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的:抑郁症作为最常见的神经精神类疾病之一,是全世界普遍面临的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并且大量研究表明肥胖人群较正常体重者罹患抑郁症的风险升高,肥胖导致情绪障碍等脑健康问题越来越引发关注。海马特别容易受到肥胖和高脂饮食的影响,且具有很强的成年神经发生能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肥胖引起的脂质异常、代谢功能紊乱、炎症反应能损害海马的成年神经发生功能。而运动已被证实可以减轻肥胖和缓解抑郁,然而,运动改善肥胖相关的抑郁等情绪障碍是否与海马区成年神经发生相关有待进一步明确。本研究拟构建长期高脂饮食小鼠模型,观察其抑郁相关的行为变化及海马齿状回区(Dentate gyrus,DG)成年神经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BafilomycinA1.html发生情况,探究运动是否改善高脂饮食小鼠海马区异常成年神经发生,从而改善抑郁样行为。研究方法:(1)建立高脂饮食小鼠模型:选用60只雄性8周C57小鼠随机分成高脂组(45%High fat diet,HFD)和正常饲料对照组(Normal control,NC)。(2)测定小鼠生理指标:造模过程中连续12周,每周称重一次,监测记录各组小鼠的体重情况。在造模第8周和第12周结束后两组随机选取4只小鼠禁食16h,然后腹腔注射1.5g/kg葡萄糖溶液,割尾静脉取血,用血糖仪分别测0,30,60,120分钟血糖,进行葡萄糖耐量测试(glucose tolerance test,GTT);葡萄糖糖耐量试验结束后第二天进行胰岛素耐量测试(insulin tolerance test,ITT),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75U/kg胰岛素。第12周造模结束后,每组随机选取5只小鼠,采用Echo MRI设备检测小鼠的全身脂肪重量和瘦体重,每只重复两次测试,均一性在5%内为有效数据。(Elexacaftor抑制剂3)行为学测试:采用新奇抑制摄食(Novelty Suppressed Feeding,NSF)、蔗糖飞溅实验(Sucrose Splash Test,SUST)、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levated Plus Maze,EPM)检测长期高脂饮食小鼠是否伴有抑郁样行为。(4)运动训练:将NC组和HFD组分为对照静置组(NCS)、对照运动组(NCE)、高脂静置组(HFDS)、高脂运动组(HFDE),每组各12-16只。运动组经过1周运动适应期后进行连续6周中等运动强度的跑台训练,采用运动负荷梯度递增的方案,每天不间断运动60min,连续5天,休息2天,具体跑台转速如下:第1-2周转速10m/min,第3-4周12m/min,第5-6周15m/min。运动结束后再次评价各组体重和体成分、相关行为学的变化。(5)在小鼠运动干预完成后,NCS,NCE,HFDS和HFvaccine immunogenicityDE每组随机选取6只小鼠,麻醉后进行心脏灌注固定取脑,4%多聚甲醛后固定24h后,用10%,20%,30%蔗糖溶液梯度脱水,最后包埋冰冻切片,厚度为30μm,收集含海马区的脑片进行未成熟神经元标记物双皮质素(Doublecortin,DCX)的免疫荧光实验,正置荧光显微镜下采集左右海马DG区图像(放大倍数为10×),用imaris9.0软件检测各组小鼠海马DG区阳性细胞数目和总细胞数目,计算阳性细胞占比。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组间两两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高脂饮食和运动干预的影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1)生理指标:实验前各组小鼠基线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结束后,HFD组体重显著高于NC组,在运动干预结束后,各组体重呈下降趋势;通过分析小鼠的全身脂肪重量和瘦体重数据可得,运动干预前NC组全身脂肪含量显著少于HF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之间瘦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干预完成后,HFDS组全身脂肪含量显著高于NC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FDE组小鼠的全身脂肪含量较HFDS组减少(P<0.05),运动降低了肥胖小鼠的脂肪含量,各组之间瘦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8周和造模第12周结束后两个时间点的葡萄糖耐量(GTT)和胰岛素耐量(ITT)试验结果均显示,NC组和HFD组血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行为学结果:运动干预前,HFD组小鼠新奇抑制摄食实验中开始啃咬食物的潜伏期明显长于NC组(P<0.05),摄食量无明显差异(P>0.05);蔗糖飞溅实验中HFD组梳理时长较NC组显著减少(P<0.01);在EPM实验中NC组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宫开放臂上的进入次数和停留时间均显著高于HFD组(P<0.05)。上述行为学结果证明了长期高脂饮食会增加小鼠的抑郁样行为。经过为期6周的跑台运动干预后,HFDE组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得到明显改善,相较于HFDS组,新奇抑制摄食实验中HFDE组小鼠开始啃咬食物的潜伏期缩短(P<0.05);蔗糖飞溅实验中HFDE组小鼠梳理时长显著增加(P<0.05);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HFDE组小鼠进入开放臂次数显著增加(P<0.01),在开放臂停留时间显著延长(P<0.01)。(3)免疫荧光结果显示,HFDS组小鼠DCX阳性细胞比例显著低于NCS组DCX阳性细胞比例(P<0.01)。运动后得到了改善,与HFDS相比,HFDE组小鼠海马DCX阳性细胞比例增加(P<0.05)。研究结论:长期高脂饮食会引起小鼠海马齿状回成年神经发生减少,小鼠抑郁样行为增加,而运动可以减轻小鼠抑郁样行为,这可能与改善海马区成年神经发生有关。
