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探讨端粒长度与恶性脑肿瘤之间的因果关系

背景:恶性脑肿瘤因其对周围正常脑组织的侵袭而难以完BMN 673体内全切除,从而易于复发,且增殖扩大迅速,导致难以治愈,患者生活质量差,预后差,生存率低,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颅内恶性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探究清楚,但以往的研究已经发现与恶性脑肿瘤发病相关的一些风险因素,然而尚且无法证明这些危险因素与肿瘤发病之间的因果关系。端粒(telomere)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段由富含鸟嘌呤(G)的多重复DNA序列与端粒结合蛋白组成的特殊结构,对维持基因组的完整性与基因表达的调控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有研究提示,较长的端粒长度可能引起恶性脑肿瘤发生风险增加。在以往的端粒长度-恶性脑肿瘤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中,研究者对端粒长度的测量往往在疾病发生之后进行,而形成的恶性脑肿瘤可能会对端粒长度产生影响,即造成反向因果偏倚的产生。孟德尔selleck产品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是一种较为可靠的病因推断手段,能较好弥补传统研究方法的不足,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流行病学领域。通过利用已公开发表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数据,引入遗传变异作为工具变量(instrumental variable,IV),探究暴露与结局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孟德尔第二遗传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产生配子时随着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遗传变异独立遗传且呈现出随机性,因而后代基因型很少受环境混杂因素影响。同时遗传变异的出现在时间上先于后天环境混杂因素,因而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反向因果偏倚对暴露与环境之间因果关联分析结果的影响。目的:利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2 sample Mendelian randomization,2SMR)方法探究端粒长度(telomere length)与恶性脑肿瘤发病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对恶性脑肿瘤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公共数据库中端粒长度的GWAS数据(样本个数472174)和公共数据库中恶性脑肿瘤的GWAS数据(样本个数218792),使用R软件包“Two Samconservation biocontrolple MR”(版本0.5.6)在Rstudio(版本4.2.2)中,根据预设的阈值提取与端粒长度显著相关(全基因组显著水平P<5e-8)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作为遗传工具变量,通过在结局(恶性脑肿瘤)GWAS数据库中进行匹配来查找符合条件的SNP,以进行关联性分析。主要采取逆方差加权(Inverse Variance Weighted,IVW)法、MR-Egger回归法进行2SMR分析,根据效应指标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评估结果。通过“留一法”(Leave-One-Out method)进行敏感性分析、Cochran Q法进行异质性检验、MR-Egger回归法进行多效性检验等,来验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结果:研究共纳入137个SNP,IVW法(OR=2.56,95%CI:1.46-4.49)及MR-Egger法(OR=3.29,95%CI:1.18-9.13)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端粒长度的增加,恶性脑肿瘤的发病风险会随之增加,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留一法”显示结果稳定,不存在对结果有根本性影响的工具变量,且该因果关系为正向;同时可以剔除异质性和基因多效性对因果推断产生的影响。结论:2SMR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端粒长度增加恶性脑肿瘤的发生风险会随之增加。

新型有序排列复合磁性纳米微粒聚己内酯纤维神经导管促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

目的 探讨新型有序排列复合磁性纳米微粒聚己内酯(PCL)纤维神经导管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效果。方法 通过电纺丝技术制备复合四氧化三铁纳米微粒的PCLGSI-IX体内神经导管,对比分析四氧化三铁纳米微粒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首先制备含有或不含有四氧化三铁纳米微粒的神经纤维导管,并使用扫描电镜、原子力学电镜分析两种神经导管的力学性质。将2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无序PCL神经导管组、单纯有序PCL神经导管组和复合磁性纳米微粒有序PCL神经导管组,每组7只,分别进行12 mm坐骨神经缺损手术,空白对照组不进行特殊处理,对不同导管组的神经导管进行缝合,通过HE染色观察神经修复能力,通过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和腓肠肌染色分析其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原子力学电镜结果显示,PF-6463922含有四氧化三铁纳米微粒神经导管表面更为粗糙,更有利于神经轴突的黏附和生长。扫描电镜结果能明显观察到PCL纤维神经导管的有序排列结构,为神经的定向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在体内神经修复实验中,复合四氧化三铁纳米微粒的有序神经导管组的功能学评分和组织学修复效果显著优于空白对照组(P<0.01)、单纯无序PCL神经导管组(P<0.01)和单Biopurification system纯有序PCL神经导管组(P<0.05)。结论 复合磁性纳米微粒的有序PCL纤维能有效促神经轴突有序生长、加速神经损伤修复。

