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动力学疗法(PDT)和化学动力学疗法(CDT)等活性氧(ROS)介导的癌症协同疗法能够对癌细胞进行有效地杀伤,近年来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表面结构和良好的药物负载能力,为癌症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途径,已经成为提高ROS介导的癌症协同疗法的关键材料。碳点(CDs)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因其良好的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以及易于制备和修饰等优点,不仅能够提高药物的负载能力,还可以实现特定肿瘤部位的intravaginal microbiota药物释放,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因此,本文将蛋白药物BSA-Cys-DOX与CDs相结合,制备了一种具有p H/GSH双响应、荧光/核磁双模成像的新型纳米诊疗剂Mn@CDs-BCD用于肿瘤化学动力学/光动力/化疗协同治疗。本文以光敏剂卟啉为碳源,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了一种锰掺杂的新型碳点(Mn@CDs)。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载体,通过化学键连接谷胱甘肽(GSH)响应性小分子胱氨(Cys)和化疗药物阿霉素(DOX),制备了蛋白药物BSA-Cys-DOX。最后,将Mn@CDs与BSA-Cys-DOX通过静电相互作用组装成多功能纳米诊疗剂Mn@CDs-BCD。透射电镜(TEM)结果表明Mn@CDs和Mn@CDs-BCD的粒径分别为5.0±0.7 nm和100.0±12.6 nm,且具有良好的分散性。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确定了DOX的成功偶连及载药率(52.3±3.6%)。荧光光谱selleck NMR表明在510 nm激发下,Mn@CDs-BCD发出强烈的红色荧光(645 nm)。此外,由于顺磁性Mn~(2+)的掺杂,使制备的Mn@CDs-BCD显示出优异的纵向驰豫率(r_1=4.07 m M~(-1)s~(-1)),为肿瘤部位的核磁成像提供了可能。通过体外实验探索了Mn@CDs-BCD的肿瘤微环境(TME)响应特性。药物释放实验结果表明,在p H=5.5和10 m M GSH条件下,24 h后药物释放率达81.6%。溶解氧实验表明,在5%H_2O_2条件下,Mn@CDs-BCD可以有效的提高溶液中氧气含量水平(9 mg m L~(-1))。体外实验表明,3-MAMn@CDs-BCD可以通过类Fenton反应分解H_2O_2生成·OH和O_2,同时Mn@CDs-BCD在光照条件下可以有效的产生~1O_2,通过多种生成ROS的途径达到协同治疗的目的,从而增强肿瘤的治疗效果。通过细胞实验研究了纳米诊疗剂Mn@CDs-BCD的细胞摄取、细胞毒性以及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在与4T1细胞共同孵育4h后,可以观察到细胞内有明亮的红色荧光,表明Mn@CDs-BCD可以快速有效的被细胞摄取。细胞毒性实验表明Mn@CDs-BCD实验组在无光照条件下,对正常L929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性,细胞存活率在93%以上;而在光照条件下,可以对4T1癌细胞进行有效的杀伤,细胞存活率仅为36%。此外,使用DCFH-DA探针对细胞内ROS水平进行了研究,在635 nm光照条件下,观察到与Mn@CDs-BCD孵育的4T1细胞发出了强烈的绿色荧光,表明Mn@CDs-BCD可以有效的产生ROS,从而杀伤肿瘤细胞。综上所述,纳米诊疗剂Mn@CDs-BCD具有良好的化学动力学/光动力/化疗协同治疗效果,同时具有荧光成像和MR成像的潜力,为研究新型纳米诊疗剂并实现肿瘤诊疗一体化提供了思路。
汉族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布特征
目的 研究汉族脑梗死患者人群中阿司匹林抵抗相关基因重要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的分布频率,并将其分布与在其他人群中的分布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475例汉族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技术检测GPⅢa PLA2 (rs5918)、PEAR1 (rs12041331)和PTGS1 (rs10306114) 3个位点的基因型,统计分析相关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并与相关数据库收录的其他人群进行比较。结果 在汉族脑梗死患者人群中GPⅢa PLA2 (rs5918)位点上存在2种基因型,为TT(98.74%)和TC(1.26%),其中T、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9.37%、0.63%;PTGS1 (rs10306114)位点上仅存在1种基因型,即AA(100%);PEAR1 (rs12041331)位点上GGLorlatinib作用、GA、AA 3种基因型均存在,分别占42.32%、43.79%、13.89%。结论RP56976溶解度 在汉族脑梗死患者人群中,阿司匹林抵抗相关的GPⅢa PLA2(the oncology genome atlas projectrs5918)和PTGS1(rs10306114)位点上突变情况极少,均以野生型纯合子为主,而PEAR1 (rs12041331)位点上突变多见。
