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我国年龄≥18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23.2%,患病总人数约2.445亿~([1])。准确的血压测量是诊断高血压和合理治疗高血压的第一步。如今,动态血压监测(ambulCryptosporidium infection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ABPI3K/Akt/mTOR抑制剂PM时检测臂的选择对于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来说十分重要。1 ABPM对于新发现的1~2级诊室高血压患者,应进行ABPM,以排除Baricitinib IC50白大衣性高血压,明确高血压诊断~([2-3])。ABPM可获得24h、白昼和夜间血压的数据,可评价昼夜血压变异性。当前多部临床指南推荐使用ABPM来确诊高血压、评估降压疗效和优化降压治疗~([4-5])。此外,ABPM还有助于筛查某些特殊的血压情况,如发作性高血压、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卧位高血压等~([2,5])。ABPM结果可辅助识别一些与高血压相关的疾病,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6])。
蓝灰链霉菌中Aco类信号分子合酶ScyA1全局性功能的研究
【目的】研究蓝灰链霉菌中Aco类群感效应信号分子合酶基因scy A1缺失对细胞生理代谢和调控网络造成的广泛性扰动,揭示Scy A1对细胞生命活动的全局性调控作用。【方法】通过测定细胞干重确定scy A1缺失对液体发酵条件下细胞生长的影MLN8237响。采用RNA-Seq比较分析探究蓝灰链霉菌scy A1突变株和野生型NMWT1发酵培养3d和6d全基因组范围内的显著差异表达基因。【结果】scy A1缺失不影响液体发酵条件下细胞生物量的积累。比较转录组分析显示scy A1缺失后,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途径基因表达表现出双向显著差异变化趋势;L-半乳糖形成UDP-葡萄糖途径、戊糖磷酸途径、氨基酸(L-缬氨酸、L-异亮氨酸和L-色氨酸)合成途径和嘌呤核苷酸降解途径相关基因均表现出显著上调趋势。众多次级代谢生物合成基因簇、保守转录调控因子和菌丝体结构Rational use of medicine性蛋白组分VE-822体内实验剂量编码基因表达显著下调,而少数则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结论】Scy A1广泛影响了菌株的初级代谢、次级代谢、保守调控因子和菌丝体结构相关基因的表达。总之,本研究丰富了我们对Aco类群感效应信号分子合酶功能的认知。
RNA干扰沉默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因对卵巢癌OVCAR-3细胞诱导体外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沉默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因对卵巢癌OVCAR-3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以及对细胞诱导的体外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AG-221。方法合成特异性靶向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并转染卵巢癌OVCAR-3细胞(MMP-2沉默组),以非特异性序列转染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组,以培养液代替转染siRNA的试剂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转染后48 h MMP-2及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通过体外血管Adezmapimod研究购买形成实验检测卵巢癌OVCAR-3细胞诱导的体外血管形成能力。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MP-2沉默组转染48 h,OVCAR-3细胞MMP-2和VEGF mRNA表达量分别下降了78.8%和75.5%(P<0.05),蛋白表达量分别下降了81.2%和78.3medical endoscope%(P<0.05);体外血管形成实验显示,沉默MMP-2基因后卵巢癌OVCAR-3细胞诱导的体外血管形成能力明显降低(P<0.05)。结论沉默MMP-2基因可抑制卵巢癌细胞VEGF表达,并能够抑制卵巢癌细胞诱导的体外血管形成能力,抑制MMP-2基因有助于抗血管形成,可能成为卵巢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小鼠胰腺癌肝转移模型及相关分子表达的研究
