET不同变异类型的治疗进展,为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参考。

156例疑似罕见遗传代谢病患儿的个体化精准诊断分析

目的 探讨疑似罕见遗传代谢病(inherited metabolic disorders, IMD)患儿的精准诊断,并对比质谱技术与基因检测技术在罕见IM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儿科疑似罕见IMD患儿的临床信息、质谱与基因结果。结果 156例疑似罕见IMD患儿均行质谱检测,初检阳性67例,阴性89例。初检阳性患儿均进行复检,复检阳性19例。复检阳性中13例行基因检测,检出基因阳性9例、阴性4例。初检阴性中治疗疗效欠佳、临床仍高度怀疑IMD的54例患儿完善基因检测,检出阳性15例、阴性39例。将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质谱检测阳性率为19.4%(13/67),基因检测阳性率为35.8%(24/67)selleck Tezacaftor。连续性修正χ2检验提示基因与质谱检测结果有差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ncology department.05)。以基因检测为金标准,质谱检测敏感度为37.5%(95%CI:19.6%~59.2%),特异度为90.7%(95%CI:76.9%~97.0%)。24例确诊患儿中,5例经基因panel确诊,19例经全外显子测序(whole gexome sequencing,WES)确诊。其中1例经WES确诊的患儿,确诊前完善基因panel未检出致病变异。检测发现DNM1L基因c.1040C>G及AMN基因c.651+1G>C为疾病致病基因新发变异位点,具有临床意义。结论 质谱技术诊断IMD能力有限,对更多疑似罕见IMD患儿可首选基因检测尤其是WES进行个体化诊断。此外本研究中WES发现的新发变异位点,丰富了致病基因突变谱,为进一步功能生物学实验提供方向。

术中放疗在胰腺癌临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虽然medial 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目前外科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技术均取得了重大进步,但胰腺癌仍是GSK126威胁人类健CL 318952体内康并导致患者死亡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局部肿瘤进展导致胰腺癌患者的病死率明显增加,引起了临床对局部放疗作用的关注,但因胰腺与周围重要器官(如脊髓、肝脏、胃肠道等)邻近,限制了体外照射中肿瘤部位的照射剂量。而术中放疗能够对瘤床及淋巴结进行一次性、大剂量的照射,并能有效地对周围器官进行保护,从而降低放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目前,术中放疗在控制肿瘤患者局部进展、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已成为胰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浅述了胰腺癌术中放疗过程中治疗计划的制定及步骤的实施、优点与缺点、适应证与禁忌证、并发症及其防治、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等,通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及研究,评述术中放疗在胰腺癌临床治疗中的研究现状、进展及展望。

脂肪酸代谢谱与2型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脂肪酸代谢谱与T2DM酮症(DK)、DKA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308例,根据有无合并DK及DKA分为合并组和单纯T2DM组,每组各154例。根据疾病类型将合并组分为DKA亚组(n=40)和DK亚组(n=114)。比较各组生化指标及脂肪酸代谢谱指标。结果 与T2DM组比较,合并组DM病程、FC-P、肉豆蔻酸、硬脂酸、肉豆蔻油酸、棕榈油酸、亚麻酸、二十碳二烯酸、二十碳三烯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芥酸、ω-3/ω-6、三烯/四烯、总ω3降低(P<0.05或P<0.01),FPG、HbA_1c升高(P<0.01)。与DKA亚组比较,DK亚组年龄、DM病程、FC-P、HDL-C升高(P<0.05或P<0.01),HbA_1c、TG、SUA、肉豆蔻油酸、棕榈油酸、棕MRTX849生产商榈酸、油酸、花生四烯酸、二十碳烯酸、二十碳三烯酸、二十二碳四烯酸、三烯/四烯、总单不饱和脂肪酸、总脂肪酸降低(P<0.05或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神经酸、花AM-2282体外生四烯酸与HbA_1c呈正相关(P<0.05),棕榈油酸、二十碳五烯酸与HbA_1cmedical journal呈负相关(P<0.01)。棕榈油酸、油酸、花生四烯酸与HOMA-IR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肉豆蔻酸、硬脂酸、棕榈油酸、亚麻酸、二十碳三烯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三烯/四烯、总ω3是DK或DKA的影响因素。结论 DK、DKA脂肪酸代谢紊乱可能与胰岛功能降低相关,T2DM患者血糖控制水平、脂肪酸变化与DK、DKA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羟苯磺酸钙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效果及患者血清血浆内皮素、血清胱抑素C水平分析

