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国民运动热潮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运动健身,然而,适度的中低强度运动有利于提高机体身心健康,过度运动则容易引起机体过度疲劳而导致损伤。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过度剧烈运动能短时间引起需氧量的显著增加,随机体代谢水平的提高,氧利用率也逐渐增加,活性氧(ROS)的产生也随之增多。过量的ROS导致体内脂质过氧化物蓄积、抗氧化酶活力降低以及体内亚硝酸盐浓度升高等,引起机体组织和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损伤、蛋白质损伤与DNA损伤,致使机体疲劳、组织损伤、运动能力降低。Davies、Kajiyama等研究发现急性剧烈运动后脂质过氧化程度最严重的是骨骼肌组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清除氧自由基的抗氧化酶系统,包括Trx系统、SOD、GSH-Px和CAT以及其它抗氧化物质。抗氧化酶活性的启动来自于一些转录因子的调控,比如核转录相关因子-2(Nrf2),它是转录因子CNC家族成员,结构中存在一个高度保守的碱性亮氨酸拉链。抗氧化反应元件(ARE)是一个特异性的DNA启动子结合序列,它位于多种抗氧化酶基因的碳端,容易受亲电试剂和氧化剂影响,启动抗氧化酶和II相解毒酶基因的转录,提高细胞、组织抗氧化能力,从而对机体起到保护作用。Nrf2被激活后可以诱导ARE依赖型基因,如还原性的辅酶II(NADPH)、血红素加氧酶-1(HO-1),醌氧化还原酶-I(NADPH)、谷胱甘Automated Workstations肽S转移酶(GST)等的转录而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氧化应激是引发许多运动性损伤的重要因素,提高机体抗氧化水平对于运动相关损伤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Nrf2/ARE信号通路已经成为运动性损伤药物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靶点,寻找以Nrf2/ARE信号通路为作用靶点的天然Nrf2激活剂,是运SCH727965动性损伤药物研发的新方向。黄腐酚是啤酒花中天然存在的一种含异戊二烯基的查耳酮,是一种潜在的天然Nrf2激活剂,在啤酒中的含量处于微摩尔级。流行病学观察发现规律适量的饮用啤酒对身体有好处,这种作用也许与啤酒中含有的高浓度黄腐酚有直接关系。近年来,黄腐酚的众多药理学作用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其中包括抗氧化、保护心血管、抗癌、化学防癌、抗病毒、减肥和抗炎。尽管目前已知啤酒花中的黄腐酚是一个多种生理活性的抗氧化分子,但其在运动性氧化应激损伤中的研究很少,并且其潜在的作用机制也没有阐明。故本研究采用动物实验,从运动系统的动力源-骨骼肌入手,从运动性氧化应激与机体抗氧化两个方面探讨黄腐酚的抗氧化作用。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36只,随机平均分为不运动对照组(C)、力竭运动组(E)和黄腐酚+力竭运动组(XE),除对照组以外,其余两组跑台运动建立力竭运动模型,此过程持续4周,力竭运动的同时进行药物干预,每次跑台运动2 h后灌胃给药,XE组灌胃黄腐酚,黄腐酚剂量为50mg/(kg·d);C组和E组灌胃同等体积生理盐水。末次灌胃结束后禁食不禁水24 h,麻醉小鼠取动脉血离心制备血清,取血完成后断颈处死各组小鼠,迅速分离骨骼肌组织。用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的LDH和CK含量水平,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骨骼肌损伤的形态学变化,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骨骼肌组织匀浆液中ROS、MDA、GSH、SOD、GSH-Px、TrxR活性,用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Keap1、Nrf-2、HO-1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力竭运动小鼠骨骼肌氧化损伤后相关抗氧化酶与信号通路的变化,验证黄腐酚对骨骼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研究结果:LDH和CK是反应骨骼肌微细损伤程度的主要生物标志物,实验发现,与C组相比,E组小鼠血清中LDH和CK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E组相比,XE组LDH和CK水平分别降低了25.32%(P<0.01)、19.86%(P<0.01)。同时HE染色实验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E组骨骼肌肌纤维断裂不完整,细胞肿胀、增生,细胞Bemcentinib体内核出现溶解、固缩,明显可见炎症细胞浸润,而XE组损伤程度明显减轻,只发现少量肌纤维间细胞增生,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说明黄腐酚可以有效减轻小鼠骨骼肌的氧化应激损伤程度。试剂盒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E组小鼠骨骼肌组织中ROS、MDA含量升高(P<0.01),GSH含量明显降低(P<0.01),SOD、GSH-Px、TrxR活性显著下降(P<0.01),与E组相比,XE组小鼠组织内ROS、MDA含量分别降低了21.91%(P<0.01)、25.67%(P<0.01),GSH含量升高了19.42%(P<0.01),SOD、GSH-Px、TrxR活性升高了19.32%(P<0.01)、20.67%(P<0.01)和23.16%(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E组Keap1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而Nrf2和HO-1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E组相比,XE组中Keap1蛋白表达量降低了16.74%(P<0.01),而Nrf2和HO-1的蛋白表达量分别升高了22.7%(P<0.01)和25.41%(P<0.01),黄腐酚可能通过激活Nrf2/ARE通路,抑制Keap1蛋白结合Nrf2,游离的Nrf2进入细胞核中高表达,进而促进下游抗氧化酶HO-1的表达。研究结论:黄腐酚可以保护力竭运动引起的骨骼肌损伤,降低骨骼肌损伤程度,其可能通过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说明黄腐酚在运动性骨骼肌氧化损伤方面具有潜在的防治作用。
