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住院患儿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哮喘急性发作期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为哮喘诊治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中心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纳入支气管哮喘患儿900例,男615例、女285例,中位年龄2.3(1.3~3.9)岁。婴幼儿期559例、学龄前期246例、学龄期92例,不同年龄组男性比例、确诊时间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组男性比例较高,首诊确诊比例较高。入院后首次诊断为哮喘的患儿比例为63.5%。因轻度哮喘急性发作入院患儿占76.6%,其中婴幼儿较多(475例,52.8%),其次为学龄前期患儿确认细节(180例,20.0%)。900例患儿中,501例(55.7%)痰培养检出致病菌,肺炎链球菌比例最高(26.9%),其次为卡他莫拉菌、流感嗜血杆菌。4种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检出阳性率为25.0%,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率最高(16.3%)。不同年龄组间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或鼻窦炎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AG试剂P<0.01)。共224例患儿行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检测,119例次(53.1%)吸入性过敏原阳性,76例次(33.9%)食源性过敏原阳性;尘螨阳性比例最高(27.7%),其次为屋尘(8.9%)。不同年龄组间大部分吸入性过敏原(如尘螨、屋尘、猫狗毛、树组合、桑树等)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轻度哮喘急性发作是<6岁哮喘患儿最主要的住β-lactam antibiotic院原因,大部分患儿为首诊确诊哮喘。呼吸道感染是哮喘急性发作最主要诱发因素。应重视哮喘患儿过敏原筛查与过敏性鼻炎防治。

黄芩苷对溶血性曼氏杆菌诱导BT细胞损伤和小鼠肺炎的作用机制

溶血性曼氏杆菌(Mannheimia haemolytica,Mh)是引发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该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给养牛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临床防治该病主要以抗生素治疗为主,但抗生素广泛使用可引起细菌耐药性的增强以及在机体内产生药物残留等问题。近年来,中药单体被广泛开发利用,为畜禽疾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黄芩苷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在动物疾病的防治中发挥其抗炎、抗菌、抗病毒等多种功效。黄芩苷防治溶alternate Mediterranean Diet score血性曼氏杆菌引发的呼吸道疾病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探究黄芩苷对溶血性曼氏杆菌诱导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首先利用牛鼻甲(Bovine Turbinate,BT)确认细节细胞建立Mh诱导细胞炎症损伤模型,采用MTT法筛选Mh的感染剂量和黄芩苷给药剂量之后,应用q PCR方法检测各组BT细胞中IL-1β、IL-6、TNF-αm RNA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中TLR4、P-IκBα、P-P65、P-ERK1/2、P-P38、P-JNK1/2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再利用Mh诱导BALB/c小鼠构建肺炎模型,检测各组小鼠的肺脏湿重/干重比值及BALF中的蛋白浓度,通过ELISA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肺脏中MDA、GSH、SOD的含量,HE染色观察肺脏组织病理学变化,从而验证黄芩苷对Mh诱导小鼠肺炎的治疗作用;最后通过ELISA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L-1β、IL-6、TNF-α的含量,q PCR方法检测小鼠肺脏中IL-1β、IL-6、TNF-αm RNA的转录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鼠肺脏中TLR4、P-IκBα、P-P65、P-ERK1/2、P-P38、P-JNK1/2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探究黄芩苷防治Mh引起小鼠肺炎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Mh对BT细胞的最适感染剂量为1×10~6CFU/m L,选取20μM、40μM、80μM浓度的黄芩苷溶液用于后续实验。经过黄芩苷处理后,BT细胞中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m RNA转录水平极显著低于感染组(P<0.001),TLR4、P-IκBα、P-P65、P-ERK1/2、P-P38、P-JNK1/2蛋白的表达量低于感染组,其中黄芩苷高剂量组细胞中TLR4、P-ERK1/2、P-P38、P-JNK1/2蛋白表达量极显著低于感染组(P<0.001)。在体内治疗实验中,经黄芩苷处理后,小鼠肺脏湿重/干重比极显著低于感染组(P<0.001),BALF中蛋白浓度低于感染组,其中高剂量组极显著低于感染组(P<0.001)。与感染组小鼠相比,黄芩苷处理后小鼠肺脏中MDA含量降低,并且高剂量组呈现显著差异(P<0.01),而SOD和GSH的水平升高,其中高剂量组小鼠肺脏中GSH水平极显selleck HPLC著高于感染组(P<0.001)。HE染色结果显示,经过黄芩苷处理后,有效改善了肺损伤程度,具体为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肺泡上皮细胞脱落减少,空泡内的出血现象减轻。在体内实验中,经过黄芩苷处理后,小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分泌量均呈现下降趋势,且高剂量组的炎症因子分泌量极显著低于感染组(P<0.001)。小鼠肺组织中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m RNA转录水平均低于感染组,其中高剂量组的肺脏中三种炎症因子m RNA转录水平均极显著低于感染组(P<0.001),小鼠肺组织中TLR4、P-IκBα、P-P65、P-ERK1/2、P-P38、P-JNK1/2蛋白的表达量相比于感染组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黄芩苷高剂量组小鼠肺组织中P-IκBα、P-ERK1/2、P-P38、P-JNK1/2蛋白表达量均极显著低于感染组(P<0.001)。综上所述,黄芩苷通过调控TLR4/NF-κB和MAPK信号通路,发挥其对溶血性曼氏杆菌诱导BT细胞和小鼠肺脏损伤的保护作用。

