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SF3B1基因突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特征、生物学特点及生存特征。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8月~2021年8月我BAY 73-4506生产商院初诊MDS患者120例,根据是否存在SF3B1基因突变将其分为SF3B1基因突变组(22例)与SF3B1基因野生组(98例),根据是否为K700E突变将SF3B1基因突变组患者再分为K700E突变组(12例)和非K700E突变组(10例),根据SF3B1基因合并其他基因突变的数量将SF3B1基因突变组患者再分为合并基因突变<2种组(15例)和合并基因突变≥2种组(7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WHO分型、染色体分析结果、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WHO分型预后积分系统(WPSS)及修订版IPSS(IPSS-R)危险度分层、生存情况并分组进行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SF3B1基因突变率为18.3%。SF3B1基因突变组PLT计数、血清铁蛋白(SF)水平及MDS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多(MDS-RS)患者比例均高于SF3B1基因野生组,骨髓原始细胞(BM blast)比例、MDS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患者比例均低于SF3B1基因野生组(P<0.01)。MDS-RS患者SFheart infection3B1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非MDS-RS患者(P<0.001)。SF3B1基因突变组正常染色体、IPSS较低危、WPSS较低危、IPSS-R较低危患者比例均高于SF3B1基因野生组(P<0.05)。K700E突变组与非K700E突变组、合并基因突变<2种组和合并基因突变≥2种组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F3B1基因突变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较SF3B1基因野生组明显延长(P=0.022)。结论 SF3B1基因突变MDS患者显示出较为低危的临床特征,预后较好,是否为K700E突变及合并2种及以selleck化学上基因突变对临床特征无影响。
Author: admin
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参与AVF狭窄的研究进展
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首选的血管通Hepatic fuel storage路,也是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维持生命的Gefitinib-based PROTAC 3体内实验剂量重要渠道。ADS-3201配制VF功能障碍增加了ESRD患者住院率及死亡率。目前AVF功能障碍发生机制尚未明确,但其常见原因有血管重塑不足、新生内膜增生(neointimal hyperplasia,NIH)导致的非血栓性血管狭窄。作为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重要成员的TLR4,在介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等细胞的增殖、迁移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沉积所诱发的NIH致血管狭窄的病理进程中具有关键作用。了解TLR4在AVF狭窄中的确切机制是解决AVF远期通畅问题的当务之急。本文将从AVF狭窄及影响因素、TLR4概述及TLR4/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信号通路对AVF狭窄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抗FcεRI自身抗体、C5a和D-二聚体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抗FcεRI自身抗体、C5a和D-二聚体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及健康人群外周血中的含量,初步探究这三种因子含量间的相关关系,观察抗FcεRI自身抗体、C5a和D-二聚体水平与病情活跃程度及疾病控制情况的相关性,评估抗FcεRI自身抗体、C5a和D-二聚体作为诊断指标的价值。方法:从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收集82例慢性CSU患者、80名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清、人口学特征及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UAS7、UCT量表的评分,统一对血清样本采用ELISA测定血清抗FcεRI自身抗体、C5a含量。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抗FcεRI自身抗体、C5a和D-二聚体含量差异;分析三者间的相关性;分析抗FcεRI自身抗体、C5a和D-二聚体含量与病情活跃程度和疾病控制情况的相关性;利用ROC评价抗FcεRI自身抗体、C5a和D-二聚体作为诊断指标的价值。