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镜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客观评价针刀镜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分析针刀镜治疗肩周炎的具体适应证,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初步评价证据,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就诊于荆门市中医医院并符合标准60例肩周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针刀镜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对两组中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在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1月分别采用VAS评分表和肩关节Constant评分表对肩关节的疼痛程度及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肩关节疼痛减轻情况及功能恢复情况,并对结果做出评价。结果:1、基线资料: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患侧分布、治疗前VAS评分、肩关节Constant评分等基线数据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VAS疼痛评分:组内比较,在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后、治疗后1月的VAS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肩关节Constant评分:组内比较,在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肩关节Constant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NSC 125973 NMR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community geneticsheterozygosity验组治疗后、治疗后1月的肩关节Constant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总体疗效比较: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Caspase抑制剂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刀镜治疗和常规针刺治疗肩周炎均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2、针刀镜治疗较常规针刺治疗肩周炎效果更好,更能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

温针灸联合中医手法正骨推拿治疗颈椎病的效果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中医手法正骨推拿治疗颈椎MLN4924抑制剂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2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光泽县中医院的120例颈椎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采用温针灸治疗,试验组(60例)采用温针灸+中医手法正骨推拿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颈肩VP-16细胞培养腰腿功能、血清疼痛介质水平。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试验组治疗2周后上肢疼痛麻木、颈肩部疼痛、遇寒加重评分比对照组低,临床颈椎病评价量表(CASCS)、ConsHollow fiber bioreactorstant-Murley欧美肩关节评分量表(C-M)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试验组治疗2周后前列腺素E2(PGE2)、血清P物质(SP)水平比对照组低,β-内啡肽(β-EP)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采用温针灸联合中医手法正骨推拿治疗颈椎病患者效果明显,可改善患者颈肩功能,减轻疼痛,调节血清疼痛介质水平。

呼吸衰竭患者体外人工膜肺治疗中应用重症监护护理对不良情绪及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呼吸衰竭患者体外人工膜肺(ECMO)治疗中重症监护护理对不良情绪及血气指标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1年3月开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ECMO治疗,B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A组治疗过程中给予重症监护护理干预。护理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血气分析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呼吸功确认细节能[呼吸困难指数量表(mMRC)评分]。结果:A组HAMA、HAMD评分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20、20.704,P<0.05)。A组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指标高于B组,动脉血氧饱和度指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64、10.936、14.528、8.074,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5%,明显低于B组的17.50%,差异有统selleckchem Tofacitinib计学意义(χ~2=6.582,P<0.05)。干预后,A组m MRC评分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64,P<0.05)。结论:呼吸衰竭患者ECMO治疗中应用重症监护护理干预,可对患者不良情绪进行缓解,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降低并发症发lung infection生率,提高预后效果。

老年COPD合并RF患者血清CysC、IL-6、ACTA水平变化及与病情急性发作和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RF)患者血清胱抑素(CysC)、白介素-6(IL-6)、激活素KD025体内A(ACTA)水平变化及与病情急性发作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〇4医院收治的132例老年COPD合并RF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分析对比不同疾病严重程度的老年COPD合并RF患者血清CysC、IL-6、ACTA水平,另记录患者出院3个月内急性发作再Entinostat供应商入院治疗率,将急性发作者纳入急性组,将未急性发作者纳入对照组,分析影响老年COPD合并RF患者急性发作的危险因素,记录132例老年COPD合并RF患者预后,并分析血清CysC、IL-6、ACTA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CysC、IL-6、ACTA水平:Ⅳ级>Ⅲ级>Ⅱ级>Ⅰ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ysC、IL-6、ACTA是影响老年COPD合并RF患者急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将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CysC、IL-6、ACTA三者联合对老年COPD合并RF急性发作中的预测敏感度93.75%、特异度为97.36%,AUC为0.969;预后良好组血清CysC、IL-6、ACTA水平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CysC、IL-6、ACTA水平与老年COPD合并RF患者预后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 血清CysC、IL-6、ACSurgical lung biopsyTA是影响老年COPD合并RF患者急性发作的重要因素,其水平的监测在改善患者预后中十分关键。

