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广泛生存于地球各地,是地球上数量最大且种类最多的动物,因此与昆虫共生的微生物也种类繁多。昆虫共生菌受到共生昆虫生存环境的复杂性与多变性的影响,导致其产生的次级代谢产MRTX849细胞培养物结构新颖,活性较好,部分产物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抗菌、抗疟疾等活性,是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多产者,在药物开发方面具有庞大的研究潜力。为挖掘潜在的先导化合物而研究昆虫共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日本弓背蚁共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平板稀释法共分离出日本弓背蚁共生菌100株,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大多数菌株为链霉菌属,进一步对所有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初步的药理活性筛选,筛选结果表明菌株CJ0806的次级代谢产物对抑制乳腺癌细胞具有较好活性,故选择链霉菌株CJ0806为实验菌株。对链霉菌CJ0806进行基因组测序,使用antiSMASH软件进行分析,发现共有39个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包括Ⅰ类聚酮类、Ⅱ类聚酮类、倍半萜类等基因簇。对链霉菌CJ0806菌株进行大量发酵,采用常规cryptococcal infection的柱层析(CC)、C18反向硅胶柱层析(ODS)、凝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等方法,结合生物活性追踪方法,进行菌株CJ0806的次级代谢产物单体化合物的分离,共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核磁共振、质selleck激酶抑制剂谱等波谱学方法并结合文献比对,最终鉴定这7个化合物全部为Ⅱ类聚酮类化合物。并对菌株CJ0806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LC-MS/MS测谱,利用MZmine 2软件对质谱数据进行相关处理,上传至GNPS网络平台构建分子网络,与分子网络库已有化合物进行匹配,结果发现此菌株存在其他蒽环类化合物,并且有合成新化合物的潜力,还有继续分离的必要性。最后采用MTT法筛选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发现aclacinomycin A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MDA-MB-453有着较强的细胞毒性,其IC50为0.23-0.37 μM。为了深究aclacinomycin A对人乳腺肿瘤细胞的抑制侵袭功能,进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aclacinomycin A可以抑制人乳腺肿瘤细胞的迁徙和侵袭,具备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发展潜力。
以CD27的胞外结构域为嵌合抗原受体构建靶向CD70的CAR-T细胞
该研究以CD27分子的胞外段的部分肽段为嵌合抗原受体构建靶向CD70的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AR-Trenal pathology)细胞并在体外验证其功能。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系的CD70靶抗原的表达情况,利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包含4-1BB共刺激因子的第二代Anti-CD70慢病毒表达载体,并制备相应慢病毒,感染激活的人CD3~+T细胞,获得靶向CD70的第二代CAR-T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靶向CD70 CAR-T细胞对AML细胞系的体外杀伤功能;CBA试剂盒测定其细胞因子(包括IL-2、IL-4、IL-6、IL-10、TNF-α、IFN-γ)的分泌水平。研究结果表明,AML细胞系均表达CD70,并且在效靶比为1?1、2?1和5?1时,CD70 CAR-T细购买RP56976胞都能明显且特异性地杀伤表达CD70的AML细胞系。相比于对照组,CD70CAR-T细胞在杀伤点击此处靶细胞时分泌更高水平的IL-6、IL-10、IFN-γ等细胞因子(P<0.05)。综上所述,该研究成功构建了靶向CD70的CAR-T细胞,其可高效地杀伤表达CD70的靶细胞,为以后进一步改进和优化CD70 CAR-T提供了依据。
