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杖苷对过敏性鼻炎小鼠炎症反应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 探讨虎杖苷对过敏性鼻炎(AR)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和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小鼠。除对照组外其余小鼠均构建AR模型,地塞米松组小鼠每天灌胃1 mg·kg~(-1)的地塞米松,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分别每天灌胃25、50和100 mg·kg~(-1)的虎杖苷,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均灌胃给予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在最后1次卵清蛋白鼻内刺激1 h后,记录5 min内打喷嚏和摩擦鼻腔的情况,以试剂盒法检测血清炎症细胞因子及免疫球蛋白E(IgE)表达水平,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FG-4592溶解度小鼠鼻黏膜相关蛋白表达情况,以活性氧(ROS)试剂盒检测ROS水平,试剂盒检测鼻黏膜组织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水平。结果 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和高剂量组打喷嚏次数分别为(0.80±0.11)、(21.03±2.69)、(4.69±0.59)和(7.44±0.98)次,IgE水平分别为(140.22±15.23)、(367.49±30.29)、(168.13±14.99)和(177.34±16.79) pg·mL~(-1),白细胞介素6水平分别为(23.41±3.10)、(83.49±8.1animal component-free medium1)、(33.44±4.06)和(40.05±4.69) pg·mL~(-1),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蛋白水平分别为0.97±0.10、0.23±0.04、0.86±0.09和0.92±0.10,ROS水平分别为(0.93±0.04)、(3.19±0.30)、(1MRTX849.24±0.14)和(1.29±0.13) RFU·mg~(-1),Nod样蛋白受体3(NLRP3)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34±0.05、0.94±0.08、0.40±0.05和0.42±0.04;以上指标,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地塞米松组和高剂量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虎杖苷可能通过介导ROS/NLRP3/Caspase-1引起的细胞焦亡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减轻AR炎症反应、改善鼻黏膜屏障功能。

平原沙土区河岸带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氮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明晰河岸带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氮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以期为平原沙土区河岸带的植被构建和土壤养分固持提供依据。[方法]以江苏省平原沙土区丰县复新河河岸带15年生杨树纯林、柳树纯林和杨柳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5个土层深度(0—20 cm, 20—40 cm, 40—60 cm, 60—80 cm, 80—100 cm)的氮组分含量及酶活性,探讨不同植被类型中土壤氮含量和酶活性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1)各植被类型中,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均高于对照,60—100 cm深层土壤氮含量在垂直分布上没有表现出Galunisertib采购明显规律。土壤全氮含量变化范围为0.20~0.75 g/kg,大小顺Genetic research序为杨树纯林>柳树纯林>杨柳混交林,总体上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0—20 cm土层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4个土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在杨树纯林中最高,且在杨树纯林中整体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selleck抑制剂量氮含量在杨柳混交林中最高,在杨树纯林中最低。(2)土壤脲酶、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变化范围为0.30~4.35,0.05~0.21,0.46~0.59 mg/(g·d),3种酶活性在杨树纯林中最高,在不同植被类型和土层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3)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细根生物量和凋落物生物量是影响土壤氮含量和酶活性的主导因子。[结论]试验地杨树纯林由于土壤有机碳含量、细根生物量和凋落物生物量较高导致土壤氮含量和酶活性最高,因此在平原沙土区河岸带选取适宜的植被类型可以提高土壤氮素的固持能力,进而可能会减少土壤养分的流失。

