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肺癌病例文本结构化算法研究

近30年,原发性肺癌(PLC)是我国发生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发展成熟,早期肺癌外科手术取得了长足进步,而术后并发症仍难以完全避免。针对高风险人群采取术前术后主动监测,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是,风险监测需要保证相关风险因素结构化数据及时准确获取,为此,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肺癌病例文本结构化系统。目前已有学者进行了病例文本结构化系统的相关研究,但仍存在以下挑战。第一,结构化属性复杂,需要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属性梳理;第二,以电子病历为主的数据样本量不足,人工标注困难;第三,需解决好领域内文本与通用文本之间的语义鸿沟;第四,临床领域内特点,对模型预测效果要求高。针对上述挑战,本文提出的相应解决措施如下:首先,针对挑战一,本文通过属性分级,从病理诊断涉及的5大类共50余个属性字段中定位少数无法精确抽取的字段,并将它们映射至NLP领域的文本分类及序列标注任务,Pevonedistat采购简化属性复杂度。针对挑战二,本文确定多任务学习范式,通过硬参数共享的方式融合相关任务信息,使小样本得到充分利用;构建了3种数据集,应用“噪声类”和“抽样类”数据增强方法,增加小样本类样本数量;提出了“规则+人工”的pharmaceutical medicine标注方式,降低标注难度。其次,针对挑战三,本文提出了一个文本结构化联合模型Multi-BGLC,使用通用语料预训练的BERT作为编码器,并基于肺癌病例数据在GCNN+LSTM+CRF组成的解码器上进行微调,以缩小语义鸿沟,其中GCNN用于属性判别,LSTM和CRF用于属性抽取。针对挑战四,本文设计消融实验探讨不同技术方案对模型预测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数据增强在样本分布不平衡时对模Baf-A1细胞培养型提升较大,“抽样类”相比“噪声类”多样性更好,宏平均F1值平均提升6.47个百分点;同为集中分布式词嵌入方法,Word2Vec编码器的预测效果明显低于BERT及ERNIE-3;GCNN+LSTM+CRF的解码器组合预测效果明显好于其他5个解码器,宏平均F1值平均提升了7.05个百分点。总之,应用“抽样类”数据增强方法的Multi-BGLC模型效果最好,在4个字段的宏平均F1值分别为95.15%,97.59%,97.89%,99.91%,该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最后,本文实现了一个肺癌病例文本结构化系统。本文综合对比了实验模型在参数量、训练时间、推理时间等方面的表现,选择参数量适中,训练和推理时间短,预测效果好的模型,并保存参数文件。同时…

PM10和O3暴露与心脑血管特定疾病死亡风险关联研究

研究背景与目的:近年来,缺血性心脏病及脑卒中患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增加,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研究表明PM10和O3对心脑血管疾病人群死亡有重要影响,但目前研究主要关注高浓度PM10和O3暴露对心脑血管疾病总体的影响,而对PM10和O3暴露与特定心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及脑卒中)死亡风险间的关系研究不足。另一方面,随着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法规的落实,我国环境空气质量(PM10和O3)基本达到国Oncologic safety家二级标准(日浓度:PMPidnarulex小鼠10<150 μg/m3、8小时浓度:O3<160 μg/m3),但仍然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研究证实PM10和O3暴露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没有明确的阈值,即使低浓度的暴露也存在负面影响,而目前关于相对低浓度PM10和O3暴露与特定心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及脑卒中)死亡风险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是值得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因此,本研究以PM10和O3低污染地区宜宾市为代表,研究PM10和O3暴露对于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疾病死亡风险的影响,为日后制定空气污染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采集研究时段内大气污染物日平均浓度资料,利用国际数据交换服务器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采集气象资料,利用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采集宜宾市的死亡数据。使用基于泊松分布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并在模型中调整了长期因素,气象因素,假期效应等混杂因素后分析PM10、O3与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死亡之间的关系及滞后效应,并对性别、年龄、季节进行分层分析。结果:1.2014-2020年,宜宾市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人数35030人,脑卒中死亡人数42742人。研究期间,PM2.5、PM10、SO2、NO2、CO、O3的每日平均浓度和范围分Tezacaftor价格别为 47.0 μg/m3(4.8-270.2 μg/m3)、73.7 μg…

