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血细胞分离机在单采血小板采集前后的溶血率分析

目的 比较三种不同型号血细胞分离机在采集后引起的溶血情况,分析和探讨不同单采血小板采集设备及程序造成的溶血差异、原因及对应的解决措施是否能减少溶血的发生。方法 选择本站三种不同品牌和型号的血细胞分离机共8台,其中Terumo的Trima共4台, Fresenius Kabi的AmiCORE共3台及Amicus 1台,每台设备各采集健康献血者的血小板10例,共采集健康献血者80例。又单独考虑Trima的血浆还输模式影响,故每台Trima又各采集健康献血者10例,总计研究例数120例。比较三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前后的游离血红蛋白(Hb)水平、Hb阳性率、在相同和不同型号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后回血管道游离Hb水平、acute alcoholic hepatitisTrima设备在开启和未开启血浆回输模式下采集后回血管道游离Hb水平和阳性率。结果 采集前,游离Hb均为阴性(<0.06 g/L);采集后,在3台AmiCORE和1台Amicus设备的回血管道中测得游离Hb水平均低于标准水平,但在4台Trima设备的回血管道中均测到游离Hb水平高于标准水平。Trima品牌型号的4台仪器回血管道内游离H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考虑献血者个体差异的情况下, Amicus与TriVP-16化学结构ma、AmiCORE与Trima的血细胞分离机回血管道内的游离H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ima设备开启血浆回输模式的游离Hb水平为(0.093S63845±0.065)g/L,低于未开启血浆回输模式的(0.157±0.024)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ima设备开启血浆回输模式后回血管道游离Hb的阳性检出率下降到40%,明显低于未开启血浆回输模式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Trima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单采血小板采集,会导致一定程度的红细胞破坏,造成回血管道内溶血。为避免溶血可能对献血者造成的不良影响,对频繁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应当尽可能减少使用Trima设备,或使用Trima设备时开启血浆回输模式,有助于减少溶血的发生。

普乐安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用药依从性对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普乐安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用药依从性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8至12月绍兴市中心医院门诊收治的240例BPH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Captisol受普乐安片单药治疗。按年龄(≤60岁为A组,>60岁为B组)、药物使用时长(≤3.5个月为C组,>3.5个月为D组)、药物使用密度(≤60.44%为E组,>60.44%为F组)、药物使用剂量分层(≤77.50%为G组,>77.50%为H组)进行分层分组,比较各分层分组患者治疗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VP-16试剂、最大尿流率(Q_(max)),采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各分层参数与IPSS差值(ΔIPSS)、QoL差值(ΔQoL)、Q_(max)差值(ΔQ_(max))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各分层参数对ΔIPSS、ΔQoL、ΔQ_(max)的影响。结果 不同年龄患者基线IPSS及治疗后IPSS比较,不同药物使用时长患者治疗后IPSS、治疗后QoL、ΔIPSS及ΔQoL比较,不同药物使用密度患者治疗后IPSS、治疗后QoL、ΔIPSS及ΔQoL比较,不同药物使用剂量患者治疗后IPSS、ΔIPSS及ΔQo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药物使用时长、药物使用密度、药物使用剂量与ΔIPSS、ΔQoL、ΔQ_(max)均呈正相关(均P<0.05),而患者年龄与ΔIPSS、ΔQoL、ΔQ_(max)均无相关性(均P>0.05)。多重线性回归方程为■=-4.881+0.069×1+0.057x_2+0.213x_3,■=-1.648+0.030x_1+0.066x_2+0.017x_3,■=-4.299+0.087xOrganizational Aspects of Cell Biology_1+0.296x_2+0.049x_3(ΔIPSS、ΔQoL、ΔQ_(max)分别为x_1、x_2、x_3,药物使用时长、药物使用密度、药物使用剂量分别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疗效的贡献度为药物使用时长>药物使用密度>药物使用剂量。结论 普乐安用药依从性对BPH疗效有一定的影响,疗效贡献度从高到低分别为药物使用时长、药物使用密度、药物使用剂量。