铁死亡抑制在MOTS-c和有氧运动改善糖尿病心脏功能障碍的作用

研究目的:糖尿病联盟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为社会带来了承重的医疗和经济负担。糖尿病心肌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致死率高。有氧运动已被证明是改善糖尿病心肌病的有效非药物治疗手段。铁死亡是由Dixon等于2012年发现并命名的一种新型细胞死亡方式。铁死亡具有铁依赖性,其主要通过破坏机体内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peroxiInfected woundsdase4, GPX4)组成的抗氧化系统,使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细胞的正常结构受到破坏并因此死亡。已有研究证明铁死亡是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之一。MOTS-c是一种线粒体衍生肽,已被发现可以在糖尿病大鼠心脏功能障碍中发挥与有氧运动相似的作用,可以作为一种有潜力的运动模拟物。另外,MOTS-c已被证明可以增加细胞内Nrf2易位入核的水平,具有抗氧化应激的作用,且具有显著的心脏保护作用。本研究拟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对其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外源性MOTS-c注射以及两者联合的干预,通过HE染色、透射电镜、超声心动图、生化检测、qPCR和western blotting等技术检测大鼠心脏的结构功能和铁死亡相关生化与分子指标,探讨铁死亡在MOTS-c和有氧运动改善糖尿病心脏功能障碍中的作用。研究方法:6周龄雄性SD大鼠83只,饲养于聚丙烯笼中,自由进食和饮水。环境温度控制在21~25°C,相对湿度保持在40~65%, 12小时明暗交替。首先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n=15)和糖尿病预造模组(pD, n=68)。C组大鼠以维持饲料喂养,pD组大鼠经高脂高糖饮食饲养6周后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30mg/kg),72h后测定pD组大鼠的非空腹血糖。判定2型糖尿病大鼠造模成selleck抑制剂功的标准为:胰岛素抵抗基础上,血糖大于等于16.7 mmol/L。成模大鼠又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D,n=12)、糖尿病有氧运动组(DE,n=12)、糖尿病MOTS-c注射组(DM,n=12)和糖尿病MOTS-c注射联合有氧运动组(DME,n=12)。DE和DME组大鼠首先进行持续三天的适应性跑步训练(坡度为0,速度为8m/min的状态运动5min,随后加速至10m/min继续运动10min)。正式运动方案为坡度0°,20m/min,60min/天,每周5天;MOTS-c注射剂量为0.5mg/kg/天,每周注射5天,共干预8周。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试剂盒检测胰岛素,使用血糖仪测定大鼠血糖,运用比色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采用M型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变化情况。采用HE染色与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用比色法测定铁死亡相关生化指标(亚铁离子、MDA、GSH和GSH/GSSG)。使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心肌活性氧(ROS)含量。采用qPCR测定Atf3和Ptgs2mRNA表达,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Atf3、Ptgs2、Slc7a11、Gpx4和Mb蛋白表达。研究结果:(1)高脂高糖饮食喂养6周后,pD组大鼠在注射STZ前出现了空腹血糖非常显著升高(p<0.01)、空腹胰岛素分泌非常显著增多(p<0.01)与胰岛素抵抗指数非常显著升高(p<0.01)。pD组大鼠注射STZ的72h后再次检测其空腹血糖,有54只空腹血糖≥16.7mmol/L,成功达到糖尿病模型的标准,造模率约为79%;(2)运动和MOTS-c干预结束后,与C组相比,D组大鼠的体重均显著下降(p<0.05),FBG和HOMA-IR非常显著升高(p<0.01),GHb显著升高(p<0.05)。DME组大鼠体重显著升高(p<0.05),M组体重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DE组大鼠FBG(p<0.01)、HOMA-IR和GHb降低(p<0.05), DM组大鼠的FBG、HOMA-IR和GHb也显著降低(p<0.05),DME鼠CHIR-99021体内FBG、HOMA-IR和GHb均出现非常显著性降低(p<0.01);(3)与C组相比,D组大鼠心肌细胞间隙增加,心肌纤维间隙有较多脂质集聚,部分心肌细胞空泡变性及细胞核固缩,部分心肌肌纤维弯曲变形;另外,D组大鼠心肌线粒体嵴减少或消失,线粒体内部出现空泡现象,有较多线粒体体积缩小,部分线体膜破裂,而细胞核基本正常。与D组大鼠相比,DE、DM和DME组大鼠心肌纤维间隙脂质集聚减少,心肌纤维排列较为整齐,线粒体嵴增多、空泡减少,且线粒体基本恢复正常大小;(4)相比于C组,D组大鼠心脏EF值、E/A比值显著下降(p<0.05,p<0.01),而这两个指标在DE、DM和DME组大鼠中显著改善(EF:p<0.05,p<0.01,p<0.01;E/A:p<0.01,p<0.01,p<0.01);(5)与C组相比,D组大鼠心肌亚铁离子、ROS含量和MDA显著升高(p<0.01)显著升高(p<0.01),GSH和GSH/GSSG显著降低(p<0.01),Atf3和Ptgs2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p<0.05),Slc7a11、Gpx4和Mb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1,p<0.05,p<0.01)。与D组相比,DE组大鼠心肌亚铁离子无显著变化(p>0.05),ROS含量和MDA显著下降(p<0.05,p<0.01),GSH和GSH/GSSG显著上升(p<0.05),Atf3和Ptgs2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而Mb蛋白表达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DM组大鼠心肌亚铁离子显著升高(p<0.05),ROS含量和MDA显著下降(p<0.01),GSH和GSH/GSSG显著上升(p<0.05,p<0.01),Atf3和Ptgs2蛋白表达非常显著下降(p<0.01),Slc7a11、Gpx4和Mb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5,p<0.01)。DME组大鼠心肌亚铁离子显著升高(p<0.01),ROS含量和MDA显著下降(p<0.01),GSH和GSH/GSSG显著上升(p<0.01),Atf3和Ptgs2蛋白表达非常显著下降(p<0.01),Slc7a11、Gpx4和Mb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p<0.01)。研究结论:(1)有氧运动和MOTS-c均可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控制和胰岛素抵抗;(2)有氧运动与MOTS-c均可明显改善糖尿病心脏功能障碍;(3)有氧运动和MOTS-c干预均可通过Atf3-Slc7a11-Gpx4信号轴(降低Atf3的表达,提高Slc7a11和Gpx4的表达)减少心肌铁死亡,从而有效改善糖尿病心肌损伤,提升心脏功能。

