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松油醇调控赤拟谷盗化蛹和羽化作用机制研究

赤拟谷盗是重要的储粮害虫之一,目前主要依靠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但长时间高剂量地使用化学药剂导致赤拟谷盗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因此迫切需要研发新型绿色环保杀虫剂。植物精油由于具有杀虫活性高、作用方式多样、低毒和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已经被广泛用于防治储粮害虫。植物精油对储粮害虫不仅具有熏蒸、驱避、触杀、拒食作用,还能抑制其生长发育。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茶树精油主要活性成分4-松油醇对储粮害虫熏蒸效果显著,基于此本论文探究了4-松油醇对赤拟谷盗幼虫化蛹和蛹羽化的影响,利用代谢组学筛选出差异代谢物及其富集通路,进一步解析了影响幼虫化蛹和蛹羽化的代谢通路中关键酶的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模拟了4-松油醇与相关蛋白作用方式和结合位点,研究结果为开发赤拟谷盗绿色防控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4-松油醇处理影响赤拟谷盗幼虫化蛹和蛹羽化以赤拟谷盗幼虫和蛹为供试昆虫,研究了不同处理时间和剂量的4-松油醇对赤拟谷盗化蛹和羽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暴露于4-松油醇胁迫的赤拟谷盗幼虫化蛹率在各处理时间下整体均低于对照组,其中以14.4μL/L浓度的4-松油醇熏蒸赤拟谷盗幼虫时,在各处理时间下幼虫化蛹率均下降20%以上;4-松油醇熏蒸处理赤拟谷盗蛹时,暴露于4-松油醇胁迫的赤拟谷盗蛹羽化率在各处理时间下整体均低于对照组;此外,赤拟谷盗蛹羽化后成虫畸形率显著增加,以8.0μL/L浓度的4-松油醇熏蒸蛹时,在各处理时间下成虫畸形率均达到80%以上,熏蒸2 d时成虫畸形率高达100%,并且羽化后的畸形赤拟谷盗成虫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死亡。结果表明4-松油醇熏蒸处理降低赤拟谷盗化蛹率和羽化率,导致成虫畸形率增加。2、4-松油醇处理影响赤拟谷盗多种代谢物含量及代谢通路对赤拟谷盗幼虫和蛹的代谢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松油醇熏蒸处理赤拟谷盗幼虫对脂肪酸降解、氨基酸生物合成、ABC转运、丙酸代谢和赖氨酸代谢等途径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处理组中海藻糖含量较对照组下降40%;4-松油醇熏蒸处理赤拟谷盗蛹对氨基酸合成、β-丙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ABC转运和氨酰生物合成等途径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处理组中L-天冬氨酸和β-丙氨酸的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61倍和1.84倍,L-天冬氨酸与β-丙氨酸参与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途径。3、4-松油醇处理对Cht、Tre和HK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采用三角瓶熏蒸法处理试虫后测定试虫体内几丁质酶(Cht)、海藻糖酶(Tre)和己糖激酶(HK)的活性,结果表明:采用14.4μL/L浓度的4-松油醇熏蒸处理赤拟谷盗幼虫后,与对照组相比,赤拟谷盗体内几丁质酶活性在各处理时间下均降低28%以上;海藻糖酶活性在各处理时间下降低21%以上;己糖激酶活性在各处理时间下降低34%以上。采用6.0μL/L浓Pathology clinical度的4-松油醇熏蒸处理赤拟谷盗蛹后,几丁质酶活性2 d时下降30%,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丁质酶活性有些变动,但整体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己糖激酶活性4 d和5 d时下降31%以上,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海藻糖酶活性整体增加40%以Adezmapimod配制上,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4、4-松油醇处理影响几丁质及黑色素合成基因m RNA表达水平运用RT-q PCR技术对几丁质合成及黑色素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进行m RNA水平解析,结果显示4-松油醇熏蒸处理赤拟谷盗幼虫后CHS2、HK、Tre2和Cht基因表达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Cht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熏蒸处理3 d后基因表达量下降80%以上;CHS2与HK基因表达量在4 d和5 d时同样下降80%以上;Tre2基因表达量在各处理时间下均降低50%以上。4-松油醇熏蒸处理赤拟谷盗蛹后,CHS2基因表达水平在2 d和4 d时较对照组下降35%以上;Tre基因表达水平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TRE5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上升了2.8倍以上,具有显著性差异;黑色素合成基因表达水平整体表现出上调趋势,其中处理组的Lac2、Nat和CPRA2B2基因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上升50%、40%和30%,CPRA2B3、CPR7、CPR17和CPR18.6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上升1.16倍、2.4倍、1.07倍和1.4倍;而ADC和Ebony基因表达水平在2 d、3 d和5 d时分别上升11.1倍以上和2.8倍以上,说明4-松油醇可能诱导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5、分子对接模拟4-松油醇与几种蛋白的结合位点及作用方式利用Alpha Fold2软件对LY2835219抑制剂赤拟谷盗ADC、Cht、Ebony、Lac2、CPR和Tre进行蛋白结构预测。利用计算机辅助分析ADC、Cht、Ebony、Lac2、CPR和Tre与4-松油醇的结合位点及作用方式。结果显示:ADC、Cht、Ebony、Lac2和Tre与4-松油醇的作用方式主要是氢键和疏水作用,分析结合能发现,4-松油醇与Tre结合能最低为-52.8328 kcal/mol,4-松油醇与ADC、Cht、Ebony和Lac2的结合能均低于阈值-7.0 kcal/mol,具有强烈的结合活性,而CPR缺少蛋白空腔,无法与4-松油醇进行分子对接。

