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联合推拿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及对IL-1β、IL-6、TNF-α、MMP-3、TIMP-1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电针联合推拿手法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的关节功能及关history of pathology节液炎性指标的影响。方法 纳入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医院就诊10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氨基酸葡萄糖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针联合推拿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西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量表(WOMAC评分)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Belumosudil使用方法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经4周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45/5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2.00%(36/50)(P<0.05);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WOMAC评分变化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在IL-1β、IL-6、TNF-α、MMP-3、TIMP-1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其中观察Torin 1浓度组在IL-1β、IL-6、TNF-α、MMP-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IMP-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电针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确切,有效改善患者关节功能,调节关节液中的炎性因子。

跟骨骨折术后距下关节炎与足部功能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究跟骨骨折术后发生距下关节炎和影响足部功能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手术治疗的PLX5622采购跟骨骨折患者116例,其中男87例,女29例,年龄18~76岁,平均(46.2±15.0)岁。随访14~80个月,平均(54.4±18.6)个月。通过末次X线片评估患者关节炎情况,并于末次recent infection随访时通过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评估患者足部功能情况。结果:术后116例130足均完成足部功能评分及骨关节炎评分。共43足术后关节面仍存在塌陷,共39足存在距下关节炎。22足(16.9%)日常活动中未出现疼痛,100足(76.9%)平时存在的疼痛对生活无影响。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后关节面术后塌陷情况及骨折分型是跟骨骨折术后发生AZD2281体内实验剂量距下关节炎的独立危险因素,骨折分型是影响足部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anders分型是影响患者跟骨骨折术后距下关节炎发生和足部功能评价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后关节面塌陷情况是影响距下关节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并非影响足部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入路的选择不影响患者的预后。

隔药灸对克罗恩病大鼠结肠黏膜巨噬细胞M1/M2型极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隔药灸对克罗恩病(CD)大鼠结肠黏膜巨噬细胞M1/M2型极化及炎性因Medicago falcata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隔药灸组,每组10只。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灌肠法制备CD模型。造模成功后隔药灸组大鼠给予隔药饼灸“天枢”“气海”,每次每穴灸2壮,每日1次,共10 d。西药组大鼠给予美沙拉嗪灌胃,每日2次,共10 d。治疗结束后取各组大鼠结肠上皮组织,分离、纯化和培养结肠黏膜固有层巨噬细胞。HE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结肠组织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黏膜巨噬细胞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核因子κB(NF-κB) p65、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结肠黏膜组织M1、M2型巨噬细胞的数量;免疫荧光法检测结肠黏膜组织M1、M2型巨噬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呈现巨大溃疡及炎性表现,结肠上皮细胞连接疏松,细胞器结构破PLX3397纯度坏;结肠黏膜巨噬细胞α7nAChR表达水平降低(P<0.01),NF-κB p65和TNF-α表达水平升高(P<0.01);结肠黏膜M1、M2型巨噬细胞数量和表达增加(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隔药灸组和西药组大鼠结肠形态结构改善,肠道炎性反应减轻,结肠上皮细胞连接较紧密,细胞器形态较正常;结肠黏膜巨噬细胞α7nAChR表达水平升高(P<0.01),NF-κB p65及TNF-α表达水平降低(P<0.01),结肠黏膜M1型巨噬细胞数量和表达减少(P<0.05),M2型巨噬细胞数量和表达增加(P<0.05)。结论:隔药灸可能是通过上调CD大鼠结肠黏膜巨噬细胞α7nAChR的表达来抑制NF-κB活化,并促使巨CCRG 81045溶解度噬细胞由M1向M2型极化,减少M1巨噬细胞比例,抑制结肠黏膜TNF-α的表达,从而有效抑制肠道炎性反应。