基于极限梯度提升算法的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鉴别诊断
目的 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模型,辅助临床医生进行穿刺术决策。方法 利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09年至2018年的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住院患者基本信息、既往史、临床信息等数据,分别利用LPediatric Critical Care Medicineogselleckchemistic回归和极限梯度(XGBoost)方法构建鉴别诊断模型,并利用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AUC值和JNJ-42756493ROC曲线评估模型效果。结果 Logistic回归和XGBoost方法构建的模型性能与单因素tPSA(P<0.001)、fPSA(P<0.001)、f/tPSA(P<0.001)分析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利用前列腺体积、f/tPSA、tPSA、fPSA、尿白细胞、无机磷等15个重要变量构建XGBoost模型,得到测试集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AUC值分别为0.835、0.815、0.826、0.903。结论 多因素XGBoost模型较单因素(f/tPSA、tPSA、fPSA)预测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更优,具有更好的鉴别诊断能力,且对tPSA为4~10ng/mL的患者也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SMOC2的表达与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 探讨SMOC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s, PTC)中的表达及其与CK19、Galectin-3、Mselleck AdezmapimodC和BRAF V600E联合辅助诊断的效能。方法 采用生物信息技术学Z-IETD-FMK分析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及The Cancer Genome Atlas数据库中SMOC2在PTC和良性甲状腺组织中的mRNA表达量差异;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75例PTC和45例甲状腺乳头状增生(papillary thyroid hyperplasia, PTH)石蜡切片中SMOC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联合CK19、Galectin-3、MC和BRAF V600E进行辅助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SMOC2在PTC组织中的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良性甲状腺组织(P<0.05),且SMOC2对PTC诊断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910(P<0.00Pulmonary bioreaction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MOC2在PTC中的表达显著低于PTH组织(P<0.001),且SMOC2对PTC诊断预测的AUC为0.898(P<0.001)。SMOC2与CK19、Galectin-3、MC和BRAF V600E五者联合辅助诊断PTC时的AUC为1.000(P<0.001),其余标志物相互组合时AUC值均低于1.000。结论 SMOC2在PTC中的表达明显降低,可作为PTC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标志物,与CK19、Galectin-3、MC和BRAF V600E五者联合辅助诊断PTC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治疗阿司匹林抵抗疗效的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
