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康复片联合氯沙坦钾片治疗慢性肾炎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予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患者肾炎康复片联合氯沙坦钾片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收治的76例慢性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采取氯沙坦钾片治疗,观察组38例采取肾Fer-1分子式炎康复片联合氯沙坦钾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症状评分、肾功能指标、炎症因子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7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8,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24 h尿蛋白、Scr、BU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eGFR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26%、7.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CH727965P>0.05)。结论 予以慢性肾炎患者肾炎康复片+氯沙坦钾片治疗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可改善患者症状,提升其肾功能,减轻机体炎症水Genetic inducible fate mapping平。

SCN9A基因突变引起原发性红斑肢痛症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 报告1例以双小腿、双足灼痛伴潮红MS-275小鼠、皮温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原发性红斑肢痛症(PEM),并寻找其致病基因和突变位点,探索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及亲属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进行遗传皮肤病基因二代测序,并用Sanger测序验证可疑致病基因突变。对该患者予以阿司匹林抗炎,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盐酸美西律片、卡马西平片、局部注射肉毒毒素镇痛,外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等以及冷却疗法进行综合治疗。结果 在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中检测到SCN9A:NM_002977.3:c.688+142G>A或SCN9Aselleck产品:ENST00000375387.4:c.626G>A(p.Gly209Asp)杂合变异,其姐姐、叔叔2、堂兄检测出相同突变。结合致病基因及临床表现,患者被诊断为PEM。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结论 SCN9A基因的NM_002977.3:c.68Marine biomaterials8+142G>A内含子突变或c.626G>A(p.Gly209Asp)错义突变是本例PEM的致病原因。阿司匹林、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盐酸美西律片、卡马西平片及局部治疗的联合应用可有效控制PEM症状,减少急性发作频率,改善预后。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筛选IgA肾病铁死亡关键基因

目的 本研究利用机器学习探索IgA肾病(IgAN)铁死亡的潜在诊断标志物及其生物学过程,并研究其与IgAN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 从GEO数据库中下载来自IgAN患者和对antibacterial bioassays照组的肾小球组织的微阵列数据集(GSE93798,GSE104948),通过FerrDb数据库获取全部铁死亡相关基Staurosporine抑制剂因数据,获得IgAN组和对照组中有差异表达的铁死亡相关基因(P<0.05)。用LASSO回归、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三种机器学习策略来确定潜在的IgAN铁死亡诊断标志物。为了评估这些潜在生物标志物的诊断效果,分别绘制了训练集和验证集的ROC曲线。此外,还采用CIBERSORT算法评估了IgAN肾组织的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并研究了生物标志物和免疫细胞浸润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鉴定出157个IgAN组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DEGs);其中64个基因明显上调,93个基因明显下调。IgAN组和对照组中有特别显著差异表达的铁死亡相关基因52个。使用LASSO回归、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三种机器学习策略最终确定了ZFP36被鉴定为IgANSmoothened Agonist抑制剂的潜在诊断标志物。ZFP36在训练集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4,在验证集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4。免疫细胞浸润分析结果表明,静止树突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静止的NK细胞可能参与了IgAN的发展。此外,ZFP36与这些免疫细胞亚型有不同程度的关联。结论 铁死亡与IgAN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ZFP36作为IgAN铁死亡的潜在诊断标志物,将为IgAN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新的靶点。