基于中国银屑病关节炎注册队列的横断面、影像学及糖基化标志物的研究

目的:附着点炎是银屑病关节炎(PsA)的特征性表现,但我国尚无相关大规模数据。本研究基于中国银屑病关节炎注册队列(CREPAR),旨在描述中国PsA患者附着点炎的临床特征。方法:2018年12月至2021年6月间,CREPAR纳入了全国162家中心的1074名PsA患者。研究收集了患者初次注册时的人口学、临床表现、疾病活动度和治疗相关数据。附着点炎评估采用加拿大脊柱关节炎研究协会(SPARCC)指数、马斯特里赫特强直性脊柱炎附着点炎评分(MASES)和利兹附着点炎指数(LEI)。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来探索与附着点炎发生相关的因素。结果:1074例PsA患者中的308例(28.7%)患有附着点炎。受累附着点的平均个数为3.3±2.8个。与无附着点炎的患者相比,有附着点炎患者的银屑病和PsA发病年龄更早,PsA病程超过5年的比例更高,中轴受累率更高,疾病活动度更高。308例患者中,根据MASES、SPARCC和LEI指数,附着点炎发生的分布和比例各不相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轴受累、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疾病活动评分28(DAS28-CRP)与附着点炎发生相关。与国际上其它队列相比,中国患者的特征包括附着点炎发生率更高、年龄更小、BMI更低、HLA-B27阳性率更高、更易出现指(趾)炎和csDMARDs使用率更高。结论:附着点炎是中国PsA患者的一种常见表现。中轴受累、PASI、DAS28-CRP与附着点炎发生相关。相较于国际上其它队列,中国患者附着点炎发生率更高、年龄更小、BMI更低、HLA-B27阳性率更高、更易出现指(趾)炎、csDMARD寻找更多s使用率更高。目的:利用多种影像学方法包括超声、MRI和PET-CT评估司库奇尤单抗对PsA附着点炎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经超声证实的具有活动性附着点炎的PsA患者。入组患者随机接受司库奇尤单抗300mg、司库奇尤单抗150mg或甲氨蝶呤(MTX)治疗。主要终点是治疗12周后马德里超声附着点炎指数(MASEI)较基线的变化。paediatric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次要终点包括24周时足跟附着点炎MRI评分(HEMRIS)、PET阳性附着点数量和利兹附着点炎指数(LEI)较基线的变化。结果:共21名患者完成了 12周随访(每组各7人)。在第12周时,超声检测的司库奇尤单抗300mg组MASEI炎症评分的变化高于MTX组(-4.14±5.64 vs 0.86±2.12,P=0.045)。从12周到24周,观察到司库奇尤单抗组附着点炎持续改善。从基线到24周,MRI检测的司库奇尤单抗300mg组HEMRIS炎症评分和总评分的下降幅度在数值上高于150mg组(炎症评分:-0.67±1.75 vs 0±0.82;总评分:-0.5±1.38 vs 0.25±0.5)。共有3例患者完成了 18F-NAF PET/CT,其中1例患者检测到双侧跟腱附着点阳性,治疗24周后附着点阳性数无明显变化,与超声和MRI的变化相似。结论:本研究从影像学角度证实,与MTX相比,司库奇尤单抗治疗12周后在减少PsA活动性附着点炎方面有显著效果,且司库奇尤单抗300 mg的疗效要优于150 mg。目的:检测PsA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的糖基化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凝集素芯片检测67例PsA患者、5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A)和50例健康对照(HC)的血清IgG糖基化表达谱,并进一步将PsA患者按临床亚型(外周关节炎、中轴关节炎、附着点炎)、疾病活动度(活动、非活动)以及司库奇尤单抗疗效(应答、不应答)分为5个亚组。通过凝集素印迹法验证差异表达糖谱。结果:凝集素芯片结果显示,与RA/HC相比,PsA患者血清IgG的甘露糖(凝集素NPL结合)、N-乙酰氨基葡萄糖(GlcNAc)(凝集素PWM、WGA结合)、岩藻糖(PSA结合)水平下降。PsA亚组分析显示,中轴PsA患者的唾液酸糖(SNA结合)水平较非中轴患者升高;对IL-17抑制剂应答组的N-乙酰Nirogacestat半乳糖(GalNAc)(DBA结合)水平较非应答组下降。通过凝集素印迹进一步验证了 NPL、PWM和WGA的结果。结论:PsA患者血清IgG表现出特异性糖基化改变,甘露糖和GlcNAc的糖基化水平可以作为PsA潜在的诊断生物标志物。

