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一线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一线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海安市人selleck Lorlatinib民医院收治的60例晚期胰腺癌患者,按照随机Gefitinib-based PROTAC 3浓度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药吉西他滨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一线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生存情况及主要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66. 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 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试验组患者中位生存期(10. 81±2. 16个月vs.7. 32±1. 95个月)、无进展生存期为(3. 90±0. 95个月vs. 2. 62±0. 55个月)、半年内生存率(71. 44%±8. 93%vs.58. 41%±7. 2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白细胞减少(70. 00%vs. 66. 67%)、肾毒性(70. 00%vs. 73. 33%)、biolubrication system血小板减少(23. 33%vs. 30. 00%)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一线治疗晚期胰腺癌,有效率高,效果安全,明显延长了患者生存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清胰化积方治疗胰腺癌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预测清胰化积方主要成分作用的靶点,探讨其治疗胰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分子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数据库查找清胰化积方中的主要有效单体及其靶基因。建立裸小鼠胰腺癌移植瘤模型,并分为清胰化积方治疗组与对照组,对裸小鼠肿瘤组织进行基因测序,筛选胰腺癌差异表达基因。经Venn分析筛选靶标基因并对靶标基因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构建清胰化积方功能成分治疗胰腺癌的调控机制网络图。输入STRING数据库获得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图,利用基因表达谱数据动态分析(GEPIA)评估关键基因与胰腺癌预后的关系。结果共获得清胰化积方潜在的149个有效成分,预测成分作用靶标共963个。对清胰化积方治疗组与对照组裸小鼠胰腺Stormwater biofilter癌肿瘤组织进行基因测序,得到6 03Nirogacestat半抑制浓度9个差异表达基因。经Venn分析,筛选出248个共靶标靶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清胰化积NSC 127716说明书方治疗胰腺癌的作用机制可能与MAPK、FoxO、cAMP、cGMP-PKG等信号通路有关。与对照组相比,清胰化积方治疗组裸小鼠MAP2K1(MEK1)、MAPK3(ERK)、MAP2K3(MKK3)和MAPK13(p38)表达水平下降。GEPIA结果显示,MAP2K1(MEK1)、MAPK3(ERK)、MAP2K3(MKK3)和MAPK13(p38)高表达时胰腺癌预后差。结论清胰化积方治疗胰腺癌的作用机制与MAPK信号通路有关,MAP2K1(MEK1)、MAPK3(ERK)、MAP2K3(MKK3)和MAPK13(p38)可作为清胰化积方治疗胰腺癌的潜在预后因子。

胃癌患者血清sB7-H3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检测胃癌Y-27632 IC50患者血清中sB7-H3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60例胃癌患者、40例慢性胃炎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sB7-H3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胃癌及对应癌旁组织中B7-H3蛋白表达,并分析胃癌患者血清sB7-H3水平在临床病理因素及胃癌组织B7-H3蛋白表达各组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胃癌组血清sB7-H3浓度为(25.5±11.4)ng/ml,显著高于慢性胃炎组(9.1±7.8)ng/ml和健康对照组(7.8±6.5)nS63845价格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1)。胃癌组患者血清sB7-H3水平在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是否远处转移Joint pathology及胃癌组织B7-H3蛋白表达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在胃癌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sB7-H3可能与胃癌进展及侵袭转移有关,可作为胃癌诊疗潜在的分子标志物。

4株无花果病原真菌分离鉴定与碳源代谢指纹图谱分析

无花果果实皮薄多汁,采后易受微生物侵染。分离筛选采后贮藏期间无花果发病部位的病原真菌,结合形态学观察、真菌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selleckchem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分析、系统发育树构建进行研究,并将分离得到的病原真菌回接至健康果实,健康果实出现与分离果实相同的病症。最终从无花果叶子和果实上分别分离到4株丝状病原真菌,其中179~#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180~#为气味镰刀菌(Fusarimedicinal leechum odoratissimum)、181~#为内生炭疽杆菌(Colletotrichum endophyticum)和182~#为总枝状毛霉(Mucor racemosus),其中气味镰刀菌、内生炭疽杆菌和总枝状毛霉PF-07321332细胞培养为无花果上未见报道的病原真菌。利用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对4株病原真菌进行碳源代谢指纹图谱分析,发现它们对60种碳源具有相似的代谢特征,包括L-阿拉伯糖、D-纤维二糖和α-环式糊精等56种可利用碳源以及N-乙酰-D-半乳糖胺、N-乙酰-β-D-甘露糖胺、L-海藻糖和D-乳酸甲酯4种不可利用碳源。研究结果旨在为无花果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征以及采后病害防治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60例心律失常患者,均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记录患者术后随访1年房颤发生率,并对患者术后发生房颤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购买Belumosudil析。结果 术后随访1年, 60例患者中14例发生房颤,房颤发生率为23.33%。单因素分析显示,左房内径增大患者术后房颤发生率38.10%高于正常患者的15.38%,起搏器型号无频率应答功能患者术后房颤发生率45.45%高于有频率应答功能患者的10.53%,有糖尿病史患者术association studies in genetics后房颤发生率30.95%高于无糖尿病史患者的5.56%,有高血压病史患者术后房颤发生率31.58%高于无高血压病史患者的9.0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购买BAY 73-4506左房内径、起搏器型号、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均是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左房内径、起搏器型号、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是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临床要针对高危患者加强观察和治疗。

