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的病理、超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背景 微浸润是乳腺导管内癌过渡为浸润性导管内癌的中间阶段,此阶段及其之前的诊治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关于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发生的影响因素缺乏大样本研究。目的 研究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的病理、超声特征及其诊断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7月-2021年7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收治的149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微浸润分为微浸润组(87例)和非微浸润组(62例),分析其病理、超声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ROC分析探讨部分指标对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的诊断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Captisol NMR析结果显示,微浸润组与非微浸润组触及肿块、绝经、组织学分级、形态、边缘、回声、导管改变、血流分级、明显钙化患者占比以及雌激素受体(estrogEast Mediterranean Region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表达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分级为高/中级、ER阴性、PR阴性、HER-2高表达、Ki-67高表达、边缘不光整、回声低、血流分级2/3级、明显钙化均为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显示,ER、PR、HER-2、Ki-67表达这4个指标对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做联BYL719细胞培养合诊断时,AUC(95%CI)、敏感度(n/N)、特异性(n/N)、准确度(n/N)分别为87.3%(79.1%~93.1%)、0.862(75/87)、0.839(52/62)、0.852(127/149),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结论 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的发生与组织学分级、边缘光整情况、回声情况、血流分级、钙化情况以及ER、PR、HER-2、Ki-67表达情况有关。

紫檀芪通过上调自噬对2型糖尿病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研究紫檀芪(pterostilbene, PTE)对2型糖尿病小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Panobinostat 将60只C57BL/6J小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Con)、药物对照组(Con+PTE)、模型组(DCM)和紫檀芪Tezacaftor NMR组(DCM+PTE),每组15只。DCM组小鼠给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联合高脂饮食,Con组小鼠给予正常饲料饮食,Con+PTE组和DCM+PTE组小鼠在不同饮食喂养的基础上给予PTE[10 mg/(kg·d)]灌胃给药处理。小鼠经上述处理4个月后分别检测心脏舒张(E/A)和收缩功能(LVEF、LVFS),测定小鼠血清中LDH和CK-MB含量,检测心肌组织纤维化及心肌细胞凋亡程度,免疫组化观察CollagenⅠ胶原沉着,免疫荧光观察LC3B表达强度,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p62、LC3Ⅱ/LC3Ⅰ)及AMPK/mTOR通路表达情况。结果Organic media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发生明显障碍,血清LDH及CK-MB含量显著上升,心肌组织纤维化及CollagenⅠ胶原沉着显著加重,心肌细胞凋亡明显增加,心肌组织自噬相关蛋白及LC3B荧光表达显著降低,同时AMPK/mTOR通路表达明显下调(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紫檀芪组小鼠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障碍明显缓解,血清LDH及CK-MB含量显著下降,心肌组织纤维化及CollagenⅠ胶原沉着显著减轻,心肌细胞凋亡明显减少,心肌组织自噬相关蛋白及LC3B荧光表达显著增强,同时,AMPK/mTOR通路表达明显上调(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药物对照组上述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紫檀芪通过增强心肌自噬减轻2型糖尿病小鼠的心肌损伤,此过程可能与其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有关。

运动对食欲激素的影响

目前,肥Selenocysteine biosynthesis胖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全球流行病,美国医学会将肥胖症视为一种代谢疾病。肥胖症会selleck造成人们的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脂血症、糖尿病、脑卒中以及冠心病等。健康饮食和运动是目前公认的科学的传统减肥方式。运动可以增加能量消耗,结合健康的饮食方式,可以有效地减脂、减重,有利于防治肥胖并发症。运动结合饮食控制的减肥方式可以使大多数受试者短期减重成功,但是体重减轻后可能无法长期维持,容易出现反弹。这种减肥后体重反弹的问题是目前治疗超重和肥胖的主要障碍之一。单纯运动与饮食控制减重后,对减重者的食欲进行评估发现,减重者饥饿感增加,饱腹感下降,食欲增强~([1])。有学者发现下丘脑通过神经循环通路调节能量平衡并控制食欲,进而控制体重。下丘脑中的神经核团会释放神经肽,神经肽则会以神经递质的形式来调节机体代谢及其摄食行为。调节摄食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神经肽、神经递质等都参与介导了这一机制。食欲调节激素包络两类,一类属于促食欲激素,如胃饥饿素(Ghrelin)。另外一类属于抑食欲激素,如酪酪肽(PYY)、胆囊收缩素(CCK)、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瘦素(EPZ-6438试剂Leptin)和胰岛素。本文探讨运动或结合不同手段对于食欲调节激素的影响,有利于进一步解决肥胖问题。

