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骨桥蛋白(RepSox体内osteopontin,OPN)可参与低氧引起的血管重塑,使肺动脉压力升高。但OPN调控低氧诱导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PASMCs)自噬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HPH)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低氧条件下OPN对PASMCs增殖及通过PI3K/AKT/mTOR通路对PASMCs自噬的调控作用。方法 原代分离PASMCs,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进行平滑肌细胞鉴定。将细胞分为5组:常氧对照组(Normoxia)、低氧对照组(Hypoxia)、低氧+OPN干扰空病毒组(H+OPN EV)、低氧+OPN干扰慢病毒组(H+OPN shRNA)、低氧+PI3K抑制剂LYNon-symbiotic coral294002组(H+LY)。各组分别用EdU阳性标记率法检测细胞增殖能Barasertib抑制剂力;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PASMCs中的OPN、PI3K、AKT、mTOR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B的表达;透射电镜、免疫荧光法观察各组PASMCs自噬情况。结果 与Normoxia组相比,Hypoxia组OPN、PI3K、AKT、mTOR、Beclin1、LC3B蛋白表达量增高(P<0.05),细胞增殖能力增强(P<0.05),自噬小体数量增多,LC3B、Beclin1红色荧光强度增强(P<0.05)。与Hypoxia组相比,H+OPN EV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OPN shRNA组和H+LY组OPN、PI3K、AKT、m TOR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Beclin1、LC3B蛋白表达量增高(P<0.05),细胞增殖能力减弱(P<0.05),自噬小体数量增多,LC3B、Beclin1红色荧光强度增强(P<0.05)。结论 在低氧条件下,OPN可促进PASMCs增殖并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PASMCs自噬。
Cadm1在神经元代谢和小胶质免疫中的功能研究
背景细胞粘附分子1(Cell adhesion molecule 1,Cadm1)是一种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细胞膜蛋白,在神经元和神经免疫细胞中均有表达,与机体代谢相关。我们的前期报道显示,在兴奋性神经元中抑制Cadm1表达不仅能增加机体代谢和能量消耗,同时还可以提高机体对于胰岛素和瘦素的敏感性。小胶质细胞作为大脑中主要的内源性免疫细胞,发挥免疫监测和免疫防御功能,对维持神AZD1152-HQPA纯度经元生存的稳态微环境至关重要。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于Cadm1在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中的功能,以及Cadm1所介导的神经系统与机体肥胖之间的调控机理有待阐明。目的1.研究Cadm1分子对神LGK-974研究购买经元瘦素、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2.研究Cadm1在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调控代谢稳态中的潜在机制。方法1.不同葡萄糖浓度培养基培养N2a细胞,Western blot和q PCR检测Cadm1的变化;小干扰RNA(si Cadm1)转染N2a细胞48h,Western blot和q PCR检测抑制Cadm1的表达对胰岛素和瘦素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2.取8-10周野生型(Wild-type,WT)小鼠,腹腔注射0.75 mg/g瘦素7天,Western blot检测下丘脑和海马Cadm1等相关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观察下丘脑POMC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的变化。3.利用si Cadm1转染BV2细胞48h的条件培养基培养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Western blot检测调亡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4.瘦素和脂多糖刺激BV2细胞,Western blot和q PCR检测Cadm1和炎症因子等相关信号通路的表达;si Cadm1转染BV2细胞48h,Western blot和q PCR检测抑制Cadm1表达对瘦素和脂多糖诱导的细胞因子分泌及炎症反应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1.Western blot和q PCR显示在N2a细胞中,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Cadm1的表达受到抑制;抑制N2a细胞中Cadm1的表达激活了Jak2/Stat信号级联反应,阻碍了胰岛素诱导AKT/GSK3β信号通路的激活。