健康指导联合心理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目的 研究分析实施健康指导联合心理护理干预老年糖尿病患者对其的影响性。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12月本院门诊就诊的20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方式分为参比组和实验组,各100例。参比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给予健康指导联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血糖水平、生活质量、疾病认知优良率和诊疗依从性度。正态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x~2 检验。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血糖水平、生活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心理状态infection-prevention measures、血糖水平、生Tamoxifen供应商活质量显著优于参比组(P<0.05)。实验组疾病认知和诊疗依从性显著优于参比组(P<0.05)。结selleck合成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给予健康指导联合心理护理,有助于患者血糖水平保持稳定,改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和诊疗依从性,提升疾病认知。

基于CiteSpace的肿瘤干细胞研究态势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目的通过对肿瘤干细胞(CSmoothened Agonist浓度SCs)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探索NSC125066生产商CSCs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通过CiteSpaceMedical adhesive对发表文章年度分布、作者、机构、国家、期刊、被引情况和关键词等进行分析,并对关键词的词频、中心性和聚类情况进行探讨。结果 (1)筛选后共纳入8131篇文献,中国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中山大学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2)CSCs在乳腺癌、胰腺癌中的研究;CSCs分选和鉴定分子标志物ALDH和基因PTEN、Sox2、C-myc、EZH2的研究;EMT诱导产生CSCs并促进肿瘤转移的机制研究;CSCs防御化学药物、放射、靶向药物攻击导致耐受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的研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肿瘤微环境调节CSCs分化的机制研究;靶向抑制CSCs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物研究是CSCs领域研究的热点。(3)CSCs干性研究-CSCs生物学机制研究-CSCs应用于肿瘤的治疗是CSCs的研究趋势。结论 EMT诱生CSCs促进肿瘤转移、CSCs抵抗化学药物的攻击、间充质干细胞对CSCs调节、CSCs的代谢、靶向CSCs抑制剂的研究是CSCs领域现在和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生物炭添加下枯草芽孢杆菌应对镉胁迫的分子机制

为了探究生物炭添加前后枯草芽孢杆菌应对镉胁迫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基于转录组测序,对比分析了枯草芽孢杆菌在四种体系(正常体系、镉胁迫体系、生物炭体系、生物炭-镉胁迫体系)中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在镉胁迫压力下,枯草芽孢杆菌共产生193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967个,下调基因965个。枯草芽孢杆菌的代谢活性受到了明显抑制,但是其鞭毛组装和细菌趋化性通路得到了明显增强,离子转运和阳离子跨膜转运蛋PLX-4720白功能条目的基因表达也呈现上调,说明枯草芽孢杆菌通过上调细胞运动及离子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规避镉毒性压力。相比于镉胁迫体系,在生物炭-镉胁迫体系中,细菌共产生154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691个,下调基因850个。生物炭的存在增强了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基因的表达,枯草芽孢杆菌物质和能源代谢相关通路的基因表达均呈现上调,并且细菌体内镉抗性基因czcD/cadA和膜功能相关差异基因的表达也以上调为主。说明生物炭可以缓解镉胁迫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毒性效应,并animal models of filovirus infection刺激了枯草芽孢杆菌的金属抗性能力selleck IDN-6556。该研究结果可为未来生物炭-微生物联用技术处理重金属废水提供理论支撑。