干扰素刺激因子STING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前全球糖尿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健康问题。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指由持续性的血糖升高导致的慢性肾脏损伤,损伤部位累及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以及血管。DN也是造成慢性肾衰竭及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重要病因。虽然关于D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炎症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在肾脏中浸润的炎症细胞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其分泌的炎症因子是导致肾脏纤维化发生的重要原因。干扰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是一种内质网跨膜蛋白。STING在各种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以及T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中表达,并作为Ⅰ型干扰素(type Ⅱ interferon,IFN-Ⅰ)和先天性免疫系统的主要调节因子在多种疾病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STING在炎症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促进作用。此外,STING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无菌性慢性炎症蛋白介质,在无菌性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如肥胖、代谢失调等带来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已有研究发现STING在肾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但STING在DN肾脏损伤,尤其是足细胞及肾小管细胞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本课题我们发现STING加重DN这种肾脏代谢性相关慢性疾病的炎症反应,促进肾脏组织形态和功能学损伤。使用药物抑制STING活性可显著改善DN肾小球损伤,肾间质免疫细胞以及其分泌的炎症介质浸润,抑制肾纤维化。DN肾小管上皮细胞可通过激活STING-IFN-Ⅰ通路和NF-κB通路促进趋化因子分泌,从而募集循环中的免疫细胞迁移进入肾脏组织,加重肾小球及肾小管区域炎症反应。研究内容为明确STING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与机制,本课题主要开展以下研究:(1)明确STING在糖尿病肾病体内外表达变化。(2)探索STING在糖尿病肾病肾小球和肾小管部位的作用。(3)阐明慢性肾脏疾病中使用STING抑制剂的治疗作用和可行性。(4)体外细胞实验中揭示STING发挥作用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方法与结果第一部分:STING在糖尿病肾病中的表达情况1.1临床糖尿病肾病患者肾组织中STING的蛋白表达水平增加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DN患者肾活检病理切片中STING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DN患者肾组织中包括肾小球、肾间质和肾小管中STING均表达增加。1.2 DN动物模型中STING蛋白表达水平增加通用Western Blot检测STZ/HFD和db/db两种DN小鼠肾皮质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STING均表达增加。1.3检测高糖环境下人源足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中STING的表达情况在体外细胞实验中,采用高糖(high glucose,HG)处理人源永生化足细胞(human podocyte cells,HPC)和肾小管上皮细胞(human proximal tubule epithelial cells,HK-2),通过Western Blot检测STING及其经典通路中TBK1、IRF3的表达和磷酸化情况,结果显示在足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此通路被激活且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STING的表达变化更加稳定。第二部分:检测足细胞特异性敲除STING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小球损伤的作用2.1构建足细胞特异性敲除STING小鼠通过Cre-loxP重组技术构建足细胞特异性敲除STING小鼠,通过琼selleck产品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小鼠基因型,从而验证STING敲除成功。2.2足细胞特异性敲除STING可改善糖尿病肾病小鼠肾小球损伤(1)STING 由 Tmem173 基因转录。通过对Nphs2.cre-Tmem1 73fl/fl和Nphs2.cre+Tmem173fl/fl 小鼠注射STZ并连续3个月喂食高脂饲料(high fat diets,HFD)诱导DN小鼠模型。(2)收集小鼠尿液,检测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rinary albumin to creatinine ratio,UACR),发现足细胞缺失STING可降低UACR,保护肾功能。(3)通过PAS染色发现足细胞特异性缺失STING可改善由STZ/HFD诱导的肾小球形态损伤。