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应用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计数比值(APRI)联合瞬时弹性成像行肝硬度检测(LSM)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肝纤维化的PS-341使用方法效能。方法 2019年8月~2022年8月我院诊治的AIH患者67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54例。AIH患者接受肝活检,所有受试者接受FibroScan肝脏弹性成像和血液检测,获得LSM和APRI。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参数诊断显著性肝纤维化的效能。结果 AIH组血清AST水RepSox采购平为(104.3±21.9)U/L,显著高于对照组【(30.5±5.1)U/L,P<0.05】,APRI和LSM分别为(1.4±0.1)和(8.1±1.2)kPa,显著大于对照组【分别为(0.4±0.1)和(4.3±Predisposición genética a la enfermedad0.7)kPa,P<0.05】,而外周血PLT计数为(157.8±23.1)×10~9/L,显著低于对照组【(208.5±20.7)×10~9/L,P<0.05】;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67例AIH患者存在肝纤维化S0期10例、S1期17例、S2期19例、S3期13例和S4期8例;S4期患者APRI和LSM分别为(2.1±0.3)和(13.9±2.8)kPa, S3期分别为(1.8±0.2)和(11.2±2.1)kPa, S2期分别为(1.5±0.2)和(7.6±1.5)kPa,均显著高于S1期【分别为(1.1±0.2)和(6.1±1.2)kPa,P<0.05】或S0期【分别为(0.8±0.1)和(4.0±0.5)kPa,P<0.05】;经ROC分析显示,分别以APRI=1.5和LSM=7.5 kPa为截断点,两者联合诊断显著性肝纤维化的AUC为0.950,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0%和85.2%,显著优于APRI(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和81.5%)或LSM(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和96.3%)诊断。结论 应用LSM联合APRI诊断AIH患者显著性肝纤维化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或可用于初筛检查。
Author: admin
小麦矮秆基因Rht8的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
上世纪六十年代,绿色革命矮秆基因Rht1和Rht2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小麦的抗倒伏性和收获指数,促进粮食产量的显著提升。然而赤霉素不敏感型矮秆基因Rht1和Rht2对胚芽鞘长度和千粒重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挖掘赤霉素敏感型矮秆基因对培育抗倒伏小麦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对产量没有负面效应的赤霉素敏感型矮秆突变体je0199(根据定位区段后命名为Rht8-2)为研究材料,精细定位并克隆了赤霉素敏感型矮秆基因Rht8。通过基因编辑、亚细胞定位、基因表达、外源赤霉素处理与内源赤霉素含量测定等分析明确了Rht8基因调控株高的作用。同时,利用Rht8-2与相对高秆品种农大5181(ND5181)杂交构建的RIL群体,结合小麦40K芯片构建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定位了影响株高和穗密度的关键QTL,揭示了Rht8-B1新等位变异对株高的影响。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小麦矮秆基因Rht8的图位克隆(1)通过野生型冬小麦京411和矮秆突变体je0199杂交后构建的包含11670个单株的F_2分离群体,将矮秆基因精细定位在2D染色体约700 kb区间;候选区间内存在大片段的Gap区域,利用三代测序组装京411参考基因组并结合Fielder参考基因组,确定了Gap区域内Traes CSU03G0022100串联重复形成的多拷贝基因中CG类型拷贝突变为T类型,引起氨基酸编码提前终止,造成Rht8-2植株矮化。Traes CSU03G0022100基因编码核糖核酸酶蛋白,包含一个保守的核糖核酸酶-H结构域。克隆测序结果表明,矮秆突变体Rht8-2中Traes CSU03G0022100基因突变与Rht8来源的日本赤小麦品种的变异一致,暗示矮秆突变体Rht8-2中Traes CSU03G0022100基因即为Rht8。(2)对不同拷贝编辑材料分析结果表明,编辑一个有功能型拷贝Rht8基因的株系株高降低9 cm,降秆效应为9.7%;编辑两个有功能型拷贝的株系株高降低16 cm,降秆效应为17.2%。矮秆基因Rht8主要在节和节间表达,在突变体中表达量显著低于野生型,推测突变后基因表达降低导致株高变矮。