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AL)患者合并BMS-354825血流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为临床精准诊疗改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8年12Cobimetinib溶解度月湖南省3家大型医院血液科947例成人AL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61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34例,根据不同AL分类对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2种类型AL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流行病学分布及预后相似。在病原菌分布方面,G~-菌为2种类型AL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主要致病菌,分别占66.6%vs 75.1%,其次为G~+菌(25.9%vs 16.5%)和真菌(7.5%vs 8.4%)。耐药菌分布方面,accident and emergency medicine2组均有较高的多重耐药菌占比(61.7%vs 59.9%),2组碳青霉烯耐药G~-菌占比类似(9.1%vs 7.7%);临床特征方面,AML组患者年龄≥55岁(17.8%vs 11.1%,P=0.006)、查尔森指数>3(21.4%vs 15.9%,P=0.041)、疾病状态缓解(36.9%vs 21.3%,P<0.001)显著高于ALL组。ALL患者倾向于更差的实验室指标,如Hb<55.0 g/dL、ALB<30.0 g/L、TBil>34.2μmol/L的发生率更高(P<0.05)。2组AL合并血流感染患者均出现较高的30 d死亡率(18.8%vs 17.7%,P=0.677)。预后因素方面,2组患者呈现不一样的特点,除呼吸衰竭、Pitt评分>3分、使用敏感抗生素共同独立预后危险因素外,AML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还包括疾病状态未缓解(P<0.001)、使用血管活性药物(P<0.001),而ALL合并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P=0.006)、胆红素升高≥2倍(P<0.001),中性粒细胞缺乏情况并非2组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预后欠佳危险因素。结论:研究结果表明AML与ALL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菌、耐药分布及预后相似,但预后因素方面,针对不同类型AL合并血流感染患者,除尽早使用敏感抗生素、改善呼吸功能外,AML应注意改善疾病状态、撤离血管活性药物,而对于ALL合并血流感染患者,加强脏器功能支持等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TRIP13基因新突变导致卵母细胞成熟阻滞为特征的女性不孕
卵母细胞成熟阻滞(oocyte maturation arrest,OMA)是指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异常而导致的卵母细胞成熟障碍的一种罕见的临床现象,也是女性原发性不孕的原因之一。这类患者临床上常表现为:反复促排卵后无法获得成熟卵子,并且未成熟卵母细胞经体外培养后仍不能成熟。迄今研究发现PATL2、TUBB8和TRIP13基因突变与OMA有关,但是有关OMA的遗传学分子因素及机制研究仍不完整。本研究通过收集临床上辅助生殖助孕过程中35名反复出现OMA的原发不孕女性患者的外周血,提取其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serum hepatitis测序分析,对疑似致病突变进行验证及家系共分离分析,发现先证者1的TRIP13基因9号外显子存在纯合突变c.859A>G,突变导致对应编码的287位的氨基酸由异亮氨酸突变为缬氨酸(p.Ile287Val);先证者2的TRIP13基因1号外显子存在纯合突变c.77A>G,突变导致对应编码的26位的氨基酸由组氨酸突变为精氨酸(p.His26Arg);先证者3的TRIP13基因的4号和12号外显子存在复合杂合突变c.409G>A和c.1150A>G,c.409G>A突selleck变导致对应编码的137位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突变为天冬酰胺(p.Asp137Asn), c.1150A>G突变导致对应编码的384位的氨基酸由丝氨酸突变为甘氨酸(p.Ser384Gly),三名患者所携带的突变均引起TRIP13基因编码的TRIP13蛋白发生错义突变。其中3个突变位点在国内外尚未有文献报道。此外,通过在HeLa细胞中分别转染四个突变质粒,并进行体外免疫印记实验和细胞增殖实验,发现这些突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TRIP13蛋白表达的增加以及细胞增殖速率异常。本文总结了既往研究报道的TRIP13基因突变位点,丰富了获悉更多TRIP13致病基因突变谱,为进一步研究TRIP13基因导致OMA的致病机制及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新疆地区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2011年至2015年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20例,入选同期入院的健康体检人群405例作为对照。依据研究对象的民族及是否患有高血压分为4组:维吾尔族高血压组(n=206),维吾尔族对照组(n=202),汉族高血压组(n=214)和汉族对照组(n=20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浆Hcy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IMT。结果民族内比较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高血压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cy水平高,叶酸(FA)水平低,颈动脉IMT增厚,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民族间比较结果显示,维吾尔族和汉族高血压患者间年龄、性别、尿酸(U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FA、维Regorafenib配制生素B_(12)、Hcy水平、颈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H772984生产商cy与年龄、TC、LDL-C、SBP呈正相关,与FA呈负相关。颈动脉IMT与年龄、TC、LDL-C、SBP、Hcy呈正相关,与FA呈负相关。