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究黄芪多糖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大鼠的干预效果及其对白细胞介素-6 (IL-6)/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选取43只SPFNucleic Acid Analysis级Wistar雄性大鼠,10只作为空白组,其余33只建立肺炎支原体感染模型,最终有30只建模成功,并分为模型组、药物对照组、黄芪多糖组各10只,药物对照组、黄芪多糖组分别进行孟鲁司特钠、黄芪多糖干预,空白组、模型组进行0.9%氯化钠溶液干预,7 d后光镜下观察大鼠病理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炎性因子、氧化应激反应指标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L-6、STAT3 mRNA表达量,免疫印迹法(WB)检测IL-6/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药物对照组、黄芪多糖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丙二醛(MDA)水平、IL-6、STAT3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上升,白细胞介素-10(IL-10)、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药物对照组、黄芪多糖组TNF-α、C RP、MDA、IL-6、STAT3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IL-10、GSH-Px、SOD水平上升(P<0.05),但黄芪多糖组TNF-α、CRP、MDA水平、IL-6、STAT3 mRNPLX-4720小鼠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药物对照组,IL-10、GSH-Px、SOD水平低于药物对照组(P<0.05)。结论 selleck肺炎支原体感染大鼠经黄芪多糖干预后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减轻,感染症状缓解,其机制可能与IL-6/STAT3信号通路得到抑制有关。
晚发型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及诊治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SLE是好发于育龄期女性的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绝经期后或50岁之后起病的被称为晚发型系统性红斑狼疮,随着诊断水平和临床认识的提高,LSLE在临床上逐渐增多,由于这类患者已处育龄期之外,且可能合并基础疾病,因此,其临床特点及转归可能与中青年型系统性红斑狼疮存在显著差异,认识这些差异无疑有助于针对LSLE患者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手段,减少因治疗不足或治疗过度给患者带来的医疗损伤。方法:对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自2017年9月至2022年6月初诊初治的170例确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研究。其中51例(30%)是LSLE、119例(70%)为ASLE。分别收购买PF-03084014集两组患者一般性资料如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合并的基础疾病、各项体液检验指标、临床表现、治疗使用药物;使用SLEDAI-2000、Probiotic characteristicsBILAG-200评价所有患者的活动程度和脏器损害。通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二组对比分析。结果:LSLE组确诊时平均年龄为(59±7)岁,女:男=9.2:1,相比于ASLE组,LSLE组发病至确诊时间更长(3月vs 1月,P=0.001),确诊SLE时LSLE伴有一种及以上基础疾病的患者更多(P<0.001),最常见的合并症是高血压。临床表现中,LSLE组更少出现发热(P=0.037)、皮疹(P<0.001)及光过敏症状(P<0.001)。LSLE组合并干燥综合征多见(P<0.001)。实验室检查中,LSLE组较ASLE组更容易出现白细胞减少(P=0.01)、铁蛋白增高(P=0.031)、低补体血症少(P=0.002)、谷氨酰转移酶增高(P=0.011)、胱抑素-C增高(P=0.006);自身抗体方面,LSLE组抗ds-DNA抗体阳性率降低(P=0.018)、抗sm抗体阳性率降低(P=0.03)、而抗β2-糖蛋白1抗体阳性率则显著增高(P=0.014)。LSLE组SLEDAI-2000(P=0.024)及BILAG-2004(P<0.001)评分均显著低于ASLE组。LSLE组完成疾病活动评估后糖皮质激素最大平均使用剂量(P=0.001)及平均糖皮质激素使用比例(mg·kg~(获悉更多-1)·d~(-1))(P=0.02)更低,免疫抑制剂使用率更低(P=0.004)、所使用的免疫抑制剂种类更少(P=0.001)。霉酚酸酯(P=0.017)、环磷酰胺(P=0.002)、甲氨蝶呤(P=0.022)使用率均显著低于ASLE组。结论:相较于ASLE,LSLE典型临床表现如皮疹、光敏感不显著,起病至确诊时间较长,容易合并干燥综合征,SLE疾病活动程度和内脏损害相对较低,回顾性发现所使用的糖皮质激素剂量较低及免疫抑制剂种类较少。