园艺工作坊护理模式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园艺工作坊护理模式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收治的132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intramammary infection研GW-572016研究购买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各66例。对照组脱落5例,干预组脱落3例,最终对照组完成61例,干预组完成6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园艺工作坊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不同时间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评分、汉密顿抑www.selleck.cn/products/r-gne-140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后2、4、6周TAS-20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2、4、6周的TAS-20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2、4、6周HAMD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后2、4、6周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园艺工作坊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述情障碍,缓解抑郁症状,增强其情感表达能力,且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苯并芘上调食管鳞癌环氧化酶-2表达诱导M2型巨噬细胞浸润增加机制
目的 研究有吸烟史的食管鳞癌患者肿瘤微环境中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浸润增加的潜在机制。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以及免疫浸润分析(CIBERSORT)数据库分析检测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有/无吸烟史的食管鳞癌患者中表达差异。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数据库检测有吸烟史的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中参与调控巨噬细胞招募与极化相关的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表达变化。使用烟草中主要致癌物苯并芘处理食管鳞癌细胞,通过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法检测COX2表达变化。通过Transwell法评估苯并芘刺激前后对肿瘤细胞上清对巨噬细胞招募作用的影响。构建肿瘤细胞上清-巨噬细胞共培养体系,使用Western blotting法与RT-qPCR法评估苯并芘刺激前后肿瘤细胞上清对巨噬细胞M2型标志物表达变化。通过观察巨噬细胞形态变化辅助判断其Torin 1极化情况。结果 有吸烟史的食管鳞癌患者M2型巨噬selleck化学细胞浸润明显升高;在烟草中主要致癌物苯并芘刺激下,食管鳞癌细胞中COX2明显增多;经苯并芘刺激后肿瘤细胞上清对巨噬细胞招募作用明显增强;经苯并芘刺激后肿瘤细胞上清处理巨噬细胞后可诱导其向M2型巨噬细胞极化。结论 在烟草中主要致癌物苯并芘的刺激下,食管鳞癌细胞可诱Biosensing strategies导巨噬细胞进入肿瘤微环境并诱导其向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
线粒体网络重塑对巨噬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
线粒体网络重塑是维持anatomopathological findings细胞稳态的重要过程,与线粒体的功能密切相关。新线粒体的形成(生物发生)和受损线粒体的清除(线粒体自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线粒体网络重塑的重要表现方式。此外,线selleck产品粒体的裂变和融合是生物发生和线粒体自噬之间的桥梁。近年来,这些过程的重要性已经在多种组织和细胞类型以及各种条件下被描述出来。比如在巨噬细胞的极化及效应器功能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线粒体网络的强健重塑。研究也揭示线粒体形态结构和代谢改变在调控巨噬细胞功能中的重要作用,所以相应的如何调控线粒体网络的重塑同样在巨噬细胞免疫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主要总结了线粒体网络重点击此处塑中,线粒体新生、裂变、融合和自噬的分子机制,并整合这些机制,探讨它们在巨噬细胞极化、炎症小体激活和胞噬作用中的生物作用。