基于MAPK信号转导通路探究异甘草酸镁对刀豆蛋白A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机制

目的 探讨异甘草酸镁(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MgIG)在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按照简单随机分组法将20只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Balb/c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4只)、MgIG组(4只)、Con A组(6只)、Con A+MgIG干预组(6只)。小鼠Con A(25 mg/kg)尾静脉注射12 h,构建急性肝损伤模型,干预组提前1 h给予MgIG(30 mg/kg)腹腔注射。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selleckchem平、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干antitumor immunity扰素诱生蛋白10(interferon-inducibleprotein-10,IP-10)水平,检测IL-6、IL-1β、TNF-α、IP-10的mRNA相对表达量。体外实验中小鼠腹腔单核巨噬细胞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200 ng/ml)分别处理30 min、1 h、2 h和4 h,干预组小鼠腹腔单核巨噬细胞用MgIG(25μg/ml)预处理1h,检测IL-6、IL-β、TNF-α、IP-1Belnacasan价格0炎症因子及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hospho-p38 mitogen activited protein kinase, p-p38)、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hospho-c-JunN-terminalkinases,p-JNK)、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hospho-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p-Erk)蛋白表达。结果 与Con A组相比,Con A+MgIG干预病理切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血清炎症因子[IL-6:(10695.71±4861.94)pg/ml vs (27650.88±5701.79)pg/ml;IL-1β:(13.37±8.18)pg/ml vs (56.55±9.29)pg/ml;IP-10:(3298.43±534.95)pg/ml vs (7413.38±1497.78)pg/ml;TNF-α(63.27±13.97)pg/ml vs (97.06±21.26)pg/ml]及mRNA相对表达量(IL-6:5.23±1.63 vs 16.06±4.55;IL-1β:0.88±0.45 vs 5.44±0.94;IP-10:126.24±29.54vs 454.40±114.81;TNF-α:9.55±2.75 vs 16.46±3.98)均显著降低(P均<0.05)。体外实验表明,与LPS诱导的模型组相比,MgIG干预组p-p38、p-Jnk、p-Erk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同时炎症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IL-6:3627.91±1491.16 vs 6630.40±1149.59;IL-1β:259.92±49.47 vs 658.06±95.06;IP-10:4088.38±790.20 vs 7762.08±1007.42;TNF-α:117.09±15.29 vs 194.56±25.14)也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MgIG通过MAPK信号转导通路降低炎症反应显著改善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为MgIG在改善肝损伤的功能提供了理论支持。

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焦虑抑郁与家庭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通过探讨不同家庭支持水平对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为临床工作者管理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心理问题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3年7月~2023年11月武汉市第四医院收治的血液透析Naporafenib小鼠糖尿病肾病患者89例,经家庭支持量表(PSS-Fa)评估后分组,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别对患者进行焦虑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byl719.html、抑郁评估,分析家庭支持与焦虑、抑郁的关系。结果 89例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为33.71%、37.08%,其中,不同家庭支持水平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发生率、焦虑和抑郁评分community geneticsheterozygosity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关性分析中,家庭支持水平与焦虑、抑郁评分均呈负相关关系(r=-0.791,r=-0.850,P<0.05),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612,P<0.05)。结论 家庭支持水平影响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的焦虑、抑郁的发生,提高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的家庭支持水平有助于促进患者心理健康,提高治疗效果。

