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支气管镜检查联合针吸活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分析经支气管镜检查联合针吸活检术用于临床诊断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本院接受支气管镜检查75例疑似肺癌患更多者的临床资料,对支气管镜下钳检、刷检、经支气管针吸活检以及联合检查的阳性率进行统计,对比上述几种取材方法在诊断肺癌时的阳性率。结果 (1)经支气管镜检查确诊为肺癌的患者有62例(82.67%),病理类型分布:鳞癌22例(35.48%)、腺癌18例(29.03%)、小细Hereditary ovarian cancer胞癌16例(25.81%)、不明类型肺癌6例(9.68%);(2)支气管镜下钳检阳性率为70.83%,刷检阳性率为47.30%、钳检+刷检为72.92%、针吸活检阳性率为53.66%、钳检+刷检+针吸活检阳性率为84.21%,三者联合取材诊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单一或是两种联合取材诊断的阳性率(P<0.05);selleck激酶抑制剂(3)所有患者耐受性均良好,镜下偶见穿刺点出血,出血量极低,经冲洗、吸引后出血均自行停止,穿刺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气胸、大出血或纵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经支气管镜检查联合针吸活检术用于诊断肺癌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安全性较好,临床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联合检查方法以提高诊断阳性率。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尿道感染病原菌及预测模型

Cell Analysis目的 探究膀胱癌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TURBT)术后尿道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分析导致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3月-2020年3月接受TURBT治疗的535例膀胱癌患者,根据患者尿道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n=117)和未感染组(n=418);分析感染组患者病原菌及耐药性,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病理特征及手术情况,归纳膀胱癌患者TURBT术后尿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模型。结果 117例膀胱癌术后尿道感染患者共培养分离病原菌13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0.90%,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占29.10%,以屎肠球菌和链球菌属为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和阿米卡星较敏感,对头孢噻肟、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屎肠球菌和链球菌属对呋喃妥因和万古霉素敏感,对环丙沙星、红霉素以及青霉素耐药率较高;糖尿病史、盆腔放疗史、手术时间及导尿管留置时间是膀胱癌患者TURBT术后尿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方差膨胀系数(VIEnasidenib采购F)均<3;膀胱癌患者TURBT术后尿道感染预测模型为Log(P)=-2.334+糖尿病史×1.148+盆腔放疗史×1.528+手术时间×0.749+导尿管留置时间×1.252,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693(P<0.05),敏感度为71.79%,特异度为56.70%。结论 膀胱癌患者TURBT术后尿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患有糖尿病、既往有盆腔放疗史、手术时间和导尿管留置时间较长均可能增加患者术后尿道感染风险,临床防控相关因素可有效预防患者TURMK-4827配制BT术后尿道感染。

利用RAD52修复CRISPR/Cas9基因编辑所致宿主基因损伤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成簇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CRISPR相关(CRISPR-associated,Cas)系统原本是细菌中的一种适应性免疫系统,已经被开发成为了一种高效、方便的基因编辑工具,目前广泛应用于模型构建、基因治疗等领域。随着该技术的应用,其潜在的安全性风险也逐渐显现。已有研究表明,基因编辑技术在应用中存在脱靶、致癌、基因损伤等潜在的不良后果。因此,通过精selleck NMR准调控基因编辑技术以减少其应用中的潜在风险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前期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了多种调控CRISPR/Cas9基因编辑效率的方法,包括使用抗CRISPR蛋白、小分子化合物、光控元件融合表达的Cas9蛋白等。然而,这些方法通常是利用外源物质通过抑制或调控Cas9蛋白酶进而发挥抑制基因编辑效率的作用,利用宿主细胞自身内源基因进行调节的研究较少,考虑到宿主细胞基因组自身具有一套强大的基因损伤修复系统,因此建立一种通过增强宿主细胞内源基因修复能力降低CRISPR/Cas9基因编辑带来潜在基因损伤的方法,对于提高CRISPR/Cas9今后应用的安全性Biotic indices十分必要。众所周知,CRISPR/Cas9基因编辑引发的DNA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DSB)通常是通过宿主的DNA损伤修复系统进行修复,主要包括以下类型:非同源末端连接是通过连接酶直接将断裂末端进行连接,若断裂位点两端存在微同源序列也可通过微同源介导的末端连接途径进行修复,上述末端连接修复方式均是易错的,经常伴随着小插入或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s)。精准的同源重组修复途径利用位于姐妹染色单体或同源染色体上的同源序列作为模板进行修复,此外若断裂位点的两端存在长同源序列,还可以通过单链退火途径进行修复。近年来发现了一类新的同源重组修复机制-转录相关的同源重组修复,其可以通LGK-974小鼠过转录本RNA介导或直接以转录本RNA作为模板进行修复。在同源重组修复中,辐射敏感52(Radiation Sensitive 52,RAD52)蛋白发挥重要作用,其帮助辐射敏感51(Radiation Sensitive 51,RAD51)蛋白加载到单链DNA上进行后续同源模板寻找,同时也被首先募集到损伤部位招募下游的修复因子进而启动修复。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