基于靶标结构的新型HIV-1衣壳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严重慢性感染性疾病艾滋病(AIDS)的病原体,其中HIV-1为主要致病亚型。联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cART)的应用可以in vitro bioactivity将HIV感染者体内的病毒载量降低到检测限以下,但由于HIV无法从体内被彻底清除,因此感染者需要终身服药,这不可避免地导致耐药性和毒副作用等问题。因此,研发新机制、新结构的抗HIV药物来丰富现有的治疗方案迫在眉睫。HIV-1衣壳(CA)是构成具有感染能力的成熟病毒不可或缺的结构蛋白,其内部包裹着HIV-1基因组、病毒复制的关键酶和调控因子。HIV-1 CA在病毒复制周期中发挥多重作用,在复制早期能够参与和调控病毒遗传物质在胞质内的运输、核输入、脱壳、逆转录和整合过程,在复制晚期对病毒的组装与成熟至关重要。CA单体通过多种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组装成完整衣壳,破坏这些关键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会影响衣壳的稳定性,导致产生的子代病毒感染能力降低或丧失,从而抑制HIV-1的复制。PF74是结合在NTD-CTD界面的小分子抑制剂,尽管机制独特,但是抗病毒活性差和代谢不稳定的问题导致其未能进入临床研究。Lenacapavir(LEN)是由吉利德公司对PF74进行多轮迭代修饰后得到的,它具有皮摩尔级抗HIV活性和良好的代谢稳定性,是首个被FDA批准的HIV-1衣壳抑制剂。然而,在临床试验和体外筛选中发现了多种对LEN不敏感的耐药株,而且该药物合成复杂、用药成本昂贵,这限制了它在临床的应用。因此,研发高效抗耐药、成本低廉的HIV-1衣壳抑制剂成为目前的研发热点。基于LEN存在的问题,本论文综合运用分子杂合策略、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策略和多位点结合策略,发现了两类具有新结构、新机制的HIV-1衣壳抑制剂。一、含4-喹唑啉酮的苯丙氨酸类HIV-1衣壳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本章运用分子杂合策略,将LEN、GSK878、111和PF74的优势片段进行改造并拼接组合获得了化合物的基本骨架,为了提高化合物的抗耐药性,我们基于保守的NTD-NTD界面的结构,在化合物的R4环系引入了不同的取代基伸向该蛋白界面,以增强化合物与Ser41的相互作用。我们通过模块化“搭积木”式合成策略,高效地合成了 I系列化合物。在I系列化合物中,IC-2i具有最强的体外抗HIV活性(EC50=0.65±0.27 nM)和优秀的选择性(SI>1570.0)。SPR实验中,IC-2i表现出与CA六聚体较强的亲和力(KD=2.7±0.5 nM)和较长的保留时间(180分钟)。单轮感染实验结果表明IC-2i具有强大Blebbistatin体内的早期抑制活性,该抑制效果与逆转录酶活性无关。在早期阶段,IC-2i与CPSF6竞争CA结合位点,从而抑制其对CA正常生物学功能的调控。在化合物晚期作用机制测试中,IC-2i对多种亚型的HIV-1 CA和多种耐药株的体外组装无明显促进作用,反而Fulvestrant作用可能诱导其形成不包含病毒基因组的异常衣壳。用化合物处理用来包装假病毒的细胞后,IC-2i导致了产生的假病毒中p24含量增加,验证了该化合物诱导衣壳异常组装的作用。随后,我们通过分子对接预测了 IC-2i的结合模式,并通过FEP计算了优势结构的改造对于化合物结合自由能的影响,从而解释了 I系列化合物活性较LEN降低的原因,并预测了化合物与不同耐药株的亲和力。初步的成药性评价中,IC-2i在人肝微粒体和人血浆中具有优于PF74的代谢稳定性。小鼠体内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实验中,IC-2i表现出与细胞实验中相符的安全性;在大鼠体内,IC-2i皮下注射给药时表现出优秀的药代动力学性质(T1/2=19.9±14.2 h,F=61.73±16.1%)。综合以上,IC-2i是一种不同于LEN的,具有强大抗病毒活性和全新机制的HIV-1衣壳抑制剂,该化合物有进一步修饰为长效HIV-1抑制剂的潜力。二、二聚化的苯丙氨酸类HIV-1衣壳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在本章中,为了探索NTD-CTD未被占据的口袋,以设计高效低成本的HIV-1衣壳抑制剂,我们基于多位点结合策略,以2-哌嗪酮或2,5-哌嗪二酮作为连接链,设计了一系列新型苯丙氨酸衍生物二聚体。构效关系研究表明,二聚体较单体具有更强的抗病毒活性,另外,多个氟原子和甲氧基取代有益于提高抗病毒活性。本系列化合物中,IIC-1d是抗病毒活性最强的化合物(EC50=0.57±0.13 μM),略优于PF74(EC50=0.75±0.33μM)。SPR实验结果表明,IIC-1d对CA单体的亲和力略高于CA六聚体,意味着其在晚期与CA单体结合,从而发挥较强的晚期抑制活性(10倍EC50下抑制率为99.4%)。