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课题是通过归芪荣血汤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心脾两虚证的临床观察,在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归芪荣血汤对中性粒细胞减少改善程度、中医证候积分、安全性指标、疗效性指标的变化,客观评估归芪荣血汤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客观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诊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心脾两虚证提供另一种临床综合干预手段。方法:本研究选取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衡阳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符合纳入标准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心脾两虚证患者62例,按1:1比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根据患者入组顺序编号,将其与对应数字号码分配至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都观察31例病例。治疗组予以基础治疗及归芪荣血汤,疗程3个月;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两组均定期复查血常规,观察、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中性粒细胞数目、白细胞细胞、中医证候积分等相关疗效性指标及安全指标变化情况。将数据整理后,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初步探讨归芪荣血汤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在严格依据脱落、终止及剔除标准后,最终纳入临床观察病例(62)例,其中治疗组(31)例,对照组(31)例。经SPSS软件统计Oncology (Target Therapy)学处理分析,结果如下:(1)一般资料基线比较分析:治疗前:治疗selleck抑制剂组和Compound 3溶解度对照组在性别、年龄、中医证候积分等一般数据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及研究价值。(2)中心粒细胞减少分级、中性粒细胞数目及白细胞数目变化分析:两组在治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等级均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数目治疗后对比,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中医各证候积分及总积分变化分析:(1)中医各症候积分分析:治疗前两组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均为P>0.05,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在改善疲倦乏力方面P=0.15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积分小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在改善疲倦乏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余证候均为p<0.05,但治疗组在改善头晕目眩、面色萎黄方面较对照组明显。各组数据治疗后对比均为P<0.05,且治疗组积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说明在改善各中医证候方面,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2)中医症候总积分分析:治疗前与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且P=0.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上明显优于对照组。(4)两组总疗效对比:治疗组治疗后有效率:90.33%,对照组有效率:77.42%,P=0.02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中医证候疗效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65%,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07%,组间比较分析,P=0.003(P<0.05),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6)KPS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KP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但治疗组在改善KP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7)安全性方面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肾、电解质等安全性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说明本方安全性可。