花球啦啦操训练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16周花球啦啦操训练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效果,为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在小学招募参与啦啦操社团训练的学生24人(实验组),无啦啦操训练经历的学生24人(对照组),实验前后分别测试其身高、体重、BMI、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Riverscape genetics绳、一分钟仰卧起坐及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指标。结果显示: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比较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肺活量(F=0.161,P=0.049)、50m跑(F=0.869,P=0.039)、情绪障碍(F=0.699,P=0.006)、社会适应障碍(F=7.selleck Blebbistatin492,P=0.030)、不良习惯(F=16.068,P=0.009)和行为障碍(F=7.040,P=0.008)指标达到显著性差异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经过为期16周花球啦啦操训练后,实验组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50m跑、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以及情绪障碍、社会适应障碍、不良习惯和行为障碍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和明显改善,对特种障碍(P=0.037)因子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还提高了小学生的肺活量、50跑、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和一分钟仰卧起坐体质健康测试的成绩等级;而BMI、学习障碍、性格缺陷、品德障碍四项在花球啦啦操训练加入后,并没有明显提升(P>0.05);前后对照组学生在身Panobinostat高、体重、一分钟跳绳项目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以及在50m跑项目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花球啦啦操训练有效提高了小学生心肺能力、速度素质、柔韧素质、协调素质、力量素质等体质健康及心理健康水平,是一项值得在小学阶段体育课后服务活动中持续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
幽门螺杆菌合并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与慢性牙周炎的关系
背景慢性牙周炎是多种因素引起的牙周组织慢性炎症,在全世界都有很高的发病率,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牙周炎影响患者咀嚼进食功能,严重的牙周炎还与全身其他疾病都有密切的联系,给患者造成了莫大的身体痛苦和极重的经济负担。目前关于慢性牙周炎的病因尚无具体定论,但微生物病因备受关注,特别是牙龈卟啉单胞菌是公认的主要致病菌。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口腔内有幽门螺杆菌定植,且与慢性牙周炎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慢性牙周炎目前尚无根治措施,需要长期随访维护。因此,研究慢性牙周炎口腔内主要致病菌,并分析不同严重程度的慢性牙周炎的危险因素非常有必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幽门螺杆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与慢性牙周炎的关系,为慢性牙周炎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11月到2022年4月份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19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疾病程度分为轻度慢性牙周炎组(病例组A,n=63)、中度慢性牙周炎(病例组B,n=63)、重度慢性牙周炎(病例组C,n=64),同期在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63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口腔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牙周探针采集龈上菌斑,利用尿素酶法胶体金试剂检测口腔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专用滤纸点击此处采集龈沟液,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龈沟液内抗牙龈卟啉单胞菌Ig G抗体浓度。对四组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口腔内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抗牙龈卟啉单胞菌Ig G抗体浓度等指标进行分析统计,以研究幽门螺杆菌合并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与慢性牙周炎的关系。结果1.病例组A、病例组B、病例组C及对照组的性别(P=0.960)、年龄(P=0.736)无显著性差异。2.口腔内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在病例组A为20.6%,病例组B为28.6%,病例组C为51.6%,对照组为23.8%。病例组C阳性率高于病例组A(P<0.001)、病例组B(P<0.001)、对照组(P<0.001),差异有显著性;病例组A(P=0.668)、病例组B(P=0.543)相比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病例组A与B间无显著性差异(P=0.301)。3.抗牙龈卟啉单胞菌Ig G抗体浓度,在病例组A为75.43(68.80-83.30)pg/ml,病例组B为108.54(102.67-Canagliflozin配制120.18)pg/ml,病例组C为164.19(82.71-273.08)pg/ml,对照组为53.10(49.52-58.22)pg/ml。病例组A(P<0.001)、B(P<0.001)、C(P<0.001)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组间两两比较,病例组A浓度显著低于病例组B(P=0.001),病例组B显著低于病例组C(P=0.001)。4.关于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幽门螺杆菌在病例组的感染情况,病例组A主要以均未感染为主(55.5%),病例组B以单一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为主(61.9%),systemic biodistribution病例组C以合并感染为主(40.6%)。