与CPSF6肽段和NUP153肽段的竞争性SPR实验显示,IIC-1d能够结合到NTD-CTD界面区,并较强地干扰NUP153与CA六聚体的结合。单轮感染实验表明,IIC-1d以双阶段抑制机制干扰HIV-1的生命周期,对整合前和整合后都有抑制作用。在人肝微粒体和人血浆中的稳定性分析表明,尽管IIC-1d相比PF74具有更强的稳定性,但是与现有药物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的修饰。综上,苯丙氨酸衍生物二聚体具有更加广阔的修饰空间,是一类有较大修饰潜力的先导化合物。综上所述,根据上市药物LEN和工具分子PF74的不足,本论文综合应用多种药物化学策略发现了具有较强抗病毒活性和全新机制的化合物IC-2i和具有较大修饰潜力的苯丙氨酸衍生物二聚体IIC-1d,为进一步发现抗病毒活性优秀、代谢稳定性良好、抗耐药性强的HIV-1 CA抑制剂奠定了基础。
稀释去甲肾上腺素盐水冲洗在老年膝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稀释去甲肾上腺素盐水冲洗在老年患者膝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在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行膝关节镜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组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各40例。A组全程用氯化钠注射液(3000ml/袋)进行冲洗,并在手术开始就使用止血带10×10cm(压力范围45kp~55kp)。B组全程使用稀释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1mg/3L)进行冲洗。C组全程使用稀释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2mg/3L)进行冲洗。测量术前、术后三组患者髌骨上10cm处及髌骨下5cm处的腿围,分别计算术前腿围及术后腿围的增加率;记录患者在术前、术中、手术结束时的血压波动情况并计算平均动脉压(MAP);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分R428试剂别对3组在术后2小时、4小时、8小时、16小时进行疼痛评分及其持续的时间;比较3组术中和术后的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三组术后髌骨上10cm处及髌骨下5cm处的腿围增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及C组腿围增加率小于A组(P<0.05);三组术中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中平均动脉压高于A组和B组(P<0.05)。三组术后2小时、4小时、8小时、16小时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各时间点疼痛VAS评分高于B组和C组(P<0.05);三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enomics proteomics bioinformaticsP>0.05)。三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 在老年患者膝关节镜手术中selleck产品,使用稀释的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1mg/3L)作为冲洗液,可达到较好的止血效果,减轻疼痛及肿胀,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滋阴清热功效助力生地黄抗抑郁作用探究
目的:基于阴虚内热证抑郁模型评价滋阴清热功效在生地黄抗抑郁中的作用及生地黄和梓醇抗抑郁的机制。方法:选用甲状腺素致阴虚内热证模型,并以阳虚、气虚、血虚作为对照,结合对常规抗抑郁药效测试指标、反映抑郁症的一些重要生物分子与滋阴genetic regulation清热功效指标的关联分析,综合评定滋阴清热功效在生地黄抗抑郁中的作用及生地黄和梓醇抗抑郁机制。结果:生地黄逆转了阴虚内热证模型小鼠的阴虚内热总得分,饮食量和体质量,血浆环磷酸鸟苷水平,冷热板中热区比例,肝脏、胸腺系数异常降低,肛温,饮水量,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环磷酸腺苷、Ca~(2+)-ATP酶、Na~+-ATP酶水平,冷热板跨区次数和跨区距离的异常升高(P<0.05,P<0.01)。生地黄和梓醇显著逆转了雌雄阴虚内热证模型小鼠Lapatinib NMR的抑郁行为且没有性别差异,包括逆转了FST不动时间升高和SPT中糖水偏爱度降低(P<0.05,P<EPZ-6438 NMR0.01),但生地黄对阳虚和气虚小鼠的抑郁行为无改善。生地黄和梓醇还显著逆转了阴虚内热证抑郁模型小鼠海马COX-2/NLRP3信号通路的异常上调(P<0.05,P<0.01)和海马齿状轮回区尼氏小体数量锐减和神经核阳性表达降低。此外,生地黄的滋阴清热药效和其对阴虚内热证抑郁模型小鼠的抗抑郁作用、海马COX-2/NLRP3信号通路蛋白的下调呈极高度正相关(r>0.8),生地黄和梓醇抗抑郁作用与其对海马COX-2/NLRP3通路的下调呈极高度正相关(r>0.8)。结论:滋阴清热功效助力生地黄的抗抑郁作用,生地黄改善阴虚内热型抑郁症的科学内涵可能涉及生地黄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梓醇下调COX-2/NLRP3信号通路抑制神经元损伤。
