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研究小麦高产群体形成规律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源库关系来阐明作物产量形成的规律,以探索实现高产的途径。本试验在秸秆全量还田的条件下设置不同的密度与肥料组合来构建不同的产量群体,使用13C和15N同位素示踪法,通过剪叶剪穗的手段研究高产群体中碳氮在植株体内的转运与分配。探究高产群体碳氮代谢途径以及激素对籽粒灌浆调控的过程。为稻茬小麦高产群体的构建和高产群体的调控途径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构建宁麦29高产群体,当密肥组合为:基本苗为150×104/hm2和施氮量为330 kg/hm2,基本苗为 225×104/hm2和施氮量为 240kg/hm2或 330kg/hm2,基本苗为 300×104/hm2和施氮量为240kg/hm2,氮肥运筹均为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时,宁麦29可以实现9000kg/hm2以上产量。实现高产的途径是在稳定有local and systemic biomolecule delivery效穗数的基础上,增加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增强库容。2.高产群体特征表现为:高产群体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孕穗期为7.11,开花期为6.05,乳熟期为4.45。花后叶面积指数及高效叶面积率较高。高产群体花后SPAD值较高且从开花期到乳熟期SPAD值下降率较低,花后叶片持绿时间较长。高产群体总结实粒数高,具有较高的粒叶比。光合特征表现为:高产群体花后具有较高的剑叶净光合速率,群体对光能的利用率较高。高产群体间冠层透光率较低,漏光损失少。3.高产群体对光能的利用率更高,从13C同位素示踪法可以看出,高产群体茎、叶、穗的碳分配率更高。叶片中的蔗糖磷酸合成酶与可溶性糖含量成正比,叶片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决定着源端对库端的供应能力,高产群体中叶片的光合同化GDC-0068物更多的转运到籽粒中。在籽粒灌浆期间,生长素的含量与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成正比,高产群体中籽粒的生长素含量较高,蔗糖合成酶活性较高,调控着蔗糖的合成,淀粉合成底物充足。赤霉素含量与淀粉含量成反比,高产群体籽粒赤霉素含量较低,抑制Liraglutide半抑制浓度籽粒中的淀粉酶的水解,籽粒中生长素与赤霉素共同调控籽粒淀粉的合成导致高产群体籽粒千粒重增加。4.高产群体氮素吸收利用率高,从15N同位素示踪可以看出,高产群体各器官对15N标记尿素的吸收量高于其余产量群体,茎、叶、穗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率也更高。高产群体叶片中的谷氨酰胺合成酶、硝酸还原酶、谷氨酸合成酶活性高,植株吸收的无机氮在这些高活性的氮代谢酶的作用下更好的转化为氨基酸运输到籽粒中,籽粒对氮素的利用率增加,提高小麦产量。5、高产群体的源库调控途径:1、确定合理的基本苗数。在确定合理的基本苗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来提高产量。2、延长花后源的光合能力。延长叶源的持绿时期可以增加源的光合同化能力从而获得较高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3、协调源库比。在保证适宜的基本苗的基础上,适当减少无效叶源,提高库源比,提高群体的通风透光条件,发挥上三叶最大的光合同化能力。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联性研究
目的: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中,讨论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尿微量白蛋白(Urinary microalbumin,U-ALB)之间的关联性。方法:本研究获取了于2017年6月1日-2018年5月31日,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766例T2DM病人,对其进行了回Genetic Imprinting顾性的分析。利用电子病历系统,获得了研究人群的年龄、性别、是否有吸烟、饮酒史、糖尿病及高血压病程等临床基本资料;患者的身高、体重等测量学资料通过体格检查获取,并计算出患者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收集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糖化血红蛋白、U-ALB等实验室指标。除了U-ALB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之外,其他均采用全自动分析仪检测。根据U-ALB结果,分为两组,正常组<30mg/L共626例,异常组≥30mg/L共140例。并对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水平与U-ALB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平滑曲线拟合显示TBIL、DBIL、I BIL水平与U-ALB呈U型曲线关系。