目的:经脾注射法建立小鼠胰腺癌肝转移模型,初步研究部分转移相关分子的基因表达水平变化。方法:用脾脏注射法在12只C57/BL6小鼠中建立胰腺癌肝转移模型,6只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r428.html小鼠注射PBS缓冲液作为对照。术后4周处死并解剖小鼠,观察腹腔内转移情况和肝脏成瘤的情况。采用实时cachexia mediators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脾脏胰腺癌组织、胰腺癌肝转移组织及肝转移3-MA MW灶旁肝组织中相关转移分子的基因表达情况,比较其差异。结果:实验组12只小鼠的肝脏转移率为83.33%,解剖后观察脾脏表面均见单一瘤结节,其中10只小鼠肝脏表面及切面见多发散在的转移瘤结节,肝脏成瘤率83.33%,肝脏瘤组织细胞形态学符合胰腺癌的特征。在构建成功的10只胰腺癌肝转移小鼠模型中,CCL-17、CCL-22、CD44等分子在脾脏癌灶与肝转移灶的基因表达量高于癌旁肝组织,相对表达率<1(P<0.05);Ang-2、BAK、BAX等分子在脾脏癌灶与肝转移灶的基因表达量低于癌旁肝组织相对表达率>1<1(P<0.05)。结论:经脾注射法成功建立小鼠胰腺癌肝转移模型,能较好模拟胰腺癌体内肝转移过程。小鼠胰腺癌肝转移模型中相关转移分子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趋势与人体内胰腺癌肝转移基本一致,可为筛选抗肿瘤药物和研究胰腺癌转移行为提供帮助。
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预后相关性分析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肿瘤相关Wnt5a蛋白、超声造影表现及其相关定量参数以及相关血清学指标,探究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短期疗效的影响因素,以期对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的预后进行风险评估,可能为更有效的个体化诊疗提供评估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Tumor biomarker—2021年12月经我院行超声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患者26例(26个病灶)。男性20例,女性6例,年龄范围42-85岁,平均年龄(61.46±11.95)岁。病灶最大长径范围为1.2cm-6.2cm。(1)26个病灶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并做时间-强度曲线分析(TIC);Docetaxel试剂影像学测量26个肿瘤大小;26例检测血CA19-9、血糖;11例11个病灶行超声引导组织学活检,对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采用Wnt5a抗体进行检测,观察Wnt5a表达;(2)手术方案制定;手术实施;术后即刻影像学验证确认粒子植入达到TPS计划要求;(3)术后2个月随访:CT或MR观察肿瘤大小变化;检测CA19-9、血糖;(4)将病例分为显效组(病灶缩小或不增大)和非显效组(病灶局部或整体进展或周围出现转移);(5)对比分析两组间Wnt5a蛋白的表达,对比分析两组间超声造影表现及定量参数差异,对比分析两组间相关血清学指标的差异。结果:1、26个病灶行超声引导下粒子植入治疗,术后2个月影像随访:显效组20例,非显效组6例,有效率76.9%。2、11例胰腺癌组织中免疫组化Wnt5a表达胞浆均为阳性,癌旁组织中腺泡细胞、纤维间质均为阴性。显效组与非显效组阳性等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3、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参数中,显效组始增时间小于非显效组,显效组峰值强度大于非显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峰时间、上升斜率及曲线下面积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间术前CA1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A1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组术后血清CA19-9水平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显效组术前与术后CPuromycin采购A1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A19-9 ROC曲线的AUC值为0.858,其临界值为341.10,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100%。两组间术后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组患者术后血糖控制水平较非显效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超声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短期疗效显著。始增时间短、峰值强度高、术后血清CA19-9<341.10 U/ml及术后血糖控制良好(8.4mmol—11.2 mmol/L)提示短期疗效较好;Wnt5a蛋白的表达与放射性~(1 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性。2、建议胰腺癌患者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并行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对术后短期疗效进行预估;同时密切随访血清CA19-9并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有助于评估及促进预后。
柳茶提取物对大鼠血压影响的研究