人参皂苷衍生物CK201抗动脉粥样硬化活性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 使用ApoE~(-/-)小鼠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更多al cells, HUVECs)研究人参皂苷衍生物CK201抗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活性及其初步机制。方法 体内实验:30只6周龄雄性ApoE~(-/-)小鼠通过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5组:溶剂对照组、模型组、compound K(CK)组、阿托伐他汀钙组及CK201组。除溶剂对照组,其余每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同时CK组、阿托伐他汀钙组和CK201组分别灌胃3 mg/kg对应化合物。主动脉油红O染色评估CK201及阿托伐他汀钙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检测血浆TC、TG水平,考察CK201及阿托伐他汀钙对小鼠血脂的影响;Western blot分析CK201及阿托伐他汀钙对主动脉IL-6、TNF-α表达水平的影响;肝组织切片HE和油红O染色评估CK201及阿托伐他汀钙对肝脏脂质堆积的影响;检测小鼠肝、肾功能和血常规以初步评估CK201对相关指标的影响。体外实验:Western blot分析CK201对棕榈酸(palmitic acid, PA)刺激HUVECs细胞产生IL-6、TNF-α水平的影响;HUVECs细胞划痕愈合实验、单核细胞(THP-1)与HUVECs细胞黏附实验分析CK201对HUVECs细胞迁移、募集单Barasertib NMR核细胞能力的影响。结果 CK201比同剂量的阳性对照药阿托伐他汀钙(斑块抑制率62.4%vs 26.6%)更显著地抑制高脂喂养的ApoE~(-/-)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P<0.05);CK201可以显著减少肝脏脂质沉积,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钙(P<0.05)。CK201能显著降低血浆中TC含量、抑制主动脉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表达(P<0.05),抑制PA刺激的HUVECs细胞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表达、减少THP-1细胞对HUVECs细胞的黏附、促进HUVECs细胞迁移(P<0.05)。肝功能和血常规检测表明,实验剂量的CK201对小鼠肝功能和血常规均无明显影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响。结论 人参皂苷衍生物CK201具有显著的抗AS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血浆TC水平、抑制主动脉炎症反应、抑制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等有关。

来氟米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对炎性反应的影响

目的 观察来氟米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对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5月—2022年6月宁德人民医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单药组和联合用药组,各39例。患者均实施常规治疗,其中单药组加用甲氨蝶呤,联合用药组在单药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来氟米特,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关节肿胀个数、关节压痛个数、晨僵时间、双手握力),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的实验室相关指标[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γ干扰素(INF-γ)、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骨密度、改良Sharp总评分(mTSS),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联合用药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药组(97.44%vs. 79.49%,χ~2=4.522,P=0.033)。联合用药substrate-mediated gene delivery组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少于单药组,晨僵时间短于单药组,双手握力大于单药组(P<0.01)。治疗24周后,2组血清IL-1、IL-6、INF-γ、CRP水GSK J4核磁平及ESR、mTSS低于治疗前,L_(2~4)、股骨颈的骨密度大于治疗前,且联合用药组变化幅度大于单药组(P<0.05或P<0.01)。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为12.8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5,P=0.735)。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来氟米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的效果较佳,可更有效地减轻机体炎性反应,提高骨密度,减轻关节病变程度,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GW-572016 IC50状,且安全性较高,可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治疗方案。

Pim1调控巨噬细胞M1型极化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在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Pim1在巨噬细胞M1型极化中的作用及M1型巨噬细胞对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R428 IC50影响,并观察其在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脂多糖(LPS)刺激小鼠Raw264.7细胞建立M1型巨噬细胞模型,用Pim1特异性抑制剂SMI-4a和转染Pim1小干扰RNA(siPim1)进行干预,分为对照组、LPS组、LPS+SMI-4a组、LPS+siNC组和LPS+siPim1组。收集以上各组virus genetic variationRaw264.7细胞上清作为条件培养液(CM)孵育原代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为CM~(M0)、CM~(M1)、CM~(SMI-4a)、CM~(siNC)和CM~(siPim1)组。动物采用颈动脉部分结扎术建立颈动脉AS模型,用6周龄ApoE~(-/-)雄性小鼠18只建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及SMI-4a干预组,每组各9只。采用油红O染色法观察颈动脉脂质蓄积变化。免selleck MC3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Pim1、血管内皮标志物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血管壁和细胞中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显著上调了Raw264.7细胞M1型极化标志物iNOS蛋白表达(P<0.01),同时Pim1蛋白表达也显著增高(P<0.05);SMI-4a干预和siPim1转染Raw264.7细胞,显著抑制LPS诱导的Pim1和iNOS表达(P<0.05或P<0.01)。与CM~(M0)相比,CM~(M1)显著上调HUVEC中ICAM1和VCAM1蛋白表达(P<0.05或P<0.01);CM~(SMI-4a)和CM~(siPim1)均显著抑制了HUVECs中ICAM1和VCAM1表达(P<0.01)。动物实验水平,建模后结扎侧左颈动脉可见脂质沉积,有AS斑块形成,血管壁iNOS表达显著增多(P<0.01),Pim1、ICAM1和VCAM1蛋白表达上调(P<0.05)。SMI-4a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左颈动脉脂质沉积被抑制,Pim1和iNOS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P<0.01),血管内皮标志物VE-cadherin蛋白水平升高(P<0.05),同时ICAM1和VCAM1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结论:抑制Pim1可以抑制ApoE~(-/-)小鼠AS斑块形成,其机制可能与减少巨噬细胞M1型极化,降低内皮细胞炎症反应有关。