不同固定方式抖法对竖脊运动性疲劳缓解效果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究抖法操作中的不同固定方式对抖法缓解竖脊肌运动性疲劳的影响,以明确抖法操作中的缓解竖脊肌疲劳最佳的固定方式。方法:实验共有4组(不固定组、主动固定组、被动固定组、自由恢复组)分4阶段完成,15例健康受试者每人都需参加四个阶段实验(每阶段实验间隔一周),每阶段均采用BST模型进行疲劳诱导,并在疲劳诱导前、疲劳诱导后、干预后运用表面肌电遥测系统采集受试者在BST试验中左右两侧T10竖脊肌、L3竖脊肌的表面肌电信号(MF、MPF),运用惯性捕捉系统采集受试者在动态耐力测试时的角速度,并借助WITTY运动训练仪测量计算受试者动态耐力测试时的达标率。采集完成后对肌电参数、角速度、达标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Confirmatory targeted biopsy果:1、疲劳诱导前后指标分析受试者在疲劳诱导后肌电参数(MF、MPF)、角速度、达标率值较疲劳诱导前均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不同固定方式的抖法对疲劳恢IDN-6556使用方法复程度的影响(1)对肌电参数恢复程度的影响以抖后与疲劳诱导后的MF、MPF差值表示疲劳恢复程度,不同固定方式的抖法对T10竖脊肌的疲劳缓解方面,与自由恢复组相比,不固定、主动固定、被动固定方式下的MF、MPF恢复值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固定方式的组间比较,不固定组>被动固定组>主动固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L3竖脊肌疲劳的缓解上,与自由恢复组相比,不固定、主动固定、被动固定在抖法操作后的MF、MPF恢复值更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固定方式的组间比较,不固定、被动固定下的抖法要优于主动固定组(P<0.05)。(2)对角速度恢复程度的影响以抖后与疲劳诱导后的角速度差值表示角速度恢复程度,结果显示:不固定组>被动固定组>主动固定组,三者都大于自由恢复组(P<0.05),且不固定方式下的角速度差值要大于主动固定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3)对达标率的恢复程度的影响以抖后与疲劳诱导后的达标率差值表示达标率的恢复程度,结果显示:与自由恢复组相比,Laduviglusib生产商不固定、被动固定方式下的达标率差值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固定方式下的达标率差值虽然高于自由恢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抖法可以加快竖脊肌运动性疲劳的恢复。(2)不固定、被动固定方式操作下的抖法对竖脊肌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效果较好,优于主动固定。

血必净联合血液灌流对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炎性因子及心、肝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血必净联合血液灌流对急性有机磷中毒(AOPP)患者炎性因子和Roxadustat分子量心、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90例AOP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行血液灌流,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血必净注射液静滴。比较两组苏醒、呼吸机使用时间、阿托品用量、胆碱酯酶(CHE)、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18(IL-18)、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苏醒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阿托品用量明显少于对照( P<0.05);两组CHE水平较治疗前升高,hs-CRP、IL-6、IL-18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CHE水平高于对照组,hs-CRP、IL-6、IL-1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CK、LDH、AST、ALT水Imidazole ketone erastin平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CK、LDH、AST、AL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低氧血症、肝损伤、肾损伤、呼吸衰竭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 血必净联合血液灌流联合应用能提高AOPP患者临床疗效,提高CHE水平、心肝功能,降bacterial co-infections低阿托品用量,降低炎症因子分泌。