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Rht8编码的蛋白定位在细胞核中。(3)施加外源赤霉素能使Rht8-2株高恢复至野生型水平,暗示矮秆突变体中内源赤霉素减少引起株高降低。内源赤霉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矮秆突变体Rht8-2中活性赤霉素GA_1和GA_3含量及其生物合成通路中GA_(53),GA_(44),GA_(19)的含量均显著降低。催化GA_(12)转化成GA_(53)的氧化酶GA13ox-2A,GA13ox-2B,GA13ox-2D的表达量也显著降低。综合推测突变体中赤霉素合成关键基因GA13ox表达量降低引起活性赤霉素GA_1和GA_3含量减少impregnated paper bioassay,从而导致植株矮化。(4)粗山羊草克隆测序结果表明,Traes CSU03G0022100基因仅含有CG类型拷贝,推测小麦品种中T类型的拷贝是在异源六倍体形成后变异产生。通过开发Rht8突变位点的测序标记S7,对365份我国现代小麦品种和87份地方品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矮秆基因Rht8在黄淮麦区分布频率最高,达到77.5%;其次是在长江中下游麦区占50.7%,西南春麦区Rht8矮秆基因型占43.5%,北部冬麦区为17.1%;表明矮秆基因Rht8在我国现代小麦品种中广泛存在。在87份早期地方品种中,矮秆基因Rht8仅占11.5%。综合表明Rht8矮秆基因在现代小麦育种中受到正向选择利用。(5)利用京411和Rht8-2杂交构建的F_6代重组自交系和京411背景的Rht8 BC_3F_2单株以及其BC_3F_3株系,分析了矮秆基因Rht8对株高、千粒重、穗粒数等性状的影响。在F_6群体和BC_3F_2群体中,Rht8纯合突变型株高显著降低,千粒重和穗粒数差异不显著。在BC_3F_3株系中,Rht8纯合突变近等基因系株高显著低于对照材料,降秆效应达19%,千粒重和穗粒数均无显著差异。2.小麦矮秆基因Rht8-B1的遗传定位(1)利用Rht8-2与冬小麦农大5181(ND5181)杂交构建的包含139个株系的RIL群体,通过小麦40K芯片基因型扫描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结合表型数据,共检测到7个与株高(3个)和穗密度(4个)相关的稳定QTL:qPH2B.1,qPH2D,qPH4B,q SC1B,q SC2B.1,q SC2D.1,和q SC7D。通过对qPH2B.1定位区间加密分子标记,将该位点矮秆基因缩短至3.5 Mb区间,包含B基因组的Rht8基因(Rht8-B1)。Rht8-B1基因两亲本序列差异分析发现ND5181中第524-525位GC碱基(Rht8-B1a)与Rht8-2(TT,Rht8-B1b)存在差异。两个田间试验点表型调查结果表明,RIL群MK-4827纯度体中Rht8-B1b降低株高的效应分别为6.2%和3.6%,提高小穗密度的效应分别为5.8%和6.3%。(2)利用基因编辑在Fielder背景下比较了Rht8-B1和Rht8-D1的降秆效应,Rht8-B1和Rht8-D1的降秆效应分别为5.6%和17.5%,说明Rht8-B1的降秆效应明显小于Rht8-D1。Rht8-B1和Rht8-D1都在拔节期的茎秆中高表达,但是Rht8-D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Rht8-B1。在Rht8-D1突变体中,Rht8-B1基因表达显著提高。(3)对Rht8-B1a和Rht8-B1b在305份世界小麦品种中的分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小麦品种中Rht8-B1b型占35.2%,而112份其他国家小麦品种中仅5.4%含Rht8-B1b型。进一步分析193份中国小麦现代和地方品种中Rht8-B1a和Rht8-B1b的基因型,发现118份现代品种中20.3%的材料含有Rht8-B1b,75份地方品种中58.7%的材料含有Rht8-B1b,表明RIACS-10759抑制剂ht8-B1b在现代小麦育种中还没有被广泛利用。综上,本研究精细定位并克隆了小麦重要矮秆基因Rht8,阐明了Rht8通过调节活性赤霉素含量降低株高,揭示了Rht8矮秆基因型起源于六倍体小麦形成后且在现代育种中受到选择利用。同时,研究定位到调控株高和穗密度的7个稳定QTL,克隆了降秆效应较小的qPH2B.1的目的基因Rht8-B1。研究结果将深化植物株高遗传调控机制研究,促进矮秆抗倒伏小麦新品种培育。
矮牵牛PhDTX35a基因参与类黄酮转运的分子功能解析
类黄酮是植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类次生代谢物质。类黄酮向液泡中的转运是维持其稳定性的重要基础。DTX/MATE (Detoxification Efflux Carrier/Multidrug Dolutegravir IC50and Toxic Compound Extrusion)是一类次生代谢物转运蛋白家族,其中一些成员对类黄酮的转运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在矮牵牛中鉴定了一个受R2R3-MYB转录因子ASRs (Anthselleck HPLCocyanin Synthesis Regulator)调控的DTX/MATE成员-DTX35。通过基因组鉴定、氨基酸序列比对,组织表达特性和亚细BOD biosensor胞定位分析,以及启动子驱动的GUS活性检测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DTX35共有3个旁系同源基因对,在基因组中紧密连锁在一起,其编码蛋白定位于细胞囊泡。DTX35a启动子区域含有R2R3-MYB调控的作用元件,在ASR1转基因花瓣中能激活GUS基因的活性。因此,我们推测DTX35a在以ASRs为调控中心的类黄酮转运中起着重要作用。