基于巨噬细胞代谢重编程探讨D-甘露糖治疗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及机制

研究背景: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分布于所有的种族和民族,病人遍及全球,以温带、亚热带和寒带地区多见。早期诊断是最佳治疗成功的关键,特别是在具有疾病活动性高、自身抗体存在和早期关节损害等不良预后危险因素的患者中。病因复杂,症状多样,至今针对RA的治疗仍主要以减轻疼痛、控制病情为主,尚无特效药。目前用于RA的常规和生物治疗方法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尽管临床药物如甲氨蝶呤、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和其他改变病情的抗风湿药物(DMARDs)selleck BIBW2992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但其不良反应和有限的疗效使得替代治疗成为可能。目的:通过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筛选出显著的差异基因和差异代谢物,绘制相关信号通路,通过体内体外实验验证基因功能,阐明甘露糖在RA中的作用机制,为D-甘露糖治疗RA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LPS诱导RAW 264.7细胞活化,用D-甘露糖处理后,收取细胞提取RNA后转录组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差异基因。2.离心收集CIA大鼠和D-甘露糖治疗的CIA大鼠外周血血清,用GC-MS检测RA代谢物的变化,使用sPLS-DA等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差异性代谢物。3.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联合分析,利用蛋白质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PPI)构建基因通路。4.验证差异性基因和代谢物的功能,探究差异性基因的互作和信号机制。5.siRNA转染干扰开关基因的表达,通过蛋白免疫印记、NADPH检测等验证细胞表型以及上下游信号通路的变化。6.采用胶原蛋白诱导的RA(CIA)大鼠动物模型,检测D-甘露糖对RA的功效,运用关节炎评分、组织病理学评估、影像学诊断(MRI、CT)检测D-甘露糖对胶原诱导的RA动物模型中足肿胀、关节炎病理改变的影响。结果:1.LPS诱导极化的RAW 264.7细胞使用D-甘露糖处理后,提取RNA进行真核有参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差异基因。2.D-甘露糖处理极化后的RAW 264.7以及THP-1细胞后,q PCR结果显示,NOS2、CD11c、IL-6、TNF-α、CD86等因子的表达量均呈现下降趋势,表明D-甘露糖能够有效抑制M1极化及炎症因子的表达。3.siRNA转染干扰Tigar基因的表达,免疫印迹(WB)结果显示,沉默Tigar导致糖代谢中的相关基因HK1、MPI、G6PD表达显著下降。4.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表明与LPS诱导M1极化比较,甘露糖处理导致巨噬细胞S期增加。5.NADHepatic growth factorPH检测结果显示D-甘露糖处理后NADPH水平升高。6.成功构建胶原蛋白诱导的RA大鼠动物模型,模型组的大鼠关节部位有明显的关节炎组织病理学变化,包括水肿、骨/软骨破坏、滑膜增生形成。经过D-甘露糖的治疗后,通过关节炎评分、组织病理学评估、影像学诊断(MRI、CT),表明D-甘露糖可阻止CIA大鼠的关节组织病理学变化。结论:1.验证D-甘露糖对CIA大鼠RA的潜在的治疗作用。2.D-甘露糖通过Tigar调控selleck激酶抑制剂细胞内糖代谢,抑制糖酵解,增强PPP途径,从而抑制RA的炎症反应。