藤黄健骨胶囊通过SIRT1/PGC-1α/Nrf2信号通路抑制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成骨细胞凋亡
藤黄健骨胶囊可以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鼠的骨密度来改善其骨微结构损害,但具体机制尚未阐明。本文主要研究藤黄健骨胶囊抑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成骨细胞凋亡与SIRT1/PGC-1α/Nrf2信号通路的关系,旨在探讨藤黄健骨胶囊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采用去卵巢法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分别给予藤黄健骨胶囊(0.09、0.18、0.36 g/kg)灌胃,连续干预8周后进行指标检测。采用TUNEL染色观察股骨组织凋亡情况,结果发现,藤黄健骨胶囊各剂量组股骨组织凋JNJ-42756493亡阳性细胞和凋亡率均减少(P<0.01)。采用双重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股骨组织成骨细胞中SIRT1、PGC-1α和Nrf2翻译水平表达情况,结果发现,藤黄健骨胶囊中、高剂量组成骨细胞PGC-1α表达荧光面积明显升高,各剂量组成骨细胞SIRT1和Nrf2表达荧光面积也明显升高(P<0.01)selleck产品。q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股骨组织SIRT1、PGC-1α、Nrf2、Runx2、Bcl-2、Caspase-3和Caspase-9的mRNA表达水平和翻译水平变化,结果显示,藤黄健骨胶囊中、高剂量组股骨组织Runx2 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Nrf2蛋白质水平均明显升高,各剂量组股骨组织SIRT1、PGC-1α、Bcl-2 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Nrf2 mRNA水平也均明显升高,而其各剂量组股骨组织Caspase-3、Caspase-9 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均则明显降低(P<0.01Medicina perioperatoria)。综上,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藤黄健骨胶囊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鼠成骨细胞凋亡的抑制与SIRT1/PGC-1α/Nrf2信号通路有关,SIRT1可能是调控成骨细胞凋亡的重要靶点。
基于手绘笔迹分析的帕金森病早期辅助诊断技术研究
分析患者手绘笔迹是一种重要的帕金森病辅助诊疗手段,可用于帕金森病患者早期的自诊断。目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书写障碍识别方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算法存在局限性,大部分研究采用固定的临摹模板,干扰受试者的绘制行为;辅助设备仅配备于专业的研究机构,不适用于普通的居家患者;识别任务单一,难以实现多种疾病的区分。为了使帕金森病的诊断更加便捷、准确和实用,本文致力于开发一种无需临摹模板的手绘图的辅助诊断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提出了基于手绘图像和改进型螺旋线展开算法的辅助诊断方案。受试者只需绘制简单的阿基米德螺旋线图案即可完成数据采集。另外,针对传统螺旋线特征识别的算法局限,本文提出了针对帕金森患者手绘螺旋线中震颤特征的识别算法。通过基于中心点的极坐标展开算法及结合注意力机制的CNN-LSTM改进型网络,本文实现了患者组和对照组的自动分类。其次,本文设计了基于注意力机制、连续卷积层和空间金字塔池化(SPP)的系列分类模型。针对阿基米德螺旋线图像样本中的震颤、形状和匝间距等多种特征,模型对手绘图进行了全局和局部识别。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神经网selleck激酶抑制剂络能够有效地识别帕金森病的相关手绘特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泛化性能。最后,本文提出了应用于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和健康正常人的多类别自动识别辅助诊断方案。本文的识别模型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应用于多种分类任务当中。根据特征识别和可视化结果,本文对阿基米德螺旋线进行了分区域研究,从自immunosensing methods动识别的角度进一步证实和丰富了当前病理学研究的结论。本文提出了基于改进型的识别模型和离线手绘图的帕金森病自动识别方案,在临床环境中建立了手绘图数据集。本文通过震颤特征分析、全局和分区域的特征识别对数据集进行了细化的病理学分析;通过准确率评估、模型比较和泛化能力测试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从成本、侵入性和可靠性等IDN-6556生产商角度出发,本文的研究都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
