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系统评价肺癌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发生Liproxstatin-1供应商的情况和特点,为开展肺癌患者术后相关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集关于中国肺癌患Docetaxel配制者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1年10月。采用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共计2 862例肺癌术后患者,其中326例患者发生肺静脉血栓栓塞。Meta分析结果Biomass conversion显示,肺癌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为16.0%(95%CI:0.12~0.20)。亚组分析显示中国肺癌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在有/无吸烟史(20%/10%)、有/无高血压史(23%/10%)、有/无冠心病史(21%/11%)、有/无糖尿病史(19%/13%)、老年/中青年(24%/14%)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国肺癌术后患者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较高,有吸烟史、高血压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肺癌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更高。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刺梨鞣花单宁对db/db小鼠的影响
为了探究刺梨鞣花单宁寻找更多对db/db小鼠肝脏代谢紊乱的影响。将C57/BKS-db/m小鼠设为空白组,18只C57/BKS-db/db小media richness theory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盐酸二甲双胍灌胃剂量50 mg/kg),鞣花单宁组(刺梨鞣花单宁灌胃剂量50 mg/kg),每组6只,实JQ1试剂验时间8周;实验结束后检测各组实验小鼠肝脏的丙酮酸激酶(PK)、己糖激酶(HK)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水平;采用全局精准非靶向代谢技术分析实验小鼠肝脏差异代谢物及信号通路。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刺梨鞣花单宁可以显著(P<0.05)增加HK、PK水平,显著(P<0.05)降低小鼠的G6PD水平;HE染色发现,刺梨鞣花单宁显著改善肝脏的病变程度。LC-MS检测进一步发现,刺梨鞣花单宁干预后,实验小鼠肝脏中筛选出154个差异代谢物,其中106个差异代谢物上调,48个差异代谢物下调。KEGG富集分析表明,在鞣花单宁干预下,大量差异代谢物显著(P<0.05)富集在m TOR信号通路、蛋白质消化吸收、赖氨酸降解、亚油酸代谢、矿物质吸收、5-羟色胺能突触、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等通路上。刺梨鞣花单宁可能在焦谷氨酸、色氨酸和犬尿氨酸的联合作用下改善了db/db小鼠的代谢紊乱,并通过精氨酸抑制mTOR下游通路,从而促进自噬,达到改善胰岛素抵抗。刺梨鞣花单宁对维持2型糖尿病葡萄糖脂稳态上具有潜在价值,为进一步开发功能性产品提供理论支撑。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98例晚期NSCLC患者,根据肺功能结果分为COPD组(41例)和非COPD组(57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不同因素影响下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预后;采用Cselleckchem Baf-A1ox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晚期NSCLC患者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COPD组男性、吸烟占比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分别为75.61%、63.41%、(754.34±357.07)ng/L,高于非COPD组的54.39%、28.07%、(615.26±306.21)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胸腔积液、放疗、靶向治疗、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细胞角蛋白19可溶性片段(Cyfra21-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pain biophysics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血肌酐、血尿酸、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8例晚期NSCLC患者随访期间有7例存活, 5年生存率为7.14%(7/98)。其中COPD组存活2例, 5年生存率为4.88%(2/41);非COPD组存活5例, 5年生存率为8.77%(5/57)。两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GW4869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分期Ⅳ期、男性、合并COPD以及NT-proBNP>606.0 ng/L患者的生存时间短于IASLC分期Ⅲ期、女性、不合并COPD及NT-proBNP≤606.0 ng/L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腺癌、临床分期Ⅳ期以及合并COPD是影响晚期NSCLC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男性晚期NSCLC患者预后更差,合并COPD是影响晚期NSCLC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中国胰腺癌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组成谱的系统评价
目的 系统评价中国胰腺癌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组成谱。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NKI、CBM、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搜集中国胰腺癌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组成谱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7个横断面研究,包括250例胰腺癌患者,166例健康对照人群。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人群相比,胰腺癌PF-6463922患者肠道菌群α多样性Smaternally-acquired immunityhannon指数降低。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变形菌门、普氏菌属在胰腺癌患者中相对丰度高于健康者;厚壁菌门、栖粪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和梭菌属在胰腺癌患者中相对丰度低于健康者。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胰腺癌患者肠道菌群有一定特性,变形菌门、普氏菌属在胰腺Panobinostat癌患者中相对丰度较高;厚壁菌门、栖粪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和梭菌属在胰腺癌患者中相对丰度较低。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锂离子束辐照小麦诱发DNA损伤与特异基因调控网络解析