结论高Hcy血症、年龄、TC、LDL-C是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高cancer genetic counseling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循证护理模式对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在乳腺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循证护理,两组均持续护理至患者出院,并随访干预至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康复锻炼依从性、自我效能、患肢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康复锻炼依从性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护理后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PNSC 125973细胞培养<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肢后伸、内收、外展、前屈幅度均比对照组大(P<0.05)。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导管脱出等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健康调查简表(SBiomagnification factorF-36)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接受循证护理可提升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和自我效能PUN30119半抑制浓度,促进患肢功能改善,并发症更少,从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血清CA15-3和HER-2/neu在诊断良恶性乳腺疾病的应用价值研究
研究目的: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特别在我国其发病率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平均very important pharmacogenetic水平,死亡率仅次于肺癌而位居第二。据报道,2011年我国城市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排位在女性癌症的第1位和第5位,提示乳腺癌正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健康。由于该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病人就医时通常已发展为晚期,如果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及生存率。本文通过研究良恶性患者血清中CA15-3和HER-2/neu的值,以期为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辅助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医院正常女性血清84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血清54例,乳腺癌患者血清36例,采用试剂: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糖类抗原CA15-3检测试剂盒(磁微粒化学发光法)、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检测试剂盒(磁微粒化学发光selleck合成法)中试;仪器:全自动磁微粒化学发光仪AutoLumo A2000 Plus。结果:早期乳腺癌患者血清CA15-3,HER-2/neu与良性乳腺疾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CAselleck NMR15-3和HER-2/neu单个指标检测敏感度和准确度较低,2个指标联合检测敏感度和准确度达到81.45%和83.04%;晚期乳腺癌患者CA15-3和HER-2/neu阳性率明显高于早期患者;复发转移乳腺癌病人两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但相互间无明显相关性,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对乳腺癌复发转移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两项指标术后均明显低于术前,个别术后指标升高者提示预后不佳。结论:CA15-3和HER-2/neu联合检测对乳腺癌早期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且能提高诊断效能。对血清CA15-3,HER-2/neu连续动态监测将有助于判断疗效、疾病进展和预后,可对不同期乳腺癌的治疗,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提供独立而客观的参考价值。
下肢骨折患者miR-342-5P表达对其成骨细胞分化、增殖、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患者miR-342-5P表达对其成骨细胞分化、增殖、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下肢骨折患者35例,使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样本并培养,诱导其成骨细胞分化,分别进行miR-342-5P转染、miR-342-5P沉默处理,并取无干预细胞作为对照(NC组),观察不同处理下样本细胞活力、分化、增殖、迁移相关因子表达;确认结果后进一步建立miR-342-5P转染+si-Bmp7组,观察不同处理下成骨细胞分化、增殖、迁移相关蛋白表达及MEK/ERK通路表达。结果 过表达组细胞凋亡率、成骨细胞细胞活力显著高于NC组及沉默组(P<0.05),过表达miR-342-5p的细胞中PCNA、CyclinA、CyclinE1、CDK2、CyclinD1、CDK4的水平明显降低,miR-342-5p沉默细Sensors and biosensors胞水平均升高(P<0.05);过表达miR-342-5p细胞相对迁移率、ALP蛋白、RUNX2 mRNA及Ocn m RNA、Bmp7 mRNA水平显着低于NC组(P<0.05),miR-342-5p沉默细胞相对迁移显着高于NC组(P<0.05);miR-342-5p沉默组ALP蛋白、RUNX2 mRNA及Ocn mRNA、Bmp7 mRNA水平显著高于NC组(P<0.05);miR-342-5p inhibCobimetinib浓度itor+si-Bmp7组细胞相对迁移率、PCNA、CyclinA、CyclinE1、CDK2、CyclinD1、CDK4、RUNX2、Ocn蛋白水平低于miR-342-5p沉默组(P<0.05),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miR-342-5p沉默组(P<0.05),miR-342-5p沉默后p-MEK和p-ERK的表达均升高(P<0.05),敲除Bmp-7后,升高被消除。