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信分析筛选及验证HPSE在食管鳞癌中的诊断及预后价值

背景: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差的预后。食管鳞癌早期难以发现,具有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易出现治疗抗拒等特点。肿瘤微环境(TME)在肿瘤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主要是由肿瘤细胞、基质细胞和免疫细胞以及其他成分共同组成,并且在食管鳞癌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然而,食管鳞癌组织不同部位的肿瘤微环境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既往基于肿瘤组织生物信息学分析的食管鳞癌预后基因存在较多的干扰因素。目的BioMonitor 2: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出与食管鳞癌相关的且独立于肿瘤纯度及乏氧水平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对该基因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进行鉴定和验证,探究该基因在食管鳞癌中的细胞生物学功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预后标志物。方法:通过使用GEO数据库,搜索并下载GSE44021、GSE67269、GSE38129、GSE53625食管鳞癌的转录组数据和临床病例资料。通过使用“limma”程序包筛选出ESCC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及KEGG功能富集分析,使用“estimate”算法计算食管鳞癌肿瘤组织免疫、基质评分及肿瘤纯度的评估,并筛选出独立于肿瘤纯度的差异表达基因。从Molecular Signatures Database V7.2数据库获得乏氧相关基因集,并通过GSVA算法评估与乏氧相关的共表达差异基因,从而筛选出独立于乏氧的差异表达基因。对独立于肿瘤纯度及乏氧的差异表达基因行单因素COX分析,并使用STRING构建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出关键枢纽基因。通过GSEA进一步对HPSE功能进行分析,并使用单细胞测序算法评估HPSE在免疫细胞中的分布。最后,通过食管鳞癌组织芯片的免疫组化结果来验证HPSE的表达和预后价值。结果:在GEO数据库下载得到的食管鳞癌数据集(GSE44021、GSE67269、GSE3812和GSE53625),通过差异表达分析及韦恩交互分析得到357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韦恩交互分析得到确定了90个独立于肿瘤纯度及乏氧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对这些核心基因GO注释和KEGG通路显示主要与表皮生长及细胞周期相关。通过PPI蛋白互作及单因素COX分析,发现HPSE是独立于肿瘤纯度及乏氧的预后基因;HPSE在食管鳞癌组织点击此处中呈低表达,且HPSE表达越低,患者预后越差;通过免疫组化证实食管鳞癌组织中HPSE表达与E7080体外肿瘤纯度无关。GSEA功能富集分析显示HPSE与核苷酸糖生物合成过程、蛋白质乙酰转移酶复合物等多种生物过程相关。我们在单细胞测序分析中发现HPSE很可能主要表达在单核细胞上。最后,选取114例具有完善临床信息的食管鳞癌患者临床信息数据及HPSE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分析发现HPSE与临床分期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T分期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HPSE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P=0.038,HR=0.525),但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没有统计学意义(P=0.347,HR=0.727)。其中性别和临床分期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生信分析筛选独立于肿瘤纯度及乏氧且与食管鳞癌患者预后显著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HPSE。免疫组化结果证实HPSE在食管鳞癌组织中低表达,且表达量越低,患者预后越差。HPSE可以作为食管癌鳞癌诊断、预后标志物,其可能导致ESCC细胞外基质的重塑,从而影响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102例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降压、降脂、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神经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凝血指标及炎症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molecular oncology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粘度(1.70±0.15)mPa·s、全血低切粘度(12.95±1.28)mPa·s、血小板聚集率(41.76±7.