小剂量肝素治疗儿童重症水痘并脓毒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小剂量肝素治疗儿童重症水痘并脓毒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51例重症水痘并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小剂量肝素治疗分为研究组28例与对照组23例,入院后两组患儿均予针对病因、脏器支持等综合治疗,研究组同时加用小剂量肝素辅助治疗,比较两组小儿危重症评分(PCIS)、凝血功能指标、PLT水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脏器功能障碍(MOselleck化学DS)的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ZD1839比较,D-二聚体水平显著下降,APTT、PT显著缩短,PLT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FIB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DIC和MODS发生率分别为17.9%和14.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4%和3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CIS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01)。结论 儿童antitumor immunity重症水痘并脓毒症伴有凝血功能障碍时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可改善凝血功能,保护脏器功能,降低DIC及MODS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临床预后,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Rapamycin供应商梗死(AMI)的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Spinal infection022年6月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收治的AMI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7例。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研究组在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基础上加用替格瑞洛片,2组均连续用药3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心肌梗死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用药前后心功能与心肌微循环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JNJ-42756493细胞培养数(LVEF)、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CFR)、血小板聚集率、微循环抵抗指数(IMR)],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59%,高于对照组的78.38%(χ~2=4.163,P=0.041)。研究组心肌梗死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用药3个月后,2组LVEDD、LVESD小于用药前,LVEF、CFR高于用药前,血小板聚集率、IMR低于用药前,且研究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对照组与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62%vs. 10.81%,χ~2=1.591,P=0.207)。结论 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AMI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心功能及心肌微循环,且安全性较高。

鼠李糖乳杆菌LZ260E体内抗过敏活性研究

牛奶中的β-乳球蛋白是引起肠道炎症的主要过敏原。大量研究表明,益Lorlatinib MW生菌具有抗过敏和抗炎作用。本文选取了前期从湖南山区牧场牛乳中筛选得到的具有潜在抗过敏活性的鼠李糖乳杆菌LZ260E,研究其对β-乳球蛋白诱导的牛奶过敏小鼠模型的免疫调节功能和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采用ELISA法、Q-PCR法检测血MG132小鼠清中IgE、组胺、细胞因子及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表明口服LZ260E,可以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组胺、IgE、IL-4、MCP-1的含量,上调IFN-γ、IL-10、TNF-α和TGF-β的表达。通过对结肠组织进Bioavailable concentration行HE染色观察发现,LZ260E对过敏引起的肠粘膜结构的破坏具有保护作用。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发现LZ260E对小鼠肠道菌群结构有明显的影响,能够有效增加有益菌群丰度。这些结果表明,鼠李糖乳杆菌LZ260E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和Th1/Th2免疫平衡而具有抗过敏特性,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湖南主要的山区牧场乳酸菌资源打下基础,同时为工业化利用这LZ260E提供参考依据。

