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和目的:近些年来,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在中老年人群中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在临床上通常表现出膝关节疼痛、挛缩、肌力下降等症状,长期的膝关节功能异常导致患者足姿旋前和足弓下降等异常足部结构。作为下肢的运动轴,踝关节在生物力学上与膝关节功能息息相关。足踝肌力训练可以改善足弓及足部稳定性,使足部恢复保持中立位,从而限制发生膝关节发生不良扭转。改善膝关节生物力学不仅可以缓解疼痛、僵硬等症状,还可以改善KOA患者的足部姿势,从而治疗和预防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在体医融合的Alisertib供应商背景下,通过运动训练的方式为KOA患者探寻经济、安全有效的运动康复措施,为KOA患者改善步态障碍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共纳Cobimetinib化学结构入32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足踝训练组)和对照组(常规训练组)各16名,实验前后对KOA患者进行以下测试:(1)临床表现:WOMAC评分、VAS、Berg平衡量表、6MWD步行测试;(2)足部姿势:标准舟骨高度指数、FPI足部姿势评分;(3)步态特征:使用Myo Motion运动分析系统和Foot Scan动态足底压力测试采集受试者步行过程中运动学、动力学等数据。测试数据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实验前后的组内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实验前后的组间差异,显著性水平为P<0.05。研究结果:1.临床表现的变化:(1)疼痛与功能:组内比较,与实验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VAS值和WOMAC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疼痛(2.73±1medicine re-dispensing.17)和膝关节功能(23.29±6.22)比常规组患者疼痛(3.07±1.14)和功能(30.11±2.37)改善情况显著(P<0.05);(2)步行、平衡能力:组内比较,与实验前相比两组患者的Berg评分和6MWD均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治疗后Berg评分(45.86±4.05)比常规训练组(41.86±3.90)改善情况显著(P<0.05),而6MWD试验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3)足弓、足部姿势:组内比较,与实验前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标准舟骨高度指数(0.24±0.02)和足部姿势评分(3.94±1.02)有显著性变化(P<0.05),而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治疗后与常规训练组标准舟骨高…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防风中生物活性成分及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目的 通过以网络药理学为基础的策略研究防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收集防风活性成分和治疗RA的潜在靶点,并评估活性成分的药理和毒理学等相关参数;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进一步验证核心靶点和疾病的关联;对核心成分和相应靶点进行分子对接。体外通过CCK-8实验、细胞迁移和侵袭、细胞凋亡、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阐明别欧前胡素对MH7A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GW-572016小鼠,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imidazole-ketone-erastin.html,Akt)通路的调控作用。结果从防风中共鉴定出18种活性成分和66个与筛选出的RA疾病靶基因相交的潜在靶基因,最终获得了汉黄芩素、β-谷甾醇、5-O-甲基维斯阿米醇和别欧前胡素等核心成分。防风治疗RA的潜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PI3K/Akt、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凋亡等信号通路和多种生物过程来实现,以发挥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分子对接证实了所有的核心成分和关键靶点均具有很好的对接活性。别欧前胡素抑制MH7A细胞的活力、迁移和侵袭(P<0.05、0.01),诱导细胞凋亡(P<0.01),并显著下调IL-1β、IL-6、IL-8、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和MMP-3的基因表达(P<0.01)。分子分析表明别欧前胡素通过抑制PI3K/Akt通路发挥对MH7A的调控作用。结论 成功预测了防风治疗RA的有效成分和潜在靶点,为进一步探究其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揭示了别欧前胡素通过PI3K/Akt通路抑制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活力uro-genital infections、迁移、侵袭及细胞因子和MMPs的表达,并诱导细胞凋亡。
天津市滨海新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慢性病患病现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慢性病患病及知晓、治疗和控Medication non-adherence制现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19年2~10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天津市滨海新区21个街道(镇)中随机抽取4个街道(镇),对其中的6 305位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根据疾病史、血压和血脂水平及心血管病风险评估结果筛选出心血管病高危对象纳入研究。对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现况分别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共筛选出心血管病高危对象1 494例。在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LY-188011细胞培养、控制率分别为72.49%、87.53%、81.44%、39.70%;糖尿病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5.48%、86.98%、80.19%、32.64%;血脂异常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9.84%、57.61%、45.30%、14.09%。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病率、知晓率及治疗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超重/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患病主要危险因素(均为P<0.001)。高中及以上学历者高血压、糖尿病患病风险较低(OR分别为0.62、0.73,均为P<0.01),日常参加体育锻炼者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率较低(OR分别为0.73、0.27,均为P<0.05)。男性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分别是女性的2.03、1.73倍(均为P<0.001)Dibutyryl-cAMP研究购买,而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较女性低31%(P<0.05)。结论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较高,但控制率偏低。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类风湿关节炎铜死亡相关基因及中药筛选预测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铜死亡相关分子模式和诊断性生物标志物,同时预测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中药。