基于微生物组和宿主转录组整合分析香砂六君子汤对ETEC诱导断奶腹泻仔猪回肠损伤的调控机制

本研究旨在探讨香砂六君子汤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x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ETEC)诱导的断奶仔猪腹泻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将24头21日龄断奶仔猪随机分为空白组(CON)、模型组(MOD)和香砂六君子汤组(XS),连续14 d给XS组灌服香砂六君子汤(1 mL·kg~(-1),1 g·mL~(-1)),其余组灌服等量无菌水,第15天给MOD组、XS组仔猪按1 mL·kg~(-1)连续3 d灌服10~(11) CFU·mL~(-1) ETEC菌液,XS组继续灌服香砂六君子汤。分别记录各组仔猪腹泻评分,HE法检测回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回肠组织IL-1β、IL-6、IL-8 mRNA水平,转录组学分析回肠组织RNA差异表达情况,微生物宏基因组学分析回肠菌群变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回肠组织p-p38/p38、p-ERK/ERK、p-JNK/JNK蛋白水平。结果表明,灌服ETEC后,MOD组腹泻评分极显著高于CON组(P<0.01),回肠组织结构破坏,V/C值极显著下BAY 73-4506纯度降(P<0.01),且IL-1β、IL-6和IL-8 mRNA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肠道菌群门水平上变形菌门极显著上调(P<0.01),厚壁菌门极显著下调(P<0.01),属水平上乳酸菌属下调,志贺菌属上调,回肠组织p-p38/p38和p-JNK/JNK比值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MOD组相比,XS组腹泻评分极显著下降(P<0.01),回肠组织结构完整,V/C值极显著升高(P<0.01),回肠组织IL-1β、IL-6和IL-8 mRNA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肠道菌群门水平上变形菌门极显著下调(P<0.01),厚壁菌门极显著上调(P<0.01),属水平上乳酸菌属上调,志贺菌属下调,回肠组织p-p38/p38和p-ERK/ERK比值极显著降低(P<0.01)。肠道组织基因转录组学筛选出与炎症免疫相关的差异显著此网站的10个基因,分别为TNFAIP8L2、TRIM67、CXCL2、EGF、NOX1、CCL28、FABP2、FABP6、IL1RAP和CEBPB。微生物组学筛选出各组可能的标志物种分别为CON组的Lactobacillaceae,MOD组的Shigella,XS组的DeinIsotope biosignatureococcus和Eubacterium。综上所述,香砂六君子汤可有效缓解ETEC诱导的断奶仔猪腹泻,提高肠道菌群中有益菌的丰度,逆转ETEC诱发的菌群结构的改变,并可通过抑制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缓解ETEC诱导的肠道炎性损伤。

葛根芩连汤及其加减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葛根芩连汤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组成,其功效为解表清里,协热下利,是众多医家治疗湿热痢疾所推崇的经典方剂。该文以葛根芩连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现代临床研GSK1120212半抑制浓度究发现,除葛根芩连汤sandwich type immunosensor原方外,其加减方同样应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并可与西药(美沙拉嗪、奥沙拉嗪、柳氮磺吡啶等)、其他方剂(痛泻要方、白头翁汤、芍药汤、香连丸等)、中医针刺等疗法联合应用。临床疗效结果显示葛根芩连汤及其加减方能显著改善患者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及结肠黏膜炎症(Baron)评分,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并降低1年内复发率。药理学实验证明葛根芩连汤Berzosertib IC50可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促炎因子的分泌,加强IL-10抑炎因子的释放来减轻肠道炎性活动;可通过调控细胞信号通路,干预通路上下游连接表达,抗氧化应激,并防止细胞凋亡;可调节辅助性T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调控免疫蛋白正常表达恢复免疫功能;可调节肠道内有益菌群的丰富度,刺激肠上皮细胞再生,保护和修复肠黏膜屏障。葛根芩连汤主要药物成分如葛根素、小檗碱、黄芩素、甘草苷等可起到抗菌、消炎、调节代谢等作用。为葛根芩连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了依据。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外泌体中microRNA-1207-5p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研究目的:通过验证在不同分期及不同风险进展组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患者血清外泌体microRNA-1207-5p的表达水平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来判断其对预测DKD患者肾脏功能进展风险的临床价值。