当TBIL<13.4umol/L时,TBI L每增加1umol/L,U-ALB升高的风险降低21%(OR=0.79,95%CI=0.71~0.88,P<0.01);当TBIL≥13.4umol/L时,TBIL每增加1umol/L,U-ALB升高的风险增加9%(OR=1.09,95%CI=1.03~1.15,P<0.01);当DBIL<4.1umol/L时,DBIL每增加1umol/L,U-ALB升高的风险降低selleckchem34%(OR=0.66,95%CI=0.49~0.89,P<0.01);当DBIL≥4.1umol/L时,DBIL每增加1umol/L,U-ALB升高的风险增加120%(O R=2.20,95%CI=1.37~3.53,P<0.01);当IBIL<7.3umol/L时,IBIL每增加1umol/L,U-ALB升高的风险降低47%(OR=0.53,95%CI=0.41~0.70,P<0.01)。结论:在T2DM患者中,生理浓度下的TBIL、DBIL、IBIL与U-ALB呈U型曲线关系,TBIL、DBIL、IBIL在正常范围内轻度升高可以降低U-ALB升高的风险,从而可Naporafenib化学结构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激光治疗膝骨关节炎多途径生物效应的可能机制
背景:激光疗法是一种无创、无痛的治疗手段,由于它操作简单和非侵入性的特点,被认为是治疗骨关节炎的适用方法。目前,激光疗法对组织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并且其临床应用的研究结果仍存在争议。目的:回顾总结激光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在细胞水平、动物实验和临床疗效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激光介导多途径生物效应的可能机制,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激光治疗膝骨关节炎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Rapid-deployment bioprosthesis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和PubMed数据库对2018-2023年发表的有关激光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文献进行检索,以“激光疗法,低强度激光疗法,高强度激光疗法,光生物调节,膝关节骨关节炎,软骨细胞”为中文检索词,以“laser therapy,low level laser therapy,high level laser therapy,photobiomodulation,knee osteoarthritis,chondrocytes”为英文检索词。加上手工检索的14篇文献,最终纳入70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激光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主要分为高强度激光和低强度激光两种类型,激光参数和治疗方案的不同会对激光疗效产生直接影响;在使用适当的参数时,低强度激光在细胞实验、动物模型以及临床疗效方面都显示出积极的作用;高强度激光在膝骨关节炎治疗中的研究较少,但一些初步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出积极的效果;(2)细胞实验表明,低强度激光可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和软骨基质合成,从而降低炎症反应;(3)动物实验表明,低强度激光可以减少促炎症因子的释放,促进软骨基质合成,抑制基质降解,有效改善软骨组织的修复过程;低强度激光还能减轻膝骨关节炎过程中的氧化应激损伤,缓解疼痛;(4)在临床试验中,低强度激光和高强度激光均可以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购买PD0325901功能活动;激光疗法与运动治疗方式联合使用可能会提高治疗效果;(5)激光可能通过光生物效应或热力学效应影响selleck细胞内的信号传导和细胞功能,为激光促进关节软骨再生提供了直接证据。
p53、COX-2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联
目的 探究53抑癌基因(p53)、环氧化酶-2(COX-2)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联。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感染Hp分为单纯胃癌组23例和胃癌合并Hp感染组59例,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检测p5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1625895(A/G)、rs1042522(C/G)和COX-2基因SNPs位点rs3218625(A/G)、rs689466(A/G)的多态性,分析p53、COX-2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患者Hp易感性的关系,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53、COX-2基因型与Hp感染胃癌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 