膜结合IL-21活化的NK Exosomes对伯基特淋巴瘤细胞的免疫杀伤作用研究
【目的】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BL)是儿童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高度侵袭性,恶性进展快。临床常采用短周期大剂量强化多药化疗方案治疗,治愈率达80~90%,但仍有10~20%复发或死亡。目前利妥昔单抗(CD20抗体)可用于治疗95%复发或化疗耐药患者,治疗效果好,但仍有5%左右患者因耐利妥昔单抗而治疗效果不佳,3年生存率低,预后购买Lorlatinib极差。目前对于这部分患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式,因此亟待探寻发现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式。近来基于外泌体(Exosomes,Exo)的免疫治疗已成为颇具前景的肿瘤免疫治疗方式。有研究报道显示,自然杀伤细胞来源的外泌体(Nature killing cells derived Exosomes,NK Exo)可用于杀伤黑色素瘤、神经纤维瘤细胞等。我们前期也发现NK Exo可用于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白血病的免疫治疗。目前还尚未见有NK Exo用于寻找更多BL的免疫治疗研究。因此,本研究将首次对此展开研究。我们将采用辐照K562细胞联合细胞因子(IL-2/IL-15)体外诱导培养方式对外周血来源的NK细胞进行扩增;同时为了获得更多高效活化的NK Exo用于BL细胞杀伤,将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K562细胞进行改造,使其膜表面表达IL21,获得膜结合IL-21(Membrane binding IL-21,mb IL-21)的K562细胞,使其对NK细胞的刺激活化作用更强,分泌Exo更多、活性更强;而后将获得的NK Exo用于BL细胞株(Raji细胞)及耐利妥昔单抗细胞株(ARH-77细胞)的免疫杀伤,以期发现一种新的可用于BL的免疫治疗手段,从而为BL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同源重组法构建mb IL-21慢病毒质粒;借助转染试剂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imine,PEI)将其转染入HEK 293 T细胞后,收集病毒液感染K562细胞,并使用嘌呤霉素筛选mb IL-21阳性的K562细胞株,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实验检测mb IL-21 K562细胞中IL-21的表达情况;确认IL-21高表达后,将mb IL-21 K562细胞、未转染mb IL-21 K562细胞经100 Gy X射线辐射处理后分别与健康捐赠者的外周血PBMC按照1:1的细胞比例共培养14天,同时添加细胞因子IL-2、IL-15体外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分化为NK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强细胞杀伤毒性NK细胞(CD3~-CD56~+CD16~+)所占比例;通过台盼蓝计数法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的CD56~+CD16~+所占比例推算强细胞杀伤毒性NK细胞数量。通过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沉淀法利用PEG 8000从NK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获得活化的NK Exo。采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检测NK Exo膜结构及粒径大小。采用纳米颗粒追踪仪(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NTA)检测NK Exo的粒径及其峰值分布范围、颗粒密度。蛋白免疫印迹WB检测NK Exo的标志性蛋白CD63、CD81以及与NK细胞杀伤相关的穿孔素、颗粒酶A和颗粒酶B的表达。将活化的NK Exo与Raji细胞和ARH-77细胞分别共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在不同培养时间点Raji和ARH-77细胞的凋亡情况和细胞周期的变化情况。