同时本研究以microRNA-1207-5p的研究现况及既往研究为基础,通过预测靶基因,对其ceRNA调控网络进行概括,为未来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1.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2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和肾病内科的2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51例,同时选取11例无任何疾病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首先,将病例依据Mogensen分期标准分为1-5期,同时根据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及尿蛋白水平按照DKD的进展风险进行分组,分为低风险组(L),中风险组(M),高风险组(H)以及极高风险组(EH)。其次,收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性别、年龄、BPS-341分子式MI、血压)和临床资料(如患有2型糖尿病(T2DM)的病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尿酸(SUA)、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白蛋白(ALB)、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 UTP)、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ACR)等),并在征求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后,采集肘静脉血12ml,通过超速离心结合过滤的方法提取血清外泌体。最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泌体中microRNA-1207-5p的表达水平,使用医学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与患者临床指标的统计学意义,预测其表达水平在判断DKD进展风险中的临床价值。除此之外,对不同分期及进展风险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进行分析,探索其组间差异。2.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以特定的关键词对microRNA-1207-5p既往研究进行检索,通过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分析检索结果,了解microRNA-1207-5p近年研究现况。阅读文献,总结在既往研究中已通过验证的可与microRNA-1207-5p吸附结合的LncRNA与mRNA,并使用多个网站预测新的microRNA-1207-5p的靶基因,构建ceRNA网络,同时,在DKD相关数据集GSE51674与GSESCH772984抑制剂30528中,检索microRNA-1207-5p与其预测靶基因的表达水平差异,绘制箱线图可视化展示。研究结果:1.通过24h UTP计算UAER值,根据Mogensen分期标准,患者被分为5期。将1、2期与健康对照组合并为正常蛋白尿组,3期为微量蛋白尿组,4、5期合并为大量蛋白尿组。其中正常蛋白尿组共有13人,微量蛋白尿组8人,大量蛋白尿组41人。SPSS软件分析结果显示,病程、年龄、BMI、SBP、DBP、24h UTP、UAER、UMALB、e GFR、UACR、Scr、BUN、SUA、Ca、ALB、TG、HDL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p<0.05),LDL、TC、P、FBG在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计算健康对照组与疾病组全部研究对象的e GFR,结合UMALB将纳入研究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按照肾脏病进展风险分组,共分为4组。其中包括:低风险组(L组,n=24);中风险组(M组,n=6);高风险组(H组,n=12);极高风险组(EH组,n=20)。分析结果显示:四组中,病程、年龄、BMI、FBG、P、TC、TG、HDL、LDL无显著差异(p>0.05),而组间UAER、SBP、DBP、24h UTP、UMALB、UACR、e GFR、Scr、BUN、SUA、Ca、ALB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进展风险的增加,各组研究对象的24h UTP、UAER、UMALB、UACR、Scr呈升高趋势,e GFR、ALB呈下降趋势。3.使用多个独立样本的Kruskal-Wallis H检验得到microRNA-1207-5p表达水平在四种不同进展风险组间比较的结果,证明其组间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0.01)。在不同的进展风险组,microRNA-1207-5p表达有差异,其中低风险组、中风险组与极高风险组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p<0.01),低风险组、中风险组与高风险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风险组与中风险组、高风险组与极高风险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对microRNA-1207-5p表达水平与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microRNA-1207-5p与24h UTP、UAER、UMALB、e GFR、UACR、Scr、BUN、SUA、Ca、ALB的相关性分析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与24h UTP、UAER、UMALB、UACR、Scr、BUN、SUA呈负相关(r=-0.470、-0.470、-0.508、-0.438、-0.532、-0.393、-0.425,p<0.01),与e GFR、Ca、ALB呈正相关(r=0.460、0.457、0.467,p<0.05)。5.