基于流行病学调查及全外显子测序的维吾尔族高度近视致病基因的鉴定及功能研究
目的:高度近视(High myopia,HM)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近些年近视及高度近视发病年龄提前,患病率显著增加,遗传因素在HM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拟调查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及汉族学生近视、高度近视患病率,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sequencing,WES)筛选维吾尔族非综合征性HM家系致病基因,并通过动物水平的建模及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的实验,验证候选致病基因功能。以期填补新疆地区近视流行病学资料空白,丰富高度近视基因数据库,为高度近视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第一部分:(1)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横断面研究,在新疆地区84033名4-23岁汉族及维吾尔族学生中进行视力检查和非睫状肌麻痹自动验光检查。调查近视、高度近视患病率并计算年龄及性别调整患病率;(2)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近视及高度近视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1)从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的早发型高度近视维吾尔族儿童先证者入手,寻找到一个包含4代、19名成员(高度近视患者9名)的维吾尔族高度近视家系,进行详尽的眼科检查获取临床资料,绘制家系图谱;(2)对核心家系成员中的4名高度近视者和2名正常对照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高度近视相关致病基因;(3)利用Sanger测序在家系所有成员中进行候选基因的家系共分离验证,并验证二代测序的准确性;(4)在100例散发高度近视者与100例正常对照者中进行目标区域多重PCR扩增子测序,验证在高度近视家系中发现的致病基因和突变位点,在散发高度近视人群和正常对照人群中是否存在,并寻找致病基因其他的突变位点;(5)对发现的突变位点进行致病性预测、保守性分析、突变位点分布分析和突变蛋白模拟建模,以推测基因突变后对其编码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第三部分:(1)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Roxadustat采购time quantitative PCR,q RT-PCR)、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www.selleck.cn/products/cobimetinib-gdc-0973-rg7420t,WB)、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和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实验,验证Ppef2基因(protein phosphatase with EF-hand domain 2)在小鼠眼球各个组织的表达情况;(2)构建PPEF2野生型、致病突变位点的点突变型慢病毒,分别瞬时转染人胚肾细胞(Human Embryonic Kidney 293T,293T)、稳定转染人视网膜上皮细胞(Adult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cell line-19,ARPE-19)构建稳定表达目的基因的细胞系;(3)通过q RT-PCR、WB和免疫荧光实验验证PPEF2突变对其在m 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的影响;(4)通过划痕、CCK-8、平板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细胞流式检测凋亡及细胞周期实验来验证突变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5)构建形觉剥夺性近视(Form deprivation myopia,FDM)小鼠模型,活体测量小鼠眼屈光度与眼部生物学参数确证模型构建成功。并利用q RT-PCR、WB、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实验,初步验证Ppef2基因与近视表型之间是否有关联。