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利那洛肽与乳果糖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5月诊断为IBS-C 6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利那洛肽治疗,对照组给予乳果糖治疗,2组各29例完成研究,脱落和剔除病例仅用于分析药物首剂起效时间和安全性。比较2组首剂24 h内自主排便(SBM)发生率、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主要疗效有效率、腹痛有效率、完全自主排便(CSBM)有效率]及其补充指标[SBM、CSBM、腹痛评分]、次要疗效评价指标[症状总积分、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总积分、医院焦虑与抑郁量表(HADS)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首剂24 h内SBM发生率及主要疗效有效率、腹痛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SBM和CSBM较治疗前增加,而腹痛评分、症状总积分INCB28060配制、IBS-SSS总积分、HAD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前后腹痛评分差值、症状总积分差值和IBS-SSS总积分差值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停药8周后,2组IBS-SSS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但较治疗后有所升高(P<0.05)。治疗前与停药8周后IBS-SSS总积分差值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研究过程中,2组不良反tropical infection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那洛肽治Bemcentinib半抑制浓度疗IBS-C较乳果糖起效更快,在改善腹痛和整体症状方面优于乳果糖,而在排便次数、心理状况和不良反应方面二者相当,但远期疗效可能优于乳果糖。
Author: admin
苯丙氨酸对洛哌丁胺诱导便秘大鼠症状改善和肠道菌群影响的初步研究
目的: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全球流行的胃肠道功能紊乱疾病。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Phe)被认为是微生物与宿主互作的重要信号分子。我们前期研究结果表明育龄期女性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菌群组成发生改变、血清Phe水平下降及其代谢通路异常。因此,我们进行动物试验研究以初步探明Phe在重塑肠道菌群组成和缓解便秘中的作用。方法:(1)模型构建:洛哌丁胺(loperamide,Lop)诱导大鼠便秘模型,并给予苯丙氨酸干预。将实验动物按Laduviglusib供应商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对照组、洛哌丁胺(loperamide,Lop 10 mg/kg)组和Lop+Phe组。(2)评价肠道功能:通过计算24h内排便数量、粪便含水量、碳末推进实验评价肠道运动能力。(3)肠道菌群组成评价:收集粪便样本进行宏基Image-guided biopsy因组学测序,比较三组肠道菌群谱的改变。结果:(1)Phe干预显著缓解Lop诱导的的大鼠便selleckchem VX-445秘症状;(2)Phe干预重塑了Lop诱导的便秘大鼠肠道菌群组成。结论:苯丙氨酸可能通过重塑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来改善Lop诱导的大鼠便秘症状。
血清YKL-40、NGAL、PTM与尿毒症血透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关系及预测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尿毒症血透患者血清几丁质酶3样蛋白1(YKL-40)、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血栓调节蛋白(PTM)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关系及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2年6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0例尿毒症血透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分为感染组(36例)和未感染组(114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尿毒症病程、血透时间、居住地区、插管次数、置管时间、置管部位、有无糖尿病及高血压等临床资料,检测血红蛋白(Hb)、铁蛋白(SF)、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YKL-40、NGAL、PTM水平。采用一般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模型分析尿毒症血透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导管相关性感染模型预测尿毒症血透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效能。结果 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性别构成、BMI、尿毒症病程、血透时间、居住地区、插管次数、高血压、Hb、SF、TC、TG、HDL-C和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年龄≥60岁、置管时间≥4 d、股静脉置管、有糖尿病的患者占比高于未感染组,YKL-40、NGAL、PTM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YKL-40、NGAL、PTM预测尿毒症血透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1、0.874和0.853,临界值分别为45.705 ng/mL、69.390 ng/mL和34.845 ng/L,敏感性分别为72.2%、80.6%和77.8%,特异性分别为78.1%、90.4%和86.0%。