方法 从biological optimisation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中下载GSE55235、GSE55457、GSE77298表达谱更多数据作为训练数据集,提取铜死亡相关基因进行分析。选择RA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表达的铜死亡相关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cuproptosis-associated gene,DECAG),分析DECAG相关的免疫浸润、生物学功能。根据DECAG的表达量对RA患者进行共识聚类分型,基于分型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来识别核心基因。取degree值前100的核心基因做GO和KEGG富集分析并构建训练模型,训练模型包括随机森林模型(Random forest,RF)和支持向量机模型(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模型和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筛选与RA特征最相关的5个基因作为诊断性生物标志物并进行验证。最后进行中药预测。结果 获得6个DECAG(NLRP3、SLC31A1、LIAS、CPCI-32765 MWDKN2A、DBT、DLST)。使用共识聚类方法将RA基因分为两个亚型(C1,C2),分型WGCNA获得核心基因418个。取degree值前100的核心基因构建训练模型,基于对|残差|的反向累积分布图和|残差|的箱线图的分析,发现SVM模型与其他三种模型相比,SVM模型维持最低的|残差|分布。总体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结果显示,SVM模型比其他三个模型具有更高的网络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AUC:0.966)。综合考虑,SVM模型为最合适的训练模型。获得5个与RA特征最相关的基因(TMOD3、PIK3CG、WASL、FGF4、GSN),基于5个RA特征基因的表达水平,建立了临床应用列线图,并且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图和校正曲线图也显示结果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
超声参数静脉管腔横截周长的平方与面积的比值对骨科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
目的 应用超声测量静脉管腔横截周长(C)、面积(A),计算C~2/A,探讨该参数对骨科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于我院骨科拟行手术的无血栓住院患者150例,其中术后7 d内发生血栓37例(血栓组),未发生血栓113例(无血栓组);比较两组术前超声参数包括股总静脉(CFV)、股静脉(FV)、腘静脉(POV)C、A、C~2/A、流速及内径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FV、FV、POV各超声参数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效能。结果 与无血栓组比较,血栓组CCX-5461采购FV内径、CFV-C、CFV-C~2/A、FV-C、FV-C~2/A、POV-C、POV-A和POV-C~2/A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当CFV-C~2/A、FV-C~2/A、POV-C~2/A截断值分别为>17.2、17.1MCC950体外、17.1,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3[95%可信区间(Cgenetic screenI):0.922~0.974,P<0.001]、0.933(95%CI:0.899~0.959,P<0.001)、0.919(95%CI:0.882~0.947,P<0.001),灵敏度分别为93.2%、95.5%、88.6%,特异度分别为94.1%、89.8%、91.0%。结论 超声参数C~2/A对骨科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雷公藤甲素通过TLR4/NF-κB通路对过敏性鼻炎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雷公藤甲素(TP)通过TLR4/NF-κ通路对过敏性鼻炎(AR)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雄性SD大鼠分为Control组Sublingual immunotherapy,AR组和TP组,分别在给药前、给药后第7、14、28天对大鼠鼻部指标进行评分;苏木精-伊红染色(HE)与甲苯胺蓝(TB)染色观察各组大鼠鼻黏膜病理损伤情况;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E (Ig E)、血清组胺(HIS)、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4(IL-4)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中CD3~+CD4~+IFN-γ~+Th1和CD3LGK-974细胞培养~+CD4~+IL-4~+Th2细胞;q 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鼻黏膜组织中TLR4/NF-κB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末次致敏结束后,AR组和TP组大鼠鼻部指标的总分均≥5;与AR组相比,TP组大鼠的鼻部症状得分随着给药天数的增加逐渐降低(P <0.01),大鼠血清中总Ig E和HIS含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Paclitaxel(Taxol).html量减少(P <0.05),IFN-γ含量增加(P <0.05),IL-4含量显著降低(P <0.01),CD3~+CD4~+IFN-γ~+Th1细胞的百分比升高(P <0.05),CD3~+CD4~+IL-4~+Th2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P <0.01),大鼠鼻黏膜组织中TLR4和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P <0.05)。HE和TB染色结果显示,Control组大鼠未见明显鼻腔病变,过敏性鼻炎大鼠的鼻黏膜切片中观察到鼻呼吸上皮破坏,白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以及纤毛细胞减少,TP组大鼠由过敏性鼻炎引起的鼻黏膜损伤减轻。结论 雷公藤甲素通过TLR4/NF-κB通路降低血清中总Ig E和HIS含量、调控Th1/Th2比列的平衡,表现出明显的抗过敏作用。
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索神经内镜辅助丘脑血肿清除术联合同侧脑室外引流术与丘脑血肿引流联BMS-354825 IC50合对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thalamic hemorrhage rupture into the ventricle, THRIV)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9月至2022年6月的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73例,依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38例,行神经内镜辅助丘脑血肿清除术联合同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与对照组(35例,行丘脑血肿引流联合对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长及术中的出血量、住院时长及费用、术后并发症及脑水肿情况、术后1 w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 GCS)评分及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prognosis scale, GO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花费和术后第3天血肿清除率均大于对照组,但其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脑积水、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几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在再出血、癫痫、术后死亡和消化道出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3天脑水肿CT评分(BECTS)明显较对照组高,但其术后1 w BEflow-mediated dilationCTS较对照组低,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w GCS及术后3个月GOS评分均大大超过对照组(selleckchemP<0.05)。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丘脑血肿清除术联合同侧脑室外引流术可提高患者的血肿清除率,缩减住院时间和术后脑水肿的持续时间。减少术后脑积水、颅内感染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3个月预后。