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icroRNA-1207-5p(OR=0.996,95%CI:-0.008-0.000,p<0.05)为DKD进展过程中的保护性因素。6.绘制各组之间microRNA-1207-5p与疾病进展风险的ROC曲线,结果表明:L-M、L-H、L-EH、M-H、M-EH、H-EH比较,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397、0.859、0.877、0.847、0.850、0.529,说明在低风险组与高风险组、极高风险组及中风险组与高风险组、极高风险组间,microRNA-1207-5p作为疾病进展风险的预测指标具有显著的意义。7.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microRNA-1207-5p的大多数研究由中国学者完成,在肿瘤疾病中的研究较多,并且已有充分证据表明其与结直肠癌,糖尿病肾病等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关联。查阅既往研究,筛选出8个可与microRNA-1207-5p吸附结合的经过验证的LncRNAs(PVT1(有研究认为PVT1可作为microRNA-1207-5p的宿主基因)、LUADT1、OR3A4、SNHG11、MIR194-2HG、LncRNA319、LncRNA BC032469、Lnc-MMP2-2);使用“Target Scan7.2”、“mir Tarbase”、“mir DIP”、“mi RDB”四个数据库预测microRNA-1207-5p新的靶基因,对全部预测结果求取交集,共得到13个基因。medical textile与健康对照组肾脏组织测序结果对比,microRNA-1207-5p在DKD患者肾脏中表达明显下调,而在预测的13个靶基因中,PAX2表达水平上调。研究结论:随着疾病风险的增加,DKD患者血清外泌体中microRNA-1207-5p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表明其可能作为DKD进展的保护性因素,因此可作为一种新型的预测DKD进展的生物标志物,在该疾病进展风险预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同时,microRNA-1207-5p对下游靶基因PAX2的调控可能作为一种新的机制影响DKD的发生、进展。

DES基因突变致结蛋白相关肌病一例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25岁,因“反复晕厥3月余”于2022年3月4日入院。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感头晕,无Azo dye remediation胸闷、心悸,随即出现意识丧失,当时无目击者,具体情况不详,约3~4s后意识恢复,苏醒后仍感头晕,伴冷汗,无胸闷、心悸、口吐白沫等不适,间隔2~3min后再次发生晕厥,晕厥前症状、晕厥时间、晕厥后症状与前次类似,遂于我院就诊,完善心电图示心室内传导阻滞,因自觉好转,患者拒绝进一步检查。本次入院当天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晕厥,约5s后意识恢复,苏醒后感头晕,伴冷汗,无胸闷、心悸、口吐白沫等不适,遂再次于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CP-690550.html我院3-MA浓度就诊,心电图示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图1),门诊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收治我科。患者自起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尚可,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家族史:父亲(图2家系中的先证者,Ⅱ-1)和大叔(Ⅱ-3)均有晕厥病史,心电图均表现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先后植入起搏器。患者父亲(先证者,Ⅱ-1)36岁时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3年后出现骨骼肌无力,曾行结蛋白(DES)基因检测,发现DES基因存在提示关注位点,

梓醇对2型糖尿病大鼠骨骼肌AMPK/GLUT4信号通路调控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梓醇对2型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水平的影响,以及对AMPK/GLUT4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选用8周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00只,体重为150±50g,购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大鼠首先进行适应性喂养1周后,然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10只)和实验组(90只),正常组大鼠予普通饲料喂养,实验组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禁食12小时,实验组大鼠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15mg/kg)。将造模成功的6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对照组、梓醇低剂量组、梓醇中剂量组、梓醇高剂量组,每组12只大鼠。正常组大鼠和模型组大鼠予每日5ml/kg的蒸馏水灌胃,对照组大鼠予每日90mg/kg二甲双胍灌胃治疗,梓醇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分别予每日2.5mg/kg、5mg/kg、10mg/kg的梓醇进行灌胃治疗。经12周灌胃干预后,记录各组大鼠一般状态,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及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通过免疫组化观察AMPK、GLUT4的蛋白表达,通过RT-PCR法观察骨骼肌AMPK、GLUT4基因表达情况;运用Western blot检测观察p-AMPK、AMDK蛋白的表达。