(4)通过透射电镜对小鼠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区域进行观察发现足细胞特异性缺失STING可改善由STZ/HFD诱导的足细胞脱落、足突弥漫性融合和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等肾小球损伤。(5)将小鼠肾脏石蜡包埋并切片,通过免疫组化对Podocin、WT1、Desmin的染色发现足细胞特异性缺失STING可改善由STZ/HFD诱导的肾小球损伤。(6)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发现足细胞特异性敲除STING可下调巨噬细胞在糖尿病肾病肾小球中的浸润。第三部分: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特异性敲除STING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小管损伤的作用3.1构建肾小管上皮细胞特异性敲除STING小鼠(1)通过Cre-loxP重组技术构建肾小管上皮细胞特异性敲除STING小鼠,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小鼠基因型,从而验证STING敲除成功。(2)通过Western Blot进一步证明STING敲除成功。3.2肾小管上皮细胞特异性敲除STING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小鼠肾脏炎症和纤维化(1)通过对 Cdh16.cre-Tmem173fl/fl和Cdh16.cre+ Tmem173fl/fl小鼠注射 STZ 并连续20周喂食高脂饲料诱导DN小鼠模型。(2)RT-qPCR检测肾皮质部位促炎性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特异性敲除STING可以下调TNF-α、IL-1β、IL-6等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TING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特异性缺失可改善由STZ/HFD诱导的MPO和MHCI的表达升高;将小鼠肾脏石蜡包埋并切片后通过PAS染色发现STING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特异性缺失可改善由STZ/HFD诱导的肾小管形态损伤;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STING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特异性缺失可改善由STZ/HFD诱导的IL-6的分泌增加,减少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以及CD4+T细胞和CD8+T细胞等适应性免疫细胞在肾间质的浸润。综上说明STING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特异性缺失可改善由STZ/HFD诱导的肾脏炎症反应。(3)Western Blot结果显natural bioactive compound示STING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特异性缺失可改善由STZ/HFD诱导的α-SMA和Vimentin等肌成纤维细胞标志物的过度表达;通过天狼星红染色和COL1A1免疫组化染色发现STING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特异性缺失可改善由STZ/HFD诱导的肾间质细胞外基质蛋白增加。综上说明STING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特异性缺失可改善由STZ/HFD诱导的肾间质纤维化。第四部分:检测药物抑制STING活性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脏损伤的作用4.1在糖尿病肾病小鼠注射STING小分子共价抑制剂C176通过对WT小鼠注射STZ并连续20周喂食高脂饲料诱导DN小鼠模型,并在第9周开始对小鼠进行C176腹腔注射,隔天给药,直到获取疾病模型。4.2药物抑制STING活性可改善糖尿病肾病小鼠肾小球损伤(1)收集小鼠尿液,检测UACR,发现C176抑制STING活性可使UACR降低。(2)通过透射电镜对小鼠GBM区域进行观察发现C176抑制STING活性可改善由STZ/HFD诱导的足细胞脱落、足突弥漫性融合和GBM增厚等肾小球损伤。(3)将ABT-199小鼠肾脏石蜡包埋并切片,通过PAS染色和免疫组化对WT1、Desmin的染色发现C176抑制STING可改善由STZ/HFD诱导的肾小球损伤。4.3药物抑制STING活性可改善糖尿病肾病小鼠肾脏炎症和纤维化(1)RT-qPCR检测结果显示C176抑制STING活性可以下调肾皮质TNF-α、IL-1β、IL-6等促炎性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176抑制STING活性可改善由STZ/HFD诱导的MPO和MHCI的表达水平;通过PAS染色发现C176可改善由STZ/HFD诱导的肾小管形态损伤;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C176抑制STING活性可改善由STZ/HFD诱导的IL-6的分泌增多,减少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以及CD4+T细胞和CD8+T细胞等适应性免疫细胞在肾间质的浸润。综上说明C176抑制STING活性可改善由STZ/HFD诱导的肾脏炎症反应。(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176抑制STING活性可改善由STZ/HFD诱导的α-SMA和Vimentin等肌成纤维细胞标志物的过度表达;通过免疫组化对FN1、COL1A1染色发现C176抑制STING活性可改善由STZ/HFD诱导的肾间质细胞外基质蛋白增加。综上说明C176抑制STING活性可改善由STZ/HFD诱导的肾间质纤维化。第五部分:体外研究STING在糖尿病肾病肾脏细胞中的作用和机制5.1抑制STING通路激活可以改善高糖诱导的足细胞损伤(1)通过小干扰RNA沉默足细胞中的STING,结果显示沉默后可以改善由HG引起的足细胞裂隙膜蛋白Nephrin、Podocin降低以及足细胞损伤标志物Desmin升高。