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腹腔镜和开腹胆囊切除术对胆石症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于安徽武警医院普通外科治疗的120例胆石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各60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术后生活质量差异。采用ELISA法分析两组术前及术后第4天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活性氧自由基(ROS)、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差异。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短于开腹组,术后第4天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开腹组(P均<0.05)。术前,两组患者血清CRP、ILBMN 673供应商-1β、ROS及GS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腹腔镜组手术前后CRP、IL-1Entinostat供应商β、ROS及GSH差值均高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med-diet score学意义(P均<0.05)。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能降低胆石症患者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水平,减少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尿液蛋白质组学在早期蕈样肉芽肿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背景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MF)是最常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T cell lymphoma,CTCL)。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由于MF早期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的鳞屑性红斑或斑块,常被误诊为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等皮肤病而延误治疗。晚期MF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中位生存时间小于1.5年。因此,新的MF诊断生物标志物对于早期检测和临床干预是必要的,将有效改善临床预后。迄今为止临床上尚无对MF进行早期检测及评估的客观、有效的生物学标志物。目的1.评估干扰素α-2a联合光疗治疗早期MF的疗效及安全性;2.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早期MF患者治疗前后的尿液,鉴定MF的蛋白质表达谱,筛选并验证有助于MF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的生物标志物。方法1.纳入早期MF患者20更多例,采用干扰素α-2a皮下注射联合光疗方案进行治疗,根据治疗前后BSA、mSWAT评分及皮损组织病理学变化评估疗效,并留取治疗前后患者的尿液;2.收集治疗前MF患者及健康成人的尿液,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进行检测,鉴定不同组间差异表达蛋白及相关信号通路,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筛选可用于MF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3.应用ELISA法检测MF患者治疗前、后尿液,并与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白癜风、基底细胞癌患者治疗前的尿液及健康对照尿液比较,验证尿液生物标志物。结果1.共13例患者完成整个治疗过程及随访,经干扰素α-2a联合光疗治疗6个月,有11例CR(84.62%),2例PR(15.38%),ORR达100%;皮损组织病理学显示真表皮浸润的异型淋巴细胞显著减少,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2.MF患者治疗前的尿液与健康对照组的尿液经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出41个差异表达的蛋白,其中上调蛋白11个,下调蛋白30个,差异蛋白信号通路分析发现,差异表达蛋白显著富集于磷脂酶D、PI3K-AKt及MAPK等多条信号通路;3.ELISA实验显示,治疗前MF患者尿Serpin B5、EGF和RhoA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治疗1个月、3个月后MF患者尿液中Serpin B5和EGF水平仍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而治疗6个月Student remediation后,MF患者尿液中Serpin B5、EGF和RhoA水平与健康对照无统计学差异,即随着临床皮损的缓解,尿Serpin B5、EGF和RhoA水平亦逐渐趋于健康对照组水平。而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白癜风、基底细胞癌患者治疗前的尿Serpin B5、EGF和RhoA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且Serpin B5、EGF 和 RhoA 的 AUC 值分别为 0.817,0.900,0.933。结论1.干扰素α-2a皮下注射联合光疗治疗早期MF,安全、有效。2.本研究首次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对MF及健康对照尿Z-VAD-FMK分子量液蛋白质谱进行鉴定,分析了 MF发病及进展相关蛋白功能及涉及的信号通路,并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通过免疫学方法检测MF、炎症性皮肤病、肿瘤性皮肤病及健康对照尿液,初步验证了能够客观、有效地诊断及评估疗效的早期MF生物标记物(Serpin B5、EGF和RhoA),为指导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3.本研究展示了尿液蛋白质组学在MF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和潜力,为后续探究MF的发病机制、开发辅助诊断和病情监测手段提供了思路。
大黄素改善肠屏障机制研究进展