结果:CSU患者血清抗FcεRI抗体、C5a和D-二聚体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P值<0.05);CSU患者组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低于健康对照组,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高于健康对照组(P值<0.05),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CSU患者血清抗FcεRI抗体、C5a和D-二聚体含量与年龄、性别、病程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CSU患者血清抗FcεRI抗体、C5a和D-二聚体含量三者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值<0.01)。CSU患者selleckchem CX-5461血清抗FcεRI自身抗体、C5a、D-二聚体、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与UAS7、UCT量表的评分无相关性(P值>0.05)。抗FcεRI抗体以浓度为86.595ngselleckchem IACS-10759/ml,C5a浓度为49.26ng/ml,D-二聚体的浓度为0.49mg/L时对CSU诊断效能最大。结论:CSU患者体内抗FcεRI自身抗体、C5a和D-二聚体含量升高,且三者的含量互为正相关关系,提示抗FcεRI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反应、C5a活化的补体反应和外源性凝血级联反应与CSU相关且三条通路间可能存在协同促进的作用。血清抗FcεRI自身抗体、C5a和D-二聚体含量与疾病活跃程度及控制情况无相关性,血清抗FcεRI自身抗体、C5a和D-二聚体含量及三者联合预测因子有可能成为Phage Therapy and BiotechnologyCSU诊断的参考指标。
河南省自赤道几内亚输入的恶性疟原虫抗药性基因多态性分析
目的分析河南省自赤道几内亚输入性恶性疟原虫抗药性基因多态性,了解恶性疟原虫基因突变情况,评估其流行特征。方法收集河南省2012—2019年自赤道几内亚输入性恶性疟病例信息和外周血样,提取血样中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恶性疟原虫Kelch Zemstvo medicine13螺旋体(PfK13)基因、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转运蛋白(Pfcrt)基因、恶性疟原虫多药物抗性基因1 (Pfmdr1)、恶性疟原虫二氢叶酸还原酶(Pfdhfr)基因和恶性疟原虫二氢蝶酸合酶(Pfdhps)基因,琼脂糖凝胶电泳后进行双向测序。获得的基因序列通过MEGA7软件与参考基因组进行比较获得突变位点信息,参考基因组来自GenBank的恶性疟原虫3D7野生虫株(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PF3D7_1343700、PF3D7_0709000、PF3D7_0523000、PF3D7_0417200和PF3D7_1324800)。使用SPP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2—2019年,河南省共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1 522例,其中自赤道几内亚输入病例117例,包括恶性疟病例97例、卵形疟病例16例、间日疟和三日疟病例各1例、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混合感染和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混合感染病例各1例。测序获得91份恶性疟原虫样品的PfK13基因序列,基因突变率为8.8%(8/91);突变样品中共检测出7个非同义突变位点和3个同义突变位点,其中非同义突变位点分别为M476I混合型(混)、A481V混、A564E混、P574L混、A578S、V589I和N609I混,同义突变位点分别为G625G、N664N和C469C。测序获得91份恶性疟原虫样品的Pfcrt基因序列,基因突变率为18.7%(17/91);检测出3种Pfcrt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C_(72)V_(73)M_(74)N_(75)K_(76)(81.3%,74/91)、突变型C_(72)V_(73)I_(74)E_(75)T_(76)(12.1%,11/91)和混合型C_(72)V_(73)M/I_(74)N/E_(75)K/T_(76)(6.6%,6/91)。测序获得92份恶性疟原虫样品的Pfmdr1基因序列,基因突变率为77.2%(71/92);检测出3个突变位点,分别为N86Y (41.3%,38/92)、Y184F (75.0%,69/92)和D1246Y (1.1%,1/92),其中N86Y突变率从2012年的68.8%(11/16)下降到2016年的11.1%(1/9)(χ~2=11.58,P<0.05);检测出5种Pfmdr1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N_(86)Y_(184)D_(1246)(22.8%,21/92),单基因突变型Y_(86)Y_(184)D_(1246)(1.1%,1/92)、N_(86)F_(184)D_(1246)(34.8%,32/92)、N_(86)Y_(184)Y_(1246)(1.1%,1/92)和双重突变型Y_(86)F_(184)D_(1246)(40.2%,37/92)。测序获得90份恶性疟原虫样品的Pfdhfr基因序列,基因突变率为96.7%(87/90);检测出3个突变位点,分别为N51I (91.1%,82/90)、C59R (93.3%,84/90)和S108N (96.7%,87/90);检测出5种Pfdhfr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N_(51)C_(59)S_(108)(3.3%,3/90),单基因突变型N_(51)C_(59)N_(108)(2.2%,2/90),双重突变型I_(51)C_(59)N_(108)(1.1%,2/90)、N_(51)R_(59)N_(108)(3.3%,3/90)和三重突变型I_(51)R_(59)N_(108)(90.0%,81/90)。