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行为疗法联合舍曲林对伴有非自杀性自伤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索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联合舍曲林对伴有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疗效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云南省精神病医院诊断为伴有NSSI的青少年抑郁障碍的住院患者,按照入组先后顺序先分入联合组(35例),再分入对照组(35例),Dibutyryl-cAMP配制对照组服用舍曲林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合并DBT干预。分别于基线(T0)、6周后(T1)、6月后(T2)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进行测量,并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观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T0时2组Bio-photoelectrochemical system人口学资料、问卷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T1、T2时自杀总分、HAMD、积极应对、消极应对评分存在组间差异(P<0.05),表现为联合组自杀总分、HAMD、消极应对分值降低更明显,积极应对分值提高selleck BAY 73-4506更明显;2组自杀总分、HAMD、消极应对评分的差异存在时点×组别的交互作用。结论 给予伴有NSSI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提供DBT干预,能够降低HAMD分值,减少NSSI行为的发生,提高积极应对方式,摒弃消极应对方式,且持久性更好。

基于真实世界热敏炼脐灸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目的:本课题以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oxia-induced immune dysfunctionhypertension,EH)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真实世界研究(Real world study,RWS)角度,观察在真实社区环境下的热敏炼脐灸法治疗EH的临床疗效,为热敏炼脐灸法治疗社区EH提供临床数据。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163例EH患者,以使用热敏炼脐灸为暴露因素,形成暴露组(65例)和非暴露组(98例)。两组均维持入组前的降压药服用频次和种类并给与生活方式指导。暴露组进行热敏炼脐灸,炼脐时间为上午9点至10点之间,1次/天,隔日1次,3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两组共进行3个疗程的治疗。以血压值为主要结局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1疗程末、治疗第2疗程末及治疗结束后4个时间点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压测量;以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评分和中医症状评分为次要结局指标,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2个时间点进行评估。将所有数据汇总导入SPSS25.0软件行统计分析处理,经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对基线资料进行纠偏,将具有可比性的患者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研究完成情况:从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本试验共筛选了174例患者,基线入组时因不符合入组标准排除11例患者,共有163例患者进入研究队列。进行3个月的治疗后,共剔除和脱落6例患者(暴露组2例,非暴露组4例),总体脱落率为3.7%,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合格患者157例(暴露组63例,非暴露组94例)。2.基线资料比较:对157例患者进行基线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生活习惯、合并疾病史、用药史、舒张压、高血压生活质量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程及收缩压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基线资料存在不均衡。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对基线资料进行纠偏后,共成功匹配到基线资料均衡的患者66对(暴露组33例,非暴露组33例)。3.匹配后两组收缩压各疗程比较:非暴露组治疗前收缩压146.20±5.21mm Hg,暴露组治疗前收缩压145.76±4.39 mm Hg,两组治疗前收缩压组间比较,P=0.710>0.05。(1)第1疗程末收缩压比较:暴露组收缩压143.91±6.81 mm Hg,非暴露组收缩压146.16±4.43 mm Hg,暴露组与治疗前比较,P=0.182>0.05。非暴露组与治疗前比较,P=0.973>0.05,两组1疗程末收缩压组间比较,P=0.117>0.05;(2)第2疗程末收缩压比较:暴露组收缩压143.91±6.81 mm Hg,非暴露组收缩压146.03±6.23 mm Hg,暴露组与治疗前比较,P=0.017<0.05,非暴露组与治疗前比较,P=0.889>0.05,两组2疗程末收缩压组间比较,P=0.019<0.05;(3)第3疗程末收缩压比较:暴露组收缩压均值141.82±7.76 mm Hg,非暴露组收缩压145.39±5.68 mm Hg,暴露组与治疗前比较,P=0.017<0.05,非暴露组与治疗前比较,P=0.889>0.05,两组3疗程末收缩压组间比较,P=0.025<0.05。4.匹配后两组舒张压各疗程比较:非暴露组治疗前舒张压93.61±5.79 mm Hg,暴露组治疗前舒张压92.74±6.01 mm Hg,两组治疗前舒张压组间比较,P=0.554>0.05。(1)第1疗程末舒张压比较:暴露组舒张压91.04±4.96 mm Hg,非暴露组舒张压93.27±5.58 mm Hg,暴露组与治疗前比较,P=0.125>0.05,非暴露组与治疗前比较,P=0.810>0.05,两组1疗程末舒张压组间比较,P=0.090<0.05;(2)第2疗程末舒张压比较:暴露组舒张压91.04±4.96 mm Hg,非暴露组舒张压93.42±3.67 mm Hg,暴露组与治疗前比较,P=0.157>0.05,非暴露组与治疗前比较,P=0.874>0.05,两组2疗程末舒张压组间比较,P=0.028<0.05;(3)第3疗程末舒张压比较:暴露组舒张压90.27±4.95 mm Hg,非暴露组舒张确认细节压94.18±3.06 mm Hg,暴露组与治疗前比较,P=0.083>0.05,非暴露组与治疗前比较,P=0.587>0.05,两组3疗程末舒张压组间比较,P=0.000<0.01。5.匹配后两组高血压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暴露组生活质量治疗前158.11±9.11分,非暴露组生活质量治疗前157.31±6.44分,两组生活质量治疗前组间比较P=0.682>0.05。治疗结束后,暴露组生活质量192.87±18.53分,非暴露组生活质量169.54±16.86分,暴露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P=0.000<0.01,非暴露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P=0.000<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P=0.000<0.01。6.匹配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暴露组中医症状治疗前17.18±3.72分,非暴露组中医症状治疗前16.30±4.52分,两组中医症状治疗前组间比较P=0.392>0.05。治疗结束后,暴露组中医症状10.39±5.45分,非暴露组中医症状14.24±4.19分,暴露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P=0.000<0.01,非NSC 119875作用暴露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P=0.001<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P=0.002<0.01。7.两组降压疗效比较:暴露组显效率15.2%,非暴露组显效率3.0%,两组显效率经秩和检验比较,Z=-1.07,P=0.089>0.05,两组显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暴露组总有效率60.6%,非暴露组总有效率15.2%。两组总有效率经秩和检验比较,Z=-4.063,P=0.000<0.01,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8.不良事件:两组共发生3例不良事件,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暴露组出现1例因施灸过程中出现脐周自觉瘙痒症状,停止施灸后症状消失。非暴露组出现2例因未及时服用降压药而出现轻微头晕症状,经服药及休息后症状缓解。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热敏炼脐灸法能有效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值,其中对收缩压的改善效果最为显著,并且能够有效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