基于IE180蛋白研究白藜芦醇抗伪狂犬病毒的分子机制及其对感染小鼠所致脑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
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是α-疱疹病毒亚科的成员,其基因组转录按照严格的级联调控方式进行,即立即早期基因最先转录,随后早期基因和晚期基因依次转录。PRV只有一个立即早期基因即IE180基因,当病毒感染后IE180基因是第一个被转录、翻译的基因,IE180蛋白能够激活下游基因的转录,因此是病毒复所必需的,也成为研究抗PRV药物的重要靶点。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是一种天然存在的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具有抗病毒、抗炎和神经保护等药理活性。前期研究发现了白藜芦醇主要抑制了PRV早期复制阶段。基于此,本研究一方面从PRV IE180基因的转录水平、蛋白表达水平以及蛋白转录激活功能研究了白藜芦醇抗PRV作用,同时结合分子对接技术模拟白藜芦醇与PRV IE180蛋白结合,获得互相结合的氨基酸位点并进行验证,从直接抑制病毒的角度揭示了白藜芦醇抗病毒机制,为寻找抗PRV靶点药物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鉴于PRV是一种高度嗜神经病毒,感染后可造成神经系统的炎症。因此,本研究通过建立PRV感染小鼠模型,评价白藜芦醇对其疗效以及对脑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从调节机体的角度揭示白藜芦醇间接抗病毒作用及其机制,为白藜芦醇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白藜芦醇对PRV立即早期基因、早期基因及相关基因mRNGSK126使用方法A表达水平的影响PRV基因组转录按照严格的级联调控方式进行,即立即早期基因IE180最先转录,随后早期基因和晚期基因依次转录,IE180蛋白是激活下游基因的转录所必需的。因此本研究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白藜芦醇对PRV立即早期基因(IE180)、早期基因(EP0、US1和UL54)和病毒复制所必需基因(UL5、UL8、UL9、UL29、UL30、UL42和UL52)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在PRV感染后,白藜芦醇对立即早期基因IE180的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2)在PRV感染后,白藜芦醇抑制了早期基因和病毒复制所必需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论:白藜芦醇对PRV IE180基因的转录无影响,可通过抑制PRV早期基因和病毒复制所必需基因的转录,使得病毒的复制受阻。这提示了白藜芦醇可能是通过影响PRV IE180蛋白的表达,从而使得下游基因转录受阻,进而抑制病毒的复制。2.白藜芦醇对PRV IE180蛋白表达及细胞内定位的影响PRV IE180基因的成功转录并翻译成蛋白质对PRV复制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以PRV DNA为模板扩增出IE180基因片段,构建了p IE180重组质粒。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在PRV感染和过表达p IE180重组质粒这两种情况下,白藜芦醇对PRV IE180蛋白表达的影响,并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方法观察白藜芦醇对PRV感染后PRV IE180蛋白在细胞内定位的影响。结果:(1)经过测序比对成功地构建了p IE180重组质粒。(2)在PRV感染后,白藜芦醇分别作用4 h、6 h和8 h,发现对PRV IE180蛋白表达无显著影响;另外,在过表达p IE180重组质粒情况下,白藜芦醇分别作用4 h、6 h和8 h,也发现对PRV IE180蛋白过表达无显著影响。(3)PRV感染后,白藜芦醇抑制了PRV IE180蛋白在细胞核中的分布。结论:白藜芦醇对PRV IE180蛋白的表达无影响,可降低了IE180蛋白在细胞核的分布,提示了白藜芦醇抑制PRV的复制可能是通过影响IE180蛋白的转录激活功能来实现的。3.白藜芦醇对PRV IE180蛋白转录激活功能的影响PRV IE180基因在病毒感染细胞之后能够迅速大量地转录并翻译成蛋白质,其具有激活下游早期基因和晚期基因转录的功能。因此,本研究以PRV DNA为模板扩增出早期基因(TK)启动子序列,构建p GL3-TK重组质粒,随后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和RT-PCR方法检测了白藜芦醇对PRV IE180蛋白转录激活功能的影响。