结果:第一部分:(1)新疆地区总体近视的年龄及性别调整患病率为47.70%(95%CI:47.67-47.74),高度近视的年龄及性别调整患病率为2.55%(95%CI:2.54-2.56);(2)与维吾尔族学生相比,汉族的近视患病率(χ~2=5518.18,P<0.0001)和高度近视患病率(χ~2=300.51,P<0.0001)均较高,汉族的近视患病率是维吾尔族的2.12倍(57.01%vs 26.88%),高度近视患病率是维吾尔族的近4倍(2.85%vs 0.72%);(3)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度数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近视和高度近视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4)汉Diagnostic serum biomarker族、年龄、女性、高学历、居住在城市是近视及高度近视的危险因素。居住在北疆地区是近视的危险因素,但与高度近视的发病呈负相关。第二部分:(1)全外显子组测序在维吾尔族高度近视家系中筛选到一个符合家系共分离的PPEF2的罕见杂合错义突变c.875A>G(p.H292R),且该突变在100例正常对照者中不存在;(2)目标区域多重PCR扩增子测序在100例散发高度近视患者中发现了PPEF2的其他罕见的杂合错义突变c.1959C>G(p.N653K),该突变在100例正常对照者中不存在;(3)PPEF2基因c.875A>G(p.H292R)突变和c.1959C>G(p.N653K)突变均位于PPEF2蛋白重要的功能区和结构域中,高度保守,致病性预测为有害突变,蛋白模拟建模显示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蛋白结构改变。第三部分:(1)Ppef2在小鼠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组织复合物、视网膜组织中表达,在角膜组织、虹膜组织、晶状体组织和巩膜组织中无表达。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实验显示PPEF2蛋白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网状层、内核层、外网状层、外核层、内节层、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均有表达,其中在感光细胞突起形成的内节层也就是视杆细胞内段,以及外核层光感受器细胞胞体中表达较强烈;(2)在293T细胞和ARPE-19细胞中,PPEF2基因的c.875A>G突变均导致其在m 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降低,但对PPEF2蛋白亚细胞定位无影响;(3)PPEF2基因的c.875A>G突变导致ARPE-19细胞的迁移能力和增殖能力下降,促进细胞发生凋亡;(4)在FDM小鼠中,Ppef2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下调。结论:(1)汉族学生的近视、高度近视患病率高于维吾尔族,但维吾尔族近视患病率的增长趋势高于汉族;(2)汉族、年龄、女性、高学历、居住在城市是近视及高度近视的危险因素。居住在北疆地区是近视的危险因素,但与高度近视的发病呈负相关;(3)PPEF2基因是该维吾尔族高度近视家系的致病基因,其突变导致维吾尔族非综合征性高度近视;(4)PPEF2基因突变可能通过调控视网膜细胞的迁移、增殖和凋亡而引起高度近视。
基于组织底物的实验(tissue-based assay,TBA)在神经精神疾病患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背景精神疾病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大类。感染和免疫反应是导致精神症状的重要原因。无论是器质性精神障碍还是功能性精神疾病都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反应损伤。有关免疫反应的神经抗体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和评估治疗预后。然而基于细胞底物的实验(cell-based assay,CBA)是针对已知抗体的特异性抗体检测,不能识别未知抗体;而基于组织底物的实验(tissue-based assay,TBA)可以是一个有效的补充手段,也是发现未知抗体的途径之一。TBA在大样本中评估器质性精神障碍和功能性精神疾病中的诊断及预后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本研究拟探究在本中心就诊的可能的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患者中,CBA阴性但TBA阳性的比例及亚细胞定位情况,并分析本中心单独通过TBA法诊断AE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TBA在神经梅毒和功能性精神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本研究纳入了从2018-01-01至2021-12-31就诊于本中心神经内科或精神科的神经精神疾病患者,如以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和神经梅毒患者,以及功能性精神疾病如分裂症、情感障碍等。