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口蹄疫每年给世界各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深入研究病原的流行特征及病毒与宿主互作的分子机制,将为口蹄疫的防控和疫苗研发提供理论基础。我们研究发现,口蹄疫病毒感染可诱导宿主细胞HDAC8蛋白的降解,进一步研究表明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VP3结合并促进HDAC8通过自噬途径降解。本研究探究了口蹄疫病毒利用自身结构蛋白VP3拮抗宿主天然免疫反应的新机制,主要结果如下。(一)HDAC8抑制口蹄疫病毒的复制为探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是否调控口蹄疫病毒的复制,首先使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通用抑制剂,Ⅰ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以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8特异性抑制剂处理。结果表明:在不同细胞系中,与对照组相比抑制剂处理细胞后口蹄疫病毒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且HDAC8特异性抑制剂效果最为明显。为进一步探究HDAC8对口蹄疫病毒复制的影响,利用CRISPR/Cas9技术分别构建HDAC8基因敲除的BHK-21和PK-15细胞系。感染病毒后,从转录水平、蛋白水平以及病毒滴度三个维度证明,与对照细胞系相比,HDAC8敲除能显著促进口蹄疫病毒的复制。为进一步验证HDAC8的功能,在PK-15细胞中过量表达HDAC8,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过量表达HDAC8可显著抑制口蹄疫病毒的复制。(二)口蹄疫病毒感染降低HDAC8蛋白的表达但对其转录无显著影响为探究口蹄疫病毒感染对HDAC8蛋白表达和转录水平的影响,将细胞接种于6孔板内并感染口蹄疫病毒,分别在0 h、1 h、3 h、5 h、7 h、9 h收取样品。结果表明,口蹄疫病毒感染不影响HDAC8 m RNA的转录,但可显著降低HDAC8蛋白的表达且具有时间依赖性。为进一步探究不同MOI口蹄疫病毒对HDAC8蛋白表达的影响,分别以0、0.01 MOI、0.05 MOI、0.10 MOI、0.25 MOI口蹄疫病毒感染细胞并在病毒感染8 h后收取样品。结果表明,随着口蹄疫病毒感Small biopsy染剂量的增加HDAC8蛋白表达显著降低且具有剂量依赖性,但HDAC8转录无显著变化。(三)HDAC8正调控先天性免疫信号通路为探究HDAC8是否参与调控先天性免疫信号通路,利用PK-15-KOHDAC8敲除细胞系和对照细胞系以0.1个MOI感染口蹄疫病毒8 h后收取样品。结果显示,敲除HDAC8蛋白后TBK1和IRF3的磷酸化显著降低,过量表达HDAC8显著促进表明TBK1和IRF3的磷酸化。转录水平显示,敲除HDAC8显著抑制IFN、OAS、ISG54、CCL5、TNF-α的表达水平且过量表达HDAC8后IFN、OAS、ISG54、CCL5、TNF-α的转录水平显著增加。表明HDAC8正调控先天性免疫信号通路且HDAC8可通过调控先天性免疫应答抑制口蹄疫病毒复制。(四)VP3蛋白结合并通过AKT-m TOR-ATG5信号通路诱导HDAC8的降解口蹄疫病毒包含4个结构蛋白和8个非结构蛋白,为筛选降解HDAC8的病毒蛋白,将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或非结构蛋白质粒与对照组质粒转染PK-15细胞,24 h后收取蛋白样品。结果表明结构蛋白VP3与非结构蛋白3C~(pro)降解HDAC8蛋白水平的表达最为显著。因3C~(pro)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可水解多种宿主因子,故本研究将主要聚焦于VP3蛋白的功能研究。为进一步探究不同口蹄疫病毒毒株VP3蛋白是否具有降解HDAC8的作用,将O型、A型和亚洲Ⅰ型口蹄疫病毒VP3蛋白梯度转染或与HA-HDAC8质粒共转PK-15细胞。结果表明不同毒株口蹄疫病毒均梯度降解内源或外源HDAC8蛋白的表达。另外,为探究VP3蛋白与HDAC8是否存在相互作用以及共定位,将FLAG-VP3质粒和HA-HDAC8质以及对照质粒分别转染2粒93T细胞或PK-15细胞。蛋白互作试验表明VP3与HDAC8存在相互作用及共定位。为进一步探究VP3蛋白降解或与HDAC8相互作用的区域,将VP3截断质粒与HA-HDAC8共转PK-15细胞或293T细胞。结果表明VP3蛋白315-465段和466-660段显著降解HDAC8蛋白水平的表达,316-465段与HDAC8蛋白存在蛋白互作。为探究口蹄疫病毒感染降解HDAC8的途径,不同蛋白降解途径的抑制剂加入到共转FLAG-VP3及HA-HD购买MK-4827AC8的PK-15细胞中。结果表明自噬途径抑制剂CQ和3-MA显著回复VP3蛋白对HDAC8的降解。为进一步探究VP3蛋白是否诱导细胞自噬的产生,将对照质粒和VP3质粒转染PK-15细胞。分别从LC3B-Ⅱ蛋白水平显著增加,免疫selleck合成荧光水平LC3B呈现显著点状聚集以及透射电镜水平呈现明显双层膜结构三个维度证明VP3蛋白诱导细胞自噬的产生。LC3和P62是自噬发生的两个标志性蛋白,本研究发现VP3蛋白与LC3和P62均存在蛋白相互作用和共定位。为进一步探究VP3蛋白诱导HDAC8自噬降解的分子机制,将对照质粒和VP3质粒转染PK-15细胞。