一般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2.189(95%CI:1.211,3.957medical treatment)]、置管时间≥4 d [■=3.276(95%CI:1.408,7.622)]、股静脉置管[■=3.007(95%CI:1.285,7.037)]、糖尿病[■=2Ceralasertib.343(95%CI:1.305,4.207)]、YKL-40≥45.705 ng/mL [■=1.967(95%CI:1.174,3.296)]、NGAL≥69.390 ng/mL [■=2.259(95%CI:1.318,3.872)]、PTM≥34.845 ng/L [■=2.070(95%CI:1.229,3.486)]是尿毒症血透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P <0.05)。根据一般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导管相关性感染预测模型,Logit(P)=-35.912+0.783X_(年龄)+1.187X_(置管时间)+1.101X_(置管部位)+0.851X_(糖尿病)+0.677X_(YKL-40)+0.815X_(NGAL)+0.728X_(PTM)。ROC曲线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AUC为0.959,标准误为0.019,临界值为9.865,敏感性为94.4%(95%CI:0.897,0.983),特异性为86.0%(95%CI:0.818,0985)。导管相关性确认细节感染预测模型敏感性优于YKL-40、NGAL、PTM单独预测。结论 尿毒症血透患者血清YKL-40、NGAL、PTM与导管相关性感染有关,血清YKL-40、NGAL、PTM对尿毒症血透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且各项指标联合预测的敏感性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
凝胶床垫和充气床垫对老年卧床患者骶尾部压力和皮肤温度变化的比较研究
背景老年人因皮肤干燥、松弛缺乏弹性,皮肤耐受性下降等衰老特征,更容易受到压力影响而发生压genetic approaches力性损伤,适宜的减压床垫是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关键。目的 监测老年卧床患者平卧于凝胶床垫和充气床垫期间骶尾部压力与皮肤温度变化,比较两种床垫的减压效果。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入住东部战区总医院干部内科病房的45例老年卧床患者为研究对象(因干部内科病房患者多为男性,本次纳入者均为老年男性)。根据患者意愿将45例患者分为A组23例和B组22例。A组使用凝胶床垫结合2h翻身1次的方案;B组寻找更多使用充气床垫结合2 h翻身1次的方案,两组均连续使用7 d。每日固定3个时间点监测患者平卧位期间骶尾部最大压力值和局部皮肤温度,3个时间点分别为平卧位的开始及1、2 h后的时间点。使用床边压力图监测系统,测量骶尾部最大压力值,同时使用手提式测温仪测量局部皮肤温度。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以不同时间的变化值(患者平卧位后1 h和2 h相对基线的变化)作为因变量,以床垫分组、时间(1 h和2 h)和天数(第1~7天)作为自变量,Ceralasertib作用时间和天数为重复测量变量,分析比较两种床垫对老年卧床患者骶尾部压力及皮肤温度变化,以判断其减压效果。结果研究期间两组均无压力性损伤发生。对于骶尾部压力变化值,床垫组别与天数的交互作用项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天数)=0.07,P_(组别*天数)=0.999),床垫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项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时间=6.45,P组别*时间=0.012)。因此,去除床垫组别与天数的交互作用项重新进行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平卧位后1 h和2 h,凝胶床垫组骶尾部压力变化值均低于充气床垫组(P<0.05)。对于骶尾部皮肤温度变化值,床垫组别与天数的交互作用项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天数)=0.12,P_(组别*天数)=0.994),床垫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项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时间=16.90,P组别*时间<0.001)。因此,去除床垫组别与天数的交互作用项重新进行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平卧位后1 h和2 h,凝胶床垫组骶尾部皮肤温度变化值均低于充气床垫组(P<0.05)。结论 住院老年卧床男性患者使用两种减压床垫平卧1、2 h后的骶尾部压力、皮肤温度均有所增高,凝胶床垫的增量均小于充气床垫,反映凝胶床垫在控制骶尾部压力和皮肤温度的效果上优于充气床垫。
基于CCTA的ΔCT-FFR对重度钙化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基于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CTA)的血流储备分数(CT-FFR)和冠状动脉病变最严重狭窄处的近端与远端CT-FFR测量差值(ΔCT-FFR)对重度钙化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诊断效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19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住院的107例冠心病(CAD)患者的14LY294002 MW9支血管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住院期间依次进行CCTA、CT-FFR、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ICA)和有创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以单支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100判断为血管水平的重度钙化,根据CACS水平将冠状动脉分为CACS≥100组(n=56)和CACS<100组(n=93)。