目的 研究柳茶对大鼠血压的影响,以期合理开发利用我省丰富的窄叶鲜卑花资源,探讨其在降血压方面的应用前景。方法 建立高血压大鼠模型,用柳茶的乙醇提取物对其进行实验治疗,将罗布麻作为对照治疗药物,测定治疗后大鼠血压的变化,并测定大鼠血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作为生化指标。同时观察柳茶-罗布麻(1∶1)复方对高血压大鼠血压和生化指标的影响,以探究两者配伍治疗高血压的可行性。结果 柳茶提取物对实验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有显著降低作用(P<0.001),且等剂量疗效与罗布麻无差异;升高高血压大鼠血清中扩血管物质NO的含量(P<0.Bio-active comounds05);提高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力(P<0.05),使其催化NO合成的能力增强。柳茶-罗布麻(1∶1)复Lorlatinib试剂方能明显降低大鼠血压(P<0.001VP-16溶解度),但疗效与单方比较,并无差异,建议降压时,柳茶和罗布麻还是单用为好。结论 柳茶提取物对高血压大鼠有降压作用,并对考察的生化指标有所改善。
USP49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转移的机制研究
背景:胰腺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因为其恶性程度很高,素有癌王之称,早期症状不明显,临床疗效不理想。深入探讨胰腺癌发病的分子机制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泛素特异性肽酶49(Ubiquitin-specific peptidase 49,USP49),是去泛素化酶家族的成员之一,通过去泛素化作用,抑制蛋白的泛素化降解而增强蛋白在细胞中的稳定性。目前,研究显示USP49能够调控细胞增殖、分化等关键细胞程序,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首先通过组织标本、细胞学实验及动物实验探讨USP49在胰腺癌中的作用。此外,本实验室前期还发现一个胰腺癌的促癌因子FBXO45,分析FBXO45与USP49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发现两者存在负相关。因此,为了进一步探讨USP49调控胰腺selleck NN2211癌细胞生长、转移的分子机制,我们还将探讨FBXO45对USP49的调控作用,以及USP49是否介导FBXO45在胰腺癌中的促癌作用。希望通过本研究能为探讨胰腺癌发病的分子机制提供更多理论和实验依据。目的:研究USP49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转移的机制研究。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人胰腺癌组织中USP49表达情况,分析USP49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利用TCGA和GTEx数据库信息,分析USP49在胰腺癌组织中m RNA表达情况。选取胰腺癌Panc-1和Patu-8988细胞,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将USP49 si RNAs序列和USP49 c DNA序列导入胰腺癌细胞内,48h后分别提取蛋白和RNA,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验证USP49在细胞内敲除和过表达情况,随后通过MTT、TUNEL、Transwell、细胞划痕等实验检测USP49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构建USP49稳定过表达胰腺癌细胞株,经裸鼠皮下注射,构建异种移植瘤模型,定期观察小鼠体内成瘤情况,分析USP49对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通过下调FBXO45,Western-blot检测USP49蛋白水平变化。利用rescue实验,通过共同转染FBXO45si RNA和USP49si RNA观察胰腺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侵袭的变化,探讨USP49与FBXO45是否存在调控关系进而影响胰腺癌恶性进展。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USP49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USP49低表达与肿瘤的分级有相关性(p?=?0.0371);生存曲线显示USP49高表达患者生存期长于低表达患者(p=0.0027)。2.TCGA和GTEx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USP49在胰腺癌组织中m RNA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3.转染USP49 c DNA序列后,胰腺癌细胞内USP49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转染USImmunohistochemistryP49si RNA序列后,胰腺癌细胞内USP49明显低于对照。4.胰腺癌细胞过表达USP49后,明显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胰腺癌细胞敲除USP49此网站后,明显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5.胰腺癌细胞内USP49升高后,细胞迁移、侵袭能力明显降低;胰腺癌细胞内USP49表达降低后,细胞迁移、侵袭能力明显增强。6.动物实验结果证明,USP49过表达后,抑制体内肿瘤生长。7.下调FBXO45,胰腺癌中USP49蛋白水平增加8.USP49下调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抑制凋亡的程度可以被FBXO45的下调部分逆转。结论:USP49表达是胰腺癌独立的预后因子;USP49抑制胰腺癌细胞的生长、转移,抑制小鼠肿瘤生长;FBXO45下调胰腺癌细胞内USP49表达;FBXO45通过下调USP49表达而促进胰腺癌细胞生长、转移。