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归芪荣血汤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心脾两虚证疗效肯定,确实能有效升高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数目,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且安全性好,在临床上具有运用价值及进一步开展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意义。
Author: admin
艾灸通过IL-33/ST2通路促进阿尔茨海默病海马小胶质细胞向M 2方向极化
目的:观察艾灸对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的治疗作用,对小胶质细胞(Mi)向M2方向极化的影响,及探讨白细胞介素-33(IL-33)/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T2)信号通路是艾灸这一作用的机制。方法:5月龄APP/PS1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艾灸组,同月bio-active surface龄C57BL/6J小鼠为对照组,每组9只。艾灸组选取“百会”“涌泉”穴位给予温和灸,30 min/d,5d/周,共4周。采用Morris水迷宫评估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海马IL-33和ST2蛋白表达量,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海马β-淀粉样蛋白(Aβ)、磷酸化Tau蛋白(P-Tau)、IL-33/离selleckchem子钙接头蛋白分子1(Iba1)、ST2/Iba1、精氨酸酶1(Arg1)/Iba1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Iba1的蛋白阳性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延长(P<0.01,P<0.001),进入有效区域的次数和目标象限游泳时间缩短(P<0.001),海马CA 1区Aβ和P-Tau蛋白阳性表达水平均增加(P<0.001),海马组织IL-33和ST2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P<0.001),海马CA 1区IL-33/Iba1、ST2/Iba1、Arg1/Iba1的双标蛋白阳性表达水平均降低(P<0.001),iNOS/Iba1双标蛋白阳性表达水平升高(P<0.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小鼠逃避潜伏期缩短(P<0.01,P<0.001),进入有效区域的次数和在目标象限游泳时间增加(P<0.001),海马CA 1区Aβ和P-Tau蛋白阳性表达水平均降低(P<0.001),海马组织IL-33和ST2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P<0.01),海马CA 1区IL-33/Iba1、ST2/Iba1、Arg1/Iba1的双标蛋白阳性表达水平均增加(P<0.05,P<0.01,P<0.001),iNOS/Iba1双标蛋白阳性表达水平降低(P<0.001)。结论:艾灸可以改善APP/PS 1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减少Aβ和P-Tau的病CP-456773临床试验理沉积,可能与上调IL-33/ST 2信号通路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向M 2方向极化有关。
异柠檬酸脱氢酶-1突变对胶质瘤血管生成的影响
目的 研究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突变与胶质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病理科确诊为胶质瘤的病理组织标本,根据免疫组化法(IHC)检测是否表达IDH-1突变,将组织标本分为突变型和野生型;用IHC法检测胶质瘤组织Ki-67、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CD34的表达情况;CD34、PAS双重染色判断血管生成拟态(VM)现象。培养人胶质瘤U87细胞系,用强力霉素(doxycycline)诱导表达突变IDH-1,实验分为doxycycline诱导表达(dox~+)组和非doxycycline诱导表达(dox~-)组;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IDH-1、VEGF、VEGFR-2的表达水平;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 IHC结果显示,Ki-67增殖指数与性别及病理分Global oncology级存在关联,与IDH-1突变无相关性;GFAP在突selleck NMR变型及高级别胶质瘤中高表达;VEGF、VEGFR-2、CD34在突变型中表达水平均高于野生型(P均<0.05);VM在突变型和野生型胶质瘤中均有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VEGF、VEGFR-2在U87细胞内dox~+组中表达水平均高于dox-组。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doNVP-TNKS656细胞培养x~-组在24 h和48 h细胞划痕愈合率均低于dox~+组。结论 IDH-1突变与胶质瘤血管生成存在关联。
