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长期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可引起肝脏反复购买AZD9291出现炎症坏死,进而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肝脏病理改变程度是指导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重要依据之一。由于肝穿刺活检临床使用的局限性,有必要寻找到更好的无创性指标以评估CHB患者的肝脏病变程度,指导抗病毒治疗。本研究旨在分析CHB患者不同程度肝脏病变的临床特征,并探索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正常的CHB患者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完善肝脏病理活体组织检查(以下简称“活检”)的CHB患者31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以确认细节肝脏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总体样本相关临床指标与肝脏病理改变程度的关系。筛选ALT正常的CHB患者,探索影响其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10例CHB患者中,显著性肝脏炎症[肝脏炎症程度分级(liver inflammation grade,G)≥2]和显著性肝纤维化[肝纤维化程度分期(liver fibrosis stage,S)≥2]的患者分别为249例(80.3%)和119例(38.4%)。总体样本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LT、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水平以及HBV DNA定量与显著性肝脏病理改变(G/S≥2)相关(均P<0.05)。ALT正常的132例CHB患者中,肝脏病理G/S≥2、G≥2、S≥2的患者分别为80.3%(106/132)、68.2%(90/132)、43.2%(57/132)。显著性肝脏炎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HBV DNA定量>2 000 U/mL(OR=3.592,95%CI 1.534~8.409);显著性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碱性磷酸酶升高(dental pathologyOR=1.022,95%CI 1.002~1.043)、血小板计数降低(OR=0.990,95%CI 0.982~0.998)及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阳性(OR=14.845,95%CI 4.898~44.995)。根据多因素分析建立ALT正常的CHB患者显著性肝纤维化诊断模型,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844(95%CI0.779~0.910)。结论:肝脏的病理改变程度需综合不同临床指标进行评估。ALT正常的CHB患者中仍有相当一部分…
西宁市2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西宁市2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相关防控对策。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21年西宁市2Fulvestrant配制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回顾性描述,计算潜伏期和代际间隔。结果 2021年西宁市2起聚集性疫情病例共11例,其中8例为本地续发病例;病例平均年龄(40.91±16.34)岁;首发症状主要是咽痛(54.55%)和咳嗽(54.55%);病例分型以普通型和轻型为主(81.82%);病例平均潜伏期为3 d,代际间隔中位数为3 d(IQR:2,4);11例病例首次核酸检测阳性样本中,有8例Ct值≤34。1~4号病例病毒基因测序均属于VOC/Delta变异株(B.1.617.2进化分支),与外省G市确LGX818纯度诊病bioreceptor orientation例基因组高度同源。结论 2021年西宁市2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的传播链为首发病例于外省旅行途中接触已感染人群,造成家庭内传播,而后相关人员在病例家中开展活动时不慎感染,再经同一公共场所内密切接触传播。应重视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返乡人员的疫情防控工作,在疫情发生初期采取快速管控措施,可以有效阻止疫情的扩散。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期并发严重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诱导缓解期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发生严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治的ALL患儿188例,均采用CCCG-ALL-2020方案化疗,重点采集患儿诱导缓解期并发感染的临床资料,对感染部位、致病菌和严重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80例(95.7%)ALL患儿诱导缓解期发生感染,感染部位/原因前3位分别为不明原因感染(28.4%)、上呼吸道感染(23.6%)、下呼吸道感染(16.9%)。48例(26.7%)患儿发生严重感染,23.8%(43/180)的患儿经历了微生物学记录的感染,G-selleckchem Panobinostat菌与G+菌的比例相当。严重感染组住院时长、住院费用、单位体表面积抗生素费用均显著高于非严重感染组(P<0.05)。中高危(OR=2.804,95%CI:Z-IETD-FMK1.234~6.375,P=0.014)、血清白蛋白<35 g/L(OR=4.708,95%CI:2.067~10.726,P=0.001)、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 d(OR=3.697,95%CI:1.393~9.816,P=0.009)是诱导缓解期发生严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感染在ALL诱导缓解期高发,中高危、血清白蛋白<35 g/L、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 d是诱导缓解期发生immune organ严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针对性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外周血MPVLR相关列线图模型预测结肠癌术后患者的预后
目的 构建与外周血平均血小板体积比淋巴细胞(mean platelet volume ratio lymPUN30119核磁phocyte, MPVLR)相关的列线图模型以个体化评估结肠癌术后患者的预后。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4年1月~2016年11月就诊于笔者医院经病理确诊为结肠癌的261例患者。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分析不同MPVLR水平组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独立预后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预测结肠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列线图模型。Torin 1使用方法利用C-指数、校正曲线对模型进行验证。并与TNM分期比较。结果 生存分析结果显示,MPVLR高水平组的患者与生存率呈负相关(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MPVLR水平、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CEA是结肠癌术后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整合独立预后因素,建立了预测结肠癌术后患者生存率的列线图模型。C指数和shoulder pathology校准曲线均提示列线图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果。与传统的TNM分期比较,列线图模型显示出更好的准确性。结论 成功建立了与MPVLR相关的列线图模型以个体化评估结肠癌术后患者3年、5年的生存率。该列线图模型可以作为TNM分期的补充,有助于临床医生评估患者的个体生存情况。