玉米大斑病菌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StLCB1和StLCB2对致病性的调控作用
玉米大斑病(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是玉米上最主要的叶斑病之一,常造成玉米严重减产,导致经济上的重大损失。病害传播过程中,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主要依靠分生孢子粘附于寄主叶片表皮,萌发产生芽管后,其末端膨大形成附着胞。附着胞内不断积累膨压,并分泌胞壁降解酶,最终形成侵入钉,在机械压力作用下穿透寄主表皮,完成侵染过程。鞘脂是真核细胞的基本成分,其代谢产物赋予膜重要的结构特性,也是多种细胞过程的调节分子。鞘氨醇(Sphingosine,Sph)是鞘脂代谢途径的关键中间产物,由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Serine palmitoyl transferase,SPT)催化合成,SPT也是该合成途径的限速酶。本课题组前期发现,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特异性抑制剂多球壳菌素(Myriocin)处理可引起大斑病菌附着胞发育异常。本研究获得了病菌附着胞形成过程中的代谢组数据,发现在附着胞形成时期鞘氨醇含量显著上升。因此,利用鞘氨醇激酶特异性抑制剂SKI Ⅱ处理以增加鞘氨醇的积累,并创制了限速酶SPT催化亚基LCB1的过表达突变体和LCB2的RNAi突变体,对鞘脂与大斑病菌致病性调控的关系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JGI公布的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数据中搜索到ID为167454的LCB1编码基因,命名为StLCB1。该基因全长3987bp,CDS序列大小为1527 bp,编码509个氨基酸;ID为73160的LCB2编码基因,命名为StLCB2。其全长为3974bp,CDS序列大小为1974bp,编码658个氨基酸。2.鞘氨醇激酶抑制剂(SKI Ⅱ)处理病菌分生孢子,结果表明,在分生孢子发育的第6h时,附着胞的形成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抑制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浓度过高反而抑制附着胞的发育。在500μmol/L SKI Ⅱ的作用下效果最Severe and critical infections好,附着胞形成率为93.2%,均高于对照组的75.5Ferrostatin-1分子量%。在致病性试验中,实验组的早期侵染点数为353高于对照组的侵染点数182。说明鞘氨醇和鞘氨醇-1-磷酸之间的平衡对分生孢子侵染结构的发育有重要的影响。3.通过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技术,将StLCB1过表达和StLCB2沉默载体分别转化玉米大斑病菌野生型菌株01-23,经过潮霉素B抗性筛选、PCR、qRT-PCR和Western-blot验证,获得2株3HA::eGFP::StLCB1超表达突变体,命名为pBARKS1-StLCB1-1和pBARKS1-StLCB1-2。经过潮霉素B抗性筛选、PCR、半定量RT-PCR、qRT-PCR验证,获得3株StLCB2沉默突变体,分别命名为RNI-StLCB2-1、RNI-StLCB2-30 和 RNI-StLCB2-49。qRT-PCR 分析表明,pBARKS1-StLCB1突变体中StLCB1的表达量分别为WT的3.1和4.3倍。RNI-StLCB2沉默突变体中StLCB2的表达量分NSC 125973核磁别为WT的0.51,0.35和0.47倍。4.与WT菌株相比,StLCB1过表达突变体的气生菌丝致密,菌落黑褐色,胞内黑色素含量是WT的1.39倍;胞外黑色素含量是WT的1.34倍。菌丝隔膜平均间距是WT的1.71倍;StLCB2沉默突变体气生菌丝细长致密,呈毡状,菌落呈现灰白色,胞内黑色素含量是WT的0.18倍;胞外黑色素含量是WT的0.35倍左右。几乎不产生分生孢子,菌丝隔膜平均间距是WT的4倍左右,且生长速度减缓。说明StLCB1和StLCB2基因可以调控大斑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发育。5.通过玻璃纸诱导,观察附着胞形成、穿透情况,并利用感病寄主检测其致病性。结果表明,在诱导第24h时,StLCB1过表达突变体附着胞形成率为51.3%,高于WT附着胞形成率30.2%,在诱导第48h时,穿透率为30.1%低于WT的66.4%;StLCB2沉默突变体在诱导24h时,菌丝末端膨大率仅为3.86%,在诱导第48h时,其穿透率为6.72%,均远远低于WT。在感病寄主B73玉米自交系上,接种了StLCB1过表达和StLCB2沉默突变体的玉米叶片早期侵染点数分别为137和37,均低于接种WT的侵染点数253个;接种12d后,玉米叶片上均出现黄褐色坏死状病斑,突变体的叶片发病面积较小,尤其是StLCB2沉默突变体。说明StLCB1和StLCB2基因在调控附着胞发育和致病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6.对突变体和WT的鞘氨醇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StLCB1突变体的鞘氨醇含量相比WT略有升高,但不明显;StLCB2沉默突变体的鞘氨醇含量下降至WT的0.79倍。qRT-PCR检测发现,在StLCB1超表达突变体中,StLCB2基因的表达量没有明显变化;在StLCB2沉默突变体中,StLCB1基因的表达量下降至WT的0.65倍。说明StLCB1和StLCB2并不存在功能冗余,而是相互影响,协同调控鞘氨醇的合成。7.利用PI(碘化丙啶)染色,对突变体细胞膜完整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WT和StLCB1超表达突变体只有断裂的菌丝末端有红色荧光,细胞核几乎没有着色现象,说明StLCB1超表达突变体细胞膜完整性良好;而StLCB2沉默突变体细胞几乎都显示出红色荧光,说明StLCB2的沉默引起细胞膜的完整性受损。本研究以侵染结构形态发生调控机制为切入点,对病菌侵染中鞘氨醇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鞘氨醇对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的形成、菌丝极性生长、细胞膜完整性和致病性能力的调控作用,为挖掘新的病害防控策略奠定了基础。