基于真实世界热敏炼脐灸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目的:本课题以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oxia-induced immune dysfunctionhypertension,EH)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真实世界研究(Real world study,RWS)角度,观察在真实社区环境下的热敏炼脐灸法治疗EH的临床疗效,为热敏炼脐灸法治疗社区EH提供临床数据。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163例EH患者,以使用热敏炼脐灸为暴露因素,形成暴露组(65例)和非暴露组(98例)。两组均维持入组前的降压药服用频次和种类并给与生活方式指导。暴露组进行热敏炼脐灸,炼脐时间为上午9点至10点之间,1次/天,隔日1次,3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两组共进行3个疗程的治疗。以血压值为主要结局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1疗程末、治疗第2疗程末及治疗结束后4个时间点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压测量;以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评分和中医症状评分为次要结局指标,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2个时间点进行评估。将所有数据汇总导入SPSS25.0软件行统计分析处理,经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对基线资料进行纠偏,将具有可比性的患者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研究完成情况:从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本试验共筛选了174例患者,基线入组时因不符合入组标准排除11例患者,共有163例患者进入研究队列。进行3个月的治疗后,共剔除和脱落6例患者(暴露组2例,非暴露组4例),总体脱落率为3.7%,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合格患者157例(暴露组63例,非暴露组94例)。2.基线资料比较:对157例患者进行基线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生活习惯、合并疾病史、用药史、舒张压、高血压生活质量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程及收缩压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基线资料存在不均衡。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对基线资料进行纠偏后,共成功匹配到基线资料均衡的患者66对(暴露组33例,非暴露组33例)。3.匹配后两组收缩压各疗程比较:非暴露组治疗前收缩压146.20±5.21mm Hg,暴露组治疗前收缩压145.76±4.39 mm Hg,两组治疗前收缩压组间比较,P=0.710>0.05。(1)第1疗程末收缩压比较:暴露组收缩压143.91±6.81 mm Hg,非暴露组收缩压146.16±4.43 mm Hg,暴露组与治疗前比较,P=0.182>0.05。非暴露组与治疗前比较,P=0.973>0.05,两组1疗程末收缩压组间比较,P=0.117>0.05;(2)第2疗程末收缩压比较:暴露组收缩压143.91±6.81 mm Hg,非暴露组收缩压146.03±6.23 mm Hg,暴露组与治疗前比较,P=0.017<0.05,非暴露组与治疗前比较,P=0.889>0.05,两组2疗程末收缩压组间比较,P=0.019<0.05;(3)第3疗程末收缩压比较:暴露组收缩压均值141.82±7.76 mm Hg,非暴露组收缩压145.39±5.68 mm Hg,暴露组与治疗前比较,P=0.017<0.05,非暴露组与治疗前比较,P=0.889>0.05,两组3疗程末收缩压组间比较,P=0.025<0.05。4.匹配后两组舒张压各疗程比较:非暴露组治疗前舒张压93.61±5.79 mm Hg,暴露组治疗前舒张压92.74±6.01 mm Hg,两组治疗前舒张压组间比较,P=0.554>0.05。(1)第1疗程末舒张压比较:暴露组舒张压91.04±4.96 mm Hg,非暴露组舒张压93.27±5.58 mm Hg,暴露组与治疗前比较,P=0.125>0.05,非暴露组与治疗前比较,P=0.810>0.05,两组1疗程末舒张压组间比较,P=0.090<0.05;(2)第2疗程末舒张压比较:暴露组舒张压91.04±4.96 mm Hg,非暴露组舒张压93.42±3.67 mm Hg,暴露组与治疗前比较,P=0.157>0.05,非暴露组与治疗前比较,P=0.874>0.05,两组2疗程末舒张压组间比较,P=0.028<0.05;(3)第3疗程末舒张压比较:暴露组舒张压90.27±4.95 mm Hg,非暴露组舒张确认细节压94.18±3.06 mm Hg,暴露组与治疗前比较,P=0.083>0.05,非暴露组与治疗前比较,P=0.587>0.05,两组3疗程末舒张压组间比较,P=0.000<0.01。5.匹配后两组高血压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暴露组生活质量治疗前158.11±9.11分,非暴露组生活质量治疗前157.31±6.44分,两组生活质量治疗前组间比较P=0.682>0.05。治疗结束后,暴露组生活质量192.87±18.53分,非暴露组生活质量169.54±16.86分,暴露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P=0.000<0.01,非暴露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P=0.000<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P=0.000<0.01。6.匹配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暴露组中医症状治疗前17.18±3.72分,非暴露组中医症状治疗前16.30±4.52分,两组中医症状治疗前组间比较P=0.392>0.05。治疗结束后,暴露组中医症状10.39±5.45分,非暴露组中医症状14.24±4.19分,暴露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P=0.000<0.01,非NSC 119875作用暴露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P=0.001<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P=0.002<0.01。7.两组降压疗效比较:暴露组显效率15.2%,非暴露组显效率3.0%,两组显效率经秩和检验比较,Z=-1.07,P=0.089>0.05,两组显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暴露组总有效率60.6%,非暴露组总有效率15.2%。两组总有效率经秩和检验比较,Z=-4.063,P=0.000<0.01,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8.不良事件:两组共发生3例不良事件,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暴露组出现1例因施灸过程中出现脐周自觉瘙痒症状,停止施灸后症状消失。非暴露组出现2例因未及时服用降压药而出现轻微头晕症状,经服药及休息后症状缓解。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热敏炼脐灸法能有效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值,其中对收缩压的改善效果最为显著,并且能够有效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

