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巨噬细胞是一群表型和功能均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免疫细胞,其贯穿整个组织修复过程。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不同表型和功能分化的现象称为巨噬selleckchem CL13900细胞极化,可转化成M1型巨噬细胞(经典激活的巨噬细胞)和M2型巨噬细胞(选择性激活的巨噬细胞)。本文主要研究巨噬细胞的极化是否参与在宫腔粘连的子宫内膜修复过程。方法 选择2020年至2021年在本院生殖中心行IVF治疗,移植失败一次及以上的患者对照组、实验组宫腔粘连轻度组、宫腔粘连中度组,移植失败一Staurosporine次及以上的患者,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搔刮术,宫腔粘连各组同时行宫腔镜下宫腔粘连松解术,子宫内膜组织行CD68、CD163、VEGF免疫组化。结果 流产清宫次数在三组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在年龄、BMI、不孕时间、分娩次数、异位妊娠次数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CD68阳性率为93.3%(28/30),CD163阳性率为33.3%(11/30),VEGF阳性率为3.3%(1/30)。宫腔粘连轻度组CD68阳性率为53.3%(16/30),CSpectrophotometryD163阳性率为46.7%(14/30),VEGF阳性率为23.3%(7/30)。宫腔粘连中度组CD68阳性率为3.3%(1/30),CD163阳性率为96.7%(29/30),VEGF阳性率为100%(30/30)。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三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宫腔粘连的子宫内膜组织中,巨噬细胞发生极化,并促使VEGF等细胞因子形成一个动态的变化,促排组织的修复再生。
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对巨噬细胞的调节作用及应用
immediate breast reconstruction巨噬细胞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和可塑性的免疫细胞,可在不同微环境下极化为促炎的M1型和抗炎的M2型,其极化状态的失调与多种疾病的形成和发展更多密切相关。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项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其免疫调节特性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外泌体作为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效应物,具有调节巨噬细胞的分化、趋化,分泌炎性因子和改善炎症微环境的能力,在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调节巨噬细胞的机制,分析了其在疾病中的具体应用与应用前景,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可通过其包含的生物活性物质调节巨噬细胞极化来发挥治疗作用。此外,Erastin说明书通过预处理的方式改变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可使其在不同的疾病中发挥理想的疗效。
三种植物中蜜蜂残翅病毒分离株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研究
蜜蜂在世界范围内作为主要的农业传粉昆虫,对农作物产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每年我国都由于受到蜜蜂病毒病的流行与爆发而损失大量蜂群,其中蜜蜂残翅病毒(Deformed wing virus,DWV)作为蜜蜂病毒的代表之一,由于其世界范围广泛存在,并通过与多种病原联合危害野生及饲养蜂群,是导致蜂群数量不断下降的一个主要因素。众所周知,RNA蜜蜂病毒具备寄主寿命短、突变率高以及跨物种传播的特点,蜜蜂残翼病毒存在于多种昆虫中,如狄斯瓦螨(Varroa destructor)、蜂箱小甲虫(Aethina tumida)、熊蜂(Bombus Spp.),以及蜂群周围的蜜源植物,是研究蜜蜂病毒跨种传播和感染的极佳材料。为此,利用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的相关技术,深入研究蜜蜂残翅病毒在蜜蜂与开花植物间的差异,将为研究蜜蜂病毒跨物种传播、感染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三种植物中叶子花BSW(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 Willd.)、迎春花JNL(Jasminum nudiflorum Lindl.)