幽门螺杆菌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气道黏膜炎症的影响
目的CL 318952体内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气道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5只8周Wistarselleckchem LGK-974大鼠,随机分为COPD+Hp组11只,COPD组11只,空白对照组3只。采用NaHCO3联合Hp复制Hp感染大鼠模型。香烟烟熏联合气管内滴注脂多糖方法复制COPD大鼠模型。模型复制后4周,收集COPD+Hp组、COPD组大鼠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大鼠BALF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COPD组大鼠BALF的IL-6、IL-8、TNF-α水平分别为(51.20±14.13)、(103.33±15.36)和(150.40±19.82) pg/mL,COPD+Hp组大鼠BALF的IL-6、IL-8、TNF-α水平分别为(87.51±7.66)、(188.73±6.83)和(227.78±33.16) pg/mL,COPD+Hp组大鼠BALF的IL-6、IL-8、TNF-α水平均高于COPD组(P <0.05)。结论 Hp可导致COPD大microbial symbiosis鼠气道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加重气道炎症。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 基于核转录因子(NF-κB)信号通路探究复方丹参滴丸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5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ACI患者11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患者予以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均连续治疗两周。治疗两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治疗前、治疗一周后、两周后的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Barthel指数(BI)评分、脑神经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GF)及神经营养因子(NTF)]、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m RNA和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R428抑制剂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一周和两周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呈下降hepatic fat趋势,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MMSE及BI评分呈升高趋势,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一周和两周后,两组患者的NGF、NTF均呈升高趋势,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一周后、两周后,两组患者的NF-κB p50蛋白、NF-κB p50 m RNA、NF-κB p65蛋白、NF-κB p65 m RNA均呈下降趋势,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一周后、两周后,两组患者的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IL-1β、IL-6、IL-8、TNF-α均呈下降趋势,且观察组明显购买Compound 3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1.86%,略高于对照组的8.4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丁苯酞可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性反应,加速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临床应用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和单细胞测序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枢纽基因
