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分子生物学研究在骨代谢分子信号通路、骨质疏松易感基因、骨质疏松相关蛋白、骨质疏松靶向治疗等方向取得了很大进展。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骨保护素(RANK/RANKL/OPG)信号通路、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NF-κB)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MAPK /ERK)信号通路、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信号通路、钙离子(Ca~(2+))信号通路、酪氨酸激酶、蛋白激酶B(Src、Akt)Technical Aspects of Cell Biology信号通路、蛋白激酶C(PKC)信号通路等骨代谢重要通路,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低密度脂蛋白相关蛋白5(LRP5)基因、亚甲基四氢Docetaxel价格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雌激素受体(ER)基因等易感基因,载脂蛋白E(Apo E)、Klotho 蛋白(Klotho)、骨形态发生蛋白(BMP)、骨涎蛋白(BSP)等相关蛋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调控骨代谢,作用重叠相互联系,互VE-822纯度为结果,已在本专业领域达成共识。
Author: admin
玉米籽粒发育相关基因Dek570-1的图位克隆与功能研究
玉米(Zea Mays)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经济兼用作物,在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玉米籽粒发育情况是决定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一直是科研人员关注的重点领域。利用种子发育突变体,一些籽粒发育相关基因被相继克隆,对玉米籽粒发育的遗传调控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玉米种子发育是一个多基因协同调控的复杂过程,目前其遗传调控网络还相当不完善。筛选新的籽粒发育突变体,开展重要功能基因的挖掘和作用机制研究,将促进籽粒发育遗传调控网络的解析,为玉米产量和品质性状分子设计改良提供候选基因和理论依据。前期,实验室利用EMS诱变筛selleck抑制剂选获得了一个种子发育突变体dek570-1,该突变体的种子明显变小,利用dek570-1与自交系W64A构建了 F2定位群体。本论文图位克隆了目的基因Dek570-1,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功能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突变体dek5 70-1的形态学鉴定突变体dek570-1籽粒较野生型籽粒显著减小,中部纵切观察发现突变体的胚乳和胚的面积比野生型的均明显变小,但胚的形态结构似乎正常。萌发实验显示,绝大多数突变体籽粒能够萌发,突变体植株矮小、叶片发黄,但仍可生长和繁殖后代。上述结果表明,Dek570-1突变使玉米籽粒及植株的生长发育能力明显弱化。2、突变体dek570-1的遗传学分析W64A × dek5 70-1F2分离果穗上,正常籽粒与突变籽粒的分离比大约为3:1,卡方检验结果表明突变体dek5 70-1的小种子表型是由单个核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3、Dek570-1的图位克隆与验证以W64A×dek570-1 F2分离果穗上突变籽粒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筛选Indel标记将突变基因定位至Chr1上641.21 kb的物理区间内,该区间内含有16个预测基因。测序比对发现,与野生型相比只有Zm00001d028422基因在突变体dek570-1中起始密码子ATG下游的第966个碱基发生了 G-A的替换,导致蛋白翻译提前终止,并通过等位测试验证了目的基因的正确性。目前正在通过CRISPR/Cas9技术敲除Dek570-1,以进一步明确Dek570-1的功能。4、Dek570-1的表达模式和亚细胞定位PF-07321332使用方法qRT-PCR分析表明,Dek570-1在检测的玉米各组织中均表达,其中在雌穗中表达强度最高,在籽粒早期发育阶段也具有较高水平的表达,随着籽粒发育进程其表达水平逐渐下降,表明Dek570-1可能在雌穗及籽粒早期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Zheng58中的Dek570-1蛋白既定位于线粒体,也定位于叶绿体。5、不同遗传背景下,Dek570-1突变对玉米籽粒发育的影响授粉16天籽粒的石蜡切片显示,突变体dek570-1(Zheng58遗传背景)和等位突变体emp17(W22遗传背景)的胚乳和胚的面积比来源亲本(野生型)的明显更小,胚乳储藏物质累积减少,胚的发育受到严重影响。值得注意的是,dek5 70-1的胚虽然比野生型的明显更小,但形态结构似乎完整,而emp17籽粒未发育出完整形态结构的胚,这与授粉24天的dek570-1的胚能够萌发,而emp17胚致死的结果一致。上述结果预示着Dek5 70-1在玉米籽粒发育中的生物学功能既具有保守性,也存在一定的遗传背景差异。