西瓜ClBBM和ClPLT2调控配子体发育与BBM诱导孤雌生殖的机制解析
西瓜(Citrullus lanatus(Thunb.)Matsum.&Nakai)是世界上重要的葫芦科经济作物。西瓜以杂交育种为主,高度依赖于有性生殖过程。配子的形成是有性生殖的前提条件,由复杂的遗传网络精准调控,研究配子体发育有助于解析西瓜生殖发育过程、助力良种生产。基因BBM具有调控生殖发育和诱导孤雌生殖的潜能。拟南芥At BBM和At PLT2功能冗余,共同参与调控早期胚胎和胚乳发育,双突引起胚胎败育。单子叶植物狼尾草、玉米和水稻的卵细胞中异位表达BBM基因能够诱导孤雌生殖的发生,对于双单倍体育种和固定杂种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表达模式分析、突变体表型分析以及转录组测序验证了西瓜Cl BBM和Cl PLTbiohybrid system2调控雌雄配子体发育的功能。同时调查了西瓜和拟南芥卵细胞中限制Cl BBM和At BBM表达的抑制作用,并提出多种克服方案,最终实现BBM在卵细胞的异位表达以及诱导孤雌生殖产生单倍体后代。本文为西瓜配子体发育的研究和调控机制解析奠定了基础,也为西瓜和更多双子叶植物中建立孤雌生殖诱导体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l BBM与Cl PLT2在西瓜配子体发育过程中表达。西瓜Cl BBM和Cl PLT2编码核定位蛋白,属于AP2/ERF转录因子家族AIL分支。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Cl BBM与Cl PLT2在S9时期的小孢子和绒毡层细胞表达,雌配子体发育过程中Cl BBM与Cl PLT2在FBaricitinib作用G4时期的四核胚囊表达。2.Cl BBM与Cl PLT2共同调控西瓜配子体发育。Cl BBM与Cl PLT2的单突变体没有缺陷表型,双突引起大量花粉败育以及结籽率显著降低。Clbbm/Clplt2双突植株中雄配子体发育在S9时期(四分体释放小孢子时期)开始出现异常,表现为绒毡层提前降解影响小孢子发育,最终导致花粉败育。Clbbm/Clplt2双突植株的雌配子体发育停滞在四核胚囊时期,无法形成有功能的雌配子,最终导致结籽率显著降低。3.Cl BBM与Cl PLT2调控绒毡层发育和花粉壁形成。Cl BBM与Cl PLT2参与绒毡层发育调控网络DYT-TDF1-AMS-MS188-MS1,进而影响绒毡层降解。Cl BBM与Cl PLT2通过参与脂肪酸合成、延伸以及降解途径影响花粉外壁的形成以及小孢子的营养供给。Cl BBM与Cl PLABT-199溶解度T2通过调控纤维素合成代谢、糖代谢、跨膜运输相关基因的表达参与花粉内壁的形成。4.卵细胞对At BBM和Cl BBM的表达存在抑制作用。Cl BBM和Cl PLT2无法在西瓜卵细胞异位表达,拟南芥卵细胞对Cl BBM、Cl PLT2和At BBM的表达存在抑制作用。热激蛋白At HSF4可作为激活因子提高At BBM在卵细胞的异位表达效率,但无法诱导孤雌生殖发生。At EIN3和At RKD5与At BBM的外显子结合,对于At BBM的表达存在抑制作用。5.卵细胞异位表达BBM诱导孤雌生殖。密码子改写将At BBM转换为细菌Ecoli BBML能够在不改变编码蛋白的前提下减少卵细胞潜在抑制因子的作用,实现在卵细胞中异位表达并诱导孤雌胚的产生,目前暂未得到单倍体后代。利用水稻Os BBM部分替换At BBM能够克服卵细胞的抑制作用,实现重组BBM的异位表达并诱导孤雌生殖的发生。其中Os Bbc At Ba的异位表达表达效率最高,并且能够提高单倍体诱导系dmp8/dmp9的单倍体诱导效率。去除抑制因子At RKD5能够实现At BBM在卵细胞异位表达,并诱导孤雌生殖发生得到单倍体后代。6.西瓜花粉、未授粉与授粉1天后胚珠的转录组学研究。西瓜花粉含有大量转录本调控花粉发育和功能维持,对雄配子的形成有重要意义。未授粉胚珠中细胞增殖代谢和维持受精前胚囊静止状态的相关基因高表达,形成有性生殖的保护屏障,同时对于孤雌生殖的诱导存在抑制作用。授粉1天后胚珠含有大量母体转录本,同时胚胎发育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升高。西瓜中存在46和21个基因分别编码调控胚胎发育的父体转录本和胚胎特异转录本,可用于探索胚胎发生的关键因子。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结直肠癌预后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Food biopreservation,居肿瘤相关死亡顺位第二位,治疗方式以手术、放疗和化疗为主。随着对结直肠癌增殖、侵袭和转移机制的不断探索和医疗技术的不断NSC125066溶解度进步,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案及术后监测方法越来越多,但患者术后复发率和死亡率仍较高,预后不佳。目前,评估病情主要以影像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筛查为主,但在监测疾病复发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因此,在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的基础上,寻找合适的临床指标来辅助监测疾病复发尤为重要。