早期特发性全面性癫痫大脑皮质厚度脑图谱的建立研究

目的 采用大脑磁共振T1图像及先进的图像分析软件,构建初次就诊的特发性全面性癫痫(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y,IGE)大脑皮质厚度脑图谱。方法 选取202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于寿光市人民医院就诊的27例初诊为IGE患者和29名正常对照组获得高分辨率三维T1图像。利用Freesurfer软件的定位识别计算系统,计算每个脑区皮质厚度的具体数值,利用图像分析软件,将皮质厚度数值制作成脑图谱。利用两样本t检验,形成差异脑图谱,分析IGEImpoverishment by medical expenses患者同正常人皮质厚度的差异。运用配对t检验进行对两组数据进行组内比较,探讨皮质厚度偏侧性的改变。结果 IGE脑图谱中皮质厚度较厚的脑区为右左侧颞极、右左侧内嗅皮层、右侧前扣带回头部、右左侧岛叶、右左侧颞中回、右侧颞下回、左侧前扣带回头部、左侧前扣带回尾部、左侧颞下回、左右侧梭状回、左侧额极;皮质厚度较薄的区域为右左侧距状旁回、右GW-572016细胞培养左侧楔叶、左右侧舌回、左右侧中央后回、左侧枕外selleck抑制剂侧回、右左侧顶上回;与正常人脑皮质厚度脑图谱比较,皮质厚度分布规律大致相仿;与正常人比较,IGE大脑皮质厚度发生改变的区域为双侧额上回、双侧中央后回、双侧中央前回、双侧舌回、左侧楔叶、双侧内嗅皮质及颞极。IGE左右大脑半球皮质厚度存在偏侧性的脑区为前扣带回尾部、楔叶、顶下回、枕外侧回、中央后回、前扣带回头部、缘上回;与正常人相比,IGE大脑皮质厚度存在偏侧性的脑区的数量减少。结论 本研究从早期特发性全面性癫痫大脑皮层厚度脑图谱中发现其分布规律及偏侧性,为之后脑科学的研究提供影像结构基础。

疟疾心血管并发症研究进展

疟疾作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之一,是以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为主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儿童和成人患病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疟疾引发的贫血、黑尿热、脑型疟、肾损伤等并发症广为人知。传统意义上,心脏受累并没有被列为影响疟疾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常见原因,这可能与漏报或诊断不足有关,但其引起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恶性心律不齐等严重的临床危害备受关注。目前临床上,抗疟药物使用不当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造成严重的后果。该文系统总结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肌炎等疟疾相关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从细胞黏附假说、炎症及细胞因子假说、疟原虫诱生毒素致心肌细胞凋亡假说、急性肾功能衰竭继发心脏损伤假说、血栓形成假说等总结了疟疾导致心Lapatinib体外血管疾病发生的可能机制,并整理了临床常用的喹啉类抗疟药、核蛋白合成抑制类GSK J4作用药物、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相较于喹啉类药物在抗疟治疗中表现出的心脏毒性,青蒿liquid optical biopsy素类抗疟药物目前在临床应用中未见对心脏的不良影响,而且在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有望在心血管基础疾病人群罹患疟疾过程中发挥优势。该文旨在为疟疾心血管并发症防治及抗疟药安全应用提供参考。

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应用于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血栓风险考量——从一例用药止血后合并急性心梗病例谈起