真武汤对Ⅳ型心肾综合征大鼠TNF-α、IL-1β、RIPK1的影响

目的:建立Ⅳ型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 syndrome,CRS)大鼠模型,测定大鼠血清中脑钠肽(B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Gel Doc Systems-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以及心肌组织中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表达水平,观察真武汤对Ⅳ型CRSGW4869细胞培养大鼠的影响,探讨真武汤作用于Ⅳ型CRS可能的心脏保护机制,为临床治疗Ⅳ型CRS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健康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手术组35只。手术组35只通过7/8肾切除术建立Ⅳ型CRS大鼠模型。2.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真武汤组、培哚普利组三组,每组11只。按中药组真武汤4260mg/(kg·d),培哚普利组0.4mg/(kg·d)给药,空白组、模型组给生理盐水2ml,持续30d灌胃。3.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大鼠心脏及肾脏组织病理形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内BNP、TNF-α、IL-1β水平,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心肌组织内RIPK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各组间一般情况:空白组大鼠精神良好,反应灵敏,毛发光泽,摄食饮水正常,二便正常;模型组大鼠精神萎靡,聚集蜷缩,体毛枯疏,活动减少,部分大鼠存在大量腹水,肛周污染,更多甚至死亡;培哚普利组、真武汤组大鼠精神状态较模型组改善,活动度、摄食饮水相对增加。2.各组间病理形态:空白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整齐;肾小球形态正常,肾小管无上皮细胞脱落。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间隙增大;肾小球充血,间质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及炎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扁平及脱落。培哚普利组、真武汤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较模型组改善;肾小球轻度充血,肾小管较模型组扩张减轻。3.各组间BNP水平: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BNP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培哚普利组、真武汤组BNP水平降低(P<0.05);培哚普利组、真武汤组BNP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4.各组间TNF-α、IL-1β水平:与空白组相比,各组TNF-α、IL-1β水平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培哚普利组、真武汤组TNF-α、IL-1β水平显著下降(P<0.01);培哚普利组、真武汤组TNF-α、IL-1β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5.各组间RIPK1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组相比,各组蛋白表达灰度值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培哚普利组、真武汤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培哚普利组相比,真武汤组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培哚普利组(P<0.05)。结论:1.真武汤可减轻血清中BNP水平、心脏及肾脏病理损伤。2.真武汤可降低Ⅳ型CRS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RIPK1水平。3.真武汤可能通过下调RIPK1蛋白表达,抑制TNF信号通路,从而减轻心脏及肾脏损伤,发挥对Ⅳ型CRS的心肾保护作用。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ACS药物洗脱支架植入病人长期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长期预后的关系,从而探讨根除HP治疗在预防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和上消化道出血(UGIB)中prognosis biomarker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于我院行DES植入术的ACS病人273例。根据碳~(13)C-尿素呼气实验结果将病人分为HP感染组(~(13)C-尿素呼气实验阳性,128例),HP未感染组(~(13)C-尿素呼气实验阴性,145例);再根据是否进行根除治疗将HP感染组进一步分为HP根除疗法组(71例)和未行HP根除疗法组(57例)。所有病人出院后在门诊进行3~5年的随访,随访期间,病人出现MACE(包括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和全因死亡)和UGIB则被认为是随访终点。完成所有病人数据收集后,分析入院时收集变量与3~5年后病人结局间的关系。结果:HP感染组MACE和UGIB发生率高于HP未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行HBMN 673作用P根除疗法组UGIB发生率高于HP根除疗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HP感染是MACE和UGIB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未行HP根除治疗是MAselleck产品CE和UGIB的预测因子。结论:HP感染是ACS病人植入DES后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UGIB的独立危险因素,HP根除治疗可以降低UGIB的发生率。