白藜芦醇可调控运动性疲劳大鼠的糖异生

背景:白藜芦醇是从植物中提取而来的天然抗氧化剂,其改善运动性疲劳的机制主要集中在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上,此次研究主要从糖异生角度探讨其对运动性疲劳的保护机制。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运动性疲劳大鼠糖异生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适应性训练1周后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白藜芦醇组、运动组、白藜芦醇+运动组,每组12只。空白对照组和白藜芦醇组正常饲养,不进行游泳训练;白藜芦醇+运动组和运动组采用负重游泳训练模拟长时间中高强度运动,每天负重5%游泳1 h后,分别灌胃50 mg/kg的白藜芦醇溶液或等体积的二甲基亚砜溶剂,每周6 d,共6周。末确认细节次运动后24 h取材,试剂盒检测尿素氮、肌酸激酶、血糖、肝糖原以及肝脏组织中乳酸health resort medical rehabilitation、丙酮酸水平;微量法检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RT-PCR检测SIRT1、CREB和PGC-1α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1)运动组大鼠血浆尿素氮和肌酸激酶水平明显升高(均P <0.05),肝脏乳酸、丙酮酸水平和乳酸/丙酮酸比值明显升高(均P <0.01),血糖和肝糖原水平明显降低(均P <0.01);补充白藜芦醇可有效改善以上情况;(2)运动使selleck NMR大鼠肝脏组织糖异生关键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和葡萄糖-6-磷酸酶的活性明显降低(P <0.01,P <0.05),补充白藜芦醇可明显提高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P <0.01);(3)运动组肝脏组织SIRT1、CREB和PGC-1α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均P <0.01),补充白藜芦醇可使该通路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4)提示白藜芦醇能缓解长时间中高强度运动导致的运动性疲劳,其机制可能与上调糖异生调控通路、提高限速酶活性、促进肝脏糖异生、升高血糖和肝糖原水平有关。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不佳及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bioelectrochemical resource recoveryAML)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不佳及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19年4月至2021年1月期间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97例AM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小板输注治疗。将血小板输注24 h后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4.5视为输注疗效不佳,反之则为输注疗效良好。随访1年,根据短期预后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采用单因素和购买BYL719多因素Logistic分析AML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不佳及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97例AML患者中,疗效良好的患者65例,疗效不佳的患者32例,根据血液输注疗效将患者分为疗效不佳组(n=32)和疗效良好组(n=65)。随访结束时,97例AML患者中,有21例患者病死,病死率为21.65%。将病死的患者纳为死亡组(n=21),存活的患者纳为生存组(n=76)。AML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不佳与白细胞计数(WBC)、输注次数、出血量、脾脏大小、感染发热、血小板种类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血型、疾病类型、降钙素原(PCT)、血红蛋白(Hb)、乙肝表面抗原无关(P>0.05)。AML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不佳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WBC>50×109/L、输注次数≥7次、出血量≥400 m L、脾大、感染发热、血小板种类为冰冻是AML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不佳的危险因素(P<0.05)。AML患者短期死亡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发热、血小板抗体、应用烷化剂化疗药物、脾脏大小有关(P<0.05),AML患者短期死亡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血小板抗体阳性、感染发热、脾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AML患者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AML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不佳受到WBC、输注次数、出血量、脾脏大小、感染发热、血小板种类等因素的影响。此外,感染发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抗体、脾脏大小等是AML患者血小板输注后短期预后的影selleck化学响因素。

OCT检查在诊断近视患者早期青光眼的价值

目的:分析评估Brucacute genital gonococcal infectionh膜开口-最小盘沿宽度(BMO-MRW)、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与其它视盘参数对近视患者早期青光眼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对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山西省眼科医院门诊确诊患近视(近视对照组,14人,27眼)和近视合并青光眼(近视青光眼组,10人,20眼)的患者进行系统专科检查和评估。两组患者均行视力、眼压测量、眼底裂隙灯检查、验光、中央角膜厚度(CCT)测量以及视野检查。采用Spectralis OCT测量所有患者的BMO-MRW、RNFL厚度,Optovue OCT测量视盘参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平均和各区域BMO-MRW、RNFL和视盘参数的差异,PF-02341066采购并计算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的面积(AUC)的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BMO-MRW比较:近视青光眼组平均及各区域BMO-MRW值均低于近视对照MC3细胞培养组,其中平均、颞上、颞下、鼻下、鼻上区域BMO-MRW差异显著(P<0.001),颞侧区域及鼻侧区域BMO-MR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RNFL厚度比较:近视青光眼组平均及各区域RNFL厚度均低于近视对照组,其中平均、颞下、鼻上RNFL厚度差异显著(P<0.001),颞上、鼻下及鼻侧区域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颞侧区域RNFL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视盘参数比较:两组患者杯盘面积比、垂直杯盘比、盘沿面积及视杯体积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盘沿面积差异最显著(P<0.001)。4.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平均BMO-MRW的AUC为0.856,颞上区域BMO-MRW的AUC值最大,为0.861,平均RNFL厚度的AUC值最大,为0.943,颞下区域的RNFL厚度AUC为0.916。在局部区域诊断价值分析中,BMO-MRW在颞上(AUC=0.861)、颞侧(AUC=0.753)、鼻下(AUC=0.815)、鼻侧(AUC=0.749)区域的AUC大于RNFL厚度的相应区域,其中颞上区域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盘沿面积的AUC值最大,为0.875,其次是杯盘面积比的(AUC=0.775)和垂直杯盘比(AUC=0.766)。结论:在近视青光眼早期诊断中平均RNFL厚度略优于平均BMO-MRW和盘沿面积,但区域BMO-MRW的敏感性高于区域RNFL。因此,对于早期近视青光眼的诊断区域BMO-MRW更有优势。