两组TNM分期、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血清p53、COX-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胃癌组和胃癌合并Hp感染组p53基因rs1625895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rs1042522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基因rs3218625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rs689466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53(rs1042522)CC基因型、COX-2(rs689466)AA基因型是Hp感染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P<0.RNA Standards05)。结论 p53基因的rs104253-Methyladenine分子量22位点和COX-2基因的rs689466位点可能与胃癌患者Hp易Pevonedistat核磁感性相关,其中rs1042522位点C等位基因和rs689466位点的A等位基因为致病基因。
紫堇灵调控Nrf2/GPX4抑制铁死亡改善玉米赤霉烯酮诱导肝损伤的机制研究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是一种由镰刀菌属真菌产生的毒素,广泛存在于玉米、小麦、花生等食品中,是最为常见的污染物之一。它可随食物被人体吸收,具有生殖毒性、肝脏毒性及致畸作用,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紫堇灵(Corynoline)是一种从中药紫堇中分离出来的异喹啉生物碱,具有抗炎、抗菌和抗氧化等生物学特性,对四氯化碳、硫代乙酰胺及对乙酰氨基酚所致的小鼠肝损伤可起到保护作用。目前证实玉米赤霉烯酮可通过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细胞自噬等诱导肝损伤,但铁死亡是否在玉米赤霉烯酮诱导的肝损伤中发挥作用及紫堇灵能否对玉米赤霉烯酮诱导的肝损伤起到缓解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小鼠肝细胞和肝组织为研究模型,揭示玉米赤霉烯酮诱导肝损伤的机制,探讨铁死亡与肝损伤的关系,明确紫堇灵对玉米赤霉烯酮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一、玉米赤霉烯酮诱导小鼠肝组织铁死亡的作用机制研究利用玉米赤霉烯酮刺激小鼠肝损伤模型。检测了肝组织病理变化、小鼠转氨酶(ALT和AST)水平、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含量、铁死亡相关因子(GSH、GPX4、x CT、ATP、MDA和Fe~(2+)),并分析了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Nrf2)信号通路。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随着玉米赤霉烯酮浓度的升高(10、20、40 mg/kg),出现了剂量依赖性肝组织病理性损伤,血清转氨酶含量升高,肝组织炎性因子含量升高,表明玉米赤霉烯酮可导致小鼠肝组织损伤。检测小鼠肝组织铁死亡相关因子,结果显示玉米赤霉烯酮作用下肝组织的GSH、GPX4、x CTHandshake antibiotic stewardship、ATP含量下降,MDA和Fe~(2+)含量升高。分析铁死亡相关信号通路,发现玉米赤霉烯酮可降低肝组织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表达水平。在Nrf2缺陷小鼠中,还可导致更为严重的肝组织损伤和铁死亡。表明玉米赤霉烯酮可通过抑制Nrf2/GPX4通路诱导肝组织损伤和铁死亡。添加铁死亡抑制剂Fer-1后检测小鼠肝组织相关指标,发现Fer-1可抑制玉米赤霉烯酮诱导的肝组织病理变化、炎性反应及铁死亡相关因子的表达,表明抑制铁死亡可以降低玉米赤霉烯酮诱导的肝组织损伤。二、紫堇灵对玉米赤霉烯酮诱导小鼠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以小鼠肝细胞系AML-12为模型,紫堇灵为研究对象,观察超微形态学,检测了细胞活力、炎性因子、铁死亡相关因子、ROS、线粒体膜电位、凋亡及自噬相关蛋白,并分析了Nrf2信号通路,观察其对玉米赤霉烯酮诱导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结果显示,紫堇灵(2、4、8μM)可呈剂量依赖性逆转玉米赤霉烯酮(40μM)对小鼠肝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下调炎性因子水平,提示紫堇灵可以保护玉米赤霉烯酮诱导的ABT-199分子量肝细胞损伤。在玉米赤霉烯酮的作用下,小鼠肝细胞中与凋亡相关的caspase 3、p53蛋白及与自噬相关的beclin1、p62蛋白的表达升高了,但在加入紫堇灵后,这些蛋白未见明显变化,提示紫堇灵对玉米赤霉烯酮诱导的肝细胞凋亡和肝细胞自噬未见明显影响。线粒体电镜观察到,紫堇灵可以减轻玉米赤霉烯酮导致的线粒体体积缩小。JC-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结果显示,紫堇灵可以减轻玉米赤霉烯酮导致的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同时紫堇灵可抑制玉米赤霉烯酮诱导的MDA和ROS的产生,上调GPX4和x CT的表达,表明紫堇灵可减轻玉米赤霉烯酮诱导的铁死亡。