和紫藤WS(Wisteria sinensis)的蜜蜂残翅病毒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DWV-BSW、DWV-JNL、DWV-WS全长分别为10140bp、10141bp以及10140bp,GC含量分别为38.43%、38.29%、38.63%,编码开放阅读框分别为3个、1个、1个,与其他28种DWV病毒株相比,DWV-BSW、DWV-JNL和DWV-WS的核苷酸序列同一性分别为76.3%-97.4%、76.3%-97.4%以及76.0%至96.9%。(2)DWV-BSW、DWV-JNL、DWV-WS氨基酸序列显示,DWV-BSW、DWV-JNL、DWV-WS开放阅读框分别编码2893、2891以及2893个氨基酸,其中包含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DWV-BSW、DWV-JNL、DWV-WS三者基因组结构与参考基因组基本相似,开放阅读框中先导蛋白(Leader protein,Lp)区域的核苷酸同一性差异显著,DWV-BSW、DWV-JNL和DWV-WS的平均同一性分别为86.97%、87.32%和86.97%。(3)DWV-BSW、DWV-JNL、DWV-WS系统发育树显示,DWV-BSW、DWV-JNL、DWB-WS在地理分布的亲缘关系上与DWV-2Cmedical cyber physical systems1、DWV-Liao Ning1、DWV-He Bei1、DWV-Jiang Xi1同属中国地区的病毒株形成一个分支;在基因型方面DWV-BSW、DWV-JNL、DWB-WS属于DWV-A型,其中DWV-A型在亚洲、欧洲、美洲均有分布,DWV-B型主要在欧洲分布,而DWV-C型仅在英国有所发现。物种多样性方面,DWV-A型存在广泛是DWV跨物种传播的主力,DWV-B型则以意大利蜜蜂为主要寄主。(4)DWV-BSW、DWV-JNL、DWV-WS重组分析显示,检测到在DWV-BSW、DWV-JNL以及DWV-WS三条全基因组序列中发生的重组事件共有11个(5个事件可信度高)。其中DWV-BSW在VP1、Helicase、VPg、3C-Pro Rd Rp以及3’UTR区域推测发生重组事件,DWV-WS则集中在VP3、VP4、VP1三个区域,而DWV-JNL与DWV-BSW情况相似,但其特殊之处在5’UTR(761-1877)断点位置处出现重合,可见重组事件基本涵盖了整个全基因组序列。(5)BSW、JNL、WS三种植物各组织中DWV分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三种植物的花、叶、茎三个组织中均能检测到DWV,且花组织的检测阳性概率明显大于叶、茎组织,表明DWV可能在蜜蜂向植物传播过程中受花朵大小和颜色的影响。(6)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对三种植物中DWV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以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进行鉴定。结果显示,WS中存在与蜜蜂体内DWV相似的VP1确认细节、VP2、VP3结构蛋白。最后经过LC-MS/MS质谱分析,共鉴定到病毒蛋白41个,鉴定到的肽类片段与DWV-2C1具有最高的同一性(24.1%),肽类片段与DWV-WS、DWV-2C1之间共27个氨基酸位点发生突变。(7)使用人工注射病毒液的方法,我们比较了纯化后DWV-WS和DWV-BEE的毒力,并量化两者对蜜蜂的危害程度。结果表明,随着DWV-WS和DWV-BEE两种病毒注射后,蜜蜂白眼蛹的羽化率以及DWV病毒拷贝量并无明显差异,DWV-WS与DWV-BEE具有相似毒力。综上所述,三种植物中的DWV分离株,其全基因组序列、病毒蛋白结构、病毒类型以及毒力方面均与更多DWV-2C1病毒株相似,表明植物中DWV极有可能由同一地区蜜蜂中的DWV演变进化而来,两者间比对形成的27个氨基酸突变位点,可能是DWV突破植物自身免疫机制,进而感染植物细胞的重要位点。
野生二粒小麦RNA甲基化基因的全基因组鉴定及其响应盐胁迫的作用机制研究
野生二粒小麦是栽培四倍体及六倍体小麦的野生祖先种,因其具有籽粒大、蛋白含量高、耐逆性强等优良特性,一直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的二级种质库。RNA的N~6-腺嘌呤甲基化修饰,简称为m~6A,是生物体中最保守和最广泛存在的一种RNA修饰方式,在植物器官建成、生长发育、逆境响应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但目前,有关野生二粒小麦m~6A相关基因的报道,尤其是参与调控盐胁迫响应的研究还比较少。鉴于此,本研究利用生信分析方法,在全基因组水平鉴定、分析了野生二粒小麦中m~6A调控家族成员;结合其在盐胁迫下的表达特性,构建了共表达网络,鉴定、发掘参与盐胁迫响应的7个耐盐共表达模块和9个核心m~6A调控基因;对关键候选基因TdFIP37功能缺失性突变体的耐盐性进行了鉴定,结合RNA-seq分析,初步明确了其生物学功能;此外,还基于direct RNA sequencing技术分析了盐胁迫下的表达谱和转录特征,初步分析了野生二粒小麦在盐胁迫下的m~6A甲基化特征,为深入揭示m~6A调控野生二粒小麦耐盐性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野生二粒小麦m~6A调控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利用HMM search和BLASTP工具在全基因组水平对野生二粒小麦m~6A调控机器的编码器(writer)、读码器(reader)以及解码器(eraser)家族进行了系统鉴定。