6、Dek570-1编码一个PPR蛋白,参与线粒体和叶绿体C-to-U的编辑Dek570-1编码一个DYW型的PPR蛋白,Zheng58和W22遗传背景下,Dek570-1在线粒体ccmFC-799和nad2-677位点的C-to-U编辑是保守的,但也存在一些其它的差异编辑位点。另外,在Zheng58遗传背景下Dek570-1也参与叶绿体rpl20-308位点的C-to-U编辑,而在W22背景下Dek570-1被报道仅定位于线粒体。上述结果表明Dek570-1可能通过参与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编辑调节细胞器功能,进而影响玉米籽粒发育,但在不同玉米遗传背景下也存在一定的功能差异。7、Dek570-1突变导致植株光合能力减弱由于Zheng58遗传背景下Dek570-1也定位于叶绿体,并且参与叶绿体基因的编辑,我们测定了突变体dek570-1的光合作用相关指标。与野生型相比,dek5-0-1的叶绿素含量显著减少,光合效率明显降低,表明Dek570-1突变严重影响了叶绿体的功能,这可能与dek570-1植株和籽粒发育能力减弱,叶片变黄相关。8、Dek570-1突变引起了 ROS含量的显著增加NBT和DAB染色显示,突变体dek570-1叶片和根中的ROS含量较野生型Zheng58明显升高,说明Dek570-1突变影响了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的编辑,扰乱了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正常功能,引起了 ROS水平的大幅度升高,这可能与籽粒及植株生长发育缺陷密切相关。综上所述,突变体dek570-1籽粒和植株的生长发育能力严重弱化,实验图位克隆并验证确认了目的基因Dek570-1;Dek570-1在雌穗及籽粒早期发育表达较高,其编码一个线粒体和叶绿体双定位的PPR蛋白,参与细胞器C-to-U的编辑;Dek570-1功能缺失的植株光合能力减弱,ROS含量的显著增加,可能导致籽bacterial and virus infections粒及植株生长发育缺陷:同时Dek570-1在玉米籽粒发育中的生物学功能既具有保守性,也存在一定的遗传背景差异。本论文明确了Dek570-1在玉米籽粒发育中重要的作用,初步研究了Dek570-1调控玉米种子发育的相关机制,上述结果将促进我们对玉米种子发育调控的认识,为玉米高产育种和品质改良提供可供选择的基因资源和理论依据。
基于生物信息学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直肠癌5-Fu耐药关键靶点
背景近十年来,结直肠癌发病率和致死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使其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抗代谢物5-氟尿嘧啶(5-Fu)是广泛用于治疗结直肠癌的经典及基础化疗药物。然而,肿瘤细胞容易产生耐药性以对抗肿瘤药物,导致化疗疗效较差,因此迫切需要解决化疗耐药问题。找到结直肠癌5-Fu化疗耐药的标志物,探索其耐药机制刻不容缓。随着转录组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兴起,越来local infection越多的基因的作用和功能被揭示。在我们早期的研究中,我们就利用了全转录组测序技术发现非编码RNA与5-氟尿嘧啶耐药密切相关,研究了关键非编码RNA在结直肠癌化疗耐药中的作用。我们将继续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研究特定基因在调控结直肠癌5-氟尿嘧啶化疗耐药中的作用。目的筛选结直肠癌5-Fu化疗耐药发生的核心靶基因,探究该基因在结直肠癌耐药细胞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分析GEO数据库中的GSE28702芯片集,本研究筛选出结直肠癌患者5-氟尿嘧啶化疗耐药与5-氟尿嘧啶敏感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随后,使用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通路富集分析;使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构建,通过cytoscpae的cyto Hubba工具筛选核心基因。接下来,我们构建了5-氟尿嘧啶化疗耐药细胞系HCT8/5-Fu,并应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鉴定差异基因的表达,进一步分析耐药机制;使用ROC曲线评估结直肠癌的诊断能力,并分析TCGA数据库COAD数据集中关键基因的表达和预后。构建转铁蛋白基因过表达载体,转染至HCT8/5-Fu细胞系。使用MTT比色法检测肿瘤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并使用qRT-PCR检测基因mRNA表达。结果经过筛选,共发现了239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185个GPCR & G Protein抑制剂上调表达,54个下调表达。这些DEGs主要富集在异生物代谢过程、细胞蛋白质代谢过程、细胞外囊泡、内吞囊泡腔和药物代谢等功能及通路。通过PPI网络分析得到20个枢纽基因。转录组学结果显示,在耐药细胞中,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的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DEGs的趋势相同。通过对TF进行诊Others抑制剂断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发现其为0.676。