点阵CO_2激光综合模式治疗面部凹陷性痤疮瘢痕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点阵二氧化碳(CO_2)激光综合模式治疗面部凹陷性痤疮瘢痕的临床www.selleck.cn/products/erastin效果。方法 125例面部凹陷性痤疮瘢痕患者,根据接受点阵CO_2激光治疗模式不同分为综合组(77例)和对照组(48例)。综合组患者接受综合模式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扫描模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温哥华瘢AM-2282化学结构痕量表(VSS)评分、治疗时疼痛评分、结痴期时间、红斑期时间、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第2次治疗前、第3次治疗前、第3次治疗后3个月,两组V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下降,且综合组患者VSS评分(9.05±1.52)、(7.37±0.41)、(4.52±1.17)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43±1.37)、(9.85±1.26)、(7.36±1.2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第1、2、3次治疗时疼痛评分及结痴期、红斑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10%,高于对照组的85.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Hepatitis E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点阵CO_2激光综合模式治疗面部凹陷性痤疮瘢痕患者,可显著改善瘢痕严重程度,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患者焦虑抑郁以及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了解系统biostatic effect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女性患者的人口基线特征以及疾病相关因素,焦虑抑郁、睡眠质量以及生活质量的现状;探讨焦虑抑郁、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的相关关系,比较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以及睡眠质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焦虑抑郁、睡眠质量在疾病活动度和生活质量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安徽省省立医院俩所医院之中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使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分别评估评估患者焦虑抑郁、睡眠质量以及生活质量。使用Pearson或者S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不同变量和生活质量的相关关系。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分析SLE女性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最后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探讨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在疾病活动度和生活质量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本研究一共纳入SLE女性患者510名,平均年龄(33.14±7.97),患者均为汉族人口;SLE患者病程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为8(5,16)。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的范围为0~39,基本无活动,轻度,中度,重度活动分别是105人,84人,143人,178人。本次研究焦虑平均得分(6.81±4.29)分,其中可疑存在焦虑123人(24.2%),肯定存在焦虑92人(18.0%)。抑郁平均得分(7.36±4.05),其中可疑存在抑郁137人(26.8%),肯定存在抑郁106人(20.8%)。睡眠质量平均得分(8.42selleck产品±3.62),其中睡眠质量好有172人(33.7%),睡眠质量差有338人(66.3%)。本次研究510名SLE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的得分范围40~256,平均得分(96.86±41.90)。生活质量总共分为六个维度,其中身体功能维度平均得分(9.03±4.08),活动维度平均得分(21.95±10.99),症状维度平均得分(20.10±9.77),治疗维度得分(9.52±5.02),情绪维度得分(11.19±6.24),自我形象得分(25.07±12.40)。单因素分析结果不同收入和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睡眠质量以及疾病活动度的患者,其六个维度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患者,其活动维确认细节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的患者,其症状、活动,治疗、自我形象维度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程的患者,其症状、治疗和自我形象维度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身体功能维度的影响因素是患者的疾病活动和焦虑抑郁以及睡眠质量;活动维度的影响因素是患者年龄、疾病活动、焦虑抑郁以及睡眠质量;症状维度影响因素是患者收入、病程、疾病活动、焦虑抑郁症状以及睡眠质量;治疗维度影响因素是患者收入、病程、疾病活动、焦虑抑郁症状以及睡眠质量;情绪维度影响因素是患者收入、疾病活动、焦虑抑郁症状以及睡眠质量;自我形象维度影响因素是患者收入、病程、文化程度、疾病活动、焦虑抑郁症状以及睡眠质量。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根据中介分析结果显示,焦虑的间接效应(疾病活动度可以通过焦虑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是0.170,中介效应占比为33.60%;抑郁的间接效应(疾病活动度可以通过抑郁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是0.161,中介效应占比为31.82%;睡眠的间接效应(疾病活动度可以通过睡眠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是0.116,中介效应占比22.92%。结论SLE女性患者年龄、学历、收入、病程、疾病活动度、焦虑抑郁和睡眠影响生活质量。同时,焦虑抑郁以及睡眠质量在疾病活动对生活质量之间的直接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相关医护人员在研究疾病活动度对生活质量影响的同时,应该注意中介变量的影响。