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1±0.29)mPa·s、(15.68±1.43)mPa·s、(59.84±8.72)%,最大血小板聚集时间(280.15±65.68)s明显长于对照RepSox组的(228.76±46.5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纤维原蛋白(FIB)(2.17±0.41)g/L、D-二聚体(D-D)(0.28±0.08)mg/L、凝血因子ⅩⅢ(FⅩⅢ)(75.46±9.27)%、C反应蛋白(CRP)(3.35±0.68)LBH589抑制剂mg/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1.42±0.60)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6±0.58)g/L、(0.57±0.12)mg/L、(87.64±10.32)%、(5.76±1.07)mg/L、(1.76±0.37)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11.87±3.31)分低于对照组的(18.46±4.28)分, BI评分(76.75±7.08)分高于对照组的(62.28±8.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TRIM8靶向调控猪流行性腹泻病毒N蛋白泛素化抑制病毒复制的分子机制研究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epidemic diarrheavirus,PEDV)引起的以呕吐、水样腹泻、脱水为临床症状的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患病仔猪死亡率高达80%~100%。猪流行性腹泻缺乏特效治疗药物,并且由于新变异株的出现,导致防疫失败现象不断增多,进一步加剧了其防控难度和防控成本,严重威胁着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发展。长远来看,从遗传本质上提高猪对PEDV的抗性具有治本的功效,而筛选鉴定PEDV抗性基因及相关分子标记是开展猪流行性腹泻抗病育种的重要前提。三方基序蛋白家族(Tripartite motif-containing proteins,TRIMs)在宿主细胞与病毒复制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可直接或间接调控病毒的复制。课题组前期对PEDV感染仔猪空肠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发现TRIMs家族成员TRIM8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推测其可能为PEDV感染复制的重要调控基因。为探究TRIM8在PEDV感染过程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本研究以猪小肠上皮细胞(Intestinal porcine epithelial cell line,IPEC-J2)为研究模型,首先检测 TRIM8基因在PEDV感染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揭示TRIM8表达与PEDV感染的作用关系;构建TRIM8基因过表达细胞,进一步探究TRIM8基因高表达对PEDV感染的调控作用;之后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探究TRIM8基因过表达对PEDV感染相关基因表达及信号通路的影响;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TRIM8蛋白与PEDVN蛋白之间的互作关系,并通过泛素化修饰实验揭示TRIM8介导PEDVN蛋白在宿主细胞内降解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TRIM8抑制PEDV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EDV感染不同时间点TRIM8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病毒侵染12h、24h、48h后,TRIM8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且在24h时TRIM8基因表达水平最高(P<0.01)。Western blot实验进一步验证TRIM8蛋白在不同侵染时间点的表达水平,与其mRNA表达变化趋势一致。为探究TRIM8的功能,本试验构建了TRIM8基因过表达IPEC-J2细胞。PEDV感染TRIM8过表达细胞及对照细胞,通过qRT-PCR、TCID50和Western blot等实验检测病毒感染情况,结果表明TRIM8过表达细胞中PEDV M基因拷贝数及病毒滴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点击此处0.01),并且PEDVN蛋白表达水平也显著降低(P<0.01)。HBsAg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2.PEDV感染TRIM8过表达细胞相关基因及信号通路分析将PEDV感染组、PEDV感染TRIM8过表达组及病毒未感染的对照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测序数据主成分分析表明,3组实验样品显著分为3簇。PEDV感染组与对照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共筛选到2153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上调表达基因有1195个,下调表达基因958个;PEDV感染TRIM8过表达组与PEDV感染组间共筛选到153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上调表达基因126个,下调表达基因27个。