紫堇灵还可上调Nrf2和HO-1蛋白的表达,在用si RNA敲低肝细胞Nrf2基因后,紫堇灵对玉米赤霉烯酮诱导肝细胞铁死亡的保护作用减弱,进一步表明紫堇灵可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抑制铁死亡,保护玉米赤霉烯酮诱导的肝细胞损伤。三、紫堇灵对玉米赤霉烯酮诱导小鼠肝组织损伤的保护效果利用玉米赤霉烯酮诱导小鼠肝组织损伤模型,分析紫堇灵的保护作用。检测了肝组织病理变化、血清转氨酶水平、肝组织炎性因子含量、铁死亡相关因子,并分析了Nrf2和NF-κB信号通路。结果表明,紫堇灵(15、30、60 mg/kg)可呈剂量依赖性地减轻玉米赤霉烯酮诱导的小鼠肝组织病理损伤、降低血清转氨酶含量、肝组织炎性因子含量,抑制玉米赤霉烯酮诱导的肝组织铁死亡,上调Nrf2信号通路、抑制NF-κB信号通路。而用SIRT1抑制剂EX527(SIRT1是Nrf2信号通路的上游分子)干预后,紫堇灵对肝组织病理改变、铁死亡相关因子、炎性因子的作用减弱。利用Nrf2敲除小鼠模型,检测上述指标,结果表明,紫堇灵对玉米赤霉烯酮诱导肝组织铁死亡和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减弱。进一步在体内实验验证,紫堇灵可通过上调Nrf2信号通路,抑制铁死亡,来保护玉米赤霉烯酮诱导的肝组织损伤。综上所述,玉米赤霉烯酮通过抑制Nrf2/GPX4通路诱导肝细胞和肝组织铁死亡,造成肝损伤。紫堇灵可调控Nrf2/GPX4通路,通过system XC-途径、脂代谢途径、铁代谢途径,抑制玉米赤霉烯酮诱导的铁死亡,起到selleck化学保护肝损伤的作用。该研究结果为防治玉米赤霉烯酮诱导的肝损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
树莓果渣黄酮抗氧化、抗炎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探究树莓果渣黄酮的体内抗氧化、抗炎和镇痛作用并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超声波辅助提取树莓果渣黄酮经Aselleck NMRB-8树脂纯化得到精制树莓果渣黄酮,采用小鼠肝脏和血清抗氧化模型研究其抗氧化能力和机制,采用小鼠二甲苯耳肿胀模型评价树莓果渣黄酮的抗炎作用及机制,采用小鼠热板法和冰醋酸扭体法评价树莓果渣黄酮的镇痛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树莓果渣黄酮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通过提高具有清除和修复氧化自由基的抗氧化酶类(SOPR-171采购D、GSH-px和CAT)活性和抑制脂肪氧化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来阻碍MDA和乳酸生成进而提高抗氧化活性。在抗炎能力上,树莓果渣黄酮具有一定的抗炎能力,通过降低炎症介质(HIS)和促炎因子(TNF-α)释放、促进抗炎因子(IL-4和IL-10)分泌的双向调控机制来达到抗炎效果。在镇痛能力上,一定剂量下的树莓果渣黄酮有镇痛能力,通Medical bioinformatics过抑制致痛物质(PGE2和BK)表达和促进镇痛物质(β-EP)表达的双向调控机制达到镇痛效果。
微生态制剂联合四联疗法对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免疫、炎症指标的影响
目的 分析微生态制剂联合四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免疫、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的100例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四联疗法)与观察组(50例,微生态制剂联合四联疗法)。比较两组的single cell biology治疗效果、Hp根除率、胃泌素与胃蛋白酶原水平以及免疫、炎症selleck Mirdametinib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及Hp根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Ⅰ(PGⅠ)、胃蛋白酶Ⅱ(PG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白细胞分化抗原4阳性(CD4+)、白细胞分化抗原4阳性/白细胞分化抗原8阳性(CD4+/CD8+)升高,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Pexidartinib2R)水平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微生态制剂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可提高Hp根除效果,调节胃肠激素水平及免疫-炎症指标,值得临床应用。
真实世界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冠心病患者的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探索