甘草茎叶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损伤作用研究

目的:以甘草茎叶黄酮为研究对象,优化提取工艺,考察其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HT22)氧化指标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基于单因素寻找更多实验结果,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甘草茎叶黄酮提取工艺;采用三种抗氧化体系评价甘草茎叶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CCK8法检测甘草茎叶黄酮对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活力的影响并筛选造模药物脂多糖的浓度;采用比色法检测细胞氧化相关指标SOD,CAT,MDA;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响应面法得出并调整后的最终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75%,液料比20:1,超声时间60 min,温度50℃。此条件下提取物总黄酮Lung bioaccessibility含量为666.333 mg/g,与模型预测值极为接近。甘草茎叶黄酮于体外具有很好的还原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并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中SOD活性,CAT活性有提高效果,MDA水平有降低效果,且呈剂量依赖。甘草茎叶黄酮对脂多糖造模引起的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和细胞凋亡起到治疗效果。结论: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甘草茎叶黄酮的提取工艺,所提取的甘草茎叶黄酮具有体外抗氧化活性且通过抑制氧化损伤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及细胞Dibutyryl-cAMP生产商凋亡起细胞保护作用。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水臌贴靶向铜死亡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潜在作用机制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水臌贴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潜在靶标及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取水臌贴中活性成分及其活性成分所对应的药物靶点。通过人类基因综合数据库(GeneCards)、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CNS-active medicationsBI)数据库获取肝硬化腹水的疾病靶点。利用韦恩(Venn)在线工具获得水臌贴活性成分和肝硬化腹水的共同作用靶点。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水臌贴活性成分与靶点间相互作用网络关系图。应用Webgetal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通过文献获得调控铜死亡的靶基因并筛选其与水臌贴活性成分、肝硬化腹水3者的共同靶基因,采用CB-Dock2分子对接技术评估水臌贴活性成分与共同靶基因的结合潜力。结果 从水臌贴中筛选出具有作用靶点的50个有效活性成分,其中关键成分为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等,水臌贴调控铜死亡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核心Erastin采购作用靶点基因为铁氧还原蛋白1基因(FDX1)、二氢硫辛酸脱氢酶基因(DLD)、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GLS)、环粒蛋白激酶抑制剂2A基因(CDKN2A),KEGG分析涉及的信号通路主要为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selleck NMR、精氨酸生物合成、近端小管碳酸氢盐回收等。结论 水臌贴可以靶向铜死亡过程的关键基因构成的网络,发挥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系统药理作用。

