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杭州市中医院临床各科室分离的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检出情况及耐药特点。方法 收集2016年—2022年分离自临床样本的非重复CRKP,分析这类菌株的分布特征和耐药性试验结果,采用3-氨基苯硼酸联合乙二胺四乙酸碳青霉烯酶抑制实验检测碳青霉烯酶型,并通过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其无法确定酶型的菌株。结果 共检测146株CRKP,其中检出最多的是呼吸道标本,检出最多的seed infection科室为重症医学科。药敏结果显示,CRKP对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氨曲南的耐药率均>95%,对更多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耐药率为2.74%。碳青霉烯酶初筛实验显示产A类丝氨酸酶的菌株共133株,产金属酶2株,不确定菌株11株,酶抑制剂增强试验对酶型的检出率为92.47%。结论 本医疗机构CRKP形势严峻,应及时监测。本研究CRKP主要耐药机制为产碳青霉烯酶,并且以产A类丝氨酸酶为主,酶抑制剂增Tamoxifen IC50强试验可以检测出大部分酶型,临床实验室应合理优化碳青霉烯酶初筛实验,为临床精准用药提供直接依据。
Author: admin
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住院费用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研究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方CL13900体外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某三甲医院收治的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非参数检验、多元回归分析对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300例,其中男性120例(40.00%),女性180(60.00%),300例患者中位年龄55岁,40岁以上214例(71.33%)。付费方式包括新农合(55.00%)、城镇居民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6.67%、1bioactive molecules3.00%)、全自费(0.33%)、商业保险(0.67%)和其他(4.33%)。不同性别(Z=14.254,P <0.05)、年龄段(H=47.242,P <0.05)、付费方式(H=50.067,P <0.05)及住院时间(H=68.651,P <0.05),慢性胆囊炎患者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BYL719分子式显示,性别对慢性胆囊炎患者住院费用无影响,年龄、住院天数及付费方式均对慢性胆囊炎患者住院费用有一定的影响。结论 医院可以通过缩短住院天数,调整费用结构,加强路径管理等措施来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儿发生菌血症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患儿发生菌血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D-Lin-MC3-DMA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60例化疗期间发生菌血症的ALL患儿的临床资料,设为发生组;另收集同期收治的100例化疗期间未发生菌血症的ALL患儿的临床资料,设为未发生组。收集两组患儿相关病历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LL化疗患儿发生菌血症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性别、年龄及电解质紊乱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白细胞计数≥2×10~9/L、化疗次数≥3次、穿刺次数≥3次、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糖皮质药物、中性粒Adavosertib采购细胞缺乏持PCB biodegradation续时间≥7 d、置管时间≥3 d、抗菌药物使用时间>7 d、三联抗菌药物、抗菌药物耐药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穿刺次数≥3次、使用糖皮质药物、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 d、化疗次数≥3次、置管时间≥3 d、抗菌药物耐药、抗菌药物使用时间>7 d、三联抗菌药物均为影响ALL化疗患儿发生菌血症的危险因素(OR>1,P<0.05),白细胞计数≥2×10~9/L、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均为影响ALL化疗患儿发生菌血症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穿刺次数≥3次、使用糖皮质药物、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 d、化疗次数≥3次、置管时间≥3 d、抗菌药物耐药、抗菌药物使用时间>7 d、三联抗菌药物均为影响ALL化疗患儿发生菌血症的危险因素,白细胞计数≥2×10~9/L、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均为影响ALL化疗患儿发生菌血症的保护因素。
