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前基因组RNA(HBV pgRNA)的检出率及与血清学抗原状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2年7月在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接受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1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乙型肝炎e抗原(landscape dynamic network biomarkersHBeAFerrostatin-1核磁g)状态将其分为HBeAg阳性组(32例)、HBeAg阴性组(118例),再根据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水平高低将HBeAg阴性组患者分为4组,其中HBsAg> 1 500 IU/mL患者32例(A组),HBsAg>100~1 500 IU/mL患者32例(B组),HBsAg≤100 IU/mL患者32例(C组),HBsAg阴性患者22例(D组)。比较不同抗原状态下HBV pgRNA的检出率,分析HBV pgRNA与血清学抗原状态的相关性。结果 HBeAg阳性组血清HBV pgRNA检出率(93.8%)高于HBeAg阴性组(43.2%)(P <0.05)。A、B组血清HBV pgRNA检出率(78.1%和65LY294002说明书.6%)均高于C、D组(15.6%和0.00%)(P <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血清HBV pgRNA检出率与血清学抗原(HBsAg、HBeAg)状态有相关性,HBV pgRNA可作为判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肝内HBV cccDNA转录活性及复制状态的生物标志物。
Author: admin
扶正散瘀方结合SOX化疗方案在提高胃癌患者免疫力及对肿瘤标志物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扶正散瘀方www.selleck.cn/products/erastin结合SOX化疗方案在提高胃癌患者免疫力及对肿瘤标志物影响的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80例,依据计算机数字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n=40例)和对照组(n=40例)。对照组患者均采用SOX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采用SOX化疗方案+扶正散瘀方治疗,共治疗4个周期。按照实体瘤的疗效标准评估两组治疗后的治疗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和CD4+/CD8+,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A125、CA199Optical biosensor和CEA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肿瘤点击此处标志物CA125、CA199和CEA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扶正散瘀方SOX化疗治疗胃癌效果显著,能增强免疫功能,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治疗效果,应用价值较高。
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心房颤动血栓危险度评分及超声心动图与阵发性房颤患者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actose lectin-3,Gal-3)、心房颤动血栓危险度评分(AF biomimetic transformationrecurrence risk score,CHA2DS2-VASc评分)、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变化与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患者冷冻球囊导管消融(cryoballoon PR-171使用方法catheter ablation,CBCA)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采取病例对照回顾性研究PS-341方法,选取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2018年5月至2021年4月采取CBCA手术治疗的PAF且术后1年内出现心房颤动复发的患者40例作为复发组,另外选取同期接受CBCA手术且未复发的PAF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查阅两组患者CBCA术前的血清Gal-3、CHA2DS2-VASc评分、超声心动图参数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项指标与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关系。结果 复发组患者的左心房容积、左心耳分叶数、左心耳容积测定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复发组患者左心耳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复发组患者血清Gal-3水平高于对照组,复发组CHA2DS2-VASc评分高危患者占比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心房颤动病程延长、NT-pro BNP水平升高,左心房容积、左心耳分叶数、左心耳容积测定值增大,左心耳射血分数降低,Gal-3水平升高、CHA2S2-VASc评分为高危是PAF患者CBCA术后是否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PAF患者的左心耳功能受损、血清Gal-3升高及CHA2DS2-VASc评分增高与患者CBCA术后发生复发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SWI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癫痫中心就诊的37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继发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磁共振常规T1WI、T2WI和SWI序列对所有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进行颅脑扫描,分析T1WI、T2WI和SWI序列对海绵状血管瘤病灶显示能力和影像特征。