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研究以由肾性原因引起的I期AZD9291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序贯试验方法,观察壮药鹰不扑水煎剂对I期AKI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相关评价指标如尿量、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微量白蛋白、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等的变化,评估壮药鹰不扑对I期AKI的临床疗效,评估其治疗I期AK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与金水宝片治疗I期AKI患者作随机对照;结合疗效与实验室生物学指标的观察,探讨壮药鹰不扑治疗AKI可能的作用机理,为临床壮药防治AKI提供新的线索及依据,借此促进广西道地壮药材的开发和利用,助力民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方法:采用开放型单向质反应序贯试验设计,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I期AKI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按住院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饮食控制、补液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治疗之上,治疗组予壮药鹰不扑水煎剂治疗,对照组予金水宝片治疗,疗程为14天。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尿量、Scr、尿微量白蛋白、NGAL等指标的变化以及安全性指标,完成治疗1例,分析1例,直到出现结果;同时与金水宝片治疗作对照。结果:共有25例medicated animal feedI期AKI肺肾两虚兼湿热血瘀证患者纳入本次临床观察研究,25例均为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和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住院诊治的病人。按其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6岁,平均为50.90±AY-22989抑制剂12.64岁。对照组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6岁,平均为47.81±13.86岁。治疗组在试验到第10例时,试验线接触上界U线,对照组则在试验到第15例时,试验线接触上界U线。根据规定终止试验,接受有效的假设,可认为壮药鹰不扑水煎剂对I期AKI有治疗作用,作出接受壮药鹰不扑的结论,其中治疗组有效10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P1为100%,出现假阳性的概率<0.1%,有效天数为9.00±2.81天。对照组有效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3.33%,有效天数为9.55±2.74天,两组间临床好转天数相似,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中医证候积分、Scr、尿微量白蛋白和NGAL指标方面,经治疗后,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壮药鹰不扑水煎剂治疗I期AKI有效。(2)壮药鹰不扑可显著改善I期AKI肺肾两虚兼湿热血瘀证患者症状,改善尿量减少、水肿、腰痛、怠倦乏力、夜尿增多、口干咽燥、小便黄赤等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壮药鹰不扑水煎剂在治疗I期AKI肺肾两虚兼湿热血瘀证患者方面更能降低Scr、尿微量白蛋白和NGAL水平,改善肾功能优于金水宝片,且安全性好。
抑郁症青少年失眠严重程度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抑郁症青少年失眠严重程度与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关联。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将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2022年2月~2022年10月接受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条目调查抑郁症青少年过去半年内采取NSSI行为频率;采用青少年NSSI行为问卷(NSSIAQ-A)调查抑郁症青少年过去半年内的NSSI行为状况;采用青少年自评失眠量表(YSIS)调查失眠严重程度。结果 共123例青少年抑郁障碍完成了相关量表评测;过去半年无NSSI行为91例(73.98%),伴NSSI行为32例(26.02%);YSIS量表评测无失眠62例(50.41%),轻度失眠31例(25.20%),中度失眠22例(17.89%),重度失眠8例(6.50%)。伴NSSI青少年的YSIS量表的睡眠质量、睡眠满意度、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睡眠不足、醒后疲乏、日间功能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无NSS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SI频率1~5次、6~10次、>10次的抑郁障碍青少年中重度失眠率分别是无NSSI行为的2.009倍(1.147~3.521)、2.198倍(1.025~4.713)、2.637倍Bucladesine细胞培养(0.848~8.198),均P<0.001。无明显组织损伤、有明显Y-27632浓度组织损伤的抑郁障碍青少年中重度失眠率是无NSSI行为的1.670倍(1.083~2.576)、3.810倍(1.408~10.308)均P<0.001。伴NSSI行为抑郁障碍青少年的NSSI频率、NSSI评分与睡眠质量、睡眠满意度、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睡眠不足、醒后疲乏、日间功能维度得分及总分均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伴NSSI的抑郁症青少年失眠程度更为严重,NSSI频率越高,中重度失眠比例越高,伴组织损伤的NSSI中重度失眠高于无NSSI行为,失眠Tumou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严重程度与NSSI频率、NSSI评分有正相关性。