目的:基于贝叶斯模型的网状Meta分析(NMA),比较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治疗阿司匹林抵抗(AR)的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知网、PubMed等7个中英Medical cannabinoids (MC)文数据库从建库起至2022年3月有关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治疗AR的随机对照试验(RCT)。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语言(4.1.2)中的GeMTC包进行贝叶斯模型的NMA。结果:共纳入24项RCT研究,包括1913例患者,涉及5种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分别为复方丹参滴丸、通心络胶囊、血府逐瘀胶囊、银杏叶片和三七通舒胶囊。NMA结果显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西药治疗在降低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二膦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和缺血事件发生率方面效果均最优,并且不增加出血风险;血府此网站逐瘀胶囊在降低出血事件发生率方面表现最优。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这5种中成药均可Angiogenesis抑制剂提高AR治疗的临床疗效,其中以复方丹参滴丸综合疗效最优。该研究尚存一定局限性,期待更多高质量的RCT研究予以验证。
沙蚕运动饮料的制备及其对小鼠运动耐力的影响
以双齿围沙蚕小分子酶解产物(小于5 kDa)作为原料研制沙蚕运动饮料。通过考察不同辅料、不同含量的沙蚕小分子酶解产物、不同的灭菌方式对饮料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的影响并结合感官评价确定沙蚕运动饮料的最佳配方,并探究沙蚕运动饮料的抗疲劳功效。实验结果表明沙蚕运动饮料的最佳配方为:沙蚕小分子酶解产物(小于5 kDa)含量40%、白砂糖量5%、罗汉果多糖Community infection量0.02%、柠檬汁量1.2%、磷酸二氢钾量0.05%、磷酸二氢钠量0.1%、NaCl量0.05%,其(质量浓度为2.25 mg/mL)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94.1%,IC_(50)值为0.8 mg/mL;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高剂量沙蚕运动饮料可显著(P<0.01)延长小鼠的负重游泳时间,低、中、高剂量沙蚕运动饮料均能显著提高小鼠肝糖原的含量(P<0.01)并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清尿素氮含量(P<0.01),同时低剂量沙蚕运动饮料能显著降低小鼠血乳酸的含量(P<BI 10773研究购买0.MDV310001),具有显著的抗疲劳功效。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伴肾损伤中铁死亡亚型和免疫特征的综合分析
目的 探究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Media multitaskingasmic antibodies, 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 AAV)伴肾损伤中铁死亡亚型及在免疫微环境的作用,为开发新的免疫治疗提供基础。方法 从GEO数据库下载关于AAV的肾脏数据集。基于差异表达的结果上,共识聚类算法用于铁死亡亚型的鉴定。采用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和基因集变异分析算法来评估亚型的免疫浸润和信号通路。进一步由LASSO、SVM-RFE算法筛选关键的铁死亡NSC 127716使用方法特征基因(ferroptosis related genes, FRGs),并由独立数据集进行验证。CIBERSORT用于评估FRGs的浸润免疫细胞的丰度。最后,由rsm包构建FRGs的临床诊断性模型,使用Nephroseq V5数据库分析FRGs与肾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24个铁死亡相关基因在AAV伴肾损伤中显著差异表达,无监督聚类分析确定了两种不同铁死亡亚型,其在基因表达、免疫浸润、生物功能通路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筛选了一个由ALOX5、CD44、CRYAB、TP53和FTH1组成的FRGs集,其可有效地区分AAV伴肾损伤和正常对照组。趋化因子受体、巨噬细胞和HLA等与FRGs呈显著正相关。由FRGs构建的临床诊断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961,而且其与肾小球滤过率均呈负相关;除了CRYAB、FTH1外,其他FRGs与血肌酐均呈正相关,表明它们可能与AAV的肾损伤密切相关,是预后生物标志物。结论 本研究发现AAV伴肾损伤中铁死亡与免疫微环境密切相关,为更好地了解铁死亡selleck化学模式而开发新的AAV伴肾损伤的治疗方案奠定了基础。
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不同采收期紫黑香米和普通大米成分差异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对广西地区产的紫黑香米和普通大米进行分析,主要分析紫黑香米与普通大米代谢物种类及含量差异,并阐述显著差异代谢途径。样品中共鉴定出667个代谢物,包含脂质、类黄酮、酚酸、生物碱及Lapatinib分子量有机酸等几大类;通过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整体代谢物剖析发现,紫黑香米与普通大米相比,成熟样品组间存在的278种差异Biolog phenotypic profiling代谢物中上调的有239种,提前20 d采收组存在的267种差异代谢物中上调的有235种;不同时期的紫黑香米成分Compound 3临床试验相似,说明提前采收的紫黑香米兼具食用粥软糯口感及完整营养结构。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分析发现与普通大米相比,在紫黑香米中显著上调的鼠李素-3-O-葡萄糖苷、橙皮素-7-O-葡萄糖苷、高圣草酚、圣草酚、橙皮素、儿茶素、槲皮素、柚皮素查耳酮等化合物参与到黄酮和黄酮醇的生物合成途径,调节黄酮、黄酮醇类物质含量,提升紫黑香米营养品质及抗氧化功效。