心脏彩超联合颈动脉超声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心脏彩超联合颈动脉超声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以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院12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心脏彩超、颈动脉超声检查。以冠脉造影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心脏彩超、颈动脉超声、心脏彩超联合颈动脉超声对冠心病的诊断效能。分析心脏彩超、颈动脉超声、心脏彩超联合颈动脉超声诊断结果与冠脉造影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比较冠心病患者与非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彩超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Tei指数、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峰值与舒张晚期心室充盈速度峰值比值(E/A)]、颈动脉超声指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积分)。结果 心脏彩超、颈动脉超声对冠心病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彩超联合颈动脉超声对冠心病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高于心脏彩超、颈动脉超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彩超、颈动脉超声诊断结果与冠脉造影诊断结果之间呈中度一致,Kappa值分别为0.671、0.634;心脏彩超联合颈动脉超声诊断结果与冠脉造影诊断结果之间呈高度一致,Kappa值为0.829。冠心病患者的LVEF、E/A低于非冠心病患者,LVEDV、LVESVbiopsy naïve、Tei指数高于非冠心病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确认细节0.05)。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大于非冠心病患者,斑块积分高于非冠心病患者selleck HPL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彩超联合颈动脉超声可灵敏、准确地诊断冠心病,临床上还可利用心脏彩超指标、颈动脉超声指标对冠心病进行量化评估。

马泰勒虫AMA1基因的真核表达与鉴定

以GenBank中马泰勒虫(Theileria equi,T.equi)美国WA株基因组序列(XM_004833042.1)为目标,选取目前公开的所有顶复门原虫泰勒虫属顶膜抗原1(apical membrane antigen 1,AMA1)基因进行本地BLAST比对。针对目的基因片段设计特异性引物后,以T.equi新疆分离株为模板对AMA1目的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克隆,并对T.equi AMA1蛋白进行真核表达以及多克隆抗体制备,最后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鉴定真核重组蛋白。结果显示,成功扩增出T.equi新疆株AMA1基因,与T.equi美国WA株AMA1基因相比,两者进Baricitinib体内实验剂量化关系最为接近,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76.34%和78.64%。成功在HEK293T细胞中表达AMA1真核重组蛋白,约为55 kDa,将AMA1原核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后,所产生的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819 2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免疫小鼠产生的多克隆抗体可以识别AMAmedical alliance1真核重组蛋白,表明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抗原性。LXH254浓度本试验完成了T.equi AMA1真核重组蛋白的鉴定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为后续开展T.equi保护性抗原研究提供了候选靶点,为进一步探究T.equi入侵宿主细胞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SAP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支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selleck HPLC究我院2018年1月-2022年4月符合SAP诊断标准并接受早期营养支持治疗的110例患者,mediating role按病情需要和病人意愿进行营养支持方式不同而分组,EEN组54例(入院48h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组56例(给予常规治疗和全肠外营养支持)。selleck Canagliflozin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肠鸣音、排便、经口进食恢复时间、腹痛减轻时间)和与病情相关的实验检测值(血淀粉酶、尿淀粉酶、中性粒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恢复时间)以及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器官损伤、病死率,综合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EEN组中患者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肠鸣音、排便等恢复时间及腹痛减轻、经口进食、住院的时间均优于TPN组(EEN组中血淀粉酶3.2±1.1天、尿淀粉酶5.2±1.5天、肠鸣音3.5±1.1天、排便4.7±1.4天等恢复时间及腹痛减轻3.5±1.2天、经口进食6.9±1.9天、住院的时间10.2±3.4天均短于TPN组中血淀粉酶4.1±0.9天、尿淀粉酶6.5±1.6天、肠鸣音4.4±1.0天、排便6.2±1.4天等恢复时间及腹痛减轻4.7±1.1天、经口进食8.2±1.6天、住院的时间13.3±4.2天,p<0.05);EEN组中患者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NE)、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等恢复时间均短于TPN组(EEN组中NE3.6±1.5天、CRP3.7±1.4天、PCT3.7±1.4天均短于TPN组中NE4.8±1.5天、CRP5.1±1.6天、PCT5.1±1.6天,p<0.05);EEN组并发症发生率16.67%低于TPN组并发症发生率42.86%(P=0.003,p<0.05),其中EEN组死亡2例(3.70%)低于TPN组死亡4例(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8,p>0.05);EEN组的总有效率83.33%明显高于TPN组的57.14%(P=0.011,p<0.05)。结论:(1)EEN支持对SAP的治疗,能够加快患者的各项临床与实验室指标的恢复;(2)EEN可以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临床疗效;(3)EEN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用安全。