与正常结直肠组织相比,癌组织中TF的表达水平较低(P<0.01)。高表达TF的患者总体生存期更长(P<0.05)。上调TF能够增加耐药细胞对5-Fu的敏感性(P<0.05),并增加了5-Fu诱导的细胞凋亡与G0/G1期的阻滞(P<0.05)。此外,上调TF还抑制了耐药细胞ABCC1的表达(P<0.01),而TF高表达的人群中,ABCC1的表达水平更低(P<0.05)。结论基于生物信息学和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出结直肠癌5-Fu耐药靶基因TF;TF基因通过调控ABCC1表达降低结直肠癌5-Fu的耐药性,本研究为结直肠癌5-Fu耐药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靶点。
2006—2020年宁夏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原学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宁夏食品及病例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流行特征及耐药现状。方法 PLX4032体内对宁夏2006—2020年食品及病例中分离的138株李斯特菌采用肉汤稀释法、血清凝集和脉冲场凝胶电泳(VX-661小鼠PFGE)进行药敏、血清及分子分型研究。结果 食品来源113株菌共分属6个血清型,优势血清型为1/2a型,共45株,占39.82%。其次为1/2c型,共32株,占28.32%,致病性较强的4b型在食品中亦分离到5株,占4.42%。25株病例来源菌株分属4个血清型,优势血清型为致病性较强genetics and genomics的4b型,共12株,占48.00%;138株不同来源李斯特菌对8种抗生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食品来源菌株共分属17个耐药谱,病例来源菌株分属7个耐药谱,优势耐药谱一致,均为VAN-TET。电泳后,113株食品来源分离株获得94个不同的PFGE带型,相似度为37.1%~97.0%。25株病例来源菌株共分为22个不同的PFGE带型,相似度为46.2%~100%。不同时期、不同来源、不同地区分离株PFGE带型优势型别不明显,呈散在分布。结论 宁夏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血清型呈现多元化流行趋势,不同地区流行特征呈现多样性。本地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应采取区域化防治手段,临床治疗尽可能在药敏结果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基于Oncomine和TCGA数据库分析肌球蛋白10在头颈部鳞癌中的表达、意义及分子机制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肌球蛋白10(MYO10)基因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中的表达、意义及分子机制。方法:下载TCGA数据库中HNSCC样本的基因表达数据集,寻找差异基因并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软件分析MYO10可能作用的信号通路。收集Oncomine数据库中MYO10表达在HNSCC中的研究,进行荟萃分析,并利用该数据库及Kaplan-Meier在线分析对MYO10在HNSCC中表达及预后进行验证。使用CPTAC、HPA在线数据库分析MYO10蛋白表达水平,使用ESTIMATE数据库、EPIC数据库探究MYO10表达和肿瘤免疫浸润的关系。使用Maftools R包、CompSCH727965使用方法lexHeatmap R包探究了MYO10表达与肿瘤基因组异质性和突变景观的关系。结果:对TCGA数据库中519例HNSCC癌组织样本及44例癌旁样本进行分析,MYO10在HNSCC中显著高表达(P<0.000 1)。对Oncomine数据库中的9项有关MYO10表达的HNSCC研究进行分析,MYO10在HNSCC中表达有差异(P<0.05)。生存分析发现,高表达MYO10的患者总生存期较低表达组显著降低(P<0.05)。免疫浸润相关分析显示,MYO10与多种免疫细胞浸润显著相关。GSEA分析显示,高表达的MYO10可能通过激活黏着斑激酶(FAK)、调节细胞骨架蛋白及Wnt信号通路、抑制氧化磷酸化、核糖体等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结论:MYO10在HNSCC中高Ceralasertib分子量表达,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其高表达可通过抑制免疫浸润、激活或抑制某些信号通路影响HNSCC患者预后,该基因有望成为治疗HNSCC的一个新靶点。
日粮铜调控獭兔毛囊发育的分子和代谢机制研究