PSME3-HUWE1轴在骨肉瘤中的作用、机制及靶向抑制剂研究
骨肉瘤(osteosarcoma,OS)是儿童和青少年中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类型,其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因骨肉瘤具有高度侵袭性和早期转移的特点,导致其极易复发并且预后不佳。大约10%-20%的新发骨肉瘤患者中已经出现远处转移,其中肺为最常见转移部位,占90%左右。早期即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常常预后极差,易复发且生存期短,综合5年整体生存率仅为50-60%。当下,骨DNA Damage/DNA Repair抑制剂肉瘤的治疗主要为化疗加手术切除的综合治疗模式。由于骨肉瘤患者手术治疗的创伤大和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以及细胞毒性药物带来的严重副作用等,限制了骨肉瘤患者生存率的进一步提高。目前骨肉瘤的发生病因仍然不明确,骨肉瘤的治疗仍缺乏有效的靶向药物,骨肉瘤患者总体生存期的延长已到了瓶颈期,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探索寻找骨肉瘤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并进一步开发相关药物,是骨肉瘤基础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前半部分,我们通过对骨肉瘤肿瘤及癌旁组medical student织进行蛋白质谱分析,发现PSME3蛋白在骨肉瘤肿瘤组织中显著高表达,一系列细胞动物实验发现PSME3能显著增强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转移等恶性肿瘤学行为。进一步细胞蛋白组学与转录组学联合分析发现骨肉瘤细胞中PSME3的关键底物蛋白HUWE1,并在细胞内和体外实验发现PSME3可以调控HUWE1蛋白的稳定性。功能上,我们发现PSME3-HUWE1轴在骨肉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机制上,PSME3以不依赖于泛素和ATP的方式促进HUWE1的降解,并上调MCL1的表达。研究后半部分,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我们发现并验证了PSME3-HUWE1轴在骨肉瘤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技术,基于PSME3-HUWE1相互作用筛选骨肉瘤治疗的特异性小分子抑制剂。通过蛋白相互作用实验及下游底物实验筛选了特异性小分子抑制剂AH-21,该小分子抑制剂可显著抑制PSME3-HUWE1的相互作用,提高HUWE1的表达量,并且可显著抑制HUWE1下游关键底物蛋白MCL1的表达。细胞水平上,AH-21可显著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其IC_(50)在10μM左右。我们发现作为骨肉瘤发生发展的重要通路HUWE1-MCL1与骨肉瘤铂类药物耐药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通过AH-21与顺铂联合使用可显著抑制骨肉瘤体内EPZ-6438纯度肿瘤模型(CDX/PDX)的生长,凸显了两者在治疗骨肉瘤中的协同作用。总之,我们的研究揭示了PSME3-HUWE1轴在骨肉瘤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机制,并基于此机制研发了一种新型的小分子抑制剂,可以阻止HUWE1的非泛素化依赖降解,增强骨肉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水稻内外稃异常发育突变体blg1(beak like grain 1)的表型分析与精细定位
【目的】水稻花器官的正常发育对水稻的成功繁殖和产量至关重要。对水稻花器官发育相关基因进行遗传定位,可以完善和丰富其花器官发育调控网络,对水稻育种具有指导意义。【方法】从育种材料中分离鉴定出一个内外稃发育异常的突变体blg1,对blg1突变体和对照株系花器官形态进行了观察。将该突变体与Dular杂交,构建F2群体,对突变表型进行遗传分析,并对BLG1基因进行了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结果】表型观察显示,blg1突变体表现为内外稃不能正常闭合、稃间弯曲严重、籽粒变小等。遗传分析表明,blg1的突变性状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精细定位,将目标基因定位于第5染色体长臂末端InD3和InD5两个标记之间,物理距离为50 kb,包含8个开放阅读框。通过分析,LOC_Os05g48760可能是BLG1基因的候选基因。【结论Mucosal microbiome】AG-221BLG1是一个控制水稻内Entinostat外稃发育的新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