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磷酸化的AKT和m TOR的表达显著降低,表明VP3蛋白可通过AKT-m TOR信号通路诱导自噬的产生。SC79是一种AKT特异性激活剂,其可通过抑制AKT的膜穿梭影响AKT的表达。SC79处理后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回复HDAC8和AKT的表达进而抑制VP3诱导的自噬。ATG5是自噬发生的关键节点分子,利用ATG5敲除细胞系转染VP3质粒发现VP3蛋白在ATG5敲除细胞系中不能诱导细胞自噬的发生且不能降解HDAC8蛋白。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阐述了HDAC8通过调控先天性免疫信号通路的转导和Ⅰ型干扰素的产生抑制口蹄疫病毒的复制。为抵御这种影响,口蹄疫病毒利用自噬途径促进HDAC8的降解。进一步研究表明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VP3与HDAC8存在相互作用并通过AKT-m TOR-ATG5通路诱导自噬降解HDAC8。口蹄疫病毒通过自噬降解调控先天性免疫应答的蛋白并演化出拮抗宿主抗病毒应答的策略,为口蹄疫病毒的致病机制和防控提供了新的参考。
Author: admin
糖尿病阴证大鼠创面模型的制备
目的:探讨糖尿病阴证大鼠创面模型的制备方法。方法:ablation biophysics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创面组、糖尿病创面组和糖尿病阴证创面组。除正常创面组外,其余两组大鼠采用2 mL高脂乳剂灌胃14 d,予以一次性腹腔注射50 mg/kg STZ-柠檬酸钠混合液,糖尿病阴证创面组大鼠按2 mg/(kg·d)肌内注射氢化可的松;同时正常创面组灌胃饮用水,腹腔注射生理盐水。7 d后3组大鼠均进行创面手术,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进行OGTT试验,观察胰腺组织形态以及创面愈合率。结果:糖尿病阴证创面组造模成功率91.7%;与正常创面组比较,糖尿病创面组与糖尿病阴证创面组大鼠血糖明显升高(P <0.05),且存在胰岛素抵抗;脏器指数显示,糖尿病阴证创面组较其余两组降低(P <0.05);胰腺HE染色表明,正常创面组大鼠胰腺组织肥厚,胰岛完整,而糖尿病创面组与糖尿病阴证创面组胰岛边界模糊,β细胞消融。创面形态方面,糖尿病阴证创面组相较于正常创面组和糖尿病创面组的愈合率较低(P <0.01),HE染色可见糖尿病阴证创面组全层皮肤较前两组薄,表皮生长不平整,炎细胞浸润,细胞排列紊乱。结论:给予S购买VX-445D大鼠2 mL高脂乳剂灌胃14 d后,予以一次性腹腔注射50 mg/kg STZ-柠檬酸钠混合液联合2 mL/kg肌内注射氢化可的松注射液7 d后行创面手术,可建立稳定高效的糖尿病阴证大鼠创面FUT-175生产商模型。
H1N1亚型流感病毒NS1蛋白效应区位点模式差异对IFN-β和细胞凋亡影响的分子基础研究
H1N1是感染哺乳动物最重要的A型流感病毒亚型,能够导致动物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烧、咳嗽、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临床症状,影响动物生长发育,严重还会引起死亡,不仅给养殖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威胁着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ral protein 1,NS1)是一种只存在于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中,而在病毒粒子中不存在的病毒蛋白,其在调节宿主基因表达、拮抗干扰素(interferon,IFN)、抑制宿主先天性免疫应答、调节细胞凋亡及影响病毒毒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比对Geen Bank和GISAID中H1N1毒株的NS基因序列,发现流行于2009年以前和流行于2009年及以后的毒株在第90、123、125、131和205这5个位点氨基酸存在明显差异。据此,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6种不同的NS1模式,随后分别与真核表达载体p EGFP-N1连接,并通过反向遗传技术拯救各模式病毒以检测NS1蛋白对IFN-β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差异。GFP荧光强度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各模式p EGFP-NS1能够正常的表达及定位。在加入干扰素诱导剂之后,各NS1模式蛋白的表达均受到了抑制,且与p EGFP-NS1/P1相比,p EGFP-NS1/P6受到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在此基础上检测了NS1模式对IFN-β及其相关基因的影响差异。双荧光素酶实验结果显示p EGFP-NS1/P2的NF-κB和IRF3启动子活性高于其他模式,而p EGFP-NS1/P5和p EGFP-NS1/P6的NF-κB和IRF3启动子活性低于其他模式。qPCR实验结果显示,与pEGFP-NS1/P1相比,pEGFP-NS1/P2的RIG-I、IFN-β和ISGs的转录水平均明显升高,p EGFP-NS1/P5和p EGFP-NS1/P6的RIG-I、IFN-β、Mx和ISGselleck GSK J415的转录水平均明显降低。