对上述2组所筛选的差异表达基因取交集,共筛选到19个表达趋势相反基因,其中筛选到趋化因子家族和锌指蛋白家族成员,例如,CXCL2基因在上皮细胞中趋化因子的表达对细胞所介导的组织炎症反应发挥重要作用;ZNF527和ZNF658基因则可能参与抑制病毒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对PEDV感染组与PEDV感染TRIM8过表达组间所筛选到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结果发现,显著富集的Go terms主要包括防御反应和免疫应答等;通过信号通路分析发现,显著富集的KEGG主要包括RIG-Ⅰ样受体信号通路和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等。结合生物学功能,从差异表达基因中选取HSPA6、ISG15、IFI6、MX1等8个基因进行定量验证,qRT-PCR结果与RNA-seq结果表达趋势一致。3.TRIM8靶向调控PEDVN蛋白泛素化降解利用Co-IP互作技术揭示猪TRIM8蛋白与PEDV N蛋白间的互作关系,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EDVN蛋白表达丰度呈现TRIM8剂量依赖性降低;使用此网站放线菌酮(CHX)抑制蛋白合成的过程,发现当PEDVN蛋白合成途径受到抑制后,PEDV N蛋白降解速度显著加快,揭示TRIM8可以促进PEDV N蛋白的降解过程;使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和溶酶体抑制剂Leupeptin分别处理HEK293T细胞,MG132处理后PEDV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添加Leupeptin无显著影响,表明TRIM8可通过蛋白酶体系统介导PEDVN的降解而非溶酶体。为了探讨TRIM8作为E3泛素连接酶是否介导PEDVN蛋白泛素化,本试验构建了野生型Ub、突变型K48和K63载体,与TRIM8表达载体及PEDV N蛋白标签载体共转染,结果显示野生型Ub和突变型K48组PEDV N蛋白泛素化水平变化一致,表明TRIM8通过K48多聚泛素化降解PEDVN蛋白。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TRIM8可抑制PEDV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并且TRIM8过表达激活RIG-Ⅰ样受体等信号通路;此外,TRIM8靶向调控PEDV N蛋白且N蛋白表达丰度呈TRIM8剂量依赖性降低,机制分析表明,TRIM8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靶向PEDV N蛋白K48泛素化位点介导N蛋白的降解。本研究揭示PEDV感染过程中TRIM8的调控功能及作用机制,增进了对PEDV与宿主细胞互作分子机制的认识,并为TRIM8作为PEDV抗性相关重要侯选基因应用于猪流行性腹泻抗病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RSL3干预GPX4促进巨噬细胞铁死亡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研究背景缺血性卒中的全球发病率在过去十年中有所下降,但在东亚,尤其在中国,缺血性卒中的发病Peptide Synthesis率仍显著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相比于斑块的尺寸,斑块的性质,即斑块稳定性,具有更好的R428预测脑卒中等并发症发生可能性的特性。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关键环节,而巨噬细胞是维持斑块内部炎症稳态主要的细胞。巨噬细胞聚集和死亡,加快坏死核心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斑块稳定性。铁死亡是一种以脂质过氧化物积累为特征的铁依赖性新型细胞死亡模式,具有和晚期斑块中活性氧积累、脂质过氧化、斑块内出血和巨噬细胞中的铁过载相似的特征。目前铁死亡在癌症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多项研究均发现在各种不同的疾病模型中,诱导铁死亡发生能够促进肿瘤细胞死亡改善癌症进展。然而有学者研究发现,使用铁死亡抑制剂能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造模的高脂饮食Apo E(-/-)小鼠中铁积累和脂质过氧化,抑制斑块形成。铁死亡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可能促进斑块进展,这意味着系统性使用铁死亡诱导剂治疗癌症可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甚至进一步促进脑卒中的发生。一项单细胞测序结果显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中具有铁死亡相关的差异基因与巨噬细胞相关。这表明铁死亡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巨噬细胞中发生,导致巨噬细胞死亡,从而影响斑块稳定性。本研究旨在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巨噬细胞中发生铁死亡提供直接证据,证实铁死亡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探究通过使用RSL3干预GPX4活性调控铁死亡发生的从而干预斑块稳定性的可行性。