近年来,不断有研究提示慢性炎症与肿瘤相关,基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 SII)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可能成为评估结Compound 3 NMR直肠癌预后的一个简便、经济、重复性强和无创的参考指标。本文将对近年来SII与结直肠癌预后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青蒿琥酯联用对5-FU敏感及耐药HCT-15结直肠癌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临床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全球常见新发癌症中死亡率排名第二位。以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为基础的化疗是结直肠癌综合治疗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多数结直肠癌患者存在5-FU化疗耐药性,导致临床疗效较差。因此,寻找更多抗肿瘤药物来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5-FU化疗耐药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一线抗疟药青蒿琥酯(Artesunate,ARS)可通过调节多个信号通路,恢复多种癌症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本论文旨在探究ARS联用5-FU前后对5-FU敏感细胞系HCT-15和耐药HCT-15/5FU细胞系抑制作用差异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为扩大抗疟药物新用途提供关键实验依据,并为结直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伴侣药物和策略。方法:(1)以不同浓度ARS和5-FU分别处理结直肠癌HCT-15细胞,利用MTT法bioheat equation、流式细胞术、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探究ARS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和周期及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2)流式细胞术分析ARS单用和联用5-FU后细胞活性氧(ROS)变化情况,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给药后PI3K和MAPK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组织免疫化学和组织免疫荧光法检测D期人结直肠癌组织中PI3K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情况;(3)MTT法检测ARS单用和联用5-FU后对5-FU耐药的结直肠癌细胞HCT-15/5FU细胞增殖影响;Westselleckchemern Blot法检测两种细胞中Bcl-xl、Bcl-2、MDR1(P-gp)、MRP1和ABCG2(BCRP)的蛋白表达变化。流式细胞术、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分析药物对耐药细胞凋亡、周期、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4)流式细胞术实验检测Imidazole ketone erastin molecular weight给药后耐药细胞活性氧(ROS)变化情况;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给药后耐药细胞中PI3K、NF-κB、MAPK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给药后耐药细胞中相关多药耐药蛋白的影响。结果:(1)ARS和5-FU分别以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的方式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细胞迁移和侵袭,促进细胞凋亡并影响细胞G1和S期,且联用后作用更显著;(2)ARS干预后HCT-15细胞的ROS显著增加,PI3K相关通路关键因子的表达降低,与5-FU联用后作用更显著,但对MAPK和NF-κB通路蛋白无影响;(3)ARS单用或与5-FU联用都能显著抑制HCT-15/5FU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其细胞凋亡并影响细胞周期,且联用组作用效果有显著性差异;(4)ARS单用或与5-FU联用可增加耐药细胞ROS水平,下调PI3K相关通路关键因子的表达,联用前后无显著差异,对MAPK和NF-κB通路蛋白无影响。此外,药物干预后,WNT通路中c-Myc蛋白和耐药蛋白表达也降低。结论:ARS单用与5-FU联用显著抑制敏感和耐药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促进细胞凋亡和影响细胞周期;与单用组相比,联用后在两种细胞中效果更显著;机制可能是通过ROS调控PI3K信号通路,对结直肠癌发挥杀伤作用;对耐药细胞的作用机制可能还与c-Myc蛋白和MRP1等耐药蛋白相关。