对其一般人口学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脑脊液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脑脊液TBA和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谱的检测,分析CBA阴性TBA阳性的神经靶抗原的亚细胞定位;通过曲线下面积计算TBA对AE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TBA阳性与TBA阴性患者在神经梅毒和功能性精神疾病临床特点和治疗预后上的差异。结果纳入intramedullary abscess212名符合可能AE的患者,男性116例,平均年龄为35.77±16.8岁,其中,根据CBA检测阳性结果确诊的AE有61例(29%,61/212)。TBA在已知抗体阴性的可能AE的诊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其余151例CBA阴性的可能AE患者中TBA阳性的有67例(44.37%,67/151),根据染色的细胞形态,分为神经元细胞染色48例(其中细胞膜8例,细胞核19例,细胞浆21例),胶质细胞染色15例,神经元细胞和胶质细胞同时染色4例。对TBA阳性染色在神经元的细胞膜的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只有3例进行了免疫治疗,预后良好;另外5例未经过免疫治疗,有3例预后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和社会功能下降。说明仅根据CBA进行AE的确诊可能存在漏诊,或者有存在未知抗体的可能性。另外我们还单独通过TBA法在纳入的212例可能的AE患者点击此处中分析TBA对AE的诊断价值,证明TBA阳性是确诊AE的预测因素,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7%和55.6%,若TBA阳性联合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升高,则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57.4%,79.5%。纳入81例诊断为神经梅毒的患者中,男性62例,中位年龄54岁(47.75-60岁)。经CBA检测,4例患者分别有抗NMDAR、AQP4和GAD65抗体。TBA试验免疫染色阳性38例(38/81,46.9%),其中神经元染色21例(21/38,55.3%),胶质细胞染色11例(11/38,28.9%),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共染色6例(6/38,15.8%)。我们比较了TBA阳性和阴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发现TBA阳性染色与梅毒抗体滴度和头部MRI异常显著相关。TBA阳性神经梅毒患者的认知预后明显差于TBA阴性患者。纳入33例功能性精神疾病患者包括11例精神分裂症、5例急性而短暂的精神病性障碍和17例情感障碍(抑郁发作11例,躁狂发作4例,混合发作2例)。通过进行临床资料分析,我们发现33例精神疾病患者中有17例(51.5%,17/33)呈TBA阳性结果;TBA阳性与MR发现脑白质少量脱髓鞘病灶显著相关,与甲状腺抗体水平升高有相关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85),与脑脊液生化有相关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85);随访2年结果显示TBA结果与社会功能下降也有相关趋势(P=0.101)。CBA阴性但TBA阳性的结果提示功能性精神异常患者有可能存在未知的抗神经元抗体,值得进一步大样本量进行后续研究。结论仅根据CBA进行AE的确诊可能存在漏诊,TBA在已知抗体阴性的可能AE的诊疗中具有重要意义;TBA结果结合临床症状和脑脊液细胞数,可RAD001研究购买以提高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诊断率;TBA方法提示了疾病可能的免疫介导损伤的信息,可以是神经梅毒及功能性精神疾病患者临床症状和治疗预后的评估指标之一。
黑荆树叶黄酮的提取分离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黑荆树叶缺乏合适的加工方法,通常被大量丢弃,然后沉积成为废物,并滋生害虫和疾病。因此,开发利用黑荆树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环境效益。本论文系统研究了黑荆树叶黄酮的最佳提取selleck NMR条件和分离纯化方法,并对黑荆树叶黄酮的抗氧化、降血糖和抑菌活性展开了探究,为黑荆树叶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化学成分分析,测定出黑荆树叶中含有氨基酸、蛋白质、糖及苷类、有机酸、酚类及鞣质、selleck HPLC黄酮类、蒽醌类、强心苷、甾体、生物碱、香豆素、内酯类成分,但不含皂苷和挥发油。