ELISA实验结果显示,与p EGFP-NS1/P1相比,p EGFP-NS1/P2无论是在24 h还是在48 h的细胞和细胞上清中IFN-β和ISG15的表达都明显升高,而p EGFP-NS1/P6明显降低。而后检测neuromuscular medicine了在细胞凋亡诱导下各NS1模式对IFN-β的表达的影响差异,由qPCR和ELISA结果可知,与p EGFP-NS1/P1相比,p EGFP-NS1/P2的IFN-β和ISG15的转录和表达都明显升高,而p EGFP-NS1/P6明显降低。随后检测了在干扰素诱导下各模式NS1对凋亡蛋白的影响差异,由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可知,与p EGFP-NS1/P1相比,p EGFP-NS1/P2的促凋亡蛋白Bax和caspase-3的转录和表达都明显升高,而p EGFP-NS1/P5和p EGFP-NS1/P6的抗凋亡蛋白Bcl-2转录明显降低。caspsae-3活性检测实验结果可知,与p EGFP-NS1/P1相比,p EGFP-NS1/P2的caspase-3活性明显升高,而p EGFP-NS1/P5和p EGFP-NS1/P6明显降低。成功拯救病毒后通过TCID_(50)测得各模式NS1病毒有着相似的增殖趋势,且r NS1/P6病毒的增殖能力强于其他模式病毒,q PCR和caFUT-175细胞培养spase-3活性试验检测NS1模式病毒对IFN-β和凋亡蛋白的影响与质粒水平结果相似。综上,质粒水平和病毒水平的实验结果显示,NS1-P6拮抗IFN-β及调节细胞凋亡的能力强于其他模式,而NS1-P1/P2则相对较弱。本研究通过构建6种不同的NS1模式,重在探究不同NS1蛋白氨基酸模式对拮抗IFN-β及调节细胞凋亡能力差异,从而揭示NS1 ED区调节IFN和细胞凋亡的分子基础。
搜风愈喘方调控TGF-β1/Smad2/3信号通路干预哮喘大鼠气道重塑的作用机制
目的:探讨搜风愈喘方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信号转导蛋白Smad (TGF-β1/Smad)信号通路干预哮喘大鼠气道重塑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地塞米松0.000125 g/kg组和搜风愈喘方11.4 g/kg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均制备慢性哮喘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组分别予蒸馏水和对应药物灌胃,连续21 d。观察各组一般情况;ELISA法检测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Serratia symbioticaBALF)中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白细胞介素-13(IL-13)含量;HE染色、PAS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杯状细胞分泌黏液及气道胶原沉积情况;记录支气管管腔内周长(Pi)、气道管壁面积(WAt)、气道平滑肌层面积(WAm)、观察大鼠气道重塑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肺组织中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情况;Real-time PCR法检测大鼠肺组织Tgfb1、Smad2、Smad3、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Asma)、Vegf和Il13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肺组织TGF-β1、Smad2、SmR428化学结构ad3、α-SMA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存在呼吸深快、烦躁喘促等症状且BALF中TGF-β1、VEGF和IL-13含Talazoparib量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中广泛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增生以及胶原纤维沉积;气道重塑相关指标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超微结构显示肺组织中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水肿程度严重,胞内基质溶解、变淡,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细胞器和线粒体肿胀;Tgfb1、Smad2、Smad3、Asma、Vegf和Il13 mRNA相对表达显著上调(P<0.01);TGF-β1、Smad2、Smad3、α-SMA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地塞米松0.000125 g/kg组和搜风愈喘方11.4 g/kg组大鼠呼吸平缓,精神活跃;大鼠BALF中TGF-β1、VEGF、IL-13含量显著降低(P<0.01),支气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减轻、杯状细胞增生不明显且胶原纤维沉积情况明显改善,气道重塑相关指标明显降低(P<0.05或P<0.01);超微结构显示肺组织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水肿程度明显减轻,胞内基质均匀,线粒体未见明显肿胀;...
