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aEnteric infection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变化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杭州市西溪医院接受治疗的74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n=41)和死亡组(n=33)。比较两组患者的MELD评分及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www.selleck.cn/products/azd6738)、胆碱酯酶(choline esterase,CHE)、乳酸(lactic acid,Lac)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BV-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估MELD评分、AFP、CHE、Lac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存活组患者的MELD评分、Lac水平均显著低于死亡组,AFP、CHE水平均显著高于死亡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ELD评分增加、AFP水平降低、CHE水平降低、Lac水平升高均为HBV-ACL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MELD评分、AFP、CHE、Lac均可有效预测HBV-ACLF患者的预后情况,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5、0.989、0.729、0.selleck BYL719753。结论 HBV-ACLF死亡患者的MELD评分、Lac水平升高,AFP、CHE水平降低,MELD评分、AFP、CHE、Lac均为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可作为预后转归评估的参考依据。
Author: admin
转化生长因子-β通路对胃癌细胞在裸鼠体内增殖、侵袭及slug蛋白和上皮钙黏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通路的激活与阻断对人胃癌HGC-27细胞增殖、侵袭及slug蛋白和上皮钙黏素(E-cad)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于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使用人胃癌HGC-27细胞构建30只胃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后,使用外源性通路激活剂TGF-β1和阻断剂SB431542对TGF-β通路进行激活和阻selleckchem断。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裸鼠分为五组(n=6)。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激动剂组:皮下注射TGF-β1(1微克/只),阻断剂组:腹腔注射SB431542(0.7 mg/kg),激动剂+低浓度阻断剂组:TGF-β1(1微克/只)+SB431542(0.7 mg/kg),激动剂+高浓度阻断剂组:TGF-β1(1微克/只)+SB431542(1.0 mg/kg)。饲养至24 d,统一处死并记录不同组裸鼠的肿瘤质量与体积,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slug与E-cad基因的表达。结果 使用通路激活剂激活通路后,胃癌移植瘤体积(854.00±193.00RSL3 molecular weight)mm3高于空白对照组(544.00±60.00)mm3、质量(2.74±0.52)g高于空白对照组(1.52±0.41)g、slug基因表达水平2.13±0.08高于空白对照组1.00±0.00,而激动剂组E-cad基因表达水平0.44±0.04低于空白对照组1.00±0.00(P<0.05)。结论TGF-β通路可通过增强slug蛋白表达并抑制E-Skin bioprintingcad表达,激活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提高胃癌细胞的体内增殖和侵袭能力,从而影响胃癌的进展。
补中益气颗粒治疗胃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补中益气颗粒治疗胃癌化疗癌因性疲乏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6年12月—2018年2月上海长海医院收治的84例胃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2例。对照组单纯化疗1个周期(共21 d),治疗组化疗周期内联合补中益气颗粒口服21 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疲乏情况、气虚证症状、体力状genetic overlap况、相关血清学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疲乏程度加重(P<0.05),治疗组AZD6738说明书疲乏程度较对照组轻,其中感觉维度、情感维度、行为维度的疲乏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神疲、自汗、懒言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体力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均下降,但治疗组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中益气颗粒可有效抑制胃癌患者化疗期间癌因性疲乏的进展,改善气虚证症状以及患者的体力状况,机制可能与维selleck GSK1120212持血红蛋白水平稳定有关。
2013—2022年江苏省职业病诊断省级鉴定491例案例分析
目的 分析江苏省职业病诊断省级鉴定案例资料,发现存在问题,为更好地进行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提出建议。方法 对GSK126溶解度江苏省2013—2022年职业病诊断省级鉴定案例的基本情况、职业病种类,以及诊断与鉴定结论符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2022年共接到职业病诊断省级鉴定申请491例,截至2022年12月30日完成423例,完成率86.15%。完成的案例中,鉴定案例主要为职业性噪声聋(155例,占36.64%)和职业性尘肺病(115例,占27.19%)。诊断、市级鉴定、省级鉴定结果符合率为82.27%,各病种符NSC125066化学结构合率:职业性噪声聋为79.35%(123/155),职业性尘肺病为90.43%(104/115),职业性苯中毒及苯致白血病为86.49%(32/37),职业性化学中毒为69.23%(36/52),职业性肿瘤(除苯Medicaid expansion致白血病)为76.92%(10/13),其他职业病为84.31%(43/51),不同病种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07,P>0.05)。结论 江苏省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符合率较高,结论不一致的主要原因为劳动者未积极配合检查,提交材料不齐全,诊断医师与鉴定专家工作经验、专业技术水平差异等。职业病诊断医师、鉴定专家和机构要重视诊断和鉴定结论的符合率,提高诊断鉴定结论信服力。
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分析及碳青霉烯酶初筛实验的临床应用
目的 了解杭州市中医院临床各科室分离的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检出情况及耐药特点。方法 收集2016年—2022年分离自临床样本的非重复CRKP,分析这类菌株的分布特征和耐药性试验结果,采用3-氨基苯硼酸联合乙二胺四乙酸碳青霉烯酶抑制实验检测碳青霉烯酶型,并通过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其无法确定酶型的菌株。结果 共检测146株CRKP,其中检出最多的是呼吸道标本,检出最多的seed infection科室为重症医学科。药敏结果显示,CRKP对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氨曲南的耐药率均>95%,对更多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耐药率为2.74%。碳青霉烯酶初筛实验显示产A类丝氨酸酶的菌株共133株,产金属酶2株,不确定菌株11株,酶抑制剂增强试验对酶型的检出率为92.47%。结论 本医疗机构CRKP形势严峻,应及时监测。本研究CRKP主要耐药机制为产碳青霉烯酶,并且以产A类丝氨酸酶为主,酶抑制剂增Tamoxifen IC50强试验可以检测出大部分酶型,临床实验室应合理优化碳青霉烯酶初筛实验,为临床精准用药提供直接依据。