补肾通络方治疗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肝肾亏虚证的临床研究
目的:本课题通过对补肾通络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尪痹)肝肾亏虚证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分析后,确定补肾通络方的临床应用价值,为类风湿关节炎肝肾亏虚证的患者提供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方法:本次课题研究收集来源于2022年1月—2022年10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科门诊及住院部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尪痹)肝肾亏虚证的患者,并且为自愿参与研究的患者。按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共收录68例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人。观察组给予补肾通络方口服,日二次;对照组给予尪痹片口服,一次4片(2g),一日3次,观察时间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周为1疗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DAS28评分、RF、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ESR、晨僵时间、VAS评分、双手平均握力、中医证候积分,综合评价补肾通络方对类风湿关节炎(尪痹)肝肾亏虚证的疗效。并将所取得的数据采用spss统计处理。结果:1.基础资料: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别比较,P>0.05,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疾病活动度及临床症状等方面通过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间比较:DAS28评分、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VAS评分、ESR、中医证候积分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RF、晨僵时间和双手平均握力方面,P>0.05,两Alisertib作用组无明显差异。4.疗程结束后,观察组疾病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疾病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8.24%,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方面,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2.3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5.安全性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期间并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高。结论:1、补肾通络方汤剂与尪痹片均能有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尪痹)肝肾亏虚证的患者,无不良反应。2、补肾通络方在针对患者关节压痛、关节肿胀、DorsomorphinESR、VAS评分、DAS28Infection Control评分、中医证候方面效果优于尪痹片,在RF、晨僵时间及双手平均握力方面两药效果相当。3、补肾通络方针对类风湿关节炎肝肾亏虚证患者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高、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高,推荐使用。
24h血乳酸清除率联合NLR、PCT对重症监护病房重症肺炎28d病死风险的预测价值分析
目的 研究24 h血乳酸(Lac)清除率联合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降钙素原(PCMLN4924体内T)对重症监护病房(ICU)重症肺炎患armed forces者28 d病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2月—2021年12月安徽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78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28 d临床结局将其分为病死组27例和存活组51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24 h Lac清除率、NLR、PCT,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28 d内病死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24 h Lac清除率联合NLR、PCT对28 d内病死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的性别、年龄、吸烟史、基础疾病、氧合指数、体温、平均动脉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组肺炎严重程度评分(PSI)、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治疗占比均高于存活组(P<0.05);病死组24 h Lac清除率低于存活组,NLR、PCT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经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PSI评分■、APACHEⅡ评分■、24 h Lac清除率■均为28 d内病死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24 h Lac清除率、NLR、PCT预测28 d内病死的最佳截断值为26.10%、5.95和11.27μg/L,敏感性为81.48%(95%CI:0.613,0.930)、59.26%(95%CI:0.390,0.770)、66.67%(95%CI:0.460,0.828),特异性为72.55%(95%CI:0.580,0.837)、82.35%(95%CI:0.686,0.911)、90.20%(95%CI:0.778,0.963),AUC值为0.809(95%CI:0.704,0.889)、0.736(95%CI:0.6NSC125066 MW24,0.830)、0.802(95%CI:0.697,0.884),联合预测的敏感性为92.59%(95%CI:0.742,0.987)、特异性为86.27%(95%CI:0.731,0.938)、AUC值为0.946(95%CI:0.871,0.985)。结论 ICU重症肺炎28 d内病死患者的24 h Lac清除率、NLR、PCT明显异常变化,其对预后评估具有良好预测价值。
基于免疫反应-肠道微生物轴探究大肠癌湿热蕴结病机的生物学内涵