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临床样本研究,通过对临床获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免疫荧光检测发现斑块中铁死亡和巨噬细胞的相关性。根据目前国际研究中常用的症状分组对临床样本进行分组,以斑块易损指数作为斑块稳定性的评价指标,评估临床症状和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对斑块中铁死亡表达情况进行评估,将铁死亡表达情况和斑块稳定性进行数据分析,探究铁死亡和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第二部分体外细胞实验,采用RAW264.7巨噬细胞ox-LDL孵育进行动脉粥样硬化造模,通过免疫荧光验证第一部分AG-221发现的铁死亡和巨噬细胞相关性的结论。通过Western Blot技术评估RSL3干预后动脉粥样硬化巨噬细胞铁死亡的表达情况。通过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学观察干预后细胞中线粒体变化和评估细胞死亡情况从而获得RSL3干预后动脉粥样硬化巨噬细胞铁死亡发生情况。第三部分体内动物实验,采用Apo E(-/-)小鼠高脂喂养进行动脉粥样硬化造模,采用腹腔注射药物干预,根据药物对实验动物进行分组。采用主动脉和主动脉瓣油红染色评估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情况,采用斑块易损指数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探究干预铁死亡对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和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将每个样本的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铁死亡进行数据分析,验证第一部分发现的铁死亡和斑块稳定性相关性的结论。研究结果第一部分临床样本研究:(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巨噬细胞和铁死亡存在共定位,发生在坏死核心周围的炎性浸润中;(2)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患者斑块稳定性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症状组患者斑块中过氧化脂质更多,铁死亡发生更多;(3)过氧化脂质和铁死亡发生与斑块稳定性存在线性相关性。第二部分体外细胞实验:(1)动脉粥样硬化巨噬细胞和铁死亡调控蛋白GPX4和FTH1共定位;(2)RSL3干预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巨噬细胞GPX4和FTH1表达;(3)RSL3干预使动脉粥样硬化巨噬细胞线粒体嵴增大甚至破裂;(4)RSL3干预使动脉粥样硬化巨噬细胞细胞死亡增加。第三部分体内动物实验:(1)RSL3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情况;(2)RSL3通过抑制GPX4表达促进铁死亡;(3)铁死亡降低斑块稳定性。研究结论综合三部分研究结果,最终结论如下:(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巨噬细胞发生铁死亡;(2)RSL3抑制GPX4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巨噬细胞铁死亡发生;(3)铁死亡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具有负相关性;(4)RSL3干预铁死亡降低了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尖孢镰刀菌自噬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引起的作物枯萎病严重影响作物安全生产。探究苦瓜枯萎病菌致病机制可为枯萎病防治提供理论支撑。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中,利用溶酶体或液泡降解损伤细胞器或蛋白质再利用的过程,对细胞稳态具有重要意义。自噬基因参与多种植物病原菌的生长、产孢和致病等生理过程,而在尖孢镰刀菌研究中仅Atg3、Atg8、Atg12和Atg22被报道参与致病过程,其它自噬基因在尖孢镰刀菌中报道较少。本研究以尖孢镰刀菌苦瓜专化型(F.oxysporum f.sp.momordicae)菌株为材料,探究自噬基因在尖孢镰刀菌的生长发育、致病以及调控真菌病毒在寄主真菌中复制过程的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尖孢镰刀菌26个自噬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按照自噬通路中的功能可分为四类。其中,7个自噬基因诱导自噬发生;13个自噬基因促进自噬成核与自噬前体膜的延伸;2个基因分别发挥底物的降解和小分子的释放;4个基因功能未知。通过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获得了其中25个自噬基因的敲除突变体。对突变体生物学性状分析结果表明,11个Genetic admixture自噬体形成前的基因和1个功能未知基因突变体菌丝生长速率显著降低;7个促进自噬成核与自噬前体膜延伸的基因和1个调控小分子释放的基因突变体产孢量显著降低;6个自噬体形成前的基因和2个功能未知的基因突变体对细胞壁完整性胁迫敏感性增强;8个自噬体形成前的基因,2个自噬体形成后的基因以及2个功能未知的基因突变体对细胞渗透胁迫敏感性增强;仅1个诱导自噬发生的基因和1个功能未知基因,6个促进自噬成核与膜延伸的基因突变体对Ca~(2+)敏感性增强。