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系统性疾病,由免疫功能异常引起,SLE患者在免疫系统中表现出许多畸变,包括B细胞、T细胞、单核细胞等,导致B细胞和T细胞活化,从而产生针对多种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先天免疫系统对于SLE发病机制的重要性现在正在显现VE-822 MW,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MPS)是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包括调节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消退。他们还积极参与自身免疫和自身炎症性疾病的发展。到目前为止,SLE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选择也相对少。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阐明单核细胞亚群在SLE疾病发展中的作用。方法SLE单核细胞的微阵列数据集是从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entertainment mediaOmnibus,GEO)数据库中获得的。为了鉴定SLE关键基因,对两个数据库进行了综合分析,进行了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共享基因功能分析由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进行。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interaction,PPI)网络,以识别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LASSO回归分析筛选了枢纽基因,并对关键基因进行了富集分析(Gene-set enrichment analyTamoxifen浓度sis,GSEA)。最后,使用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进一步分析枢纽基因的分布亚群,并对相关细胞亚群进一步分析。结果我们结合机器学习算法进行了综合生物信息学分析,以识别SLE单核吞噬系统中的枢纽基因和途径。首先,将DEGs和WGCNA模块基因组合在一起,发现了 28个候选基因,并对候选基因进行了 GO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进一步用PPI网络去除与其他蛋白质没有关联的蛋白质,进一步用LASSO回归分析得到了 4个枢纽基因,分别为IFIT3、OAS3、SAMD9以及XAF1。分别对4个基因进行了 GSEA,提示枢纽基因与Jak-STAT信号通路以及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炎症通路密切相关。最后,进行单细胞测序分析以验证特定细胞类型中的枢纽基因表达和位置。我们发现IFIT3、OAS3以及SAMD9与CD14单核细胞相关,XAF1与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相关。对CD14单核细胞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进行了 GO和KEGG分析,发现二者均在干扰素、炎症等相关通路富集。对枢纽基因进行了伪时间轨迹分析,表明随着细胞分化的进展,IFIT3基因的表达在树突状细胞分化阶段逐渐降低,在巨噬细胞分化阶段逐渐升高,OAS3、SAMD9基因基因的表达在巨噬细胞分化阶段逐渐降低,XAF1基因的表达在树突状细胞分化阶段逐渐升高,在巨噬细胞分化阶段逐渐降低。结论我们确定了 SLE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4个枢纽基因(IFIT3、OAS3、SAMD9以及XAF1),为探索发病机制和发展新的治疗手段提供了新的线索。
基于多维霍克斯过程似然比的神经元网络推断方法及其应用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神经元释放的尖峰信号是构成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基本单位,根据神经元尖峰序列推断神经元网络可以模拟神经元的信息处理过程,而神经元网络的结构和认知功能是相互关联的,通过推断神经元网络在研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认知功能异常上具有很大的潜力。目前现有的神经元网络推断方法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上的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1)传统多维霍克斯过程难以判断神经元之间的有效连接是否由于参数估计的偏差导致,容易产生错误的推断;(2)前人研究发现神经元网络的拓扑结构对认知功能具有重要影响,但对唐氏综合症患者的HPCPFC回路神经元网络拓扑结构与记忆障碍相关的联系了解不足。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多维霍克斯过程似然比的神经元网络推断方法,并将其应用在唐氏综合症小鼠的HPC-PFC回路研究。论文的相关内容概括如下:针对传统多维霍克斯过程难以准确推断神经元网络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维霍克斯过程似然比的神经元网络推断方法。首先采用多维霍克斯过程描述多维神经元尖峰序列,构造似然函数并进行求解;然后提出多维霍克斯过程似然比统计量,使用多重假设检验方法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显著性,以推断神经元之间的有MK-2206分子量效连接,最后得到神经元网络。模拟实验表明,与前人提出的三种方法:转移熵、标准多维霍克斯过程、广义线性模型GC方法的对比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方法在综合性能上表现最好。