结果:(1)经过测序对比成功地构建了p GL3-TK重组质粒。(2)共同转染p IE180和p GL3-TK重组质粒,且以p RL-TK质粒作为内参对照,结果发现PRV IE180蛋白能够激活早期基因启动子,而白藜芦醇处理后,PRV IE180蛋白激活早期基因启动子的能力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3)转染p IE180重组质粒,促进早期基因mRNA表达,而白藜芦醇处理后抑制早期基因mRNA表达。结论:白藜芦醇通过抑制PRV IE180蛋白转录激活功能,使其激活早期基因启动子的活性降低,导致早期基因转录无法进行,最终抑制了病毒的复制。4.白藜芦醇与PRV IE180蛋白分子对接以及结合位点的突变验证为了寻找白藜芦醇抗PRV作用的靶点,本研究首先对PRV IE180蛋白进行结构分析,随后采用Discovery Studio 2016软件模拟白藜芦醇与PRV IE180蛋白分子对接获得结合位点,并通过定点突变、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和RT-PCR的方法验证白藜芦醇与PRV IE180蛋白的结合位点。结果:(1)PRV IE180蛋白结构主要由无规则卷曲的集群组成,其结构与单纯疱疹病毒的转录因子ICP4相似,且经过同源建模获得稳定的PRV IE180蛋白模型,并适用于分子对接。(2)经过分子对接技术获得白藜芦醇与PRV IE180蛋白的结合位点,分别是第601位的苏氨酸(Thr)、第603位的丝氨酸(Ser)和第606位的脯氨酸(Pro)。(3)将上述三个结合位点分别进行点突变为丙氨酸(Ala),经测序比对均突变成功,并分别命名为p IE180~(Thr601Ala)、p IE180~(Ser603Ala)和p IE180~(Pro606Ala)重组质粒。(4)分别将p IE180、p IE180~(Thr601Ala)/p IE180~(Ser603Ala)/p IE180~(Pro606Ala)重组质粒与p G3L-TK重组质粒共同转染,p RL-TK质粒为内参对照,结果发现p IE180~(Thr601Ala)/p IE180~(Ser603Ala)/p IE180~(Pro606Ala)重组质粒能够激活早期基因启动子,且白藜芦醇处理后依然能激活早期基因启动子。此外,转染p IE180~(Thr601Ala)/p IE180~(Ser603Ala)/p IE180~(Pro606Ala)重组质粒后,白藜芦醇对早期基因mRNA表达水平无影响。结论:白藜芦醇抗PRINCB28060临床试验V作用靶点是PRV IE80蛋白的第601位苏氨酸(Thr),第603位丝氨酸(Ser)和第606位脯氨酸(Pro),与这三个氨基酸结合后PRV IE180蛋白转录激活功能受到抑制,从而阻断其激活下游早期基因转录,导致病毒的复制无法进行,最终达到抗病毒作用。5.白藜芦醇对小鼠早期感染PRV的效果评价体外研究表明白藜芦醇抑制了PRV IE180蛋白转录激活功能,使得下游基因的转录受阻,从而阻断病毒的复制。接下来,采用滴鼻的方式建立PRV感染小鼠模型,通过病毒载量、病毒重新激活分析、病毒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以及免疫组化等实验系统地评价了白藜芦醇抗PRV感染的效果。结果:(1)PRV以80μL 1×10~6TCID_(50)的剂量感染小鼠24 h,白藜芦醇对小鼠的体重及脏器系数均无显著影响。(2)PRV感染后,白藜芦醇降低了脑组织和脊髓中的病毒载量。(3)PRV感染后,存留于脑组织、脊髓和三叉神经的病毒能够重新感染PK-15细胞,而白藜芦醇处理的小鼠,其离体脑组织、脊髓和三叉神经感染PK-15细胞的能力降低。(4)PRV感染后,白藜芦醇对立即早期基因IE180的mRNA表达水平无影响,可抑制了早期基因的mRNA表达。(5)PRV感染后,白藜芦醇减少了PRV在脑组织中的分布。结论:白藜芦醇具有良好的抗PRV效果,其主要通过降低了脑组织和脊髓中病毒载量,阻断了病毒的重新激活能力,抑制早期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减少了PRV在脑组织分布,从而发挥抗PRV作用。6.白藜芦醇对PRV感染小鼠所致脑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PRV是一种高度嗜神经病毒,感染后可引发脑组织炎症,因此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HE/Nissl/TUNEL染色、RT-PCR以及ELISA等方法检测了白藜芦醇对PRV感染小鼠脑组织损伤的影响。结果:(1)PRV感染后,白藜芦醇降低了脑组织中伊文思蓝的含量,且抑制了MMP-2、MMP-9的表达,促进了ZO-1的表达。(2)白藜芦醇缓解了由PRV感染引起的脑组织损伤病理变化,尼氏小体形态和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神经元凋亡也减少。(3)PRV感染后,白藜芦醇降低了促炎因子(IL-6、TNF-α)和趋化因子(CCL3、MCP-1和CXCL10)的分泌;促进了抗炎因子(IL-4和IL-10)和神经营养因子(TGF-β和GNDF)的释放。结论:白藜芦醇对PRV感染所致脑组织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主要是通过下调MMP-2和MMP-9的表达,上调ZO-1的表达,从而改善了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同时改善了脑组织的病理损伤,并调节机体促进抗炎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的释放,抑制促炎因子和趋化因子分泌,缓解了PRV感染引发的脑组织损伤,发挥了抗PRV作用。