推测自噬体形成Belnacasan生产商前的基因可调控菌丝生长,自噬成核与膜延伸相关基因可调控产孢过程,自噬体形成前相关基因和功能未知基因可调控细胞壁完整性胁迫过程,自噬体形成前和自噬体形成后相关基因都可以调控细胞渗透胁迫过程,自噬成核与膜延伸相关基因可调控金属阳离子胁迫过程。2.自噬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4个诱导自噬发生的基因、5个自噬成核与膜延伸的基因、1个小分子释放基因和2个功能未知基因等共12个自噬基因缺失突变体致病力显著降低。自噬基因对RNAi相关基因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Dicer1和Dicer2基因在23个自噬基因缺失突变体中均显著下调表达,仅在2个基因(Atg29、Atg22)缺失突变体中上调表达;基因AGO1在22个自噬基因缺失突变体中显著下调表达,在3个基因(Atg24、Atg12和Atg33)缺失突变体中显著上调表达;AGO2基因在17个缺失突变体中下调表达,在5个基因(Atg24、Atg5、Atg12、Atg18和Atg33)缺失突变体上调表达;AGO3基因在19个缺失突变体中下调表达,在5个基因(Atg3、Atg12、Atg16、Atg18和Atg33)缺失突变体中上调表达。由此可见,自噬基因对Dicer表达主要起促进作用,对AGO基Enasidenib试剂因表达既有显著促进作用,也有负调控作用。3.自噬基因对真菌病毒复制和积累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25个自噬基因敲除突变体中真菌病毒L蛋白积累显著下降;22个突变体中S病毒蛋白积累显著下降,仅在2个突变体中S病毒积累量显著上调,推测自噬基因可促进真菌病毒复制。

骨代谢标志物检测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骨折发生的预测价值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究骨代谢标志物检测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骨折发生的预测价值及相关性。方法 将220例糖尿病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78例)与非骨质疏松组(142例),Sub-clinical infection所有患者均行血清细胞因子配体4(Chemokine C-C-motif ligand 4,CCL-4)、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B(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5b,TRACP-5b)及成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FGF-23)检测,分析上述血清指标水平与骨代谢指标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骨Alpelisib质疏松组CCL-4、TRACP-5b、FGF-23水平高于非骨质疏松组,骨质疏松组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 I N-terminal peptide, PINP)、 I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ro-collagen I carboxy-terminal propeptide,PICP)及骨密度水平低于非骨质疏松组;骨质疏松组血清I型胶原羧基端肽β-胶原特殊序列(BBlebbistatin浓度eta C-terminal cross-linked telopeptides of typeⅠcollagen,β-CTX)及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terminal mid-fragment,N-MID)高于非骨质疏松组;血清CCL-4、TRACP-5b、FGF-23水平与β-CTX、N-MID水平呈正相关,与B-ALP、PINP、PICP、骨密度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CCL-4、TRACP-5b、FGF-23水平升高与骨代谢异常和骨密度降低有关,且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症发生。

纳米氧化钼对大豆共生结瘤及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共表达网络的影响

钼是豆科作物固氮酶的重要组分,缺钼导致大豆产量及品质下降。前期研究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钼在促进豆科作物结瘤及增产上的效果优于常规钼肥,但其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本文采用砂培试验确证纳米氧化钼提高大豆结瘤固氮能力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动态转录组和靶向代谢组技术剖析了纳米氧化钼对大豆结瘤固氮关键基因及信号物质类黄酮组成的影响,探究纳米氧化钼在促进大豆根瘤形成及生物固氮中的作用,揭示纳米氧化钼与离子态钼对大豆共生固氮影响及差异机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纳米氧化钼影响根瘤菌的生长速度和形态。与对照相比,纳米三氧化钼在0.01-10 mg/L浓度范围内提高了根瘤菌OD值(32-48h),且低浓度(0.1 mg/L)纳米氧化钼处理下根瘤菌形态更饱满;高浓度(500 mg/L和1000 mg/L)纳米氧化钼处理下根瘤菌OD值(12-48h)均显著低于对照,且根瘤菌形态呈纤细状,部分根瘤菌细胞解体。说明低浓度纳米氧化钼对根瘤菌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而高浓度纳米氧化钼对根瘤菌生长呈明显的抑制态势。