16476例肺癌患者病理分型和诊断分期的构成和变化分析
目的 分析10年间肿瘤专科医院收治肺癌患者病理分型和诊断分期构成及变化趋势。方法 选取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肺癌患FG-4592供应商者住院信息,分析肺癌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和诊断分期的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 共纳入2001—2010年肺癌住院患者16 476例,男11 458例(69.54%),女5018例(30.46%)。肺癌住院患者逐年升高,50~69岁患者居多,男性以鳞癌selleckchem PLX5622(La Selva Biological Station35.90%)和腺癌(31.41%)为主,女性以腺癌(62.2%)为主;男性和女性腺癌构成分别由2001年的20.99%和38.49%上升到2010年的37.48%和72.71%;鳞癌构成分别由2001年的36.77%和19.08%下降到2010年33.83%和4.82%。男性和女性非小细胞肺癌I期患者占比分别由2001—2005年的17.99%和21.49%上升到2006—2010年的21.95%和26.15%。结论 肺癌住院患者人数在10年间呈逐年增多,腺癌患者多于鳞癌,腺癌比例呈上升趋势,鳞癌呈下降趋势,非小细胞癌I期患者比例呈升高趋势。
表达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的重组新城疫病毒载体疫苗的免疫保护机制研究
生产实践中,预防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措施通常是疫苗免疫。其中,病毒载体疫苗能够诱导全方位的免疫应答,包括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与粘膜免疫,而且不需要佐剂。前期研究发现,包括但不限于以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载体在内的一系列含有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HA蛋白的重组载体疫苗免疫哺乳动物和禽类后诱导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特征如下:高水平的特异性IgG抗体和低水平的HI/VN抗体;高水平的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攻毒保护率。这一免疫特征无法用目前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机制进行充分解释。因此,本研究将从分子层面和免疫学层面两个角度对含有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HA蛋白的NDV载体疫苗的免疫机制进行阐释,主要分为:免疫优势抗原表位的确定和非中和抗体在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的探索。通过两个维度的探究解释非中和抗体在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重组载体疫苗的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和机制。1.H7N9亚型禽流感NDV载体疫苗免疫血清识别的优势抗原表位的鉴定本研究先对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HA蛋白载体疫苗免疫血清,空载体免疫血清和商品化灭活苗免疫血清进行分析鉴定,结果显示载体疫苗免疫血清和空载体免疫血清中针对新城疫的HI抗体水平均超出检出限达到32,而相较于商品化灭活苗免疫血清中高达128的HI抗体水平,载体疫苗针对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HI抗体水平远低于检测限和商品化灭活苗免疫血清,仅达到4。比较载体疫苗和商品化灭活苗两者诱导产生的针对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总抗体水平并无太大差距。在此基础上,建立被动免疫模型评价载体疫苗免疫血清提供的保护效果,对7日龄雏鸡分别注射600μl载体疫苗免疫血清,商品化疫苗免疫血清以及普通血清,注射后1h进行强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攻毒,连续观察雏鸡存活状态。结果显示:在排除了细胞免疫的干扰后,血清被动免疫模型中无论是含有高水平中和抗体的商品化疫苗血清还是含有低水平中和抗体高水平非中和抗体的载体疫苗免疫血清都能对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强毒的攻毒产生100%的保护效果。该结果说明,非中和抗体在载体疫苗免疫病毒攻击的过程中不仅有保护效果,而且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保护效果。