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头痛与血浆肾素活性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selleck激酶抑制剂至2021年11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高血压科收治的291例原selleck产品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就诊主诉症状有无头痛分为头痛组(122例)与无症状组(169例)。检测两组患者立位肾素活性和醛固酮水平,并计算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aldosterone to renin ratio,ARR),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两组间肾素活性水平、ARR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差异。结果 头痛组患者年龄、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低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无症状组比较,头痛组血浆肾素活性显著升高,ARR值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将头痛作为因变量,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头痛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年龄、空腹血糖、血浆肾素活性是头痛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bioinspired reaction 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肾素活性水平是高血压患者发生头痛的危险因素,而年龄越大、空腹血糖水平越高,头痛发生可能性越低。
基于NLRP3相关炎症因子探讨宣痹通络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宣痹通络膏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cute Gouty Arthritis, AGA)大鼠的作用机制及NLRP3相关蛋白的表达影响。方法 将40只SPF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每组各10只。中药组给予宣痹通络膏3.2 g/(kg·d)灌胃;西药组给予苯溴马隆7 mg/(kg·d)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20 ml/(kg·d)生理盐水xylose-inducible biosensor灌胃。观察大鼠踝关节肿胀程度、干预48 h后血清血尿酸水平、ELISA检测IL-1β、WB检测滑膜组织中NLRP3、CaspaseEnasidenib-1相关蛋白含量。结果 模型组大鼠踝关节肿胀度造模4 h后开始升高,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12 h后,模型组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24 h后中药组肿胀程度低于西药组、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48 h后,西药组、中药组肿胀程度均低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组给药后尿酸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IL-1β蛋白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组血清IL-1β蛋白含Mirdametinib供应商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抑制IL-1β的表达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滑膜组织NLRP3、Caspase-1表达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组滑膜组织NLRP3、Caspase-1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滑膜组织NLRP3、Caspase-1表达均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宣痹通络膏可能通过抑制NLRP3炎症体信号通路减少NLRP3、Caspase-1蛋白表达,抑制IL-1β分化成熟,从而抑制组织炎症。
基于古籍文献分析藏医诊治“日擦贡布乃”(骨髓炎)
对藏医古籍文献中骨髓炎的发病分期、病因与主要症状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骨髓炎属于藏医“日擦乃”范畴,称为“日擦贡布乃”。该病分为出血期、黄水期和出脓期3个时期。发病初期为RAD001体内实验剂量出血期,由外伤等引起局部破损而出血,此期发病急,局部皮温升高,伴有全身发热或发冷,局部疼痛较明显,一般采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治法;发病中期为黄水期,随着出血点的控制和组织间液的不断渗出,局部出现红肿热痛,采用消肿止痛、化湿散瘀、扶正接骨的治法;发病后期为脓期,随着组织间液化脓穿破从皮肤坡口渗出Genetic abnormality,常会出现脓腔、窦道、发臭等表现,采用排毒拔脓、祛腐生肌、收湿敛疮的治法。同时采用维护三胃火、调节三因、补益肝肾、改善营养等疗法。从黄水期开始,为消退局部炎症、拔脓排毒、修复破Smoothened Agonist说明书损骨、愈合创面和窦道,可应用外敷藏药膏剂联合口服治疗,3个时期均通过饮食、起居、药物、外治4种疗法兼治。
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血浆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与输血量、铁过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血浆抗凝血酶Ⅲ(antiRAD001试剂-thrombin Ⅲ,AT-Ⅲ)、D-二聚体(D-Dimer,D-D)与输血量、铁过载的相关性,为规范β-地中海贫血患儿临床输血、祛铁和早期预测血液高凝状态及预防血栓形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入组标准及其分组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09月至2021年09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儿内科病区收治的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58例,年龄在2周岁至14周岁,连续反复规范治疗至少1年,按患儿输血量及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两个维度分别进行分组:(1)按输血量水平不同分为低输血量组11例、常规输血量组28例和高输血量组19例,共三组;(2)按SF含量水平不同分为<2000μg/L组23例、2000~5000μg/L组20例、>5000μg/L组15例,共三组;(3)随机选取同期到我院儿童保健科行健康体检儿童22例为健康对照组。