(2)沉默STING可抑制由HG引起的STING-TBK1-IRF3通路激活;RT-qPCR结果显示沉默STING可改善由HG引起的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趋化因子CCL5升高。5.2抑制STING通路激活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炎症(1)通过小干扰RNA沉默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STING,RT-qPCR结果显示沉默STING后可抑制由HG引起的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CCL5、CXCL10等驱化因子mRNA水平的升高;通过ELISA检测发现沉默STING可抑制由HG刺激引起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培养上清中的IFN-α水平升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沉默STING后可降低MHCI的蛋白表达水平。(2)使用H-151降低STING活性,RT-qPCR结果显示H-151抑制STING活性可改善由HG引起的GM-CSF和CCL5、CXCL10等细胞因子的转录水平升高。(3)使用炎症刺激物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处理肾小管上皮细胞,结果显示通过小干扰RNA沉默STING后可抑制由LPS引起的STING-TBK1-IRF3通路以及NF-κB通路的激活。使用H-151降低STING活性可抑制由LPS引起的STING-TBK1-IRF3通路以及NF-κB通路的激活。5.3糖尿病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中STING的激活受TBK1和cGAS调控(1)使用小分子抑制剂GSK8612抑制TBK1活性,结果显示GSK8612不仅可抑制由HG引起的IRF3的磷酸化以及NF-κB通路激活,同时可以抑制STING磷酸化。(2)通过小干扰 RNA 沉默环 GMP-AMP 合酶(cyclic GMP-AMP synthase,cGAS),结果显示沉默cGAS可抑制由HG或LPS引起的STING-TBK1-IRF3通路以及NF-κB通路激活。结论与创新性1.STING在DN中表达增加且累及肾小球、肾小管和肾间质,通过足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分别条件性敲除STING可以改善DN小鼠肾脏损伤,减少蛋白尿的产生。2.使用药物抑制STING活性可改善DN小鼠肾功能、减轻肾小球损伤、抑制肾间质炎症反应和纤维化进程。3.抑制cGAS-STING通路可改善足细胞损伤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炎症,并通过减少IFN-I分泌而下调MHCI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适应性免疫细胞在肾脏中的作用。4.本课题发现STING作为cGAS-STING通路的关键调节因子可以加重DN足细胞损伤,促进肾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同时证明了使用STING抑制剂药物治疗DN的可能性,为治疗DN提供了新的潜在治疗靶点。

天然大分子基卤胺抗菌材料在创伤感染中的应用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由于缺乏健康安全意识和防护,导致新出现了许多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引发的传染病,对人类的生命健康以及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虽然抗生素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微生物感染的伤口,但长期滥用抗生素促进了抗生素耐药细菌的发展,逐渐增加了多重耐药细菌感染引起的死亡率。常用的壳聚糖、多酚和抗菌肽等天然抗菌剂又存在抗菌活性弱、稳定性差等问题。无机抗菌剂如金、银等抗菌剂对微生物感染的伤口有一定的抗菌治疗作用,但仍存在生物安全性等问题。卤胺化合物因其具有广谱抗菌性、快速杀菌且不产生耐药性、可再生性以及对人类和环境的安全性而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对于卤胺类抗菌剂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抗菌纺织品领域,在生物医用领域研究较少。国外学者对于生物医Focal pathology用领域的卤胺抗菌剂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小分子卤胺,而大分子卤胺的研究较少。天然大分子因其资源丰富、成本低、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蛋白质作为天然大分子中极为重要的一类分子,其结构存在大量酰胺基和胺基,这也为其卤胺化赋予其一定抗菌性能提供了可能。因此,本学位论文主要对蛋白质分子进行卤胺化,并进一步对制备得到的样品进行了体内和体外抗菌性能的研究。(1)采用一种方便简易的策略,以明胶海绵(GS)为基础骨架材料,通过改变卤化剂(次氯酸钠)浓度对其进行卤胺化处理,制备了一系列不同活性氯含量的N-卤胺化明胶海绵(GS-Cl)样品,并对其体内和体外抗菌性能进行了研究。体外抗菌实验结果表明,GS-Cl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优异GSK126细胞培养的抗菌效果。在卤化剂浓度为0.3%的条件下制备的GS-Cl-0.3样品的抗菌效果最好。平板计数实验结果表明,GS-Cl-0.3样品对两种菌的抗菌率均达到了100%。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GS-Cl样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动物体内实验表明,GS-Cl样品在应用于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小鼠皮肤模型中,能够有效促进小鼠皮肤感染创面的愈合,其中GS-Cl-0.3样品的体内抗菌性能最好。