三种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诊断比较
目的:评价内镜诊断、血清HP抗体检测、组织活检诊断三种检测方法对幽门螺杆菌(HP)GDC-0068使用方法感染诊断效果的比较,探索有效的HP检测方法。方法:选取1481例参加甘肃省上消化道早期胃癌筛查项目的人群为研究对象,分别行内镜检查、血清HP抗体检测及组织活检Undetectable genetic causes,比较三种方法 HP的检出率,通过绘制ROC曲线,对三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481例受检者组织活检结果显示,HP感染阳性者642例,阴性者839例;内镜诊断、血清HP抗体检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47、0.584,灵敏度分别为18.4%、66.0%,特异度分别为91.1%、50.8%;与组织活检诊断对比,selleck ABT-199内镜诊断的准确率为59.6%,差错率为40.4%;血清HP抗体检测的准确率为57.4%,差错率为42.6%。结论:内镜诊断、血清HP抗体检测与组织活检诊断结果一致性好,内镜诊断特异度更高,血清HP抗体检测灵敏度更高。三种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临床实践中可结合患者病情及三种方法的优劣灵活选用。
聚丙烯熔喷布的高效制备及其抗菌改性研究
本论文首先在一套熔喷布制备装置中归集聚丙烯(PP)熔喷料的制备、熔喷料熔喷成布两步工序,实现PP熔喷布的高效一步法制备。之后以此熔喷布作为基布,将不同抗菌剂采用不同方式负载于该布的熔喷纤维上进行抗菌改性,制得抗菌熔喷布。最终达到降低制备周期与成本,减少能源消耗,解决其相关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易造成细菌感染的问题,为之后抗菌熔喷材料的制备提供合理的思路。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首先进行了PP熔喷布的高效一步法制备。研究了过氧化物加入量、原料于降解段的反应温度以及螺杆转速这三项在熔喷布的高效一步法制备过程中能够直接影响熔体熔融指数(MI)从而影响熔喷布产品结构的工艺参数的最佳数值,发现当过氧化物加入量为4%、挤出机降解段温度为260℃、螺杆转速为90 RPM时,PP混合熔体MI能够稳定在1700±50 g/10min这一适合熔喷布制备的范围。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驻极电压、驻极时间这两种能够对熔喷布静电吸附能力造成较大影响从而影响最终其过滤效率的驻极参数的最优数值,发现采用25 k V的驻极电压、4 min的驻极时间时,熔喷布存放一周后针对0.3μm氯化钠气溶胶依然有98%以上的过滤效率,同时驻极时的能耗较采用其他数值也相对较低。在上述最优物料配比、制备及驻极工艺参数条件下制得的熔喷布经FT-IR、TG、SEM、手持尘埃粒子计数器等方式表征,发现其表面不含其他有害杂质残留,对使用者的身体无害,热稳定性相对较好;熔喷纤维直径在2μm左右,布体呈三维立体网状结构,针对空气中不同粒径的微粒均可达到95%以上的过滤效率;过滤阻力整体处于30-40 Pa之间,远远小于规定的250 Pa。完全能够满足用于医疗防护及过滤产品生产的性能要求以及后续作为基布来负载抗菌剂的使用要求。(2)其次通过UV-Vis,TEM表征不同方式制得的纳米氧化锌(ZnO NPs),发现采用溶剂热法在180℃下制备的ZnO NPs更适合负载于PP熔喷布基布上制得ZnO NPs抗菌熔喷布。通过SEM、XRD、FT-IR、TG、手持尘埃粒子计数器、光学显微镜等方式对其进行Roxadustat半抑制浓度表征,证明负载于基布上的为纯净且结晶度相对较低的ZnO NPs,负载量约为1.85%,负载于熔喷纤维上的ZnO颗粒仍为纳米尺度,负载后其热稳定性略有提升;负载ZnO NPs后此熔喷布针对空气中小粒径微粒的过滤效率有所下降,其原因为熔喷布静电吸附能力有所下降,未来可尝试电晕二次驻极或水驻极skin biopsy的方式再次提升,其过滤阻力负载前后变化不大,仍处于30-40Pa之间;在涂覆细菌的培养皿中,负载ZnO NPsKPT-330作用后的样品在其周围出现了环宽约为2.5 mm的抑菌环,同时抑菌环处的菌落数远远少于培养皿抑菌环外部分的菌落数,说明通过负载ZnO NPs能够赋予熔喷布抗菌性能。(3)最后通过紫外辐照的方式在PP熔喷布基布上直接还原负载纳米银(Ag NPs)制备了Ag NPs抗菌熔喷布。通过对比样品数码照片与SEM图像,发现40min为最适宜的辐照时间。通过UV-Vis、XRD、TG等方式表征后,发现负载于基布上的为纯净的Ag NPs,负载量约为17.11%;负载后此熔喷布过滤效率变化趋势与原因同ZnO NPs抗菌熔喷布,负载Ag NPs对其过滤阻力几乎没有影响,仍处于30-40 Pa之间;在涂覆细菌的培养皿中,负载Ag NPs后的样品在其周围出现了环宽约为4.8 mm的抑菌环,同时抑菌环处的菌落数远远少于培养皿抑菌环外任意部分的菌落数,与负载ZnO NPs的样品对比发现,负载Ag NPs样品的抗菌性能要好于前者,推测可能与抗菌剂的负载量和培养箱处的光照条件有关。
视听预演用于学龄儿童眼科手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视听预演用于学龄儿童眼科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眼科手术的86例患儿,将其分为2组,每组43例。试听预演干预组(AV组)患儿和父母术前1 d访视时共同予以视听预演干预;对照Berzosertib化学结构组(C组)患儿和父母术前1 d常规访视。2组患儿的父母均陪同患儿行麻醉诱导。记录2组患儿的手术时间、麻醉苏MK-1775小鼠醒时间、术前访视和麻醉诱导时的焦虑评分、麻醉诱导顺从性评分、拔管后苏醒期躁动评分和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同时记录2组患儿父母术前访视和麻醉诱导时的焦虑评分Photocatalytic water disinfection,并分析患儿父母焦虑评分与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与C组比较,AV组患儿麻醉诱导时的焦虑评分和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均明显降低,麻醉诱导时患儿顺从性评分明显降低,患儿父母焦虑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焦虑评分与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均呈中等程度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475,P<0.01]。结论 术前父母陪同视听预演可降低学龄儿童眼科手术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可能与减轻了患儿父母焦虑有关。