EC-wP新辅助化疗HER2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及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表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序贯每周紫杉醇(EC-wP)新辅助化疗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分析患者治疗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安庆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205例单侧原发性HER2阴性乳腺癌接受新辅助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102)与对照组(n=103),观察组给予EC-wP治疗,对照组给予表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序贯多西他赛(EC-T)方案治疗,两组新辅助化疗结果后均接受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患者术后进行2年随访,分析疾病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新辅助化疗治疗有效率高于structured medication review对照组(76.47%vs 63.11%,P<0.05);两组血小板减少、贫血、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肺功能损害、心功能损害、脱发毒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情况较对照组轻微(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2年无进展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39%(82/102)vs 77.67%(80/103),P>0.05]。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3 cm、TNM分期高、术前淋巴结转移是观察组患者术后2年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接受内分泌治疗是患者无进展生存的保护因素(P<0.05,P<0.01)。结论 EC-wP新辅助化疗治疗HER2阴性乳腺癌疗效显著,安全性高,肿瘤直径大、治疗前已存在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高是患者是术后2年复发转移的危险寻找更多因素,术后接受内分selleck化学泌治疗是无进展生存的保护因素。

52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征象与多种免疫组化因子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 探索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征象与多种免疫组化因子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原发性浸润性导管癌患者524例,术前进行超声检查并留存有标准的超声声像图,采用单因素分析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超声声像immune-related adrenal insufficiency图征象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因子受体2(HER-2)、P53、细胞核增殖因子Ki-67、DNA拓扑异构酶IIa(TOPIIa)、细胞角蛋白CK5/6免疫组化因子表达的相关性,并构建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ER的阳性表达与肿块形状、肿D-Lin-MC3-DMA配制块边缘、后方回声、高回声晕、血供丰富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PR的阳性表达与肿块边缘、高回声晕、直径>2 cm存在相关性;HER-2的阳性表达与内部微钙化、纵横比>1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Ki-67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后方回声减低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P53的阳性表达与内部钙化、淋巴结转移、肿块形状、高回声晕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CK5/6的阳性表达与内部微钙化和高回声晕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TOPIIa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后方回声、肿块直径>2 cm存在相关性(P<0.05),得出相应的回归方程并以ROC曲线检验方程效能。结论 不同免疫组化表达的浸Laduviglusib化学结构润性导管癌的征象具有一定的差异,这些超声征象可为乳腺癌的诊断、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柴胡干预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技术分析柴胡干预帕金森病(PD)的作用机制。方法GSI-IX使用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出柴胡的有效成分和潜在作用靶点,并通过ChemMapper网站补充柴胡成分靶点信息,利用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筛选出PD相关的靶点,基于在线软件Venny分析获得柴胡与PD的共同靶点,并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柴胡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图,应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并对共同靶点进行PPI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出核心靶点。利用Rstudio软件对共同靶点进行GO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各取前20位进行可视化构建。最后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KEGG通路关系网络图。结果 从数据库中筛选出柴胡17个有效成分和746个对应靶点,与PD共同的靶点有172个,其中核心靶点28个。乙酸芳樟酯、黄芩苷、茵陈黄酮、山柰酚、柴胡皂苷、槲皮素、豆甾醇等为柴胡主要有效成分。核心靶点包括AKT1、INS、TNF、CASP3、IL-6、TP53、VEGFA等。GO富集分析主要涉及基因表达、MAP激PUN30119酶活性的正调控、老化、凋亡、细胞增殖、MAPK级联正调控等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癌症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通路、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通路、HIF-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可能是柴胡干预Pimmune variationD的作用机制。结论 柴胡可能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信号通路起到干预PD的作用。