病例组A合并感染率为17.5%,病例组B为23.8%,病例组C为40.6%。病例组B合并感染率高于病例组A(P<0.001);病例组C合并感染率高于病例组B(P=0.043)及病例组A(P<0.001)。两菌合并感染率随疾病加重而显著升高。5.抗牙龈卟啉单胞菌Ig G抗体浓度是轻中度慢性牙周炎的危险因(P<0.001),幽门螺杆菌感染、年龄、性别均不是轻中度慢性牙周炎的危险因素(P>0.05)。抗牙龈卟啉单胞菌Ig G抗体浓度(P<0.001)与幽门螺杆菌感染(P=0.038)是重度慢性牙周炎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不是重度慢性牙周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重度慢性牙周炎口腔内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显著升高。2.抗牙龈卟啉单胞菌Ig G抗体浓度随着牙周炎的发展而升高。3.口腔内幽门螺杆菌合并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感染率随着疾病进展而升高。4.口腔内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是轻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的危险因素,口腔内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重度慢性牙周炎的危险因素。
丙泊酚靶向调节MAPK/ERK信号通路干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丙泊酚靶向调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干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构建体内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和体外原代心肌细胞糖氧剥夺(OGD)模型模拟MIRI,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阴性对照组和丙泊酚组。分别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原代心肌细胞凋亡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及MAPK/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使用转录组测序和VI获悉更多PER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蛋白质活性;通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组织变Genetic-algorithm (GA)化;检测各组血清心肌酶活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丙泊酚组丙泊酚处理后原代心肌细胞凋亡率、凋亡蛋白Caspase-3和Bax表达明显降低(P<0.01),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明显升高(P<0.01),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T(cTn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明显下降(P<0.01),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磷酸化ERK1/2(p-ERK1/2)、磷酸化C-Raf(p-C-Raf)和磷酸化MEK1/2(p-MEK1/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丙泊酚能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心肌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靶向调节MAPK/ERK信号通selleck合成路实现的。
安脑平冲方调控PPARγ极化M2小胶质细胞减轻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内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ICH后的原发性脑损伤(Primary brain injury,PBI)和继发性脑损伤(Secondary brain injury,SBI)是导致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的主要原因。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在ICH后SBI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小胶质细胞在ICH病变周围被激活后表现为促炎表型(M1)和抗炎表型(M2),促进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为M2型,可最大程度发挥其抗炎和抗凋亡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是一种转录因子。通过ICH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均发现激活PPARγ,有利于促进血肿周围小胶质细胞转化为M2型,减轻大鼠ICH后神经功能缺损,且PPARγ抑制剂GW9662可消除其保护作用。故通过PPARγ调节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为M2型,是治疗ICH的重要干预靶点。ICH在中医学中归属于“中风”范畴,现代多称作“出血性中风”以区别“缺血性中风”。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一直受到广泛重视。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犯脑,血溢脑脉之外是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机。根据此病机创立的安脑平冲方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中医临床学院脑病一科治疗出血性中风的协议方,该方以平冲降逆、通调气血为主要治法,多年来广泛用于临床,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但缺乏实验水平及分子机制研究。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首先从体外研究水平探讨安脑平冲方含药血清(A-HYXQ)是否能调节小胶质细胞表型以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其次,从体内实验进一步探讨安脑平冲方在大鼠ICH后通过对小胶质细胞表型的调节能否减轻大鼠ICH后的SBI以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最终为安脑平冲方治疗ICH提供新依据,为中医药治疗ICH提供新思路和新理念。