2.Western blot显示瘦素降低小鼠下丘脑和海马Cadm1的表达;免疫荧光显示瘦素治疗后,小鼠下丘脑POMC神经元被激活,小胶质细胞的胞体相对增大,CD68表达增加,呈激活状。3.si Cadm1转染BV2细胞的条件培养基培养HT22细胞,增加了抑调亡蛋白BclModern biotechnology2的表达。4.瘦素和脂多糖抑制BV2细胞中Cadm1的表达;Cadm1敲降后,瘦素诱导的IL1β和TNFα以及脂多糖诱导的IL6、TNFα、IFNβ、IL1β、iNOS和IL18的分泌减少,NFκB、AKT和Stat1磷酸化水平受到抑制。结论1.Cadm1受葡萄糖代谢调控,且负调控瘦素信号通路的激活,而敲降Cadm1则抑制胰岛素诱导的信号传导。2.抑制小胶质细胞中Cadm1的表达通过下调AKT/NFκB/Stat1信号通路改善炎症反应,并有利于抑制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毒性。
黄芪注射液对小鼠4T1乳腺癌细胞移植瘤CyclinD1蛋白表达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通过构建小鼠4T1乳腺癌细胞移植瘤Balb/c小鼠模型,探讨黄芪注射液对移植瘤的影响以及干预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乳腺癌4T1细胞,注射接种于Balb/c小鼠右侧腹股沟皮下构建乳腺癌移植瘤模型。50只成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芪注射液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顺铂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HE染色观察移植瘤形态改变;流式细胞仪分析移植瘤细胞周期;免疫组化检测移植瘤以及免疫印记检测移植瘤CyclinD1蛋白表达selleck合成。结果 不同浓度黄芩注射液对小鼠4T1乳腺癌细胞移植瘤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黄芪注射液低剂量、中剂quality control of Chinese medicine量组、高剂量组和顺铂组抑瘤率分别为11.3%、29.10%、46.09%以及64.96%。与模型组相比较,黄芪注射液中、高剂量组以及顺铂组移植瘤的体积显著降低(P<0.01),G1期细胞比例显著增高(P<0.05),同时S期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各处理组小鼠移植瘤的质量以及移植瘤组织CyclinD1、Bcl-2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 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高于模型组Dibutyryl-cAMP抑制剂(P<0.01)。结论黄芪注射液对小鼠4T1乳腺癌细胞移植瘤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其机制与黄芪注射液下调CyclinD1蛋白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有关。
三种检测方法在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原学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 比较血培养、赘生物培养、赘生物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 NGS)在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原学诊断中的作用。方www.selleck.cn/products/blebbistatin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67例行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血培养、赘生物培养、赘生物m NGS的病原微生物检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血培养前dual infections是否进行抗感染治疗将患者分为抗感染组与非抗感染组,比较2组中三种方法病原微生物检出情况。结果 血培养、赘生物培养及赘生物m NGS均检出相同病原微生物,赘生物培养检出率为15.22%,血培养检出率为72.41%,m NGS检出率为96.77%; 3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血培养前抗感染组中血培养、赘生物培养和赘生物m NGS三种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71.70%、16.28%、96.49%,三种方法病原微生物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血培养前非抗感染组中血培养、赘生物培养、赘生物m NGS三种检测方法的病原微生物检出率分别为80.00%、0、100%,三种方法病原微生物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无论血培养前是否应用抗生素治疗,m N获悉更多GS对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原微生物检出率都高于血培养和赘生物培养,其检出率高、快速准确,可作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微生物学诊断的重要辅助工具。