2020-2021年南宁市新报告HIV感染者合并HCV和梅毒情况及相关因素

目的 分析南宁市HIV感染者中HCV及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为南宁市艾滋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genetic phylogeny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次发现的HIV感染者进行HCV抗体和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及非特异性抗体检测,收集性别、年龄、婚姻、民族、文化程度等人口学特征及行为学特征,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有1 858例HIV感染者列入分析,其中男性1 369例(73.68%),平均年龄52.71岁,已婚者1 000例(53.8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 464例(78.79%),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占89.56%(1 664例)。HIV-HCV、HIV-TP和HIV-HCV-TP共感染分别为39例selleck产品(2.10%)、136例(7.32%)和2例(0.11%)。多因素LogistiAdezmapimod核磁c回归分析显示,同性性传播(OR=8.767,95%CI:1.671~45.997)及静脉吸毒(OR=276.060,95%CI:97.574~781.039)是合并HCV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性性传播(OR=2.347,95%CI:1.250~4.405)是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南宁市新报告HIV感染者中梅毒感染率较高,在进行HIV检测时建议进行梅毒筛查,降低梅毒感染对HIV传播促进作用。虽然合并HCV的感染率不高,但是此人群依旧存在,仍然需要对同性性传播和吸毒人群等重点人群关注。

清脂化瘀方联合复方血栓通片对痰瘀互结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清脂化瘀方联合复方血栓通片对痰瘀互结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8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复方血栓通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脂化瘀方,疗程3个月。检测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眼部指标(BCVA、CMT、CNV面积)、眼部血流动力学指标(RI、PSV)、外周血因子(CFH、VEGI、VEGF、TNF-α、IL-6、IL-1β)Pathologic nystagmus、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FG-4592溶解度分、CMT、CNV、RI、VEGF、TNF-α、IL-6、IL-1β降低(P<0.05),BCVA、PSV、CFH、VEGI升高(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脂化瘀方联合复方血栓通片可安全有效地提Tofacitinib研究购买高痰瘀互结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视力,改善眼部血流动力学、外周血因子分泌。

腔内治疗原发性主动脉血栓10例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主动脉血栓腔内治疗方法,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10例原发性主动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术前CTA检查明确主动脉血栓分型并进行抗凝治疗。对Ⅱ型病变行全身麻醉下支架植入术,Ⅳ型和Ⅲ+Ⅳ型病变行局部麻醉下取栓或支架植入术。采用双股动脉切开或穿刺入路,术中应用Fogarty球囊或Wallstent支架半释放技术预防动脉远端栓塞。周围血管栓塞治疗中仅对下肢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行腔内治疗,其余部位抗凝治疗。取出的血栓行病理学检查。术后继续抗凝治疗。术后1、3、6、12个月随访主动脉CTA及下肢动脉彩色超声,12个月后电话随访。结果 血栓分型Ⅳ型5例,Ⅲ+Ⅳ型2例,Ⅱb型1例,Ⅱa+Ⅱb型2例。取栓4例,直接裸支架治疗2例,直接覆膜支架治疗4例。4例取栓手术应用Fogarty球囊保护,术中未发生血栓异位栓塞;支架植入患者中2例行Wallstent支架保护,其中1例成功抓捕脱落的血栓。周围血管栓塞病变保守治疗4例,腔内手术6例,其中2例髂动脉支架植入,Fogarty球囊取栓3例(2例复发,共5次手术),大腔导管取栓1例。术后随访1~43个月,平均16.4个月,取栓患者中3例血栓消失,1例复发,二次植入覆膜支架;支架植入患者支架通畅。2例周围血管栓塞术后症状复发,末次治疗后加强健康教育,随访无复发。2例术后遗留Religious bioethics下肢间歇性跛行,1例术后3个月因食管癌化疗诱发急性胰腺炎死亡。结论 原发性主动脉血栓少见,抗凝联合取栓或支架植入可快速清除血栓或固定血栓,降低再次栓塞风险。腔内治疗仅需股动脉切开或穿刺,创伤小、疗效确切,是治SAG抑制剂疗此疾RAD001 molecular weight病的有效方法。