(2)首先,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了尺寸均一的明胶微球(GM)。然后,通过卤化剂(次氯酸钠)对具有不同蛋白质结构形态的GM、胶原蛋白(CG)和明胶(ZD1839采购Ge)进行了卤胺化处理,分别制备了卤胺化明胶微球(GM-Cl)、卤胺化胶原蛋白(CG-Cl)和卤胺化明胶(Ge-Cl)样品,并研究了其抗菌性能。体外抗菌实验中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在活性氯含量相同的条件下,CG-Cl样品的抗菌性能最好、Ge-Cl样品次之、GM-Cl样品最低。对CG-Cl、Ge-Cl和GM-Cl三种样品的生物相容性和溶血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三种样品均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随后,通过建立细菌感染的角膜炎模型,对CG-Cl样品应用于细菌角膜炎的治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GCl在角膜炎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致病性E. coli O1对新生犊牛肠道菌群、机体免疫及代谢的影响机制

犊牛腹泻诱导肠道菌群失衡、屏障功能障碍、免疫失调以及代谢紊乱。本研究旨在从犊牛肠道屏障、菌群多样性与组成、免疫功能、短链脂肪酸(SCFAs)和血浆代谢的角度探讨致病性E.coli O1对新生犊牛健康的影响及机制。试验通过早期人工干预肠道菌群的定植建立犊牛腹泻模型,研究致病性E.coli O1引起的腹泻对新生犊牛肠道屏障、Docetaxel配制结肠内容物菌群多样性与组成、免疫功能、直肠内容物菌群多样性与组成、直肠内容物SCFAs代谢及血浆代谢产物的影响及机制,探索E.coli诱导的炎症反应所涉及的致病机制为犊牛E.coli腹泻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开展以下试验:试验1:研究致病性E.coli O1对新生犊牛肠道屏障和结肠内容物菌群多样性与组成的影响。试验共选用64头新生公犊牛(40-43 kg),分为对照组(NG)和试验组(TG),每组32头。试验组犊牛口服致病性E.coli O1菌悬液(2.5×10~(11)CFU/m L,100 m L)建立腹泻模型,对照组为自然健康犊牛,口服同等剂量生理盐水。试验期为30 d,两组犊牛饲养管理保持相同。采用HE染色法观察犊牛结肠组织病理切片,ELISA法和实时荧光定量(RT-q PCR)技术检测犊牛血清和结肠组织中肠道通透性相关指标,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犊牛结肠内容物菌群多样性与组成。研究结果发现,致病性E.coli O1对试验组犊牛腹泻发生率有显著影响,试验组犊牛的肠绒毛断裂脱落,表明肠道绒毛结构因炎症而受损,对照组犊牛的肠绒毛排列整齐紧密,肠黏膜完整。致病性E.coli O1会增加血清中牛源二胺氧化酶(DAO)和牛源内毒素(ET)的含量,降低结肠组织中肠三叶因子(ITF)以及紧密连GNE-140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和ZO-1的含量,下调结肠组织中Occludin、Claudin-1和ZO-1m RNA表达水平使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另外,致病性E.coli O1对结肠内容物菌群多样性和组成有显著影响。在门水平上,增加了变形菌门的丰度,降低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丰度。在属水平上,试验组E.coli-Shigella的丰度显著增加(P<0.05),而拟杆菌属、丁球菌属、Rikenellaceae-RC9-gut-group、Blautia和乳杆菌属的丰度显著降低(P<0.05)。试验2:研究致病性E.coli O1对新生犊牛免疫功能的影响机制。采用ELISA法和RT-q PCR技术检测犊牛血清和组织中免疫功能相关指标。研究结果发现,致病性E.coli O1增加了犊牛血清中ACTH、GH和GC的浓度,降低了T_3和T_4的浓度,使内分泌激素水平发生紊乱;致病性E.coli O1增加了犊牛血清和结肠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IL-6的含量,降低了抗炎细胞因子IL-10和IL-4的含量,打破Th1和Th2细胞之间的平衡,抑制Th2细胞分泌抗炎因子,降低机体免疫功能;致病性E.coli O1使犊牛结肠组织TLR4、My D88和NF-κB-p65 m RNA表达水平升高,导致下游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增加,犊牛结肠组织TNF-α、IL-2和IL-6 m RNA表达水平升高,诱发机体炎症反应,降低免疫功能。试验3:研究致病性E.coli O1对新生犊牛直肠内容物菌群组成和SCFAs代谢的影响机制。采用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气相色谱-质谱和RT-q PCR技术分析检测犊牛直肠内容物菌群组成和SCFAs代谢。研究结果发现,致病性E.coli O1显著改变犊牛直肠内容物菌群多样性与组成。在门水平上,试验组犊牛直肠内容物变形菌门的丰度增加,厚壁菌门的丰度降低;在属水平上,试验组犊牛直肠内容物E.coli-Shigella的丰度显著增加(P<0.05),乳杆菌属的丰度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犊牛直肠内容物中乙酸、丙酸和丁酸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SCFAs受体GPR41和GPR43 m RNA表达水anti-hepatitis B平显著降低(P<0.05)。通过对丰度具有显著差异的细菌与SCFAs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丙酸和丁酸与E.coli-Shigella显著负相关。以上结果表明,试验组犊牛直肠内容物菌群失衡,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加,产生SCFAs的细菌数量减少,SCFAs代谢途径受损。试验4:研究致病性E.coli O1对新生犊牛血浆差异代谢产物及代谢途径的影响机制。根据前面的试验结果,本试验从中选取试验动物24头分为对照组(NG)和试验组(TG),每组12头,两组犊牛的饲养管理一致。采用LC-MS/MS技术检测对照组健康犊牛和试验组腹泻犊牛的血浆代谢产物,筛选出差异代谢产物和代谢途径。此外,还分析了参与腹泻犊牛和健康犊牛代谢途径的生物标志物。研究结果发现,致病性E.coli O1对新生犊牛血浆代谢产物有显著影响,共筛选出67种差异代谢产物,有34种代谢产物在试验组下调。此外,富集的代谢通路主要为谷氨酰胺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及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总的来说,改变的代谢途径主要涉及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综上,这些标志物及代谢途径的紊乱与犊牛腹泻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靶向调控这些生物标志物参与的代谢途径有助于犊牛腹泻病的诊断、治疗和机制的研究。