除痹汤结合针灸、穴位贴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除痹汤结合针灸、穴位贴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RA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药+针灸+穴位贴组与联合除痹汤组,每组50例。西药+针灸+穴位贴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氨甲蝶呤+来氟米特),同时给予针灸、穴位贴疗法,联合除痹汤组在西药+针灸+穴位贴组的基础C59细胞培养上给予除痹汤联合针灸治疗。2组均治疗12周。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Gefitinib浓度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类风湿因子(RF)、免疫球蛋白(IgG)、红细胞沉降率(ESR);比较2组治疗后的疗效、治疗前后生命质量情况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2组血清TNF-α、IL-6、IL-18、hs-CRP、RF、IgG、ESR水平显著降低,联合除痹汤组低于西药+针灸+穴位贴组(P<0.05);2组生理健康总评分(PCS)、心理健康总评分(MCS)评分显著升高,联合除痹汤组高于西药+针灸+穴位贴组(P<0.05)。治疗后,联合除痹汤组总medical assistance in dying有效率(98.00%)较西药+针灸+穴位贴组(86.00%)显著升高(P<0.05)。治疗期间,联合除痹汤组与西药+针灸+穴位贴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00%对比6.00%,P>0.05)。结论:除痹汤结合针灸、穴位贴可有效抑制RA患者机体炎症反应与病情进展,使患者生命质量得到保障,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用核苷(酸)类药物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目的 构建预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停用核苷(酸)类药物(nucleoside and nucleotide analogs,NAs)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验证模型的预测能力。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停用NAs后复发的CHB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发生ACLF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结果停药持续时间长、HBe Ag阳性、总胆红素≥85.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50%、血小板计数<100×10~9/L和白蛋白<35 g/L是CHB患者停用NAs后并发ACLF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模型验证结果显示,一致性指数为0.851(95%CI:0.81Baf-A1分子量9~0.883),校准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Nirogacestat NMR,ROC曲线的AUC为0.847(95%CI:0.759~0.842),在2%~79%预测范围内,模型净获益。结论 CHB患者停用NAs后并发ACLClinical immunoassaysF的危险因素较多,基于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对CHB患者停用NAs后并发ACLF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国产四价灭活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在≥3岁人群中接种安全性的单中心Ⅰ期临床试验
目的 评价一款国产四价灭活流感病毒裂解疫苗(Quadrivalent inactivautoimmune liver diseaseated influenza virus split vaccine, IIV4)在≥3岁人群中接种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单中心、开放性的Ⅰ期临床试验,在贵州省某县序贯入组18-59岁、≥60岁、9-17岁和3-8岁受试者,其中≥9岁各组接种1剂IIV4,3-8岁受试者分为两组接种1剂和2剂IIV4,观察每剂接种后30d内征集性/非征集性不良事件和6个月内严重不良事件。结果 5个观察组各纳入20例受试者,共接种120剂次IIV4。征集www.selleck.cn/products/gsk126性、非征集性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25.0%、30.0%,征集性不良事selleckchem PLX-4720件主要为接种部位疼痛、肿胀和瘙痒以及疲乏、食欲减退、腹痛等全身症状。严重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1.7%,均与疫苗接种无关。结论 Ⅰ期临床试验初步显示试验疫苗IIV4在≥3岁人群中接种安全性良好。
基于外周血炎症标志物构建婴儿细菌性肺炎病情及预后的预测模型
目的:探讨细菌性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婴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与病情及预后Antineoplastic and I抑制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1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50例细菌性CAP婴儿,检测患儿外周血NLR、PLR、MLR、CRP、PCT水平和小儿危重评分(PCIS),采用Spearman分析NLR、PLR、MLR、CRP、PCT与患儿PCIS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PLR、MLR评估细菌性CAP婴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效能。结果:患儿治疗后外周血NLR、PLR、MLR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Emricasan<0.01);轻症组患儿外周血NLR、PLR、MLR、CRP、PCT水平均低于重症组(P<0.01);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NLR、PLR、MLR与PCIS评分呈负相关(P均<0.01);治疗有效组患儿外周血NLR、PLR、MLR水平均低于治疗无效组(P<0.05)。结论:细菌性CAP婴儿急性期外周血NLR、PLR、MLR均升高,与PCIS呈Hereditary anemias负相关,这些指标升高提示预后不良。NLR、PLR、MLR对婴儿CAP病情及预后的早期评估具指导价值。