EGFR突变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TKIs治疗后发生脑膜转移风险因素分析

目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已被证实能够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s)治疗中受益。然而,TKIs耐药是不可避免的。目前,TKIs耐药后的脑膜转移(leptomeningeal metastasis,LM)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列线图模型,以预测EGFR突变阳性的晚期NSCLC患者在接受TKIs治疗后发生LM的风险。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之间一线接受TKIs治疗的EGFR突变阳性晚期NSCLC患者,并按照7:3比例随机拆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以确定与selleck Fer-1LM发生风险有关的因素。多因素分析中p<0.05的因素被用于构建列线图模型,并使用一致性指数(concordance index,C-index)、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和校准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估。结果:截止末次随访时间2022年10bio-mimicking phantom月31日,共有55名患者进展为LM,并最终确认了7个与LM发生风险有关的因素:初诊脑转移情况、骨转移情况、肝转移情况、转移状态、基因突变类型、是否使用过奥希替尼、一线使用TKIs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训练集和验证集中构建的列线图模型C指数分别为0.833[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82-0.884]和0.875(95%CI 0.793-0.922),表明模型的区分度较好。校准曲线表明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本研究制定了一个预测EGFR突变阳性晚期NSCLC患者在接受TKIs治疗后发生LM风险的列线图模型。该模型有助于GSK2118436临床医生识别LM发生的高风险个体,从而制定干预和治疗策略。

肺结节定位方法成功率和安全性比较:系统评价和网状荟萃分析

背景和目的:随着胸部低剂量CT在肺癌筛查中广泛使用,肺结节的检出率显著提高,但是肺结节最佳的定位方法尚未明确。本系统评价和网状荟萃分析旨在比较所有常见术前及术中肺结节定位的靶向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最终确定最优的肺结节定位方法。方法:我们通过检索Pub Med、Ovid MEDLINE、Embase、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Scopus、Google Scholar 8个数据库获得关于肺结节术前定位或术中定位的前瞻性或回顾性研究。进行了一项比较性、基于随机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效应模型的网状荟萃分析,以比较各种定位方法的靶向成功率和总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最终纳入32篇研究,3726例患者,包括CT引导下钩丝定位(CT-guided hook-and-wire localization,CT-HL)、CT引导下线圈定位(CT-guided microcoil localization,CT-ML)、CT引导下染料定位(CT-guided liquid material localization,CT-LML)、CT引导下硬化剂定位(CT-guided sclerotherapy localization,CT-SL)、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技术(Electromagnetic Navigation Bronchoscope,ENB)、术中经超声定位(Thoracoscopic ultrasonography localization,TUL)、手指触诊定位(Finger palpation localization,FPL)7种定位方法。CT-SL、CT-HL、TUL、ENB、CT-ML、CT-LML、FPL靶向定位成功率分别为99.8%、97.1%、96.7%、95.5%、95.4%、91.4%、53.1%,即CT-SL靶向定位成功率最高,FPL靶向定位成功率最低;CT-LML、SB203580化学结构CT-HL、CT-ML、CT-SL、ENB、TUL、FPL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8.5%、36.3%、20.7%、16.4%、5.1%、0%、0%,即TUL和FPL的定位总并发症发生率最低,CT-LML的定位总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结论:在CT-HL、CT-ML、CT-LML、CT-SL、ENB、TUL、FPL7种定位方法中,从成功率方面排序,最优先选择CT-SL;从总并发症等更多安全指标排…