通过分析,共鉴定到了64个候选基因,包括21个writer,17个eraser和26个reader;系统进化分析可将它们分为3个亚群,每个亚群具有相似的蛋白质结构域和保守基序组成;共线性分析表明,片段重复和多倍体化引起m~6A基因在野生二粒小麦基因组中显著扩增;顺式元件预测发现,MBS、LTR、ABRE等参与响应胁迫和激素调节的顺式作用元件在其启动子大量存在,暗示其可能参与调控了野生二粒小麦逆境响应和生长发育;最后,利用重测序数据,对m~6A基因在四倍体小麦群体中的遗传变异和分化进行分析,其在野生二粒小麦和栽培二粒小麦群体的Pi分别为4.18E-06和3.77E-06,遗传分化指数为0.262,表明在二粒小麦驯化过程中,m~6A基因发生了明显的遗传瓶颈效应。2)盐胁迫相关m~6A调控基因的发掘及其调控网络分析。基于耐盐品系A5和盐敏感品系C2在正常和盐胁迫条件下不同时间点的54个RNA-seq数据集,对上述所鉴定的m~6A基因的在盐胁迫下的表达谱进行了分析,通过时空序列分析,筛选得到13个盐胁迫下差异表达m~6A基因,其中9个上调表达,4个下调表达,初步获得了盐胁迫响应相关的m~6A基因;进一步基于RNA-seq数据构建了共表达调控网络,结合功能富集分析,筛选了7个盐胁迫显著相关的关键共表达模块,挖掘了9个响应盐胁迫关键候选m~6A调控基因,得到了m~6A参与介导的盐胁迫响应相关调控网络。3)Tdfip37的耐盐性鉴定和转录组分析。从四倍体EMS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了关键候选基因FIP37的功能缺失性突变体,对其耐盐性进行鉴定,发现相比于野生型,突变体对盐胁迫敏感,耐盐性显著降低;利用RNA-seq对其盐胁迫和正常条件下的表达谱进行分析,发现盐胁迫处理后,Tdfip37突变体的基因表达水平较WT变化更大,共591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691个上调DEGs,2219个下调DEGs,且富集到大physical medicine量酶活性、氨基酸代谢、激素响应等参与调控盐胁迫的功能。4)野生二粒小麦在盐胁迫下的m~6A及转录特征分析。利用Nanopore的RNA Direct Sequencing技术,对B5品系响应盐胁迫的m~6A位点及表达谱进行了分析,共鉴定m~6A位点46009个,分布于野生二粒小麦的14条染色体上,其中染色体5A最多,为3918,其次是5B,为3842,其特征基序是ATCTC,发生m~6A甲基化的转录本显著富集到大量响应盐胁迫的通路与功能条目,如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高渗盐度反应、钾离子跨膜转运等。同时,还鉴定到了m~5C修饰位点1849585个。关联转录本表达量及m~6A甲基化状态,鉴定得到3356个差异表达转录本经盐胁迫处理后发生甲基化,结合同源基因功能注释筛选响应盐胁迫的关键差异表达转录本68个,并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此外,通过DRS测序,还发现了新基因2475个、新转录本26779个,预测到转录因子693个,应用CNCI分析、CPC2、pfam蛋白结构域分析三种方法预测到的共同lncRNA1318个;盐胁迫处理后,pNirogacestat IC50olyA尾长整体BMS-907351纯度水平变高,可变剪切事件数目增加。综上所述,本研究挖掘了野生二粒小麦m~6A调控基因和响应盐胁迫的关键基因模块和核心基因,为揭示m~6A调控野生二粒小麦耐盐性的作用机制,为四倍体小麦和普通小麦的耐盐性遗传改良提供了靶标基因。
向日葵列当萌发特异性及其与寄主作物互作中的调控研究
列当属根寄生植物的种子在寄主分泌的萌发信号诱导下发芽,这使列当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和寄生于寄主。在自然环境下,列当与其寄主植物协调生长;而在农田环境中,列当夺取农田作物营养成分,对作物造成严重损害。大多数列当属植物在萌发刺激物独脚金内酯(strigolactones,SLs)的作用下发芽,如弯管列当(Orobanche cernua)寄生于番茄等茄科作物,并对来自番茄根部的主要SLs——列当醇(orobancol,Oro)产生反应,而向日葵列当(Orobanche cumana)专性寄生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只对其分泌的去氢木香内酯(dehydrocostus lactone,DCL)有反应。向日葵列当发芽后,产生吸器寄生到向日葵根部以汲取营养物质,使植株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列当与向日葵根部相连,导致除草剂防治效果甚微。因此,为了有效地防控列当,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开展研究:列当萌发特异性的调控,向日葵与向日葵列当互作过程,以及油菜素内酯(BR)对列当侵染的缓解作用。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技术研究了KAI2d基因在弯管列当和向日葵列当的萌发特异性中的作用。我们测定了两种列当萌发前和萌发后这两个阶段的转录组,以鉴定与萌发刺激物感知有关的基因。