hTMPRSS2基因敲入猪对PEDV易感性的影响

新冠肺炎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 V-2)引起的一种以持续发热,咳嗽,浑身肌肉酸痛,嗅觉味觉丧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具有极高的传染性。自2019年,发现首例新冠肺炎以来,新冠病毒迅速席卷全球,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SARS-Co V-2通过S蛋白与宿主受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结合,实现对宿主的入侵。在这一过程中,来源于宿主的跨膜丝氨酸蛋白酶2(TMPRSS2)对S蛋白的切割是必不可少的。现如今,急需针对新冠病毒开发有效的疫苗和药物,而合适的新冠易感动物模型能够在其研发和评估阶段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开发出用于新冠研究的小鼠模型,但存在诸多弊端。猪作为与人类在体积,器官大小,解剖特征,基因组学和病理学等方面都十分相似的生物,尤为适合作为人类疾病的研究模型。本研究提出了将人源TMPRSS2基因定点整合至猪ROSA26基因位点的思路,基于前期针对猪ROSA26位点建立的定点整合体系,成功筛选并获得了hTMPRSS2基因在猪ROSA26位点定点整合的猪胎儿成纤维细胞,最终结合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成功获得了2头F0代hTMPRSS2基因编辑猪。此外,基因编辑猪模型在饲养、扩繁和个体攻毒等过程中常面临猪源病菌感染的威胁,阻碍了基因编辑猪用于后JQ1体内实验剂量续疫苗、药物开发等相关的研究进程。有研究表明,TMPRSS2的过表达可提高宿主细胞对PEDV的易感性。因此,本研究进一步GSK1120212以PK15细胞为研究对象,基于CRISPR/Cas9介导的定点基因编辑策略,获得了多种TMPRSS2基因编辑细胞,并探讨了hTMPRSS2在猪ROSA26位点的整合对PEDV感染的影响,为后续hTMPRSS2基因编辑猪的饲养、扩繁及个体攻毒实验提供了数据和参考。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借助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通过同源重组实现了在猪基因组ROSA26位点处引入外源基因hTMPRSS2,筛得了hTMPRSS2基因定点整合的胎儿成纤维细胞,并以此为供体细胞,利用体细胞核移植和胚胎移植技术,获取了表达hTMPRSS2的F0代基因编辑猪。通过解剖阳性及野生型猪,分离得到不同组织及成纤维、肾皮质细胞。2.通过电转染,挑取单克隆的方式筛得了hTMPRSS2基因在猪ROSA26位点定点整合的PK15细胞。使用野生型PK15与阳性PK15细胞以相同比例接种PEDV病毒,提RNA反转录后,利用q PCR检测两组病毒拷贝数差异。结果表明hTMPRSS2的插入使原本对冠状病毒PEDV不易感的PK15细胞获得更强的感染能力。随后,我们设计了导向猪源TMPRSS2基因的sg RNA打靶载体,同样借助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筛选出了p TMPRSS2基因敲除的PK15细胞,用以确认TMPRSS2参与PEDV的感染。细胞接毒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TMPRSS2基因的缺失导致了PEDV感染PK15细胞的拷贝数降低。3.扩大培养由阳性及野生型猪分离得到的原代肾皮质细胞,并将其以MOI为0.01感染PEDV,进一步在细胞水平上评估hTMPRSS2在猪ROSA26strip test immunoassay位点的整合对猪源病毒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PEDV在阳性猪肾皮质细胞中的拷贝是野生型中的100倍。