可注射光焊纳米纤维/微粒复合微球对神经干细胞行为的调控研究

目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损伤后,轴突受到外部环境和神经元内在特性的影响,很难再生。其中,内因为成熟的神经元是永久性细胞,已失去再生潜能,外因为CNS损伤后神经细胞局部微环境发生紊乱,不利于轴突的生长。因此,如何调控局部微环境,促进轴突生长是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重点。已有大量研究证实,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是一类具有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的母细胞,但大多处于静息状态,而干细胞微环境的精细调控是保证细胞活性并促进其定向分化的重要基础。静电纺丝技术作为神经组织工程的一个重要手段,操作简便,其所制备的纳米纤维支架具有结构可调、仿生天然细胞外基质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神经再生。本研究利用静电纺丝和静电喷技术制备了可注射纳米纤维/微粒复合微球,能够同时提供拓扑结构信号和生物化学信号,增强NSCs的粘附和分化,并协同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s,OLGs)促进髓鞘形成,以加速神经系统的修复进程。方法:1.利用静电纺丝、静电喷雾和“光焊”技术制备纳米纤维/微粒复合纤维膜。选用医用可降解材料—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通过单轴静电纺丝法,以高速滚筒作为接收装置收集取向纳米纤维。之后,在纳米纤维和微粒纺丝液中加入光热材料—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通过静电喷技术制备微粒并将其沉积于PCL/ICG纳米纤维膜表面。通过近红外光照射,实现纤维与微粒接触部位的焊接融合,得到微粒与纤维的稳定结构。2.纳米纤维/微粒光焊复合微球的制备。将纳米纤维/微粒复合纤维膜冷冻切割为短纤维,通过超声分散后制备短纤维悬液进行静电喷,液氮接收后冷冻干燥、戊二醛交联后,获得纳米纤维/微粒光焊复合微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纳米纤维/微粒复合微球的形貌和结构。3.在复合微球提供拓扑结构的物理信号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理信号协同生物活性因子缓释所提供的生化信号对NSCs行为的调控作用。通过同轴静电喷技术获得具有壳芯结构的微粒,以牛血清白蛋白(BSA)和阿霉素(DOX)作为模式负载物,检测纳米纤维/微粒复合微球的缓释情况。4.负载神经生长因子(NGF)微粒的纳米纤维微球与NSCs共培养,评估功能化复合微球对NSCs生长、分化的调控作用。5.纳米纤维/微粒复合微球与OLGs和NSCs共培养,研究Erdafitinib纯度该复合微球对NSCs向神经元分化及髓鞘再生的调控作用。结果:1.SEM结果显示,制备的纳米纤维/微粒复合微球具有多孔立体结构,表面焊接微粒,结构稳定Molecular cytogenetics,可作为组织再生工程支架制造的基本构件。2.具有壳芯结构的微粒可负载大/小分子等物质,壳层材料的降解能够实现物质的缓慢释放,模式负载物的缓释曲线表明所负载物质的突释多发生在24小时内,此后持续释放,最后趋于平缓。3.不同组别纤维微球/微粒复合微球与大鼠NSCs共培养,免疫荧光染色证实负载NGF的复合微球组所诱导的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效果最佳。4.OLGs与纳米纤维/微粒复合微球相互作用,在后期与NSCs共培养,通过特异性蛋白荧光染色证明NSCs分化为神3-Methyladenine经元,同时促进了神经元的髓鞘生成。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可注射纳米纤维/微粒复合微球,该复合微球能够仿生天然细胞外基质的三维拓扑结构,其表面粗糙度和纤维结构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粘附和生长。壳芯结构的微粒能够负载调控神经细胞行为的生物活性因子作为生化信号,协同物理信号共同促进NSCs的增殖、分化以及神经元的髓鞘再生。本研究旨在通过材料学方法制备可注射纳米纤维/微粒复合微球,通过物理信号和生化信号的协同作用,调控干细胞微环境及细胞行为,并实现生物因子的高效递送,最终实现对损伤神经的修复。

