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胱抑素C建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诺莫图及其预测评价

目的 探讨基于胱抑素C(Cys-C)及各项独立相关风险因素,建立发生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的诺莫图模型并评价其效能。方法 对2019年1月-2022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SCH727965体外行回顾性观察研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2∶1CB-839 IC50的比例)到训练集(n=546)和验证集(n=254),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指标,筛选LAA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诺模图预测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临床预测模型的区分能力,校准度和临床有效性评估分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Calibration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来评估。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显示高血压、糖尿病、胱抑素C、低密度脂蛋白(LDL)、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为LAA的独立相关预测因素,以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并绘制ROC曲线,训练集曲线下面积为0.800(0.762~0.838),诊断阈值为0.6224,对应Plasma biochemical indicators灵敏度为68.3%、特异度为79.2%,验证集曲线下面积为0.838(0.786~0.890),诊断阈值为0.5901,对应灵敏度为79.5%、特异度为78.5%,Calibration校准曲线拟合良好。结论 该诺莫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度,其效果评估比较理想,可以较为简便及直观地个体化识别LAA高危患者,对LAA患者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早期通过各项预防措施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敲减G蛋白偶联受体1抑制人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1(GPR1)对人肝癌(HCC)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人类HCC细胞系(Huh7、QGY-7703embryo culture medium、HCCLM3、Hep3B确认细节、HepG2)、人肝永生化细胞系(THLE2)中GPR1 mRNA的表达,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验证敲减GPR1后蛋白的表Puromycin体外达;采用靶向shRNA敲减HCC Huh7和QGY-7703细胞系中的GPR1,细胞增殖实验(CCK-8)分析敲减GPR1后HCC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划痕实验分析敲减GPR1后HCC细胞的迁移能力,细胞侵袭实验(Transwell)分析敲减GPR1后HCC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GPR1在HCC Huh7细胞和QGY-7703细胞中呈高表达(P<0.01),敲减GPR1后,与shNC组相比,sh GPR1组HCC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均减弱(P<0.01)。结论:GPR1是促癌因子,敲减GPR1可能抑制人HCC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

中医药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目的 了解中医药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研究热点和趋势,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Bioresearch Monitoring Program (BIMO)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建库至2022年11月发表的中医药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研究文献。采用NoteExpress3.5.0软件进行文献管理点击此处、剔重及人工筛选,采用Excel2016软件绘制发文趋势图,采用CiteSpace6.1.R1软件对作者、研究机构进行共现分析,对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时间线、突现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结果 经筛选,纳入316篇文献,年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发文量最高的作者为刘胜,发文较多的研究机构有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高频关键词有细胞凋亡、数据挖掘、细胞增殖、用药规律、三阴方等。结论 中医药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研究领域近年热度逐渐增加,不同区域机构间Belnacasan存在一定合作关系。数据挖掘、名医经验、自拟方药的转化是研究热点,细胞凋亡等分子机制研究是今后研究趋势。

乳腺癌组织中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水平与新辅助化疗疗效分析

目的 对乳腺癌穿刺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分析,收集E-Cadherin和ViVX-445体外mentin的表达水平,探讨两者的表达水平与新辅助化疗疗效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9—2021年在本院甲乳病区selleck激酶抑制剂治疗的新辅助化疗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完成新辅助化疗疗程,且成功实施手术,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术前穿刺标本中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情况,术后对新辅助化疗疗效进行MP分级。结果 最终筛选出符合入选标准并接受全程治疗的患者共96例,均为女性患者,其中E-Cadherin高表达42例,低表达54例;Vimentin高表达60例,低表达36例。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水平与初治时的相关病理资料密切相关(P<0.05),包括肿瘤的大小、HER-2表达、ki-67水平以及腋窝淋巴结有没有出现转移。对新辅助化疗疗效进行分析显示,高表达的E-Cadherin且低表达的Vimentin的组别化疗疗效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不同Coronaviruses infection分子分型的患者进行分析,显示HER-2阳性型的疗效好于三阴型,好于Luminal型,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辅助化疗在E-Cadherin高表达且vimentin低表达以及分子型HER-2阳性型的人群中,有着更好的效果。因此在新辅助化疗治疗前检测乳腺癌穿刺标本中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情况,能够成为NAC疗效的预测因子。