第一部分体外实验目的:探讨安脑平冲方含药血清(A-HYXQ)对氯化血红素(Ferriheme chloride,Hemin)损伤BV2小胶质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Hemin损伤BV2小胶质细胞,构建ICH后炎症反应的体外研究模型。筛选最佳浓度Hemin和A-HYXQ后,实验分为三组:对照组、模型组、A-HYXQ组。通过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WB)方法检测M2小胶质细胞标志物壳多糖酶3样蛋白(Chitinase-likeProtein 3,Ym1)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表达水平,以及M1小胶质细胞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 NOS)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M2小胶质细胞标志物(Ym1和IL-10)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M1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 NOS和IL-6)的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5);与模型组相比,A-HYXQ组可显著降低i NOS和IL-6的表达水平(P<0.05),同时升高Ym1和IL-10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A-HYXQ可通过调控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为M2型减轻Hemin损伤BV2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第二部分体外实验目的:探讨A-HYXQ对Hemin损伤BV2小胶质细胞的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Hemin损伤BV2小胶质细胞,构建ICH后炎症反应的体外研究模型。筛选最佳浓度PPARγ抑制剂GW9662,采用PPARγ激动剂GW1929作为阳性对照。实验分为五组:对照组、模型组、A-HYXQ组、A-HYXQ+GW9662组、GW1929组。通过IF、WB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方法检测M2小胶质细胞标志物PPARγ、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和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的表达水平;通过WB、q 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M1小胶质细胞标志物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PPARγ、Arg-1和IL-4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TNF-α和IL-1β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A-HYXQ组和GW1929组可显著降低TNF-α和IL-1β的表达水平(P<0.05),同时显著升高PPARγ、Arg-1和IL-4的表达水平(P<0.05);与A-HYXQ组相比,A-HYXQ+GW9662组PPARγ、Arg-1和IL-4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TNF-α和IL-1β的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与A-HYXQ组相比,GW1929组的PPARγ和Arg-1上升更加显著(P<0.05),IL-1β下降更明显(P<0.05),而IL-4和TNF-α表达水平无明显统计差异(P>0.05)。结论:1.激活PPARγ信号通路可调控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为M2型,减轻Hemin损伤BV2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2.A-HYXQ可能通过激活PPARγ信号通路调控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为M2型,减轻Hemin损伤BV2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第三部分体内实验目的:基于PPARγ信号通路极化M2小胶质细胞,探讨安脑平冲方减轻大鼠ICH后SBI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采D-Lin-MC3-DMA体内实验剂量用自体动脉血注入大鼠左侧大脑基底节区建立ICH体内研究模型。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被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安脑平冲方组、安脑平冲方+GW9662组。在大鼠ICH后1d、3d和7d三个不同时间点采用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 NSS)、前肢放置实验及转角实验评估大鼠ICH后的神经功能缺损;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血肿周围脑组织结构及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确定后续实验研究时间点为7d后,采用干湿比重法检测大鼠脑组织的含水量;通过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 UTP原位切口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d 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染色观察血肿周围脑组织凋亡细胞,并计购买Baf-A1算其细胞凋亡率;采用WB和q RT-PCR方法检mechanical infection of plant测血肿周围脑组织与凋亡相关的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Bcl-2)、BCL2关联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和胱天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和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m RNA)的表达水平;通过IF、WB、q RT-PCR和ELISA方法检测血肿周围M2小胶质细胞标志物(PPARγ、Arg-1和IL-4)的表达水平和M1小胶质细胞标志物(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m