麻黄细辛附子汤对尘螨变应原Der p1诱导的鼻黏膜上皮细胞屏障损伤的影响

目的dental pathology 基于RhoA/ROCK信号通路探讨麻黄细辛附子汤及麻黄对尘螨变应原Der p1诱导的人鼻黏膜上皮细胞(HNEpC)屏障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HNEpC,将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麻黄组、抑制剂组及麻黄细辛附子汤低、中、高剂量组。电阻仪检测细胞跨膜电阻,酶标仪检测FITCDTorin 1extran通透性,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Western blotTelaglenastat生产商检测紧密连接蛋白咬合蛋白(Occludin)、闭合蛋白1(Claudin-1)及通路蛋白RhoA、ROCK1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肌动蛋白(F-actin)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间隙增大,出现环形损伤,标准化跨膜电阻显著降低(P<0.01),FITC-Dextran通透性显著增加(P<0.01),Occludin、Claudin-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RhoA、ROCK1、F-acti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麻黄组、抑制剂组和麻黄细辛附子汤低、中、高剂量组细胞排列紧密,环形损伤被修复,标准化跨膜电阻显著升高(P<0.01),FITC-Dextran通透性显著降低(P<0.01),Occludin、Claudin-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RhoA、ROCK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麻黄细辛附子汤低、中、高剂量组和抑制剂组细胞F-acti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 麻黄细辛附子汤及麻黄可能通过抑制RhoA/ROCK信号通路改善鼻黏膜通透性,保护Der p1诱导的HNEpC屏障损伤。

TEG体外纠正模型指导下的输血治疗方案选择:一项单中心研究

indirect competitive immunoassay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体外实验引导下的个体化输血方案在创伤性凝血病(TIC)患者凝血纠正中的重要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selleck GNE-1403年7月到2021年7月来我院就诊TIC患者121例,以TEG体外实验指导下用血的患者52例为体外实验组,临床输血指南指导下用血的患者69例为非体外实验组。分析体外实验组和非体外实验组的7 d存活率、12 h凝血纠正率、ICU住院天数和住院死亡率。结果 在输注选择方面,体外实验组先输注冷沉淀的患者数目显著高于非体外实验组(P<0.05)。在临床评价方面,与非体外实验组相比,体外实验组,12 h凝血纠正率、7 dNSC 125973小鼠存活率、冷沉淀的输注量均显著增高(P<0.05),而ICU住院天数、住院死亡率、血浆和红细胞的输注量以及总用血量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TEG体外实验指导下的临床输血方案能为患者提供个体化针对性输注,为急诊抢救TIC提供最佳凝血纠正方案的同时也节约了血液资源,为构建规范化危重症凝血紊乱的纠正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不同入路下Angiojet治疗急性混合型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

目的 对比不同入路下通过Angiojet机械血栓抽吸系统治疗急性混合型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血管外科接受机械性血栓抽Navitoclax小鼠吸治疗的96例患者的资料,按照手术入路分为3组,A组为健侧股静脉翻山入路组,B组为患肢腘静脉入路组,C组为患肢膝下深静脉入路selleckchem STM2457组。对比手术前后大腿与小腿消肿率、静脉通畅度评分、通畅改善度,记录手术前后产生的辐射剂量、住院时间、术后穿刺点并发症及远期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比较3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均未出现疾病相关死亡病例。3组患者在大腿及小腿消肿率、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A组及B组在静脉通畅改善度方面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辐射剂量方面,A组高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时间方面,C组较B组短(P<0.0zebrafish bacterial infection5);B组远期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高于A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混合型深静脉血栓患者,建议行膝下深静脉穿刺入路通过Angiojet清除血栓,可以一期清除小腿深静脉和腘静脉血栓,术后相关并发症无明显增加,术后静脉通畅改善度提高,住院时间缩短,远期PTS发生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