【结果】通过同源重组法成功构建mb IL-21-PCDH质粒,酶切鉴定阳性的重组质粒测序结果显示与mb IL-21设计序列比对完全一致;将mb IL-21-PCDH慢病毒质粒转染入HEK 293 T细胞并获得病毒液感染K562细胞后,使用嘌呤霉素筛选培养获得了阳性mb IL-21 K562细胞株;WB结果显示mb IL-21 K562细胞中的IL-21蛋白量明显高于未转染mb IL-21的K562细胞,以此成功建立了K562改造细胞株(mb IL-21 K562细胞株)。将mb IL-21 K562细胞、未转染mb IL-21 K562细胞经100 Gy X射线辐射处理后分别与健康捐赠者的外周血PBMC按照1:1的细胞比例与IL-2、IL-15联合诱导培养PBMC共培养14天,流式细胞结果显示随培养时间延长,NK细胞(CD3~-CD16~+CD56~+细胞)数量不断增加,在共培养第14天,mb IL-21 K562细胞组刺激的NK细胞比例可达90.4%,而未转染mb IL-21K562细胞组刺激的NK细胞比例为40.10%。采用本实验室自制的Exo体外大规模分离提取法对NK细胞培养上清提取分离NK Exo。TEM显示NK Exo具有典型双层膜结构,直径100~200 nm;NTA检测到NK Exo粒径范围在100~200 nm,粒径分布峰值约131.3~147.2 diameter/nm,浓度为1~3.8×10~(11)颗粒/ml;WB结果检测其有标志性蛋白CD63、CD81表达,此外还检测到穿孔素、颗粒酶A和颗粒酶B蛋白的表达,以此获得了高浓度活化的NK Exo。将NK Exo(3μg/μl)分别作用于Raji、ARH-77细胞6 h、24 h后,通过Annexin V-FITC和PI双染法进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随时间延长至24 h,Raji细胞和ARH-medical coverage77细胞均发生显著凋亡,凋亡率分别为79.6%、82%。此外,PI单染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将NK Exo(3μg/μl)分别作用于Raj、ARH-77细胞24 h后,G1期细胞显著增加,S期、G2期细胞降低。说明活化NK Exo可诱导Raji及ARH-77细胞发生凋亡并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1/S期。【结论】1.成功建立了可用于体外显著扩增NK细胞的K562改造细胞株(mb IL-21K562细胞株),该细胞株经X射线辐照后可刺激NK细胞快速活化并大量扩增,后经IL-2、IL-15诱导培养14天后,可获得高扩增效率、高纯度、活化的NK细胞,这些细胞均高表达CD56、CD16分子。2.通过本实验室自建的Exo体外大规模分离提取法可从NK细胞培养上清中分离获取大规模的NK Exo;提取NK Exo浓度高,粒径均一,具有典型Exo双层膜结构,且表达Exo标志性蛋白CD63、CD81;同时还表达NK细胞肿瘤杀伤物质—穿孔素、颗粒酶A和颗粒酶B。3.分离获得的活化NK Exo可诱导Raji及ARH-77细胞发生凋亡及细胞周期阻滞。4.通过mb IL-21 K562细胞株刺激培养获取的活化NK Exo对BL(含复发/耐药BL)具有潜在的免疫治疗作用。
生物质炭-沼液协同施用下氮循环功能基因动态特征与氮素增效关联研究
红黄壤是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其耕地资源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0%。该地区资源丰富,农业产值的贡献约为50%,其具有巨大的农业发展潜力与区域发展优势,在农业发展方面一直走在我国前列。然而由于长期对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农业生产中大量化肥的投入加剧了土壤养分流失和耕地质量退化,从而导致养分利用率降低,农作物产量有待提升,这些问题制约了当地农业持续性发展。生物质炭和沼液作为调节养分循环、促进养分增效和土壤肥力提升的改良剂,在调控氮循环以及提升氮素有效性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为明确氮循环功能基因对作物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生物质和炭沼液配施条件下氮循环功能基因动态特征及其对作物氮素利用的影响十分必要。基于上述探讨,本研究以浙江红黄壤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添加量生物质炭和不同剂量沼液替代化肥对土壤肥力因子、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相对丰度以及作物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设置生物质炭(350℃猪粪炭)和沼液两个因素,其中生物质炭分四个水平(C0:0 t·hm~(-2),C1:22.5 t·hm~(-2),C2:45 t·hm~(-2),C3:90 t·hm~(-2)),沼液分为三个水平替代化肥(B0:不施沼液,B1:50%替代氮肥,B2:100%替代氮肥)。