NSS评分明显上升(P<0.05),右侧前肢放置成功率和向右转次数概率均明显下降(P<0.05),血肿周围脑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增多,血肿周围细胞凋亡数目和脑含水量明显增加(P<0.05),血肿周围Bcl-2、PPARγ、Arg-1和IL-4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Bax、Caspase-3、TNF-α和IL-1β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5);与模型组相比,安脑平冲方组m NSS评分明显下降(P<0.05),右侧前肢放置成功率和向右转次数概率均明显上升(P<0.05),血肿周围脑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血肿周围细胞凋亡数目和脑含水量明显减少(P<0.05),血肿周围Bcl-2、PPARγ、Arg-1和IL-4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而Bax、Caspase-3、TNF-α和IL-1β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安脑平冲方组相比,安脑平冲方+GW9662组的m NSS评分显著增加(P<0.05),右侧前肢放置成功率和向右转次数概率均明显下降(P<0.05),血肿周围脑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增多,血肿周围细胞凋亡数目和脑含水量明显增加(P<0.05),血肿周围的Bcl-2、PPARγ、Arg-1和IL-4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Bax、Caspase-3、TNF-α和IL-1β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结论:安脑平冲方可能部分通过激活PPARγ信号通路调控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为M2型,减轻大鼠ICH后血肿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减轻脑水肿,从而减轻了大鼠ICH后的SBI,最终达到改善大鼠ICH后神经功能预后的目的。
二氢杨梅素脂质体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抑制运动性肝损伤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背景众所周知,适量的规律性运动有益于健康维护和促进,但剧烈运动或力竭运动(Exhaustive exercise,EE)可通过氧化应激途径引起包括肌肉、肝脏等在内的、以炎症表现为主的多器官组织损伤,且目前对此尚无有效防治措施。近年来研究发现,区域免疫调控在肝脏炎症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肝脏巨噬细胞是肝脏区域免疫调控的重要参与者,在congenital hepatic fibrosis微环境影响下可极化形成两种表型:促炎型(M1,经典活化型)和抗炎型(M2,选择活化型),两种表型的巨噬细胞共同调控肝脏炎症的进程和转归。因此,精确调控肝脏巨噬细胞极化有望成为防治运动诱导的肝脏炎性损伤的重要策略。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HM)是一种主要存在于新食品原料显齿蛇葡萄(俗称藤茶)茎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藤茶干茎叶中DHM含量高达30%以上。研究发现,DHM具有抗氧化应激、抗肿瘤、改善糖脂代谢等多种健康保护效应,并改善四氯化碳、乙醇等化学物质诱导的肝脏炎性损伤,发挥肝脏保护作用。还有研究发现,DHM可以通过调节巨噬细胞极化,抑制胆固醇积累和炎症小体活化,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但DHM对EE诱导的肝脏炎性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尚不清楚。此外,DHM在体内代谢过于迅速,使其对肝脏的保护作用发挥受到很大限制,因此,迫切需要寻找能延长DHM作用时间的有效手段,从而更好地发挥DHM的护肝效应。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及其与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入,多种控释给药体系在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其中,脂质体(Liposomes)作为Compound C体外一种简易、高效的药物递送系统备受关注,通过在脂质体上接枝化学或生物惰性聚合物还可构建长循环脂质体,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的效果。目前,已有多项研究报道脂质体递送系统可以提高植物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并能够有效延长其发挥作用的时间。但是,基于脂质体构建DHM递送系统及其在保护运动性肝损伤中的应用研究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1、证实DHM对运动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2、构建肝富集型DHM脂质体(Dihydromyricetin-Liposomes,DHM-Lipo),深入研究DHM-Lipo的缓释作用、体内分布情况和抗运动性肝损伤的效应;3、阐明DHM-Lipo在炎性环境下对肝脏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作用;4、揭示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lent mating-type information regulation 2 homolog 3,SIRT3)/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ABT-263e factor-1 alpha,HIF-1α)信号通路在DHM-Lipo调控巨噬细胞极化表型中的作用。方法1、采用游泳至力竭构建小鼠肝脏炎性损伤模型(简称为运动性肝损伤),腹腔注射2、4、8 mg/kg·BW/d的DHM干预3周,观察力竭小鼠体质量、肝脏指数、病理学指标、肝功能指标、血清和肝脏中的炎症因子表达,评价DHM是否具有减轻运动性肝损伤的作用,并选出DHM干预的最低有效剂量。在此基础上,降低DHM给药频率至每三天一次,探索延长DHM给药间隔时间对其发挥运动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影响。2、基于脂质体构建DHM缓释递送体系,从DHM-Lipo的形态、粒径、体外缓释作用以及生物相容性等方面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评价,并通过体内实验,对比DHM-Lipo和DHM在相同的干预条件下(每三天给药一次)对运动性肝损伤的抑制作用。