7.白藜芦醇对PRV感染原代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影响小胶质细胞是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固有免疫细胞,其对中枢神经系统内稳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首先分离获得原代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通过CCK-8、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ELISA等方法检测了白藜芦醇对PRV感染的原代小胶质细胞及神经元的影响。结果:(1)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方法证实成功地获得了原代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2)白藜芦醇浓度小于30μg/m L时对原代小胶质细胞存活率无显著影响。(3)PRV感染原代小胶质细胞后,白藜芦醇促进原代小胶质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化,并使其分泌抗炎因子。(4)采用Transwell小室建立原代小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同培养体系,PRV感染原代小胶质细胞后,发现白藜芦醇能够抑制神经元的凋亡,并且下调了神经元培养液中促炎因子的含量,上调了抗炎因子的含量。结论:白藜芦醇能够调节原代小胶质细胞的极化,使其由M1型转向M2型,并发挥其抗炎以及神经保护作用,减少了对神经元的损伤,从而缓解了PRV感染造成Adherencia a la medicación的脑组织炎症。综上所述,白藜芦醇对PRV感染具有良好的抗病毒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作用于病毒,白藜芦醇不影响PRV IE180基因的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可抑制了其转录激活功能,使其无法激活下游早期基因的转录。进一步研究发现白藜芦醇与PRV IE180蛋白的氨基酸(Thr601、Ser603和Pro606)结合,使得PRV IE180蛋白在细胞核内转录激活功能受到抑制而阻断了下游基因的转录,导致病毒的复制无法进行,最终达到抗病毒效果。二是间接作用于机体,首先白藜芦醇能够降低PRV感染小鼠脑组织和脊髓中病毒载量,减少PRV在脑组织分布;其次白藜芦醇能够抑制MMP-2、MMP-9的表达,促进ZO-1的表达,改善了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并调节机体促进抗炎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的释放,抑制促炎因子和趋化因子分泌,发挥抗炎作用,缓解了脑组织的病理损伤,最后在细胞水平上白藜芦醇通过调控脑组织中小胶质细胞的表型,使其由M1型向M2型转化,最后由M2型小胶质细胞发挥其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从而缓解了由PRV感染引起的神经炎症反应,进而达到抗病毒保护脑组织的作用。
活肾通络方联合依那普利对慢性肾脏病患者纤维化标志物、人附睾蛋白4水平的影响
目的:研究活肾通络方联合依那普Biofuel production利对2~4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肾功能、纤维化标志物、人附睾蛋白4(HE4)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78例2~4期CK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予依那普利,观察组予活肾通络方联合依那普利。两组治疗12周。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疗效、主症和次症积分、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层粘连蛋白(LN)、尿素(UR)、肌酐清除率(Ccr)、血肌酐(Scr)、β_2-微球蛋白(β_2-MG)、HE4、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中医症候积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的74.36%(P<0.05);两组治疗前主症和次症积分、HA、PC-Ⅲ、C-Ⅳ、LN、UR、Ccr、Scr、β_2-MG、HE4、hs-CRP、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症、次症积分、HA、PC-Ⅲ、C-Ⅳ、LN、UR、Scr、β_2-MG、HE4、hsLGX818体外-CRP、IL-6水平下降,Ccr水平增加,观察组主症、次症积分、HA、PC-Ⅲ、C-Ⅳ、LN、UR、Scr、β_2-MG、HE4水平低于对照组,Cc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肾通络方联合依那普利可显著延缓2~4期CKMDV3100生产商D患者肾纤维化进程,保护肾功能,降低HE4水平。