二甲双胍恩格列净使用剂量对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影响

目的 研究二甲双胍恩格列净使用剂量对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浦城selleck产品县南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诊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按照二甲双胍恩格列净治疗剂量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两组均采用二甲双胍恩格列净治疗,盐酸二甲双胍0.5 g与恩格列净5 mg/次(分2次随餐服用)患者纳入对照组,盐酸二甲双胍1.0 g与恩格列净10 mg/次(分2次随餐服用)患者纳入观察组。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Lorlatinib说明书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血糖指标、血流变学指标、胰岛素指标、氧化应激指标、肾功能指标、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髓过氧化物酶、丙二醛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肌酐、尿素氮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低血糖、低血糖、胃肠道反应、头痛Biochemistry and Proteomic Services总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甲双胍恩格列净高剂量使用对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提高具有积极影响,且对患者肾功能和不良反应影响较小。

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妊娠期女性并发子痫前期的影响因素分析与预测模型建立

目的 探究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妊娠期女性发生子痫前期(PE)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选lung biopsy取2010年11月—2019年6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541例妊娠合并SLE的患者资料,并最终纳入568例次(即每次妊娠视为1次独立数据)病历资料。收集患者初次建卡时(即孕16~20周)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SLE疾病活动、PE和子痫的发生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合并SLE的妊娠期女性发生PE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应用Hosmer-Lemeshow和Omnibus检验评估预测模型拟合度,ROC的AUC评估模型区分能力。结果 568例次中,96例次(16.9%)妊娠期间发生PE,其中2例次并发子痫(0.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分类变量中,PE史、高血压、孕前SLE病情稳定<6个月,妊娠前20周疾病活动,以肾损伤、血液系统异常或浆膜炎为主要临床表现,补体C3/C4降低,核小体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aCL)-IgM呈阳性,以及孕期使用阿司匹林或孕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占比在PE组和非PE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在连续变量中,平均动脉压(MAP)值、血清尿酸水平、24 h尿蛋白定量在PE组和非PE组间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连续变量转换为分类变量,确定MAP≥96.6 mmHg(1 mmHg=0.133 kPa)、血清尿酸≥300μmol/L、24 h尿蛋白定量≥0.272 g为合PLX4032体内实验剂量并SLE的妊娠期女性发生PE的危险因素。三者的AUC均>0.700,诊断效能可。将分类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血液系统异常、MAP≥96.6 mmHg、血清尿酸≥300μmol/L、24 h尿蛋白定量≥0.272 g是合并SLE的妊娠期女性并发PE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包含该5项因素的预测模型。经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94(χ~2=2.96,df=8),提示预测值与观察值间无显著差异;经Omnibu确认细节s检验P<0.001(χ~2=284.31,df=16),表明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预测准确率为94.5%,其ROC的AUC为0.973,95%CI为0.958~0.988(P<0.001)。结论 高血压、血液系统异常、MAP≥96.6 mmHg、血清尿酸≥300μmol/L、24 h尿蛋白定量≥0.272 g是合并SLE的妊娠期女性并发PE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该5项指标建立的预测模型可协助临床医师针对合并SLE的妊娠期女性进行PE的及时筛查与诊治。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抗Thy1肾小球肾炎大鼠系膜增生的拮抗作用研究