铜是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过渡金属,从细菌到哺乳动物,铜在调控需氧生物抗氧化机制、能量稳态、信号网络和细胞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综合运用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及其他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研究铜对獭兔毛囊发育和真皮乳头细胞代谢的影响。研究内容如下:1.日粮添加铜对獭兔生长性能和毛囊发育的影响选取160只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90日龄獭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4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试验獭兔单笼饲养。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铜含量实测值为8.4mg/kg),铜处理组:基础日粮中分别加入30、60和120 mg/kg铜(其中,铜含量的实测值分别为39.1、67.5和127.7 mg/kg)。试验持续42 d(预试7 d,正式试验共35d)。试验结果表明:基础日粮中添加30 mg/kg铜显著提高了平均日增重(P<0.05)和平均日采食量(P<0.05),但对料重比、全净膛率和半净膛率无显著影响(P>0.05);基础日粮中添加铜显著提高了獭兔血浆铜(P<0.05)和血清铜蓝蛋白含量(P<0.05),对血清谷丙转氨酶(P>0.05)和谷草转氨酶(P>0.05)活性无显著影响;日粮添加铜显著提高了獭兔毛囊密度(P<0.05)和次级毛囊与初级毛囊的比值(P<0.05),但对毛皮面积(P>0.05)、毛皮重量(P>0.05)、毛皮厚度(P>0.05)和被毛长度(P>0.05)均无显著影响。此外,铜显著上调了獭兔背皮中碱性磷酸酶(ALPL)、角蛋白关联蛋白基因3.1(KAP3.1)和角蛋白关联蛋白基因6.1(KAP6.1)基因表达,显著下调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基因表达和磷酸化m TOR相关调控蛋白(Phosphorylation-regulatory associated protein of m TOR,p-Raptor)和磷酸化AMP激活蛋白激酶(Phosphorylation-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AMPK)蛋白表达水平,显著提高了獭兔背皮中磷酸化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1(Phosphorylation-Ribosomal protein S6 kinase,p-P70S6K)蛋白表达水平。2.铜对獭兔真皮乳头细胞增殖的影响将獭兔真皮乳头细胞分为对照组和铜处理组。对照组:无血清培养基中不添加铜;铜处理组:无血清培养基中分别添加0、0.2、0.5、0.75、1、2、5、10、100和1,000 nM的铜。处理獭兔真皮乳头细胞24 h,观察铜对真皮乳头细胞增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1 nM铜显著促进了真皮乳头细胞增殖(P<0.05),并显著提高线粒体细胞色素c核心亚基I(Mitochondrially encoded cytochrome c oxidase I,MTCO1)蛋白表达(P<0.05)、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P<0.05)和ATP产生(P<0.05)。此外,基于非靶代谢组学研究铜对真皮乳头细胞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差异代谢物被显著富集到花生四烯酸代谢(Arachidonic acid metabolism)、组氨酸代谢和丙氨酸(Histidine and alanine metabolism)、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途径(Aspartate and glutamate metabolism)(P<0.05)。3.铜缺乏对獭兔真皮乳头细胞代谢的影响将獭兔真皮乳头细胞分为对照组和TM(铜螯合剂)处理组。对照组:基础培养基;TM处理组:基础培养基中分别加入0、0.1、1、2、5、10和20μM TM。处理真皮乳头细胞72 h后,观察铜缺乏对细胞活力和细胞内铜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TM(5μM)能显著降低细胞内铜含量(P<0.05),同时对细胞活力无显著影响(P>0.05)。蛋白质组学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TM介导的selleckchem NN2211铜缺乏组256个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145个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GO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发现下调的差异蛋白主要涉及氧化还原酶活性(Oxidoreductase activity)、抗氧化活性(Antioxidant activity)、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Cytochrome-c oxidase activity)和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port chain)(P<0.05)。铜缺乏显著下调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蛋白表达水平,包括线粒体细胞色素c核心亚基II(MTCO2)、NDUFA4线粒体复合物相关(NDUFA4)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VIIA亚基2(COX7A2)(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铜缺乏显著下调MTCO1和NDUFA4蛋白表达水平(P<0.05)。