背景成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可以显著改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患者的临床预后,但由于其手术难度大,因此成功率并不高。近年来,随着术者经验的积累、器材设备的进展和手术策略的发展,CTO-PCI的成功率显著提高。尤其是通过CTO-PCI Hybrid策略的发展,技术成功率提高更为显著。Hybrid策略提出根据不同的病变解剖学特征,可采用正向导丝技术,逆向导丝技术,正向夹层再进入技术和逆向夹层再进入技术,前两者称为斑块内再通技术而后两者称为内膜下重回真腔技术(Dissection and Re-entry Techniques,DART),在传统的斑块内技术基础下,DART与其互相补充,进一步显著提高了手术成功率。虽然DART显著提高了CTO-PCI的手术成功率,但是其是否增加院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发生率以及对预后的影响仍不清楚。同时,对特殊CTO患者,如合并糖尿病、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和老老年患者的预后影响仍不清楚。更重要的是,成功CTO-PCI对此类患者症状(呼吸困难和心绞痛)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仍无报道。支链氨基酸(Branched-chain Amino Acid,BCAA)作为人体必需氨基酸,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BCAA通常被推荐给有消耗性疾病的患者或健身爱好者。最近研究表明,高水平BCAA与代谢综合征呈正相关。然而,BCAA是否影响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生和发展仍然未知。目的1、明确斑块内再通技术和DART成功开通CTO病变后的院内及院外短期和长期MACE发生率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2、观察成功CTO-PCI对特殊CTO患者(合并糖尿病、e GFR<90 m L/min/1.73m~2、≥75岁)的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3、探索BCAA是否影响AS进展。方法1、前瞻性连续性纳入2018年4月至2021年5月在西京医院心内科行CTO-PCI的患者。收集患者基线数据和院内MACE,术后1月和1年进行随访。主要终点:院内及术后1月和1年的oral oncolyticMACE发生率,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梗和临床驱动的再次血运重建。2、前瞻性连续性纳入2018年4月至2021年5月在西京医院心内科行CTO-PCI的患者。收集患者基线数据和院内MACE,术后1月和1年进行随访。主要终点:呼吸困难和心绞痛症状,分别由玫瑰呼吸困难量表(Rose Dyspnea Scale,RDS)和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评估;生活质量,采用SF-12量表(12-items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12)和欧洲5维生活质量量表(European Quality of Life-5 Z-VAD-FMK作用Dimensions,EQ-5D)评估。次要终点:院内及术后1月和1年的MACE发生率,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梗和临床驱动的再次血运重建。3、连续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在西京医院心内科住院的男性冠心病患者,同时纳入健康志愿者,检测其血浆BCAA水平。高胆固醇饮食饲养Apo E~(-/-)小鼠诱导其AS形成,外源性给予AS小鼠BT2和BCAA改变小鼠BCAA水平,同时检测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特征(斑块大小及稳定性)来观察BCAA是否影响AS进展。结果1、共成功纳入1076名接受CTO-PCI的患者,1023(95.07%)名患者技术成功,成功采用斑块内技术者914(89.35%)名,成功DART者109(10.65%)名。斑块内组院内MACE发生率(3.94%vs.4.59%;P=0.744)与DART组无显著性差异。斑块内组1月MACE发生率(12.40%vs.11.11%;P=0.700)和1年MACE发生率(17.31www.selleck.cn/products/fg-4592%vs.19.59%;P=0.577)与DART组无显著性差异。2、共成功纳入1076名接受CTO-PCI的患者,374(34.76%)名患者合并糖尿病,CTO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手术成功率(91.17%vs.91.44%;P=0.879)和院内MACE发生率(4.13%vs.5.35%;P=0.362)与无糖尿病患者无统计差别。成功CTO-PCI后1月和1年时,CTO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呼吸困难和心绞痛症状,以及生活质量均显著改善(P<0.001),且改善程度与无糖尿病患者无统计差别(P>0.05)。666(61.90%)名患者合并低e GFR(<90 m L/min/1.73 m~2),CTO合并低e GFR患者的手术成功率(91.95%vs.91.49%vs.88.82%vs.91.30%;P=0.687)和院内MACE发生率(4.15%vs.4.36%vs.6.21%vs.4.35%;P=0.748)与e GFR正常患者无统计差别。除e GFR<30 m L/min/1.73 m~2的患者术后1年时症状未出现显著改善外(P>0.05),CTO合并低e GFR患者的呼吸困难和心绞痛症状,以及生活质量均显著改善(P<0.05),且改善程度与e GFR正常患者无统计差别(P>0.05)。