高通量自动化免疫磁珠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饲料中4种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具有致癌性。饲料原料及产品在生产、运输和储藏等过程存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风险。该文建立了高通量自动化免疫磁珠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饲料中4种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B_1(AFB_1)、黄carotenoid biosynthesis曲霉毒素B_2(AFB_2)、黄曲霉毒素G_1(AFG_1)和黄曲霉毒素G_2(AFG_2))的分析方法。饲料样品用乙腈-水(70:30,v/v)提取,经免疫磁珠自动净化后,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析测试。对磁珠与抗体的偶联比例、免疫磁珠与黄曲霉毒素的反应时间、样品提取液和稀释液等关键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考察了不同饲料样品的净化效果。在优化条件下,豆粕、玉米干酒糟及其可溶物、猪饲料和鸡饲料等4种常见饲料样品在3个水平(5、20和40μg/kg,以AFB_1计)下的加标回收率在91.1%~119.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6.9%;日间精密度为4.5%~7.5%,该方法3-Methyladenine浓度具有良好的重复性。采用该法检测质量控制样品中AFB_1的含量,平均值为18.6μg/kg(n=3),准确度为110.3%,测试结果满意。使用该法测试了21种随机购买的饲料样品,其中有4份样品测出含有AFB_1。本方法所使用的自动净化系统能够自动净化饲料中的4种黄曲霉毒素,并实现样品的批量处理,每批可最多同时净化24个样品,批处理总用时约为30 min;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速度快,准确性高,可用于检selleck Dibutyryl-cAMP测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
表面增强拉曼技术平台在天然小分子抑制剂药物筛选方向的应用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是一种快速、无损的检测技术,可以识别和量化具有明显化学和分子特征的生物分子,它的高灵敏度能够准确判断通路变化,特别适合用于高通量药物筛选。在已有的高通量筛选体系中较难从混合物中筛选出有效成分,caveolae mediated transcytosis本文利用拉曼光MDV3100细胞培养谱超灵敏和低背景的谱学特点,在复杂环境下仍可反映蛋白之间的互作过程,开发该筛选平台的针对复杂化合物的分子垂钓。在复杂的中药提取混合物库内,进行了垂钓验证,随后利用有机试剂的洗脱,将探针上吸附的小分子化合物富集,再利用高分辨率质谱(HRMS)进行分子结构确认。这表明了SERS高通量药物筛选不仅仅可用于单体抑制剂的筛选工作,也可用于混合环境下的筛选工作,为药物筛选技术开创了一个新的参考方向。主要结果如下:(1)构建CypD-PGAM5蛋白-蛋白相互结合的拉曼筛选体系,并通过与之不结合的蛋白PD-1蛋白以及CypD抑制剂环孢菌素A(Cs A)的阳性对照证实了体系构建成功。(2)在20种单体化合物中筛选出β-蜕皮甾酮、知母皂苷元两种能够抑制CypD蛋白的化合物,并对其selleck化学进行细胞水平检测,两种化合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能恢复MPT诱导的细胞凋亡。(3)筛选的20种单体化合物中没有能够抑制PDEδ蛋白的化合物。(4)构建中药提取混合物库,验证一定浓度的提取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对拉曼体系基本无影响。(5)通过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联合高分辨质谱技术对延胡索乙酸乙酯相、白芨正丁醇相、山豆根正丁醇相、延胡索石油醚相进行分子垂钓,将质谱检测结果中的信息与中药化合物库作比较,得到可能对PDEδ蛋白有抑制效果的化合物分别为:Naltrexone、左旋四氢巴马汀、羽扇豆碱、13a-Hydroxylupanin、亚油酸、6-羟基-7-甲氧基-4-苯基香豆素、四氢小檗碱。并对其中的亚油酸进行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验证,结果表明亚油酸对此通路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本研究中既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筛选,同时也联合高分辨质谱技术(HRMS)搭建了混合物筛选体系,对混合物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分子垂钓,确定混合物库中能够起到抑制作用的单体化合物种类。目的在于通过SERS方法构建出一种既能够用于单体化合物筛选也能够用于从混合物库中筛选有抑制效果的化合物的药物筛选体系。意义在于将表面增强拉曼技术应用于药物筛选,利用其独特的优势为药物筛选领域及光谱技术提供新的参考方向。
