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多糖抑制结肠癌肿瘤微环境IDO1的表达增加瘤内CD8~(+ )T细胞浸润

基于结肠癌肿瘤微环境探讨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及APS联合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对结肠癌肿瘤微环境中IDO1的调控作用。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APS组、APS联合5-FU组、APS联合低剂量5-FU组和5-FU组,除空白组外,利用CT-26小鼠结肠癌细胞建立皮下移植瘤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组给予相应药物连续治疗7 d;治疗期间每天观察检测小鼠一般情况、体质量和肿瘤体积,治疗结束后处死小鼠,收集所需标本并计算小鼠抑瘤率和脾脏指数;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各组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IDO1蛋白表达变化;荧光定量PCR实验检测各组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IDO1 mRNA表达变化;高Protein Analysis效液相色谱实验检测各组荷瘤小鼠肿瘤组织内Trp和Kyn含量变化;HE染色实验观察各组荷瘤小鼠肿瘤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实验检测各组荷瘤小鼠肿瘤组织内CD4和CD8的表达变化。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小鼠肿瘤体积显著降低;APS联合5-FU组和5-FU组小鼠从第4~7天治疗结束体质量显著降低;APS联合5-FU组和5-FU组脾脏指数显著下降;APS组、APS联合5-FU组和APS联合低剂量5-FU组中IDO1蛋白及mRNA表达量均显著下降;各治疗组Trp含量显著升高,各治疗组之间Kyn含量呈现降低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PS联合5-FU组CD4~(+ AZD9291小鼠)T淋巴细胞的浸润显著降低,CD8~(+ )T淋巴细胞的浸润显著升高。Alisertib MWAPS抑制结肠癌肿瘤微环境IDO1的表达增加CD8~(+ )T细胞浸润,且联合5-FU治疗具有协同作用。

单髁置换术治疗高龄膝关节骨关节炎疗效的倾向评分匹配研究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治疗75岁以上高龄膝关节骨关节炎(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自2014年10月至2020年11月接受初AZD1152-HQPA次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手术患者疗效。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对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术前关节功Biofuel combustion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等术前指标进行匹配分为高龄组(≥75岁)和对照组(<75岁),记录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牛津膝关节功能评分(Oxford knee score,OKS),Western Ontario McMaster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rthritis index,WOMAC),生活质量简表生理评分(short form-12 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SF-12 PCS),生活质量简表心理评分(short form-12 mental component summary,SF-12 MCS),达到评分系统最小临床差异值(minimal clinically important difference,MCID)例数以及临床并发症进行组间对比。结果:共分析514例患者,428例患者符合准入条件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变量进行1∶2倾向性匹配后,分为高龄组84例(≥75岁),年龄75~88(78.79±3.08)岁,随访时间12~84(29.35±16.52)个月;对照组168例(<75岁),年龄47~74(64.10±5.96)岁,随访时间12~85(31.83±17.34)个月。高龄组与对照组寻找更多术前基线资料对比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龄组术后关节功能WOMAC评分高于对照组,SF-12 PCS评分低于对照组,膝关节活动度、OKS、各评分系统达到最小临床差异值的比例高龄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较对照组围术期有更多的切口并发症与谵妄发生率(P<0.05),在心血管事件、脑血管事件、尿潴留、下肢静脉血栓、影像学假体周围透亮线发生率上高龄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髁置换术治疗75岁以上高龄膝骨关节炎患者,可以取得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安全性良好。

cGAS-STING通路介导酸性去氧胆酸诱导人正常食管上皮细胞炎症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酸性去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DCA)诱导人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uman esophageal epithelial cell,HEEC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损伤及释放与环岛苷酸-腺苷酸合酶-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cyclic GMP-AMP synthase-stimulation of interferon gene,cGAS-STING)通路在食管上皮炎症发生发展中的关联。方法:将HEEC分为对照组和酸性DCA处理组。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活性氧(reacdeep genetic divergencestive oxygePexidartinibn species,ROS)、线粒体活性氧(mitochondrial reactive oxygen species,mtROS)及线粒体膜电位(mitocRAD001半抑制浓度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的变化;化学发光法检测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水平;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RT-qPCR检测mtDNA拷贝数变化;Western blot检测γH2AX、cGAS、STING、p-NF-κB p65及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水平;RT-qPCR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及IL-1β的m RNA表达水平。结果:酸性DCA处理后细胞存活率呈剂量-时间依赖性降低;细胞内ROS及mtROS产生增多,同时MMP降低,ATP含量减少;与对照组相比,酸性DCA处理后γH2AX的表达水平升高;mtDNA释放入胞质,mtDNA拷贝数减少;cGAS、STING和p-NF-κB p65表达升高;炎症因子IL-6及IL-1β表达升高;cGAS抑制剂RU.521预处理抑制了cGAS、STING的表达水平及部分抑制了p-NF-κB p65的表达水平,炎症因子IL-6及IL-1β水平降低。结论:体外实验表明,酸性DCA诱导HEEC线粒体功能障碍,mtDNA损伤及释放,介导HEEC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cGAS-STING通路的激活有关。