目的:探究羟苯磺酸钙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浆内皮素(ET)、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单独使用羟苯磺酸钙治疗,观察组采用羟苯磺酸钙联合缬沙坦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ET、CysC水平。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明显低于Validation bioassay观察组的9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血清ET水平为(97.16±17.36)pg/ml、CysC水平为(1.54±0.29)mg/L,明显高于观察组的(75.45±16.41)pBMS-907351体外g/ml、(1.24±0.25)Liproxstatin-1浓度m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苯磺酸钙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不仅能改善患者血管病变情况,且疗效良好,建议使用。

糖类抗原CA50和CA242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糖类抗原CA50和CA242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探讨其临床实用性。方法选择201确认细节5年3月至2017年5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胰腺癌患者,另选择同时期就诊的100例良性胰腺病变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三组血清糖类抗原CA50C59采购和CA242水平,分析CA50和CA242与胰腺癌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胰腺癌组、胰腺良性病变组和健康对照组的CA50[(154.3±5.7)U/mL vs(12.5±5.5)U/mLvs(9.1±5.9)U/mL]和CA242[(161.3±5.7)U/mL vs(15.9±5.1)U/mL vs(10.6±5.4)U/mL]比较,胰腺癌组患者的CA50及CA242水平均显著高于胰腺良性病变组和健康对照组,且胰腺良性病变组患者的CA50及CA242水平略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类抗原CA50及CA242水平在男性和女性胰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岁以内胰腺癌患者的糖类抗原CA50及CA242水平明显高于65岁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类抗原CA50水平在胰腺癌的不同发病部位表达不同,其中以胰尾部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 cm以上的胰腺癌患者糖类抗原CA50及CA242水平较5 cm以内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类抗原CA50及CA242水平在胰腺癌不同TNM分期表达不同,其中在Ⅲ期以上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CA50检测准确率(78.13%)及单独CA242检测准确率(79.06%)均较CA50和CA242联合检测的准确率(84.69%)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50和CA242在胰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显Chromatography Search Tool著高于胰腺良性疾病患者及正常健康人群,且在高龄,胰尾部,肿瘤面积较大,TNM分期中Ⅲ期以上胰腺癌患者中高表达,CA50和CA242联合检测率显著高于单一检测方法。

奥希替尼联合GP方案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VEGF和MMP-9表达的影响

PLX5622体外目的 探究奥希替尼联合GP方案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 NSCLC患者86例随机分为GP组(43例)和联合组(43例),2组患者均给予GP方案治疗,联合组在GP方ZD1839配制案治疗基础上给予奥希替尼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NSCLC患者血清VEGF、MMP-9水平,同时采用Karnofsky体能状况评分量表(KPS)评估生存状态、生命质量测定量表第3版(QLQ-C30 V3.0)评估生活质量;于治疗后3个月时评估临床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arsenic remediation前比较,2组NSCLC患者治疗后血清VEGF、MMP-9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联合组低于GP组(P<0.05);两组NSCLC患者治疗后KPS评分、各项QLQ-C30评分升高(P<0.05),且联合组高于GP组(P<0.05);与GP组疾病控制率(37.21%)比较,联合组疾病控制率(62.79%)升高(P<0.05)。结论 奥希替尼联合GP方案治疗NSCLC患者可有效降低血清VEGF、MMP-9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健康状况,效果明确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