靶向调控相关转录蛋白的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及作用机制研究
转录调控是各个蛋白、细胞、组织等在发挥其功能时对基因的翻译表达的特定的调节形式,是生物大分子在发挥生命活动时的的必要环节。一方面,它可以通过完全停止转录来对特定基因的表达进行限制;另一方面,它也可以通过激活转录,进而激活某些只在特定环境条件下表达的基因。而且,这些转录调控还可以通过不同的翻译后修饰来发生。转录调控对于生物的各项生命活动功能发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涉及到许多不同通路和转录因子。转录调控涉及到的生物学过程非常广泛,从可变剪切到DNA修复,蛋白的表达,细胞组织的分化与再生到组织癌症的产生和耐药都能和转录调控关系密切。Hippo信号通路最早在果蝇的基因中被发现,其在哺乳动物体内高度保守。该通路与细胞生长,分化和发育有关,其功能在早期胚胎发育、组织稳定性维持和器官大小控制及再生等均起到关键作用。它通过调节组织生长和细胞分化,被认为是组织稳态和器官大小的中心调节通路。该通路与它的激酶组分之一(Hippo,或哺乳动物中的MST1/2)同名,由于在通路突变实验中观察到的过度生长表型而得名。其主要是通过对其成员之间上下游蛋白的转录调节信号传递,招募及共激活等发挥作用。YAP是Hippo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该蛋白自身结构中无DNA结合结构域。研究表明,一旦Hippo对应的通路出现异常情况,YAP就会进入到细胞核内部;然后和Hippo信号通路末端关键调节蛋白,转录增强因子TEADs(Transcriptional enhancer associated domain family members)进行结合,形成异源二聚体复合物,进而直接影响下游基因自身的转录。TEADs能招募YAP/TAZ、VGLL等转录共激活因子,可调控包括CTGF、Cyr61、AXL、Myc、Gli2和BIRC5等不同的促癌基因表达,并且也在肿瘤标志物间皮素激活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众多临床数据分析结果表明,TEAD是非常关键的肿瘤标志物。TEAD各个家族成员在结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多种不同的癌症中都有很高的表达,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其表达的异常和突变也是重要的临床不良预后的标志。组蛋白的乙酰化修饰也是表观遗传中基因转录调控的重要机制之一。组蛋白翻译后修饰可以在真核生物体内引起的染色质结构发生变化,改变染色质的组成造成染色质重塑,染色质的重塑可以改变转录因子与其染色质DNA的结合从而启动或者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在众多表观遗传调控中,组蛋白的乙酰化修饰调控在基因表达调控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针对组蛋白乙酰化的修饰发生过程进行探究表明,大多数情况下经过组蛋白乙酰化酶“Writer”来催化组蛋白上的赖氨酸乙酰化,激活基因转录再由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Eraser来去除乙酰化。Bromodomain(BRD)家族的蛋白可以对其特定的赖氨酸乙酰化修饰进行识别,是可以与其结合的唯一的结构域,包含这个结构域的蛋白被叫做“溴蛋白家族”。其家族成员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的相似性,有8个家族。由于组蛋白乙酰化状态的失衡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近几年来,对其抑制剂的发现与开发,发展迅速。该靶标家族涉及包括癌症等多种重大疾病,靶向该家族蛋白的多个药物都已经进入临床试验。本论文基于靶向调控相关转录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剂的发现,以Hippo通路重要转录因子TEAD及组蛋白赖氨酸乙酰化的识别蛋白BET家族BD2,这两个具有潜在成药性的新型靶标为切入点,结合药物设计,体外高通量化合物的筛选,化学合成和改造以及药理学等手段展开研究。本论文的第一部分工作,靶向TEAD-YAP相互作用建立并Rapamycin纯度优化基于Alpha Screen技术的高通量筛选平台,并一步通过多种生物实验验证,获得其先导化合物。首先,通过优化pH条件、盐浓度、表面活性剂等理化条件,获得了具有较高通量和灵敏性的高通量筛选体系,为发现靶向TEAD-YAP相互作用PPI界面的小分子抑制剂提供Enzymatic biosensor方法基础。进而,我们运用该方法,对本实验室内部的天然产物库进行高通量筛选,获得苗头化合物DCTEAD06,共IC50值为19.9 ±3.0 μM。接着,通过假阳性排除,并利用蛋白热迁移实验、表面等离子共振等实验,确证TEAD4与DCTEAD06的结合。接着,通过细胞实验,证明DCTEAD06可以抑制结肠癌细胞HCT116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然后,运用萤光素基因报告实验,发现了其可以抑制TEADs对下游靶基因的转录活性。因此,在这一章工作中我们开发和优化了可以对TEAD4-YAP结合进行高通量小分子抑制剂筛选的AlphaVX-661体内实验剂量 Screen方法平台,并且发现了新型骨架结构的TEAD4-YAP的小分子抑制剂化合物。