氨氯地平+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厄贝沙坦治疗GNE-140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78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抽签法分组。对照组予以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予以加入厄贝沙坦治疗。就疗效、血Stem-cell biotechnology压水平、血脂水平展开观察。结果:观察组经治疗后,其收缩压值、舒张压值均比对照组小(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血脂指标中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olforsin价格对应数据比对照组高,其余数据均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炎症因子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氨氯地平、厄贝沙坦同时用于高血压冠心病治疗中,对调节病患血压、血脂均具有正向帮助,且对应的疗效好,该方法值得继续推崇。
运动对老年大鼠骨质疏松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噬的影响
目的:观察运动对老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噬及其骨微结构的影响。方法:6只6月龄大鼠为青年组,饲养6月后取材;12只27月龄大鼠分为运动组、老年组,运动组大鼠给予运动跑台干预8周。干预结束后,ELISA检测血清骨代谢标志物NTX、PINP、BLAP、TRCAP水平;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骨密度;骨显微CT检测骨微结构;RT-PCR、WesternNaporafenib化学结构 Blot检测Beclin1、LC3-Ⅱ、p62 m 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青年组相比,老年组血清骨形成标志物PINP、BALP水平均降低(P<0.01),左侧股骨骨密度降低(P<0.01),左侧胫骨骨小梁数量(Th.N)及骨小梁体积比(BV/TV)指标均降低(P<0.0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噬体相关m RNA及其蛋白Beclin1、LC3-Ⅱ、p62表达量均上升(P<0.01);与老年组相比,运动组血清骨形成标志物PINP、BALP水平均升高(P<0.01),右侧股骨骨密度(BMDHepatic decompensation)升高(P<0.01),右侧胫骨骨小梁数量(Th.N)及骨小梁体积比(BV/TV)指标均升高(P<0.01),骨髓间充质RAD001使用方法干细胞自噬体相关m RNA及其蛋白Beclin1、LC3-Ⅱ表达水平均降低(P<0.01),p62m 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有上升趋势(P>0.05)。结论:通过运动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噬水平,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改善老年大鼠骨量、骨微结构,减轻骨质疏松症。
基于代谢组学和抗肿瘤活性的2种源自不同中华大蟾蜍亚种蟾酥的系统比较研究
比较中华大蟾蜍指名亚种Bufo gargarizans gargarizans和中华大LXH254核磁蟾蜍华西亚种B.gararizans andrewsi所产蟾酥差异,基于Respiratory co-detection infections斑马鱼模型验证蟾酥市场价值导向VP-16供应商的合理性。收集来自江苏、河北、辽宁、吉林、四川凉山等地包括指名亚种蟾酥和华西亚种蟾酥共20批,通过UHPLC-LTQ-Orbitrap-MS液质联用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等比较指名亚种和华西亚种的蟾酥差异。根据VIP>1、FC<0.5或FC>2.0、峰面积占比>1%的限制条件确定了9个质量标志物,分别为华蟾酥毒基、华蟾毒它灵、沙蟾毒精、脂蟾毒配基、海葱苷元A、惹斯蟾蜍精、沙蟾毒精-3-辛二酰精氨酸酯、南美蟾毒精-3-辛二酰精氨酸酯、脂蟾毒配基-3-辛二酰精氨酸酯;并按《中国药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20批蟾酥进行含量测定,选择蟾毒灵、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3个药典质量控制指标总量差异最大的2批蟾酥(CS7,总量为8.99%;CS9,总量为5.03%)分别进行基于斑马鱼模型的抗肝肿瘤活性评价,二者抑瘤率分别为38.06%、45.29%。证明仅以药典质量控制指标高低作为蟾酥市场流通的价值导向是不合理的。该研究为蟾酥资源的有效利用,蟾酥质量评价体系的合理建立提供了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