lncRNA MALAT1通过miR-128-3p靶向SALL4调控人绒毛膜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目的 分析lncRNA MALAT1通过miR-128-3p/SALL4调控人绒毛膜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6月期间海口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收治的83例绒毛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分别作为绒毛膜癌组与对照组,体外培养人绒毛膜滋养细胞HTR-8/Svneo、人绒毛膜癌JEG-3细胞、JAR细胞,取JEG-3细胞,分为对照组、si NC组、sh lncRNA MALAT1组、sh SALL4组、sh Tamoxifen体内lncRNA MALAT1+inhibitor NC组、sh lncRNA MALAT1+miR-128-3p inhibitor组、sh SALL4+inhibitormedical check-ups NC组、sh SALL4+miR-128-3p inhibitor组,qRT-PCR法测定组织、细胞中lncRNAMALAT1、miR-128-3p、SALL4mRNA水平;CCK8法检测细胞OD450值,Transwell法测定细胞侵袭细胞数与迁移细胞数,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测定miR-128-3p与lncRNA MALAT1、SALL4靶向关系,WB试验测定SALL4、Ki-67、MMP-2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绒毛膜癌组织lncRNA MALAT1、SALL4 mRNA水平升高(P<0.05),miR-128-3p水平下降(P<0.05);与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HTR-8/Svneo细胞相比,JEG-3细胞、JAR细胞lncRNA MALAT1、SALL4 mRNA水平升高(P<0.05),miR-128-3p水平下降(P<0.05),其中JEG-3细胞lncRNA MALAT1、SALL4、miR-128-3pmRNA变化水平较高;lncRNAMALAT1沉默与SALL4沉默均可降低OD450、侵袭细胞数、迁移细胞数、Ki-67、MMP-2表达,miR-128-3p下调可逆转lncRNA MALAT1沉默与SALL4沉默对JEG-3细胞的作用;miR-128-3p与更多lncRNAMALAT1、 SALL4均靶向结合。结论lncRNAMALAT1沉默可能通过调控miR-128-3p/SALL4通路抑制人绒毛膜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进程。

热灭活补体活性的血清对间充质干细胞和免疫细胞培养的优化效应

该研究目的在于评估胎牛血清热灭活对细胞培养的影响。对经56°C、30 min热灭活前后的血清配制培养基培养的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UCMSCs)和人外周血来源MCC950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进行增殖速率、免疫调控蛋白表达水平、T细胞增殖速率的检测,比较血清热灭活对细胞培养的影响。结果显示,热灭活前后的两种血清对hUCMSCs的形态没有影响,但热灭活处理能够提高hUCMSCs增殖速率以及响应炎症因子的能力从而使其precise hepatectomy表达更多的免疫调控蛋白IDO(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和COX-2(cyclooxygenase 2);此外,热灭活的血清能够显著提高T细胞的体外增殖速率。补体系统活性的标志蛋白C3a在热灭活血清中显著下调。向含有未热灭活血清的培养基中加入补体活性抑制剂compstatin,同样能够提高hUCMSCs的增殖速率和免疫抑制能力。综合以上结果,该文研究表明, 56°C、30 min热灭活血清处理能够通过热灭活补体系统提高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免疫调控E7080体内效应以及T细胞的增殖速率,建议在科研实验中使用热灭活的血清以优化细胞培养程序。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的丹皮酚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预测及验证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丹皮酚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初步验证。方法利用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和SymMap数据库分别获得化合物丹皮酚的已知作用靶点和预测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CTD数据库获取胃癌的作用靶点,利用Venny 2.1.0将丹皮酚和胃癌作用靶点进行映射,得到共同靶点,利用SRTING获取靶点之间相互关系,Cytoscape 3.6.2绘制PPI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富集分析,运用CCRG 81045 MWschrodinger软件包将丹皮酚和主要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并进行体外细胞实验研究验证。结果 共获得124个丹皮酚治疗胃癌的作用靶点,87条信号通路和蛋白质磷酸化等16个生物学功能、质膜等5个细胞组分,蛋白质均聚活性等9个分子功能。分子对获悉更多接示丹皮酚与靶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原癌hepatic haemangioma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结合能较强。体外细胞实验表明,丹皮酚能显著抑制人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并使细胞中MAPK1、MAPK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且呈现出对浓度与时间的依赖性,浓度越高、培养时间越久,抑制作用越强,蛋白表达水平下降越明显。结论 丹皮酚可通过MAPK1、MAPK3、SRC、MMP9等靶点调控cancer中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通路实现对胃癌的干预作用。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临床疗效与TOAST分型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的临床疗效,进一步分析和筛选影响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临床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更好的指导临床上静脉溶栓治疗,提高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统计2020年5月至2021年9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高级卒中中心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全部脑梗死患者根据TOAST分型划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组别、心源性栓塞(Cardiogenic embolism,CE)组别、小动脉闭塞(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组别、其他明确病因(Stroke of other determined etiology,SOE)组别及不明原因病因(SJNJ-42756493采购troke of undetermined etiology,SUE)组别五组(由于SOE及SUE组别例数过少,易使研究结果产生偏倚,故本文将着重阐述前三类型),去除SOE及SUE组别共收集接受静脉溶栓患者142例,所有患者发病时间均在4.5小时之内,均行规范化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并收集全部患者进行静脉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结束后即刻NIHSS评分,根据以上结果进行溶栓前后短期神经功能改善与否评估,进而评定溶栓的早期效应,同时通过改良Rankin量表的评分方式(MRS)评估3个月预后情况,根据溶栓后即刻复查的头颅CT结果分为HT(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组、非HT组,筛选易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预测模型,计算模型预测值Y;通过ROC曲线检验logistics回归模型的诊断有效性。【结果】共纳入患者142例,男120例,女22例,按TOAST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70例、心源性栓塞型Medium cut-off membranes(CE)19例、小动脉闭塞型(SAO)53例,其中前循环108例,后循环34例;根据复查头颅CT分为HT组21例和非HT组121例。1.LAA型、SAO型、CE型急性脑梗死患者时间窗内静脉溶栓后早期效应、远期预后情况未见明显差异(p>0.05)。2.溶栓后即刻NIHSS评分越高、ONT时间(患者发病时间至启动静脉溶栓时间)越长,早期疗效越差(P<0.05)。3.溶栓前、后即刻NIHSS评分越高、既往合并冠心病病史,远期预后越差(P<0.05)。4.LAA型、CE型较SAO型静脉溶栓后易发生HT(P<0.05)。各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发病至就诊时间、基线血压、既往卒中史、TIA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房颤史、吸烟史、饮酒史、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Roxadustat供应商白、同型半胱氨酸、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小板计数、尿酸、肌酐、FIB(纤维蛋白原)及梗死部位(前、后循环)等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LAA型、SAO型、CE型急性脑梗死患者时间窗内静脉溶栓后即刻效应、远期预后之间无明显差异。2.溶栓后即刻NIHSS评分越高、ONT时间越长,早期疗效越差。3.溶栓前、后即刻NIHSS评分越高、既往合并冠心病病史,远期预后越差。4.LAA型、CE型较SAO型静脉溶栓后易发生HT。