(2)收集患儿性别、年龄、体重、地中海贫血β基因类型、血常规、血清铁蛋白、输血量及常规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 Assay,ELISA)测定入组者血浆中AT-Ⅲ、D-D的含量。(4)采用SPSS27.0进行统计比较组别间的差异性。结果:(1)血浆AT-Ⅲ:在输血量水平不同组别中:高输血量组与对照组、常规输血量组比较,血浆AT-Ⅲ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对照组>常规输血量组>高输血量组;低输血量组与常规输血量组、高输血量组、对照组血浆AT-Ⅲ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SF含量水平不同组别中:对照组与2000~5000μg/L组、>5000μg/L组血浆AT-Ⅲ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2000~5000μg/L组小于对照组,>5000μg/L组小于对照组;<2000μg/L组与2000~5000μg/L组、>5000μg/L组血浆AT-Ⅲ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2000μg/L组大于2000~5000μg/L组,<2000μg/L组大于>5000μg/L组;对照组与<2000μg/L组血浆AT-Ⅲ水平差异无显著Imidazole ketone erastin价格性(P>0.05);2000~5000μg/L组与>5000μg/L组血浆AT-Ⅲ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2)血浆D-D:在输血量水平不optical biopsy同组别中:对照组与低输血量组、高输血量…
介入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及血浆TXB2、6-K-PGF1α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浆血栓Z-IETD-FMK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接受介入治疗的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按1∶1比例选取同期进行Y-27632健康体检的45例非脑梗死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梗死面积患者血清Hcy和血浆TXB2、6-K-PGF1α水平差异。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血清Hcy及血浆TXB2、6-K-PGF1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大面积梗死、中面积梗死、小面积梗死患者的血清Hcy、血浆TXB2水平依次降低(均P<0.05);但不同梗死面积患者的血浆6-K-PGF1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血清Hcy和血浆TXB2、6-K-PGF1α水平明显低micromorphic media于治疗前和预后不良组(均P<0.05);而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Hcy和血浆TXB2、6-K-PGF1α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Hcy水平与血浆TXB2、6-K-PGF1α水平呈正相关(r=0.518,P<0.05;r=0.601,P<0.05);血清Hcy及血浆TXB2、6-K-PGF1α水平与脑梗死面积呈正相关(r=0.412,P<0.05;r=0.557,P<0.05;r=0.349,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血清Hcy和血浆TXB2、6-K-PGF1α水平均较非脑梗死人群高,且其水平随病情加重而升高,检测血清Hcy和血浆TXB2、6-K-PGF1α水平对于了解患者病情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清表皮生长因子结构域包含蛋白1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栓负荷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信号肽-CUB-表皮生长因子结构域包含蛋白1(SCUBE1)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炎性反应、血栓负荷及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华润武钢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STEMI患者347例,根据PCI术后血管造影血栓负荷分为低血栓负荷组140例和高血栓负荷组207例。采用ELISA测定血清SCUBE1水平。结果 高血栓负荷组血清SCUBE1基线水平显著高于低血栓负荷组(P<0.01)。各时间点SCUBE1和白细胞介素6呈正相关(P<0.01)。基线血清SCUBE1与基线肌钙蛋白I、B型钠尿肽呈正相关(P<0.05)。血清SGSK1349572溶解度CUBE1水tumour biomarkers平诊断高血栓负荷及MACE的RMLN4924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0(95%CI:0.699~0.802)、0.770(95%CI:0.709~0.831)。血清SCUBE1是PCI术后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Kaplan Meier分析显示,血清SCUBE1低水平患者MACE预后优于高水平患者(P<0.01)。结论 血清SCUBE1水平升高与STEMI患者高血栓负荷、炎性反应及预后不良密切相关。SCUBE1有望成为STEMI患者危险分层的生物标志物。
2010—2021年福州市HIV/AIDS病例生存分析