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点击此处COC)是全球女性常用的避孕用药,也是临床异常子宫出血的紧急止血与长期管理用药之一。虽然COC中合成的雌孕激素对静脉血栓或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等动脉血栓形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随着新型COC中雌激素含量的减少及孕激素结构的改变,单纯COC致血栓形成事件selleckchem INCB018424已相对少见,总体临床获益远优于其弊端。对于有遗传血栓倾向或合并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免疫性疾病、血管结构异常等获得性血栓高危因素的女性,应正视其血栓风险,慎用COC。而对于一些临bioactive packaging床罕见的血栓事件,往往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应全面分析原因、进行评估,不应以偏概全,而丧失一个重要的治疗方法。本文报道的1例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合并冠脉起源异常,使用COC止血后出现急性心肌梗塞,并非COC相关的血栓事件。通过对该病例的报道和分析,对临床使用COC止血后出现的并发症诊断及安全性考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北京市丰台区男男性行为人群不同转介模式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抗病毒治疗免疫学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北京市丰台区2018—2021年通过不同治疗转介模式开始艾滋病抗病毒治Laduviglusib疗(ART)的男男性行为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治疗免疫学效果,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信息系统中2018—2021年通过一站式服务和其他机构转介2种模式进入队列的患者数据资料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不同治疗转介途径免疫学效果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抗病毒治疗免疫学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857例,其中一站式服务组589例(68.7%),其他机构组268例(31.3%)。一站式服务组确证后1个月开始ART的比例(89PF-07321332分子量.5%)高于其他机构组(77.6%)(χ~2=21.23,P<0.01),基线处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期的比例(91.7%)高于其他机构组(85.1%)(χ~2=8.64,P<0.01)。一站式服务组随访第1年内CD4/CD8增幅高于其他机构组(Z=-2.85,P<0.01)。多因素logistics分析显示,MSM患者抗病毒治疗免疫学效果受年龄、随访状态、随访时间、初始治疗方案、基线CD4及基线CD4~+/CD8~+比值的影响。结论 社会组织与定点医院联合提供的检测治疗一站式服务Medical physics在提高ART及时性、促进治疗效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模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患medical student者行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2月北京丰台医院收治的68例THR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两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给予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率、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和髋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干预后下肢DVT发生率为2.9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APTT)较干预前均缩短,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较干预前均降低,且对照组PT、APTT均短于观察组,FIB、D-D均低于观察组,差Blebbistatin分子式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下肢静脉血流速度、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R患者给予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避免术后下肢DVTorin 1使用方法T发生,髋关节功能改善明显,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明显提升,利于下肢血液循环,提升术后康复效果。

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去骨瓣与颅内压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去骨瓣减压前后颅内压变化的分析,探讨去骨瓣减压的疗效、颅内压力的演变过程及骨瓣大小与减压效果间的关系,为去骨瓣减压在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连续收治并行颅内压监测和去骨瓣减压的23例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中、术后连续监测颅内压的变化。记录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术前、去骨瓣并打开硬脑膜后、术后当时、术后6h、术后12h、术后24h及术后连续7天每个小时的颅内压,并通过随访评估患者术后6个月的预后。对数据进行单(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死亡4例(17.4%),植物生存1例(4.3%),重度残疾6例(26.1%),中度残疾2例(8.7%),良好10例Liproxstatin-1体内,不良预后率47.8%,预后良好率为52.2%。术前、去骨瓣并打开硬脑膜后、术后当时、术后6h、术后12h、术后24h的颅内压分别为38.35±8.94mm Hg、15.13±4.2mm Hg、8.04±2.44 mm Hg、11.00±4.34 mm Hg、11.96±4.97 mm Hg和13.48±6.29 mm Hg。打开硬脑膜后、术后当时、术后6h、术后12h及术后24h颅内压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1);术后当时较剪开硬脑膜后颅内压进一步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1);术后12h、术后24h较术后当时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术后6h患者颅内压轻度上升,并逐渐恢复至正常值。骨瓣面积<90mm2的小骨窗组(A组)、骨瓣面积90~110mm2的中骨窗组(B组)和骨瓣面积>110mm2大骨窗组(C组)颅内压力在各时间节点变化的趋势相同,但大骨瓣组剪开硬脑膜后颅内压力下降幅度更加明显;三组均在术后开始一定程度的上升,但A组和B组ICP上升速度较快,C组ICP上升速度最慢;术后6h C组ICP开始下降,而A组和B组ICP在术后24h才开始开始下降,骨瓣面积>110mm2组术后颅内压力变化趋势较中骨瓣、小骨瓣两组更加平稳。结论:本研究结果表Regional military medical services明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压有3-Methyladenine小鼠明显增高,去骨瓣减压能显著降低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颅内压。去骨瓣减压术后颅内压有轻度上升,但多可在正常范围内。大骨瓣(骨瓣面积>110mm2)减压效果优于小骨窗,且大骨瓣减压术后颅内压力变化趋势相对于小骨瓣更加平稳。