大肠癌(CRC)是以排便习惯改变,便血、及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肠道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率逐年上升www.selleck.cn/products/gdc-0068。CRC的发病机制与异常免疫反应及慢性炎症、肠道微生物失调及致癌代谢产物产生等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群和机体免疫之间是一种双向沟通,不仅在维持机体健康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而且还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异常的免疫反应通过产生炎症因子、引起机体慢性炎症,破坏肠黏膜屏障及增加黏膜通透性,造成肠道微生物生态失调,大量致病性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加速疾病进程;另一方面,肠道微生物失调,通过抑制正常的免疫反应,导致体内多种代谢途径紊乱,影响肠道内外应激反应,诱导炎症发生,从而产生疾病。故免疫反应PLX5622-肠道微生物轴之间复杂的串扰机制与大肠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基于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发现,饮食因素是CRC发病的重要诱因,正气不足是其致病之本,湿热蕴结是关键病机。通过现代医学与生物学研究,认为异常的免疫reduce medicinal waste反应是湿热内蕴的微观表现,而肠道微生物失调是毒注大肠生物学基础,并且在CRC的发病中,免疫反应-肠道微生物轴失衡与中医湿热蕴结相契合。从免疫反应-肠道微生物轴探讨CRC湿热蕴结的生物学内涵,力争用客观数据诠释CRC湿热蕴结的病机内涵,对于CRC湿热蕴结证的发病机制及诊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依据。
中西医结合护理策略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究中西医结合护理策略在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7月至2022年1月聊城市传染病医院感染科收治的130例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护理干预,观察组在西医护理的基础上增加耳穴压豆和纳食护理干预,护理时长6个月。对比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和生活质量。结果 护理6个月后,2组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入院时,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入院时(P均<0.05);观察组的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比对照组更优(P均<0.05)。护理6个月后,2组的血清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N端肽及Ⅳ型胶质水平均低于入院时(P均<0.05),且观察组的各项肝纤维化指标均比对照组更低(P均<0.05)。护理6个月后,2组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各项评分均高于入院时(P均<0.05),且观察组的WHOQOL-100各项评分均比对照组Co-infection risk assessment更高(P均<0.寻找更多05)。结论 Liraglutide体内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提升其生活质量。
2021年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呼吸科细菌耐药监测报告
目的 了解2020年10月—2021年9月全国呼吸科感染病原体谱及耐药性特点,掌握耐药CL13900流行趋势,为制订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从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ARSS)数据中,用WHONET 5.6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收集呼吸科菌株共计309 930株。标本类型分布以痰(75.3%)、肺泡灌洗液(7.3%)和尿液(5.8%)等为主。检出细菌前5位的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21.1%)、铜绿假单胞菌(18.1%)、鲍氏不动杆菌(9.3%)、大肠埃希菌(8.5%)和金黄色葡萄球菌(5.5%)。药敏数据显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34.2%,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为77.3%,均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碳青霉烯类药物依然是针Wee1抑制剂对本次革兰阴性菌较为有效的药物,但鲍氏不动杆菌除外(耐药率>40%);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整体耐药率在9.2%~15.6%,依然需要引起重视;革兰阴性菌出现多重耐药较为常见,其中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耐药大肠埃希菌、喹诺酮类耐药大肠埃希菌、碳青Genetic hybridization霉烯类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检出率在呼吸科均超过40%。结论 我国呼吸科送检标本以痰为主,分离菌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等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以肠杆菌目细菌最为突出。
替加环素联合比阿培南治疗鲍曼不动杆菌重症肺炎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探讨替加环素联合比阿培南治疗鲍曼不动杆菌重症肺炎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0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8例鲍曼不动杆菌重症肺炎患者为治疗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比阿培南治疗,观察组采取替加环素联合比阿培南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消退时间、肺通气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水平、治疗安全性等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寻找更多照组患者的73.53%(P<0.05)。治疗后观察组发热、咳嗽、酸痛、肺部湿啰音消退、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肺通气功能指标包括潮气量(composite biomaterialsTV)、肺活量(VC)、肺总量(TLC)、最大呼气流速(PEF)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炎症因子半胱氨酸白三烯受体1(CysLTR1)、集落刺激因子-1(CSF-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加环素联合比阿培南治疗鲍曼不动杆菌重症肺炎的疗效显著,能够促进患者的症状快速消JQ1作用退,提高患者的肺通气功能,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且治疗安全性良好,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