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住院费用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研究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方CL13900体外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某三甲医院收治的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非参数检验、多元回归分析对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300例,其中男性120例(40.00%),女性180(60.00%),300例患者中位年龄55岁,40岁以上214例(71.33%)。付费方式包括新农合(55.00%)、城镇居民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6.67%、1bioactive molecules3.00%)、全自费(0.33%)、商业保险(0.67%)和其他(4.33%)。不同性别(Z=14.254,P <0.05)、年龄段(H=47.242,P <0.05)、付费方式(H=50.067,P <0.05)及住院时间(H=68.651,P <0.05),慢性胆囊炎患者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BYL719分子式显示,性别对慢性胆囊炎患者住院费用无影响,年龄、住院天数及付费方式均对慢性胆囊炎患者住院费用有一定的影响。结论 医院可以通过缩短住院天数,调整费用结构,加强路径管理等措施来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儿发生菌血症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患儿发生菌血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D-Lin-MC3-DMA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60例化疗期间发生菌血症的ALL患儿的临床资料,设为发生组;另收集同期收治的100例化疗期间未发生菌血症的ALL患儿的临床资料,设为未发生组。收集两组患儿相关病历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LL化疗患儿发生菌血症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性别、年龄及电解质紊乱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白细胞计数≥2×10~9/L、化疗次数≥3次、穿刺次数≥3次、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糖皮质药物、中性粒Adavosertib采购细胞缺乏持PCB biodegradation续时间≥7 d、置管时间≥3 d、抗菌药物使用时间>7 d、三联抗菌药物、抗菌药物耐药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穿刺次数≥3次、使用糖皮质药物、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 d、化疗次数≥3次、置管时间≥3 d、抗菌药物耐药、抗菌药物使用时间>7 d、三联抗菌药物均为影响ALL化疗患儿发生菌血症的危险因素(OR>1,P<0.05),白细胞计数≥2×10~9/L、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均为影响ALL化疗患儿发生菌血症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穿刺次数≥3次、使用糖皮质药物、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 d、化疗次数≥3次、置管时间≥3 d、抗菌药物耐药、抗菌药物使用时间>7 d、三联抗菌药物均为影响ALL化疗患儿发生菌血症的危险因素,白细胞计数≥2×10~9/L、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均为影响ALL化疗患儿发生菌血症的保护因素。
除痹汤结合针灸、穴位贴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除痹汤结合针灸、穴位贴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RA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药+针灸+穴位贴组与联合除痹汤组,每组50例。西药+针灸+穴位贴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氨甲蝶呤+来氟米特),同时给予针灸、穴位贴疗法,联合除痹汤组在西药+针灸+穴位贴组的基础C59细胞培养上给予除痹汤联合针灸治疗。2组均治疗12周。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Gefitinib浓度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类风湿因子(RF)、免疫球蛋白(IgG)、红细胞沉降率(ESR);比较2组治疗后的疗效、治疗前后生命质量情况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2组血清TNF-α、IL-6、IL-18、hs-CRP、RF、IgG、ESR水平显著降低,联合除痹汤组低于西药+针灸+穴位贴组(P<0.05);2组生理健康总评分(PCS)、心理健康总评分(MCS)评分显著升高,联合除痹汤组高于西药+针灸+穴位贴组(P<0.05)。治疗后,联合除痹汤组总medical assistance in dying有效率(98.00%)较西药+针灸+穴位贴组(86.00%)显著升高(P<0.05)。治疗期间,联合除痹汤组与西药+针灸+穴位贴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00%对比6.00%,P>0.05)。结论:除痹汤结合针灸、穴位贴可有效抑制RA患者机体炎症反应与病情进展,使患者生命质量得到保障,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用核苷(酸)类药物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目的 构建预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停用核苷(酸)类药物(nucleoside and nucleotide analogs,NAs)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验证模型的预测能力。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停用NAs后复发的CHB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发生ACLF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结果停药持续时间长、HBe Ag阳性、总胆红素≥85.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50%、血小板计数<100×10~9/L和白蛋白<35 g/L是CHB患者停用NAs后并发ACLF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模型验证结果显示,一致性指数为0.851(95%CI:0.81Baf-A1分子量9~0.883),校准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Nirogacestat NMR,ROC曲线的AUC为0.847(95%CI:0.759~0.842),在2%~79%预测范围内,模型净获益。结论 CHB患者停用NAs后并发ACLClinical immunoassaysF的危险因素较多,基于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对CHB患者停用NAs后并发ACLF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国产四价灭活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在≥3岁人群中接种安全性的单中心Ⅰ期临床试验
目的 评价一款国产四价灭活流感病毒裂解疫苗(Quadrivalent inactivautoimmune liver diseaseated influenza virus split vaccine, IIV4)在≥3岁人群中接种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单中心、开放性的Ⅰ期临床试验,在贵州省某县序贯入组18-59岁、≥60岁、9-17岁和3-8岁受试者,其中≥9岁各组接种1剂IIV4,3-8岁受试者分为两组接种1剂和2剂IIV4,观察每剂接种后30d内征集性/非征集性不良事件和6个月内严重不良事件。结果 5个观察组各纳入20例受试者,共接种120剂次IIV4。征集www.selleck.cn/products/gsk126性、非征集性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25.0%、30.0%,征集性不良事selleckchem PLX-4720件主要为接种部位疼痛、肿胀和瘙痒以及疲乏、食欲减退、腹痛等全身症状。严重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1.7%,均与疫苗接种无关。结论 Ⅰ期临床试验初步显示试验疫苗IIV4在≥3岁人群中接种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