结果:单发性海绵状血管瘤26例中,T1WI序列发现病灶10个,T2WI序列发现病灶21个,SWI显示病灶26个,病灶位于枕叶9例、额叶7例、颞叶5例、顶叶4例及小脑半球1例。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11例中C59细胞培养,T1WI序列发现病灶11个,T2WI序列发现病灶22个,SWI显示病灶72个,血管瘤最大主病灶位于颞叶6例、额叶Biologie moléculaire2例、枕、顶叶及小脑半球各1例。SWI扫描显示的最大病灶直径为24.80mm。T1和T2显示典型病灶呈桑葚样混杂信号,SWI为铁环样信号。SWI序列检出率与常规T1WI、T2WI序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发性海绵状血管瘤内急性或亚急性出血2例,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伴有毛细血管扩张症或发育性静脉畸形3例。结论:SWI对脑内海绵selleck抑制剂状血管瘤非常敏感,能发现CT及常规MRI未检出的病灶,并可检出伴有发育性静脉畸形,对海绵状血管瘤诊断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MR-DWI对同步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对同步放化疗(CCRT)治疗非小primed transcription细胞肺癌(NSCLC)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5月于我院接受CCRT治疗的80例NSCLC患者,于患者治疗前、放疗30Gy时进行磁共振成E-616452像(MRI)检查,并对患者的近期疗效进行评估。比较患者病灶治疗前后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变化、分析肿瘤ADC值与肿瘤消退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ADC值对NSCLC患者CCRT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结果 治疗前,治疗敏感组ADC值低于治疗不敏感组,ΔADC高于治疗不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消退率与治疗前ADC值呈负相关(r<0,P<0.05),与ΔADC呈正相关(r>0,P<0.05)。绘制ROC曲线图结果显示,治疗前ADC值、ΔADC值预测CPLX-4720分子式CRT治疗NSCLC不敏感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有一定预测价值,且当治疗前ADC值、ΔADC值取1.325×10-3mm2/s、26.045%时,可获得最佳预测值。结论 治疗前ADC值、ΔADC值对CCRT治疗NSCLC的效果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在CCRT治疗期间予以患者MR-DWI检查。
某皮肤病性病防治所门诊抗菌药物处方的点评分析
目的:点评门诊抗菌药物处方的selleck抑制剂合理用药情况,为下一步门诊抗菌药物的规范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横峰县皮肤病性病防治所的门诊抗菌药物处方400张,统计相关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和抗菌药物类别,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药品说明书和相关指南共识,分析处方的不合理原因。结果:400张处方涉及患者40点击此处0例,其中女性略多于男性(57例vs 43例),年龄上以>30~45岁的数量为最多(102例,占25.50%);400张抗菌药物处方的诊断主要为梅毒(93张,占23.25%)、细菌性皮肤病(84张,占21.00%)和真菌性皮肤病(75张,占18.75%),而其主要用到的抗菌药物则为青霉素类(189张,占47.25%)和头孢菌素类(175张,占43.75%);处方点评结果显示,400张处方中存在不合理处方22张(占5.50%),而其主要的原因则为选药不合理、用法用量不当Antipseudomonal antibiotics和未使用药物通用名。结论:医院门诊的抗菌药物使用整体较为合理,但仍存在一些不合理使用的现象,临床应对加强相关培训和管理,切实提高医生的抗菌药物使用水平,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合理和疗效。
脓毒症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及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究脓毒症合并急性肾衰竭(AKI)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其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1年5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224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AKI分为脓毒症AKI组(118例)和脓毒症非AKI组(106例),并根据脓毒症AKI患者28 d死亡情况分为死亡组(65例)和存活组(53例)。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比较脓毒症APF-07321332 IC50KI组和脓毒症非AKI组患者中医症状、证型、证素差异。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AKI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利用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和一致性。