肠屏障功能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它可以防御和调节肠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肠屏障功能失调会导致肠道通透surface-mediated gene delivery性增加,炎症反应加剧,从而引发或加重多种胃肠道疾病。大黄素是从大黄中提取的一种天然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和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大黄素能够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改善肠屏障功能:促进肠机械屏障的修复,包括促进肠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保护肠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抑制肠黏膜的氧化应激,清NSC 125973除活性氧自由基,增强抗氧化系统;促进肠道黏膜的自噬,清除受损的细胞器和蛋白质,调VX-445分子式节自噬相关的信号通路;抑制肠道黏膜的细胞凋亡,抑制促凋亡因子的表达和活性,阻止细胞凋亡程序的启动;抑制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抑制NF-κB、TLR4和Caspase-1等信号通路,下调炎症因子的释放。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增加有益菌,抑制有害菌,影响肠道菌群的代谢物水平。本文综述了大黄素改善肠屏障功能的作用机制,为其在胃肠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播期对甜菜氮素同化及块根产量的影响
为确定播期对甜菜氮同化及Dinaciclib半抑制浓度产量的影响,于2019年在东北农业大学阿城实验实习基地以甜菜品种KWS0143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设置4个播种时期:4月7日(S1)、4月14日(S2)、4月21日(S3)和4月28日(S4),比较分析播期对甜菜氮代谢关键酶、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及块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生育进程推进,各播期叶片及根系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变化趋势相似,但不同播期间存在差异。叶丛快速生长期,S1与S2处理的叶片及根系NR、GS和GOGAT活性均点击此处显著高于S3处理;糖分积累期,S4处理叶片各关键酶活性较S3处理显著升高,S1与S2处理块根各关键酶活性较S3处理显著升高;S1处理氮素积累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S2处理下块根产量、地下部干重与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综上,在此试验条件下4Leber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月14日播种可有效促进黑龙江省中部地区甜菜氮素同化进程,提升氮素利用效率,增加块根产量。
辣椒CaSYT1的鉴定及其在疫霉侵染过程中的功能初探
为明确辣椒(Capsicum annuum)编码突触囊泡结合蛋白(Synaptotagmin,SYT)的CaSYT1在辣椒应答疫霉侵染中可能发挥的作用,通过蛋白保守结构预测、亚细胞定位、疫霉及外源激素处理、瞬时表达、基因沉默等方法对CaSYT1的表达和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E-616452试剂表明:CaSYT1含有1个跨膜螺旋结构域和2个C2结构域,并定位在细胞膜;CaSYT1的转录水平受到疫霉侵染以及外源激素SA的诱导,且在疫霉侵染以及外源SA处理下CaSYT1启动子活性被激活并驱动了下游基因的转录表达;CaSYT1的瞬时表达能够诱发辣椒叶片内H_(2)O_(2)的大量积累,触发了Medicine traditional明显的过敏性细胞坏死;CaSYT1沉默增强了辣椒应答疫霉侵染的抗病性,并且伴随着CNSC 119875 IC50aPR1、NPR1、CaDEF1抗病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暗示CaSYT1在辣椒应答疫霉侵染中起着负调节的作用,而其瞬时表达却能触发H_(2)O_(2)的积累和过敏性细胞坏死,表明CaSYT1以不依赖于细胞坏死和H_(2)O_(2)积累的方式在辣椒应答疫霉侵染中起着负调节的作用。
REEP1介导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分子机理研究
研究背景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是经典的运动神经元疾病之一,其特征是脑干和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进行性退化及死亡。到目前为止,ALS中运动神经元死亡的细胞和分子机制还不明确。针对ALS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许多ALS相关蛋白,如SOD1、TDP-43、FUS和C9ORF72,都被报道与线粒体功能紊乱相关。从体外细胞、疾病动物模型以及ALS病人中收集的证据也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是ALS的核心诱因之一。并且,在ALS病人和ALS动物模型中,普遍存在线粒体氧化呼吸链功能异常和ATP减少的现象。而这一现象的潜在机制也有待进一步研究。细胞表面增强蛋白1(REEP1)是另一种运动神经元疾病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最主要的致病基因之一。它是REEP蛋白家族中的一员,主要参与内质网形态的调节,同时还定位于线粒体。目前为止,REEP家族成员与其他运动神经元疾病是否存在相互关联还不清楚。另有研究发现,由REEP1突变引发的HSP会造成线粒体功能异常,而线粒体功能异常和ALS密切相关。本研究意在阐明REEP1selleck与ALS的关联,更多以及REEP1定位于线粒体上的功能。研究目的1.探究ALS病人和ALS小鼠模型G93A小鼠中REEP家族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2.研究增加REEP1蛋白表达对G93A小鼠存活和运动功能损伤的影响。3.研究增加REEP1蛋白表达对G93A小鼠运动神经元死亡和神经炎症的作用。4.阐明REEP1缺失对线粒体分布和功能的影响。5.探究REEP1调节线粒体功能的机制。6.研究REEP1是否能够通过调节线粒体功能保护神经元。研究方法1.探究ALS病人和ALS小鼠模型G93A小鼠中REEP家族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年龄匹配的对照和ALS病人脊髓样品,以及相同年龄的野生型和G93A小鼠脊髓中REEP家族蛋白的表达水平。2.研究REEP1过表达对G93A小鼠脊髓神经变性的影响通过立体定位注射的方式,在G93A小鼠脊髓L1段注射AAV1-hREEP1-Flag或AAV1-GFP病毒。利用动物行为学测试,研究小鼠运动功能的变化。同时,采用电生理和肌肉解剖方法,探究小鼠下肢肌肉功能。再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神经肌肉接头数量、神经炎症水平以及小鼠脊髓中运动神经元死亡情况。3.探究REEP1缺失对线粒体分布和功能的影响采用CRISPR/Cas9的方法,分别在Lenti-X293T和SH-SY5Y细胞中敲除REEP1基因。