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下调差异蛋白显著富集到谷胱甘肽代谢(Glutathione metabolism)、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糖酵解/糖异生(Glycolysis/Gluconeogenesis)、中心碳代谢(Carbon metabolism)和丙酮酸代谢(Pyruvate metabolism)通路(P<0.05)。TM介导的铜缺乏显著下调糖酵解和TCA循环中多种代谢酶的蛋白表达包括,苹果酸脱氢酶1(MDH1)、异柠檬酸脱氢酶NADP(+)1(IDH1)、乌头酸酶1(ACO1)、醛缩酶,果糖-二磷酸A(ALDOA)、烯醇化酶(ENO1)、磷酸葡萄糖变位酶2(PGM2)、磷酸葡萄糖酶1(PGM1)和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PI)(P<0.05)。营养成分分析表明,铜消耗显著增加丙酮酸的消耗(P<0.05),导致真皮乳头细胞内柠檬酸、琥珀酸和α-酮戊二酸积累(P<0.05),但对葡萄糖消耗无显著影响(P>0.05)。此外,铜的损耗显著增加了调节碳输入TCA循环的丙酮酸羧化酶(PC)、丙酮酸脱氢酶(PDH)、柠檬酸合酶(CS)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α-KGDH)(P<0.05)。Western blot分析证实,铜缺乏显著增加了二氢硫辛酸转乙酰基酶(DLAT)、二氢硫辛酸琥珀酰转移酶(DLST)和脂基化的蛋白水平(P<0.05)。通过使用2脱氧葡萄糖和寡霉素,发现铜缺乏显著抑制线粒体而不是糖酵解ATP的产生(P<0.05)。此外,去除TM或向含TM的培养基中加入铜能提高ATP产生和线粒体膜电位(MMP),并降低细胞总活性氧(ROS)水平。4.铜缺乏对獭兔真皮乳头细胞ALP活性的影响将獭兔真皮乳头细胞分为对照组和TM处理组。对照组:基础培养基;TM处理组:基础培养基中分别加入Antiobesity medications0、0.1、1、2和5μM TM。处理真皮乳头细胞72 h后,观察TM介导的铜缺乏对真皮乳头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ALPL表达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TM(5μM)和BCS(铜螯合剂)(1,000μM)介导的铜缺乏显著抑制了真皮乳头细胞ALP活性和ALPL表达(P<0.05)。为了进一步探究铜缺乏损伤真皮乳头细胞的ALP活性的机制,使用糖酵解抑制剂(2-DG)、腺苷酸转运体抑制剂(bongkrekic acid和ibipinabant)、几种已知的线粒体抑制剂(FCCP、鱼藤酮和寡霉素)处理真皮乳头细胞24 h后,观察对细胞增殖和ALP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寡霉素显著抑制了ALP活性(P<0.05);而2-DG对ALP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两种ANT抑制剂对真皮乳头细胞的ALP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与寡霉素类似,鱼藤酮和FCCP都显著抑制了ALP活性(P<0.05),尽管两者对线粒体MMP有完全相反的影响(P<0.05)。此外,ROS诱导剂(Rosup)显著抑制了ALP活性(P<0.05),两种细胞间ROS清除试剂抗坏血酸和N-乙酰半胱氨酸显著抑制了铜缺乏和Rosup诱导的ROS生成(P<0.05)和ALP失活(P<0.05)。5.铜缺乏对獭兔真皮乳CHIR-99021头细胞铁死亡的影响将獭兔真皮乳头细胞分为对照组和BCS处理组。对照组:基础培养基;BCS处理组:基础培养基中分别加入0、100、200、500、1,000和2,000μM的BCS。处理真皮乳头细胞72h后,观察铜缺乏对真皮乳头细胞增殖和氧化应激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BCS(1,000μM)介导的铜缺乏显著降低MTCO1和NDUFA4蛋白表达水平(P<0.05)。在不影响细胞色素c的蛋白水平的前提下(P>0.05),BCS(1,000μM)介导的铜缺乏显著抑制了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P<0.05)。BCS介导的铜缺乏显著诱导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P<0.05),显著提高细胞总ROS水平(P<0.05)。BCS介导的铜缺乏显著提高了蛋白质羰基化(PCO)、脂质过氧化物(LPO)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抑制SOD1和GSH-Px活性,显著下调谷胱甘肽/氧化谷胱甘肽(GSH/GSSH)比率,显著下调GPX4蛋白表达水平(P<0.05)。透射电镜结果表明经BCS处理的DPCs线粒体萎缩,嵴形态减少。代谢组学结果表明,BCS介导的铜缺乏显著下调构成生物膜成分的甘油磷脂类化合物含量(P<0.05),显著增加了花生四烯酸、肾上腺酸、谷氨酸和谷氨酰胺的含量(P<0.05)。此外,BCS和Erastin联合使用显著增强了Erastin诱导的细胞死亡和铁死亡事件,包括显著增加MDA和细胞总ROS水平,显著增加GSH和半胱氨酸消耗,显著增加GSSG累积(P<0.05)。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部分阻止BCS介导的细胞死亡(P<0.05),并抑制细胞总ROS和LPO的生成(P<0.05)。