进一步通过接枝荧光染料IR-808构建DHM荧光脂质体DHM-Lipo@IR-808,利用小动物活体成像和离体器官成像检测DHM-Lipo在小鼠体内的器官分布情况。3、通过DHM-Lipo@IR-808的荧光示踪,结合肝脏巨噬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DHM-Lipo在小鼠肝脏巨噬细胞中的分布情况,探索其对肝脏巨噬细胞极化表型的调控作用。在体外实验中利用LPS刺激原代肝脏巨噬细胞和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建立巨噬细胞炎症模型,运用流式细胞术等技术进一步探讨DHM在炎性环境下对巨噬细胞极化表型的调控作用。4、运用SIRT3特异性抑制剂、HIF-1α激动剂等,通过转录组学、qRT-PCR和免疫印迹等实验,从体内、体外探讨SIRT3/HIF-1α信号通路在DHM调节炎性环境下肝脏巨噬细胞极化表型中的作用。结果1、DHM可有效抑制小鼠运动性肝损伤,但延长DHM给药间隔时间导致DHM的保护效应显著降低。成功构建小鼠运动性肝损伤模型,主要表现为:肝脏炎性浸润加剧,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tran saminase,AST)等肝功能指标异常,血清和肝脏组织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炎症因子表达均显著升高。DHM(2、4、8 mg/kg·BW/d)连续干预3周均可有效抑制小鼠运动性肝损伤。然而,延长最低有效剂量DHM(2 mg/kg·BW/d)干预的间隔时间为每三天干预一次时,DHM对运动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弱,提示DHM代谢过快、体内停留时间短等问题限制了其抗运动性肝损伤作用的发挥。2、基于脂质体构建的DHM缓释递送体系可持久地发挥抗运动性肝损伤作用。成功构建理化性质稳定、生物相容性高的纳米级DHM缓释递送体系(DHM-Lipo)。相较于DHM(2 mg/kg·BW/3d)干预组,DHM-Lipo在相同干预间隔时间的情况下,仍能稳定发挥显著的抗炎护肝作用。运用近红外荧光染料IR808标记DHM-Lipo构建出荧光脂质体DHM-Lipo@IR808,示踪DHM-Lipo在小鼠器官中的分布情况。活体成像和离体器官成像检测均发现DHM-Lipo主要分布在肝脏。提示DHM-Lipo可能通过在肝脏的富集作用,在肝组织中持续缓释DHM,进而发挥更持久的抗炎作用。3、DHM-Lipo聚集于肝脏巨噬细胞,并调控巨噬细胞的免疫表型由促炎型(M1)向抗炎型(M2)极化。运用DHM-Lipo@IR808示踪,结合巨噬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发现DHM-Lipo可在肝脏巨噬细胞中聚集。通过M1/M2标志分子与巨噬细胞标志分子的免疫荧光染色或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力竭游泳组小鼠肝脏中M1型巨噬细胞较对照组显著增加,DHM-Lipo干预组较力竭模型组小鼠肝脏M1型巨噬细胞明显减少,而M2型巨噬细胞显著增加。在体外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中,通过流式细胞术等检测发现,DHM可以降低M1型标志分子表达水平且上调M2型标志分子表达水平,说明DHM-Lipo可聚集于肝脏巨噬细胞,并调控炎性环境下肝巨噬细胞由M1型向M2型极化。4、DHM通过SIRT3/HIF-1α相关信号通路调控巨噬细胞表型极化。DHM干预巨噬细胞炎症模型,转录组学分析发现DHM有显著抗炎作用,且调控代谢的关键分子SIRT3和HIF-1α是重要的差异表达基因。体内、体外实验验证发现炎症模型组的SIRT3表达明显受到抑制,同时HIF-1α表达升高;而DHM-Lipo和DHM干预可增加SIRT3表达,降低HIF-1α表达水平。进一步,采用SIRT3抑制剂和HIF-1α激动剂处理后,结合转录组学分析,qRT-PCR、WB、免疫荧光等检测发现,DHM可以通过激活SIRT3/HIF-1α信号通路抑制糖酵解,进而抑制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结论本研究发现,DHM具有抑制小鼠运动性肝损伤的作用,但是代谢迅速限制了DHM抗炎作用的持久发挥。运用脂质体构建的DHM缓释递送体系DHM-Lipo通过在肝脏组织及肝巨噬细胞中的聚集作用和缓释作用延长了DHM抗炎时间。DHM可能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糖酵解代谢,使其极化表型由促炎的M1型向抗炎的M2型转换,从而抑制运动性肝炎。此外,还揭示了SIRT3/HIF-1α信号通路是DHM抑制肝巨噬细胞M1型极化的关键分子机制。本研究为DHM防治运动性肝炎提供了新思路,也为DHM调控肝脏区域免疫的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兰州西固区某职业人群Hp感染与高血压患病关系及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目的:分析兰州市西固区某职业人群高血压(Hypertension,HTN)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为职业人群高血压病防控的策略措施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择西固区队列人群在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接受甘肃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体检中心~(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参与国家科技部重点项目“中国主要恶性肿瘤的危害因素检测及控制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初级癌Bafilomycin A1症预防智能健康管理数字平台(SHMDP-PCP)标准化的电子模块调查问卷,且签署电子知情同意书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按性别和年龄进行1:1匹配,将研究对象按照有无高血压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各154例,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影响因素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根据BMI、是否吸烟、是否饮酒进行分层分析Hp感染与高血压的相关性;进行Hp感染与脂肪肝对高血压的交互作用分析。(2)基于哈佛癌症风险指数模型,构建高血压风险评估模型。结果:(1)本研究共计纳入308人,其中男性高血压人数为122人,女性高血压人数www.selleck.cn/products/lxh254为32人。在BMI、TG含量≥2.26 mmol/L、高血压家族史、脂肪肝、平均每天吃蔬菜、平均每周吃几次腌制食品、RBC中病例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OR=1.739,95%CI:1.023-2.956)、BMI≥28 Kg/m~2(OR=3.884,95%CI:1.681-8.975)、高血压家族史(OR=3.493,95%CI:1.402-8.697)、脂肪肝(OR=3.493,95%CI:1.102-3.536)、平均每天吃蔬菜少于300克(OR=0.352,95%CI:0.167-0.739)、平均每周吃三次或更多腌制食品(OR=6.585,95%CI:1.242-34.913)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因素。