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行非中和抗体Lipid biomarkers识别的优势抗原表位鉴定,通过竞争ELISA的方法,将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HA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将前期设计的一系列针对HA蛋白不同位点的单抗作为竞争性抗体,和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免疫血清进行与包被抗原的竞争性结合,通过对比竞争结合率筛选出一株针对HA蛋白G151位点的单抗,竞争结合率高达36.7%。突变该位点后,分别再用突变病毒和原病毒作为包被抗原,用不同浓度的单抗分别与载体疫苗免疫血清进行竞争结合,结果显示,位点突变后,竞争抑制率从原来的30%,下降至不足10%。进而构建相邻位点S150和S152的突变病毒进行ELISA实验,比较和血清的结合率,发现G151,S150和S152三个位点分别单点突变的病毒与亲本毒相比和载体疫苗免疫血清的结合率显著下降。这些结果都表明G151,S150和S152三个位点是载体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针对的优势抗原表位。2.H7N9亚型禽流感免疫血清介导的补体杀伤效应检测方法的建立与靶细胞的构建研究通过构建稳定表达HA蛋白的细胞系模拟病毒感染后的靶细胞,用载体疫苗免疫血清作为抗体和补体的提供方,用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的情况来衡量补体杀伤效应的程度。通过一系列实验,确定优化了检测方法中的系列指标,包括:靶细胞的种属,靶细胞的浓度,以及实验组血清的浓度,最终确定为:293T,0.75×1确认细节04/100μL,以及1:10稀释10μL。同时,用慢病毒包装的方法,将构建好的慢病毒包装质粒Fv115-HA和辅助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并在嘌呤霉素的压力下筛选稳定的慢病毒感染的293T细胞株。结果显示,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HA蛋白在293T细胞表面稳定高效表达,成功构建出稳定表达HA蛋白的293T细胞系,为后续实验提供基础。3.基于NDV载体的H7N9亚型禽流感疫苗诱导的CDC效应评价研究主要通过检测LDH释放的方式检测免疫血清对于靶细胞的补体杀伤效果,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和测定病毒TCID50的方式检测免疫血清对于病毒粒子的补体杀伤效果。实验分别从热灭活免疫血清对于靶细胞和病毒粒子的补体杀伤效应影响;补体抑制剂聚苯乙醇磺酸钠(SPS)处理血清后对于靶细胞和病毒粒子的补体杀伤效应影响;以及免疫血清对于抗原优势表位发生突变的病毒及其感染细胞的补体杀伤效应三个方面探究含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HA蛋白的载体疫苗免疫血清的保护机制。最终结果显示:血清中补体和抗体同时存在时,对于靶细胞和病毒粒子的补体杀伤效应最显著;补体或者抗体只存在一个时,免疫血清对于感染细胞和病毒粒子的杀伤效果大大下降;将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HA蛋白上的免疫CP-456773血清识别的优势抗原表位进行突变后,发现补体杀伤效果基本消失。
孟鲁司特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孟鲁司特与左西替利嗪联合治疗常年性过敏性鼻炎medial geniculate合并轻、Colforsin使用方法中度哮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在服用安慰剂1周后,患者随机接受孟鲁司特单独治疗或孟鲁司特/左西替利嗪联合治疗4周。主要疗效评价标准为平均日间鼻症状评分,其他疗效评价标准包括夜间鼻症状评分、综合症状评分、1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哮喘控制测试得分和缓解药物在治疗期间使用的频率。结果 与孟鲁斯特组相比,联合治疗组的平均日间鼻症状评分显著减少(P=0.015);在其他过敏性鼻炎疗效评价标准中,联合治疗组患者较孟鲁斯特组都有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的FEV1、FVC、FEV1/FVC和哮喘控制测试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用孟鲁司特相比,孟鲁司特与左西替利嗪联合治疗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合并哮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vx-661.html喘患者安全有效。