2.纳米氧化钼提高了大豆结瘤和固氮能力。在钼水平为0.01 mg/kg和0.10 mg/kg时,施用离子态钼肥和纳米氧化钼均能提高大豆根瘤数、根瘤鲜重和固氮酶活性,但以钼水平为0.10 mg/kg时增幅更大,且施用纳米氧化钼效果优于离子态钼肥;纳米氧化钼和离子态钼在根瘤菌接种21、28、35天后固氮酶组成蛋白nif K、nif H和豆血红蛋白LB蛋白表达量均高于不施钼处理,且纳米氧化钼处理下这3个固氮过程关键蛋白表达量均高于离子钼处理;钼水平为0.10 mg/kg时纳米氧化钼和离子态钼培养的植株氮累积量分别增加了56.9%和31.5%;这些结果说明施钼显著增加了大豆的结瘤和固氮能力,且在钼水平相同的条件下,纳米氧化钼在促进大豆结瘤固氮上的作用效果优于离子态钼肥。3.纳米氧化钼调控大豆根系固氮相关基因的表达。转录组分析表明,外源施钼主要调控结瘤共生相关基因和类黄酮Kidney safety biomarkers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接种3d时,纳米氧化钼与离子态钼均上调了Gm N56、Gm NIC2、LBC、Noulin-23、Noudlin-27等结瘤相关基因的表达,其中离子钼处理显著上调了ENOD93、LBA等结瘤相关基因表达,纳米氧化钼处理上调了ENOD55-2、LBC3等结瘤相关基因的表达;离子钼在接种7d时主要上调CHS5、LOC114412891、Gm IRCHS等基因的表达,接种11d时上调了CHS8、CHR6等基因的表达,纳米氧化钼在接种7d时主要上调了Gm IRCHS、LOC100801369等基因的表达,接种11d时上调了CHS6、F3’H等基因的表达。4.纳米氧化钼影响大豆根系类黄酮Dorsomorphin类化合物的组成及含量。采用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了类黄酮类化合物组成与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纳米氧化钼处理后含量发生显著变化的类黄酮类化合物共229种,离子态钼处理后含量发生显著变化的类黄酮类化合物194种,其中纳米氧化钼处理在两个时间点调控芹菜苷、表阿夫儿茶精、染料木素、芦丁等化合物含量发生显著上调或下调,离子态钼处理在两个时间点调控槲皮苷、野漆树甙、黄豆黄素、山柰酚等化合物含量发生显著上调或下调。5.动态转录组与靶向代谢组联合分析识别钼调控类黄酮合成的共表达网络与核心基因。基于差异表达基因和类黄酮组分动态变化构建了纳米氧化钼与离子态钼响应的共表达网络,筛选到了调控类黄酮的关键核心基因5个,其中纳米氧化钼与离子态钼共同响应的关键基因为Gm CHS9,负责编码查尔酮合成酶,离子态钼特异响应的关键基因Gm CHS5和Glyma.08G110420.Wm82.a4.v1,分别负责编码基因查尔酮合成酶和黄酮合酶,纳米氧化钼特异响应的关键基因Glyma.16G033700.Wm82.a4.v1和Glyma.02G158700.Wm82.a4.v1,分别负责编码UDP-糖基转移酶和DFR-黄酮4-还原酶;接种根瘤菌后纳米氧化钼处理Gm CHS9和Gm CHS5表达量在各个时点均显著高于离子态钼和对照,推测纳米氧化钼可通过影响查尔酮合成酶活性调控类黄酮类化selleck Baricitinib合物的合成。综上所述,纳米氧化钼和离子钼可通过调控大豆-根瘤菌共生的根系基因的表达水平及类黄酮的分泌与组成而影响其固氮能力,阐明了二者促进大豆共生固氮的关键因子。本研究结果可为纳米氧化钼的农业应用提供参考,还能为提升豆科作物共生固氮效率提供新途径。

miR-155与CEBPB的靶向验证及繁殖性能相关基因的检测

CEBPB具有调节黄体生成促进排卵的作用,对动物繁殖性能极为重要,试验旨在通过构建CEBPB的3′端非翻译区(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验证MicroRNA-155(miR-155)调控CEBPB的分子机制。应用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155与CEBPB基因3′UTR的靶向结合区,PCR扩增获取民猪组织基因组的CEBPB的3′UTR,将其插入psi-Check-2载体,构建野生型(wt-3′UTR)和突变型重组表达载体(mut-3′UTR),鉴定正确E1 Activating抑制剂后,分别与miR-155模拟物(mimics)/抑制物(inhibitor)/阴性对照物(NC)La Selva Biological Station共转染到PK15细胞,检测荧光素酶活性及CEBPB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CEBPB的3′UTR野生型和突变型Protein Tyrosine Kinase抑制剂表达载体,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显示wt-3′UTR/miR-155 mimics组的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受到显著抑制(p<0.05);而mut-3′UTR/miR-155 inhibitor组的萤火虫荧光素酶相对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变化不显著(p>0.05)。实时荧光定量结果显示,miR-155 mimics组CEBPB、BMP1和PPARG表达水平显著低于miR-155 NC组(p<0.05),而miR-155 inhibitor组CEBPB表达水平高于miR-155 NC组(p<0.05)。综上表明,miR-155可以靶向负调控CEBPB的表达。