弯管列当含有6个KAI2d基因(编号为Orce KAI2d1-6),而向日葵列当含有8个基因(Orcu KAI2d1-8)。随后对94个F2杂交系的DNA进行基因分型,鉴定KAI2d基因,并与发芽表型相关联。实验结果表明KAI2d基因是连锁的,而Orce KAI2d2可能是萌发刺激物Oro的受体,对去氢木香内酯(DCL)的反应与O.cumana KAI2d基因的遗传表达有关。将每个KAI2d基因在拟南芥kai2突变体中表达,并检测其在SLs(包括Oro、5-deoxystrigol和人工合成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或DCL作用下恢复突变表型的能力。其中一个O.cernua基因Orce KAI2d2在这个系统中对全部SLs均有响应,但对DCL没有响应。O.cumana基因Orcu KAI2d5(Orce KAI2d2的同源基因)也对SLs有响应,但对DCL没有响应,且未发现特异性识别DCL的KAI2基因。综上所述,我们已鉴定出O.cernua中可能的SL受体,并发现KAI2d蛋白既不是DCL的受体,也没有参与其他相关的信号通路。2.对易感向日葵品种TK0409和抗性品种JY207与向日葵列当互作过程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两品种向日葵分泌的萌发刺激物之间不存在差异,这表明向日葵的抗性可能来源于自身的防御反应。在感性互作过程中,向日葵列当与向日葵的维管系统建立了完整的连接,导致植物生长迟缓,而这在抗性互作过程中并未观察到。向日葵列当的成功侵染涉及一系列相互作用,包括降解酶破坏寄主细胞壁,通过利用寄生植物的转运蛋白和抑制向日葵中的营养同化和/或转运将寄主根从库转变成了为寄生植物提供营养的源,以及通过病程相关蛋白干扰寄主防御系统。相比之下,向日葵抗性品种则通过成功识别向日葵列当的效应子而产生防御反应。通过转录组测序PF-02341066生产商和分泌组预测的方法,我们从向日葵列当中成功克隆了28个候选效应子基因。然后借助基因瞬时表达技术,进一步筛选出了5个可以抑制植物防御反应的效应子基因,并成功对其中3个效应子基因进行了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它们在细胞中的作用位点均为细胞核和质膜。本研究表明寄生互作期间防御系统激活的速度、程度和效率可能与向日葵抗性有关,为向日葵抗性育种和列当防治提供重要的遗传资源。3.明确了外源BR预处理对列当侵染下向日葵植株的生长及生理生化的调控作用。向日葵被列当寄生后,株高和生物量显著下降,ROS和MDA积累增加,酶活性也相应发生改变,叶肉和根尖细胞结构均遭到严重损伤。用0、1、10和100 n M BR浸种预处理后,与单独列当寄生相比,外源施加BR向日葵生物量显著增大,而列当寄生数Inflammation and immune dysfunction目、鲜重、干重分别显著减少77.8%、90.8%和74.2%。向日葵中GSH含量、GR活性和GSH/GSSG比值也显著提高;同时,MDA含量和ROS水平显著降低,SOD和POD活性显著增加,APX和CAT活性KPT-330浓度降低。透射电镜(TEM)观察向日葵细胞超微结构,结果显示单独列当寄生下向日葵叶肉细胞叶绿体膨胀变形、淀粉粒增加,根尖细胞膜通透性变大、细胞核解体;而BR预处理改善了列当侵染后的向日葵细胞超微结构。同时对相关基因进行qRT-PCR分析发现,与单独列当侵染相比,10n M BR处理后BRI1、BR6OX2、BAK1、BSK1、BSK2等油菜素内酯的响应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这些结果表明BR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ROS积累、改善细胞超微结构和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减轻向日葵列当侵染对向日葵的危害,为寄生杂草的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
龙眼蛋白对C57BL/6小鼠及RAW264.7巨噬细胞的炎症因子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龙眼蛋白对C57BL/6小鼠及RAW264.7巨噬细胞的炎症因子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反向色谱-质谱法(reverse-phas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RPLC-MS)鉴定龙眼蛋白的组成。采用100 mg/(kg·d)和200 mg/(kg·d)龙眼蛋Bio-active comounds白腹腔注射C57BL/6小鼠,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SCH727965细胞培养测定小鼠血液炎症因子的表达,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法染色分析肺部炎症病理反应;用0.2、0.4、0.6 mg/mL龙眼蛋白处理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噻唑蓝[3-(4,5-dimethyl-2-thiazolyl)-2,5-diphenyl-2-H-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测定细胞活力,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和ELLorlatinib供应商ISA检测炎症因子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分析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protein kinase,AMPK)/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通过RPLC-MS结合数据库检索,共鉴定到肽段覆盖率在30%以上的蛋白质25种。