平均查全率比转移熵提升82%,比广义线性模型GC方法提升94%,并且与标准多Biotin-streptavidin system维霍克斯过程表现持平;平均误报率比标准多维霍克斯过程降低29%,比广义线性模型Blebbistatin半抑制浓度GC方法降低低3%,与转移熵表现相当。针对现有研究对唐氏综合症患者的神经元网络拓扑结构与记忆障碍的联系了解不足的问题,使用本文方法推断唐氏综合症小鼠及其对照组的HPC-PFC回路的神经元网络。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发现唐氏综合症小鼠HPC-PFC回路神经元网络拓扑结构的动态重组趋势存在异常,具体表现为在应对记忆辨别的需求时,未发现反映记忆加载过程的从HPC指向PFC的跨区域连接增加趋势,并且未发现进行记忆辨别时PFC神经元网络聚集系数的增加趋势;唐氏综合症小鼠的HPC-PFC回路神经元网络在清醒的休息和新物体辨别状态时表现出过高的模块化程度,这意味着了神经元网络在记忆巩固阶段和记忆辨别阶段的认知过程异常。这些发现为唐氏综合症记忆障碍的神经生理学因素研究提供了新观点。
罗格列酮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及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发挥对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是否通过激活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ry throid-2 related factor2,Nrf2)信号通路及抑制NOD-like受体蛋白(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发挥对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40只KM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正常治疗组、四氯化碳(CCl_4)模型对照组和CCl_4模型治疗组(n=10),正常治疗组和CCl_4模型治疗组连续5 d灌胃给予罗格列酮10 mg·kg~(-1),正常对照组和CCl_4模型治疗组小鼠给予同体积纯净水。各组小鼠末次给药1 h后CCl_4模型对照组和CCl_4模型治疗组小鼠腹腔注射体积分数为1%的CCl_4(10 mL·kg~(-1)),正常对照组和正常治疗组小鼠腹腔注射橄榄油(10 mL·kg~(-1)),24 h后麻醉取血和留取肝脏组织。测定血清肝功能指标和炎性指标水平,用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测定肝脏氧化应激指标,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NSC 125973体内实验剂量ymerase chain reactCeralasertib采购ion, 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测定肝脏组织相关mRNA和蛋白的水平。结果 (1)CCl_4模型治疗组小鼠肝细胞模型排列较CCl_4模型组排列紧密,炎性细胞浸润及肝细胞坏死减少;(2)CCl_4模型治疗组小鼠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水平较CCl_4模型组小鼠显著降低(P<0.05);(3)CCl_4模型治疗组小鼠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水平较CCl_4模型组小鼠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repeat biopsyA)水平较CCl_4模型组小鼠显著降低(P<0.05);(4)CCl_4模型治疗组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较CCl_4模型组小鼠显著降低(P<0.05);(5)CCl_4模型治疗组小鼠肝组织TNF-α、IL-6和IL-1 β mRNA表达水平较CCl_4模型组小鼠显著升高(P<0.05),Nrf2、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ADPH quinone oxidoreductase 1,NQO-1)和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1,HO-1)mRNA表达水平较CCl_4模型组小鼠显著升高(P<0.05);(6)CCl_4模型治疗组小鼠肝脏组织Nrf2、NQO-1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均较CCl_4模型组小鼠显著升高(P<0.05),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ASC)、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和IL-1 β蛋白表达水平均较CCl_4模型组小鼠显著降低(P<0.05)。结论 罗格列酮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以及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发挥对CCl_4诱导的小鼠肝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不同浓度和表面修饰的聚苯乙烯微塑料对水稻种子萌发、生长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为揭示微塑料对陆生植物的影响,探究了经不同表面修饰(原始、羧基化和氨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PS、PSC、Y-27632价格PSN)暴露的水稻种子萌发、生长和氧化应激状况,暴露浓度为0.2、1、5和30 mg·L~(-1)。