基于GEO基因芯片探究小檗碱对结肠腺癌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临床上结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结肠癌患者中结肠腺癌最为常见,手术与化疗相结合是结肠腺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手术的高昂费用与化疗耐药风险的存在成为治疗中的一个重大阻碍,寻找新的药物迫在眉睫,多个研究表明小檗碱可以抑制结肠腺癌细胞生长,但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与细胞实验验证,探究小檗碱干预结肠腺癌细胞系SW480后的影响。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与小檗碱相关的作用基因,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中获取结肠腺癌基因表达芯片GSE44076数据,通过R语言分析后,获取结肠腺癌的差异表达基因,从Gene Cards数据库获取结肠腺癌相关的基因,与获取的小檗碱相关的基因取交集后,利用Cytoscape软件对小檗碱和结肠腺癌的共有基因进行可视化,对共有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的分析,然后,利用STRING数据库对获取共有基因中的核心基因,并构建核心基因的核心网络,利用GEPIA数据库工具对核心基因进行正常结肠组织和结肠腺癌组织表达差异分析,筛选出对生存预后有统计学意义的基因,从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中获取其在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中的免疫组化染色图,从lactoferrin bioavailability蛋白质机构数据库中获取其蛋白的3D结构,从Pubchem数据库中获取小檗碱的3D结构,使用Autodock Vina进行模拟分子对接。配置好SW480细胞所需要的培养基,把小檗碱充分溶解到DMSO溶液中,配置含有0.1%DMSO的所需的药液,按照现用现配的原则,加入完全培养基,配置终浓度分别为0.25、0.5、1、2、4、8、16、32μM的含药培养基,从液氮中取出冻存的细胞,迅速放入已经预热的37℃水浴箱中,不断摇动,冻存管中的液体融化后,使用移液枪转移至含有10ml完全培养基的离心管中,吹打离心后,弃上清,加入10ml完全培养基,反复吹打,充分混匀,使用细胞计数板技术后,符合细胞计数要求的细胞悬液分装入培养皿内,左右轻轻摇晃混匀,放入培养箱中,24小时后换液。使用结肠腺癌细胞系SW480细胞进行细胞活性实验,按照3000个/(100μPEG300说明书L·孔)的密度接种到96孔板,细胞贴壁后,吸出培养板内的培养基,加入溶解在0.1DMSO中最终浓度分别为0.25、0.5、1、2、4、8、16、32μM的小檗碱处理48小时后,通过酶标获悉更多仪在450nm处…
中药汤剂联合苦黄治疗黄疸型肝炎的疗效及其对肝功能的影响分析
目的 分析评价中药汤剂茵陈五苓散联合苦黄治疗黄疸型肝炎的临床效果及对肝功能影响。方法 方便选择2019年1月—2022年7月来仪征市人民医院就诊的92例黄疸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cutaneous immunotherapy6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予以苦黄注射液退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茵陈五苓散加减退黄治疗。比较两组的肝功能水平、临床疗效、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肝功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BA、PT、TBIL、DBIL、AST、ALT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5.6寻找更多5%)明显高于对照组(8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9,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Adezmapimod生产商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黄疸型肝,采取中药汤剂与苦黄联合治疗后可显著降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改善肝功能指标,具有确切的临床治疗效果。
去氢木香内酯在内生真菌Y0液体发酵中的生物转化研究
目的 去氢木香内酯在内生真菌Y0液体发酵中的生物转化。方法 对内生真菌Y0纯化培养,采用色谱法及波谱技术对转化产物进行分离及结构鉴定,并采用MTT法medial plantar artery pseudoaneurysm评价其对结肠癌SW620细胞的毒性。利用网络药理学相关数据库获取化合物1、2以及结肠癌SW620细胞靶点信息,对化合物与结肠癌SW620细胞结合能较强的靶点CH-223191溶解度做进一步的分子对接。结果 去氢木香内酯在Y0菌液中转化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S, 3S, 5S, 6S,7S, 11S)-3-hydroxyl-11, 13-dihydrAM-2282odehydrocostuslactone和(1S, 3S, 5S, 6S, 7S, 11R)-3-hydroxyl-11, 13-dihydrodehydrocostuslactone。化合物1和2对结肠癌SW620细胞的IC_(50)分别为(42.82±8.32)μg/mL,(29.23±7.17)μg/mL。化合物1和2与结肠癌SW620细胞均有结合靶点。结论 化合物1和2为愈创木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1与化合物2对SW620细胞毒性相比,化合物2的细胞毒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