TNF-α和FOXA2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叉头框蛋白A2(FOXA2)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结直肠癌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39例,选取同期经结肠镜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结直肠腺瘤组织4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结直肠组织中TNF-α和FOXA2蛋白的表达情况,Spearman法分析二者表达的相关性,卡方检验分析TNF-α和FOXA2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TNF-α蛋白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08%、50%和76.92%,组间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A2蛋白在xenobiotic resistance正常结直肠黏膜、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08%、52.38%和79.49%,组间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蛋白表达在不同直径、组织学类型腺瘤组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A2蛋白的表达在不同直径、形状类型腺瘤组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直肠癌组织中,TNF-α蛋白表达在不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组间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A2蛋白表达在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间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TNF-α和FOXA2表达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rs=0.475(P<0.05)。结论:TNF-α和FOXA2蛋白在正常肠黏膜、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提示TNF-α、FOXA2蛋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肿瘤分化程度越差,浸润深度越深,伴淋巴结转移率越高及TNM分期越晚,TNF寻找更多-α蛋白阳性表达率越高,提示TNF-α蛋白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促进作用。肿瘤分化程度越差,淋巴结转移率越高及TNM分期越晚,FOXA2蛋白阳性表达率越高,提示FOXA2蛋白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促Compound 3溶解度进作用。

国医大师王庆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整体诊疗方案探讨

类风湿关节炎(RA)属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学将其归属于“痹证”“VX-445核磁历节”“尪痹”等范畴,认为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早期以风购买GSK1120212寒湿痹为主,活动期以湿热痹阻、寒湿痹阻为主,缓解期以痰瘀互结、正气亏虚为主。王庆国教授法宗仲景,stomach immunity提出“通平致和”的学术观点,认为邪气闭阻引起阴阳失调为RA共性病机,结合三期均有风、寒、湿、热、痰、瘀、虚损的病机,确立共性治法,即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祛痰、化瘀、补虚等。依照经方先祛实邪、后扶正气的临床治疗策略,以各治法间的治略关系为准则,制定“通平补养”四步序贯RA诊疗方案。疏通法应作为治疗RA的基本大法和首要治则,早期以疏通风寒湿闭为主导、中期以疏通湿热痰瘀为主导、晚期以疏通痰瘀闭阻为主导。经疏通闭阻治疗后,继以平调寒热为主导,防止闭阻复发。邪气已祛,正虚本质显露,应重视培补气血、补益肝肾,以达祛病收工目的。有形实质损伤往往需阶段性调理养护,才能恢复无病的平和状态。结合临床病案对“通平补养”四步序贯RA诊疗方案进行介绍。

防风野生品对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探讨preimplnatation genetic screening防风野生品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和对核因子κB (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低剂量防风组和高剂量防风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尾根部和左后足跖处皮内注射Ⅱ型胶原制备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地塞米松组大鼠给予地塞米松(2mg·kg~(-1)),低和高剂量防风组大鼠给予防风野生品(0.45和0.90 g·kg~(-1)),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检测各组大鼠关节炎指数(AI)评分和足肿胀程度,计算各组大鼠脏器指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 (IL-6)水平,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滑膜组织病理形态表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滑膜组织中NF-κB、NF-κB抑制因子α(IκB-α)、IκB-α激酶β (IKK-β)、环氧化酶2 (COX-2)和TNF-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I评分明显升高(P<0.01),足肿胀程度明显加重(P<0.01),胸腺指数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地塞米松组和低及高剂量防风组大鼠AI评分明显降低(P<0.01),足肿胀程度明显减轻(P<0.05或P<0.01),胸腺指数明显降低(P<0.01)。ELISA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地塞米松组、低和高剂Alisertib半抑制浓度量防风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明显降低(P<0.01)。HE染色,对照组大鼠滑膜组织未见异常,模型组大鼠滑膜组织增生并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地塞米松组和低及高剂量防风组大鼠滑膜组织增生和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减轻。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滑膜组织中NF-κB、IKK-β、COX-2和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κB-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地塞米松组、低和高剂量防风组大鼠滑膜组织中NF-κB、IKK-β、COX-2和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IκB-α蛋selleck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防风野生品能够通过降低机体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和抑制滑膜组织中NF-κB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改善关节组织损伤,从而发挥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