儿茶素对LTA诱导的奶牛乳腺炎的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反应的作用

奶牛乳腺炎是奶牛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会对奶牛的生产性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乳业蒙受大量生产损失。在奶牛乳腺组织中,奶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是抵抗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引起奶牛乳腺炎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之一,其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LTA)可引起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世界各国普遍优先选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奶牛乳腺炎,但是,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会引起细菌产生耐药性以及乳汁抗生素残留问题,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健康。中药活性成分毒性低、无残留、不易产生耐药性,在奶牛乳腺炎的防治中受到广泛的关注。儿茶素(Catechin,C)作为茶叶中含量最高、研究最广泛的茶多酚成分,具有控制炎症和减少氧化应激的功效,然而,儿茶素对LTA诱导的乳腺炎及调控机制仍有待阐明。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内和体外试验结合的方式,探究儿茶素能否改善由LTA诱发的乳腺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并分析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以确认儿茶素对LTA诱导奶牛乳腺炎的治疗效果,为乳腺炎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和依据。试验一:MAC-T细胞体外炎症与氧化应激模型的建立为确保后续试验顺利进行,首先需要确定LTA的最佳致炎浓度。本试验设置空白对照组(CG组)、炎症模型组(LTA组)Blood stream infection。CCK-8检测细胞活力LTA浓度>20μg/mL时对MAC-T细胞产生显著影响(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的表达,结果表明促炎因子表达量分别提高1.3倍、1.3倍、7.2倍。活性氧(ROS)检测试剂盒、丙二醛(MDA)检测试剂盒和抗氧化酶检测试剂盒进一步检测LTA诱导MAC-T细胞后氧化应激指标表达水平,试验结果显示:ROS、MDA大量产生,ROS表达量提高9.5倍,MDA含量由1.19 nmol/mg升高至4.62 nmol/mg,提高3.9倍表达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两种氧化酶被显著抑制(P<0.05)。根据试验结果,本试验选择用20μg/mL的LTA浓度构建体外模型。试验二:儿茶素缓解LTA诱导的MAC-T细胞炎症和氧化应激机制研究为探究儿茶素对LTA诱导的MAC-T细胞是否具有缓解作用,首先采用CCK-8法测定儿茶素作用MAC-T细胞后的安全浓度,结果显示,80μg/mL的儿茶素作用细胞后显著影响细胞活力(P<0.05),因此本试验设置空白对照组(CG组)、炎症模型组(LTA组)、D1组(LTA+20μg/mL儿茶素)、D2组(LTA+40μg/mL儿茶素)进行后续试验。RT-qPCR法检测儿茶素对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儿茶素降低了LTA诱导的MAC-T细胞中炎性因子水平,40μg/mL剂量组抑制效果理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儿茶素对LTA诱导MAC-T细胞后TLR2及下游NF-κB、MAPK通路的表达,并检测炎性因子和Nrf2抗氧化通路的表达。结果显示,与LTA组相比,儿茶素能抑制TLR2的表达,抑制MAPK信号通路中p38、ERK和JNK的磷酸化水平;抑制NF-κB信号通路中p65、IκBA的磷酸化水平,抑制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的表达。儿茶素可促进Nrf2及HO-1、NQO1、SOD、CAT等抗氧化酶的表达,减少ROS和MDA的积累。本试验结果表明,儿茶素可缓解LTA诱导的MAC-T细胞炎症与氧化应激反应。试验三:小鼠模型验证儿茶素对乳腺炎症与氧化应激反应的调控作用奶牛作为一种大型经济动物,其经济成本过高,在实际应用和操作中不方便,本试验采用小鼠为实验动物开展试验。设置空白对照组、炎症模型组(LTA组)、低(LTA+10 mg/kg儿茶素)、中(LTA+20 mg/kg儿茶素)、高(LTA+30 mg/kg儿茶素)剂量组和地塞米松(LTA+5 mg/kg)治疗组。LTA致炎后小鼠体重平均下降约6.5 gwww.selleck.cn/products/LBH-589,LTA+20 mg/kg儿茶素治疗组平均体重下降约3.6 g,活检乳腺组织LTA组可见明显乳腺结节,血管紧张红肿症状,不同浓度儿茶素处理后病理反应有所缓解。H&E染色结果表明,LTA致炎后腺泡密集增生、细胞脱落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等,不同浓度的儿茶素处理后与LTA致炎组相比腺泡增生减少、胞质轻度浸润。Western blot法和RT-qPCR结果显示:LTA诱导小鼠乳腺组织后可识别TLR2受体,激活MAPK、NF-κB信号通路,增加TNF-α、IL-1β、IL-6的释放;不同浓度儿茶素处理后促进Nrf2蛋白表达,增加下游抗氧化基因,抑制MAPK、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减少促炎因子的释放。本试验结果表明,儿茶素可缓解小鼠乳腺炎的炎症与氧化应激反应。综合上述结果,儿茶素可通过抑制TLR2介导的MAPK通路和NF-κB通路调控MAC-T细胞和小鼠乳腺炎症反应,上调Nrf2蛋白表达,增加HO-1、NQO1、SOD、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减少MAC-T细胞和小鼠乳腺组织的氧化应激损伤。本研究结果为全面揭示儿茶素的抗炎机Enasidenib使用方法制以及在奶牛乳腺炎防治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依据。