辩证行为治疗多家庭团体技能训练模式在青少年情绪障碍中的应用
目的 初步探讨辩证行为治疗的多家庭团体技能训练模式在青少年情绪障碍中的应用。方法 抽取2020年3—1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就诊的8例情绪障碍青少年的家庭,组成由青少年及其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家庭团体,进行为期19周的辩证行为治疗团体技能训练。干预前后分别采用儿童焦虑情绪筛查量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等进行评selleck合成估。结果 4名青少年及其家长完成了为期19周的团体技能训练以及各项评估。与干预前相比较,干预结束时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总分边缘显HDAC抑制剂著降低(0.05
Immune Tolerance作联盟因子平均分高于3分,说明工作联盟状况较好,技能训练出席率为93.3%。结论 辩证行为治疗能使情绪障碍青少年的情绪和应对方式有较明显的提升;团体模式具备良好的可行性和可接受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米糠油提取物对泌乳母猪氧化应激状态、繁殖性能和粪便菌群组成的影响
为了了解米糠油提取物对泌乳母猪氧化应激状态、繁殖性能和粪便菌群组成的影响,试验将28头配种时间相近、健康的2~6胎次二元母猪(长白×大白)分为两组,每组14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从产前1周至产后3周在基础日粮中每天添加米糠油提取物500 mg,记录并统计母猪分娩产程、初生活仔数、仔猪初生平均重、仔猪初生窝重、断奶仔猪数和仔猪21日龄断奶窝重及产后1周仔猪存活率,收集母猪分娩当天粪便用于16S rDNA微生物组学分析,采集母CHIR-99021猪产后1周血液用于PF-07321332浓度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浓度。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母猪产程显著缩短(P<0.05),断奶仔猪数显著增加(P<0.05),初生活仔数、仔猪初生平均重、仔猪初生窝重、仔猪21日龄断奶窝增重和产后1周仔猪存活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中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CAT活性极显著提高(P<0.01),MDA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母猪分娩当天粪便中广古菌门、纤维杆菌门、甲烷短杆菌属和瘤胃球菌科_UCG-002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乳酸杆菌属相对丰度极显著提高(P<0.0Autoimmune disease in pregnancy1)。说明米糠油提取物能够降低泌乳母猪氧化应激程度,提高抗氧化能力,缩短母猪产程,改变泌乳母猪粪便菌群组成,但对母猪繁殖性能没有显著影响。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黄斑区血流灌注状态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观察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患者黄斑区血流灌注状态,分析其与视野缺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20年1月—2021年2月就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NTG患者70例(70只眼)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同医院就诊的同年龄段的健康志愿者49例(49只眼)作为对照组。采集受试者黄斑区视网膜浅层血管线性密度(MSRVLD)、黄斑区视网膜浅层血管灌注密度(MSRP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及观察组患者的视野平均缺损(MD),并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MSRVLD:观察组黄斑区下方及鼻侧较对照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下方)=4.041,P=0.000;t_(鼻侧)=2.945,P=0.004)。(2)MSRPD:观察组黄斑区下方及鼻侧较FUT-175溶解度对照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下方)=3.291,P=0.001;t_(鼻侧)PLX5622作用=2.924,P=0.004)。(3)黄斑中心凹FAZ:观察组黄斑中心凹FAZ面积为(0.21±0.13) mm~2,对照组为(0.23±0.17) mm~rhizosphere microbiome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相关性分析:观察组MD与MSRVLD、MSRPD呈正相关(r_(MSRVLD)=0.387,r_(MSRPD)=0.402,均P=0.001)。结论 NTG患者黄斑区存在血流灌注不足,且与MD相关。