通过体外结合模式和细胞水平作用探索,为下一步化合物的结构和活性的优化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并且也为其他TEAD家族的小分子抑制剂化合物提供了可靠的筛选技术平台。在之前的工作中我们对TEAD4-YAP的抑制剂进行了筛选发现,但是由于该界面空间狭长且亲和力较高,往往现有的小分子抑制剂的活性不高,并且改造的难度较大。近几年来研究发现TEADs在生理条件下其保守半胱氨酸位点会发生自棕榈酰化,TEADs的自棕榈酰化对其稳定性和功能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第二部分的工作中靶向TEADs自棕榈酰化位点,开展其先导化合物发现与验证研究。首先,利用基于活性的蛋白谱技术Click实验对本实验室内部的共价化合物库进行了筛选,获得了具有TEAD1/3选择性骨架新颖小分子抑制剂DC-TEADin1072。其次,利用基于蛋白与小分子共价对接方式,分析蛋白和小分子的结合模式。进而,分析了 TEADs家族蛋白内部存在的氨基酸差异,最终获取了 TEAD1和TEAD3双靶点抑制剂DC-TEADin1072。该抑制剂为新型TEAD1和TEAD3选择性共价抑制剂,IC50分别为0.61±0.02 μM和0.58±0.12 μM。经质谱分析和蛋白位点突变检测证实该蛋白在TEAD1 C359和TEAD3 C371位点与半胱氨酸结合。最终,在斑马鱼的动物实验表明,该类化合物对动物的发育产生明显影响。基于上述发现的TEAD1和TEAD3的双靶点抑制剂,我们通过序列和晶体结构比对等多种方式,开展基于结构的药物化学优化,最终得到了选择性更强专一的TEAD1或者TEAD3抑制剂。根据文献,我们发现对TEAD3的生理功能研究较少,现阶段缺乏一个选择性高活性较好的化学探针,以探索TEAD3的功能。我们对DC-TEADin1072结构进行了化学优化得到了 DC-TEAD3in03化合物。为进一步证实TEAD3在细胞中的选择性抑制作用,用GAL4-荧光素报告基因验证TEAD3对GAL4-TEAD1-4荧光化信号的抑制作用,其在TEAD3活性为1.15 μM。动物实验表明,DC-TEAD3in03与TEAD3的共价结合抑制了斑马鱼的生长,并证实TEAD3与发育功能有关。本部分的工作,我们基于化合物的筛选发现TEAD1和TEAD3双靶点抑制剂,并以此为起点针对TEADs家族晶体结构的分析与比较,应用药物化学优化发现了选择性TEAD3的共价小分子抑制剂,在细胞内也可以实现对TEAD3选择性的转录活性抑制。以斑马鱼为模型将TEAD1和TEAD3双靶点抑制剂作为对照,研究其对发育的影响,发现的抑制TEAD1/3可以抑制影响斑马鱼整体的生长速率,TEAD3抑制剂特定的影响其尾鳍的生长速率。证明了TEAD3生物发育方面的重要性,也揭示了TEADs家族不同成员调控的基因的差异,对TEADs其他家族成员选择性抑制剂的开发和不同转录因子的具体生理病理功能提供了化学探针。本论文最后的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到组蛋白乙酰化识别因子BET家族BD2选择性抑制剂作用机制的研究。组蛋白赖氨酸乙酰化识别因子Bromodomain是非常重要的癌症治疗靶标,其中以BET家族为代表,主要包括BRD2,BRD3,BRD4和BRDT为家族成员。BET家族的蛋白包含了BD1和BD2两个Bromodomain结构域。近年来,选择性抑制BET BD2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药物发现策略。尽管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对配体—蛋白复合物结构、基因表达改变的差异以及选择性BET BD2抑制剂体内具体发挥作用的机制研究仍然很少。我们建立了AlphaScreen方法来检测和验证抑制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倍数。通过化合物与BD1和BD2高分辨率共晶体结构阐明其具体的结合模式,为BET家族BD2选择性提供了坚实的结构基础。非常值得关注的我们也第一次确定了外环芳香胺类化合物是一类新型的选择性抑制BET BD2的骨架,这为改造合成新BET BD2选择性抑制剂提供了思路。此外小鼠肿瘤模型中显示,BY27显示出67%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与目前处于Ⅱ期临床试验中的pan BET抑制剂Ⅰ-BET762相当,它在高剂量下对小鼠的毒性更小。这些结果表明靶向选择性BET BD2抑制剂的开发具有极佳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
猫眼草黄素对破骨细胞分化及自噬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猫眼草黄素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自噬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分化成破骨细胞,空白组给予完全培养基,模型组给予含50.0ng/mL RANKL的培养基,A~F组给予不同水平猫眼草黄素(0.5、获悉更多1.0、2.5、5.0、10.0、2Hepatic differentiation0.0μmol/L)+含50.0ng/mL RANKL的培养基。染色后计数破骨细胞数目,同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ATG5的表达情况。结果 C~F组破骨细胞数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及B、D、E组中自噬相关蛋白ATG5表达未见明显变化(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自噬相关蛋白LC3Ⅱ表达及LC3Ⅱ/LC3Ⅰ比值增加(P<0AMG510化学结构.05)。