超重、有吸烟习惯、有饮酒习惯、有饮茶习惯的人群进行分层分析显示,是否感染Hp与高血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和脂肪肝对高血压的相加交互作用分析结果:RERI(95%CI)为1.547(-2.098-3.969);SI(95%CI)为0.454(0.543-3.216);AP(neuro genetics95%CI)为0.281(-0.357-0.743);Hp感染、脂肪肝和两者的乘积项进行相乘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Hp感染和脂肪肝对高血压仍不存在相乘交互作用(P>0.05)。(2)基于哈佛癌症风险指数模型构建的高血压患病风险评估模型,ROC曲线的AUC为0.692,95%CI为0.633-0.751。比值X为1.136时Youden指数最大,此时灵敏度为0.610,特异度为0.721。结论:(1)Hp感染与高血压具有相关性。(2)在西固区职业人群中在超重、吸烟、饮酒、饮茶人群中Hp感染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故超重、吸烟、饮酒、饮茶且有Hp感染人群是高血压防治的重点人群。(3)Hp感染与脂肪肝对高血压不具有相加相乘交互作用。(4)基于哈佛癌症风险指数模型建立的高血压患病风险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较好,可以作为兰州市西固区职业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评价工具,但仍需前瞻性研究完善和验证,再进行推广和应用。
中缝背核-前扣带回5-羟色胺能神经环路调控慢性腰背痛及焦虑共病的神经机制
慢性腰背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是世界上常见的医学健康问题之一,患者常伴随情绪认知障碍共病,譬如焦虑症、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疾病。CLBP不仅仅局限于脊柱损伤,还表现为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是一种单胺类递质,目前认为,5-HT系统参与缓解慢性痛与焦虑共病。然而,5-HT系统在大脑中的分布及其如何参与CLBP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的:1.研究5-HT神经纤维在全脑中的分布以及中缝背核(dorsal raphe nucleus,DRN)5-HT能神经元在大脑中的投射;2.探究DRN 5-HT能系统在慢性腰背痛及焦虑共病中的作用;3.深入研究DRN-ACC 5-HT能神经环路在慢性腰背痛及焦虑共病中结构和功能可塑性变化。方法:利用Sert-cre、Ai34转基因小鼠通过免疫荧光方法研究5-HT神经纤维在全脑中的分布;通过病毒示踪结合免疫荧光等方法探究DRN的5-HT能神经元在大脑的投射以及DRN-ACC 5-HT能神经环路;利用化学遗传学技术结合机械触诱发刺激、热辐射刺激、明暗箱、开放旷场以及高架十字迷宫等行为学实验探索DRN 5-HT能系统以及DRN-ACC 5-HT能神经环路在慢性腰背痛及焦虑共病中结构和功能可塑性的变化。结果:在Sert-cre&Ai34转基因小鼠大脑绘制5-HT神经纤维末梢全脑分布地图,研究大脑5-HT系统在CLBP中结构和功能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前扣带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Bioassay-guided isolationC)、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次级运动皮层(secondary motor cortex,M2)、初级躯体感觉皮层(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S1)、次级躯体感觉皮层(secondary somatosensory cortex,S2)和岛叶皮层(insular cortex,IC)等皮层区域,在除皮层外的前脑区域如内侧间隔核(medial septal nucleus,MS)、外侧间隔核(lateral septal nucleus,LS)、背外侧终纹床核(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VX-765细胞培养erminalis,lateral division,dorsal part,BNSTLD)、基底外侧杏仁核(basolateral amygdaloid nucleus,BLA)、中央杏仁核(central amygdaloid nucleus,CeA)、尾状壳核(caudate putamen,Cpu)、腹侧苍白球(ventral pallidum,VP)、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海马回(fimbria of the hippocampus,fi)、网状丘脑(reticular thalamic nucleus,Rt)以及脑干核团,如外侧丘系背核(dorsal nucleus of the lateral lemniscus,DLL)、中缝中核(median raphe nucleus,MnR)、DRN和前被盖核(anterior tegmental nucleus,ATg)等都有较多5-HT神经纤维分布。前脑5-HT神经元的神经支配的主要来源是DRN,DRN的5-HT神经元也能够投射到大脑皮层和除皮层外的前脑区域,包括下丘脑外侧区(lateral hypothalamic area,LH)、VP、MS、CeA和Cpu。而我们通过模拟临床慢性腰背痛在改良的多节段背根节慢性压迫(modified chronic compression of multiple unilateral DRGs,mCCD)模型上发现DRN 5-HT神经元活动增加,激活DRN的5-HT能神经元引起假手术组(sham)小鼠双侧后足机械触诱发痛阈值和热辐射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明显降低,而对mCCD小鼠机械触诱发痛阈值和热痛潜伏期没有明显影响。利用神经束路和AAV病毒逆向追踪方法,发现DRN与ACC之间selleck激酶抑制剂存在5-HT能神经环路连接,并且通过化学遗传学激活DRN-ACC 5-HT能神经环路能够缓解mCCD小鼠痛觉过敏和焦虑样行为,抑制该神经环路引起sham小鼠生理性痛痛觉敏化,但是对焦虑样行为没有影响。结论:5-HT神经纤维终末分布在小鼠全脑众多区域,并且DRN 5-HT能神经元对前脑有较长的轴突投射;DRN 5-HT能神经元激活可能参与神经病理性痛;DRNACC 5-HT神经环路参与慢性腰背痛及焦虑样行为。
经方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Meta分析和系统性评价