HPLC-MS/MS法用于达沙替尼血药浓度监测

目的 建立一种稳定性好、灵敏度高、通用性强测定人血浆中达沙替尼血药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方BLZ945生产商法 血浆样本经甲醇除蛋白后,流动相为含0.1%甲酸的甲酸铵缓冲液(A相)和0.1%甲酸的乙腈溶液(B相),采用梯度洗脱方式,Luna~? C_(18)色谱柱(2.0 mm×20 mm, 3μm)进行分离,流速为0.6 mL·min~(-1),柱温35℃。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类似物伊马替尼-D_8作为内标。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为CL 318952半抑制浓度m/z 488.2→m/z 401.1 (达沙替尼)和m/z 502.3→m/z 394.1(伊马替尼-D_8)。结果 达沙替尼的线性范围为1~1000 ng·mL~(-1),定量下限为1 ng·mL~(-1);日内及日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0%,达沙替尼低、中、高浓度的提取回收率分别为97.8%,98.6%,94.1%。临床样本检测结果表明中国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达沙替尼血药浓度个体差异性很大。结论 该研究建立的检测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检测下限vaccine and immunotherapy低、专属性强,适用于临床患者达沙替尼血药浓度监测。

高血压患者与健康居民知信行水平的差异分析

目的:调查高血压患者和健康居民在新冠肺炎防控流行病传播知识-疫苗接种信念-个人防护行为(知信行)方面的差异,具体包括对新冠肺炎相关症状体征及传播途径的了解程度、新冠疫苗的了解程度及接种信念、以新冠肺炎为例的重大传染病的个人防护行为认知现状。方法:纳入健康居民(健康对照组)290例和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190例为调研对象,采用新冠肺炎传播途径及症状相关知识Blebbistatin IC50问卷、新冠肺炎疫苗知识问卷及新冠肺炎相关自我防护行为问卷对两组受试者进行调查。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受试者比较,高血压组受试者对新冠肺炎“呼吸道飞沫传播”(82.1%)、“直接接触传播”(43.7%)、“气溶胶传播”(39.5%)、“经食物和水传播”(21.1%)及“粪口传播”(19.5%)知识的知晓率均低于健康对照组;高血压组受试者对“发热”(85.3%)、“气促、纳差、乏力”(52.6%)、“心慌、胸闷”(47.9%)、“四肢、腰背肌肉酸痛”(45.3%)、“结膜充血”(20.0%)等症状的知晓Problematic social media use率低于健康对照组;自我防护意识薄弱,对疫情形势关注度低。结论:高血压组受试者对疾病症状和传播途径GSK1349572知晓率低,疫苗接种态度消极,自我防护意识薄弱,对疫情形势关注度低,对相关知识主动性欠缺。需要加强高血压患者群体疫苗相关知识教育,增强接种疫苗的信念,提高对新冠病毒的重视,落实好日常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