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基因突变特征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索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基因突变特征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分析43例进行二代测序检测的MD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基因突变特征、基因关联性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43例患者中,40例(93.02%)患者检测到基因突变,涉及突变基因33个,29例(67.44%)患者存在基因间伴随突变。表观遗传基因组患者基因突变个数明显多于非表观遗传基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剪接子相关基因U2小核RNA辅助因子1(U2AF1)为本研究检出率最高的突变Medicine traditional基因,U2AF1突变组患者基因突变个数多于非突变组,差异有统计学PI3K/Akt/mTOR抑制剂意义(P=0.022)。不同亚型MDS患者基因突变个数存在差异,MDS-U型基因突变个数最多。高危+极高危组MDS患者基因突变个数和染色体异常数目均多于低危+中危组患者,NRAS突变率高于低危+中危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selleckchem学意义(P﹤0.05)。SET结合蛋白1(SETBP1)突变均发生在异常核型患者中。年龄≥70岁MDS患者剪接因子3b亚基1(SF3B1)突变率高于﹤70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 MDS相关基因突变特征可能与疾病亚型、国际预后积分系统-修订版(IPSS-R)预后分层、染色体核型和患者年龄等临床特征有关。
3D打印用多重交联水凝胶墨水研究
3D打印水凝胶作为一种新型增材制造产品,因其能够精细化制造坚韧水凝胶结构,有望为食品及其包装产业、生物医用产业、智能传感及软体机器人产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提供可能。目前,相关3D打印水凝胶及其功能性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墨水打印性能的优化、产品外观的调控或者应用开发,缺乏系统的水凝胶配方评估、结构设计、工艺参数确定及创新应用。为此,本文以环境友好的生物质基材料为基础,通过物理及化学方式增加高分子材料的交联位点,形成具有多重交联效果的3D打印水凝胶墨水,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模拟,系统研究其可打印性能及抗菌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基于天然高分子壳聚糖(chitosan)与明胶(gelatin)的结构特性,采用化学修饰合成具有光敏感基团的甲基丙烯酰化壳聚糖(CHMA)selleck Bafilomycin A1与甲基丙烯酰化明胶(GelMA),并通过简单的升温处理和混合形成水凝胶前驱体溶液,结合3D挤出打印及紫外光固化制备具有氢键交联与烯烃双键交联相结合的优良印刷精度和强度的CHMA/GelMA水凝胶墨水。采用流变学理论,研究温度、应变对水凝胶墨水模量与黏度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随着CHMA与GelMA浓度增加,水凝胶的温度敏感性、可打印性及印后保真度都会提升。所制备的10%GelMA与1%CHMA组分混合水凝胶前驱体溶液具有最为适合打印的特征:机械STING抑制剂强度最佳、清晰度高。为进一步探索3D打印水凝胶的应用效果及抗菌效果,在水凝胶中添加二维纳米材料实现光热杀菌作用。化学修饰MXene和天然纤维素木葡聚糖(XG)形成氨基化MXene(NH2-MXene)与醛基化木葡聚糖(OXG),制备出席夫碱键和氢键多重交联的纳米复合水凝胶。理论模拟和结果结果均表明,水凝胶中-NH2与-CHO摩尔比为5:1时,水凝胶具有最强的可打印性、成型性与光热转换性。利用近红外光(808 nm)照射5 min后,纳米复合水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与大肠杆菌(E.coli)表现出优异的光热杀菌效果,细菌杀除率分别为90%与70%,符合国标杀菌抑菌效果。此外,多次光热对细菌膜也存在较好的清除效果。该研究为食品及包装领域、医用领域Biotinylated dNTPs快速定制水凝胶结构、高效清除细菌提供可能性。
新型液态壳聚糖处理对‘纽荷尔’脐橙果实感病指数、抗病物质含量和抗病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新型液态壳聚糖(稀释800倍Etoposide IC50的卡多赞)处理对采后‘纽荷尔’脐橙果实贮藏期间果实感病指数、抗病物质含量和抗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后‘纽荷尔’脐橙果实分别经新型液态壳聚糖和蒸馏水(对照)浸泡处理5 min,在相对湿度85%、(18±1)℃下贮藏,每隔30 d测定脐橙果实的感病指数和抗病物质代谢相关指标。结果 与对照脐橙果实相比,新型液态壳聚糖处理的脐橙果实能够保持较低的果实感病指数,维持较高的抗病物质(木质素、类黄酮和总酚)含量和抗病相关酶[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immediate-load dental implantsyase, PAL)、肉桂酸-4-羟化酶(cinnamate-4-hydroxylase, C4H)、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4-coumarate CoA ligase, 4-CL)、肉桂醇脱氢酶(cinnamyl alcohol dehydrogenase, CAD)、几丁质酶(chitinase, CHI)和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 GLU)]活性。结论 新型液态壳聚糖处理能有效延缓脐橙果实采后病害的发生,这selleckchem JNJ-42756493可能与壳聚糖处理提高脐橙果实抗病相关酶活性和抗病相关物质含量及诱导脐橙果实抗病性有关。