非洲猪瘟病毒MGF110-5L-6L和MGF110-9L蛋白诱导宿主细胞翻译阻滞及应激颗粒形成的作用机制研究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引发的一种猪烈性传染病。常表现为发热、厌食、精神沉郁等临床症状,感染4~15天病死率接近100%。ASF始发于1921年的肯尼亚,并在非洲大陆流行,之后向欧洲、美洲蔓延;2018年传入我国东北地区,并迅速蔓延全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危害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鉴于ASFV复杂的生物学特性,且对其毒力相关基因、复制致病及免疫逃逸/耐受机制等知之甚少,严重制约了安全有效疫苗和药物的研发进度。ASFV作为一种病毒,属于专性细胞内寄生物,缺乏完整的生命系统,必须通过“劫持”宿主翻译系统为病毒蛋白合成服务。其中翻译起始因子e IF2α作为翻译调控的核心节点,控制细胞应激反应和翻译重编程走向,对病毒毒力、嗜性、致病性及免疫逃逸等具有重要影响,e IF2α磷酸化调控无疑是病毒与宿主细胞竞争翻译资源的重要阵地之一。然而,关于ASFV编码蛋白与e IF2α磷酸化作用关系的认知极度匮乏。聚焦这一科学问题,本研究主要从selleck RP56976以下方面展开:1、ASFV isolate China/2018/Anhui XCGQ株编码蛋白调控e IF2α磷酸化的筛选本研究前期利用ATF4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对ASFV isolate China/2018/Anhui XCGQ株编码蛋白进行筛选,发现有39个能够显著上调e IF2α磷酸化,22个能够显著下调e IF2α磷酸化。筛选发现MGF110家族成员上调e IF2α磷酸化水平的功能最为显著,其中MGF110-5L-6L和MGF110-9L具有更为显著的调控作用。2、ASFV MGF110-5L-6L蛋白诱导宿主细胞翻译阻滞和应激颗粒形成的作用机制选取猪肺泡巨噬细胞3D4/21和猪肾细胞PK-15作为研究用细胞系,利用质粒转染和特异性化学药物处理等方法,结合免疫印迹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检测技术,验证了MGF110-5L-6L蛋白与e IF2α磷酸化及其下游翻译效应之间的功能关系。随后,通过生物信息学网站预测、亚细胞定位和功能分析等SCH772984作用,研究了MGF110-5L-6L蛋白与诱导细胞应激之间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MGF110-5L-6L能够显著激活e IF2α通路,引起细胞内e IF2α磷酸化水平及激活转录因子ATF4表达量升高,诱导综合应激反应的发生;还可诱导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和未折叠蛋白反应,并通过活化PERK和PKR激酶来诱发e IF2α的磷酸化,进而导致细胞蛋白翻译阻滞和应激颗粒形成。进一步证实,MGF110-5L-6L蛋白含有两个高度保守的半胱氨酸基序,且主要定位于内质网,少量分布于高尔基体、线粒体和溶酶体,还可诱导高尔基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的亚细胞定位及形态出现显著改变,提示其可能通过影响内质网腔中氧化还原稳态、蛋白分泌途径或相关膜性细胞器发生等创造应激条件。3、ASFV MGF110-9L蛋白诱导宿主细胞翻译阻滞和应激颗粒形成的作用机制在筛选结果中MGF110-9L蛋白激活e IF2α磷酸化及其下游通路较为显著,且其参与调控宿主翻译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通过生物信息学网站预测、亚细胞定位和功能分析表明MGF110-9L蛋白包含一个高度保守的半胱氨酸基序,且主要定位于内质网,少量分布于高尔基体、线粒体、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体中,与MGF110-5L-6L蛋白相似。本研究发现,MGF110-9L能够诱导e IF2α磷酸化及其下游ATF4、CHOP蛋白表达量的显著升高,诱导综合应激反应的发生;还可诱导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通过PERK、IRE1和ATF6三条分支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由PERK和PKR激酶激活引起e IF2α磷酸化,导致细胞翻译阻滞和应激颗粒的形成。本研究首次报道了ASFV早期蛋白MGF110-5L-6L、MGF110-9L的结构、亚细胞定位及其潜在功能特征,揭示了MGF110-5L-6L、MGF110-9L蛋白与e IF2α磷酸化和宿主细胞蛋白翻译系统之间的功能关系,Drinking water microbiome为进一步阐明病毒的复制翻译机制,深入认识ASFV的病原生物学与致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