与模型组比较,B、D、E组自噬相关蛋白LC3Ⅱ表达及LC3Ⅱ/LC3Ⅰ比值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猫眼草黄素干预1、3、5d时,自噬相关蛋白ATG5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在干预3、5d时,自噬相关蛋白LC3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猫眼草黄素对破骨细胞的分化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其可能通过自噬途径发挥抑制作用。
布雷菲德菌素A对HepG2细胞自噬的诱导作用
为探讨新型抗癌药物布雷菲德菌素A(BFA)诱导肝癌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的作用机制,以HepG2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将细胞分成阴性对照组、不同浓度BFA组和阳性对照组(雷帕霉素),采用MTT法测定HepG2细胞活性;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内自噬标志蛋白LC3的表达和细胞核形态学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激活转录因子4(ATF4)、C/EBP同源蛋白(CHOP)、聚(腺苷二磷酸-核糖)多聚酶(PARP)、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微管相关蛋biotin protein ligase白1轻链3(LC3)、自噬相关蛋白5(Atg5)、自噬selleckchem INCB28060相关蛋白6(Atg6/Beclin-1)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BFA可引起HepG2细胞内自噬特征蛋白LC3-Ⅱ、Atg5、Beclin-1的蛋白表达水平selleck HPLC明显增加;同时引起HepG2细胞活性降低、细胞数量减少、细胞核固缩和变形.说明BFA可能引起HepG2细胞发生自噬性细胞死亡.进一步探讨自噬诱导途径发现,BFA引起HepG2细胞内ATF4、CHOP的蛋白表达水平增加. BFA可能通过诱导ATF4和CHOP的过表达引起HepG2细胞发生自噬性细胞死亡.
白芍总苷调控NF-κB/NLRP3信号通路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的影响机制研究
目的:探究白芍总苷(TGP)通过调控核因子-κB(NF-κB)/含NLR家族Pyrin域蛋白3(NLRP3)信号通路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大鼠炎症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以每组1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GA组、秋水仙碱组、TGP-L组、TGP-M组、TGP-H组。对照组和AGA组每天进行生理盐水灌胃,秋水仙碱组、TGP-L组、TGP-M组、TGP-H组每天分别CP-690550供应商灌胃相应药物,共7 d,除对照组外均于灌胃第5天时构建尿酸钠(MSU)诱导的AGA大鼠模型;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检测大鼠步态及关节炎症指数评价、关节肿胀程度;HE染色观察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关节液中炎症因子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NF-κB p65/NLRP3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GA组大鼠关节肿胀、跛行、皮毛无光泽、精神倦怠;秋水仙碱组、TGP-L组、TGP-M组、TGP-H组大鼠相关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与对照组相比,AGA组大鼠步态级别、关节炎症指数、关节肿胀程度、组织病理学程度、TNF-α、IL-6、IL-1β、p-NF-κB p65/NF-κB p65、NLRP3和Caspase-1水平显著升高,p-IκBα/IκBα水sonosensitized biomaterial平显著降低(P<0.05);与AGA组相比,秋水仙碱组、TGP-L组、TGP-M组和TGP-H组大鼠步态级别、关节炎症指数、关节肿胀程度、组织病理学程度、TNF-α、IL-6、IL-1β、p-NF-κB pPCI-3276565/NF-κB p65、NLRP3和Caspase-1水平显著降低,p-IκBα/IκBα水平显著升高,存在TGP剂量依赖性(P<0.05);与秋水仙碱组相比,TGP-H组大鼠步态级别、关节炎症指数、关节肿胀程度、组织病理学程度、TNF-α、IL-6、IL-1β、p-NF-κB p65/NF-κB p65、p-IκBα/IκBα、NLRP3和Caspase-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P对AGA大鼠炎症状态的改善可能与其抑制NF-κB/NLRP3信号通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