总之,铜消耗通过线粒体扰动和抗氧化机制的降低增强了铁下垂。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阐明铜调节獭兔毛囊发育的分子和代谢机制。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铜能提高獭兔毛囊密度。(2)培养基中添加铜能促进真皮乳头细胞增殖,提高ALP活性。(3)铜缺乏介导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失活是真皮乳头细胞最主要的代谢缺陷,线粒体ROS产生是导致真皮乳头细胞特征性标志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4)铜缺乏通过扰动线粒体和降低抗氧化机制增强铁死亡。
维生素D通过抑制ACSL4介导的铁死亡缓解溃疡性结肠炎
目的:随着环境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率以平均每年2.4%~18.1%的速度逐年递增,且呈现全球性分布。UC作为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肠病,已被证实会导致比健康人群更高的结肠癌发生风险[1],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UC的方法是临床关注的重点。维生素D(Vitamin D,VD)作为一种脂溶性维生素,能够上调相关蛋白的表达,降低肠粘膜渗透性,从而维Dorsomorphin价格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2];此外VD还可以通过影响免疫细胞进而发挥抗炎作用[3,4,5,6,7],增强固有免疫从而减轻UC损伤。有研究表明,缺乏VD会增加UC发生的风险[8]。我们实验室前期已经证实额外补充V购买MDV3100D可通过调控焦亡通路来改善UC,本研究主要探索VD在治疗UC中的其他潜在机制,为治疗UC提供新的见解。研究方法:选取18只体重在20-25g之间的6周龄雄性野生型ICR小鼠,分为6组:Con、VD、Fer-1、DSS、DSS+VD和DSS+Fer-1组,过程中,监测相关指标。体外实验选取HCT116人结肠癌细胞,通过RT-PCR、Western blot以及相关试剂盒检测VD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HCT116细胞UC模型中炎症和bioimpedance analysis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影响;给予Fer-1,检测UC模型中铁死亡相关指标的变化;检测转染ACSL4+/+质粒的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1、CCE预处理十四天后,DSS+VD组较单纯DSS组,小鼠体重下降及结肠组织损伤有所缓解,DAI和CMDI评分有所下降,炎症(COX-2, IL-6)和氧化应激(MDA,MPO)相关指标有所改善。2、VD预处理后,与LPS组相比,LPS+VD组细胞的SOD1表达水平上升,COX-2,IL-6,MDA,MPO表达水平下降。3、给予Fer-1铁抑制剂后,DSS+Fer-1组比DSS组小鼠体重下降及结肠组织损伤有所改善;4、给予VD后,DSS+VD组中铁和GSH含量较DSS组有所变化;5、HCT116细胞在ACSL4基因过表达后,VD减轻炎症、抑制铁死亡的作用受到抑制。结论:1、VD能够缓解UC模型中的炎症损伤和氧化应激;2、Fer-1能够改善UC模型中炎症因子和铁死亡相关蛋白的表达;3、VD通过抑制ACSL4蛋白,缓解UC中的炎症损伤和铁死亡现象。
陕西地区血小板供者基因数据库拓展性应用的研究
目的 通过分析本地区无偿献血与造血干细胞捐献群体之间的共性和特性,挖掘包括血小板基因供者库在内的无偿献Tumor microbiome血者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间的融合潜力,提高招募成功率和已知结果库存率。方法 应用数据库建模和比对方法对本市近10年无偿献血者与中华骨髓库陕西分库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之间的匹配度和融合度进行筛选分层,采用Arlequin 3.5.2.2软件计算HLA、HPA基因频率及单体型频率,并根据表型频率计算不同血小板供者后备库中找到HLA、HPA全匹配供者概率。结果 在本地区已入库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中,依据其献血行为挖掘出的活跃献血者分别划分为血小板供者库后备一、二、三、四梯队,分别为6AZD1152-HQPA价格96名、2 752名、9 092名和12 028名捐献者。第一梯队具有10~50次血小板捐献经历和10~20次全血捐献经历的占比最高,分别为13.65%和26.01%;第二梯队具有10~20次全血捐献经历和10~50次血小板捐献经历者占比分别为15.04%和1.38%,与其他梯队献血特征有差异(P<0.05)。在现有血小板库+一二梯队的核心库容中(n=4 955),患者找到至少1名HLA-A,B表型相同的供者的概率可达69.02%;当考虑到ABO和HPA同型时,找到至少1名HLA、HPA全相合且ABO同型供者概率(B型为例)为48.73%。结论 西安地selleckchem Compound 3区全血捐献、单采血小板捐献和造血干细胞捐献这3类群体存在较大交叉分布性,与从头开始扩充库容相比,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的活跃献血者是血小板供者库的后备有声力量,在扩大有效库容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降低建库成本和资源需求。