测序获得90份恶性疟原虫样品的Pfdhps基因序列,基因突变率为97.8%(88/90);检测出6个突变位点,分别为I431V (8.9%,8/90)、S436A (27.8%,25/90)、A43Epigenetics抑制剂7G (92.2%,83/90)、K540E(3.3%,3/90)、A581G (1.1%,1/90)和A613S (2.2%,2/90);检测出8种Pfdhps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I_(431)S_(436)A_(437)K_(540)A_(581)A_(613)(2.2%,2/90),单基因突变型I_(431)A_(436)A_(437)K_(540)A_(581)A_(613)(5.6%,5/90)、I_(431)S_(436)G_(437)K_(540)A_(581)A_(613)(66.7%,60/90),双重突变型I_(431)A_(436)G_(437)K_(540)A_(581)A_(613)(10.0%,9/90)、I_(431)S_(436)G_(selleck Etoposide437)E_(540)A_(581)A_(613)(3.3%,3/90),三重突变型V_(431)A_(436)G_(437)K_(540)A_(581)A_(613)(8.9%,8/90)、I_(431)A_(436)G_(437)K_(540)G_(581)A_(613)(1.1%,1/90)和I_(431)A_(436)G_(437)K_(540)A_(581)S_(613)(2.2%,2/90)。89份恶性疟原虫样品的Pfdhfr和Pfdhps基因同时测序成功,其中84例(94.4%)同时发生双基因突变,四重突变体I_(51)R_(59)N_(108)-G_(437)占比最高(64.0%,57/89)。结论自赤道几内亚输入的恶性疟原虫样品中检出多个PfK13基因突变位点,其中M476I和P574L已被证实与青蒿素类药物抗性相关;随着氯喹的停用,与青蒿素配伍药物抗性相关的Pfcrt和Pfmdr1基因突变率呈下降趋势;恶性疟原虫对磺胺多辛-乙胺嘧啶药物抗性水平多为“部分抗性”,未检出“超级抗性”样品。
小剂量奥利司他促进奥沙利铂治疗结直肠癌疗效的研究
以奥沙利铂(OXA)为基础的化疗失败或耐药可能导致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预后不良。据报道,奥利司他(Orli)在几种恶性肿瘤中表现出强大的抗肿瘤作用。本研究发现,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OXA联合低剂量Orli可使CRC细胞对OXA增敏,并诱导显著的协同凋亡。通过计算机分析证实并量化了潜在的协同效应。此外,我们还在CRCPDX小鼠模型中验证了协同抗肿瘤作用。通过qPCR检测了 85个凋亡相关基因的变化,探讨联合诱导细胞毒性的可能分子机制。综上所述,OXA和Orli的抗肿瘤协同作Fer-1细胞培养用使它们成为治疗结直肠癌有效的配伍候选药物。研究背景和目的:CRC是世界上第二大常见癌症,癌症相关死亡的风险很高。目前,手术、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是治疗CRC的重要策略。基于OXA的化疗方案是晚期CRC的一线治疗方法,但长期重复使用可能导致化疗失败或耐药,严重阻碍CRC患者的预后。此外,化疗方案(FOLFOX或CapeOx)的毒副作用,包括血液、胃肠和神经毒性,限制了方案应用的连续性,阻碍了临床治疗。因此,迫切需要研究一种新型化学增敏剂作为OXA的新组合,以提高临床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Orli是一种强效且不可逆的脂肪酸合成酶(FASN)抑制剂,其主要功能是阻止人体饮食中的脂CL 318952研究购买肪吸收。由于其对脂质代谢的影响,Orli已被证明在包括胃肠道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中,表现出强大的抗肿瘤作用,但其联合奥沙利铂治疗CRC的效果及其内在分子学机制尚无研究报道。方法和材料:在体外实验中,选用人CRC细胞系HCT116以及LOVO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下药物联合反应、细胞活力测定、划痕实验、克隆形成的结果,确定Orli和OXA的联用最佳剂量。通过绘制生长曲线、流式测定细胞凋亡比率及细胞周期探索小剂量Orli和OXA的协同治疗作用。在体内实验中,通过构建CRC裸鼠皮下瘤模型(Cell-Derived Tumor Xenograft,CDX)以及人源性肿瘤组织异种移植模型(Patient-Derived Tumor Xenograft,PDX),验证小剂量 Orli和 OXA 的体内协同治疗作用,并通过小鼠各脏器指数及组织切片HE评估联合用药方案的系统毒副作用。进一步通过基因芯片评估85个凋亡相关基因的变化,以阐明联合用药诱导的细胞毒性viral hepatic inflammation中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果:1 体外实验中,Orli的给药浓度为31.25 μM,是产生最强协同作用的最低浓度。联合用药(OXA和Orli)72小时的HCT116和LOVO细胞,生长速率显著协同降低。2 OXA和低剂量Orli处理的CRC细胞凋亡率增加,尤其是晚期凋亡增加。OXA和低剂量Orli处理使CRC细胞周期停滞在G1期。3 CDX模型中,低剂量奥利司他(50 mg/kg)增强了奥沙利铂诱导的细胞凋亡和对CRC的细胞毒性,并通过TUNEL染色观察到OXA联合Orli处理的分组中,肿瘤细胞凋亡率最高。4 体内毒性分析,器官指数无统计学差异,器官切片HE未观察到明显损伤。5 PDX模型中,低剂量奥利司他(50 mg/kg)增强了奥沙利铂诱导的细胞凋亡和对CRC的细胞毒性。6 对PDX模型中的肿瘤组织进行基因芯片评估85个凋亡相关基因。在OXA联合Orli处理组中获得了 21个与凋亡相关的特异基因,13个基因上调,8个基因下调。此外,我们进一步在HCT116和LOVO细胞系中验证了这些结果。结论1 奥利司他以远低于IC50的浓度仍能协同增强奥沙利铂对CRC细胞的细胞毒性。2 小剂量奥利司他可通过诱导和增加凋亡来增强奥沙利铂的协同细胞毒性,在体内体外可有效提高CRC的治疗效率,且具有安全、轻微的副作用。3 OXA和Orli联合使用显著增强了细胞凋亡通路。4 这些结果表明,OXA联合低剂量Orli是一种很有前景的临床治疗策略。