锂(~(7)Li)离子束作为一种新型诱变剂在作物诱变育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彗星电泳技术探索了~(7)Li离子束辐照小麦诱导的DNA损伤特点,并结合转录组分析初步解析了特异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结果表明,与传统诱变因素伽马射线(γ)相比,~(7)Li离子束辐照引起的小麦幼苗生长抑制程度低,幼苗叶脉失绿至开裂。对辐照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GO和KEGG功能分析显示selleck,~(7)Li离子束辐照诱导的DEGs主要富集在细胞壁合成与代谢和甘油脂类代谢通路,而γ射线辐照诱导的DEGs主要富集在光合作用代谢通路中,此结果表明,细Stem Cell Culture胞壁合成与代谢和甘油脂类代谢通路途径与响应~(7)Li离子束辐照引起的损伤密切相关,而光合作用代谢途径与响应γ射线辐照引起的损伤密切相关。两种辐射诱导的DEGs的转录因子分析结果显示,~(7)Li离子束辐照诱导的MYB、WRKY、bHLH和NAC等转录因子家族可能在响应~(7)Li离子束辐照过程中具有重要作D-Lin-MC3-DMA价格用。本研究结果表明,~(7)Li离子束辐照特异诱导Whirly家族转录因子调控DNA损伤修复,而γ射线辐照诱导E2F/DP家族转录因子调控DNA损伤修复。
液相色谱-质谱法对鼠胰腺癌组织中氧化脂质代谢分析及其与转移相关机制的研究
目的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PC)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肿瘤,其高死亡率、低生存率及预后极差的突出特征主要归结于PC的高转移性。早期诊断是治疗乃至治愈PC的关键,而探索与PC相关的新生标志物的研究能够给PC的早期诊断以及靶向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氧化脂质组学是在代谢组学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的多组学研究方法,对PC及与其转移相关的氧化脂质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PC诊断模型的建立和PC发生发展及转移机制的探索。目前国内外对此研究领域仍少有相关报道。本研究的主要目AG-221小鼠的在于通过构建人源性鼠PC动物模型,并基于液相色谱-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MS)联合代谢组学平台检测,经多元统计分析法明晰各组样本间氧化脂质代谢物谱差异,阐明动物体内条件下PC组织氧化脂质代谢的特点,以及抑癌基因KAI1对PC氧化脂质代谢的可能影响,进而探讨氧化脂质体作为PC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构建人源性鼠PC动物模型,选取9只4-6周龄雌性BALB/c裸鼠随机分3组,每组分别在胰腺原位注射PANC-1细胞悬液、KAI1-PANC-1细胞悬液、脾脏注射PANC-1-ATX shRNA细胞悬液,待成瘤后解剖取材。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各组PC组织及转移瘤组织中小分子氧化脂质代谢物的表达变化情况。对检测获得数据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联合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数据库筛选并鉴定出差异代谢物。利用分层聚类分析以及代谢通路富集,研究其可能参与的代谢通路。结果1、基于LC-MS/MS代谢组学平台,以及PCA、OPLS-DA等多元统计学primiparous Mediterranean buffalo方法对氧化脂质代谢物进行轮廓分析,发现建立的各组模型质量良好,相关数据整体呈现组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dinaciclib-sch727965.html间离散,组内聚集的态势;2、在全部的9个差异配对组中(ATX-PC vs ATX-LC、KAI1-LC vs ATX-LC、KAI1-PC vs ATX-PC、KAI1-PC vs KAI1-LC、NC-LC vs ATX-LC、NC-LC vs KAI1-LC、NC-PC vs ATX-PC、NC-PC vs KAI1-PC和NC-PC vs NC-LC),共筛查出64种呈现差异表达的氧化脂质代谢物,并且全部64种氧化脂质代谢物本身皆属于不饱和脂肪酸成分;3、通过对KAI1-LC vs ATX-LC与NC-LC vs ATX-LC两个差别配对组的氧化脂质代谢谱进行比较,发现前列腺素类分子(PGE2、PGD2)在敲除ATX的肝转移组织中的含量均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以及在PC肝转移组织中,ATX敲除可能会通过引起下游LPA的下调导致前列腺素类分子水平下调从而参与肿瘤的转移;4、通过KEGG通路分析并结合Student-t检验,发现NC-PC vs KAI1-PC组中的亚麻酸(Linolenic Acid,LA)代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个氧化脂质代谢物存在显著差异(19个上调,1个下调),差异代谢物分别属于花生四烯酸(Arachidnic Acid,AA)、LA、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成分。生信分析显示上调表达的氧化脂质代谢物12(13)-EpOME参与了KAI1/CD82抑制PC转移过程。结论氧化脂质代谢参与PC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进程。前列腺素类分子(PGE2、PGD2)通过ATX-LPA轴促进PC肝转移的进程;氧化脂质代谢物12(13)-EpOME参与了KAI1/CD82基因对PC转移的抑制过程,该氧化脂质代谢物可能成为PC早期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活性乳清蛋白对胰腺癌荷瘤鼠的营养治疗效果研究
目的活性乳清蛋白(active whey protein)是采用低温专利萃取技术获得的牛乳中以乳清蛋白为主的产品,蛋白含量高达90%以上,具有改善营养状况和增强免疫力等多种生物学作用,是临床营养治疗中提供机体营养的重要组分之一。本研究构建胰腺癌荷瘤鼠模型,探讨活性乳清蛋白在胰腺癌营养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构建胰腺癌panc-1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根据不同的营养干预方式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分别为标准饲料喂养组(SD组)、添加黄豆www.selleck.cn/products/elexacaftor蛋白粉饲养组(Soy组)、添加活性乳清蛋白饲养组(ABD组),观察不同喂养前后小鼠生活状态、体质量、肿瘤体积的变化情况,比较小鼠的平均生存周期,同时检测血液及瘤组织谷胱甘肽含量。结果实验过程中,三组小鼠均出现了体重下降,ABD组小鼠治疗8周后,体重为(24.35±1.89)g,显著高于Soy组(19Medicine and the law.24±2.40)g和SD组(20.04±2.41)g(P<0.05);三组移植瘤体积和瘤组织质量无显著差异;至实验终点,ABD组平均生存周期为(62.13±2.47)天,与Soy组(51.63±10.54)天和SD组(56.00±5.29)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oy组和SD组生存期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ABD组血液GSH含量明显高于Soy组和SD组(P<0.05),而ABD组瘤组织GSH含量低于Soy组和SD组,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性乳清蛋白可预防荷瘤鼠的体重下降,明显延长生存期,可能与其防治肿瘤恶液获悉更多质的发生有关。