蒙药京大戟醇提物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毒性研究
目的:本研究以京大戟醇提物为示例药物,以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和正常大鼠为研究对象探讨京大戟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和正常大鼠的疗效及毒性;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京大戟95%乙醇提取物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并通过动物实验对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核心靶点进行验证;利用16Sr DNA高通量测序分析京大戟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动物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为其临床安全合理应用和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收集京大戟95%醇提物有效成分并筛选相应的作用靶点,搜寻与RA疾病相关的靶点,构建“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基于PPI数据库构建京大戟成分靶点疾病相关靶点之间的网络,并根据节点的2倍中位数筛选关键靶点,采用Metascape平台分析靶点关联的主要GO与KEGG,分别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利用分子对接软件将与疾病相关的前10位核心靶点与对应的前10位化学成分进行分子对接。2.按照随机数字法将54只健康SD雄性大鼠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adjuvant-induced arthritis,AA)、阳性雷公藤多苷片组(9mg/kg)、模型给药高剂量组(360.4mg/kg)、模型给药中剂量组(180.2mg/kg)、模型给药低剂量组(90.1mg/kg)。适应性饲养七天,复制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连续治疗给药4周,观察模型给药各组大鼠足跖肿胀度,ELISA法检测血清中有关指标的影响,并进行足趾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3.SD大鼠81只,分为9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组(9mg/kg)、模型给药高、中、低剂量组(360.4mg/kg、180.2mg/kg、90.1mg/kg)、正常给药高、中、低剂量组(360.4mg/kg、180.2mg/kg、90.1mg/kg),除正常和模型组给予相应药物,观察并对比京大戟对模型给药组与正常给药组给药4周后毒性特点及毒性靶器官。4.肠道菌群分析:实验结束后收集大鼠粪便,以16S r RNA 341F-806R区进行测序。探讨京大戟对类风湿关节炎(AA)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1.网络药理学实验结果显示,从京大戟中筛选得到的25个活性成分,进而得到376个成分靶点,疾病数据库搜索到5017个类风湿关节炎疾病靶点,成分-疾病靶点取交集后229个。化合物-交集靶点拓扑分析得知7,4’一二羟基二氢黄酮(degree=73)VE-822抑制剂、芹菜素(degree=71)、山柰酚(degree=66)、鼠李素(degree=66)、槲皮素(degree=65)、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egree=61)、7-羟基香豆素(degree=46)、鞣花酸(degree=41)、大戟醇(degree=39)、甘遂甾醇(degree=38)在网络中占主导地位。PPI网络Ready biodegradation拓扑分析结果显示,TNF、AKT1、SRC、EGFR、MMP9、ERBB2等43个靶蛋白为较为核心蛋白。交集靶点涉及1944个生物学过程,200条KEGG通路(p<0.01),京大戟主要通过调控癌症的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等信号通路来达到治疗RA效果。2.京大戟醇提物对AA大鼠治疗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足趾的肿获悉更多胀度:与正常组相比,大鼠造模组均足肿胀度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消肿作用(p<0.05),其中高剂量组消肿效果最好,且效果呈剂量相关性。(2)酶联免疫测定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RF、TNF-α、CD4、CD25、IL-2、MMP-9、IFN-γ显著升高(p<0.05或p<0.01),CD8、IL-10、TGF-β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RF、TNF-α、CD4、CD25、MMP-9、IFN-γ均降低(p<0.05或p<0.01)、IL-10、TGF-β升高(p<0.05),京大戟中、低剂量组IL-2降低(p<0.05),高、中、低、剂量组CD8升高(p<0.05)。