贝伐珠单抗联合盐酸埃克替尼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 medical staff分析贝伐珠单抗联合盐酸埃克替尼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EGFR突变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仅使用盐酸埃克替尼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贝伐珠单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分及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Endocrinology & Hormones抑制剂5(CA125)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整体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SF-36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EA、CA125及CYFRA21-1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盐酸埃克替尼的基础上使用贝伐珠单抗对EGFR突变型NSCLC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抑制癌细胞生长,降低肿瘤标记物水平,延缓肿瘤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BMN 673供应商得临床应用。

二氧化硅载药体系增强细胞内氧化应激抑制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作用研究

研究背景: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是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是全球发病率第六高的癌症。具有高增殖、局部淋巴结转移、预后差等特点。早期以手术治疗为主,晚期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综合序列治疗。顺铂(CDDP)是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最常用的化疗药物之一;它与RNA、DNA和蛋白质结合形成不同类型的加合物,从而破坏其结构;诱导线粒体依赖的活性氧(ROS)形成,造成细胞内氧化还原失衡;由于细胞内谷胱甘肽(GSH)的存在,缓解了细胞内氧化还原失衡,增加了癌细胞对顺铂的AZD1152-HQPA临床试验耐药性,从而限制了 CDDP作为一种抗癌治疗手段的临床实用性。因此,通过消耗细胞内GSH破坏氧化还原平衡来放大细胞内的氧化应激是治疗癌症的一种有效方法。研究目的:GSH对癌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状态的维持作用,是导致癌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增强的重要原因之一,故可以通过抑制GSH的合成来增强顺铂对HNSCC的化疗效果。因此,本文提出一种由透明质酸(HA)包被的介孔二氧化硅(MS)纳米载药系统,以共递送GSH合成抑制剂L-丁硫氨酸亚砜胺(BSO)和顺铂前药(DSCP)(定义为Pt/BSO-MS-HA)。探究该系统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治疗作用。研究方法:1、构建合成纳米载药系统Pt/BSO-MS-HA,对Pt/BSO-MS-HA的粒径、形貌、药物释放、顺铂负载率等材料学性能进行检测。2、Pt/BSO-MS-HA的体外实验:(1)利用 CAL-27 细胞系,采用 MTT 法检测 Pt、Pt/BSO、Pt/BSO-MS和Pt/BSO-MS-HA的细胞毒性;(2)利用流式细胞术及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成像分析检测CAL-27细胞对Pt/BSO-MS-HA的摄取能力;(3)检selleck产品测细胞内ROS的水平;(4)检测细胞内GSH的水平。3、Pt/BSO-MS-HA的体内实验:(1)利用CAL-27细胞系构建荷瘤鼠模型;(2)利用荧光成像检测Pt/BSO-MS和Pt/BSO-MS-HA在肿瘤和各个器官中的分布情况;(3)通过检测荷瘤鼠体重及肿瘤大小研究Pt/BSO-MS-HA的抗肿瘤作用。研究结果:1、通过对Pt/BSO-MS-HA的各项材料学性能检测发现,Pt/BSO-MS-HA纳米颗粒的形貌与MS纳米颗粒相似,HA修饰对MS大小无显著影响,包封率为39%,载铂率为1 8.1%,GSH的存在显著加快了 Pt的释放。2、通过Pt/BSO-MS-HA的体外实验发现:1)Pt/BSO-MS-HA具有更强的癌细胞杀伤作用;2)HA的靶向作用使Pt/BSO-MS-HA更容易被CAL-27细胞摄取;3)BSO是降低CAL-27细胞中GSH的理想药剂。3、通过Pt/BSO-MS-HA的体内实验发现:Pt/BSO-MS-HA具有较小的毒性和优异的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结论:本文构建合成了一种以MS为载体,表面以HA修饰的共递送抗癌药物DSCP和BSO的纳米载药颗粒并命名为Pt/BProtein CharacterizationSO-MS-HA,以改善细胞内药物递送并增强肿瘤抑制作用。体内外实验表明,Pt/BSO-MS-HA能显著抑制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进展,且系统细胞毒性较小,是一种新的、有潜力的癌症治疗方法,在未来可能有许多重要的生物医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