内蒙古地区学生超重肥胖与血压偏高及其共病状况的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究2016—2021年学生超重肥胖、血压偏高及其共病的流行趋势,分析其生活方式影响因素,为制定区域性常见病www.selleck.cn/products/emricasan-idn-6556-pf-03491390共病的学校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6—2021年每年9月选取内蒙古8 908,8 222,9 448,127 068,100 778,138 540名10~18岁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分析超重肥胖、血压偏高及其共病的流行趋势,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体质量指数(BMI)分组的血压偏高检出情况。排除2021年生活方式信息缺失者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136 374名研究对象超重肥胖、血压偏高及其共病的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结果 2016—2021年学生超重肥胖与血压偏高共病的检出率分别为5.04%,5.14%,4.99%,7.51%,7.60%,9.45%;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26.94%,28.07%,29.62%,34.19%,36.71%,37.53%;血压偏高检出率分别为16.05%,11.54%,13.12%,14.85%,14.12%,18.40%。除2016年外,其余年份均呈现超重肥胖者发生血压偏高的风险较BMI正常组升高,分性别、城乡后也呈现出超重肥胖与血压偏高正性相关(P值均<0.05)。2021年城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与血压偏高共病的检出率高于郊县,健康生活方式的报告率低于郊县(P值均<0.05)。非每天吃早餐(OR=1.11,95%CI=1.07~1.16)和非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60 min(OR=1.27,95%CI=1.20~1.34)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ICI 46474胖与血压偏高共病的发生呈正相关,非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60 min与血压偏高的发生呈正相关(OR=1.11,95%CI=1.07~1.16),睡眠时间不达标与超重肥胖的发生呈正相关(OR=1.04,95%CI=1.01~1.06)(P值均<0.05)。结论 内蒙古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血压偏高及其共病的检出率较高,超重肥胖是血压偏高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不健康生活方式是其共发的风险Breast surgical oncology因素。因地制宜的生活方式干预是实现区域性常见病共病共防不可缺少的措施,城区可能是生活方式干预的重点区域。

D-二聚体联合血栓弹力图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imer)及血栓弹力图(TEG)对老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发生肿瘤相关性血栓(TAT)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121例60岁及以上的老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进行分析,根据是否发生肿瘤相关血栓分为血栓组(观察组)与非血栓组(对照组),重点比较、分析两组之间TEG各项指标[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凝血形成速率(Angel角)、最大振幅(MA)]以及凝血检测水平。统计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相关血栓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发生肿瘤相关血栓的影响因素。结果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期、长期卧床、D-Dimer、R、MA水平为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发生TA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观察组D-Dime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TEG指标中的R值随着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风险等级增加而降低,MA值随着恶性肿www.selleck.cn/products/DAPT-GSI-IX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风险等级增加而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Dimer、R值、MA值及联合诊断预测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发生TAT的曲线下面积为0.667、0.725、0.715及0selleckchem PF-07321332.804。结论 D-Dimer以及TEG指标中R值、MA值对老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治疗相关静脉血栓的预测具有一定价值。上述指标可用于老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识别。

司库奇尤单抗治疗重度斑块型银屑病伴肝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司库奇尤单抗对重度斑块型银屑病伴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疗效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7例重度斑块型银屑病伴轻中度肝功能异常患者,予司库奇尤单抗皮下注射治疗,300 mg/次,0~4周每周1次,后每4周1次,并于治疗后第1、2、3、4周以及之后每4周复查一次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和血糖至32周。记录患者的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医生整体评估(PGSBE-β-CD体内A)、银屑病患者生活质量表(DLQI)评分变化来评估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时间点患者PASI、PGA、DLQI评分差异均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第1周起PASI评分均显著低于基线评分(均P<0.05),PASI评分在4周内迅速下降,随着时间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均值减少的趋势符合线性变化(F=233.08,P<0.001);第PF-02341066小鼠8周起PGA评分均显著低于基线评分(均P<0.05),PGA评分在第3~16周内呈下降趋势,均值减少的趋势符合线性变化(F=81.04,P<0.001);第12周起DLQI评分均显著低于基线评分(均P<0.05),DLQI评分在2周内迅速下降,随着时间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均值减少的趋势符合线性变化(F=71.09,P=0.001)。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r-GT)、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尿酸(UA)、葡萄糖(GLu)、间接胆红素(I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肌酐(SCr)在不同治疗时间的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司库奇尤单抗在治疗伴肝功能异常的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患者中疗效显著,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不良反应少。