基因工程鼠伤寒沙门氏菌下调GPX4的表达及诱导铁死亡抑制胶质瘤生长的研究
研究背景:众所周知,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其侵袭性和复发性是胶质瘤治疗的主要障碍,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治疗方法。细菌肿瘤治疗是一种潜在的治疗胶质瘤的方法,特别是鼠伤寒沙门氏菌目前研究最广PF-07321332价格泛。铁死亡是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其不同于凋亡和坏死等死亡形式。但是,基因工程鼠伤寒沙门氏菌是否可以通过诱导铁死亡来抑制胶质瘤的生长目前仍不清楚。目的:探究基因工程鼠伤寒沙门氏菌是否可以抑制胶质瘤生长及其具体机制。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和透射电镜观察专性厌氧鼠伤寒沙门氏菌YB1与胶质瘤细胞共培养后的侵入情况。不同浓度的专性厌氧鼠伤寒沙门氏菌YB1与胶质瘤细胞共培养后,用CCK-8方法检测共培养后细胞活力的变化。mRNA转录组测序分析专性厌氧鼠伤寒沙门氏菌YB1与胶质瘤细胞共培养后,胶质瘤细胞内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采用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氧化型谷胱甘肽(GSH/GSSG)检测试剂盒检测专性厌氧鼠伤寒沙门氏菌YB1与胶质瘤细胞共培养后胶质瘤细胞内ROS、MDA和GSH/GSSG的水平。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专性厌氧鼠伤寒沙门氏菌YB1与胶质瘤细胞共培养后细胞线粒体形态的变化。加入铁死亡抑制剂后再次观察上述指标。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专性厌氧鼠伤寒沙门氏菌YB1与胶质瘤细胞共培养后细胞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表达水平。尾静脉注射不同浓度的专性厌氧鼠伤寒沙门氏菌YB1后,每天观察裸鼠的体重变化,并确定体内注射专性厌氧鼠伤寒沙门氏菌YB1的最适浓度。采用皮下成瘤的方法构建裸鼠胶质瘤皮下模型。尾静脉注射最适浓度的专性厌氧鼠伤寒沙门氏菌YB1后,每天观察不同组裸鼠的肿瘤大小。采用MDA和GSH/GSSG检测试剂盒检测不同组的肿瘤组织中MDA和GSH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检测不同组的肿瘤组织中GPX4蛋白的表达水平。最后,用免疫荧光和透射电镜观察专性厌氧鼠伤寒沙门氏菌YB1是否可以定植到肿瘤组织。免疫荧光和HE染色观察专性厌氧鼠伤寒沙门氏菌YB1在其他组织的定植情况和对其他组织的毒性。结果:免疫荧光和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专性厌氧鼠伤寒沙门氏菌YB1与细胞共培养后可以穿过细胞膜,以个体或聚集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质中。CCK-8结果显示专性厌氧鼠伤寒沙门氏菌YB1可以明显抑制胶质瘤细胞的活力,且具有浓度依赖性。专性厌氧鼠伤寒沙门氏菌YB1与胶质瘤细胞共培养后可以诱导胶质瘤发生铁死亡,其与GSH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水平降低有关。同时,胶质瘤细胞内MDA和ROS水平升高,这些指标都是铁死亡的重要标志。此外,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胶质瘤细胞线粒体萎缩,线粒体膜密度增加。在专性厌氧鼠伤寒沙门氏菌YB1与胶质瘤细胞共培养中加入铁抑素-1(Fer-1)后——一种典型的铁死亡抑制剂,胶质瘤细胞内ROS、MDA水平明显下降和GSH水平明显升高。进一步的体内实验表明,专性厌氧鼠伤寒沙门氏菌YB1可在肿瘤组织中定植并且明显抑制胶质瘤的生长。结果表明,专性厌氧鼠伤寒沙门氏菌YB1组肿瘤生长明显慢于对照组和selleck LY294002Fer-1组,其与GPX4蛋白表达降低、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有关。同样地,Fer-1可以部分逆转专性厌氧鼠伤寒沙门氏菌YB1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结论:(1)专性厌氧鼠伤寒沙门氏菌YB1可以侵入肿瘤细胞并且抑制肿瘤细胞活力。(2)体外实验证明,专性厌氧鼠伤寒沙门氏菌YB1可以导致细胞内ROS和MDA的升高和下调GSH水平和GPX4蛋白的表达,从而诱导铁死亡的发生。(3)体内实验进一步证明,专性厌氧鼠伤寒沙门氏菌YB1可以诱导胶质瘤发生铁死亡,从而抑制胶质瘤的生长。这些数据说明,铁死亡是专性厌氧鼠伤寒沙门氏菌YMedia multitaskingB1抑制胶质瘤生长的机制之一,可能是提高细菌疗效的潜在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