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与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与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效genetic generalized epilepsies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2年6月山东省莒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治疗,比较两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肺血管阻力(PVR)、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selleck激酶抑制剂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IPSS、PV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PSS、PV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尿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采用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对PCI-32765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与尿管留置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应用并予以推广。
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塑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预测指标
目的 探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术后支架远NBVbe medium端主动脉负性重塑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指标。方法 收集2014年2月至2021年2月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绵阳医院·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63例TBAD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定期随访1年,根据是否发生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塑将其分为重塑不良组(n=79)和重塑良好组(n=284)。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数据以及临床相关指标,分析影响TBAD患者术后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塑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指标。结果 重塑不良组患者年龄大于重塑良好组患者,既往介入手术史、其他手术史、胸降主动脉区破口、假腔持续通畅比例均高于重塑良好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均低于重塑良好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与血红蛋白比值(PHR)高于重塑良好组患者,Dorsomorphin价格支架覆盖胸降主动脉长度、假腔长度均长于重塑selleckchem PCI-32765良好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胸降主动脉区破口、假腔持续通畅、高PHR均是急性TBAD患者术后支架远端发生主动脉负性重塑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既往介入手术史、其他手术史、支架覆盖胸降主动脉长度、假腔长度、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均不是急性TBAD患者术后支架远端发生主动脉负性重塑的危险因素(P﹥0.05)。PHR预测急性TBAD患者术后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塑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4,高于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的0.671、0.729。结论 高PHR与急性TBAD患者术后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塑有关,PHR在预测主动脉负性重塑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基于转录组和代谢组探究植物应答干旱和植食性昆虫的研究进展