结论 miR-342-5p可通过下调Bmp7表达抑制下肢骨折患者成骨Entinostat体外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MEK/ERK通路参与了miR-342-5p的调控机制,miR-342-5p的独特作用可能为下肢骨折愈合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二甲双胍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探讨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对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U2932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二甲双胍作用于体外培养的U2932细胞,分为对照组(0 mmol/L)和二甲双胍实验组(分别为RP56976抑制剂5、10、20、40 mmol/L),分别培养24、48、72 h。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Surgical intensive care medicine分布及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自噬及凋亡等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经二甲双胍处理后的U2932细胞存活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5、10和20 mmol/L二甲双胍组G确认细节0/G1期细胞比例均较对照组增加(P<0.05)。20 mmol/L二甲双胍组24 h、48 h、72 h的细胞凋亡比例较对照组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5、10和20 mmol/L二甲双胍组磷酸化AMP活化蛋白激酶α亚基(p-AMPKα)、P53、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关联X蛋白(Bax)、活化的胱天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微管相关蛋白l轻链3B亚基(LC3B)蛋白表达水平增加,细胞自噬蛋白Beclin1表达水平仅部分增加,Bcl-2、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CyclinD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 二甲双胍能够激活AMPK、凋亡及自噬通路,抑制U2932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
高频彩超与核磁共振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患者采取高频彩超、核磁共振的诊断效用。方法 研究选取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00例疑似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100例患者依次接受高频彩超检查、核磁共振检查、病理检查等,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对高频彩超、核磁共振、联合检查的阳性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 100例疑似患者检出病灶结节共123个,其中恶性病灶77个,良性病灶46个。联合检查恶性检出率高于高频彩超检查、核磁共振检查,且GSK1120212体外核磁共振检查恶性检出率高于高频彩超检查,差异BI 10773 IC50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均高于高频彩endobronchial ultrasound biopsy超检查、核磁共振检查,且核磁共振检查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高于高频彩超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核磁共振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效果优于高频彩超,而联合核磁共振及高频彩超进行检查,能够进一步提升诊断效果。
不同起源位置对室性期前收缩患儿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目的 分JNJ-42756493 NMR析不同起源位置对室性期前收缩患儿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室性期前收缩患儿104例,按照起源位置不同分成右室流出道起源组30例,左室流出道起源组16例,右室乳头肌起源组14例,右室心尖部起源组1Entinostat体外2例,主动脉根部起源组11例,左室游离壁起源组11例,左室流入道起源组10例。比较各组心率变异性指标的差异。结果 室性期前收缩患儿中以右室流出道起源最多,占比28.85%。除低频/高频外,不同起源位Saxitoxin biosynthesis genes置室性期前收缩患儿的各项心率变异性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右室心尖部起源组患儿的每5分钟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50ms的百分数(PNN50)、24h全部正常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高频以及低频明显低于其他组(均P<0.05)。结论 右室心尖部起源室性期前收缩患儿心率变异性较其他起源位置更低,应及早干预。
血清Cys C与β2-MG联合检测在诊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期肾损伤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与β2微球蛋白(β2-MG)联合检测在诊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早期肾损伤中的价值。方法 取本院产科从2018年4月-2019年6月收治的68例HDP患者(实验组)和75例正常妊娠孕妇(Fulvestrant浓度对照组),分别在妊娠20~24周及30~34周检验二组的血清Cys C、β_2-MG、BUN(尿素氮)与Cr(肌酐),并进行组间对比。AG-221研究购买结果 实验组妊娠30~34周的Cys C、β_2-MG、BUN与Cr检验值均较妊娠20~24周的大(P<0.05);genetic invasion实验组Cys C、β_2-MG在妊娠20~24周和30~34周均大于对照组(P<0.05);在妊娠20~24周时,实验组BUN与Cr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妊娠30~34周时,实验组BUN与Cr均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妊娠30~34周的Cys C、β_2-MG、Cys C+β_2-MG阳性率均高于孕20-24周,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妊娠20~24周及30~34周时,实验组Cys C、β_2-MG、Cys C+β_2-MG阳性率均较对照组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血清CysC与β_2-MG联合检测对诊断HDP早期肾损伤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可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