最后运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组大鼠相比较,模型组大鼠的FBG、FINS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ISI明显降低(p<0.05或p<0.01);同时与模型组大鼠相比较,梓醇组大鼠的FBG、FINS水平也有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对照组大鼠相比较,其中梓醇高剂量组大鼠的FBG、ISI水平并无明显差异(p>0.05);梓醇中剂量组大鼠FBG含量水平selleck S63845明显较高(p<0.05),但FINS、ISI水平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梓醇低剂量组大鼠FINS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ISI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正常组大鼠AMPK、GLUT4的表达最多,其它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梓醇高剂量组大鼠与二social media甲双胍对照组大鼠相比,其较优于二甲双胍对照组大鼠(p<0.05)。各组大鼠在AMPK基因上均具有表达,但各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NSC 119875研究购买>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大鼠比较,其它各组大鼠在骨骼肌p-AMPK/AMPK蛋白比值上均有所减小(p<0.05)。与模型组大鼠比较,二甲双胍组、梓醇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在骨骼肌p-AMPK/AMPK蛋白比值均有所增加,其中梓醇高剂量组大鼠与其它组比较p-AMPK/AMPK蛋白比值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梓醇具有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糖代谢紊乱,降低空腹血糖,维持糖代谢稳态的作用。2.梓醇具有提高2型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3.梓醇可调节大鼠骨骼肌AMPK/GLUT4的信号通路,增强大鼠骨骼肌AMPK/GLUT4的蛋白表达,减低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通过激活Notch通路促进炎症微环境下人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

目的 探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hUC-MSCs-sEV)调控Notch通路对炎症微环境下人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人牙周膜干细胞(hPDLSCs),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hUC-MSCs-sEV点击此处低剂量组、hUCMSCs-sEV高剂量组、空载质粒组、h UC-MRoot biologySCs-sEV高LBH589研究购买剂量+Notch1敲低组,除对照组外的其余各组以10μg/ml脂多糖处理细胞构建炎症微环境,诱导细胞炎症模型。碱性磷酸酶(ALP)及茜素红染色检测成骨分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上清液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IL)-6、IL-10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与免疫印迹法检测Notch1及成骨相关因子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钙素(OCN)、ALP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PGE2、IL-6水平升高,ALP阳性细胞相对比例、矿化结节相对含量、IL-10水平、Notch1及Runx2、OCN、ALP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hUC-MSCs-sEV低、高剂量组PGE2、IL-6水平依次降低,ALP阳性细胞相对比例、矿化结节相对含量、IL-10水平、Notch1及Runx2、OCN、ALP表达依次升高(P<0.05);敲低Notch1可逆转高剂量hUC-MSCs-sEV对上述指标的影响(P<0.05)。结论 hUC-MSCs-sEV可减轻hPDLSCs炎症,促进其成骨分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Notch信号通路有关。

全球疫苗外交历史分析

全球疫苗外交是卫生外交的细化分支,在全球卫生治理互动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本文首先从外交的含义出发,结合卫生外交确定疫苗外交的语境和定义,以国家、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行为体为切入点,结合不同时期国际疫苗的互动将疫苗外交的历史划分为以下四部分,并对其阶段性特点进行分析,最后对当前疫苗外交提出思考。阶段一为战前时期疫苗外交的缓慢互动(1948以前)。这一时期的疫苗deep genetic divergences互动中,早期主权国家涵盖寻找更多了官方疫苗往来的活动范围,疫苗相关的政府间组织尚未出现,早期驻外人员、生物医学家等成为非政府行为体的主要角色和推动疫苗互动的实际联络主体。此时疫苗互动旨在疫苗接种技术的交流学习和卫生防疫的改善。詹纳现代牛痘疫苗出现后,欧洲取代中国引领着全球疫苗互动。阶段二为战后时期疫苗外交的动荡交锋(1948~2000年),以1948年世卫组织正式成立为界,至千禧年为止。这一阶段,主权国家互动表现为美苏两国冷战时期实现了疫苗科学合作,医学家仍作为非政府行为主体参与到疫苗国际互动实践中。而政府间组织方面,世卫组织的成立构建了国际机制雏形框架,创造了多项全球卫生防疫成果,并在冷战后达到了“疫苗停火”外交调和作用。阶段三为21世纪初期疫苗外交的竞合并存(2001~2019年),始于21世纪初,至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为止。