胁迫是制约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 植物应对不同胁迫的反应是复杂多样的。在面临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时, 植物主要通过重新分配调整一系列的转录调控网络以及代谢网络来维持平衡, 以致在转录及代谢水平上都会发生变化。随着组学技术的发展, 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作为新兴学科被广泛应用于植物抗逆相关研究中, 进而从转录和代谢水平上揭示植物响应逆境胁迫的机制。植物生长过程中面临的多种胁迫, 其中干旱和虫害尤寻找更多为严重, 给我国农寻找更多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本文针对植物在干旱、植食性昆虫以及双重胁迫下的转录和代谢调控机制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发现在干旱胁迫下植物通过调控合成脱落酸、脯氨酸以及光合作用中间体相关基因表达及其代谢物合成来抵御胁迫; 在植食性昆虫胁迫下植物通过调控茉莉酸、水杨酸以及黄酮类等物质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其代谢物合成进行响应; 在双重胁迫下植物通过调控激素相互作用以及一些次生代谢物的产生来影响干旱胁迫下植物的抗虫性。通过探讨植物Anaerobic biodegradation在逆境胁迫下转录和代谢差异及其关键调控因子的变化, 可以为培育耐受逆境胁迫的品种, 提高农作物产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靶向SHP2~(E76A)突变体的小分子降解剂有效抑制野生型和突变体SHP2肿瘤细胞增殖
SHP2 (Src homology 2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2)是由Ptpn11基因编码的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通过RAS (ratPI3K抑制剂 sarcoma)-ERK (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信号通路的活化调控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并参与PD-1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L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通路的免疫监控,已成为有突破意义的抗癌extra-intestinal microbiome药物新靶标.靶向SHP2变构位点的抑制剂通过稳定SHP2非活性构象而抑制磷酸酶催化功能,具有很好的成药性.但是,SHP2功能获得性突变(gainoffunction,简称GOF)导致一系列发育障碍疾病和肿瘤的发生,并对SHP2野生型变构抑制剂产生耐药性.本工作首次以靶向SHP2激活突变体的变构抑制剂为靶头,基于PROTACs(proteolysis-targeting chimeras)技术,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全新SHP2小分子降解剂.其中先导化合物3f和4d保持了对突变型SHPMLN4924 molecular weight2~(E76A)的酶抑制活性,而且对于野生型SHP2依赖的人食管鳞癌细胞KYSE-520和突变型SHP2~(N58S)人大细胞肺癌细胞NCI-H661都显示强效抗增殖活性,比相应变构抑制剂的活性提高了5~10倍,为治疗SHP2突变或活化导致的遗传性疾病或肿瘤提供了新的干预策略.
0~14岁儿童骨骼发育与维生素K的关联研究
目的 探讨儿童骨骼发育与维生素K的关联性,为日后临床及时干预儿童时期异常骨骼发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2020年1月—2022年4月到四川省内数家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6 335名0~14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液相串联质谱法检测维生素K_1、K_2的水平,同时记录其骨骼发育情况。以是否存在骨骼发育异常分为正常组(n=5 040例)和异常组(n=1 295例),对两组指标进行差异性分析,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骨骼发育的影响因素,尤其是维生素K与儿童骨骼发育异常的关联性。结果 骨骼发育正常组和异常组儿童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血清维生素D、K_1、K_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3,Z=14.32、16.35、16.70、8.26、5.70,χ~2=13.88,P<0GSK2118436浓度.05)。不同年龄组儿童骨骼发育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selleckchem Elexacaftor=158.66,P<0.05);异常组各年龄段维生素K_2<0.10ng/mL占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K_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5,P<0.05);正常组中各年龄Biofertilizer-like organism段儿童维生素K_2、K_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8、Z=582.6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女性(OR=0.857, 95%CI:0.755~0.973,P<0.05)、体质量(OR=0.949, 95%CI:0.931~0.968)是儿童骨骼发育异常的保护因素(P<0.05),身高(OR=1.044, 95%CI:1.034~1.054)、维生素K_2<0.1ng/mL(OR=1.153, 95%CI:1.006~1.320)均是儿童骨骼发育异常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儿童骨骼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在维生素K中,主要是维生素K_2影响儿童骨骼发育,且维生素K_2<0.1ng/mL儿童较维生素K_2≥0.1ng/mL儿童更易出现骨骼发育异常,监测及干预儿童维生素K_2水平,对骨骼发育异常疾病早期预防,有一定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