MSCT检查联合凋亡相关基因PDCD5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检查联合凋亡相关基因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5(PDCD5)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购买RP56976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19例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肺部良性病变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均行MSCT扫描,并检测血清中凋亡相关基因PDCD5的表达,同时分析肺癌患者PDCD5表达与MSCT征象之间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两selleck抑制剂者单独诊断及联合诊断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血清PDCD5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在肿瘤大小、空泡征、分叶征、实性结节、支气管截断征、胸膜凹陷征、胸腔积液的血清Pathologic responsePDCD5表达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癌患者在淋巴结转移的血清PDCD5表达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检验发现肺癌患者血清中凋亡相关基因PDCD5的含量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r=-0.462,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凋亡相关基因PDCD5与MSCT扫描诊断评估肺癌的AUC分别为0.768、0.803,而两者联合诊断时AUC为0.911,此时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最高分别为84.51%、79.17%及82.35%。结论 MSCT扫描联合凋亡相关基因PDCD5检测在肺癌诊断过程中,其特异度、敏感度及准确率较高,可为肺癌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确切指导。

温经散寒通络汤联合针灸治疗寒湿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温经散寒通络Adavosertib半抑制浓度汤联合针灸治疗寒湿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寒湿型RA患者1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氨甲蝶呤片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温经散寒通络汤联合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 CRP)、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28 joCP-690550细胞培养int disease activity score, DAS28)、疾病活动指数简表(simplified disease activity index, SDAI)评分、健康评估问卷(the health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HAQ)评分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DAS28评分、SDAI评分、HA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RP、ESR、RF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IL-1、IL-6和TNF-α水平均biogenic nanoparticle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6.49%,对照组有效率为80.70%,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经散寒通络汤联合针灸可改善RA患者相关症状,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疾病活动指标和炎症相关指标。

隐蔽性鼻出血临床特征及出血区域分析

目的 分析隐蔽性鼻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隐蔽性鼻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出血区域。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温州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的隐蔽性鼻出血患者103例,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合并内科疾病情况,对行鼻内镜下诊治并明确出血点的90例患者的鼻出血区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3例患者,男68例,女35例;年龄15~96Imidazole ketone erastin小鼠(52.8±16.9)岁;<40岁21例,40~65岁59例,>65岁2medical morbidity3例;吸烟22例;饮酒32例;合并高血压46例,合并糖尿病7例,合并心肺疾病1例。其中93例患者行鼻内镜下探查及止血术,探查后90例寻找到明确出血点,<40岁及>65岁患者的鼻出血Laduviglusib区域分布较均匀,40~65岁患者鼻出血区域主要为嗅裂区(52.0%,26/50)和下鼻甲区(44.0%,22/50),不同年龄患者鼻出血区域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内科疾病患者下鼻甲区和嗅裂区分别占50.0%(21/42)和42.9%(18/42),未合并内科疾病患者嗅裂区占52.1%(25/48),合并/未合并内科疾病患者鼻出血区域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隐蔽性鼻出血患者中以男性多见,多发于中老年人;主要的出血区域为嗅裂区和下鼻道区,不同年龄和合并内科疾病患者存在鼻出血区域的差异。

健康教育在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健康教育在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Lorlatinib采购5月—2022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80例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抛硬币正方面法bone marrow biopsy,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健康教育,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对比两组自我效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术前和出院当日的血糖水平和汉密尔顿情绪量表评分。结果 研究组的汉密尔顿焦虑和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CL 318952研究购买05);出院当日,研究组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院当日的自我效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需要采取手术治疗的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围术期给予其健康教育干预,利于缓解其术后不良情绪,帮助其更好地控制血糖,增强疾病治疗信心。