这一时期,主权国家中,既有印尼关于疫苗主权和分配公平的争论,也有如领导性大国——美国的官方疫苗外交实践代表。以世卫和联合国为代表的政府间组织在国际防疫取得了进一步成效,公私关系组织和私人慈善机构作为非政府行为体活跃参与到疫苗国际多边外交中,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力量补充,但也初步暴露出疫苗分配的南北失衡矛盾。阶段四为全球新冠疫情时期的疫苗外交(2020~今)。以2020年新冠肺炎正式宣布为PHEIC事件开始,到目前仍在疫情过渡期。这一阶段,主权国家中疫苗互动人人自守的单边行动和联合自强的多边互助均有发生,国际机制下疫苗分配失衡仍存,COVAX机制协调作用有限,公私组织和疫苗制造商作为非政府行为体的作用更加凸显。大国疫苗技术标准竞争和疫苗产业链控制带来新的互动态势,全球卫生治理挑战任务仍然艰巨。最后,本文得出疫苗外交在当前的思考与启示。疫苗技术具备重要的医疗和战略价值,其生产能力对保障一国国民健康和国家安全的作用不可忽视。大国疫苗外交一方面要发挥疫苗本身的普世价值,也应从不违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积极开拓有利的外交selleckchem SBE-β-CD局面。

肺炎支原体急性感染对紫癜性肾炎患儿肾功能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急性感染对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肾功能的影响并试图寻找出HSPN合并MP急性感染的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2年6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儿科住院部收治的0~16岁135例HSPN患儿,根据是否合并MP急性感染分为HSPN合并MP急性感染组(HSPN-MP组,n=50)和未合并MP急性感染组(HSPN组,n=85),收集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入院时间、临床分型以及实验室检验指标(血常规、免疫球蛋白、补体、凝血指标、生化、血肾功、尿肾功,24小时尿蛋此网站白定量),采用SPUN30119配制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价独立危险因素对HSPN合并MP急性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1)HSPN-MP组患儿50例,其中男孩28例,占56.0lifestyle medicine0%,女孩22例,占44.00%,男女比例为1.27:1,平均年龄为9.26±2.50岁;HSPN组患儿85例,男孩45例,占52.94%,女孩40例,占47.06%,男女比例为1.13:1,平均年龄为9.02±3.18岁。两组患儿均男性多于女性,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2)HSPN-MP组患儿在临床分型上以血尿合并蛋白尿型最多,其次为孤立性蛋白尿型;HSPN组患儿在临床分型上以孤立性蛋白尿型最多,其次为血尿合并蛋白尿型,但两组患儿临床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儿尿肌酐(U-CREA)、尿β_2微球蛋白(β_2MGU)、尿微量白蛋白(UMALB)、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EA)及24h尿蛋白定量(UTP)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HSPN-MP组患儿外周血免疫球蛋白M(Ig M)、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水平均显著高于HSPN组,而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淋巴细胞计数(LY)水平均’显著低于HS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DW、Ig M分别是HSPN感染M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DW、Ig M诊断HSPN患儿合并MP急性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28、0.69;敏感度分别为80.0%、48.0%;特异度分别为41.2%、85.0%;PDW联合Ig M诊断HSPN急性感染MP的AUC为0.716,敏感度为60.0%,特异度为84.7%。结论:(1)肺炎支原体急性感染对紫癜性肾炎患儿临床分型无影响。(2)肺炎支原体急性感染对紫癜性肾炎患儿肾功能无影响。(3)PDW升高和Ig M升高可能是HSPN感染MP的预测因子,二者联合检测可能对HSPN患儿合并MP急性感染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PU)药物治疗依从性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2年6月诊治135例Hp阳性PU患者,男65例,女70例,根据依从性标准评估患者依从性并对依从性好与较差两组患者相关因素等进行比较。结果 135例PU患者依从性好85例(62.96%),依从性差50例(37.04%)。依从性差组年龄≥70岁、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农村患者、PU知识匮乏、缺少家庭支持、医患关系一般、不良心理、经济收入较低、自费医疗、未开展定期随访、存在药物不良反应高于依从性好组(P <0.05)。Logisextrusion 3D bioprinting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依从性因素:农村患者(OR=4.096,95%CI:1.476~12.764)、医患关系一般(OR=3.487,95%CI:1.321~10.765)、年龄≥70岁(OR=2.835,95%CI:1.118~8.287)、不良心理(OR=2.630,95%CI:1.212~8.856)、药E-616452物不良反应(OR=2.599,95%CI:1.087~7.580)。结论 Hp阳性PU药物治疗存在一定比例依从性差的患者,影响此网站因素复杂,应实施相应措施提高用药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