目的:运用Meta分析法,对公开发表的临床研究进行系统性IACS-010759使用方法评价及回顾总结,对经方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疗效性及安全性做出较完整的cylindrical perfusion bioreactor论述,为今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提供方案指引和思想借鉴。方法:文献检索方式包括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检索的中英文数据库主要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Sino Med)、Pub Med数据库、Web of science科学网等。收集的文献对象为关于经方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中英文版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首先使用End Note X9文献管理工具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分组并记录对应的文献数量,去掉重复文献并记录数量,再由两位有医学统计学及中医临床基础知识的研究者阅读篇名、关键词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最后对全文进行仔细阅读,根据纳排标准进行再次筛选,存在异议的文献由另一位有相关知识的研究者再次审查。同时绘制文献筛选流程图和资料提取表。并运用Cochrane评估工具对纳入的全部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对经方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尿素氮(BUN)、24h尿蛋白定量、临床总有效率结局指标绘制森林图和倒漏斗图进行Meta分析及系统性评价。以此来证明经方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系统评价结果:纳入本次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的52篇文献全部为中文文献和单中心临床研究。其中金匮肾气丸16项、真武汤20项、五苓散5项、猪苓汤5项、桃核承气汤6项。共纳入4810名Entinostat采购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纳入的52项研究均提及采用随机方法但没有详细说明随机方法内容及分配隐藏实施情况。其中抽签法1篇并详细描述细节,随机数字表法13篇。盲法均未提及。Meta分析结果:1.在本次Meta分析中,经方组在Scr、Ccr、BUN、24h尿蛋白定量、总有效率的改善上均显示出了有统计学意义的疗效。2.亚组分析显示,在Scr结局显著有效的有金匮肾气丸、真武汤、猪苓汤、桃核承气汤亚组;在Ccr结局显著有效的有金匮肾气丸、真武汤亚组;在BUN结局显著有效的有金匮肾气丸、真武汤、猪苓汤亚组;在24h尿蛋白定量结局显著有效的有金匮肾气丸、真武汤、猪苓汤、桃核承气汤亚组。金匮肾气丸、真武汤、猪苓汤、桃核承气汤均能有效提高临床有效率。五苓散在改善糖尿病肾脏疾病肾功能指标方面效果不明显,但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从而提高临床有效率。3.纳入的临床试验研究总体质量偏低,导致数据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并且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风险。结论:经方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在Scr、Ccr、BUN、24h尿蛋白定量、总有效率上均优于对照组,因此其综合疗效明确。所以建议临床医生重视经方在糖尿病肾脏疾病治疗中使用,可提高治愈率。但在以后的临床研究中,研究者要重视并提高RCT质量,特别是在随机化产生的具体方法及隐藏、盲法实施的详细步骤两方面进行完善,使研究得出的证据更可靠。
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术治疗短眼轴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探讨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术(ECP)治疗短眼轴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10月在西安市第四医院就诊的短眼轴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0例(40眼)临床资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ECP组(患者行ECP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0例20眼和对照组(患者行房角分离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0例20眼。术前及术后6个月检测两组患者视力、眼压、前房深度、睫状突厚度(CPT)、睫状突宽度(CPW)、睫状突面积(CPA)、虹膜CH-223191说明书睫状突接触长度(ICPCL)等指标,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6个月ECP组、对照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ECP组患者眼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眼压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术前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ECP组患者前房深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前房深度均增加,差异均Baf-A1使用方法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ECP组患者CPT、CPW、CPA、ICPC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medical philosophy为P<0.05);ECP组患者CPT、CPW、CPA、ICPCL均明显低于其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照组患者各指标与其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时,对照组6眼出现前房变浅、眼压再次升高,其中2眼发生了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而ECP组中无此类并发症发生。结论 ECP可显著降低短眼轴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浅前房、高眼压甚至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发生,并发症少,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