慢性束缚应激对小鼠海马PD-1/PD-L1表达水平及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 观察CobimetinibPD1/PD-L1在慢性束缚应激(CRS)诱导的焦虑样模型小鼠海马中的表达水平变化以及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通路相关指标的改变。方法 将24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每日用束缚管束缚应激2 h,连续14d;正常组不做处理。在CRS期间每隔3d记录小鼠的体质量变化;通过旷场和高架十字迷宫行为学实验评估两组小鼠的焦虑样行为;行为学结束后,分离出海马组织,利用Westernblotting技术检测两组小鼠海马的Biogeophysical parameters炎症和氧化应激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CRS能诱导小鼠焦虑样行为,并会减轻小鼠的体质量。②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小鼠海马中的IL-1β和NF-κB表达上调,IL-1Ra表达下调(P<0.01);而PD-1/PD-L1表达水平显著性下降(P<0.01)。③模型组Nrf2、Keap1和HO-1较正常组CX-5461相比,均显著性下降(P<0.05,P<0.01)。结论 CRS可以引起小鼠的焦虑样行为,抑制海马PD-1/PD-L1的表达水平并调节海马炎症和抗氧化通路的表达水平。

手术室护理用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selleck讨研究手术室护理用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0年5月于中国融通医疗健康集团莆田九十五医院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45例患者在围术期予以常规护理,设为对照组;45例患者基于常规护理前提下,联合手术室护理进行干预,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身心应激反应、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心率、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18、12.865,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低于对照组的3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0,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33%,高于对照组Blood and Tissue Products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00,P<0.05)。结论 手术室护理用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控制其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稳定患者手Barasertib抑制剂术期间的身心应激反应,是加快其术后康复进度的有效手段,患者自觉护理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血清CTSL与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背景和目的脑卒中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导致成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给世界各国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是缺血型脑卒中的常见类型之一。其主要发病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的血栓形成和管壁闭塞。半胱氨酸组织蛋白酶L(CathepsinL,CTSL)是一种参与脂质代谢,动脉重构,细胞凋亡的关键蛋白。CTSL能够促进巨噬细胞凋亡使动脉粥寻找更多样硬化斑块稳定性降低。此外,CTSL还增强白细胞游走侵袭力,参与斑块内炎症,诱发斑块失稳。CTSL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推测,CTSL可glucose homeostasis biomarkers能参与了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并可能是预测大动脉粥样型脑梗死疾病进展和不良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本研究旨在探索血清CTSL与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相关性,为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临床诊疗和预测进展以及不良预后提供参考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121例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和40例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以及40例健康对照者。收集上述研究对象的病史,血常规指标(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生化指标(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肌酐,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D-二聚体,梗死体积,NHISS评分等相关资料。采集研究对象入院当天空腹血液样本或第二天清晨空腹血液样本,使用CTSL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测量血清CTSL水平。卒中进展定义为卒中发生7天内出现新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或NHISS(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s)评分增加大于2分以上。预后不良定义为发病3个月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大于2分。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得出血清CTSL水平与疾病进展和不良预后的关系。绘制出ROC曲线,得出预测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疾病进展和不良预后的最佳临界值。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ABT-199体内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患者血清CTSL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HC)(1293.99±63.53 pg/mLVS 1060.55±98.88 pg/mL,P<0.05)和小血管闭塞型脑梗死患者(Small-artery occlusion,SAO)(1293.99±63.53 pg/mLVS 1226.94±73.76pg/mL,P<0.05)。将 LAA 脑梗死患者按照是否发生卒中进展分为2组,显示有卒中进展的患者血清CTSL水平明显高于无卒中进展的患者(1335.02±39.71 pg/mLVS 1283.31±64.36pg/mL,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梗死体积(OR 1.189,95%CI 0.063-0.572,P<0.05),血清CTSL水平(OR 1.024,95%CI 1.012-1.036,P<0.05)是LAA脑梗死卒中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将LAA脑梗死患者按照是否预后不良分为2组,发现预后不良的患者血清CTSL水平较预后良好患者明显升高(1325.54±53.57pg/mLVS 1261.92±56.71 pg/mL,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入院 NHISS 评分(OR5.423,95%CI 2.439-12.055,P<0.05),梗死体积(OR 1.022,95%1.002-1.206,P<0.05)和血清 CTSL 水平(OR 1.031,95%1.014-1.047,P<0.05)是LAA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ROC曲线得知,血清CTSL水平预测急性LAA脑梗死卒中进展的最佳预测值为1300.36pg/mL,敏感度为88.0%,特异度为60.4%;血清CTSL水平预测急性LAA脑梗死不良预后的最佳预测值为1296.37pg/mL,敏感度为73.0%,特异度为70.0%。结论血清CTSL水平升高与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疾病进展和3个月不良预后相关。血清CTSL水平升高是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疾病进展和3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CTSL水平升高可以预测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疾病进展和3个月不良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