目的 探究缬沙联合坦氨氯地平对抗Thy1肾小球肾炎大鼠系膜增生拮抗作用SB431542临床试验。方法 大鼠经尾静脉一次性注射兔抗大鼠胸腺细胞免疫血清建立抗Thy1肾小球肾炎模型,并将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实验组和联合组,每组12只;另取12只大鼠注射等量0.9%NaCl作为正常组。对照组给予16 mg·kg~(-1)缬沙坦,实验组给予10 mg·kg~(-1)氨氯地平,联合组给予16 mg·kg~(-1)缬沙坦+10 mg·kg~(-1)氨氯地平,正常组和模型组均给予等量0.9%NaCl。5组大鼠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14 d。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尿液中的24 h尿蛋白(24 h UP)、血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酸酐(SCr)含量,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肾组织中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核转录因子κB(p38MAPK/NF-κB)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联合组、实验组、对照组、模型组和正常组的24 h UP分别为(2.03±0.31)、(3.75±0.94)、(3.68±0.92)、(4.95±1.23)和(0.27±0.07)mg·d~(-1),BUN分别为(13.16±3.29)、(17.65±4.41)、(17.94±4.49)、(22.75±5.69)和(8.96±2.24)μmol·L~(-1),SCr分别为(50.15±12.53)、(62.05±15.51)、(63.13±15.78)、(83.27±20.82)和(40.15±10.03)μmol·L~(-1),p-p38MAPK/p38MAPK分别为0.51±0.13、0.70±0.17、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0.72±0.18、0.99±0.25和0.21±0.05,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55±0.14、0.79±0.20、0.81±0.21、1.12±0.28和0.18±0.05。实验组、对照组、联合组的上述指标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的上述指标均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抗Thy1肾小球肾炎大鼠系膜增生有拮抗作用,其可selleck产品能是通过抑制p38MAPK/NF-κB通路活化,抑制肾组织炎症反应而实现的。

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21年2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初诊系统性红斑狼anti-tumor immunity疮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予以高剂量糖皮LGK-974说明书质激素治疗MRTX1133供应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甲状旁腺素、血钙水平以及Wards三角区骨密度、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补体C3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甲状旁腺素水平为(22.52±1.47) ng/L,高于对照组,血钙水平[(2.02±0.86) mmol/L]、Wards三角区骨密度水平[(0.72±0.12) g/cm~2]、红细胞沉降率[(9.27±1.22) mm/h]均低于对照组,补体C3[(1.76±0.15) g/L]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反应蛋白水平[(5.11±1.21) mg/L]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44%,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剂量糖皮质激素在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激素水平等方面存在优势,可改善C反应蛋白、血沉、补体C3,且并发症较少,但容易导致患者出现钙流失的情况,故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可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对用药剂量进行选择。

血栓性炎症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相关研究进展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是继发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远期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沉重不适、胀痛、水肿、溃疡等。由于PTS静脉壁纤维化不可逆,且常伴有管腔闭塞导致难愈溃疡形成,治疗方法十分有限且效果不selleckchem Blebbistatin确切。以往观点认为血栓形成后,随病程进展其静脉阻塞扩张和血栓机化再通导致静脉瓣功能受损,产生的静脉高压是引起PTS的主要发病机制。近年来发现静脉瘀滞环境下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无菌性炎症性血栓形成被异常激活,可启动凝血级联反应产生瀑布效应加剧血栓形成。在静脉血栓溶解阶段,巨噬细胞可通过分泌各类炎症因子促进血栓内新生血管形成等加速血栓溶解,亦可以影响静脉管壁降GSK1349572低顺应biocontrol agent性,引起管腔纤维化并重塑不良导致PTS发生。本文主要聚焦血栓性炎症在静脉血栓形成、溶解和静脉壁纤维化不同阶段的作用,并围绕炎性标志物和相关抗炎靶点药物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