中药穴位贴敷结合双心护理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抑郁症的价值

目的 探讨中药穴位贴敷结合双心护理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价值。方法 以2www.selleck.cn/products/cobimetinib-gdc-0973-rg7420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5例,应用常规护理)和观察组(75例,基于常规护理应用中药穴位贴敷结合双心护理)。对比2组的心绞痛发作情况、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心功能、心理状态、心绞痛严重程度及预后。结果 干预1个月和3个月后,观察组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均少于同期对照组,心绞痛持续时间均短mathematical biology于同期对照组,冠状动脉微循环抵抗指数和左室射血分数均大于同期对照组,脑钠肽水平均低于同期对照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西PI3K抑制剂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患者在干预1个月和3个月后的上述指标均较干预前改善(P均<0.05),干预3个月后的上述指标均较干预1个月后更佳(P均<0.05)。观察组的不良预后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穴位贴敷结合双心护理可有效改善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及心功能,减轻其心绞痛程度及抑郁情绪,改善预后。

circ_0060927通过靶向miR-1225-5p对结直肠癌细胞凋亡、迁移和侵袭影响的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circ_0060927对结直肠癌细胞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3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和对应的癌旁组织,RT-qPCR法检测组织中circ_0060927和miR-1225-5p表达水平。体外培养结直肠癌细胞SW620,分别转染si-circ_0060927、miR-1225-5PS-341细胞培养p模拟物、共转染si-circ_0060927与anti-miR-1225-5p,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及Western blot检测沉默circ_0060927或寻找更多过表达miR-1225-5p对SW620细胞凋亡、迁移和侵袭及细胞中Bax、Bcl-2、MMP-2和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circ_0060927和miR-1225-5p调控关系。结果 与癌旁组织比较,结直肠癌组织中circ_0060927表达升高(P<0.05),而miR-1225-5p表达降低(P<0.05)。沉默circ_0060927或过表达miR-1225-5p后,SW620细胞凋亡率及细胞中Wound infectionBax蛋白表达升高(P<0.05),迁移和侵袭数及细胞中Bcl-2、MMP-2和MMP-9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仅沉默circ_0060927的SW620细胞比较,同时沉默circ_0060927和miR-1225-5p的SW620细胞凋亡率及细胞中Bax蛋白表达降低(P<0.05),迁移和侵袭数及细胞中Bcl-2、MMP-2和MMP-9蛋白表达升高(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circ_0060927可靶向结合miR-1225-5p;同时沉默circ_0060927促进了SW620细胞中miR-1225-5p的表达。结论 circ_0060927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升高,沉默其表达可能通过靶向上调miR-1225-5p促进结直肠癌细胞SW620凋亡,并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

自拟消疡汤联合美沙拉嗪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

目的:选用自拟消疡汤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与单用美沙拉嗪对比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观察治疗前后疗效指标的变化,评价该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今后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新方法。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U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单独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消疡汤,所有www.selleck.cn/products/q-vd-oph患者治疗周期为4周。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介素受体-6(Interleukin receptor-6,IL-6)、白介素受体-8(Interleukin receptor-8,IL-8)、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改良Mayo评分以及炎症性肠病生活质量量表(IBDQ量表)的变化,验证自拟消疡汤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应用SPSS 26.0软件统计分析本实验收集的所有数据。结果:1.基本情况:两组患者治Myoglobin immunohistochemistry疗之前一般资料都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评分: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主症单项评分及总积分与治疗前对比均下降(P<0.05),组间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3.中医证候疗效:治疗4周后,试验组有效率92.9%Vorinostat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炎症指标:两组经4周治疗后,血清炎症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对比试验组在降低hs-CRP、IL-6、TNF-α水平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降低IL-8水平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5.改良Mayo评分:治疗后两组改良Mayo活动指数均减低,组内对比,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组间对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6.临床总疗效:试验组有效率96.4%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试验组临床总疗效优于对照组。7.IBDQ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IBDQ量表积分与治疗前对比均有所上升,P<0.05,且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生命体征平稳,均未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结论:1.自拟消疡汤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可改善UC(大肠湿热证)患者的中医证候,缓解腹泻、泻下黏液脓血、腹痛以及里急后重的症状。2.自拟消疡汤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可降低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以及提高临床疗效。

西妥昔单抗联合mFOLFOX6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西妥昔单抗联合mFOLFOX6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MS-275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mCR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mFOLFOX6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西妥昔单抗联合mFOLFOX6化疗方案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病情控制情况、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情况、生命质量及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4个周期后IDN-6556溶解度,观察组的临床病情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白细胞分化抗原3阳性(CD3~+)、白细胞分化抗原4阳性(CD4~+)、白细胞分化抗原8阳性(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周期后,观察组的CD3~+、CD4~+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nfermedad de Monge)。治疗前,两组的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周期后,观察组的生命质量各领域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骨髓抑制、口腔黏膜炎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妥昔单抗联合mFOLFOX6化疗方案可提高mCRC患者的临床病情控制率,改善其免疫功能和生命质量,并且不增加毒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