硫酸镁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导尿管相关膀胱不适的影响

研究背景与目的:腹腔镜下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后患者导尿管相关膀胱不predictive genetic testing适(CatheterRelated Bladder Discomfort,CRBD)的发生率较高,硫酸镁在预防腹腔镜下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后患者CRBD的研究仍是空白,本研究旨在观察硫酸镁对腹腔镜下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后患者CRBD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22年3月~2022年9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行腹腔镜下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的患者104例,男性,年龄18~7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Ⅲ级,采用电脑生成的随机数字表格将患者随机分成硫酸镁组和对照组。硫酸镁组:麻醉诱导后10分钟缓慢滴注硫酸镁首次负荷剂量40mg/kg,然后硫酸镁稀释液以15mg/kg/h持续静脉泵注维持直至手术结束;对照组用同容量的生理盐水作为负荷量以及术中维持;两组麻醉诱导及维持方法相同;术毕两组连接用同样配方的智能化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泵(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ump);术后发生中重度导尿管相关膀胱不适或者疼痛数字评估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s,NRS)评分≥4分则按压一次自控镇痛泵,10分钟后再次评估,若无缓解则使用2mg吗啡静脉注射;记录术中患者用药情况、手术持续时间、术后拔管时间、输液总量、出血量及尿量;记录麻醉诱导前(T1)、试验药物负荷量静脉滴注后(T2)、手术开DS-3201始时(T3)、手术结束时(T4)、术后1小时(T5)、术后2小时(T6)及术后6小时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及心率(Heart Rate,HR)等;记录患者术后0小时、术后1小时、术后2小时及术后6小时患者CRBD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记录术后0、1、2、6、12、24、48小时患者NRS评分;记录术后24小时镇痛泵使用情况(按压次数及镇痛药物使用量);记录补救药物的使用情况;记录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1.本研究共筛选165例患者,排除61例(不符合纳入标准46例、拒绝参加9例和取消手术6例),104例患者纳入研究,16例因未一次成功安置导尿管、手术方式改变及术后非计划送入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Alisertib试剂U)等原因被剔除,最终88例患者纳入分析[硫酸镁组45例(M组),对照组43例(C组)];两组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手术类型及安置尿管型号、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术中药物使用量(舒芬太尼、罗库溴铵及丙泊酚)、补液量、尿量及出血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瑞芬太尼使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M组术后0、1、2、6小时患者术后导尿管相关膀胱不适的发生率均低于C组(P<0.05),M组术后0、1小时患者导尿管相关膀胱不适的严重程度低于C组(P<0.05),术后2、6小时两组导尿管相关膀胱不适的严重程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M组术后0、1、2、6小时NRS评分低于C组(P<0.05),术后12、24、48小时两组NR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两组自控静脉镇痛泵使用次数及舒芬太尼需要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C组在手术开始时MAP及HR均高于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麻醉诱导前、试验药物负荷量静脉滴注后、手术结束时、术后1小时、术后2小时及术后6小时MAP及HR一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术后补救药物的使用、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硫酸镁可以降低腹腔镜下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后早期CRBD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2.