以FFR≤0.8作为诊断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金标准”,ΔCT-FFR定义为冠状动脉病变最严重狭窄处近端与远端CT-FFR的测量差值。采用Pearson相关和Bland-Altman图评估血管水平CT-FFR与FFR值的相关性和一致性。通过ΔCT-FFR校正CT-FFR的检测结果,使用Delong检验比较不同诊断方法间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在血管水平分析其对重度钙化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诊断效能的增量价值。结果 在血管水平CT-FFR与FFRselleck HPLC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CACS≥100组:r=0.71,P<0.01;CACS<100组:r=0.73,P<0.01)和一致性(CACS≥100组:Mean=-0.01,P=0.25;CACS<100组:Mean=0.00,P=0.96)。与CACS<100组比较,CACS≥100组FFR(0.80±0.08 vs. 0.84±0.09,P=0.004)和CT-FFR值(0.81±0.06 vs. 0.85±0.06,P<0.001)明显降低,ΔCT-FFR值(0.14±0.06 vs. 0.09±0.06,P<0.001)明显增高。与CACS<100组比较,CACS≥100组CT-FFR的诊断效能明显下降[(AUC=0.792,95% CI 0.66Oncolytic Newcastle disease virus3~0.889) vs. (AUC=0.929,95% CI 0.856~0.972),P=0.04]。经ΔCT-FFR校正诊断后,CACS≥100组CT-FFR的诊断效能较前明显提高[(AUC=0.876,95% CI 0.760~0.949) vs. (AUC=0.792,95% CI 0.663…
盐酸羟哌吡酮(YL-0919)的快速抗抑郁作用机制
目的 盐酸羟哌吡酮(YL-0919)是本实验室研发的具有原创化学结构的1.1类抗抑郁新药,具有快速起效的抗抑郁、抗焦虑和促认知活性。然而已经确认的药理学靶标不能充分解释目前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旨在筛选YL-0919可能的药理学靶标并探索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1)基于YL-0919的化学结构,结合STar Fish技术以及分子对接技术筛选YL-0919的潜在靶标。(2)放射性配体与受体结合实验验证筛选的靶标。(3)构建σ-1受体稳转细胞系,通过Bip分离实验以及活细胞钙成像技术评价YL-0919的药理学特性。(4)行为学(旷场实验,强迫游泳,悬尾实验)评价YL-0919的抗抑郁活性。结果 (1)计算机辅助药物筛选预测σ-1受体可能是YL-0919潜在靶标,分子对接提示YL-0919的最佳构象具有很好的接近σ-1受体结合位点的能力,提示YL-0919能与σ-1受体稳定结合。(2)放射性配体与受体结合实验发现YL-091selleck Tamoxifen9与σ-1受体具有较高亲和力(纳摩尔水平),且对σ-1受体具有选择性。(3) Bip分离实验发现YL-0919激活σ-1受体后与Bip解离。YL-09eye drop medication19能促进胞内钙离子释放,然而YL-0919的这种作用可被σ-1受体拮抗剂BD-1047逆转。(4) YL-0919(2.5 mg·kg~(-1))在口服给药3~7 d内可显著发挥抗抑郁效应,而氟西汀则需3周,提示YL-0919具有快速起效的优势,然而YL-0919的快速抗抑郁活性被BD-1047(2和4 mg·kg~(-1),ip)阻断,提示σ-1受体是YL-0919快速起效抗抑郁的关键药理学靶点。结论 (1) YL-0919是一种全新的选择性σ-1受体激动剂。(2) YL-0919在多种抑郁动物模型上具有快速起效的抗抑郁、点击此处抗焦虑作用(7 d内),σ-1受体是介导这些作用的关键靶标。(3) YL-0919能迅速激活胞内钙离子释放,这可能是其发挥抗抑郁作用的机制之一。本研究为基于σ-1受体的快速起效的抗抑郁新药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丘荨方治疗儿童丘疹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丘NSC 125973体内荨方治疗儿童丘疹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20年11月收治的200例丘疹性荨麻疹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氯苯那敏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丘荨方口服治疗。观Root biology察两组治疗前后皮疹、风团样皮损、糜烂渗出、瘙痒程度,临床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Puromycin-2HCl.html治疗效果和复发率。结果:治疗后两组皮疹、风团样皮损、糜烂渗出、瘙痒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降低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92/100),高于对照组的81.0%(8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57,P=0.023<0.05﹚;观察组复发率为12.0%(12/100),低于对照组的21.0%(2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1,P=0.031<0.05)。结论:丘荨方联合马来酸氯苯那敏片治疗儿童丘疹性荨麻疹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基于UPLC-Q-Exactive MS技术的宣白承气汤加味治疗流感病毒与肺炎链球菌共感染小鼠肺炎的代谢组学研究