以门静脉高压症为主要表现的骨髓增殖性肿瘤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以门静脉高压症为主要表现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的临床特征、肝脏组织学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2年2月在北京友谊寻找更多医院肝病中心以门静脉高压症就诊,最终诊断为MPN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肝脏病理特征、治疗和随访结果。结果 共纳入9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有脾大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其中8例患者有门静脉血栓。所有患者肝功能及血常规均在正常范围或轻度异常。6例患者行肝穿刺活检,均未见肝脏纤维间隔及假小叶形成,2例可见肝脏髓外造血现象。所有患者均行骨髓活检及基因检测,6例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3例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基因检测结果显示,JAK-2V617F基因突变7例,CALR基因LY2835219研究购买突变2例。结论MPN是门静脉高压的少iridoid biosynthesis见病因之一,临床可表现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脾大,甚至巨脾,但无白细胞和血小板减低等脾功能亢进表现。JAK-2V617F和CALR基因检测可提高MPN的诊断率。
青岛地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
目的 分析青岛地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预防发生心肌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196例,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心肌损伤分为心肌损伤组(n=39)和Medical honey无心肌损伤组(n=157),抽取所有研究对象空腹肘静脉血4 mL,对比两组血清cTnT、BNP和CK-MB水平,从病历系统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服用降脂药史、BMI、糖尿病、冠心病病程及血清TG、FPG、PBG、HbAlc、HDL-C、LDL-C水平等,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 196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发生心肌损伤39例(19.90%),其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两组间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5,P>0.05);心肌损伤组患者年龄(64.78±5.67)明显高于对照组(59.72±5.12)(t=5.016,P<0.05);心肌损伤组患者获悉更多血清selleckchemcTnT、BNP和CK-M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冠心病病程、血清Hcy、TG、FPG、PBG、HbAlc、 TG、LDL-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升高(OR=2.673)、FBG升高(OR=3.681)、LDL-C升高(OR=2.912)是影响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青岛地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损伤的风险较高,与患者的餐后LDL-C升高、FBG及Hcy升高密切相关,应给予积极干预,可降低发生心肌损伤的风险。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分析黄五甘附膏缓解膝骨关节炎疼痛作用机制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黄五甘附膏缓解膝骨关节炎(KOA)疼痛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动物实验验证。方法 通过TCMSP、PubChem数据库和SwissADME平台获取黄五甘附膏药物活性成分并筛选有效成分;通过SEA、GeneCards、OMIM等数据库获取KOA疾病相关靶点;运用Cytoscape3.9.0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筛选核心靶点;通过DAVID平台对关键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建立寒湿证KOA大鼠模型,采用黄五甘附膏对其进行干预,观察药效并检测核心靶点表达。结果 从黄五甘附膏中筛选出活性成分104个,得到59个治疗KOA的潜在作用靶点;通过PPI网络分析得到重要mice infection靶点有IL6Cell Cycle抑制剂、IL1β、PTGS2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可能涉及IL-17、TNF、TRP、NF-κB等84条信号通路,多与炎症有关。动物实寻找更多验显示,模型大鼠Lecuesne MG评分升高(P<0.05),机械痛阈(PWT)明显降低(P<0.05);黄五甘附膏中、高剂量组大鼠PWT较模型组明显恢复,滑膜Krenn评分有所降低(P<0.05),黄五甘附膏高剂量软骨组织Mankin评分有所降低(P<0.05),黄五甘附膏各剂量组血清IL-6、IL-1β含量较模型组不同程度降低,黄五甘附膏能下调TRPV1蛋白表达。结论黄五甘附膏缓解KOA疼痛机制可能与减轻炎性反应,减少炎性因子IL-1β、IL-6释放,进而缓解KOA炎性痛敏,下调TRPV1表达水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