妇科千金胶囊联合抗菌药治疗慢性宫颈炎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妇科千金胶囊联合抗菌药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妇科千金胶囊联合抗菌药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1月。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8项RCTs,共计1 946例患者(试验组972例、对照组974例)。Metcolon biopsy culturea分析结果显示,妇科千金胶囊联合抗菌药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独使用抗菌药[RR=1.23,95%CI(1.18,1.27),P<0.000 01];白细胞介素-6水平[MD=-2.60,95%CI(-3.32BI 10773,-1.8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MD=-3.78,95%CI(-4.46,-3.09)]均明显低GW-572016于单独使用抗菌药(P<0.000 01);分泌物评分[MD=-0.74,95%CI(-1.05,-0.43)]、宫颈病变评分[MD=-0.89,95%CI(-1.07,-0.72)]均明显低于单独使用抗菌药物(P<0.000 01);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单独使用抗菌药物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8,95%CI(0.34,1.77),P=0.55]。结论 妇科千金胶囊联合抗菌药物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疗效较好,在血清学指标、治疗后评分方面也有较好表现,亚组分析认为该结果稳健。但纳入文献较少,其中血清学指标、治疗后评分结局指标存在显著异质性,尚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RCT进一步验证。

针刺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

该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临床试验研究;第二部分为动物实验研究;第三部分是文献综述;临床试验研究部分观察了针刺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可靠性、有效性及针刺法治疗AS的相关作用机制进行了思考和探究。动物实验研究部分将从AS与IL-23/Th17(白介素-23/辅助性细胞)炎症轴的角度观察探讨针刺治疗AS的作用机制的科学内涵,为针灸治疗AS效应研究及临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最后综述部分从强直性脊柱炎(AS)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中医治疗、西医治疗以及IL-23/Th17炎症轴在AS中发挥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在人群中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且越来越年轻化。流行病学研究表明,AS发病高峰为15~35岁,平均发病年龄为25岁左右,在小于8岁和大于40岁年龄段发病少见,男性多见。而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世界公认的难治病。一般认为该病由遗传、感染、环境因素、自身免疫及内分泌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其病变主要累及侵犯中轴关节,以骶髂关节炎、附着点炎和新骨形成为主要病理改变,严重者导致关节畸形和强直,因此,一般AS患者都伴随着脊柱活动及运动受限。而对于AS的治疗,目前尚缺乏根治的方案,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腰背部及关节疼痛、减轻炎症、延缓疾病的演变发展、改善脊柱活动及肢体运动功能情况,提高生活质量,防止脊柱疾病的并发症。但对于AS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因此,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迫切需要新的研究和探索。前期的大量研究表明IL-23/Th17炎症轴及相关炎症细胞因子(包括IL-23、IL-17、TNF-α、CRP、ESR等)在AS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治疗AS的新靶点,并且导师组前期通过针刺治疗AS取得满意的效果,能够明显改善AS患者关节活动度,缓解腰背及关节疼痛等症状,但针刺治疗AS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并且未开展严格的动物实验及随机对照临床(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试验,基于以上事实,本研究拟通过严谨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及动物实验,系统观察针刺治疗A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AS小鼠的临床表现和状态,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阐释。本实验来源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IL-23/Th17免疫炎症轴探讨长蛇灸干预强直性脊柱炎的机制研究”(81960897)研究目的通过严谨的RCT试验,系统评价针刺对AS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牛软骨来源蛋白聚糖诱导AS动物模型(PGIA小鼠模型),通过观察IL-23/Th17炎症轴相关指标(TNF-α、IL-17、IL-23等),探讨针刺对IL-23/Th17轴的调控作用,为临床针刺治疗AS的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及单盲方法将来源于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三附属医院的7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和对照组,针刺组36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针刺组均在联合用药基础治疗上进行。