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联合铋剂四联疗法对不同分型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益生菌联合铋剂四联疗法对不同分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根除率以及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为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因上腹部不适就诊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证实为H. pylori感染的9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完善胃镜、血清抗体分型检测,采集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粪便标本进行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等优势菌群的培养。根据血清抗体分型结果将患者分为H. pylori Ⅰ型组(54例)和H. pylori获悉更多 Ⅱ型组(37例)。H. pylori Ⅰ型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7例;H. pylori Ⅱ型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9例)与对照组(18例)。全部对照组患者给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克拉霉素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及枸橼酸铋钾胶囊口服,疗程14 d;全部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疗程14 d。治疗结束停药4周后行~(14)ruminal microbiotaC呼气试验,结果为阴性则判定为H. pylori根除成功。比较不同分型H. pylori根除率以及感染者肠道菌群的改变。结果 H. pylori Ⅰ型感染者中试验组患者根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vs85.2%,P<0.05)。H. pylori Ⅱ型感染者中试验组与对照组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2%vs 55.6%,P> 0.05)。治疗前,H. pylori Ⅰ型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的数量均显著高于H. pylori Ⅱ型组(均P<0.05)。治疗后,H. pylori Ⅰ型和H. pylori Ⅱ型试验组中上述菌群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H. pylori Ⅰ型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球菌数量低于同组治疗前,大肠埃希菌数量高于同组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H. pylori Ⅱ型对照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低于同组治疗前,乳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中H. pylori Ⅰ型感染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高于H. pylori Ⅱ型感染者(均P<0.05);对照组中H. pylori Ⅰ型感染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及大肠埃希菌数量均高于H. pylori Ⅱ型感染者,肠球菌数量低于H. pylori Ⅱ型感染者(均P<0.05)。治疗后,H. pylori Ⅰ型组和H. pylori Ⅱ型组中试验组患者上述菌群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在治疗H. pylori Ⅰ型感染者时添加益生菌不仅能提高H. pylori的根除率,而且有利于患者肠道菌群的恢复。在无严重胃部NSC125066疾病时,对于H. pylori Ⅱ型感染者,选择定期随访有利于患者康复,若合并严重胃部疾病时可添加益生菌,虽不能提高H. pylori根除率但有利于调节肠道菌群,促使肠道微生态恢复平衡。

一株钒还原菌的分离鉴定及V(V)还原机理研究

从钒(V)污染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对钒具有还原能力的细菌,探讨不同V(V)浓度、接种量、pH值条件对菌株还原V(V)的影响,研究菌株Bioaccessibility test胞外、胞内还原V(V)的过程及酶活性变化,解析菌株对V(V)的还原机制.结果表明,筛选菌株NC1-2鉴定为一株神户肠杆菌(Enterobacterkobei).该菌株在160mg/L V(V)下培养7d时,V(V)还原率达96.29%;增加接菌量能加快V(V)还原;pH值8.0时菌株对V(V)的还原效果最佳.降低细胞膜通透性,V(V)还原率从71.2%提高至75.0%.不同亚细胞组分对V(V)的还原存在差异,胞外分泌物及细胞质组分对V(selleck化学V)的还原率分别为41.7INCB28060分子式1%和80.17%,细胞膜组分未发生V(V)还原.菌株还原V(V)过程中,亚硝酸还原酶(NIR)活性和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发生V(V)还原的细胞组分,胞外多糖及胞外蛋白含量增加,钒在细胞内外均有分布.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明菌体表面羟基、羰基、酰胺基参与生物吸附;扫描电镜(SEM)显示V(V)还原后菌体周围出现沉淀,能量散射x射线谱(EDS)结果表明沉淀物中有钒元素存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菌株NC1-2将V(V)还原为V(IV);透射电镜(TEM)结果表明钒在细菌体内被沉淀.综上结果,菌株NC1-2能在细胞内和细胞外还原V(V)并形成不溶性V(IV)沉淀,NIR和NADH参与这一胞内生物转化过程.研究揭示了神户肠杆菌NC1-2还原V(V)的特性及内在机理,并简析其胞内电子传递过程.该菌株在钒污染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Rowell综合征2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2例Rowe更多ll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8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例Rowell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诊断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2例皮损均表现为泛发性靶形皮损,1例双耳冻疮样红斑,1例盘状红斑;皮损组织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均为阴性。2例Aeromedical evacuation患者抗核抗体、抗SSA/Ro抗体均为阳性。2例皮损组织病理表现均有角化过度,表皮轻度增生,可见表皮部分坏死,较多角化不良细胞,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浸润。1例因处于妊娠期住院期间给予泼尼松(25 mg/次,selleck合成1次/d)、羟氯喹(0.2 g/次,2次/d)口服,5 d后终止妊娠,1个月后给予泼尼松(50 mg/次,1次/d)、羟氯喹(0.2 g/次,2次/d)口服,病情稳定后常规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1例患者住院期间给予泼尼松(60 mg/次,1次/d)、羟氯喹(0.2 g/次,2次/d)口服,治疗好转后出院;随访结束时2例患者均病情稳定。结论 Rowell综合征皮损特征为红斑狼疮伴多形性红斑样病变,免疫学指标缺乏特异性,组织病理表现与多形性红斑、红斑狼疮相似,足量糖皮质激素联合羟氯喹治疗效果良好。