结合不同信号蛋白的G蛋白偶联受体中水分子的计算研究

G蛋白偶联受体(GPCRs)是一大类膜蛋白受体的统称,构成最大的药物靶标蛋白家族。在GPCR激活时,活化的GPCR通常与异源三聚体G蛋白形成复合物,G蛋白随后可被arrestin取代并诱导GPCR-arrestin复合物的内化。据报道,水分子在GPCR的激活中发挥作用,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疏水的螺旋束区域,水分子如何在GPCR偏向性激活(结合G蛋白或arrestin)中起作用,目前还鲜有研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GPCR-G蛋白复合物和GPCR-arrestin复合物中的水分子进行了计算研究,包括视紫红质受体(Rhodopsin)、M2型毒蕈碱受体(M_2R)、神经降压素受体1(NTSR1)、β1肾上腺素受体(β_1AR)。本研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G蛋白激活通路以及arrestin激活路径激活的Rhodopsin、M_2R、NTSR1、β_1AR的水分子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整internal medicine体分析了水分子的状态,依据水分子的分布特点创造性的提出了功能水化位点的概念。通过网格分析算法分别探测了两种激活路径激活的Rhodopsin、M_2R、NTSR1、β_1AR的水化位点并确定了水化位点的位置与数量。同时通过非均匀流体理论(IFT)评估了这些水化位点的热力学特征并计算了水分子的结合自由能。本文主要选取了GPCR与信号蛋白的结合界面、保守基序NPxx Y、GPCR与药物结合口袋界面等重要结构域,深入的解析了水分子在GPCR结构稳购买Tofacitinib定性、激活通路中的功能和作用以及与小分子药物结合等研究方向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水分子主要分布在信号蛋白结合界面和正构结合位点附近,在NPxx Y附近只有几个水与保守残基连接。在信号蛋白与GPCR的接触面,经G蛋白激活的Rhodopsin、M_2R、NTSR1与arrestin路径点击此处激活的Rhodopsin、M_2R、NTSR1相比,显示了结合能力更强的水分子并展示了更多的水介导的氢键网络。但是,与G蛋白激活的β_1AR相比,arrestin激活路径激活的β_1AR接触面附近探测到更多的水分子,并形成了丰富的氢键网络。通过分析发现,GPCRs与信号蛋白相互作用表面的水分子数量与G蛋白的α5螺旋以及arrestin的“Finger Loop”结构在GPCRs中的插入深度相关。此外,本研究发现的水分子介导的相互作用网络遍布GPCR与信号蛋白的结合界面、NPxx Y区域和正构位点区域,这可能是GPCR激活的关键。本项研究所获得的新见解不仅在结果上助力低毒高效的G蛋白偏向性GPCR激动剂的设计与开发,并且在方法上提供了全新的针对靶点-配体相互作用的精准评估策略。

α-常春藤皂苷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

α-常春藤皂苷(α-hederin)是一种单桥糖三萜皂苷,存在于常春藤叶片,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其中,人们发现α-常春藤皂苷最诱人的功能是其极高的抗肿瘤活性。目前,α-常春藤皂苷被发现的抗肿瘤机制包括自噬激活、一氧化氮调控、上皮间质转化阻滞、Hippo-Yap信号通路激活和促进活性氧积累等,且不仅于此。在这些细胞效应中,活性氧是α确认细节-常春藤皂苷发挥功能的核心桥梁。有足够的证据表明,PLX5622研究购买α-常春藤皂苷诱导的肿瘤细胞凋亡、糖代谢水平下调、氧化应激发生和铁死亡敏感性上调都是由ROS所介导的;同时,也有理由相信,ROS还可能参与了α-常春藤皂苷诱导的Hippo信号通路激活和自噬启动。近年来,有一Kampo medicine些研究对α-常春藤皂苷进行了改良,包括靶向递送的设计,生物利用度的调整和溶血活性的规避等。这给α-常春藤皂苷的开发和应用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目前,关于α-常春藤皂苷的抗肿瘤药理研究仍然在广泛地开展,其丰富的生物学功能和极高的生物学活性使之成为一种十分具有前景的化合物。以近些年α-常春藤皂苷在抗肿瘤药理学上的成果作一综述,以期为该先导化合物的后续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并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