FTO蛋白SUMO化修饰异常在砷诱发DNA氧化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探索m6A修饰去甲基化酶FTO在砷暴露诱发的肺DNA氧化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机制,以期为砷暴露诱发肺损伤的防治工作寻求潜在的干预靶点。方法本研究以C57BLD-Lin-MC3-DMA 6/J小鼠和BEAS-2B人肺支气管上皮细胞为受试对象,分别构建了砷体内/外暴露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彗星实验、qPCR、Dot blot、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等方法检测了小鼠肺组织和BEAS-2B细胞的DNA氧化损伤、m6A修饰和SUMO化修饰水平,并在过表达或敲低FTO的基因小LBH589抑制剂鼠和BEAS-2B细胞中对上述指标进一步验证。结果流式细胞技术、彗星实验和Dot blot实验结果发现,砷体内/外暴露导致了肺组织/细胞严重的DNA氧化损伤和显著的m6A修饰水平增加;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FTO表达显著降低,而其他常见甲基转移酶和medicinal chemistry去甲基化酶水平无明显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砷暴露会诱导FTO蛋白发生SUMO化修饰,且呈剂量依赖性的升高;与此同时,在过表达FTO的基因小鼠和BEAS-2B细胞中,砷暴露导致的DNA氧化损伤水平明显降低;相反,在敲低FTO的基因小鼠和BEAS-2B细胞中,砷暴露导致的DNA氧化损伤水平更加严重。更重要的是,在利用SUMO抑制剂和FTO sumo化位点突变下调SUMO化修饰之后,过表达或敲低FTO对砷体外暴露导致的DNA氧化损伤的调控作用消失。结论砷暴露引起FTO蛋白SUMO化修饰异常增高,下调FTO蛋白表达,进而通过m6A修饰显著增加DNA氧化损伤水平,靶向干预FTO蛋白SUMO化修饰可显著改善砷暴露诱发的DNA氧化损伤。

基于TXNIP/NLRP3信号通路研究根皮素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脏自噬和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基于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TXNIP/NLRP3)信号通路研究根皮素(Phloretin)对糖尿病肾病(DN)小鼠肾脏自噬和纤维化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30 mg/kg建立DN小鼠模型。随机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吡格列酮10 mg/kg组、根皮素200、400 mg/kg组,每组10只。小鼠连续灌胃根皮素10 w后,测定各组小鼠肾脏肥大指数,采用HE染色、PAS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肾脏病理形态学变化和肾纤维化改变程度,检测小鼠血糖、体质量、饮水量、尿量、尿β2微球蛋白(β2-MG)含量,取血清测定尿素氮(BUN)、肌酐(Scr)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L-1)、IL-18、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Medial extrusion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肾组织盘状结构域受体1(DDR1)、TXNIP、NLRP3、IL-1β、自噬效应蛋白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蛋白表达,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肾脏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BecliABT-263价格n-1、LC3-Ⅱ/LC3-Ⅰ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Pevonedistat纯度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血糖、血清BUN、Scr、IL-1、IL-18、TGF-β1、尿β2-MG含量显著升高,肾脏肥大指数增加 (P<0.01);肾脏DDR1、TXNIP、NLRP3、IL-1β、TGF-β1、α-SMA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Beclin-1显著上调、LC3-Ⅱ/LC3-Ⅰ比值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根皮素200、400 mg/kg组和吡格列酮10 mg/kg组小鼠血糖、血清BUN、Scr、IL-1、IL-18、TGF-β1、尿β2-MG含量显著降低,肾脏肥大指数显著降低(P<0.01);肾脏DDR1、TXNIP、NLRP3、IL-1β、TGF-β1、α-SMA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Beclin-1蛋白表达上调、LC3-Ⅱ/LC3-Ⅰ比值显著升高(P<0.01),肾脏病理形态和纤维化明显改善。结论:根皮素能提高肾脏自噬水平并抑制肾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调控TXNIP-NLRP3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