腹腔镜与开腹行肝内胆管癌根治术的比较

背景肝内胆管癌是仅次于肝细胞性肝癌的第二常见原发性肝癌,有侵袭性高、预后差等特点,早期手术治疗是治愈的唯一有效手段。开腹行肝内胆管癌根治术已十分成熟,但是由于腹腔镜操作存在切除边缘不足、淋巴结清扫困难、术中大出血等技术难度,目前尚未十分推广腹腔镜肝内胆管癌根治术,而且在行肝内胆管癌根治术中,是否应常规行淋巴结清扫仍十分有争议。目的通过比较接受腹腔镜及开腹行肝内胆管癌根治术的患者临床数据,评估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以及行淋巴结清扫术的必要性、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impregnated paper bioassay我院接受腹腔镜或开腹根治性肝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肝内胆管癌的患者资料,其中腹腔镜行肝内胆管癌根治术22例,开腹行肝内胆管癌根治术32例。收集两组患者的资料包括:①术前:年龄、性别、肿瘤最长径、肝功能分级、病因等;②术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术中有无接受淋巴结清扫术等;③术后:引流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病理类型等;④预后: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半年及一年生存状况;⑤治疗前后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胆红素水平等实验室指标。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实验值指标的变化,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及t检验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围术期资料进行对比。采用Cox回归分析及Kaplan-Meier法等进行术后半年、一年的生存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顺利接受手术治疗。倾向LY294002配制性匹配评分后,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最长径、肝功能分级、病因等术前资料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均大于0.05)。围术期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输血例数及淋巴结清扫情况比较无差异,而LLR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313.18±322.599ml)较OLR组患者(628.13±552.405ml)少。术后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引流时间、术后排期时间、并发症的发生无差异,而LLR组患者住院时间(21.32±8.22d)较OLR组患者(29.94±18.25d)短。预后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复发或转移无差异,但LLR组患者术后半年、一年生存情况优于OLR组,术后半年(174.00±20.20d)、一年(330.27±77.39d)随访时间较OLR组患者长。接受了淋巴结清扫与未接受淋巴结清扫的患者,术后半年、一年、复发或转移情况对比无差异(P值均>0.05)。结论腹腔镜肝内胆管癌根治术与开腹肝内胆管癌根治术相比,在术后并发selleck激酶抑制剂症发生率无提高的基础上,减少术中出血量及缩短住院时间,是一种安全可行且值得临床推广的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需根据术前影像学提示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术中淋巴结实际情况开展。

基于Rho/ROCK信号通路探讨麻黄细辛附子汤对小鼠树突状细胞迁移的影响

目的:探讨麻黄细辛附子汤对小鼠树突状细胞(DCs)迁移的抑制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分离并培养小鼠骨髓源性DCs,显微镜观察不同时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CD11c~(+)比例,鉴定DCs纯度;麻黄细辛附子汤(1、2、5、10、20、40、50、100 mg·mL~(-1))处理细胞24 h,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法(CCK-8)检测麻黄细辛附子汤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筛选给药浓度;脂多糖(LPS)造模后,将DCs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麻黄细辛附子汤组(2、4、8 mg·mL~(-1)),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表面分子CD80、CD8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分子(MHC-Ⅱ)表达;Trans-well小室观察细胞迁移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细胞表面趋化因子C-C-基元受体7(CCR7)、趋化因子C-X-C-基元受体4(CXCR4)含量;免疫荧光法(IF)检测细胞微丝骨架中纤维肌动蛋白(F-actin)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hoA)、Rho关联含卷曲螺旋结合蛋白激酶1(ROCK1)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RhoA、ROCK1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D80、CD86、MHC-Ⅱ表达显著升高(P<0.01),细胞迁移至下室数量显著增加(P<0.01),CCR7、CXCR4含量增加(P<0.05,P<0.01),F-actin表达显著升高(P<0.01),RhoA、ROCspeech and language pathologyK1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麻黄细辛附子汤组(2、4、8 mg·mL~(-1))处理24 h后,CD80、CD86寻找更多、MHC-Ⅱ表达显著降低(P<0.01),细selleck化学胞迁移至下室数量减少(P<0.05),CCR7、CXCR4含量减少(P<0.05,P<0.01),F-actin表达显著降低(P<0.01),RhoA、ROCK1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1,P<0.05)。结论:麻黄细辛附子汤可以抑制小鼠DCs迁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Rho/ROCK信号通路活性影响细胞骨架改变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