101(9.39%)名患者为老老年(≥75岁),随着CTO患者年龄的增大,其手术成功率(92.19%vs.90.00%vs.89.11%;P=0.375)并未显著降低,且院内MACE发生率(3.60%vs.6.80%vs.3.96%;P=0.080)未显著增加。CTO合并老老年患者的呼吸困难和心绞痛症状,以及生活质量均显著改善(P<0.05),且改善程度与年轻患者无统计差别(P>0.05),甚至老老年患者术后1年时的心绞痛症状改善程度大于年轻患者(P<0.001)。3、共成功纳入446名男性,包括188名健康志愿者和258名冠心病患者。冠心病患者BCAA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60.23±9.75 vs.70.62±17.15;P<0.01),血浆BCAA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76;95%CI:1.037-1.117;P<0.01)。AS小鼠血浆BCAA水平明显高于WT小鼠(P<0.01),外源性BT2或BCAA分别可以显著降低或升高AS小鼠BCAA水平(P<0.01)。BT2治疗显著减少了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增加了斑块稳定性(胶原含量和平滑肌细胞数量增加),而额外的BCAA摄入进一步促进了斑块的进展(P<0.01)。结论DART开通CTO病变时可以在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基础上,不增加院内和院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示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CTO-PCI手术策略。成功CTO-PCI对CTO合并糖尿病、低e GFR或老老年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并未降低其手术成功率和增加院内MACE发生率。更重要的是,成功CTO-PCI显著改善这些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且改善程度并未降低。此外,BCAA是AS的独立危险因素,显著促进AS进展。
EIF3H稳定CCND1促进肝内胆管癌进展的机制研究
背景:胆管癌是沿着胆管树生长的一组异质性的肿瘤,是第二常见的肝脏肿瘤,仅次于肝细胞肝癌(约占病例数的15%),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3%。过去几十年胆管癌的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所上升。肝内胆管癌在东亚原发性肝脏癌症患者中占绝大部分比例(约为85%)。更多的流行病学以及临床实践中的观点认为,HBV和HCV相关的肝病是胆管癌绝对危险因素,且与肝内胆管癌相关性更高。隐匿性的HBV感染更是肝内胆管癌的新的危险因素。上世纪末肝内胆管癌发病率有所升高,这也与人群中HCV感染负担的加重有关。对于肝内胆管癌来说,全球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也是逐年上升,其中香港地区患者最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3H(EIF3H)与多种生理病理机制相关。研究发现,EIF3H的表达水平与多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存在EIF3H的扩增和过Egg yolk immunoglobulin Y (IgY)表达。目前研究已证实,EIF3H可以促进肝内胆管癌进展,但是其潜在的分子机制不甚明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材料方法:通过对公共数据库的分析发现EIF3H在胆管癌中高表达。采用western blot,qPCR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EIF3H在肝内胆管癌组织和细胞系Baf-A1分子式中的表达情况。通过MTT检测、CCK8检测、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以及细胞流式检测凋亡等细胞功能实验评估EIF3H对肝内胆管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以及抗凋亡能力的影响。敲减EIF3H后进行全基因表达谱芯片实验测序,测序结果呈交IPA软件分析通路富集情况,结果表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EIF3H相关。Western blot检测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的关键蛋白质及下游部分靶标表达变化。体内外的回复实验证明了 EIF3H/CCND1轴在肝内胆管癌中的PUN30119 molecular weight促癌作用以及EIF3H和CCND1的上下游调控关系。裸鼠皮下成瘤实验后肿瘤切片的Ki67免疫组化染色证明EIF3H对肿瘤体内生长的影响。放线菌酮实验用以评估CCND1蛋白质稳定性变化。MG132处理细胞以证明CCND1是否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降解。泛素分子和CCND1蛋白质的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敲减EIF3H后CCND1泛素化修饰水平的变化。