硫酸镁可以降低腹腔镜下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后早期的NRS评分及术后早期镇痛药物的需求量。3.硫酸镁可以稳定腹腔镜下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手术刺激引起的MAP及HR的变化。4.术中使用低治疗剂量的硫酸镁不会增加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布托啡诺联合右美托咪定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布托啡诺联合右美托咪定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中的镇痛镇静效果。方法 将20Puromycin半抑制浓度17年1月至2022年10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SAP患者63例纳入本研究。布托啡诺联合右美托咪定组28例(A组),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组35例(B组)。观察两组间镇静镇痛效果及预后的影响。将两组患者心率、呼吸、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以及重症监护疼痛观察量表(CPOT)及胃残余量进行对比。结果 统计分析发现,A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CPOT评分、RASSBiofuel combustion评分及胃残余量较B组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2.16±7.41)次/min vs(1Staurosporine04.64±10.30)次/min,(19.43±3.92)次/min vs(27.18±4.21)次/min,(0.94±0.31)分vs(2.32±0.35)分,(1.20±0.44)分vs(0.91±0.47)分,(89.74±12.28)mL vs(142.43±18.57)mL]。结论 对SAP患者采用布托啡诺联合右美托咪定方案镇痛镇静效果确切有效,并发症较少,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血流动力学稳定,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椎间盘退变伴氧化应激关键生物标志物:生物信息学和机器学习算法的识别

背景:氧化应激与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但其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方法仍不明确。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及3种机器学习算法识别与椎间盘退KPT-330半抑制浓度变伴氧化应激相关的关键基因及免疫浸润分析,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得椎间盘退变基因表达谱以及从GeneCards数据库获得氧化应激相关基因,对椎间盘退变数据集进行差异分析及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分析,两者取交集并与氧化应激相关基因取交集得到候选hub基因,对候选hub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运用机器学习(LASSO回归、SVM-RFE及随机森林)筛选最佳特征基因并进行受试者特征曲线验证,同时行相关免疫浸润分析。收集2023年7-11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颈椎病患者的椎间盘样本作为椎间盘退变组,颈椎脊髓损伤患者的椎间盘样本作为对照组,采用qPCR方法验证特征基因在椎间盘退变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结论:(1)经过差异基因分析获取424个差异表达基因,WGCNA分析得到5 087个基因,同时获得氧化应激基因1 399个,进而得到23个候选hub基因;(2)GO分析结果显示,主要参与细菌防御反应、细菌来源分子反应等生物过程;涉及分泌颗粒腔、细胞质囊泡腔等细胞组成;涉及内肽酶活性和硫化合物结合等分子功能;(3)KEGG分析结果显示,候选hub基因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通路等信号通路有关;(4)运用3种机器学习和ROC验证后得到关键基因HSPA6www.selleck.cn/products/canagliflozin和PKD1;(5)免疫浸润分析显示HSPA6与活化树突状细胞(r=0.88,P <0.001)、活化CD4~+T细胞(r=-0.72,P <0.01)等密切相关,同时PKD1与效应型记忆CD8~+T细胞(r=0.55,P <0.05)、活化树突状细胞(r=-0.56,P <0.05)等密切相关;(6)q PCR实验结果表明椎间盘退变组中HSPA6基因低于对照组(P <0.000 1),而PKD1基因高于对照组(P <Crop biomass0.000 1);(7)结果表明运用生物信息学及机器学习算法证实HSPA6和PKD1可作为椎间盘退变伴氧化应激的生物标志物,可能通过干预HSPA6和PKD1来改善椎间盘退变。

新冠肺炎对老年人群认知功能的远期影响