胰腺癌早期诊断及预后相关microRNA的筛选及模型构建

目的:胰腺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其5年生存率在所有肿瘤中最低。由于胰腺位置特殊,患者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而确诊时往往已经发生了血管侵犯并伴有淋巴结或其他远处器官转移,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因此,筛选有效的早期诊断和预后相关生物标记物对胰腺癌患者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了microRNA(简称miRNA)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由于具有能在血液循环中稳定存在的特性,miRNA有可能成为肿瘤诊断和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本研究首先探究前期筛选并验证的4种miRNA在胰腺癌血清中的表达及诊断意义,构建胰腺癌早期诊断模型。同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胰腺癌预后相关miRNA,构建胰腺癌预后风险模型,对预后相关miRNA的靶标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探究其对胰腺癌发生发VX-765浓度展的潜在影响机制,为胰腺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方法: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的41例胰腺癌患者及50例正常人的血清样本,使用多重荧光定量PCR(m RT-q PCR)技术检测4种诊断相关miRNA,包括hsa-miR132-3p、hsa-miR23a-3p、hsa-miR24-3p及hsa-miR30c-5p,分析它们在胰腺癌及正常血清样本中的表达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4种miRNA的独立诊断能力,并使用逻辑回归构建胰腺癌早期诊断模型,联合临床常用检测指标优化4种miRNA的诊断效能。此外,下载TCGA数据库中胰腺癌患者的miRNA测序数据及年龄、性别、TNM分期和组织学类型等临床信息用以构建预后风险模型。使用R语言随机选择50%的胰腺癌样本作为训练集,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与胰腺癌患者预后相关的miRNA,进一步使用Lasso回归分析、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构建由4种miRNA组成的胰腺癌预后风险模型,并在验证集以及整个数据集中进行验证。比较预后风险模型与临床因素对胰腺癌患者的预测能力。绘制列线图可视化我们的预后风险模型,并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确定预后风险评分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对预后风险模型中4种miRNA进行生存分析,筛选可能参与调控它们的转录因子。在此之后,通过Target Scan,miRDB和miRTar Base三个miRNA相关数据库预测4种miRNA可能靶向调控的基因,并对这些基因进行通路富集分析,使用String网站对这些基因的相互作用进行预测,通过Cytoscape软件绘制miRNA-m RNA调控网络并寻找可能的关键selleck NMR靶标基因。结果:1、诊断相关的4种miRNA(hsa-miR132-3p、hsa-miR23a-3p、hsa-miR24-3p及hsa-miR30c-5p)在胰腺癌样本与正常样本存在明显表达差异(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4种miRNA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其中,hsa-miR132-3p的预测能力最佳,曲线下面积为0.889,而hsa-miR24-3p的预测能力最差,但是曲线下面积也有0.800。应用逻辑回归构建由hsa-miR132-3p与hsa-miR24-3p联合的早期诊断模型,分析该模型诊断价值时发现联合应用的诊断价值高于它们单独的诊断价值。此外,4种miRNA分别与CA19-9联合诊断胰腺癌时灵敏度及特异度均明显增高。2、我们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了由4种miRNA(hsa-miR-193b-3p、hsamiR-145-3p、hsa-miR-3613-5p及hsa-miR-128-1-5p)构成的预后风险模型,生存曲线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均证实该预后风险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计算的预后风险评分可作为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0.05)。对预后风险模型中的miRNA的靶标基因进行的富集分析,发现其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和细胞衰老等通路影响胰腺癌的发展。使用Cytoscape确定了十个关键靶标基因(CCND1、KRAS、RHOA、CDK6、MCL1、KIT、ETS1、YWHAZ、EPHA2和PLAU),其中CCND1、KRAS、CDK6、YWHAZ、EPHA2和PLAU在胰腺癌样本中表达增加,并且与胰腺癌的不良预后相关。结论:1、本研究发现4种miRNA可作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标志物,与CA19-9联合后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明显提高,并构建了由其中两种miRNA组成的早期诊断模型。2、构建并验证由4种预后相关miRNA组成的胰腺stent graft infection癌预后风险模型,模型中的miRNA及其靶标基因可作为评估胰腺癌预后的辅助变量。诊断及预后风险模型中的miRNA对胰腺癌发生发展的具体影响机制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原发性眼部淋巴瘤的临床与影像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原发性眼部淋巴瘤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5月间符合入组条件的原发性眼部淋巴瘤病例共82例,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理亚型以及影像表现,具体包括:单眼或双眼受累、单灶或多灶、好发部位、生长方式、MRI信号及MRI/CT强化特征。结果:原发性眼部淋巴瘤临床症状以眼睑肿胀(52/82,63.4%)与眼球突出(Belnacasan43/82,52.4%)最常见,病理类型主要为B细胞淋巴瘤,尤其以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lung immune cells巴瘤多见(60/82,73.2%),病变多单眼受累(59/82,72.0%),结膜为最好发部位(29/82,35.4%),其次为眼睑(16/82,19.5%)与肌锥区(11/82,13.4%);66例行MRI检查,61例行CT检查。MRI多表现为T1WI等信号(60/66,90.9%Q-VD-Oph体内),T2WI高信号(51/66,77.3%),MRI与CT均以肿瘤明显强化最多见,分别占74.2%与70.5%,CT另见2例邻近骨质破坏。结论:原发性眼部淋巴瘤多为B细胞淋巴瘤,以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最多见,多单眼受累,结膜为常见好发部位,MRI/CT多呈均匀明显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