十字花科黑腐病菌非编码RNA SR220的生物合成机制研究

十字花科黑腐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Xcc)是引起重要农作物油菜、甘蓝、萝卜、白菜与模式植物拟南芥等产生黑腐病的病原细菌,也是研究病原微生物与寄主植物互作的模式菌。本实验室之前的研究发现,Xcc中非编码RNA SR220是一个RsmA结合(RsmA-binding)RNA,它能够与Rsm转录后调控系统的核心组份?RsmAnti-microbial immunityA蛋白特异结合并抑制RsmA的活性,从而负调控Xcc的致病。更有意思的是,与其它RsmA结合非编码RNA【如白菜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的Rsm B】不同,SR220并非由独立的非编码RNA基因转录而来,而是由一个编码蛋白的基因(XC1CB-839332)的m RNA的3‘非翻译区剪切加工生成,说明它有独特的生物合成途径。本研究的目的是:(1)明确SR220是否像其它RsmA结合非编码RNA一样,其生物合成在转录水平上受RsmA正调控;(2)鉴定切割SR220必须的5‘上游旁侧序列;(3)鉴定参与切割SR220的核糖核酸酶(Ribonuclease,RNase)。为了明确SR220的合成是否受RsmA正调控,本工作使用Northern杂交技术检测和比较了野生型菌株和rsm A缺失突变体中SR220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SR220在野生型菌株中高表达,而在rsm A缺失突变体中却完全检测不到表达信号,说明SR220的产生需要RsmA。更重要的是,我们进一步的实验发现,SR220的产生需要其与RsmA直接结合。说明RsmA是在转录后水平,而不是像其它细菌那样在转录水平,调控抑制它的非编码RNA的合成。接着,本研究采用“分段互补法”对切割SR220必须的5‘上游旁侧序列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SR220的5‘上游的倒数第1-5位旁侧序列(G_5G_4T_3T_2C_1)是SR22Dolutegravir0正确切割必须的。进一步的“单碱基突变互补”实验结果显示,G_5G_4T_3T_2C_1中的G_5、G_4和C_1对SR220的正确切割至关重要。为了鉴定参与切割SR220的核糖核酸酶,本研究首先进行了RNA互作组俘获实验,但遗憾的是实验没有成功。接着,本研究尝试通过一一检测Xcc基因组中20个核糖核酸酶基因的单突变体中SR220的表达情况,来寻找参与切割SR220的核糖核酸酶。结果发现,编码RNase D的基因(rn D)的缺失导致SR220无法正常剪切,预示RNase D参与了SR220的剪切。进一步的体外剪切实验结果显示,纯化的RNase D能够在体外切割SR220的前体,进一步支持“RNase D参与了SR220的剪切”这一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对目前为止唯一一个被发现的Xcc致病相关的非编码RNA SR220的生物合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SR220在转录后水平受到RsmA的正调控;(2)确定了SR220正确切割必须的5‘端上游旁侧序列和关键碱基;(3)发现RNase D参与了SR220的剪切。这些发现增加了人们对细菌非编码RNA生物合成机制以及Xcc致病机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