放血疗法联合羟基脲、阿司匹林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究放血疗法联合羟基脲、阿司匹林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效果。Viral respiratory infection方法:选取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60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根据掷硬币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羟基selleck化学脲联合放血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血液学指标、不良反应、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估量表(MPN-SAF-TSS)评分及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前,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较治疗前均有所延长,且观察组的APTT、PT、TT均较对照组更长,两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FI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WB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RBC、Hb、PLT、WBC水平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RBC、Hb、PLT、WB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MPN-AZD2281分子量SAF-T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血疗法联合羟基脲、阿司匹林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液学指标,而且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血栓发生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2017—2021年广元市HIV-1病毒学抑制失败感染者耐药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广元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更多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感染者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失败的耐药情况,为提高治疗成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7—2021年广元市HIV-1 ART失败者治疗半年以上的血浆样本进行耐药检测和亚型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率的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7—2021年广元市HIV-1病毒学抑制失败感染者有332例,耐药率为47.3%,对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NRTIs)、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NNRTIs)和蛋白酶类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s,PIs)3类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25.7%、42.1%和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8,P<0.001)。NRTIs药物中,阿巴卡韦(ABC)耐药率最高(23.6%),M184耐药突变位点最常见(42.8%);NNRTIs药物中,依非韦伦(EFV)和奈韦拉平(NVP)耐药率一致且耐药率高达35.3%,K103耐药突变位点最常见(59.4%);PIs药物中,替拉那韦(TPV/r)耐药率最高为1.7%,Q58耐药突变位点最常见(2.9%)。基因亚型viral immune response以重组型(Circulating Recombinant Form,CRF)01_AE亚型(40.8%)和CRF07_BC亚型(39.7%)为主,但CRF85_BC亚型和A亚型耐药率最高(100%),CRF55_01B亚型次之(80.0%)。结论 2017—2021年广元市抗病毒治疗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多种耐药毒株,且耐药基因突变位点复杂,需继续加强耐药监测及规范用药,进www.selleck.cn/products/PLX-4720一步提升抗病毒治疗质量。
HIV感染/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免疫功能重建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zinc bioavailabilityV)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免疫功能重建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21年1月安远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05例HIV感染/AI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抗病毒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3、6、9、12个月的CD4~+T细胞水平,分析患者治疗12个月后免疫功能重建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免疫功能重建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治疗3、6、9、12个月的CD4~+T细胞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其中治疗6、9、12个月时的CD4~+T细胞水平均高于治疗3个月时(P<0.05),治疗9、12个月时的CD4~+T细胞水平高于治疗6个月时(P<0.05),治疗12个月时CD4~+T细胞水平高于治疗9个月时(P<0.05);将治疗12个月后CD4~+T细胞增长数>100个/μL患者纳入免疫重建良好组,增长数≤100个/μL者纳入免疫重建不良组,免疫重建不良组患者中男性、WHOⅣ期、初治年龄≥50岁、C反应蛋白(c此网站-reactive protein,CRP)≥8.0 mg/L、依从性不佳、初始耐药、合并结核或真菌感染的构成比高于良好组(P<0.05),而基线CD4~+T细胞≥100个/μL、白细胞(white blDibutyryl-cAMPood cell count,WBC)计数≥4.0×10~9/L、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35 g/L的构成比低于良好组(P<0.05);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WHOⅣ期、初治年龄≥50岁、CRP≥8.0 mg/L、依从性不佳、初始耐药、合并结核或真菌感染是免疫功能重建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HIV感染/AIDS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仍会出现免疫功能重建不良,临床需重视其相关因素即WHO分期、初治年龄、CRP水平、患者依从性、是否初始耐药、是否合并结核或真菌感染、基线CD4~+T细胞、WBC、Alb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