结果 脓毒症AKI患者中医症状方面常见咳喘、头晕、恶寒战栗的表现,较脓毒症非AKI患者更易出现四末不温、小便不利、水肿症状(P均<0.05);证型以虚实夹杂证最为常见,单纯实证最为少见;病位证素以肾、脾分布最广,病性证素中热毒、气虚分布占一半以上,且脓毒症AKI患者更易出现阴虚、湿热、血虚、腑实证素。118例脓毒症AKI患者28 d病死率为55.08%(65/1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胱抑素C(CysC)、AKI分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量表(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血乳酸(Lac)是脓毒症AKI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拟合效果良好,区分度和一致性较高。结论 脓毒症AKI患者中医证候方面,以咳art of medicine喘、头SB431542生产商晕、恶寒战栗症状和虚实夹杂证证型最常见,其中肾、脾病位和热毒、气虚病性分布最多。年龄、CysC、AKI分期、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Lac是脓毒症AKI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生物多糖冲洗胶液减轻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后腹部症状的研究
目的探讨医用生物多糖冲洗胶液在膀胱根治性切除术中的应用,观察其对减轻术后腹部并发症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膀胱根治Students medical性切除术+输尿管腹壁造口患者共95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48例,关腹CP-456773前用生物多糖冲洗胶液(商品名:术泰舒)进行腹腔冲洗;对照组47例,关腹前用生理盐水进行腹腔冲洗。统计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引流液体积、腹胀、腹痛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Laduviglusib实验组术后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27.3±2.8 h vs 49.1±4.1 h,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引流液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少(87.3±24.6 ml vs 151.9±31.2 ml,P<0.05)。术后腹胀发生率(4/48,8.3%vs 12/47,25.5%,P<0.05)及腹痛发生率(6/48,12.5%vs 27/47,57.4%,P<0.05)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医用生物多糖冲洗胶液能减轻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腹部症状,减轻术后患者痛苦。建议临床应用推广。
经皮迷走神经电刺激在脑、行为及内分泌活动上的调节作用
迷走神经是副交感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脑及身体各脏器之间的信息传导,生理心理机能的调控等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同时对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发挥重要影响。迷走神经的活动与人体的身心健康紧密相关,迷走神经刺激技术得以不断发展。近年来,经皮迷走神经刺激技术因其具有无创、操作简便等优势而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理论上讲,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可沿着迷走神经广泛的脑体投射通路对特定的神经生理活动起到调节作用,从而影响人类的多项认知功能。目前,已有少量研究表明,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情绪信息加工、执行控制等基础性认知功能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神经调控技术,目前关于经皮迷走神经刺激的研究还较少,且研究结论尚不一致。因此本文结合行为、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眼动追踪及神经影像学研究方法,以情绪面孔加工和情绪性抑制控制两个重要的社会认知功能为切入点,通过四项研究系统地考察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脑、行为及内分泌活动的调节作用。首先,研究一主要考察经皮迷走神经对情绪面孔识别及社会性激素催产素分泌的影响。该研究采用随机、假性刺激对照的交叉实验设计,利用情绪面孔识别任务结合眼动追踪的研究方法,共招募54名健康大学生被试完成。该研究包含两次实验,间隔一周,一次进行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干预,另一次进行假性刺激干预。两次实验均采集了被试在干预前后的唾液样本以用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分析催产素含量,并记录LY2835219分子式了被试在接受干预后完成情绪面孔识别任务的行为表现和相应的眼动数据。结果发现,经皮迷走神经刺激显著提升了催产素含量,同时显著增加了被试在面孔情绪识别任务中注视社会性线索(即,鼻子)的时长,且此效应不受情绪类别的影响。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发现,被试体内催产素含量的增加与其对鼻子注视时间的增加显著正相关。该研究结果提示,经皮迷走神经刺激能促进内源性催产素的分泌,这可能是其促进个体对社会凸显性刺激加工的神经内分泌基础。为了进一步验证经皮迷走神经刺激促进催产素分泌的稳定效应,同时探索其调节社会认知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二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记录了个体在接受电刺激干预时静息状态下的脑活动。采用随机、假性刺激对照的被试间设计,91名健康大学生被试被随机分到实验组和控制组,分别接受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和假性刺激干预,干预前后采集唾液样本用于催产素含量的分析。