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防治肺结节作用机制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药对防治肺结节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筛选药对活性成分和靶点;利用GeneCards获取肺结节相关靶点;使用Cytoscape构建“活性成分-交集靶点”网络,获取STRING数据库信息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运用Metascape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digital immunoassay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 Vina对核心靶点和关键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筛选得到槲皮素、β-谷甾醇、豆甾醇等33个药对主要活性成分,通过与癌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等密切相关的176条信号通路,作用于AKT1、TNF、TP53等18Liraglutide生产商2个共同靶点,从而发挥防治作用。结论: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药对中主要活性成分作用于多个肺结节相关靶点,可能通过调节AGE-RAGE通路、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抑制炎症、调节免疫、抑制肿瘤形成,从而防治肺AY-22989结节。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究丹参素减轻滋养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的机制
目的 探讨丹参素通过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改善滋养细胞氧化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人绒毛滋养细胞系HTR-8/SVneo置于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 H/R)条件下,通过CCK-8以确定丹参素对细胞活力的影响以及后续实验的最佳处理浓度。设置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 NC)、正常培养+丹参素处理组(normal culture condition with danshensu treatment, NC+DS)、缺氧/复氧处理组(H/R condition, HR)和缺氧/复氧+丹参素处理组(H/R condition with danshensu treatment, HR+DS)。检测selleck VE-822各组活性氧物质(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的水平差异。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根据CCK-8的检测结果,丹参素最佳处理浓度为10μmol·L~(-1),处理48 h后可显著恢复细胞活力。HTR-8/SVneo在H/R处理后ROS积累增加,丹参素处理后ROS积累显著减少。Western blot显示,H/R处理后HR组DKK1明显升高,而Wnt1、GSK-3β和β-catenin水平明显降低。经丹参素处理后HR+DS组Wnt1和β-catenin明显恢复。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氧化应激抑制了Wnt1和β-RAD001使用方法catenin水TORCH infection平,抑制了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损害滋养细胞功能,促进滋养细胞凋亡,降低滋养细胞侵袭性。丹参素能减轻滋养细胞氧化应激,恢复Wnt1和β-catenin水平,重新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血红素加氧酶-1通过诱导抗病毒蛋白的表达增强IFN-α抗HBV效应
目的 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 (HO-1)对HBV复制的作用及HO-1联合α-干扰素(IFN-α)的抗病毒效应。方法以HepG2.2.15细胞和HBV 1.3质粒转染HepG2细胞即HepG2-HBV1.3为HBV复制细胞模型;血红素(Hemin)分别处理HepG2.2.15和HepG2-HBV1.3细胞,诱导HO-selleck合成1表达;CCK-8评估Hemin对HepG2、HepG2.2.15的毒性作用;化学发光法分析Hemin处理组及si-HO-1等实验组上清液中HBsAg、HBeA g;RT-qPCR分析HO-1、IFN-β、Protein CharacterizationHBV-DNA;Western blot分析IRF-3、JAK/STAT抑制剂JAK/STAT信号通路中相关分子的表达;Hemin联合IFN-α处理HepG2.2.15,监测HO-1是否具有协同IFN-α抗病毒效应。结果 Hemin剂量依赖性诱导HO-1,HO-1被诱导后发挥显著的抗HBV效应,同时IFN-β、IRF-3及JAK/STAT信号通路中IRF-9、MxA的表达均增加。沉默HO-1表达能逆转Hemin诱导组的抗病毒效应,同时Ⅰ型干扰素IFN-β也呈现低表达JAK/STAT信号通路中的IRF-9、MxA的表达也被抑制。Hemin联合IFN-α发挥更强的抗病毒作用。结论 HO-1能够发挥抗HBV效应,这种效应可能是增加IRF-3的磷酸化诱导Ⅰ型干扰素表达来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发挥抗病毒效应;HO-1可以协同IFN-α发挥抗病毒作用。
温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观察及对炎性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温针灸治疗脾胃虚弱型重症肌无力(眼肌型)的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2例脾胃虚弱型重症肌无力(眼肌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溴吡斯明联合醋酸泼尼松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炎性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白介素-18(interleukin-18, IL-18)、白介素-27(interleukin-27, IL-27)、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1)、补体C3及C4、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 