少突胶质细胞P2Y12受体参与调控海马CA1区神经元活动

P2Y12受体是嘌呤能P2Y受体家族中一种Gi类型的代谢型G蛋白偶联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高表达于小胶质细胞。研究表明全身敲除P2Y12受体(P2Y12KO)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受损,但这种损伤并不归因于小胶质细胞P2Y12受体缺失。RNA数据库及相关文献提示,P2Y12受体在少突胶质细胞系中也有表达,且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P2Y12 KO小鼠海马区少突infant immunization胶质细胞系和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数目减少,那么是否少突胶质细胞系P2Y12受体发挥作用呢?OPC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OL),OL包绕神经元轴突形成髓鞘,实现动作电位的跳跃式传导。OPC分化及髓鞘形成受多种转录因子的调控和神经元活动的影响,研究表明P2Y12受体可能在少突胶质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那么P2Y12受体是否通过参与髓鞘形成调控学习记忆呢?研究发现P2Y12可以降低细胞内Ca~(2+)浓度,而Ca~(2+)水平的调节会影响神经元的可塑性。实验室前期发现敲除成熟少突胶质细胞P2Y12受体(P2Y12~(f/f);Plp ~(Cre ER/+))小鼠癫痫易感性增高,而神经元兴奋性是影响癫痫反应敏感性的因素之一。神经元内在兴奋性也是学习记忆的细胞可塑性的一种形式,提示P2Y12受体可能通过少突胶质细胞调节神经元兴奋性进而影响学习记忆。经典的条件化恐惧因其在与学习相关的内在兴奋性变化中的作用获悉更多而受到广泛关注,这种学习范式已被证明会导致恐惧回路不可或缺的内在兴奋性的明显变化。因此,本文主要应用膜片钳技术从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的角度分析少突胶质细胞P2Y12受体对神经元活动的影响,进而探讨其在学习记忆中的可能作用。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P2Y12受体缺失不影响海马结构及神经元形态。应用膜片钳技术发现,P2Y12 KO组及P2Y12~(f/f);Plp ~(Cre ER/+)selleck抑制剂组动作电位发放数目及膜输入阻抗增加,第一个尖峰爆发的潜伏期缩短,神经元内在兴奋性升高,且P2Y12~(f/f);Plp ~(Cre ER/+)组超极化后电位(f AHP)反应幅度增加;P2Y12 KO组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 EPSC)幅度降低,频率无明显变化;P2Y12 KO组及P2Y12~(f/f);Plp ~(Cre ER/+)组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 EPSC)幅度也降低,P2Y12~(f/f);Plp ~(Cre ER/+)组频率增加,表明P2Y12受体缺失影响神经元兴奋性基本突触传递。在条件性恐惧测试中,P2Y12 KO小鼠海马依赖性场景恐惧记忆能力受损,非海马依赖的声音恐惧学习记忆能力不受影响,但P2Y12~(f/f);Plp ~(Cre ER/+)小鼠尚未表现出短期恐惧记忆能力受损。综上所述,成熟少突胶质细胞P2Y12受体参与了调节海马神经元兴奋性和基本突触传递,进而可能参与调控学习记忆,其具体的分子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首次从神经元内在兴奋性角度解析了少突胶质细胞通过P2Y12受体调节神经元活动的现象,为研究改善及增强认知功能提供新思路。

2016—2022年江苏省常州市禽类相关外环境禽流感病毒监测分析

目的 对2016—2022年江苏省常州市禽类相关外环境标本病毒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特征,为常州市禽Whole Genome Sequencing流感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对标本进行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6—2022年共采集禽流感外环境标本31selleck激酶抑制剂42份,共检测出甲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标本493份,阳性率15.69%,阳性标本以H9亚型为主,占82.76%。冬春季外环境中禽流感病毒阳性检出率较高,H7亚型及其混合型阳性检Z-VAD-FMK浓度出率在2016年冬季出现一次高峰,且与人感染H7亚型禽流感病例数呈正相关(Spearman,r=0.832,P=0.020)。新北区阳性检出率最高(26.32%),溧阳市最低(8.09%)。不同类型监测场所禽流感病毒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587,P<0.001),城乡活禽市场标本阳性检出率最高(20.07%),野生禽鸟栖息地最低(未检出阳性标本);不同类型外环境标本中禽流感病毒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830,P<0.001),宰杀或摆放禽肉案板表面的擦拭标本中禽流感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21.29%),咽/肛拭子或粪便标本阳性检出率最低(10.37%)。结论 常州市外环境中禽流感病毒以H9亚型为主。应将城乡活禽市场作为禽流感防控重点场所,加强冬春季禽流感病毒监测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