腹腔注射100 mg/(kg·d)龙眼蛋白使小鼠肺部产生炎症病理反应,小鼠血清中的炎症因子[血清淀粉样蛋白A (serum amyloid A,SSA)、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IL-6)]均显著升高。0.2 mg/mL龙眼蛋白处理使RAW264.7细胞IL-6、白细胞介素-8 (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的m RNA和蛋白表达均呈剂量依赖式上升,AMPK磷酸化水平表达下调,p65磷酸化水平表达上调。结论 龙眼蛋白能够促进小鼠和RAW264.7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龙眼蛋白促进了AMPK/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
羊草LcZIP1的铁转运功能鉴定
羊草在我国内蒙古草原广泛分布,是重要的IACS-10759生产商乡土牧草,然而关于羊草矿质营养吸收的分子机制尚未受到广泛关注。关于ZIP家族在植物吸收和Gadolinium-based contrast medium转运必需微量元素和重金属过程中的作用,在模式植物和农作物中研究较多。本研究从羊草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到一个与ZIP同源的基因Lc206852,发现其与拟南芥ZIP家族的Zn2+转运蛋白AtZIP1亲缘关系较近,因此将其命名为LcZIP1。利用TMHMM Server v. 2.0进行跨膜域分析发现,LcZIP1是一种跨膜蛋白,有9个跨膜域,与禾本科短柄草属植物ZIP亲缘关系最近。将LcZIP1-GFP瞬时转染烟草叶表皮细胞和羊草叶原生质体进行亚细胞定位,发现LcZIP1定位于内质网。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缺铁、高铁和高锌环境可诱导LcZIP1表达,表明LcZIP1参与环境中Zn和Fe营养水平的响应。GSI-IX价格最后通过酵母功能互补试验证明,LcZIP1在低铁条件下能够使低铁敏感酵母突变体(?fet3/?fet4)恢复生长,暗示LcZIP1具有Fe2+转运功能。以上结果对日后开发和利用微量元素强化农作物品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PPIs与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长期死亡风险的关联:基于MIMIC-Ⅲ数据库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目的 研究质子泵抑制剂(PPIs)的使用与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长期死亡风险的关联。方法 基于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Ⅲ(MIMIC-Ⅲ),纳入年龄≥18岁、首次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并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根据住院期间是否使用过PPIs(泮托拉唑、兰索拉唑和奥美拉唑),将患PCI-32765半抑制浓度者分为PPIs组和非PPIs组。对比2组基线数据后,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使用PPIs与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CU死亡风险、30 d死亡风险、90 d死亡风险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1 015例患者,其中PPIs组402例,非PPIs组613例。基Hospice and palliative medicine线资料显示,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ICU死亡率、30 d死亡率、90 d死亡率分别为15.37%,13.60%,20.10%。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相对于非PPIs组,PPIs组的ICU死亡风险较低(P=0.002)。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在调整多个变量后的结果显示,PPIs组相对于非PPIs组的ICU死亡风险比为0.671 9 [95%CI(0.478 8,0.942 8),P=0.021],但2组患者30 d和90 d的死亡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使用PPIs可能会有效降低Imidazole ketone erastin患者的ICU死亡风险,但对患者的30 d死亡风险和90 d死亡风险没有改善作用。