小白菊内酯通过LINC00299/miR-590-3p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细胞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小白菊内酯调控LINC00299/微小RNA(miR)-590-3p途径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 用Aβ_(1~42)处理SK-N-SH细胞复制AD细胞模型。CCK-8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力和凋亡率。试剂盒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LINC00299和miR-590-3p表达。采用上述方法观察抑制LINC00299NSC 119875对AD模型细胞损伤的影响。双荧光selleck素酶报告实验验证LINC00299Strongyloides hyperinfection和miR-590-3p靶向关系。结果 Aβ_(1~42)处理后,SK-N-SH细胞活力、miR-590-3p表达量、SOD活性明显降低,凋亡率、LINC00299表达量、MDA含量、LDH释放量明显升高(P<0.05)。小白菊内酯处理后,Aβ_(1~42)诱导的SK-N-SH细胞活力、miR-590-3p表达量、SOD活性明显升高,凋亡率、LINC00299表达量、MDA含量、LDH释放量明显降低(P<0.05)。LINC00299过表达逆转了小白菊内酯对Aβ_(1~42)诱导的SK-N-SH细胞凋亡和氧化损伤的影响。miR-590-3p与LINC00299序列直接结合。结论 小白菊内酯可能通过调控LINC00299/miR-590-3p通路进而保护AD模型细胞损伤。

干式荧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胃泌素-17及胃蛋白酶原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干式荧光免疫分析仪在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中胃泌素-17及胃蛋白酶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Rapamycin小鼠择2020年6月~2021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二院桂林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研究的对象,分别采用干式荧光免疫分析仪(观察组)和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对照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统计检测情况以及两种方式下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相关性等情况。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病理学和诊断结果证明100例中,有41例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率MLN4924研究购买达41%,其中,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对照组)检出37例,干式荧光免疫分析仪检出40例。在干式荧光免疫分析仪检测下,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泌素17和胃蛋白酶原水平明显上升,而未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泌素17和胃蛋白酶原水平下降。观察组干式荧光免疫分析仪检测结果和对照组尿素呼气试验检测结果一致。结论:干式荧光免疫分析仪具有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结果准确、特别适用于批量样本及入户走访现场进行胃泌素-17及胃蛋白酶原检测,进而为临床上诊断幽门螺杆菌与慢off-label medications性萎缩性胃炎提供依据。