目的 分析2010—2021年福州市HIV/AIDS病例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selleck产品从“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的病例报告历史卡片和随访定时数据库中,筛选出2010—2021年报告,现住址为福州市的HIV/AIDS病例并整理出随访结局数据,Medical evaluation以寿命表法计算其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购买Gefitinib-based PROTAC 3法计算生存时间及其95%CI,用Log-Rank法比较不同组间生存时间差异,以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病例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在分析的4 494例HIV/AIDS中,全死因死亡560例;截至观察终点时,平均生存时间为10.29年(95%CI:10.15-10.43),1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20%、86.01%和80.37%。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首次CD4检测结果、末次CD4检测结果、感染途径、样本来源、是否流动人口以及是否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等因素与研究对象生存时间有关(P值均<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HIV/AIDS病例死亡的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增加,26~59岁和≥60岁年龄组死亡的风险分别是0~25岁组的1.457倍(95%CI:0.878-2.417)和3.940倍(95%CI:2.236-6.942),女性患者是男性的0.549倍(0.375-0.806),本市人口是流动人口的2.105倍(1.342-3.304);病程阶段为艾滋病的死亡风险是HIV感染者的2.002倍(95%CI:1.525-2.630),异性传播是同性传播的1.356倍(0.951-1.933);样本来源于主动发现是由医疗机构发现的0.711倍(95%CI:0.534-0.947);接受抗病毒治疗者是未接受治疗者的0.057倍(95%CI:0.044-0.075)。结论 确诊时年龄、病程阶段、样本来源、是否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HIV/AIDS病例生存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及早主动进行艾滋病检测、接受抗病毒治疗,以延长HIV/AIDS病例的生存时间。
随机质控加样方法在献血者血液ELISA法检测中的应用与评价
目的 评价将随机质控加样方法应用于献血者血液ELISA法筛查的质控效果。方法 选择本站2022年5月—2022年7月的献血者血样5 mL/(人)份,在全自动加样human microbiome仪上常规加样操作,将J标准物质(3.0 mL/支)作为日常标本分别加入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酶标板A1孔、H12孔以及随机孔位后,置于全自动酶免分析仪中检测:以随机孔位质控作为室内质控判定标准,连续检测20次,按照孔位不同分为A1(孔位)组、H12(孔位)组和随机(孔位)组3个组,以随机组质控为框架,利用Levey-Jennings质控图法绘制质控图,再以实验室当日相对应的A1、H12组检测结果绘制在质控图VX-661供应商并与随机组比较。结果 献血者输血感染性指标ELISA检测质控水平均值:HBsAg为3.87±0.28,抗-HCV为3.79±0.38,抗-HIV为3.64±0.30,抗-TP为4.53±0.51;随机组、A1组、H12组比较:HBsAg(3.87±0.28、4.09±0.30、3.64±0.26),抗-HCV(3.78±0.37、3.96±0.38、3.63±0.38),抗-HIV(3.63±0.31、3.82±0.32、3.48±0.28),抗-TP(4.51±0.51、4.71±0.52、4.36±0.51),每项指标S/CO值均为selleckchemH12(孔)组<随机(孔)组
利用硼酸锂进行质子束放射治疗肿瘤增敏技术研究
当今癌症发病率逐年升高,而放射治疗作为癌症治疗的三大主要手段之一得到迅速发展。质子治疗作为放疗中前沿手段之一,由于其剂量分布存在Bragg峰使得质子治疗发展尤为迅速。Bragg峰的存在使得质子治疗肿瘤时路径上正常组织受到的剂量小于传统的X射线和电子线。但是仍会对患者造成放射损伤,特别是在高能质子治疗过程中,会产生质子总剂量的百分之一的光子和中子,这些次级的光子和中子会对正常组织造成危害,并且提高二次癌症的发生概率。肿瘤治疗时肿瘤区域的剂量是一定的,通过提高肿瘤区域Bragg峰的利用率即可降低正常组织的selleckchem Telaglenastat剂量。目前已经有利用纳米颗粒或者质子与11B反应产生短射程的次级粒子增敏的研究。因此,为了提高质子治疗时肿瘤区域的能量沉积,同时降低质子治疗时产生的次级中子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本工作提出了一种新的增敏方式,利用7Li和10B的化合物硼酸锂(Li3BO3)与质子的核反应增强质子治疗肿瘤的效果,同时通过10B俘获中子降低中子对正常组织的危害。包括的核反应有7Li(p,n)7Be,7Li(p,α)4He和10B(p,α)7Be,以及硼中子俘获反应10B(n,α)7Li。这些核反应产生的重的次级粒子,一方面提升了肿瘤区域能量沉积,造成了更多的DNA双链损伤。另一方面7Be具有生物毒性,是GSK-3抑制剂,可抑制肿瘤生长。本工作使用蒙特卡洛软件Geant4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构建符合需求的Geant4物理列表,验证新建物理列表的正确性,并讨论了不同物理列表的影响。2)确定单能质子束在水中Bragg峰的位置,用于匹配增敏剂吸收区的中心位置;模拟证实了Bragg峰区域的质子能量与质子发生核反应的最佳能量范围是重合的。3)为探究10B的有效性,对比了25 mg/g的增敏剂锂和硼酸锂,增敏剂吸收区厚度改变,能量沉积的增加情况。4)通过Bortfeld公EGFR抑制剂式对质子的Bragg峰进Refrigeration行扩展,并模拟了硼酸锂增敏剂对70 Me V质子Bragg峰扩展1 cm后能量沉积的增加情况。5)设置了头部模型结…
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自我管理的质性研究
目的 深入了解乳腺癌淋巴水肿患者自我管理的现状。方法 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设计访谈提纲,对2020年1月-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淋巴水肿门诊就诊的20例乳腺癌术后患肢淋巴水肿的患者进行深度访谈,根据访谈设计收集资料,并采用Nvivo11软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编码、分类、归纳、提炼主题。结果 通过深入访谈,提炼出4个主题。(1)生理症状不适:患者有紧绷感、酸胀、麻痹等不适。(2)心理应激:患者存在焦虑、担忧、病耻感,并希望患肢能够恢复如常。(3)居家护理现状:家务Two-stage bioprocess与患肢管理冲突,缺乏规范的居家护理方法。(4)就医现状:延迟就医、治疗积极性存在差异点击此处。结论 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仍面临较多自我www.selleck.cn/products/q-vd-oph管理问题,医护人员应帮助其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依从性,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使其更好地回归到家庭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