对索氏提取液进行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检测,得出黑荆树叶中总多酚含量为23.35%,总黄酮含量为2.10%,原花色素含量为0.20%,生物碱含量为1.32%。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对黑荆树叶总黄酮的提取溶剂进行研究,得出最佳提取溶剂为80%甲醇。采用单因素结合响应面试验的方法,得到以下结论:各因素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程度为:料液比>超声温度>超声时间,料液比和超声温度存在着良好的交互作用,超声辅助提取黑荆树叶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80%甲醇,料液比1:41(g:mL)、超声时间78 min、超声温度57℃时,总黄酮得率为1.91%。超声提取次数为两次时,总黄酮得率高达2.05%,提取效率超过90%。(2)采用溶剂萃取法,可从黑荆树叶粗提液中依次获得石油醚相(L1)、二氯甲烷相(L2)、乙酸乙酯相(L3)和水相(L4)。将生物活性较好的L3利用AB-8大孔树脂进行分离,流动相为不同梯度乙醇,获得组分Fr1~Fr7。将Fr3(20%乙醇洗脱)和Fr4(30%乙醇洗脱),用葡聚糖凝胶LH-20分离,流动相为不同梯度甲醇,获得组分BFr1~BFr5。取液相分离度较好和黄酮含量最高(51.8%)的BFr3组分(40%甲醇洗脱),进行最后的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Prep-HPLC)纯化。最终得到纯度为98.4%的化合物W3和纯度大于95%的化合物W1和W2,产率分别为7.3、1.8和0.6 mg/g粗提物。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等技术对产物进行鉴定,证实化合物W1为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化合物W2为杨梅素-3-O-阿拉伯糖苷,化合物W3为杨梅素-3-O-α-L-鼠李糖苷(杨梅苷)。(3)体外抗氧化试验发现,L4对ABTS自由基有显著的清除能力,但对DPindoor microbiomePH自由基和在FRAP法中表现出中等的抗氧化活性,L1和L2在三种检测方法中均表现出较弱抗氧化能力。浓度为0.32 mg/mL时,三种黄酮产物和L3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与维生素C(对照)相当。浓度为0.08 mg/mL时,三种黄酮产物和L3对ABTS自由基具有显著的清除能力(接近100%)。此外,三种黄酮产物和L3具有较强的Fe~(3+)还原能力,是潜在的抗氧化剂。体外降血糖研究中发现,L3、L4和化合物W2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表现出中等的抑制活性,L1和L2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表现出较弱的抑制活性。化合物W1、W3和阿卡波糖(对照)对α-葡萄糖苷酶的IC_(50)值分别为0.104、0.074和0.102mg/mL,对α-淀粉酶的IC_(50)值分别为0.286、0.176和0.204 mg/mL。化合物W1和W3具有良好的降血糖活性,是潜在的II型糖尿病抑制剂。抑菌活性实验中,样品浓度为50 mg/L时,四种萃取物和化合物W3对离体的小麦赤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葡萄座腔菌和活体葡萄座腔菌无明显抑制作用,但四种萃取物对离体马铃薯晚疫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比纳米纤维素凝胶负载嘧菌酯、负载嘧菌酯和化合物W3时的抑菌活性,发现化合物W3能促进嘧菌酯对小麦赤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葡萄座腔菌和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大量废弃的黑荆树叶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可以作为杨梅苷、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和杨梅素-3-O-阿拉伯糖苷的来源,从而为生产抗氧化剂、Ⅱ型糖尿病抑制剂和抑菌剂提供更充足的来源。本论文对推动世界黑荆树资源的合理利用有重要意义。
氧化魔芋葡甘露聚糖的添加量对乳清分离蛋白凝胶性能的影响
为改善乳清分离蛋白凝胶性能并提高其营养特性,将氧化魔芋葡甘露聚糖(oxidized konjac glucomannan, OKGM)与乳清分离蛋白(whey protein isolate, WPI)混合制备复合凝胶,研究OKGM添加量(FG-45921%、1.5%、2%、2.5%、3%)对WPI凝胶的持水性、质构、流变特性、热稳定性的影响,并对复合凝胶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OBerzosertibKGM的添加使复合凝胶的持水性(65.59%~93.42%)显著高于纯蛋白凝胶(53.58%);质构分析发现OKGM添加量为2%时凝胶的硬度、胶着性、咀嚼性达到最大值;流变分析发现复合凝胶是弱凝胶,对高频率和高温具有更高的依赖性;热重分析表明OKGM添加量≤1.5%时,OKGM-WPI复合凝胶的热稳定性均高于纯乳清分离蛋白凝胶;表面疏水性和游离巯基分析发现OKGM的添加降低了表面疏水性和游deformed graph Laplacian离巯基含量,说明OKGM与WPI发生交联和聚集形成复合凝胶;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复合凝胶结构更为致密、有序。综上,可以通过添加OKGM改善WPI凝胶性能及稳定性。