antibodies, AchR-Ab)]、免疫功能指标(CD4+/CD8+、CD4+T细胞、CD3+T细胞)及生活质量评分[15项重症肌无力生活质量(15-item myasthenia gravis quality Bioreductive chemotherapyof life, MG-QOL 15)量表评分和肌无力绝对评分(absolute score of myasthenia gravis, ASMG)]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清IL-6、IL-18和IL-27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LZ945价格两组治疗后血清TGF-β1和AchR-Ab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补体C3和C4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免疫功能各指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G-QOL 15评分和ASMG较治疗前更多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高于对照组的73.9%(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温针灸治疗脾胃虚弱型重症肌无力(眼肌型),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醉茄内酯类抗炎先导化合物的筛选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在兽医临床上多种动物疾病都伴随着炎症的发生,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对机体造成严重损害,临床上常应用合成抗炎药治疗炎症。但常用合成抗炎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及在畜禽体内残留问题已对畜牧养殖业构成严重威胁,限制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天然药物由于其活性较强、多靶点和低毒副作用等成为目前抗炎药物研发的主要来源。南非醉茄(Withania somnifera)为茄科睡茄属植物,主要有效成分为醉茄内酯类化合物,在抗炎、抗菌、调节免疫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效果,有较好的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但目前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粗提物上,尤其单体成分的抗炎活性研究尚未见系统报道。本课题组前期采用色谱法与光谱法构建了醉茄内Viral respiratory infection酯类化合物的分子库,体外预试验表明醉茄内酯类衍生物对炎症反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以COX-2为特异性靶点,运用虚拟对接筛选有COX-2抑制作用的抗炎先导物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因此本课题拟从醉茄内酯类分子库中以COX-2为靶点筛选确定抗炎先导化合物,借助体内外炎症模型以及炎症信号传导通路平台,全面系统地研究其抗炎活性及作用机制,以期为醉茄内酯类化合物作为抗炎药物的开发利用提供详实的理论支持。本研究利用分子对接,预测醉茄内酯化合物与COX-2和i NOS蛋白的作用靶点,结合体外酶抑制试验确定抗炎先导化合物—醉茄素A。建立脂多糖(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并采用醉茄素A干预,通过MTT法和中性红法分别检测细胞活力和细胞吞噬活性,Griess法检测细胞上清液NO含量,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PGE_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IL-10的含量,考察醉茄素A的体外抗炎活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q PCR)和免疫印迹法(WB)检测细胞中Tselleck NMRLR4、TRAF6、IκB和p65的基因及蛋白表达量,从分子水平揭示醉茄素A的体外抗炎作用机制。建立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ALI)模型,并采用醉茄素A干预,通过HE染色对肺脏进行组织学分析,同样对肺组织匀浆上清液中NO含量与肺泡灌洗液中TNF-α、IL-1β、IL-6和IL-10含量进行检测,考察醉茄素A的体内抗炎活性;采用RT-q PCR和WB检测小鼠肺组织中TLR4、TRAF6、IκB和p65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揭示醉茄素A体内抗炎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醉茄素A与COX-2和i NOS蛋白存在较强的结合作用,且能显著抑制COX-2酶活性。体外试验结果表明,醉茄素A能通过抑制RAW 264.7细胞增殖和细胞吞噬活性,降低NO、PGE_2、TNF-α和IL-6的含量,升高IL-10的含量,发挥体外抗炎作用;醉茄素A能下调RAW264.7细胞中TLR4和TRAF6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抑制p65和IκB蛋白磷酸化,证明醉茄素A可通过介导TLR4-NF-κB通路发挥体外抗炎作用。体内试验结果表明,醉茄素A能通过降低小鼠肺湿/干重比值,降低NO、TNF-α、IL-1β和IL-6含量,促进IL-10的表达,发挥体内抗炎作用;PS-341分子式醉茄素A能下调小鼠肺组织中TLR4和TRAF6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抑制p65和IκB蛋白磷酸化,揭示醉茄素A可通过介导TLR4-NF-κB通路发挥体内抗炎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以COX-2为靶点成功筛选出先导化合物—醉茄素A,阐明醉茄素A在体内外炎症模型中均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且进一步从TLR4-NF-κB信号通路揭示醉茄素A的抗炎作用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为醉茄内酯类作为抗炎药物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绿色抗炎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