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EIF3H在胆管癌中高表达。同时,我们发现在肝内胆管癌细胞系中EIF3H 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质翻译水平均较高。在肝内胆管癌组织进行EIF3H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提示EIF3H在肝内胆管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主要定位与细胞质,质核分离实验也证明这一结果。并且EIF3H的表达量与肝内胆管癌肿瘤分级正相关,同时,高表达EIF3H患者组的总生存期较短。相比之下,克隆形成实验、MTT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以及细胞流式检测凋亡实验结果表明,在体外实验性下调EIF3H的表达导致了肝内胆管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被抑制,并增加了肝内胆管癌细胞凋亡的比例。基因测序结果及后续实验表明,当敲减EIF3H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被显著抑制。特异性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可减轻过表达EIF3H对肝内胆管癌细胞活力增强和凋亡减少的影响,表明EIF3H调控肝内胆管癌是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的。体内外回复实验表明,EIF3H/CCND1轴在肝内胆管癌中起促肿瘤作用,证明EIF3H是肝内胆管癌CCND1的上游调节因子。裸鼠皮下成瘤实验后肿瘤切片中Ki67免疫组化染色评分提示EIF3H/CCND1轴在体内促肿瘤生长的作用。放线菌酮处理EIF3H敲减后的细胞,可见CCND1蛋白质半衰期变短。用MG132处理细胞后,可见CCND1蛋白质水平增高。泛素分子和CCND1蛋白质水平的免疫共沉淀实验表明,敲减EIF3H后,CCND1蛋白质泛素化修饰水平变高。结论:EIF3H可以促进肝内胆管癌细胞增殖和迁移并抑制癌细胞的凋亡。这种促癌作用的机制可能是由EIF3H稳定CCND1蛋白质并同时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的。总体而言,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EIF3H可能是肝内胆管癌治疗的潜在治疗靶点。
基于AMPK/sirt1/RANKL/OPG通路研究补阳还五汤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愈合的机制
目的 基于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rt)1/核转录因子(NF)-κB受体活化蛋白配体(RANKL)/骨保护素(OPG)信号通路,探究补阳还五汤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骨折愈合的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低剂量组(6.25 g/kg)、补阳还五汤中剂量组(12.5Bacterial cell biology0 g/kg)和补阳还五汤高剂量组(25.00 g/kg)。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均构建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并给予相应剂量药物干预。检测大鼠骨密度(BMD)值、骨折愈合评分及骨痂体积;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钙和磷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股骨组织中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Adavosertib NM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骨痂组织的病理形态;Western印迹检测股骨组织中AMPK/sirt1/RANKL/OPG通路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骨痂骨小梁分布稀疏,成骨细胞大量减少且有纤维组织生成,骨痂体积、血清中ALP、骨钙素、钙和磷水平及股骨组织中MDA水平、RANKL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BMD值、骨折愈合评分、骨组织中SOD和GSH-Px水平和AMPK、sirt1、OPG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补阳还五汤低、中、高剂量组骨痂骨小梁分布较为密集,成骨细胞增加,骨痂体积、血清中ALP、骨钙素、钙和磷水PLX3397平及股骨组织中MDA水平、RANKL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BMD值、骨折愈合评分、骨组织中SOD和GSH-Px水平和AMPK、sirt1、OPG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调节AMPK/sirt1/RANKL/OPG通路,发挥对骨质疏松骨折大鼠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