Epigenetics抑制剂结果发现,经皮迷走神经刺激依旧能显著提升催产素含量水平,同时增强前额脑区间的功能耦合,如额下回与眶额皮层、背外侧前额叶及内侧前额叶等,而这些脑区间的功能耦合与情绪性抑制控制功能密切相关。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三招募87名健康大学生被试,采用情绪面孔Go/NoGo任务直接考察了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情绪面孔抑制控制的调节作用。该研究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结合计算建模,分别从行为测量、抑制控制脑区神经激活状态以及动态功能耦合三个方面,揭示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情绪面孔抑制控制的影响及其内在的计算认知神经机制。结果发现,经皮迷走神经刺激能显著提升被试情绪面孔反应抑制的正确率,同时增强了愤怒面孔反应抑制右侧额下回的激活,提升额下回-眶额皮层的功能耦合。针对情绪面孔Go/No-Go任务的行为数据进行计算建模分析进一步发现,经皮迷走神经刺激显著降低了正确Go反应的信息加工速度。并行中介模型分析显示,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可能是通过降低正确Go反应的信息加工速率,同时促进情绪性抑制控制网络中额下回-眶额皮层的功能耦合,来提升情绪面孔反应抑制的能力。基于研究三的发现,研究四旨在进一步考察经皮迷走神经刺激调节情绪性抑制控制的广泛效应。该研究采用情绪场景Go/No-Go任务,共招募90名健康大学生被试,实验方法与分析手段与研究三一致。结果发现,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同样能提升被试情绪性场景反应抑制的正确率,同时也增加了正确Go反应的反应时,且这两者是显著正相关的。另外,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同样显著降低了正确Go反应的信息加工速度。再者,经皮迷走神经刺激显著增强了情绪场景反应抑制左右两侧额下回的激活,同时调节了前额情绪性抑制控制相关脑区间的功能耦合强度。其中,额下回与眶额皮层功能耦合的增强及其与内侧前额皮层功能耦合的减弱在经皮迷走神经刺激提升情绪场景反应抑制的过程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结合该研究及研究三的结果,本文发现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情绪面孔和情绪场景抑制控制均有积极的调节作用,但其调控不同类型情绪性抑制控制行为表现的内在计算认知神经机制存在差异。综上所述,本文从行为、脑及内分泌的角度出发,结合计算建模、眼动追踪、近红外成像等Medial prefrontal技术手段,揭示了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情绪识别、情绪性抑制控制的积极调节作用及其内在的神经生理机制。这为经皮迷走神经刺激调节社会认知加工提供了进一步的研究证据,同时为未来将其应用于临床上以情绪面孔识别,抑制控制功能损伤为主的神经发育障碍及精神类疾病的干预和治疗提供概念性的实验证据支持和启发,如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肺癌免疫治疗临床疗效影响的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对肺癌患者免疫治疗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于我院住院的任何治疗线上接受过一次及以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HIV infectionoint inhibitors, ICIs)的肺癌患者105例,据是否合并COPD,分为肺癌合并COPD组(48例)和单纯肺癌组(57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行免疫治疗后出现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irAEs)的相关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COPD对肺癌患者行免疫治疗后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结果 1.与单纯肺癌组相比,肺癌合并COPD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比例、男性患者比例、有吸烟史患者比例、吸烟患者在400年支以上的患者比例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癌的病理组织学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单纯肺癌组相比,肺癌合并COPD组患者接受ICIs治疗后,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有selleck BLZ945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3.肺癌合并COPD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11.2月,95%CI 5.2~17.2)接受ICIs治疗时较单纯肺癌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7.27月,95%CI 5.6~8.9)有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023)。4.肺癌合并COPD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1.07月,95%CI 7.0~35.2)接受ICIs治CL 318952使用方法疗后较单纯肺癌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5.67月,95%CI 7.5~23.8)的总生存期(OS)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018)。结论 1.肺癌合并COPD患者接受ICIs治疗后较未合并者在安全性方面无明显差异;2.肺癌合并COPD患者对ICIs有更高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