蒙古栎R2R3-MYB基因家族鉴定及其与抗旱相关基因功能特性研究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ex Ledeb.)属于壳斗科(Fagaceae)栎属(Quercus)高大乔木,作为中国栎类树种中最抗旱树种,对蒙古栎抗旱方面的研究对中国高纬度地区保持森林面积及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基于蒙古栎基因组数据,挖掘鉴定出蒙古栎R2R3-MYB转录因子家族,并以20%浓度的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处理蒙古栎幼苗,探究蒙古栎R2R3-MYB转录因子家族中与抗旱Liraglutide浓度相关基因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水平,选择干旱胁迫下与ABA诱导的气孔关闭相关基因Qm MYB6、Qm MYB23及Qm MYB41,构建了它们的植物重组表达载体,并在烟草中验证功能。主要结果如下:(1)蒙古栎R2R3-MYB基因家族有76个成员,命名为Qm MYB1-Qm MYB76,其在蒙古栎12个染色体中均有分布;蒙古栎R2R3-MYB转录因子分为31个亚组;家族成员内含子、外显子和Motif的长度、位置及数目在不同成员之间存在差异,而R2和R3重复序列高度保守;76个蒙古栎R2R3-MYB基因上游发现14种顺式作用元件;在蒙古栎中发现30个R2R3-MYB基因重复对;Qm MYBCX-5461试剂s在不同组织存在差异表达,其中Qm MYB69在叶茎根中表达量均为极高;对Qm MYB3等12个基因在蒙古栎幼苗叶、茎和根响应干旱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所有基因均为差异表达基因,但各个基因在不同部位、不同干旱时间表达量有差异,如Qm MYB3、Qm MYB15等基因在叶中上调,Qm MYB6和Qm MYB37在茎中上调,Qm MYB15、Qm MYB37及Qm MYB41在根中上调,大部分基因在干旱处理3h和6h后变化明显sleep medicine。(2)成功克隆了3个蒙古栎R2R3-MYB基因,即Qm MYB6,Qm MYB23及Qm MYB41基因,它们的开放阅读框全长分别为885bp、969bp和942bp,编码294、322和313个氨基酸,3个基因编码的蛋白均为亲水蛋白,均无跨膜结构。(3)用同源重组成功构建了p RI101-Qm MYB6-GFP、p RI101-Qm MYB23-GFP、p RI101-Qm MYB41-GFP植物表达载体。利用DAPI染色细胞核、农杆菌侵染烟草进行体内瞬时表达的方法进行烟草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Qm MYB6、Qm MYB23及Qm MYB41都定位在细胞核中,与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一致。培育野生型拟南芥、atmyb44及atmyb60突变体拟南芥,并使用三引物法对其进行测定。用农杆菌介导花序侵染法侵染拟南芥,得到T0代转基因拟南芥种子。
木香烃内酯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
近年来,中药抗肿瘤作用的研究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Trichostatin A MW,无论是中药有效提取成分或是复方制剂在肿瘤治疗方面都具有显著的疗效及Chronic medical conditions优势。中药木香中的活性成分木香烃内酯是一种天然倍半萜内酯,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炎、降血糖、抗微生物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体内外实验研究表明,该成分具有抗肿瘤活性,可抑制乳腺癌、胃癌、黑色素瘤、前列腺癌、白血病、肝癌、肺癌、卵巢癌、食管GSK J4癌、结直肠癌、骨肉瘤等多种肿瘤的生长。其抗肿瘤的机制主要是通过调控PI3K/AKT/mTOR、AKT-MDM2-p53、ROS-AKT/GSK3β、Bcr/Abl和Stat5等信号通路,影响活性氧、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和自噬相关蛋白、细胞周期蛋白等方面,从而诱导细胞凋亡、介导自噬及导致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G1期、S期。此外,木香烃内酯与伊马替尼、阿霉素联用可以起到减毒增效、增强抗肿瘤作用,并且还能逆转肿瘤耐药。笔者通过查阅和整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对木香烃内酯抗肿瘤作用及机制、联合用药、逆转肿瘤耐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成分新药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