(3)HE滑膜病理结果:正常组滑膜细胞单层排列、无增生,未发现炎性细胞;模型组踝关节滑膜组织增生,有大量炎细胞浸润且关节腔内有炎性渗出,骨量严重流失;经治疗后滑膜细胞增值情况明显好于模型组,炎性细胞浸润、软骨侵蚀、滑膜增生及血管翳形成等病变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3.京大戟醇提物的毒性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对生化指标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给药高、正常给药各剂量组AST升高(p<0.01或p<0.05);正常给药各剂量组ALT升高(p<0.01或p<0.05);正常给药中剂量组UREAL升高(p<0.05);模型给药高剂量组CREP升高(p<0.05)。(2)对脏器指数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正常给药各组心、肝脏指数升高(p<0.01或p<0.05);阳性组肺脏指数升高(p<0.05);阳性组、模型给药低剂量组、正常给药各组肾脏指数升高(p<0.01或p<0.05);模型组脾脏指数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模型给药中、低剂量组脾脏指数升高(p<0.01或p<0.05)。4.16sr DNA高通量测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差异菌为芽孢杆菌目、放线菌目、耐盐咸海鲜球菌、葡萄球菌科、巴斯德氏菌目、巴氏杆菌科、嗜粘蛋白-阿克曼氏菌、疣微菌目、疣微菌门、疣微菌科、奇异菌属、丁酸弧菌属、嗜血杆菌属等13个差异菌,而给药组差异菌有苏黎世杆菌目、苏黎世杆菌属、苏黎世杆菌科、棒状杆菌属、棒状杆菌科、气球菌科、费克蓝姆菌属、奈瑟氏菌科、奈瑟菌属、奈瑟菌目、颤杆菌克属、动球菌科、芽孢八叠球菌属、毛绒厌氧杆菌属等14个差异菌。结论:京大戟醇提物能明显改善AA大鼠足趾肿胀度和滑膜病理改变,调节AA大鼠血清中TNF-a、RF、IL-2、MMP-9、CD4、CD8、CD25、TGF-β、IFN-γ、IL-10等细胞因子的水平,故京大戟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7,4'一二羟基二氢黄酮、芹菜素、山柰酚、鼠李素、槲皮素、邻苯二甲酸二丁酯、7-羟基香豆素、鞣花酸、大戟醇、甘遂甾醇等25个活性成分作用到TNF、AKT1、SRC、EGFR、MMP9、ERBB2等43个靶蛋白通过癌症通路、MAPK、PI3K-Akt、T细胞受体、TNF等核心通路直接起到作用或作用机制可能为苏黎世杆菌目、苏黎世杆菌属、苏黎世杆菌科、棒状杆菌属、棒状杆菌科、气球菌科、费克蓝姆菌属、奈瑟氏菌科、奈瑟菌属、奈瑟菌目、颤杆菌克属、动球菌科、芽孢八叠球菌属、毛绒厌氧杆菌属等14个差异菌来回调肠道细菌活性来调节AA大鼠体内类风湿因子RF,炎症细胞因子TNF-a、IL-2,T细胞相关因子CD4、CD8、CD25,B细胞相关因子TGF-β、IFN-γ、IL-10等的含量进而发挥抗RA作用,缓解大鼠足趾肿胀度及滑膜病理改变。京大戟毒性靶器官为肝、肾,且正常状态下给药毒性大于病症状态下给药。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小板活化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患者血小板活化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12月于本院住院确诊的DPN患者188例。中医证型采用指标聚类分析,绘制聚类图。采用简单对应分析中医证型与病变程度的对应性,比较不同中医证型的一般临床资料、血小板参数及血小板活化物,从而探讨血小板活化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结果]截取聚类图的不同位置,证型分型不同,其中D点截取分为5个证型:阳虚证、气虚证、阴虚证、瘀血痹阻证及痰湿阻络证。188例DPN患者中,痰湿阻络证18例(9.57%)、瘀血痹阻证53例(28.19%)、阳虚证28例(14.89%)、阴虚证39例(20.74%)、气虚证50例(26.60%)。DPN病变程度分级为Ⅰ级56例(29.79%)、Ⅱ级76例(40.43%)、Ⅲ级56例(29.79%)。痰湿阻络证和瘀血痹阻证在二维投影图中间,并未偏向DPN病变程度某一分级;阳虚证偏向Ⅲ级,阴虚证偏向Ⅱ级,气虚证偏向Ⅰ级。与气虚证比较,阴虚证、阳虚证患者的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E26转录因子-1(E26 transformation specific-1,ETS-1)、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及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selleck Gefitinibranular membrane protein-140,GMP-140)均明显升高contrast media(P<0.05);与阴虚证比较,阳虚证患者的PLT、MPV、PDW、GMP-140、PAF、ETS-1均明显升高(PAZD9291纯度<0.05)。[结论]临床可常规将DPN分为阳虚、气虚、瘀血痹阻、阴虚和痰湿阻络5个证型。随着DPN进展,中医证型也发生从气虚到阴虚到阳虚的转化,而瘀血痹阻和痰湿阻络伴随DPN患者各阶段。在DPN进展中,血小板活化可能参与中医证型转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