研究生物质炭-沼液配施条件下土壤肥力、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的响应动态特征以探索生物质炭和沼液配施对提升作物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效果,本研究为进一步明确功能基因调控氮素增效奠定基础。通过试验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施加生物质ruminal microbiota炭有效缓解了土壤酸化的问题。单施生物质炭显著提高了土壤p H(p<0.05)。生物质炭沼液配施对于土壤p H的有显著提升作用,C3B2处理比C0B2处理显著提高了13.63%(p<0.05)。随着生物质炭剂量的增加土壤容重呈显著降低趋势,其中C3B0处理与CK处理相比降低了12.98%(p<0.05)。在作物收获期,C3B0处理与CK相比土壤容重显著下降了33.71%(p<0.05)。C3B2处理比C0B2处理土壤容重显著降低了21.09%(p<0.05)。生物质炭沼液配施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且随着生物质炭和沼液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逐渐提高。C0B2处理提升土壤养分的效果优于单施化肥C0B0处理。C0B2处理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分别比C0B0处理增加了62.5%、55.65%。单施生物质炭提升了土壤有机碳组分,其中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最为显著(p<0.05),C3B0处理比C2B0处理总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了53.22%。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生物质炭沼液联合施用显著降低了土壤酸度和土壤容重,提升了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p<0.05)。(2)单施化肥、单施沼液和单施生物质炭(2%施用量)处理均显著增加了amo A功能基因相对丰度,C0B2处理增幅最大为95.65%(p<0.05)。C3B2处理显著降低了amo A功能基因相对丰度(p<0.05),C0B0处理则提高了amo B功能基因相对丰度。C3B0和C3B2处理分别增加了nir S、nir K功能基因相对丰度。C0B2处理与CK处FG-4592理相比显著降低了nar G功能基因相对丰度,降幅为44.68%(p<0.05)。C3B0处理炭显著提升了ure C功能基因相对丰度(p<0.05),C0B2处理与C3B0处理相比显著提升了土壤nif H功能基因相对丰度,增幅为23.53%(p<0.05)。C3B0处理hzs B功能基因相对丰度比CK处理相比显著降低了60.92%(p<0.05)。冗余分析结果显示,硝态氮(p=0.037)、铵态氮(p=0.026)与nir S和nar G功能基因丰度呈现较强正相关关系,土壤全氮(p=0.002)分别与ure C和nap A功能基因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容重(p=0.032)与hzs B功能基因呈正相关关系。土壤铵态氮(p=0.044)与氨化作用(gdh)功能基因丰度相关性较强。结构方程模型(SEM)显示,硝化作用功能基因丰度和固氮作用功能基因丰度对物氮素农学利用率影响为(路径系数0.64、0.68),厌氧氨氧化作用对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路径系数-0.26)。(3)2021selleckchem ABT-199年包菜、红薯氮素累积量、产量与氮素利用率在整体水平上略高于2022年。包菜氮素累积量在2021年C3B1处理最高为55.48 kg·hm~(-2),C3B0处理比C2B0处理显著提升了20.08%(p<0.05)。红薯不同部位氮素累积量表现为块茎>叶>茎,2021年C3B2处理红薯块茎氮素累积量最高,为82.74 kg·hm~(-2),C3B2处理对于红薯块茎氮素累积量效果优于C1B2处理。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炭配施沼液可以显著降低土壤酸度,提升土壤铵态氮、硝态氮以及有效磷含量,通过降低土壤容重缓解了土壤因大量施肥而带来的土壤板结的问题。同时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为土壤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输入了丰富碳源。生物质炭与沼液配施有效降低了土壤硝化作用氨单加氧酶功能基因相对丰度,进而缓解了硝酸盐流失问题。单施生物质炭提升了土壤亚硝酸盐氧化还原酶功能基因相对丰度,缓解土壤亚硝酸盐的积累并促进了氮素转化。生物质炭与沼液配施增加了作物氮素累积量、提高了作物产量。促进了作物氮素农学利用率的提升,为实现农业高效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