尼曼匹克C型蛋白1的同源蛋白NCR-1促进突触发育和介导高胆固醇饮食增加突触的初步研究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基本单位,了解突触的形成机制和功能对于理解神经系统疾病至关重要。胆固醇作为膜的主要结构成分之一和化学信使的前体物质,影响着突触的发育和功能,而神经元中胆固醇如何影响突触发育是研究较少的。秀丽线虫是研究突MK-1775 IC50触发育的模式生物,我们的研究发现,高浓度胆固醇饮食增加秀丽线虫突触的数量。通过相关的分子筛选确定了ncr-1介导了高胆固醇饮食增加突触的作用。NCR-1是NPC1的同源蛋白,NPC1是一个约150k D位于溶酶体膜上的跨膜蛋白,主要功能是将溶酶体内游离胆固醇转运到细胞质内,NPC1功能异常会导致尼曼-匹克C型(Niemann–Pick type C,NPC)疾病,这是一种溶酶体内胆固醇输出障碍造成的神经性疾病。秀丽线虫存在NPC1的两个同源基因ncr-1Site of infection和ncr-2。我们发现,与野生型相比,ncr-1(0)秀丽线虫突触面积变小、荧光强度变暗,而ncr-2(0)秀丽线虫突触面积和荧光强度与野生型Pevonedistat体内实验剂量相当。有意思的是,ncr-1(0);ncr-2(0)双突变体突触的大小和荧光强度也与野生型相当,ncr-1和ncr-2在调节突触发育的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我们用CRSIPR/KI的方法构建了GFP标记内源NCR-1和NCR-2的秀丽线虫株,发现NCR-1和NCR-2表达在不同的组织和细胞中,并且在低胆固醇培养下,NCR-1在头部的表达显著上调,而2个XXX细胞均表达NCR-2的秀丽线虫比例明显升高,提示NCR-1和NCR-2参与胆固醇稳态调控。我们的研究初步揭示了溶酶体胆固醇转运蛋白在突触发育过程中的复杂调控作用。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牛膝-杜仲-桑寄生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平台整合分析牛膝-杜仲-桑寄生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分子机制,为药组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TCMSP平台筛选药组有效成分及靶点,与KOA靶点取交集制作韦恩图,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筛选关键成分和核心基因,对核genetic nurturance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出药组有效成分41种,作用靶点239个;主要有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黄芩素、汉黄芩素、β-胡萝卜素等关键成分;磷酸激酶B1(AKT1)、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3)、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STM2457 molecular weigh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核心基因。关键信号通路有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通路、TNF通路、脂肪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磷酸激酶B(PI3K/Akt)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活性成分与核心基因结合能力较强。结论:牛膝-杜仲-桑寄生药组可以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抗炎selleck、抗氧化、调控细胞凋亡及稳定关节内环境的作用,达到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鸡血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鸡血藤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检索多个数据库筛选出鸡血Rapamycin molecular weight藤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借助Drugbank、TTD、OMIM、Genecard、PharmGkb数据库收集DKD作用靶点,运用Venny 2.1.0获取鸡血藤与DKD的交集靶点基因。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使用Cytoscape软件和CytoNCA插件进行分析筛选出核心靶点。然后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最后,使用AutoDock Tools软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验证活性化合物与核心靶点的结合能力。结果 挖掘出24种鸡Blebbistatin血藤的关键活性成分,DKD靶点12 818个,有48个二者的交集靶点基因。筛选出鸡血藤活性成分3种(芦荟大黄素、木犀草素、甘草查尔酮a),核心靶点基因4种[热休克蛋白90 Alpha家族A级成员1(HSP90AA1)、MYC原癌基因(MYC)、肿瘤蛋Recurrent hepatitis C白p53(TP53)、信号传感器和转录激活剂3(STAT3)]。GO功能共富集498个条目,KEGG通路共富集61个条目。分子对接技术验证了3种活性化合物与其作用的关键靶点具有可靠的亲和力。结论 推测鸡血藤治疗DKD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鸡血藤治疗DKD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健脾理气解毒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健脾理气解毒法在幽门螺杆菌根除中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根除幽门螺杆菌提供理论依据Baf-A1浓度。方法:将2022年1月-2023年1月于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脾胃风湿病科门诊就诊的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铋剂四联组(阿莫西林胶囊1g日2次,克拉霉素胶囊0.5g日2次,枸橼酸铋钾颗粒220mg日2次,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日2次)和中药组(枳实消痞丸,水煎取4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每组各30人,两组疗程均为14天,治疗结束后从症状、幽门螺杆菌根除情况、不良反应、herpes virus infection胃肠道症状改善情况等多方面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中药组的根除率为63.33%,铋剂四联组的根除率为86.67%,铋剂四联组的根除率显著高于中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根除治疗后两组的胃肠道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与根除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除后中药组胃肠道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铋剂四联组(P<0.05);治疗途中中药ABT-199使用方法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铋剂四联组为2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组对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较铋剂四联组低,并且低于80%,为不可接受范围,在临床中不推荐单独用于根除幽门螺杆菌;中药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命质量;在不良反应发生上中药组显著低于铋剂四联组,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患者依从性,有助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IgA肾病患者肾组织的核心基因及免疫微环境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IgA肾病患者肾组Bio-imaging application织的核心基因和免疫细胞浸润特点,探索IgA肾病的发病机制。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GSE104948、GSE104954、GSE37460和GSE35487的基因表达矩阵,运用R语言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利用STRING数据点击此处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并计算核心基因。运用CIBERSORTx数据库分析不同组别的免疫细胞浸润特点。结果:共获得218个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出22个核心基因,如C1QA、C1QB、CD48、CD53、CSF1R等。与正常组相比,IgA肾病患者肾组织中初始B细胞、记忆CD~+_4T细胞、树突状细胞、活化肥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水平降低;M0型巨噬细胞、M1型巨噬细胞和MVorinostat NMR2型巨噬细胞、NK细胞、单核细胞、静息肥大细胞水平增高。结论:IgA肾病肾组织免疫细胞以巨噬细胞浸润为主要特点,其核心基因主要与炎性反应和免疫调节紊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