基于分位数回归法的成人白血病患者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应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天津市参保白血病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为有效开展医疗费用快速分析,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供方法学应用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3—2013年天津市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数据库中诊断为白血病的病例5 044例,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建模进行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通过数据建模与分析比较,与多重线性回归模型相比,分位数回归模型在分析能力和估计结果方面更selleck NMR加全面。住院总费用第25、第50、第75分位数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和性别对不同分位数的住selleck激酶抑制剂院总费用影响不同,即并非线性关系(P<0.05);不同性别、年龄段、人员类别、手术与否、住院天数对患者费用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位数回归方法能够更加完整地Immune signature描述被解释变量条件分布的全貌,也可以分析解释变量是如何影响被解释变量的不同分位数等内容。性别、年龄段、人员类别、手术与否、住院天数等因素可影响不同分位数的住院总费用。
HGB、WBC、D-D、AT-Ⅲ预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合并深静脉血栓栓塞的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血红蛋白(HGB)、白细胞计数(WBC)、D-二聚体(D-D)、全血抗凝酶-Ⅲ(AT-Ⅲ)预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合并深静脉血栓栓塞的价值,为临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合并深静脉血栓栓塞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3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51例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为合并组,以同期收治的51例未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为未合并组,将合并组、未合并组患儿的HGB、WBC、D-D、AT-Ⅲ水平等临床资料予以单因素分析法进行分析,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合并long-term immunogenicity深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构建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及其预测价值。结果:合并组放疗、全血D-D水平≥0.55mg/L、全血HGB水平<100g/L、selleck产品全血WBC水平≥10×10~9/L、Dinaciclib NMR全血AT-Ⅲ水平<75%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占比高于未合并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放疗、全血HGB水平<100g/L、全血WBC水平≥10×10~9/L、全血D-D水平≥0.55mg/L、全血AT-Ⅲ水平<75%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合并深静脉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OR=4.166、1.455、1.696、1.501、2.924,P<0.05)。经ROC曲线分析,当Logistic(P)>12.81时,ROC曲线AUC值为0.876,诊断敏感度为74.51%,特异度为88.24%。结论:放疗、全血HGB、WBC、D-D、AT-Ⅲ水平变化均可能诱导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发生深静脉血栓栓塞,且其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诊断效能较高,临床可针对以上因素评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发生深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并对高风险患儿进行干预。
不同克隆PD-L1抗体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性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克隆PD-L1抗体在非PUN30119生产商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性分析,为免疫组化(IHC)法检测各种抗体的PD-L1表达的规范化提供证据。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的肿瘤组织蜡块100例,采用4种不同克隆的抗体(Dako公司22C3、Roche公司SP263、基selleck NMR因公司ZR3、迈新公司MXR003),检测非小细胞癌细胞中PD-L1的表达,比较获得的4种染色结果;互换抗体间的cut-off值、取公共cut-off值,判读结果,计算肿瘤比例评分(TPS),比较4种抗体间的相关性。结果 4种抗体均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染色结果,其中ZR3、22C3、MXR003抗体的PD-L1阳性染色结果均较SP263的高。4种抗体分别进行对比,ZR3、MXR003、22C3三者间的相关性较其他两组的高(P<0.01);SP263跟其他3种抗体间相关性较低。公共cut-off值为5%。22C3和ZR3、MXR003抗体间PD-L1表达,在抗体互换判读cut-off值后,其一致率systemic biodistribution高达96%。结论 在条件相同情况下,ZR3与MXR003的PDL1一抗试剂,在切片上显色定位准确(在细胞膜上)、信号清晰、对比度良好,与克隆号22C3抗体有较高的一致性。得出不同公司不同克隆号的PD-L1抗体间检测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