退热方中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 建立退热方中多组分的同时测定方法,并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体外实验进行验证,揭示退热方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建立同时测定退热方中木犀草苷、牛蒡子苷、哈巴俄苷、栀子苷、西红花苷Ⅰ和苦杏仁苷6种苷类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基于Pub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Drugbank、GeneCards、KEGG、Cytoscape等数据库或平台,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收集退热方苷类成分-靶点-疾病-信号通路信息,并绘制作用机制网络图。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构建体外炎症模型,通过MTT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ELISA法检测细胞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Griemolecular pathobiologyss法检测细胞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 6种苷类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n=9)为96.67%~98.36%,RSD为0.56%~1.24%。该方法的精密度、稳定Liraglutide生产商性、重复性均符合定量分析要求。网络药理学研究表明6种苷类成分可通过MAPK、PI3K-Akt、NF-κB、IL-17RAD001试剂等与炎症-免疫调节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发挥抗流感、抗炎作用。体外细胞实验表明6种苷类成分均能抑制炎症因子TNF-α和NO的分泌,与网络药理学预测的主要通路相契合。结论 建立的6种苷类成分同时定量的HPLC分析方法准确、稳定可行,可用于退热方汤剂质量控制,网络药理学研究初步揭示了退热方的潜在作用机制,为退热方的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中国成年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发生率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我国成年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生情况和趋势,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可靠的循证支撑。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EBSCO数据库,收集有关中国成年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流行病学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间均限定为2000年1月至2023年5月。由2名研究人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独立的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运用Stata 14.0软件对各研究报道的良性前列腺增生发生率进行Meta合并和亚组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45项研究,总样本量为73 299例,其中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检出共计27 42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成年男Medicopsis romeroi性良性前列腺增生汇总发生率为41.1%[95%CI(35.3%,47.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40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的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发生率分别为4.8%、21.6%、32.7%、49.2%、59.9%和67.9%;华北、华东、东北、西北、华南、西南、华中地区的成年良性前列腺增生发Ceralasertib生率依次为54.8%、43.3%、40.0%、38.2%、37.0%、30.9%和26.2%。4种诊断标准的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发生率分别为37.2%、37.0%、36.6%和35.2%;城市、农村的良性前列腺增生发生率分别为49.7%和34.3www.selleck.cn/products/Everolimus(RAD001)%;2000—2011年报道的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发生率为45.1%,2012—2023年报道的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发生率为38.5%。结论 当前证据表明,我国成年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较高,受年龄、地理分区、诊断标准、居住地等不同,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存在差异,应重视相关男性群体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预防和诊治,以提高该类人群的健康保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