对照组予口服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及塞来昔布胶囊联合用药配合常规针刺治疗。塞来昔布胶囊:1粒/次,2次/日;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第一周,1片/次3次/日;第二周,2片/次3次/日;第三周,4片/次3次/日;后面继续服用维持目前用药剂量,共治疗1个月;针刺(选穴主要以脊柱为主)治疗每天1次,连续治疗7次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休息3天,共治疗3个疗程即治疗1个月。针刺组在联合用药基础上给予经验穴针刺治疗(选穴主要以督脉、膀胱经、肾经为主),每日选1组穴位,交替使用,每天1次,连续治疗7次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休息3天,共治疗3个疗程即治疗1个月。采用强直性脊柱炎测量指数(BASMI)及Keitel功能试验评分量表对AS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评定,并且同时对外周血炎症因子进行检测,使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表达水平,最后予上述量表及外周血炎症因子进行统计学处理。2.动物实验研究:本实验采用牛软骨来源蛋白聚糖在小鼠腹腔注射诱导小鼠关节炎模型(PGIA)作为强直性脊柱炎动物模型。将32只BALB/c小鼠随机分别设为空白对照组(N)、模型组(M)、针刺组(Z)和塞来昔布组(S),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24只均进行PGIA造模操作。分别于第0、20、40天在小鼠腹腔注射等量核心蛋白聚糖,同时予空白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0.9%生理盐水。造模后,在第41-70天期间,干预措施按实验设计要求进行[针刺治疗每周3次,隔天1次,治疗1月,共计12次]。实验结束后处理小鼠,行各项实验指标观察。主要实验观察指标包括:(1)采用国际动物关节评分量表进行小鼠关节肿胀评分;(2)采集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量TNF-α、IL-17、IL-23表达水平;(3)用HE染色法对小鼠骶骼关节、爪关节等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研究结果1.临床研究(1)基线情况:本课题共纳入70例,脱落9例,1例剔除,脱落率12.85%,剔除率1.42%,最终完成有效病例60例(针刺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AS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量表评分(BASMI、Keitel功能试验)及炎性指标(CRP、ESR)经统计分析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具有可比性。(2)量表评分测评:两组患者经治疗后,BASMI评分及Keitel功能试验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0.01);经治疗后,针刺组较对照组BASMI评分及Keitel功能试验评分均降低显著,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2<0.01)。并且发现两组BASMI评分及Keitel功能试验评分都随着时间点走势变化而出现显著波动(P=0.000<0.01),并且两组在时间交互作用上有极显著影响,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0.01),而针刺组较对照组BASMfinancing of medical infrastructureI评分及Keitel功能试验评分波动下降趋势更显著。评分量表证明了两组均可有效改善AS肢体运动度及脊柱活动度,而针刺组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及脊柱活动方面优于对照组,证明了针刺组能有效改善AS患者肢体关节运动功能及脊柱活动度,防止关节僵硬变形,降低致残率。(3)外周血炎症因子水平表达:治疗后,针刺组与对照组较治疗前外周血CRP、ESR表达水平均降低,但对照组CRP下降趋势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69>0.05),ESR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0.01);而针刺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外周血CRP、ESR水平表达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0.01);治疗后,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较对照组降低AS患者外周血ESR表达水平较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5),在抑制CRP表达水平方面,针刺组降低趋势更显著,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0.01)。并且发现两组外周血CRP、ESR表达水平都随着时间点走势变化而出现显著波动(P=0.000<0.01),并且针刺组、对照组在时间交互作用上有极显著影响,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0.01)。表明两组均可抑制外周血CRP、ESR表达水平,而针刺组在抑制炎症细胞因子方面优于对照组,进一步证明针刺可有效抑制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具有抗炎作用有关。2.