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四级杆-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Ultra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exactive mass spectrometry, UPLC-Q-Exactive MS)技术探究宣白承气汤加味对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Influenza virus/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IV/Spn)共感染小鼠肺脏组织中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影响,旨在阐明宣白承气汤加味治疗共感染小鼠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 ,即正常组、模型组和宣白承气汤加味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三组小鼠在造模成功6 h后开始灌胃给药,每日一次,连续一周。给药结束后,取小鼠肺脏组织,利用UPLC-Q-Exactive MS技术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Emricasan研究购买onmitochondria biogenesisent Analysis, PCA)和正交偏最小二CCRG 81045体内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 OPLS-DA)分析并筛选潜在的代谢产物,并基于R语言对已鉴定的差异性代谢产物进行通路分析。结果: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共筛选和鉴定出36个潜在的代谢产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有27个代谢产物含量显著上升,有9个代谢产物含量显著下降。宣白承气汤加味干预后,36个代谢产物的含量均呈现明显的回调趋势,主要影响亚油酸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核黄素代谢等通路。结论:宣白承气汤加味对IV/Spn共感染小鼠肺炎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调节体内代谢产物失调,恢复体内正常生命活动有关。
妊娠合并贫血及产褥期贫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贫血及产褥期贫血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9年2~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建档进行常规产前检查、分娩及产后随访的孕产妇240例为研究对象。记录受试者孕期及产褥期贫血发生情况,并根据是否发生贫血分为妊娠合并贫血组与妊娠未合并贫血组,产褥期贫血组与产褥期未贫血polyester-based biocomposites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合并贫血及产褥期贫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孕期贫血总发生率为24.58%(59/240);产褥期贫血发生率为18.33%(44/2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妊娠合并贫血组与妊娠未合并贫血组受试者的年龄、受孕方式、孕期体质量增加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受试者的孕次、产次、孕前体质量指数(BMI)、胎儿个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Protein Tyrosine Kinase抑制剂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孕次、多产次、孕前低BMI、多胎、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妊娠期合并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产褥期贫血组与产褥期未贫血组受试者的年龄、孕前BMI、孕次及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受试者的产次、胎儿个数、是否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娩方式、是否母乳喂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产次、多胎、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是产褥期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母乳喂养、顺产是产褥期贫血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C59分子量 多孕次、多产次、孕前低BMI、多胎、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妊娠合并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多产次、多胎、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产褥期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母乳喂养、顺产是产褥期贫血的保护因素。
瑞巴派特联合兰索拉唑治疗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溃疡的效果
目的 观察瑞巴派特联合兰索拉唑治疗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剥离(ESD)术后溃疡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烟台海港医院收治的70例早期胃癌ESD术后溃疡患者,按双色球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兰索拉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瑞巴派特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黏膜厚度评分、腺体密度评分、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14%vs. 77.14%,χ~2=4.590,P=0.032)。治疗1个月后,2组黏膜厚度评分与腺体密度评分均较治疗selleckchem PF-07321332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2组血清IL-6、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Medium chain fatty acids (MCFA)义(P>0.05)。结论 早期胃癌ESD术后溃疡患者采用瑞巴派特联合兰索拉唑可更好地减缓胃黏膜及腺体病变程度,减轻炎性反应,增强疗效,且不会增加不良Rapamycin浓度反应,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