结果表明,三种微塑料对水稻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根质量的抑制程度表现为PSN>PSC>PS,对水稻根系形态(根长、根表面积和根投影NVP-TNKS656体外面积)的抑制程度总体表现为两种表面修饰的微球强于原始微球。原始PS在较低浓度下(0.2、1 mg·L~(-1))刺激水稻根部提高了抗氧化系统的应激水平,避免了氧化损伤;随着浓度的升高,根部抗氧化防御能力逐渐减弱,在30 mg·L~(-1)时引发了脂质过氧化。两种表面修饰的微塑料在较低浓度下即可导致根部抗氧化系统受到一定的抑制。PSC仅在最高浓度下诱导了根部氧化损伤,而PSN在1 mg·L~(-1)时就引发了氧化损伤,且随着PSN浓度的升高,氧化损伤进一步加剧。随着微塑料浓度的升高,水稻根表洗脱物明显增多,可能与根部的抗氧化反应有关。在最高浓度PSC和PSN的根表洗脱液中观察到了微塑料,根表吸附可能是导致氧化损伤和生长发育受阻的原因。水稻的芽对微塑料的敏感性远低于根部,芽质量和叶绿素含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三种微塑料均在最高浓度时引发了芽的氧化损伤,但各处理组间的差异不大。由此可见,与原始PS相比,表面修饰的微塑料,尤其是PSventromedial hypothalamic nucleusN对水稻种子萌发、根系生长和抗氧化系统产生了更强的负面影响。
不同有机肥对豫中和滇西烟区土壤氮素矿化及酶活性的影响
为regulation of biologicals探索不同种类有机肥对豫中、滇西典型香型烟区植烟土壤氮素矿化动态及酶活性的影响,在等氮(100 mg/kg)投入和30℃条件下对施入不同有机肥(植物源有机肥、芝麻饼KD025肥、生物炭有机肥)的两地植烟土壤进行室内培养,分析Baf-A1研究购买不同时期土壤氮素矿化参数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不同有机肥均可提高土壤矿质氮含量及矿化速率,在培养前期(7 d),豫中、滇西烟区芝麻饼肥处理土壤矿质氮含量均最高,分别为66.40、108.53 mg/kg,而生物炭有机肥处理后期(7~28 d)矿化量较大且矿化速率较快。生物炭有机肥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脲酶、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活性,芝麻饼肥对蛋白酶、蔗糖酶活性有明显提升作用。相关分析结果表明,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活性与硝态氮、铵态氮、矿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大部分酶活性两两间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结合不同烟区土壤的理化特性及施入有机肥后的土壤氮素矿化特征,在高有机质含量的滇西烟区土壤施入芝麻饼肥,可在提高土壤矿质氮含量的同时有效控制矿化速率,加强生物固持作用;在低有机质含量的豫中植烟土壤中添加生物炭有机肥可有效提升土壤氮素矿化能力,提高土壤矿质氮含量。
短时正念身体扫描控制肝癌患者局麻下射频消融术中高血压和疼痛的临床观察
背景与目的:肝癌患者在接受局麻下射频消融(RAF)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焦虑和紧张情绪,使得患者对疼痛更加敏感,进而导致血压升高和耐受能力下降,甚至迫使治疗中止。因此,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和减轻疼痛是肝癌患者局麻下RAF成功实施的保证,临床通常使用降压及止痛药物缓解上述症状,但药物有其固有的副作用且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正念减压(MBSRABT-199抑制剂)治疗已被证实在多种不良情绪和慢性疼痛控制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其在肝癌治疗领域的价值却鲜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探讨短时正念身体扫描(BMBS)在肝癌患者局麻下RAF治疗术中控制高血压和疼痛的疗效,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Cloning and Expression19年6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肝脏外科接受局麻下RAF治疗的67例肝癌患者资料。其中,32例在RAF治疗全程仅接受BMBS,不用降压药(BMBS组),另35例采用舌下含服氨氯地平片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左右(对照组)。所有患者在RAF前后测量血压4次(BMBS或口服降压药前10 min、即将给予BMBS或口服降压药前、RAF开始时、RAF结束时)。比较两组的基线特征,以及RAF过程中血压变化、止痛药使用次数和疼痛评分等疗效评价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无明显差异(均P>0.05)。组内比较显示,BMBS组与对照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经各自处理后均明显降低(均PPF-02341066 IC50<0.05)。组间比较发现,BMBS组各时间点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MBS组患者的止痛药需求量和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44、P=0.003)。结论:BMBS作为一种简单的MBSR方法,对肝癌患者行局麻下RAF治疗术中的高血压及疼痛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唯因其实施有赖于医护人员接受心理干预方面的专业训练,将来有必要在这一方面加强培训,以使得更多患者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