分析线粒体分布情况。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和ATP水平。再利用非变性电泳和Western blot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线粒体复合物的组装。并对细胞中线粒体复合物Ⅳ(CIV)的活力进行检测。最终实现对线粒体功能和分布的分析。4.REEP1如何调控线粒体功能通过定量质谱和免疫共沉淀技术的结合,筛选REEP1的相互作用蛋白。鉴定REEP1与线粒体CIV亚基NDUFA4相互作用的结构域。在两种REEP1KO的细胞株中分别重新过表达野生型REEP1和缺失NDUFA4结构域的突变型REEP1Δ101-110。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活细胞线粒体膜电势测定、ATP检测、非变性电泳和线粒体CIV活力测定等方法,研究野生型REEP1与突变REEP1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5.REEP1与NDUFA4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ALS病人脊髓、ALS小鼠模型脊髓以及REEP1KO细胞株中NDUFA4的蛋白质水平。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REEP1KO细胞中NDUFA4在mRNA水平上的变化。6.REEP1缺失对神经元形态和存活能力的影响将SH-SY5Y细胞株分化得到成熟的神经元。通过细胞计数和MTT的方法,分析神经元的存活。再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研究神经元树突的长度以及数量。最后利用衣霉素和过氧化氢诱导内质网应激和氧化应激,研究应激条件下,REEP1对神经元存活的影响。研究结果1.ALS病人和ALS相关动物模型中REEP1表达下调研究显示ALS病人脊髓样品中,REEP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然而,其他REEP家族成员,如REEP2、REEP3、REEP5表达水平没有发生改变。ALS相关动物模型G93A小鼠脊髓中REEP1表达量也明显下降,并且随着年龄增长更加明显。2.脊髓中过表达REEP1能够挽救G93A小鼠的运动功能障碍研究发现过表达REEP1能够延长小鼠的寿命,同时显著增强其后肢握力。肌肉电生理和肌肉解剖结果表明,REEP1表达水平的上调,能够挽救G93A小鼠的肌肉萎缩,同时改善神经肌肉接头的去神经化。另外,G93A/REEP1小鼠脊髓中运动神经元数量显著增多,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明显减少,且分支结构增多。说明REEP1表达量的上调能抑制脊髓中的神经炎症。3.REEP1敲除引起线粒体CIV功能异常与野生型细胞相比,REEP1KO细胞中的线粒体分布异常,且膜电势显著降低,ATP含量也明显减少。除此以外,我们还观察到REEP1KO细胞中线粒体CIV的组装减少和活力下降。这一现象在ALS病人和G93A小鼠脊髓线粒体中都有发现。4.REEP1通过与线粒体CIV亚基NDUFA4的结合调节线粒体功能研究发现REEP1与线粒体CIV亚基NDUFA4相互作用基序在第101到110个氨基酸之间。野生型REEP1在REEP1KO细胞株中的过表达能成功挽救REEP1KO细胞线粒体的异常,但删除这10个氨基酸的REEP1Δ101-110突变型无法挽救线粒体功能异常。5.REEP1维持NDUFA4的稳定性检测结果显示与年龄匹配的对照相比,ALS病人脊髓中NDUFA4的表达量大幅降低。同样的,G93A小鼠脊髓和REEP1KO细胞株中NDUFA4的蛋白水平也明显降低。6.神经元中缺失REEP1将诱导线粒体CIV功能异常REEP1KO神经元中同样观察到NDUFA4表达量的下降和线粒体CIV功能的缺陷。与野生型神经元相比,REEP1KO神经元表现出更短的树突结构。缺失REEP1的神经元细胞对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的敏感性增加。研究结论本研究中,我们首次发现,REEP1表达水平降低是ALS病人和ALS小鼠模型脊髓中共有的特征。REEP1缺失抑制线粒体氧化呼吸并减少ATP的产生。分子机理上,REEP1通过与线粒体CIV亚基NDUFA4相互作用,调节其组装和活力。在ALS小鼠模型的脊髓神经元中,上调REEP1表达能够增强线粒体功能,并抑制神经元变性。因此,ALS病人和ALS小鼠模型脊髓中观察到的REEP1减少,可能是这cardiac remodeling biomarkers一疾病进程中发生线粒体形态功能异常的重要原因。而REEP1-NDUFA4通路可能是一种ALS治疗的新靶点。
整合网络药理学与非靶向血清代谢组学探讨四逆散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
目的:初步探讨中药复方四逆散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UPLC-Q-TOF-MS/MS对四逆散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鉴定;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Pubchem数据库筛选出四逆散抗抑郁的成分作用靶点,DisGeNET数据库筛选出抑郁症疾病靶点,并结合Venny工具软件Telaglenastat分子式筛选出四逆散抗抑郁的交集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平台构建靶点基因间PPI网络,利用Cytoscape筛选出四逆散抗抑郁的核心基因,Metascape平台对交集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预测四逆散抗抑郁所涉及的潜在信号通路;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方法制备抑郁模型,将40只雄性SD大鼠按体质量大小随机分组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四逆散组(3.17 g·kg~(-1))和氟西汀组(1.58 mg·kg~(-1)),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进行CUMS造模。造模6周后,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评价;采用免疫荧光对大鼠海马区进行吲哚胺2, 3-双加氧酶1(indoleamine2, 3-dioxygenase 1,IDO 1)、离子钙结合适配器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 1)检测;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对各组大鼠血清进行分析。结果:液质联用分析共鉴定出61个化学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535个成分靶点、1 479个疾病靶点和205个交集靶点,其中包括AKT1、TP53、TNF、IL6等21个核心靶点,主要涉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Ras、PI3K-Akt等信号通路;行为此网站学结果发现,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蔗糖偏好降低、旷场箱中静止时间增加、活动总次数减少以及运动总路程减少(P均<0.05),四逆散给药后能显著改善抑郁样行为(P均<0.05);免疫荧光结果发现,与空白组相比,IDO 1与IBA 1的malaria vaccine immunity荧光强度均显著升高(P<0.05),经过四逆散给药后均明显回转(P<0.05);血清代谢组学筛选出19个差异代谢物,包括L-酪氨酸、花生四烯酸等,主要富集到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以及花生四烯酸代谢、鞘脂代谢等8条代谢通路。结论:本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初步预测到诺米林、甘草次酸、7, 4-二羟基黄酮等为四逆散抗抑郁的主要化学成分,涉及MAPK、Ras、PI3K-Akt等信号通路,并挖掘19个差异代谢物和8条代谢通路,可进一步为经典复方四逆散抗抑郁的临床应用提供现代科学依据。