背景和目的2019年12月开始的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已感染了超过7亿患者。新冠病毒感染会导致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肾脏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在内的多系统的功能损害。超过三分之一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在急性期就会出现多种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包括认知和精神状态改变、脑血管疾病、头痛matrilysin nanobiosensors、眩晕、嗅觉丧失和听力丧失等,也有部分研究报道了神经系统后遗症。新冠感染后急性认知功能障碍报道较多,但新冠肺炎患者感染后认知功能的长期变化尚不清楚。本研究以中国武汉市首批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队列研究的方式,旨在调查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出院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ABT-263.html后6个月和12个月的认知变化,并确定老年新冠肺炎康复患者认知损伤的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纳入的是2020年2月10日至4月10日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神山医院、泰康同济医院和中部战区总医院等三家医院出院的住院病人,这些医院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被指定作为治疗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入组标准如下:(1)年龄60岁及以上;(2)同意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如下:(1)不同意参加研究,不能理解问卷中的问题,或因语言或听力原因有交流障碍;(2)既往已经诊断出的痴呆症,或者患者自己主观认为自己明显认知功能下降;(3)有痴呆家族史;(4)有其他潜在影响认知功能的伴随神经系统疾病;(5)有严重的心脏、肝脏、肾脏疾病或任何种类的肿瘤。我们选择与患者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活的未感染配偶作为对照,通过采集鼻咽拭子样本进行核酸检查来确认配偶未感染。新冠肺炎的诊断基于世界卫生组织的临时指南。根据美国胸科学会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南,新冠肺炎的严重程度被为重症或非重症。重症的新冠肺炎病例被定义为:发烧或疑似呼吸道感染,加上以下至少一种情况:呼吸频率>30次/分钟、严重呼吸窘迫或室内空气中的Sp O2<90%。我们对被参与者的一般情况及认知功能调查是在患者出院后6个月进行的。由于可能存在感染风险,参与者通过电话调查接受研究。电话访谈由一组专业培训的评估员进行,参与者可以随时终止调查。我们对被参与者的一般情况信息收集及认知功能调查是在患者出院后6个月和12个月进行的。由于可能存在感染风险,参与者通过电话调查接受研究。电话访谈由一组专业培训的评估员进行,参与者可以随时终止调查。我们通过查阅参与者的医疗记录获得基本信息,并通过与本人或者家庭成员的沟通获得其他医疗信息。参与者当前的认知状态是使用中国版的认知状态电话访谈40(Telephone Interview of Cognitive Status-40,TICS-40)评估的。TICS-40评分≤20分判定为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评分≤12分判定为痴呆。纵向认知能力下降情况是使用中文版《老年人认知衰退的知情调查问卷》(Informant Questionnaire on Cognitive Decline in the Elderly,IQCODE)进行评估。认知能力下降定义为IQCODE评分≥3.5。在数据统计过程中,对于不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如年龄、教育程度、BMI、TICS-40和IQCODE等,我们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用于组间比较,用Kruskal Wallis检验用于多组比较。对于TICS-40和IQCODE的比较,针对潜在的混杂因素,我们调整了性别、年龄、教育程度、BMI和合并症等变量,这些变量在各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我们使用线性和logiest回归模型来评估新冠肺炎与认知功能变化的关联。在线性回归模型中,认知功能评分(TICS和IQCODE)被拟合为连续变量。线性回归模型中对年龄、性别、教育水BMN 673分子式平、BMI、新冠肺炎严重程度、重症监护病房(ICU)入院、高流量氧疗、谵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卒中史、冠心病和COPD等因素进行调整。在logiest回归模型中,我们首先用单个候选变量拟合单变量模型,将认知功能障碍(TICS-40≤20表示认知障碍)或认知下降(IQCODE≥3.5表示认知下降)作为因变量,与教育水平、BMI、新冠肺炎严重程度、ICU入院史、谵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COPD或中风和冠心病史作为自变量来进行分析。使用SPSS统计软件包版本24(IBM SPSS Statistics for Windows,Armonk,NY,USA)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6个月随访时结果出院后6个月随访时,1539名新冠肺炎患者入组了这项研究,同时466名配偶进入研究并作为对照组。纳入研究的1539名新冠肺炎患者与未纳入的1694名新冠肺炎患者相比,在年龄、性别、教育水平、BMI、重症新冠肺炎的发病率、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频率、中风史、冠心病和COPD、ICU的入院率、接受机械通气、接受高流量氧疗和谵妄发生率等方面,都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我们的入组过程,没有明显的选择偏倚。研究发现,与非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相比,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年龄更大、男性比例更高、BMI(Body Mass Index,体重指数)更高,并且更大概率患有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和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重症患者进入重症监护室(ICU)救治、接受机械通气、接受高流量氧疗和住院期间谵妄的发生率高于非重症患者。新冠肺炎病例组的TICS-40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