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胆管癌是沿着胆管树生长的一组异质性的肿瘤,是第二常见的肝脏肿瘤,仅次于肝细胞肝癌(约占病例数的15%),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3%。过去几十年胆管癌的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所上升。肝内胆管癌在东亚原发性肝脏癌症患者中占绝大部分比例(约为85%)。更多的流行病学以及临床实践中的观点认为,HBV和HCV相关的肝病是胆管癌绝对危险因素,且与肝内胆管癌相关性更高。隐匿性的HBV感染更是肝内胆管癌的新的危险因素。上世纪末肝内胆管癌发病率有所升高,这也与人群中HCV感染负担的加重有关。对于肝内胆管癌来说,全球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也是逐年上升,其中香港地区患者最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3H(EIF3H)与多种生理病理机制相关。研究发现,EIF3H的表达水平与多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存在EIF3H的扩增和过Egg yolk immunoglobulin Y (IgY)表达。目前研究已证实,EIF3H可以促进肝内胆管癌进展,但是其潜在的分子机制不甚明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材料方法:通过对公共数据库的分析发现EIF3H在胆管癌中高表达。采用western blot,qPCR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EIF3H在肝内胆管癌组织和细胞系Baf-A1分子式中的表达情况。通过MTT检测、CCK8检测、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以及细胞流式检测凋亡等细胞功能实验评估EIF3H对肝内胆管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以及抗凋亡能力的影响。敲减EIF3H后进行全基因表达谱芯片实验测序,测序结果呈交IPA软件分析通路富集情况,结果表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EIF3H相关。Western blot检测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的关键蛋白质及下游部分靶标表达变化。体内外的回复实验证明了 EIF3H/CCND1轴在肝内胆管癌中的PUN30119 molecular weight促癌作用以及EIF3H和CCND1的上下游调控关系。裸鼠皮下成瘤实验后肿瘤切片的Ki67免疫组化染色证明EIF3H对肿瘤体内生长的影响。放线菌酮实验用以评估CCND1蛋白质稳定性变化。MG132处理细胞以证明CCND1是否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降解。泛素分子和CCND1蛋白质的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敲减EIF3H后CCND1泛素化修饰水平的变化。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EIF3H在胆管癌中高表达。同时,我们发现在肝内胆管癌细胞系中EIF3H 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质翻译水平均较高。在肝内胆管癌组织进行EIF3H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提示EIF3H在肝内胆管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主要定位与细胞质,质核分离实验也证明这一结果。并且EIF3H的表达量与肝内胆管癌肿瘤分级正相关,同时,高表达EIF3H患者组的总生存期较短。相比之下,克隆形成实验、MTT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以及细胞流式检测凋亡实验结果表明,在体外实验性下调EIF3H的表达导致了肝内胆管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被抑制,并增加了肝内胆管癌细胞凋亡的比例。基因测序结果及后续实验表明,当敲减EIF3H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被显著抑制。特异性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可减轻过表达EIF3H对肝内胆管癌细胞活力增强和凋亡减少的影响,表明EIF3H调控肝内胆管癌是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的。体内外回复实验表明,EIF3H/CCND1轴在肝内胆管癌中起促肿瘤作用,证明EIF3H是肝内胆管癌CCND1的上游调节因子。裸鼠皮下成瘤实验后肿瘤切片中Ki67免疫组化染色评分提示EIF3H/CCND1轴在体内促肿瘤生长的作用。放线菌酮处理EIF3H敲减后的细胞,可见CCND1蛋白质半衰期变短。用MG132处理细胞后,可见CCND1蛋白质水平增高。泛素分子和CCND1蛋白质水平的免疫共沉淀实验表明,敲减EIF3H后,CCND1蛋白质泛素化修饰水平变高。结论:EIF3H可以促进肝内胆管癌细胞增殖和迁移并抑制癌细胞的凋亡。这种促癌作用的机制可能是由EIF3H稳定CCND1蛋白质并同时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的。总体而言,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EIF3H可能是肝内胆管癌治疗的潜在治疗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