动物实验研究(1)关节炎评分:相对于空白对照组,予BALB/c小鼠经牛软骨来源蛋白聚糖免疫后,各组小鼠自发出现爪关节不同程度肿胀,关节炎评分显著增加,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造模成功。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与塞来昔布组小鼠关节肿胀评分均有所下降,针刺组下降趋势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5),而塞来昔布组与模型组对比,下降趋势不显著,差异PLX4032溶解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刺组较塞来昔布组关节肿胀评分虽有一定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IL-17、血清IL-23:相对于空白对照组,经造模后,其余各组小鼠血清中IL-23、IL-17表达显著升高,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0.01),表明小鼠经免疫造模后血清IL-23、IL-17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升高,证明PGIA小鼠模型中存在IL-23/Th-17炎症轴失衡。经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和塞来昔布组PGIA小鼠血清中IL-23、IL-17表达水平趋势均显著降低,其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针刺组小鼠血清IL-23水平表达与塞来昔布组血清中IL-23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针刺和塞来昔布对于抑制血清IL-23表达无明显差别;针刺组小鼠血清IL-17较塞来昔布组小鼠血清IL-17水平表达显著降低,其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针刺较塞来昔布药物对PGIA小鼠血清IL-17抑制更显著,针刺能有效调节IL-23/Th-17炎症轴,抑制炎症因子进而抑制和降低了炎症反应。(3)血清TNF-α:造模后,与空白对照组对比,PGIA小鼠血清中TNF-α表达水平具有高度统计学差异(P=0.000<0.01),说明PGIA小鼠中存在炎症因子失衡;经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与塞来昔布组TNF-α表达水平均降低,其中塞来昔布组血清中TNF-α表达水平降低趋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8<0.05),针刺组血清TNF-α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0.01)。针刺组与塞来昔布组对比,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针刺可抑制TNF-α水平表达及降低炎症因子而发挥作用,并且针刺较塞来昔布组降低TNF-α水平效果显著。(4)骶髂,后爪关节HE染色病理组织切片:经过HE染色发现骶髂关节间隙变窄,骶髂及其周围组织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骶髂关节边缘软骨分布不均匀并且后爪部也出现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表明PGIA小鼠模型构建成功。经治疗后,塞来昔布组、针刺组较模型组骶髂关节及后爪受累LXH254说明书情况均有所改善,骶髂关节间隙稍改善,骶髂关节边缘软骨分布排列较模型组较规整,骶髂及后爪部炎性细胞浸润减少,但仍有些许炎性细胞浸润。从HE染色图片看出,针刺组较塞来昔布组对骶髂及后爪炎细胞侵袭程度明显减轻,表明了针刺组在改善骶髂、后爪关节炎等方面优于塞来昔布组。结论1.针刺能有效改善AS患者肢体关节运动功能及脊柱活动度(如腰部侧弯、腰部弯曲、颈部旋转程度、下蹲、站立及胸廓呼吸等功能活动度等),防止、延缓关节僵硬变形,降低致残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具有抗炎、调节炎症因子水平作用有关。2.本研究结果表明BALB/c小鼠诱导的AS模型(PGIA小鼠模型)构建成功,PGIA小鼠体内存在IL-23/Th17炎症轴的失衡。针刺可通过调控IL-23/Th17轴中TNF-α、IL-17、IL-23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改善骶髂,后爪关节炎症淋巴细胞的浸润、修复关节面骨质的破坏发挥抗炎、免疫调节的作用,这可能是针刺治疗AS的作用机制之一。

剖宫产新生儿出生6 h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目的 构建剖宫产新生儿出生6 h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预测模型,为早期识别经剖宫产娩出的新生儿低DNA/RNA Synthesis抑制剂血糖高危人群提供依据。方法 2022年1-5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某三级甲等妇幼保健专科医院剖宫产分peptide antibiotics娩的2456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是否发生低血糖分为低血糖组(n=161)和非低血糖组(n=2295)。分析剖宫产新生儿出生6 h内发生低血糖的影响因素,运用Logistic回归构建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等对模型拟合优度和预测效果评价。结果 两组新生儿在胎龄、低体重儿、小于胎龄儿、合并先天性心脏病、低体温、红细胞增多症、母亲糖尿病、母亲高血压、母亲术前禁食、母亲产前用药等项目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早产儿、小于胎龄儿、低体温、先天性心脏病、红细胞增多症、母亲糖尿病、母亲高血压、术前禁食是剖宫产新生儿6 h内发生低血糖的8个独立危险因素。H-L检Enasidenib抑制剂验χ~2为3.014,P为0.884,AUC为0.813,灵敏度为0.795,特异度为0.696,Youden指数为0.491。结论 构建的模型预测效果良好,可有效预测剖宫产新生儿6h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因素,值得推广应用。