NaN_3诱变草莓突变体的表型筛选与SRAP分子鉴定
【目的】探索NaN_3对红花草莓的诱变效果,筛选出红花草莓突变体。【方法】在Smoothened Agonist作用对NaN_3诱变红花草莓植株形态学初筛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分子鉴定,通过聚类分析鉴定了红花草莓与其突变单株的遗传背景和亲缘关系。【结果】从M_1代中筛选出23株具有不同表型变化的突变体,总突变率为4.6%,包括株型紧凑、株高变矮、茎纤细、小叶、叶片卷曲皱缩、花叶、白3-MA小鼠色花、三色花、花瓣短缩花、球型花、球形果、矩形果共12种突变性状;SRAP分子标记分析结果显示,8对SRAP引物扩增出的总条带数为72,多态性条带数为47,多态性比例为65%,23株表型突变株中有22个单株在DNA水平发生了基因突变;聚类分析表明,N-5、N-8和N-9与对照Annual risk of tuberculosis infection在遗传距离上相差最远,产生的变异最大,N-15与对照无差异。【结论】NaN_3诱变红花草莓育种是行之有效的,可产生草莓突变体,为红花草莓新品种选育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双颈部及鼻咽部rosai-dorfman病1例相关病例回顾
目的 探讨罗道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并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RD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近10年来确诊为RDD患者的住院资料。结果 通过检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病例系统,排除3条病理结果为非RDD的患者,共筛选出6例病理结果为RDD的患者,加上本例患者共7例。男女比例为4:3,16~65岁,累及皮肤Bioaugmentated composting2例(2/7),颅内1例(1/7),气管1例(1/7),颈部淋巴结2例(2/7),鼻腔鼻窦、腮腺、眼眶、腋下及颈淋巴结1例(1/7), 其免疫组化结果(除累及气管患者无本院结果):S100(+)100%、CD68(+)83.3%、CD163(+)80%、CD1a(-)100%(仅3例患者行CD1a检测),且上述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临床症状缓解。结论 经典RDD常表现为双侧颈淋巴结肿大,可伴有发热、盗汗、疲乏和体重减轻,结外RDD及混合型RDD临床上并不多获悉更多见,但其容易影响重要器官的功能,造成严重后果,且其诊断较为困难,需selleck合成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目前RDD尚无统一治疗标准,对于出现临床症状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迅速缓解临床症状。RDD虽为良性病变,但结外RDD可因其发生部位可产生严重后果,因此临床上应加以重视。
急性白血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性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来宾市人民医院收入的输注单采血小板治疗的5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疗效分为有效组(40例)和无效Adezmapimod组(13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及血小板比容(PCT)]。分析导致急性白血病单采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有效组患者感染、出血占比低于无效组,输注次数<2次占比及PLTairway infection、MPV、PDW、P-LCR、PCT水平高于无效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出血、输注次数≥2次、PLT、MPV、PDW、P-LCR及PCT水平降低是急性白血病单采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急性白血病单采血小板输注疗效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其中感染、出血、selleckchem IACS-010759输注次数≥2次、PLT、MPV、PDW、P-LCR及PCT水平降低是急性白血病患者输注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