强直一方联合安健宁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强直一方(四妙散加味)联合安健宁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安健宁皮下注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强直一方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脊柱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患者总体评估(PGA)评分、巴斯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评分、巴斯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评分、指地距、胸廓活动度、枕墙距、Schober试验及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6%(43/45),对照组为77.8%(35/45),组间比较PLX4032 IC50,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脊柱痛VAS评分、PGA评分、BASFI评分、BASDA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此网站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指地距、胸廓活动度、枕墙距和Schober试验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2组患者的ESR、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且2组患者的血、尿、大便常规和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均未见异常。【结论】强直一方联合安健宁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炎症指标,降低疾病活动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安全PCR Reagents性高,不良反应少。
综合护理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合并高血压护理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分析综合护理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合并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1月该院9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合并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49例),综合组开展综合护理干预(49例),比较两组肾功能指标、血压指标、服药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结果 综合组施护后血肌酐(Scr)、尿素氮(BVX-765分子量UN)含量及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患者服药依从性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患者量表中病情监测、情绪管理、用药管理、饮食管理、selleckchem运动管理、休息与工作管理等维度评分均高于常Supplies & Consumables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用于临床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合并高血压护理中,可提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其临床指标。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疾病感知与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调查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疾MK-1775生产商病感知情况,评估其疼痛程度,了解其生活质量现状,探讨疾病感知与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于2021年8月—2021年12月采用疾病感知问卷简化版(BIPQ)、疼痛数字评分表(NLEE011RS)和生命质量调查量表(SF-12)对我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8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疾病感知、疼痛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分析不同特征病人的生活质量现状。结果:病人疾病感知总分(40.38±8.69)分;疼痛得分(3.68±2.48)分;生活质量总分为(51.35±8.28),其中生理健康(PCS)得分(52.59±11.25)分,心理健康(MCS)得分(50.68±10.60)分,疾病感知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r=-0.410,P<0infection marker.001),疼痛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r=-0.423,P<0.001),疾病感知与疼痛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生活质量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受疾病影响较大,疼痛感受较多,疾病负面感知较大,生活质量水平较差,需提高病人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知程度,增加干预措施减轻病人疼痛,提高病人对疾病的积极感知,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